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请别对孩子说“快点!”

发布时间:2021-11-27

幼儿说故事。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在一定情况下要进行家访,了解情况,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请别对孩子说“快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

导语:“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一想,这些话你平时对孩子说过几句?再数一数,平日里对孩子说的话,有几句不带着“快”字,也许结果会让你吓一跳。的确,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可是,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们会对45天速成鸡感到震惊畏惧,却没有想过一个在没玩没了的催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小编带着您,去读懂孩子“慢一点”的成长。

被打断的节奏

中国科技馆,4岁的潇潇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2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耐不住了,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起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王艳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会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种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的基础。”法国的儿童精神专家、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叹。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这些都促使了中国的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妈带着孩子不停转场地去学琴的场景,犹如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间,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但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最好时机。

妮莎,41岁,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备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三和周末”,“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而这种感觉深深地震撼了我。”

巴黎的丽萨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么做。她有3个孩子,分别为3岁/6岁/11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受到这种节奏并不合理,它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儿童精神学家尼可·卡特琳娜认为,家长们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最终,家长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惧,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

在游戏中把节奏还给孩子

对于这种生活中的催促,心理专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的功能。“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升华这些焦虑,将它们过多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演绎生活,并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展示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们也承受着无穷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合适照顾孩子和指导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和复杂。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改变的可能性。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意识到并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肯定地说:“我们虽然教会了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与头脑,却没有让他们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而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游戏中才能获得。”

而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更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到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与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使他获取身体、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经验,帮助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各种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们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其中扮演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们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自说自话,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节奏所在。而对家长们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别对孩子说“妈妈生气啦”!


常听家长用“生气”二字教导孩子,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你私自拿钱,姥姥生气了。你满街跑也不看车来了没有,爷爷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你不好好学习,爸爸生气了……大家都在这么满不在乎地随意使用“生气”二字,却不知道生气这一情绪的毒性有多大。生气的毒性不亚于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让孩子身体中毒,生气让孩子心灵中毒,扭曲孩子的个性。

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值得提倡和放任,育儿者尤其需要警惕生气给孩子个性带来的伤害。据研究,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令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自卑、内向、忧郁,害怕与人相处,自杀倾向严重。

外孙女小荷出生后,全家专门开过一个家长会并达成协议:不对小荷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控制好情绪不爆发出来。当然,如果没能控制住生气,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了,还要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不等于不爱宝宝了。

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要具体分析,首先要想想孩子是不是病了或累了,这种情况只能用爱心的抚慰来谦让孩子,生气是无用的。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孩子爱心教导:如孩子随手乱扔东西,要告诉孩子将东西放回原处,一旦孩子照做了,要紧跟着表扬。如果孩子说脏话,告诉他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会失去朋友,没有朋友的人不开心。如果孩子上街乱跑,告诉他被车撞上那可就疼了,甚至有可能命都没了,那有多么不幸。这一教育可以起到双重作用:能听懂话的孩子都会对疼有认识,就可能有效制止孩子在街上乱跑,同时,这个实例可以让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责任感——大人说到“命没了”,可夸张地表演悲痛、哭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能给别人造成这么大痛苦。

如果孩子不听话,那要看不听什么话,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比如孩子玩苍蝇拍是把苍蝇拍当作玩具玩的,而大人却不懂孩子的心,认为孩子玩脏东西必须坚决制止,并用生气恐吓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跟随孩子,指导孩子,如果看到孩子要把苍蝇拍拍到饭食上,就赶紧引导孩子用苍蝇拍打个苍蝇,如果没有苍蝇,就找个黑点,或者用铅笔在地上画个苍蝇让孩子去拍,一旦孩子拍准了,立即拍手叫好。孩子当然不知道苍蝇拍上有多少细菌,他们会好奇地抚摸苍蝇拍,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不必做关于细菌的解释,只需孩子玩够了苍蝇拍之后给他好好洗洗手就是。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解释苍蝇拍上有好多细菌,让孩子玩完后去洗手,同时讲讲有关细菌的知识。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这里头原因不外乎两条,都不是能用生气解决的。第一可能是孩子还小,专注力达不到家长要求,这种情况家长应当让孩子先玩玩再说。第二可能是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到位,学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停止催促孩子学习,转而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越是成绩不好,越要多读课外书来开发大脑的快速运转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与好学是一码事,换句话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学,只是被不懂孩子的家长给扼杀了:为了家居生活美观整洁,这也不让孩子动,那也不让孩子摸;为了省钱,不给孩子买足够的玩具,不带孩子去郊外与大自然亲近;忙于工作,孩子去公园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切都会让好学的孩子变得呆板迟钝自闭,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好学的能力。

大人要以清晰的是非观来解释问题,给孩子以向善的指路灯,而不是以生气制服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大人要装作不知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不良小毛病自行消失。孩子都有向善能力,若大人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尤其用生气来管,则会形成两类副作用: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发坏捣蛋。

孩子五六岁后,讲道理是可以的,教导的方向必须不偏离育儿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就是让孩子身体好、心态好、事业好。具体说来就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或曰是非观,让孩子实现健康、快乐和成功这三项目标。最有效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同时抓住机会用行动给孩子树立美德样板:比如孩子不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孩子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如果孩子用生闷气来要挟大人怎么办?大人不要买他的账,他越生气,越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改掉用生气要挟别人的习惯,就不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我们的要义是让孩子成长为好学、开朗、招人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定会有良好的互动能力,能达到三项全成。

这些善意的千万谎言别对孩子说!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们时常编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来哄骗孩子。可是,哄骗背后的负面影响你想过吗?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有的谎言看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一两岁的宝宝,他们天真、简单,尚未形成一定的判断力,特别容易受哄骗。本期育儿播报为您盘点一些常见的坑娃谎言,希望各位家长读过就不要再犯了。

谎言一:药丸其实是糖果

对很多父母而言,喂宝宝吃药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儿,孩子各种哭闹,各种不配合,家长为了让宝宝快快好起来,也是各种变着招数使,但有些招是万万使不得的。

前不久,一对夫妻抱着2岁大的女儿冲进医院,说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将放在餐桌上的红色药丸一口气吃了3粒,等父母发现的时候,她还在往嘴里塞。原来家长曾为了让孩子顺利服下药物,居然告诉孩子吃的是“糖果”或“糖水”,而造成孩子误食。

在此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要欺骗孩子药物是糖果,对于有认知意识的孩子,要告诉他们药是什么,为什么要吃药,养成其正确用药观念;同时,由于小孩的模仿能力强,最容易模仿大人的动作,应该避免在认知力不够的孩子面前吃药,最好也不要将药品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但如果孩子已经误服药物了怎么办?

还用问!当然要及时送医!而且要尽量弄清孩子服用的药物名称、服用时间及用量。在送医前,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催吐(用手指刺激咽部,使药物被呕吐出来);但已经昏迷的孩子则不能催吐,以防发生呕吐物堵塞而窒息;最好把误服药物和呕吐物带至医院以便医生对症采取措施。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谎言二:不乖的话,警察叔叔会来抓你

还有些父母在面对熊孩子的各般闹腾无计可施时,习惯通过“恐吓式玩笑“令孩子乖乖就范,而且屡试不爽!袋鼠小编想提醒的是,这种方式只会误导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大家都清楚,近来小孩被拐的案子比比皆是,多少家庭被人贩子给毁了。早前媒体就报道:一名9岁被拐男孩被解救后问他为什么在火车站与警察擦肩而过时不呼救,男孩说,妈妈说过不听话的孩子会被警察抓走,所以他不敢喊。

小编若是这位孩子的妈妈,一定肠子都悔青了!为何很多家长都喜欢采用“恐吓式”教育?相关专家说,这可能源于父母心态幼稚,其实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还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父母应该怎么做?

父母在和年幼的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多告诉孩子怎么做,形成正确的观念,建立安全感。比如小朋友做错了事情,家长直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改正。

父母在孩子认识错误时,要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使之有安全感。此外,应该经常夸赞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正确行为加以肯定,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哦~当然前提是孩子真的有值得夸赞的地方,而不是因为他是你孩子你就觉得他很棒。

“调皮就被警察抓走”、“不听话就让医生给打针”这类玩笑不能开,还有一类玩笑也是不能随便跟孩子开的。

我同学告诉我说,邻居有个孕妇是第二胎,然后邻居们或亲戚都对大宝说:“你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也不要你了。”结果某天孩子趁妈妈午睡时就生气地走过去,朝着她的肚子一屁股坐下去,就这样肚子里的宝宝一屁股给坐没了。可是这位母亲也没有责备她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听多了身边的人说的话才做出这样的事。

有些大人就是这样,在家骗自己孩子,到了外面,还会故意挑拨别人家矛盾,好看热闹,害得小孩子心里从小就有阴影。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都极其仇视妈妈生二胎的原因之一。小编在此奉劝那些想生二胎父母们,先堵住亲戚邻居亲戚的嘴啊~~

请慎用“谎言”这种教育方式,如果给宝宝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我们将后悔莫及。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真善美的情感来净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真诚、善良的人。

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


请别这样逗我的孩子有一天,我因为去印刷厂排报纸,比较晚才回家。老猫告诉我,傍晚他去接**的时候,**泪流满面。因为旁边一个阿姨逗他说:糟糕了,今天爸爸妈妈这么迟还不来接你,他们不要你了!你还是和阿姨回家吧!**听了说:我要回自己家!哼!阿姨逗得更起劲了: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还回家!正好这时,老猫来接**了,阿姨看到了,继续逗:哎哟,你爸爸倒是来了,但是他不要你了,怎么办呀?**终于放声大哭……

我听老猫说完这过程,气得不行。更心疼得不行。

是的,我最最讨厌别人逗我的孩子,尤其是用“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来逗!

讨厌的逗孩子的话还有:叫阿姨!不叫就把你妈妈抢掉!

叫叔叔,不叫不给你糖吃!快叫叔叔!

还有就是: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个好不好?不好?你真是太小气了!

要不然来一句:走喽,我们去玩了,你不乖,不要你去!

……他们用各种话逗着孩子,看到孩子被折腾得满脸通红或者愤怒不已或者惊恐万分,便哈哈大笑。

但我真的很想说一声:别逗我的孩子!

我相信如果我真的说出来,这些人肯定要说我不识抬举:我可是喜欢你家孩子才逗他玩!一般人的孩子我懒得理呢!更有人会觉得我这个人做人有问题:小孩子懂什么,逗一逗有什么关系,你这么较真!

但是,我还是要对这种逗法坚持抵抗。没错,大家不过是想表达一种对孩子的喜爱,毫无恶意,可是,这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最深的伤害。很有可能我们做父母的花费了很多精力给孩子树立的安全感,会因为这样几次逗弄而土崩瓦解。因为孩子可进入不了大人的世界,他会很完全地相信大人说出来的话,要不就不会听说父母不要他了便伤心痛哭。而孩子因此而痛哭,家长要安抚起来,却很艰难,我们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对这么一点大的孩子说清楚,什么叫尊重,什么叫开玩笑。

请别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爱的权利


我正埋头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就听到陈老师在给孩子们讲《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妈妈把鱼肉小心翼翼地夹到了儿子碗里,却把鱼头放到了自己的碗里。儿子问妈妈为什么吃鱼头,妈妈说:“我最喜欢吃鱼头”。儿子长大后,妈妈老了,每次吃鱼儿子都会把鱼头放到妈妈碗里,说:“妈妈,我知道你一直喜欢吃鱼头”。

讲到这儿,陈老师问:“孩子们,你觉得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吗?”大部分孩子想都没想就回答:“是!他妈妈真的喜欢吃鱼头!”“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呢?”“他妈妈自己说的喜欢吃嘛!”

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你给他涂抹什么色彩,他便会留有什么色彩。然而,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了吗?善意的谎言让孩子体会到妈妈的爱了吗?他不认为也不知道其实妈妈喜欢吃的也是鱼肉!他认为给妈妈吃鱼头就是爱妈妈!不难理解:家长们把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把自己认为好的一切都给了孩子,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在一味的接受,孩子把别人的爱和关心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把被爱、被满足当成了一种习惯。家长不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去爱别人了吗?他们不会爱,不懂得爱,就不会对自己的亲人、朋友付出关心;就不会知道如何在集体中关爱他人;就不会从自我中心中走出来与同学、同事和谐相处……

而改变这一切只需从家长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分享”开始,分享快乐、分享美食、分享玩具、分享电视节目……学会分享,孩子便会与你一起感受,感受你的喜怒、感受你的哀乐;学会分享,孩子便能学会分担,分担你的烦恼、分担你的忧愁;于是,孩子在分享中学会关爱,在分担中了解责任,孩子小小的心灵由此迅速成长,于是懂得:生活绝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被爱的深层含义是学会去爱!我有义务关爱父母,关心朋友,关注他人!

一个懂爱的人,才会得到更多的爱!所以,请您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爱的权利!让孩子从小就知道:“妈妈也喜欢吃鱼肉!”

区别对待孩子的“早恋”和“早练”


摘要:孩子早恋,父母应该持有的态度,从这两个实例中我们会得到些启发。有些父母就像上面第一个妈妈一样,采取禁止的态度,这些妈妈反对女儿恋爱的理由,一个是会影响学习,另一个是孩子不成熟,中学谈恋爱根本是瞎胡闹。

我有两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上同一所学校。一个中国朋友很保守,对女儿要求很严,希望孩子将来上一流的大学,谈恋爱这种事在中学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可是女孩对班里的一个男孩动了心,不敢让妈妈知道,这个从来不撒谎的孩子为了这件事开始和父母撒谎,想尽各种办法背着妈妈和那个男孩约会。后来,男孩提出分手,女孩暗自伤心,偷偷流泪,体重和成绩一起直线下降。妈妈一直都没有发现孩子郁郁寡欢、学习成绩变差的原因在哪里。

另一个老外朋友很开明,她的女儿学习成绩很好,从小学就开始上天才班。女儿上了初中之后妈妈告诉她:妈妈不反对你谈恋爱,但是你一定要让妈妈知道。假如你要和他出去看电影什么的,妈妈还可以给你当司机。到了初三,女孩回来和妈妈讲,自己喜欢上了同乐队的一个男孩。妈妈很守信用,没有反对,只是和她约法三章:和男孩在一起谈谈心、一起玩都可以,但是不能发生性关系,因为她还承担不起随之的后果。同时还强调,她不能因为恋爱而影响了学习和其他正事,否则妈妈就要限制这件事。女儿都答应下来。在谈恋爱又结束恋爱这段期间,女孩的成绩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初三毕业时拿了全校的第一名,得了校长奖,并代表毕业生在毕业典礼上讲话。

孩子早恋,父母应该持有的态度,从这两个实例中我们会得到些启发。

有些父母就像上面第一个妈妈一样,采取禁止的态度,这些妈妈反对女儿恋爱的理由,一个是会影响学习,另一个是孩子不成熟,中学谈恋爱根本是瞎胡闹。

我和很多美国妈妈交流过这个问题,在她们看来,出于这两个理由,恰恰说明孩子应该早早恋爱。

因为,如果谈恋爱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在初中谈影响考高中,在高中谈影响考大学,那么在大学就不影响学习了吗?不是常有孩子因此都毕不了业,还有杀人自杀的?何况即使家长不同意,孩子真爱上了,管也管不住,他们照样还是会恋爱,只不过转入地下背着家长进行。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要费尽心机躲着老师和父母,耗费了大量的脑力去搞地下工作。

另一方面,找对象也是需要能力和技巧的,这些东西纸上谈兵没有用,需要不断实践。早恋是为了让孩子练兵,并不是为了婚姻。孩子在感情上的实践是有时间限制的,越早开始,机会越多越容易,越晚开始,机会越少越难。

育儿观念:请别拿孩子的理想来取笑


育儿观念:请别拿孩子的理想来取笑

在儿子三岁的时候,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当火车司机,因为他最喜欢小火车玩具了;在他四岁的时候,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当工程师,因为他是喜欢能象爸爸那样会修玩具了;在他五岁的时候,问他长大后想做什么,他说想当科学家,能发明出一种声控的汽车。于是这个科学家的理想一直坚持到了现在,我们都觉得儿子的这个理想仍然是很好的,因为只要是他想做的就是好的,不会因为他的理想太大或太小而打击和嘲笑他,更不会拿他的理想去开玩笑。小朋友自己也一直觉得有个理想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儿呢。

昨天在楼下玩,一个奶奶问她自己的孙子买一个球花10元钱,100元钱能买多少个球?她的孙子信口胡说能买50个,于是奶奶就问奇奇能买多少个,这个小家伙一点也不知道谦虚呀,回说:当然是能买10个了。这个奶奶于是就夸奇奇聪明,这一夸人家就更不谦虚了,说:我长大后还想当科学家呢,这个题当然会算了。话音刚落,便惹来围观的几个奶奶们的一片欢笑声,其中还有一个奶奶开玩笑地问他:小科学家,那你能研究一下飞机去哪儿了吗?奇奇生气地说:奶奶,这问题我哪儿知道呀,那么多人在找都有没找到呢。

接下来,奇奇又转到另一堆小朋友那里玩,一个阿姨又开始逗他,于是,奇奇的理想又惹来了她们的笑声,这个阿姨边笑着还边对我说:你儿子长大还想当科学家呢!我真没有觉得这个有什么好笑的呀,听她的口气那是需要我进行附和一下说小孩子都是说着玩的,我偏不说,哼哼。。。我淡淡地回答道:嗯,是的,我们是个有理想的小孩儿。然后我就蹲下身,拥抱了一下儿子,拉起他的小手说:儿子,我们该回家了。

回到家,我温和地对奇奇说:“宝贝儿,你知道吗,有理想的小孩儿都是优秀的小孩儿呢,你在妈妈爸爸的眼里就是个优秀的小孩儿。不过妈妈还有点儿小建议对你说,就是希望你以后在外面和其他大人说的时候,咱们不随便把理想告诉他们,因为他们有的人不懂你也不懂得尊重你,有的大人更是不懂小孩儿的理想的。妈妈和爸爸懂你也相信你,知道为了实现你的理想,你每天都会努力的,是吧?”奇奇带着点不解地回答道:“好吧,妈妈,我当然会努力了。”

请注意保护孩子们的理想,不要随便拿孩子们的理想来开玩笑,你的玩笑本身就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一种伤害。更何况,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末来的科学家、工程师、律师。。。他们本来就是我们的希望,他们本来就是祖国的末来,他们本来就是社会的栋梁。

育儿观念:请别把孩子迟到不当会事


小班开学已经有些时日了,我们班的元元和月月两个双胞胎小朋友依旧“坚持着”迟到,更多的时候在早餐结束的尾声才姗姗来迟,妈妈还要求“老师,她俩还没吃饭呢,帮忙去厨房再要点饭吧”,然后特殊的孩子被特殊对待了,早饭后的集体教学时间用来吃饭了。

先不说,早晨半小时的户外晨间锻炼,有利于舒展一天的活动,孩子错过了;热乎的早饭也错过了;因为早饭吃的晚,到中午的午饭孩子就没有多大的食欲,长期对孩子的消化系统也不是个好事;重要的是,因为错乱的时间,孩子没能和小朋友们一起上第一节课,融入不到集体里,而且会吸引一部分上课孩子的注意力……这就是看似简单的迟到,所带来了各种负面的连锁反应。

幼儿其实对时间的概念意识比较弱,起居习惯都需要大人来帮助培养。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不同与学校,没有什么纪律可言,想什么时候送孩子就什么时候送孩子。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行为拖拉、懒惰、缺乏时间观念的习惯。当习惯的形成,你们还会认为到了小学,孩子就能一下子脱胎换股的有了时间观念?事实上,即使是上了小学也很难适应纪律的约束。

那怎样可以帮助孩子不迟到呢?

1、从孩子对时间观念的认知开始,可以讲一些关于时间概念的儿童故事,做一些关于时间赛跑的游戏,让孩子感知时间存在的意识。

2、早睡才能早起。熬夜,不仅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也必然会带来早晨起不来。睡前听听故事或者是舒缓的轻音乐,有助于睡眠。

3、如果有早晨起床后在家大便的习惯,那么就把“叫醒”服务提前一点,留出多一点的时间,避免时间不够用。

4、如果早晨叫床困难的孩子,可是试试转换角色,设上小闹钟,让孩子当家长,来叫醒爸爸妈妈。

5、当一不小心迟到了,请家长不要帮孩子找理由推脱责任,要让孩子意识到是自己的原因,并且明白迟到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6、大人的以身作则很重要,请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迟到,请不要再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无关紧要。因为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请家长朋友们多加关注这方面的问题吧,作为家长的您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育儿观念:请别忘了称赞你的孩子


育儿观念:请别忘了称赞你的孩子

——观《小孩不笨》有感

电影简介:

在影片中,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而导致哥哥叛逆,和不良分子混在一起,妈妈老是不履行诺言,弟弟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另一个爸爸,他很爱很爱他的孩子,但他不懂得如何去爱,面对孩子的坏成绩,叛逆,只是一味地使用暴力解决,使孩子潜移默化地和他一样,遇到事情就是使用暴力来解决,最后沦落为社会上的小混混。

电影最后的结局很深刻,成才的爸爸用死换来了学校老师接受他再回校读书,差点踏入歧途的他后来成了一名好学生,学谦的父母也终于明白是自己不会教育才导致孩子抢劫的,为了孩子,妈妈辞职了,爸爸也放下了工作,一同去观看了杰利的演出。

我的感想:

看完电影,作为一个母亲,我有很多的感触:电影一开始,字幕缓缓出现的那一句:“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什么时候?”让我的心一阵悸动,我问自己,我最后一次称赞我的孩子是什么时候呢?我在我的脑海里拼命地搜索着……原来我在渐渐遗忘那把称赞的钥匙,那把“请多看看孩子的优点,多称赞他;少看孩子的缺点,少点指责的钥匙,父母们都需要,而且我们都拥有这把钥匙,只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把它遗忘掉了。”

一家人想要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家庭成员之间必须相亲相爱、互相理解。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关爱,也需要受鼓励,被称赞。孩子也不例外。一个人的成长充满着挫败与艰辛,而这时,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就是他坚强的后盾,是他温暖的“避风港”,这个家不仅给了他温暖,还给了他力量和勇气,这些就是能够使他羽翼变得丰满的“催化剂”。

成才爸爸临死时说:“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我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爱的环境,没有学会怎么去爱别人,我是太爱孩子,却不知道怎么去爱。”一个父亲用生命去保护他的孩子,你敢说他不爱他的孩子吗?只是他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爱他的孩子。成才爸爸的死告诉我们:天底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怎么去爱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透过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孩子们不只是需要关怀和爱心,他们也期待父母亲给予他们称赞和肯定。“没有教不会的的孩子(学生),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老师)”。其实小孩不笨!重要的是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孩子的优点,爱好,擅长,需要……父母跟孩子之间应该多交流沟通,就算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关心孩子,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他们要的究竟是什么。用关心关爱在心与心之间搭一座桥,让彼此的心灵更加靠近!小孩不笨!他们没你想的那么差,只要你能真心地和孩子们沟通,聆听他们的心声,多做正面的引导,多表扬少批评,你会发现哪怕再"笨"的孩子也会进步!

共勉:

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赞与肯定,请不要吝啬你的称赞,更别忘了对孩子的称赞,因为那是他信心的来源。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请多看到别人身上好的一面,这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你是他的全世界,请别与孩子轻易分离


儿童和世界的第一个联结通道是由母亲建立的。母乳喂养、肌肤相亲、一言一语、一歌一笑,等等,都是在打通和拓宽这个通道。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

【被严重低估的母子相处价值】

女性角色在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中有了很大变化,由家庭人变为社会人。但人类的天性在过去三千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几千年前降落在草丛和兽皮上的孩子需要母亲的怀抱,几千年后在电子仪器监护下和高档婴儿产品包围中出生的孩子也需要。

母亲是孩子早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命最初的几年,是人生的黄金期,几乎奠定了孩子一生发展的基础。

不幸的是,很多母亲却在现代生活中失去母性,尤其是一些学历高或事业心强的女性,由于她们过分看重自我奋斗的价值,且严重低估母子相处的价值,不能很好地协调自己的自然角色和社会角色间的矛盾,经常为了一些眼前的现实利益,很轻易地放弃作为母亲的义务。

幼年的孩子如果缺失了这两样东西:丰富的语言交流和母爱的温暖,正常的生命潜能就有可能无法被激活。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孩子出生后,本来奶水很好,三个月产假结束时,为了心无旁骛地工作,硬生生给孩子断了奶,并把孩子交给婆婆带。婆婆虽然和她住一个城市,但离得比较远,她只是周末去看孩子一下,吃顿饭,然后就走了。

婆婆本身不爱说话,也很少带孩子到外面玩,经常让孩子看电视或自己玩,并且为了家里的整洁,只让孩子在专门辟出的“儿童房”里玩,不允许到其他房间玩,迈出“儿童房”的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坐在客厅看电视。

到3岁要上幼儿园时,才发现不对劲。孩子语言障碍严重,基本上不会和人交流,且十分胆小,随便一点声音都会把他吓得躲到奶奶怀里,好久不出来。对妈妈似乎没有感情,很少表现出一般孩子对母亲的亲近和留恋,但情绪却十分不稳,经常发脾气或大哭。这位妈妈后来带孩子去医院看心理科,被诊断为“自闭症”。

我曾和一位某三甲医院心理科的医生交流过,他说现在罹患自闭症、多动症等神经官能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就诊的孩子往往有较为典型的成长经历。如90%以上在幼年早期和母亲有较长时间的分离,由老人或保姆带大。

而负责照看孩子的老人或保姆如果对孩子管得太严,包办太多,或经常把孩子交给电视机,不注意和孩子的互动交流,几种原因加起来,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的心智无法正常发育。年龄越小、和父母相处时间越短,孩子的症状越严重。

【失去母亲,就是失去整个世界】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中国民间有种说法,孩子要屎一把尿一把地亲自拉扯才会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血缘固然是一条纽带,但仅靠血缘沟通亲情,恐怕不够。如果和孩子早期相处不足,彼此间的情感联结就会比较稀疏,而这种联结是有时间段的,错过了就很难再建立新的联结。这一点也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所发现和证实。

“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我的一个好友,她一岁半时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来抚养。当时交通不便,且父母工作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她直到4岁才再次见到父母。父母在她眼里完全是陌生人,别人让她喊爸爸妈妈,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为此遭到批评。两年后,父母准备把她接到身边。当她知道这件事时,恐惧大于兴奋。

为了见到父母能叫出“爸爸”、“妈妈”,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独自藏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练习这两个发音,尤其是“妈妈”这个音。她说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们也想努力爱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后来克服心理障碍,终于学会了喊爸爸妈妈,但和父母的隔阂却一生也不能消除。用她的话说就是:“我和父母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间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工作忙不是借口】

在我女儿圆圆一岁三个月时,她爸爸到南方工作,我坚持不把孩子送到远在外地的奶奶家,一定要亲自带孩子。上班时,把圆圆送到附近一个老太太家,下班接回来。当时能一边看护孩子一边把饭做熟,已是不容易,总顾不上收拾自己。记得有位同事开玩笑对我说,你以前挺精干一个人,怎么有了孩子就变成这样了?

真难想象自己当时的形象是多么的不堪。过分忙累,让我的血压降到要休克的程度,医生甚至建议我卧床休息。因为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都有许多快乐,所以我当时并不觉得有多苦。也哭过两次,总体感觉一直充实而幸福,孩子也用她日后的良好表现回报了我。

人在感情上很少能愈挫愈勇,越是感情不满足的人,越是变得敏感、斤斤计较。孩子的思念没人理解,而且孩子不懂得如何去化解痛苦。情感上的欠缺必定会在生命中留下一些无法痊愈的内伤,即使不出现品行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到未来的生活质量。

比如有些年轻人在恋爱或结婚后,不会和伴侣相处,要么过分依赖,要么过分苛刻,总扮演情感的伤害者和被伤害者角色,也有人心底自卑,外表傲慢,身上有种说不出的别扭,难以和他人合作相处。这些成年后的问题,往往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欠缺。

爱,就是为了在一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母爱不应建立在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应建立在情感基础之上。”对父母来说,在一切养儿育女的目的中,没有比和孩子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一切因出于功利的或“教育”的目标牺牲和孩子相处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

家园共育《请别对孩子说“快点!”》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说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别对孩子说“妈妈生气啦”! 常听家长用“生气”二字教导孩子,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你私自拿钱,姥姥生气了。你满街跑也不看车来了没有,爷爷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你不好好学习,爸爸生气了……大家...
    2021-03-22 阅读全文
  • 别对孩子说“不要你了” 导读: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
    2021-09-02 阅读全文
  • 这些善意的千万谎言别对孩子说!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们时常编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来哄骗孩子。可是,哄骗背后的负面影响你想过吗?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有的谎言看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一两岁的宝宝,他们天真、简单,尚未形成...
    2021-01-20 阅读全文
  • 请别打扰孩子 一次晨间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幼儿都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我正准备点名,忽然嘉怡叫了起来:“老师你看,他们在打架。”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靠近娃娃家坐的伟伟和浩浩好像正在争执着什么,我以为他...
    2021-05-12 阅读全文
  • 孩子请别“幸灾乐祸” 早晨七点左右来到学校,班里已经有些孩子陆陆续续的来到教室。我来到教室后收拾一些教具,突然听到班里一阵哄乱的吵闹声中还夹杂着一个孩子的哭声。我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赶了过去,询问孩子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孩子...
    2020-12-19 阅读全文

常听家长用“生气”二字教导孩子,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你私自拿钱,姥姥生气了。你满街跑也不看车来了没有,爷爷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你不好好学习,爸爸生气了……大家...

2021-03-22 阅读全文

导读: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

2021-09-02 阅读全文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们时常编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来哄骗孩子。可是,哄骗背后的负面影响你想过吗?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有的谎言看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一两岁的宝宝,他们天真、简单,尚未形成...

2021-01-20 阅读全文

一次晨间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幼儿都很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我正准备点名,忽然嘉怡叫了起来:“老师你看,他们在打架。”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只见靠近娃娃家坐的伟伟和浩浩好像正在争执着什么,我以为他...

2021-05-12 阅读全文

早晨七点左右来到学校,班里已经有些孩子陆陆续续的来到教室。我来到教室后收拾一些教具,突然听到班里一阵哄乱的吵闹声中还夹杂着一个孩子的哭声。我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赶了过去,询问孩子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孩子...

2020-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