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别对孩子说“妈妈生气啦”!

发布时间:2021-03-22

幼儿说故事。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别对孩子说“妈妈生气啦”!”,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常听家长用“生气”二字教导孩子,这里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你不听话,妈妈生气了。你私自拿钱,姥姥生气了。你满街跑也不看车来了没有,爷爷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你不好好学习,爸爸生气了……大家都在这么满不在乎地随意使用“生气”二字,却不知道生气这一情绪的毒性有多大。生气的毒性不亚于三聚氰胺,三聚氰胺让孩子身体中毒,生气让孩子心灵中毒,扭曲孩子的个性。

尽管生气是人之常情,但却不值得提倡和放任,育儿者尤其需要警惕生气给孩子个性带来的伤害。据研究,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令孩子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自卑、内向、忧郁,害怕与人相处,自杀倾向严重。

外孙女小荷出生后,全家专门开过一个家长会并达成协议:不对小荷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控制好情绪不爆发出来。当然,如果没能控制住生气,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了,还要告诉孩子,自己生气不等于不爱宝宝了。

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要具体分析,首先要想想孩子是不是病了或累了,这种情况只能用爱心的抚慰来谦让孩子,生气是无用的。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孩子爱心教导:如孩子随手乱扔东西,要告诉孩子将东西放回原处,一旦孩子照做了,要紧跟着表扬。如果孩子说脏话,告诉他这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会失去朋友,没有朋友的人不开心。如果孩子上街乱跑,告诉他被车撞上那可就疼了,甚至有可能命都没了,那有多么不幸。这一教育可以起到双重作用:能听懂话的孩子都会对疼有认识,就可能有效制止孩子在街上乱跑,同时,这个实例可以让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产生责任感——大人说到“命没了”,可夸张地表演悲痛、哭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当行为能给别人造成这么大痛苦。

如果孩子不听话,那要看不听什么话,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比如孩子玩苍蝇拍是把苍蝇拍当作玩具玩的,而大人却不懂孩子的心,认为孩子玩脏东西必须坚决制止,并用生气恐吓孩子,那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做法是跟随孩子,指导孩子,如果看到孩子要把苍蝇拍拍到饭食上,就赶紧引导孩子用苍蝇拍打个苍蝇,如果没有苍蝇,就找个黑点,或者用铅笔在地上画个苍蝇让孩子去拍,一旦孩子拍准了,立即拍手叫好。孩子当然不知道苍蝇拍上有多少细菌,他们会好奇地抚摸苍蝇拍,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不必做关于细菌的解释,只需孩子玩够了苍蝇拍之后给他好好洗洗手就是。对于5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解释苍蝇拍上有好多细菌,让孩子玩完后去洗手,同时讲讲有关细菌的知识。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这里头原因不外乎两条,都不是能用生气解决的。第一可能是孩子还小,专注力达不到家长要求,这种情况家长应当让孩子先玩玩再说。第二可能是孩子的智力开发不到位,学不进去。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停止催促孩子学习,转而培养孩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越是成绩不好,越要多读课外书来开发大脑的快速运转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好奇心与好学是一码事,换句话说,每个孩子天生都好学,只是被不懂孩子的家长给扼杀了:为了家居生活美观整洁,这也不让孩子动,那也不让孩子摸;为了省钱,不给孩子买足够的玩具,不带孩子去郊外与大自然亲近;忙于工作,孩子去公园的机会都没有……这一切都会让好学的孩子变得呆板迟钝自闭,失去好奇心,而失去好奇心也就失去了好学的能力。

大人要以清晰的是非观来解释问题,给孩子以向善的指路灯,而不是以生气制服孩子。

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大人要装作不知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因家长的关注而强化,让不良小毛病自行消失。孩子都有向善能力,若大人事无巨细什么都管,尤其用生气来管,则会形成两类副作用: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发坏捣蛋。

孩子五六岁后,讲道理是可以的,教导的方向必须不偏离育儿三大理念,这三大理念就是让孩子身体好、心态好、事业好。具体说来就是让孩子有正确的价值观或曰是非观,让孩子实现健康、快乐和成功这三项目标。最有效而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关注孩子的正向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同时抓住机会用行动给孩子树立美德样板:比如孩子不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孩子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如果孩子用生闷气来要挟大人怎么办?大人不要买他的账,他越生气,越不给他所要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改掉用生气要挟别人的习惯,就不会因为爱生气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我们的要义是让孩子成长为好学、开朗、招人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将来定会有良好的互动能力,能达到三项全成。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请别对孩子说“快点!”


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

导语:“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一想,这些话你平时对孩子说过几句?再数一数,平日里对孩子说的话,有几句不带着“快”字,也许结果会让你吓一跳。的确,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可是,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们会对45天速成鸡感到震惊畏惧,却没有想过一个在没玩没了的催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小编带着您,去读懂孩子“慢一点”的成长。

被打断的节奏

中国科技馆,4岁的潇潇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2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耐不住了,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起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王艳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会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种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的基础。”法国的儿童精神专家、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叹。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这些都促使了中国的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妈带着孩子不停转场地去学琴的场景,犹如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间,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但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最好时机。

妮莎,41岁,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备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三和周末”,“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而这种感觉深深地震撼了我。”

巴黎的丽萨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么做。她有3个孩子,分别为3岁/6岁/11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受到这种节奏并不合理,它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儿童精神学家尼可·卡特琳娜认为,家长们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最终,家长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惧,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

在游戏中把节奏还给孩子

对于这种生活中的催促,心理专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的功能。“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升华这些焦虑,将它们过多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演绎生活,并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展示对父母的愤怒。”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们也承受着无穷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发展的节奏,找到一个合适照顾孩子和指导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和复杂。不过,我们不能因此而忽略改变的可能性。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意识到并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克里斯汀·弗拉薇尼肯定地说:“我们虽然教会了孩子自主使用自己的身体与头脑,却没有让他们学会如何产生自己的思想,去勾画并形成各种概念。而这些技能,往往只能在游戏中才能获得。”

而放慢速度绝不仅仅是为了停下来喘口气,更是为了感知和感受周围,去想象,去思考。

“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吃饭、穿衣,从而让他了解到自己是谁,会做些什么。让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耍,以促进他把事物形象与概念化,从而区分想象与现实,言语与行动。这一切能使他获取身体、情感、才智等各方面的经验,帮助他发现自己并了解他人,最终形成对自我以及世界的认知。”

也就是说,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方向,其实并不需要各种繁杂的指导与指南,父母们便可轻松减慢日常生活的速度。专家们强调游戏在其中扮演的重要性。没有挑战也没有家长的帮助,孩子们简单地在浴缸中玩耍,在餐桌上与食物消磨时间,在房间里和自己或小伙伴自说自话,对着天空的云朵发发呆,无拘无束地抓小昆虫,看蜘蛛结网……一些在家长看来也许无趣无聊的事情,正是孩子自己的节奏所在。而对家长们来说,让禅宗哲学在忙乱的早晨给自己带来一丝恬静的气息,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一课。

这些善意的千万谎言别对孩子说!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们时常编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来哄骗孩子。可是,哄骗背后的负面影响你想过吗?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有的谎言看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一两岁的宝宝,他们天真、简单,尚未形成一定的判断力,特别容易受哄骗。本期育儿播报为您盘点一些常见的坑娃谎言,希望各位家长读过就不要再犯了。

谎言一:药丸其实是糖果

对很多父母而言,喂宝宝吃药是一件非常令人头疼的事儿,孩子各种哭闹,各种不配合,家长为了让宝宝快快好起来,也是各种变着招数使,但有些招是万万使不得的。

前不久,一对夫妻抱着2岁大的女儿冲进医院,说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将放在餐桌上的红色药丸一口气吃了3粒,等父母发现的时候,她还在往嘴里塞。原来家长曾为了让孩子顺利服下药物,居然告诉孩子吃的是“糖果”或“糖水”,而造成孩子误食。

在此提醒家长们:千万不要欺骗孩子药物是糖果,对于有认知意识的孩子,要告诉他们药是什么,为什么要吃药,养成其正确用药观念;同时,由于小孩的模仿能力强,最容易模仿大人的动作,应该避免在认知力不够的孩子面前吃药,最好也不要将药品放在儿童可以接触到的地方。

但如果孩子已经误服药物了怎么办?

还用问!当然要及时送医!而且要尽量弄清孩子服用的药物名称、服用时间及用量。在送医前,家长也可以为孩子催吐(用手指刺激咽部,使药物被呕吐出来);但已经昏迷的孩子则不能催吐,以防发生呕吐物堵塞而窒息;最好把误服药物和呕吐物带至医院以便医生对症采取措施。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谎言二:不乖的话,警察叔叔会来抓你

还有些父母在面对熊孩子的各般闹腾无计可施时,习惯通过“恐吓式玩笑“令孩子乖乖就范,而且屡试不爽!袋鼠小编想提醒的是,这种方式只会误导孩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大家都清楚,近来小孩被拐的案子比比皆是,多少家庭被人贩子给毁了。早前媒体就报道:一名9岁被拐男孩被解救后问他为什么在火车站与警察擦肩而过时不呼救,男孩说,妈妈说过不听话的孩子会被警察抓走,所以他不敢喊。

小编若是这位孩子的妈妈,一定肠子都悔青了!为何很多家长都喜欢采用“恐吓式”教育?相关专家说,这可能源于父母心态幼稚,其实也是父母无力驾驭家庭教育的表现,长此以往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还有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父母应该怎么做?

父母在和年幼的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正面引导,多告诉孩子怎么做,形成正确的观念,建立安全感。比如小朋友做错了事情,家长直接告诉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应该改正。

父母在孩子认识错误时,要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使之有安全感。此外,应该经常夸赞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对其正确行为加以肯定,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哦~当然前提是孩子真的有值得夸赞的地方,而不是因为他是你孩子你就觉得他很棒。

“调皮就被警察抓走”、“不听话就让医生给打针”这类玩笑不能开,还有一类玩笑也是不能随便跟孩子开的。

我同学告诉我说,邻居有个孕妇是第二胎,然后邻居们或亲戚都对大宝说:“你妈有了弟弟就不爱你了,也不要你了。”结果某天孩子趁妈妈午睡时就生气地走过去,朝着她的肚子一屁股坐下去,就这样肚子里的宝宝一屁股给坐没了。可是这位母亲也没有责备她的孩子,因为孩子是听多了身边的人说的话才做出这样的事。

有些大人就是这样,在家骗自己孩子,到了外面,还会故意挑拨别人家矛盾,好看热闹,害得小孩子心里从小就有阴影。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都极其仇视妈妈生二胎的原因之一。小编在此奉劝那些想生二胎父母们,先堵住亲戚邻居亲戚的嘴啊~~

请慎用“谎言”这种教育方式,如果给宝宝的心灵蒙上了阴影,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我们将后悔莫及。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从今天开始,让我们用真善美的情感来净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充满爱心、真诚、善良的人。

育儿观念:别老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育儿观念:别老对孩子说“我生气了”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们对孩子说:“别闹了,妈妈生气了!”、“你不好好吃饭,奶奶生气了!”等等,认为孩子意识到家长生气了就会乖乖听话。但是事实上,家长总是对孩子说“我生气了”,可是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哟,有心理研究显示,对6岁前孩子经常性生气,会让他形成消极的负面人格,产生自卑、内向、忧郁的心理,而且害怕与人相处,甚至有自杀的倾向。

爸爸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尽量不要对孩子生气,即使真的生气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绪,如果忍不住爆发出来了,事后也要马上抚慰孩子,告诉他:“宝宝刚才不乖,妈妈好伤心呀,忍不住生气了,但是妈妈还是很爱宝宝的,宝宝只要改正了坏毛病,还是人见人爱的乖孩子!”避免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解析问题一:分析是什么事情让你生气,学会冷静处理

对待孩子的言行,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用生气来管教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常的举动,比如突然不听妈妈话了,大哭大闹,家长们首先要保持冷静,如果觉得很生气也要先压住火气,仔细想想孩子哭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用轻柔的语气询问他:是不是病了累了,还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了解情况之后,慢慢地抚慰孩子,在平复孩子心情的同时,爸爸妈妈的火气也慢慢消退了。

如果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乱扔东西,或者说粗话等等,也可以尝试着先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要将东西放回原位,而且小孩子要讲文明,不能随便说粗话,这些都是坏孩子的行为,大家都不喜欢坏孩子!”看到孩子认真地改正了,爸爸妈妈要及时地夸奖他,让他感觉到自己听话就能受到表扬,也会高兴起来,看到孩子又是乖乖的了,爸爸妈妈怎么还会生气呢?

解析问题二:分析是孩子的行为错了,还是大人的理念错了

小孩子都有自己玩乐的世界,有他喜欢的游戏方法,这些都是大人不懂或不了解的,所以爸爸妈妈认为孩子不应该做的事情,他自己可能觉得没什么不对的,就是可以这么做。这样一来,如果爸爸妈妈生气了,他就会更加疑惑,甚至怀疑自己,产生自卑了。

比如说,孩子正在用苍蝇拍打苍蝇,他是把它当作玩具玩了,可是爸爸妈妈却不懂他的想法,觉得他是在玩脏东西,马上命令他:“快把这个脏脏的拍子放下去洗手,你要是不放妈妈就生气了!”这时候孩子会觉得妈妈连玩具都不让他玩了,好伤心啊!其实妈妈不妨尝试一下,跟着孩子一起玩,拿着拍子跟他一起拍,一边问他:“宝宝告诉妈妈,你在干什么呢?”

孩子在给妈妈讲解的时候也会产生成就感,能够培养他的小自信,而且听到孩子乖巧的解释,妈妈的心情也会变好呀!玩过之后再带孩子去洗手,并告诉他:“苍蝇拍是拍苍蝇的,上面有好多好多细菌呢,宝宝以后如果一定要玩的话,玩过后一定要把小手洗得干干净净的,知道吗?”这样既能满足孩子游戏的愿望,又能让他长见识,一举两得。

解析问题三:分清楚大错小错,不要轻易用生气制服孩子

许多家长总会时刻盯紧孩子,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举动就马上制止,想从根源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但是这样做反而更不容易让孩子的不良行为消失。而且如果爸爸妈妈一直管制着孩子,他一犯错就用生气来制服他,反而会形成副作用:使性情较弱的孩子会变得内向自闭郁闷,而开朗外向的孩子尤其男孩会变本加厉故意使坏捣蛋。

其实,如果孩子犯了无伤大雅的小错,爸爸妈妈大可以装作不知道,让孩子尝到事情的后果,以后自然而然就不会再犯错了。比如吃饭的时候,孩子想伸手抓饭吃的时候,妈妈沉住气,不要立刻制止他,让孩子看到抓饭的后果就是把饭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饱,那么他以后就会乖乖地用勺子吃饭啦。

等孩子长到五六岁后,开始慢慢懂事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引导他,在平时聊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告诉他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错误拿出来分析,帮他改正坏习惯,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教导才能让孩子能耐心听完,认认真真地改正错误。

解析问题四:用生气来硬碰硬,则会形成反作用

面对爸爸妈妈生气,比较调皮的孩子也会使出绝招,学着大人一样用生闷气的办法来要挟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家长们再无奈地妥协,就容易让孩子形成要挟大人的坏习惯,以为生闷气爸爸妈妈就拿他没办法了,反之,如果家长们继续生气,跟孩子硬碰硬,也只会让矛盾更加激烈,这可怎么办呢?

其实,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保持好心态,先不要生气,不给孩子要挟大人的机会,同时,爸爸妈妈也要尽量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并加以赞赏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信任,给他树立美德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不肯洗澡,大人不妨通融一次,告诉他今天不洗就算了,但明天要洗,这等于期待孩子能做到说话算数,是对孩子信任的具体表现,孩子都很重视爸妈对自己的信任,一般会乐意第二天洗澡的。

爸爸妈妈要生气时,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看看孩子是需要关心抚慰,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对症下药,既能够解决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也可以避免大人们生气给孩子带来心理影响,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经历。

育儿心得:孩子,妈妈想对你说


育儿心得:孩子,妈妈想对你说

女儿,放寒假时我要好好陪你,因为妈妈觉得欠你太多,对你关心不够。

在幼儿园里,当你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跌倒,委屈得大哭时,妈妈总是把别的小朋友抱在怀里,给别的孩子安慰,却让你站在一边。回到家,你总是对爸爸说:“妈妈太偏心了,在幼儿园里根本就不管我,他是别人的妈妈。”是啊,妈妈多想抱起你,给你关心,可是妈妈是30多个小朋友的妈妈,妈妈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你是老师的孩子!

当你感冒发烧的时候,正赶上妈妈的幼儿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综合评估检查,医生告诉我,你咳嗽得厉害,要赶紧到医院检查一下,可是妈妈实在是太忙了,总是给你喝药,一直没有时间把你送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当妈妈忙完幼儿园里的工作,正要松一口气时,你却脸发青、咳嗽得厉害,喘不动气了。妈妈心如刀绞啊!送你到医院后,主治医生告诉我,你得的是严重的哮喘性肺炎,这个病发病的时候很厉害,你如果一口气喘不上来,会有生命危险的。为这个,医生批评了我。妈妈实在是太失职了!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由于妈妈没有及时给你治疗,你的手上、头上都布满针眼,让小小年纪的你一次次饱受折磨,妈妈真想替你扎针,让你减少一点疼痛啊!

女儿,由于妈妈对你关心不够,致使你的习惯养成方面做得不好。有几次带你到朋友家做客,你乱拿东西,看到你不懂事的样子,妈妈检讨了自己,妈妈做了深深地反思:妈对你关心不够,是妈妈没有教育好你。妈妈作为一名教师,把别的孩子教育得懂事、有礼貌,却没有把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怎样去教育别的孩子,又怎样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妈妈下定决心,一定把你培养、教育好,妈妈觉得你只是一时顽皮,相信你会和妈妈一起努力的。

女儿,妈妈爱你,妈妈想对你说的话太多了,你能够理解吗?

孩子,你可以生气的


我清楚地记得爸爸说的一句话:惯孩子吃,惯孩子喝,不能惯孩子发脾气。当时我很小,只从字面上知道是怎么回事,远不了解这种态度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称赞我的温和,只有很少的时候(或许一个月都不会有一次)我会起急,而且一急起来就特别急,尽管我不认为自己无度,但对方已经感到很难接受。我妈妈说我“急脸子”(重音在“急”),我也认为这是自己的性格,但现在我的看法有些改变。我想这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愤怒被压抑过多。

我从来没有、从来不敢对爸爸表现愤怒,相反我遭受着爸爸不计其数的愤怒、暴躁、差遣甚至胁迫。我不知道胁迫这个词是不是准确,我记得很多次爸爸很大声带着挑衅的拉长声音叫我的名字差遣我干活,越是我不愿意,他越是用这种威迫,而且会再后面加上一句“越快越好!”想象一下,有件事你不愿意但你不敢说不,你处于害怕不得不做,对方还要拉长声音如同炫耀般地说着“越快越好!”我感到被欺负,感到屈辱。

朋友听我说小时候挨打不许哭都很惊讶,“怎么,还不许哭呀?!”我也感到惊讶,怎么,这很奇怪吗?我们家都是这样,我爸爸打我和哥哥从来都是这样,我叔叔打我弟弟也是这样……写到这时,我哭了,我觉得这真是不公平!

我五岁的时候随爸爸到四川他的兵工厂里生活了一年,我记得他的宿舍里挂着蚊帐,墙壁是白色的,我怕进到那个宿舍,那个白色的气场让我害怕,小小的我还不知道“白色恐怖”这个词,但那真的是白色,真的是害怕,一种无处可逃的害怕。

我当然也记得爸爸是惯我吃的,我记得我爱吃食堂的一种肉饺子,爸爸津津乐道和人家说我居然吃那么多可爱吃了,而猪蹄儿我吃到腻,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腻。三十年过去了,我现在相信这种吃法在当时是爸爸的努力,可能是很大的努力,我猜想那是因为爸爸童年饥饿、食物贫瘠的痛让他选择这样疼爱我。我也慢慢明白了,我拥有的是这样一个爸爸,他惯我吃,惯我喝,不惯我脾气……我又流泪了,这个悲伤比刚才还要剧烈一些。

现在的学习尤其是萨提亚的学习让我能看到更完整的画面。相较我于爸爸的受压迫,爸爸于爷爷那里更甚,去年爷爷去世了,二叔又提起当年爷爷暴打爸爸不止的事情,快五十年了,二叔还是会提起,那是我们家族里的重要画面,我知道二叔一定有自己和爷爷画面,只是他不喜欢提。我相信爸爸出于爱已经节制了那个“传承”,我清楚的记得大概六年级的时候,爸爸怒火冲冲的进门,我知道自己有错并认定在劫难逃,但后来爸爸还是平息了,我感到了他的怒火在燃烧,但是他克制了,最后不了了之,好像连句责骂都没有,我相信那是爸爸很大的努力。

尽管我觉得自己可以理解爸爸,但我并不觉得爸爸那种做法公平,我还是要对当年那个“小小的我”说:孩子,这不公平,你值得被更好地对待。

好了,现在我要说一说,一个孩子的愤怒被压抑意味着什么。

愤怒中包含着自我肯定和力量感。当我不敢愤怒,我实际上就在坚持自己、肯定自己上受到挫折,这当然伴随着无力感。当这种感受多次重复,会形成一个具有很惯性的模式影响孩子的未来生活。

比如这个孩子在以后会害怕他人尤其是权威不满(甚至可能不满),而一味顺从讨好别人并隐藏自己真实的声音。这样,他会安全会被接纳甚至被喜欢,但问题是他不能和人真正的亲近。你有没有见过“老好人”?谁都说他不错,可是他和谁都不真的亲近。你有没有经验过对人尊敬却只是尊敬?因为你不敢冒犯而不能放松?可是如果不能放松和自然,如果你不相信自己和对方一样重要,如果你不能坦诚而充分的和对方交流,你怎么能和对方产生密切的感情呢?

比如过于害怕冲突而屈服,校园里遭受霸凌的孩子多是如此,其实一个能够自然愤怒的孩子是不会受欺负的。校园“江湖”里,两种孩子是有风险的,一种是过于老实的,一种是强势出头的。前者吸引别人的欺负,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人内心充满愤怒需要释放,而他习得的释放方式就是欺压别人,那么他会找什么样的人释放呢,肯定是“挥刀砍向更弱者”,因为那样最安全最解气;

另一方面那些喜欢欺负人的孩子为什么喜欢呢?还不是自己先受到压抑无处可解?两者都是因为不能自然愤怒,前者是因为不敢愤怒而没有自己的界限,后者是积累了愤怒而超出自己的界限,非要逞强不可,两强相遇必有所伤。两者都有风险,校园里的悲剧、惨剧最多发生在这两种群体的孩子身上。倘若一个孩子能自然愤怒,他会在自己的界限第一次被触碰的时候就自然而确定地说不,别人就不可能得寸进尺;而因为他的愤怒未被压抑和发酵,他也不会过分,不会逞强欺人。

孩子的愤怒不能自然流露,就只能不自然地流露,一种是迁怒他人,一种是怨责自己,怨责自己不好怨责自己软弱无能。而无论哪种,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都收到了损伤,他都不能适当的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和自主。比较好的态度是对孩子说:孩子,你可以生气,你的不同意和同意一样重要,我愿意倾听你所有的真实声音,即便你不愿说我也相信你有你的缘由,并且根源上是善意的,你有很多选择,我相信你会选择对自己最适合的,并为自己负责。

从今天起,做个不生气的妈妈


生活中总是充满着烦恼的事,当你不开心或者不顺心的时候,或者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妈妈们皱起的眉头和无奈的耸肩,无可奈何地抱怨:“这么不听话的孩子,气都快被他气死了……”看完下面这篇文章,相信你的态度会有很大的改观。希望你能从今天起,做个不生气的妈妈!有一个小男孩儿,三岁多,他最近干了一件“坏事”,他把一碗滚烫的菜汤倒进了花盆里——这盆名贵的花,是他爸爸刚刚从花市里淘来,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亲自搬回来的!爸爸怒不可遏,这小子太淘气了,简直就是个破坏分子!三岁的儿子看爸爸到处找笤帚,已经吓得哇哇大哭了。这时妈妈冲上去拉住了爸爸,她说:“你别忘了,我们是在养孩子,而不是养花!”妈妈的一番话,在坚定地提醒着爸爸:孩子和花,到底哪个更重要?更何况在没有弄清楚他那么做的原因之前,就要开打,是不是在说孩子的自尊和快乐,还远远不如一盆花重要呢?妈妈蹲下来帮孩子擦干了眼泪,轻声地问:“宝宝为什么要把汤倒在花盆里啊?”小男孩抽泣着说:“奶奶说……热热的菜汤有营养……我想让花长高高……”这下轮到妈妈流眼泪了,孩子爱花的一颗心啊,差点儿就冤死在爸爸的笤帚下了!有多少父母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愤怒:刚换的玻璃窗户再次被孩子的足球踢烂;没用多久的骨瓷餐具,被孩子摔碎了一半;卫生间的卷筒纸成了孩子身上的“飘带”,飘得屋子里哪儿都是;茶几上摆的东西,全被孩子当成玩具一般地蹂躏得不像样子:烟灰缸、鲜花、报纸、指甲刀、水杯、书……无一幸免。父母们请息怒吧,就像那株被热汤烫死的花一样,这些东西已经死了、破了、碎了、毁了,我们就不要再用棒子把孩子稚嫩纯净的心灵也搭上吧!如果说孩子有什么错,那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验,同时身上又实在有无穷的活力!可“生活的经验”谁不是在一次次教训里学到的呢?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次在餐厅里等朋友,邻桌有一个妈妈和她女儿在吃饭,那女孩儿看上去大约五六岁的样子,小家伙对装果汁的半圆杯子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停地看过去摸过来,直到“嘭”地一声,果汁连杯子一起摔碎在地上,小家伙的胳膊上也洒上了不少果汁!“你这个孩子怎么回事儿?你就是手痒痒!跟你说没说过啊?吃饭的时候不要玩,你就是不听,告诉你啊,你再这样,我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吃饭了!还不快跟我去洗手!”戏剧性的一幕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这个妈妈起身的时候太急,没有注意到餐巾还搭在她腿上,她刚一转身,那块餐巾就扯着盘子、刀叉、杯子、水瓶“哐当!”一声全摔在了地上!声音之大,引来了所有人的张望,妈妈难堪极了,她怒视着六岁的女儿:“都怪你!这下你高兴了吧!盘子都摔碎了,还吃什么吃!”小家伙原本就撇下的嘴,终于顶不住了,“哇”地大哭起来!一顿本来开心的晚餐就这样在孩子哭哭啼啼、妈妈怒气冲天中变了味道。其实当孩子把玻璃杯打碎的时候,她自己也被吓到了——如果她知道她玩杯子的后果是连果汁也喝不成了,那她一定不会那么做的。可惜的是,这个孩子才五六岁,她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动作。作为妈妈,这个时候如果是用轻柔的声音说:没关系,再要一杯果汁就好了,玻璃杯子是很脆的,很容易碎,最好不要拿来玩,知道了吗?如果是这样,结果会怎样?孩子在心里会感激妈妈没有骂她,也会更珍惜下一个玻璃杯子;妈妈自己也不会生那么大的气,当然也就不会不火急火燎的,那堆盘子和杯子也不会集体牺牲掉了。等那个妈妈拉着小家伙从洗手间里出来,服务生已经给她们换了一套餐具,但看得出,妈妈和女儿的好心情也和玻璃杯、盘子一起摔碎了。去洗手间的时候,我特意绕到这个妈妈的面前,我笑着说:“别沮丧了,我也和你一样,经常打碎东西,这没什么大不了。”这个妈妈愣愣地看着我,可能在想,这话什么意思?我补充了一句:“一个杯子、一个盘子,和你们的好心情相比,没什么大不了,简直一文不值!”孩子妈妈这才会心一笑,说了声谢谢。有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在这里也很值得讲一下。这是一位在医学领域曾有过十分重要的发现和突破的科学家。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的人更有创造力,究竟是什么妙法能使他能够超乎凡人?他的回答很让人意外,他说:“这和我两岁时,我母亲对我身上发生的事情的处理方法有关。有一次我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我没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简直就是牛奶的海洋!我母亲看见了,但她并没有对我大叫大嚷,也没有惩罚我,她只是说,哇!罗伯特,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哎,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我听母亲这样说,简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来,几分钟后,母亲对我说,罗伯特,你知道,今后,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要把它打扫干净,并且要把每件东西按原样放好。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我们可以用海绵、毛巾或者是拖把来打扫。你想用哪一种呢?我选择了海绵,我和妈妈一起把那满地的牛奶打扫干净了。”科学家说到这里,连记者都很羡慕他有一位如此宽容、可爱的母亲。科学家接着说:“这还没完,等我们打扫完之后,我母亲说,罗伯特,刚才,你所做的用你的两只小手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试验已经失败了,现在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有没有办法把它拿起来,而不让它掉下去。我很快就发现只要用双手抓住顶部、靠近瓶嘴的地方,瓶子就不会从我的手里滑掉了!”“这真是一堂很棒的课!”记者感叹道。“是啊,从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了。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既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就是科学家罗伯特的故事。很多人都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我们是在养孩子,不是养花、养玻璃窗、养盘子、养牛奶瓶……所以,做父母的,不要再为那些已经毁损的、无关紧要的物品而迁怒于孩子了,哪怕你的孩子为了学习使用胶水,把自己的头发粘成了大饼;哪怕你的孩子为了学用剪刀,让你给他新买的牛仔裤千疮百孔——请都不要生气吧。如果你确实有浑身的劲儿使不出去,那就用来感谢这些曾经被孩子蹂躏过的物品吧,它们曾用“自我牺牲”的悲壮,为孩子的成长之路,铺设了一小块儿碎石。

喜欢《别对孩子说“妈妈生气啦”!》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说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请别对孩子说“快点!” 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 导语:“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
    2021-11-27 阅读全文
  • 别对孩子说“不要你了” 导读: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
    2021-09-02 阅读全文
  • 这些善意的千万谎言别对孩子说!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们时常编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来哄骗孩子。可是,哄骗背后的负面影响你想过吗?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有的谎言看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一两岁的宝宝,他们天真、简单,尚未形成...
    2021-01-20 阅读全文
  • 幼儿故事小老虎生气啦 1、小老虎生气啦的故事 “呼——呼——呼——”小老虎在森林中疯跑。 一些小树被它拦腰碰断,疼得直哭:“小老虎,你能不能慢点跑!” 枝上的花苞也被小老虎碰落到地上,花苞们哭喊着:“小老虎,你能不能慢点跑...
    2020-12-21 阅读全文
  • 小老虎生气啦的幼儿故事 “呼——呼——呼——”小老虎在森林中疯跑。一些小树被它拦腰碰断,疼得直哭:“小老虎,你能不能慢点跑!”枝上的花苞也被小老虎碰落到地上,花苞们哭喊着:“小老虎,你能不能慢点跑!”“砰——砰——砰——”小...
    2021-06-29 阅读全文

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 导语:“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

2021-11-27 阅读全文

导读: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

2021-09-02 阅读全文

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大人们时常编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来哄骗孩子。可是,哄骗背后的负面影响你想过吗? 对孩子这些善意的谎言不能说! 有的谎言看似没什么大碍,但对于一两岁的宝宝,他们天真、简单,尚未形成...

2021-01-20 阅读全文

1、小老虎生气啦的故事 “呼——呼——呼——”小老虎在森林中疯跑。 一些小树被它拦腰碰断,疼得直哭:“小老虎,你能不能慢点跑!” 枝上的花苞也被小老虎碰落到地上,花苞们哭喊着:“小老虎,你能不能慢点跑...

2020-12-21 阅读全文

“呼——呼——呼——”小老虎在森林中疯跑。一些小树被它拦腰碰断,疼得直哭:“小老虎,你能不能慢点跑!”枝上的花苞也被小老虎碰落到地上,花苞们哭喊着:“小老虎,你能不能慢点跑!”“砰——砰——砰——”小...

2021-06-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