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11-04

幸福是什么教案。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根据埃里克森有关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6岁到12岁这一阶段是专业术语中的学龄儿童阶段,而这一阶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奋感和责任心。

其实,学龄儿童的勤奋与勤奋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奋行为,并不代表儿童从内心之中获得了勤奋感,学龄期儿童不仅要努力掌握学校要求学习的大量知识,还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因此,父母一定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强迫手段,引导儿童成功获得勤奋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长与老师们的热议,说的是学龄儿童的很多作业需要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觉得学习不堪重负之外,连一个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们各抒己见:

老师认为学校负责传道授业解惑,但家长配合实施也非常重要;

家长则认为自己承担了过多的教学责任,这些部分不需要家长的参与。

两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认为自己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那么这个时期,孩子到底在经历怎样的发展危机,又需要达成怎样的心理任务,我们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或许看完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

6-12岁,在埃里克森的毕生发展理论中,属于学龄期,此时的儿童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这一阶段中,需要儿童专心学习大人设定的知识与技能,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生产者而准备。

学校还是培养儿童将来顺应社会文化的场所。

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学校要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

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工作和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这个时候,儿童已意识到进入社会后必须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奋学习,以期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但又担心自己会遭遇失败,因此勤奋感和自卑感构成了本阶段的基本冲突。

2

勤奋感和自卑感到底来自哪里呢?

勤奋感是由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如果儿童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品德离开这个阶段。

所以,无论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在此阶段通过关注与鼓励的形式,让儿童在学习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价值的。

如果学校和家长互相推卸责任,会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该不该为学习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学校和家长在此时视学习为衡量儿童的唯一价值标准,那么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将来会认为只有工作才有价值。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学校和家长在这个阶段里,应该鼓励儿童掌握为未来就业所必需的技能,但绝不能以牺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为代价,比如学会帮助他人、怎样和同伴一起游戏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认为工作有价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动也有价值,他以后就能不断地在创设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活动中体验到一种勤奋感。

埃里克森还指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与习惯都可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

3

所以,学校与家长在本阶段应该互相配合,彼此沟通,主要目的是要让儿童从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来获得勤奋感。

家长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在最初的阶段让儿童感受到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学习、及如何合理地安排并有序的完成工作,这一切不应该是互相应付与推诿。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要布置适合本阶段儿童的任务,以免任务难度太高,儿童不能体验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受。

4

纵观埃里克森对儿童阶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个阶段的心理社会危机都与自信心的建立有关,可以说,儿童在整个发展阶段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其本质的属性就是自信心与自尊的建立。

若是儿童在发展中获得了自信与自尊,那么他也就会获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和勤奋的美德,那么他的一生也会变得完整和健康。

这也是我们带着觉醒做家长要努力的方向。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学龄儿童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


孩子的成长历程很漫长。有人曾经问我,孩子多大了,才算是长大了?

我说,只要妈妈还有力气,或者更夸张一点说,只要妈妈还有一口气在,孩子就不算是真的长大了!

面对这么漫长的成长岁月,从6岁到12岁,也就是在行家的专业术语中所谓的学龄儿童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的哪些特点呢?

第一,孩子从上小学开始,才面临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而且这个竞争的结果是可以用考试的分数来量化的。

它并不像在幼儿园里那样宽松,虽然也有竞争,但成果的优劣只是由老师的喜好来评判。所以,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在面对如此残酷、如此一翻两瞪眼的竞争结果时,他幼小的心灵绝对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保护的。而且,孩子在这个时期所建立的“自我图像”,也会对他日后面对竞争情境时的性格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从幼儿阶段进入到学龄儿童阶段之后,孩子的生活从本质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前是“游戏性质”的生活,现在则转变为“工作性质”的生活。还没上小学之前,孩子不管是去上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背古文,都是在游戏的氛围下进行,老师虽然也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但父母和老师都不会以太认真的态度去严格执行。可是上了小学之后,各种活动都变得严肃起来,上课得规规矩矩地坐着,必须专心地听老师讲课,回家得按规定写作业,还得参加实打实的考试。所以许多孩子在这种生活本质上的转变中遇到了调整的困难,为日后的低成就埋下了伏笔。

第三,从认知和思维方面来说,学龄儿童已经从“直觉思维期”进入到“具体运用期”。

也就是说,很多事情已经不需要完全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来获知,而是可以从别人的说明、解释、举例中获取新知。这种认知和思维上的转变,意味着他的世界正在逐渐放大,知识结构也在逐步通过不同的触角而形成。所以如果能在这个阶段开发孩子的认知能力,帮他建立起良好和富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那么将来他在面对更为严苛的学习挑战时,自然就会容易得多。

第四,从生活和活动的范围来说,学龄儿童的活动重心已经从家庭扩展到社会。

除了日趋沉重的学习压力之外,又要开始面对除了家人以外的“复杂”人际关系,例如班上可能会有喜欢欺负人的同学,可能会有喜欢跟老师打小报告的同学,可能会有爱表现、争强好胜的同学,因此,许多孩子在学校里的行为表现会和在家里截然不同。如果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没能察觉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之间有互动上的困难,让他不得不独自承受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那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或情绪障碍,就有可能跟着他长大,甚至影响到日后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和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第五,孩子上小学之后,是最初开始和爸妈较劲的阶段,也是开始出现矛盾的阶段。

我曾经在一场对妈妈们的演讲中,弄哭了许多妈妈。我说,我们对孩子的“钳制”,大概最多只有6年的有效期。6岁以前,孩子总挂在嘴边的是“我妈妈说”;6岁到12岁,管用的是“我老师说”;12岁到18岁,变成了“我同学说”;18岁以后,又变成了“我女朋友(男朋友)说”;结婚以后,毫无疑问当然就是“我老婆(老公)说”了。

所以,孩子把崇拜的眼神转向他人,对父母来说是个令人难过但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许多亲子之间的矛盾,其实也就是“主权之争”下的衍生品罢了!

第六,孩子6岁以后,在“心性发展”上也有明显的转变。

孩子在幼儿时期的“性蕾期”一度萌芽的对性的兴趣,到了学龄阶段会暂时被搁置一边。表面上,他们会开始排斥异性,喜欢和同性的朋友在一起,此外,也会表现出对性的厌恶。所以这个时期又叫做“同性期”或“潜伏期”。在这个阶段中,孩子会开始模仿父母中与自己同性的一方,建立起所谓的“同性认同”。因此,男孩和爸爸要好,一起去打球、钓鱼、看球赛,向爸爸学习男人的事情;女孩则跟随妈妈去买菜、逛街、打扮,向妈妈学习如何做女人。这些都是心性发展的特点,也都是为接下来的青春期做准备。所以孩子如果能够在这个阶段充分地作好同性认同,对将来的性别发展会有很好的帮助。

当然,孩子到了10岁左右,心性发展又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会表现得更排斥异性,甚至会出现嘲笑、捣蛋、捉弄等行为。其实,这些心性反应都是在为进入青春期而进行的自我防卫准备。在心理上,他们已经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会被喜欢的异性吸引,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被这莫名其妙的感觉吓到,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或处理它,所以就只好用更激烈的反应来隐藏内心的焦虑了。

另外,女孩的心性发展要比男孩快上一两年,身体的发育也来得较早,男孩在情绪和心理上多少会因此受到威胁,所以更会用激烈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但是,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却很容易受到师长或父母的误解。如果我们能理解孩子“不正当”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不仅能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也能减少父母对自己“教子无方”的自责和挫折感。

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的成长都是在健康平和中度过的,而且只要我们稍微留点心,适当地关注一些,就能听见很多爸爸妈妈以过来人的身份,带着五味杂陈的心理,先叹口气,然后告诉你这句话:“孩子的成长真快,一眨眼,他就长大了!”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的真爱。

要知道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都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保护他的眼睛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在此,笔者介绍几个便于你灵活运用的小招数。

第一招:倾听孩子的诉说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每天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诉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也许只要花30分钟,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就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至2岁的宝宝也许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学会倾听,多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既能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使宝宝感觉受尊重,以促进宝宝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宝宝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在他表达不清时,你可以与他进行充分的目光接触,但不要打断他。

宝宝与你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倾听,还要注意倾听的方式。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说话,这不仅使宝宝感到他有一种压迫感,所以你要尽量弯下腰或蹲下与宝宝说话,与他的眼神交流,这既是一种亲密接触,也是对孩子尊重的具体表现。倾听宝宝的心里话

禁忌用语:

“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

“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分析:

这一类的语言会使孩子觉得您在“打发”他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可能不愿告诉你他内心的想法。

第二招:冷静对待宝宝的过失

年轻父母可以从宝宝1岁左右起,为宝宝建立一套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给他一个宽松而具有规则的环境,使他逐渐学会自律。

宝宝如果犯的是同一种错误,这也很正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对宝宝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当你做某某事时,我感到……”,如“当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她的。”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既要让宝宝明白自己错在那里,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禁忌用语:

“你这个坏孩子!”

“我没想到你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

分析:

这样宝宝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他会觉得很难受。有的宝宝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招:珍惜宝宝拥有的玩具与物品

珍惜宝宝的东西,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宝宝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宝宝年龄虽小,但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衣帽鞋袜、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头,有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小房间,有钢琴、电子琴、小运动器械等。这些物品无疑都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产权”已属于孩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物品取放的规则,但不能随意摆布和挪动孩子的物品。有小客人来时,也要经小主人的允许,使用他的玩具或物件。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他自己将玩具给小朋友玩。

有的父母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宝宝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小树叶等,这也会使孩子很难过。父母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招:鼓励宝宝发展独立性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创造环境让宝宝自己作主。

有时候,不适当的帮助也是一种犯,会伤害他的自尊。小宝宝也需要刺激和挑战,你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当他需要帮助时,你要指导和协助他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碗筷的摆放、日用品的收拾的方式。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出现了争执和冲突,你要给宝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禁忌用语:

“这件事你干不了。”

分析:

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要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这类用语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胆小、自卑。让宝宝独立自主也要从小事开始做起。

小贴士

1.不要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宝宝,这会使宝宝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以及慎重的处罚也是一种对孩子尊重方式。这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2.防止对宝宝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经常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话,这绝不是尊重而是纵容。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专家解读儿童常见三大“病”


症状:哭闹、骂人、摔东西

药方:气球操、情绪交通灯

解析:3—6岁孩子家长普遍反映,孩子脾气坏,一遇到不高兴就会哭闹、骂人、摔东西,甚至打人踢人,讲道理根本没用。发生冲突之后,碰到坏脾气的家长或大人心情不好,会被孩子的行为激怒,用权威去镇压孩子,结果没有赢家。更多家长找不到有效解决办法时,通常会妥协、顺从孩子。

情商专家建议父母: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目的,他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在龅牙兔儿童情商训练中,教给孩子“气球操”、“情绪交通灯”等情商关键技巧及健康的情绪表达,让孩子成为管理自己情绪的高手。

症状:“我不行”、“我不去”

药方:获得成功经验、给努力一个A+

解析:因为害怕失败而退缩,父母会用尽各种表扬、鼓励孩子。近来研究人员发现,关注过多与家庭误用“赏识教育”是导致孩子挫折抵抗力弱的重要原因。

自信是从成功经验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症状:作业拖拉

药方:帮助孩子养成习惯、目标和时间管理

解析:作业磨蹭问题不仅来自孩子,更多的是学校给父母不断施加的压力。磨蹭、边写边玩、开小差让孩子耗得精疲力竭,家长也陪得耐心全失。孩子作业难,除了智力因素、认知障碍以外,更普遍是孩子没有养成好的作业和学习习惯。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导读: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孩子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则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还是以学为主,孩子们时间排得满满的,家长们一边抱怨着一边继续给孩子加压。可是我们跳出小升初、高考等压力,想一想,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养成什么样?

我就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合适的时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普通人;

在合适的时候生一个像她一样可爱的孩子;

在每天面对工作的压力、处理家庭的矛盾的同时,也享受着生活的快乐。

所以:

我没做到的事情不要孩子也做到。我小时候没有天天考100分,她也不必,我没上清华北大,她也不必。

我和她平等说话。

我让她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包括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小朋友的矛盾。我可以给她建议,但决不帮她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主意自己拿。”

陪伴她是和她一起玩,而不是自己忙自己,看着她,或者盯着她做作业。

我和孩子一起看书,比看电视好。

时常带她逛书店,让她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挑选喜欢的书,而不是我要求她看的书。

让她帮我做家务,每个人都要为家庭作贡献。好吃的东西也要分享,鱼肚皮上的肉不是只有宝宝吃,我和姥姥都很喜欢。

我不关注她成绩如何,我每天问她在学校高兴或者不高兴,有固定的时间和我们交流,聊聊班上有趣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经常和孩子爸爸有适度的亲密动作,拉手、拥抱、亲吻,爸爸妈妈相爱,她也会去找一个相爱的“王子”。

每天抱她,在校园门口亲吻她再说“再见”,她以后也会这样爱她的孩子。

一直用欣赏的目光看她,只有在这个年龄才会有这样的童真。看她成长,看她烦恼,看她动心眼,看她淘气,看她犯错误。一直比较相信“红颜薄命”,太完美的女孩给人压力,有点儿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才有亲和力。我们培养的是孩子,不是在制作毫无瑕疵的艺术品。当然,如果孩子是生俱来的天才,那就让他尽情登攀。

“说话算数”是有效的魔咒,从小到大都坚持,约好的事情没有例外,事先未约定,爸爸妈妈适度妥协吧,到底她还是个孩子。

奖惩分明,惩罚不是动手,以大欺小是可耻的。

批评的是行为,不是孩子本身。请将行为错误和孩子的品性完全割裂开吧。相信每个孩子天生就是天使,凡间的尘埃才让他有出错的机会。爸爸妈妈要时刻记住“我爱你,但不爱你的小毛病。”不要翻旧帐,不要说:“你就是不认真,你看XXX,你一直都是,你从来就BLABLA”,请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说:“抓紧时间,上课要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这些他们都听不懂。

不轻易动怒,控制好情绪,才能教出有礼有节的孩子。

不轻易把奖励和她应该完成的责任划等号。只有超出的部分才能奖励,就象工作中绩效A+才能拿到额外奖金。经过努力得来的东西,她才会珍惜。

坚决不上奥数,我只想把孩子培养成普通人,不要天才的培训目的来折腾她。(有数学天分的孩子不适用)

带她打牌、游泳、骑车、唱卡拉OK、逛街,普通人的娱乐早点教她。

选一样她终生受益的爱好,做到比一般人强,比专业差。我们现在弹钢琴,也许有孩子打羽毛球什么的。

坚持体育锻炼,带她和小朋友玩团队游戏。

现代的儿童到底怕什么?


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正常儿童中,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岁儿童至少有一种害怕;43%的6-12岁儿童则有7种以上的害怕。怕,已经成了现代孩子的一种心理疾患。

孩子的“怕”有三种类型:

自然恐惧。例如:怕打雷、怕鞭炮声;怕影子、怕黑;怕动物。

社会恐惧。例如:怕上学、怕考试、怕被批评;怕独自在家、怕独自睡觉、怕和亲人分离;怕坏人、怕走丢、怕警察。

社交恐惧。例如:怕说话、怕陌生人。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对策:

1-2岁

与抚育者分离产生恐惧,孩子对带养人的依赖性非常强尝试逐步分离。

对策:

保证在许诺的时间回来,以减轻宝宝的不安全感。

2-6岁

对想像出来的东西或未知情况下的预想产生恐惧,比如强盗、黑暗等。4岁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这个时期孩子有了独立意识,想像力也发育起来,但又缺乏足够的认知。

对策:

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对,尽量陪伴和面对,给予心理上支持。

对于孩子恐惧的来源这个问题,专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孩子的“怕”来自其他事物的刺激、父母的不当言辞、经验的不恰当积累……然而,更多的却是来自父母的“爱”。

宝贝,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你的小家伙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什么高级玩具或是漂亮衣服,他要的是——快乐、欢笑和足够的爱。试试下面的这些方法,它们会让你的宝宝真真切切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疼爱。

1、妙趣横生的步法

播放一些经典音乐,抱着宝宝轻柔地舞蹈,渐渐哄他入睡。如果宝宝玩兴正浓,你可以选择播放一些节奏比较明快的音乐,只要是你喜欢的就行,然后带着宝宝在房间里翩翩起舞。

2、一有机会就给宝宝大声朗读

尽管宝宝还不明白你说的话,但是他喜欢听到你的声音。可以选择不会被撕坏的书,一边念给宝宝听,一边让他感受书的特殊质地。朗读的内容最好有明显的节律,这样能够引起宝宝的兴趣。

3、带着宝宝去“探险”

宠物店是个不错的选择。你可以让宝宝冲着小狗招手,看看海龟游泳。那些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小鸟和鱼都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在笼子里不懈奔跑的仓鼠也是一个可爱的家伙。

4、和宝宝亲密接触

你也许听说过和新生儿肌肤亲密地贴在一起能够加强你们之间的联系。当你和宝宝二人独处的时候,可以经常做做这种活动。爸爸也可以在宝宝洗澡前后搂着脱光了的宝宝跳跳舞,这可是一种乐趣无穷的享受。

5、足底按摩

把无嗅无味的婴儿润肤油倒在掌心里,温热之后擦在宝宝的脚后跟上,你的每根手指轮流从宝宝的脚后跟滑向他的脚指头。接着,轻捏宝宝的每个脚指头,然后用你的手指在他的脚指头下面轻轻揉搓。下一步,踝部运动。轻轻地抓住宝宝的小脚丫转圈,或是左右摆动。最后,用你的手指揉搓宝宝足部的圆形部位及它们的顶部。

6、摆腿运动

即便在宝宝学习爬行之前,你也需要帮助他锻炼腿部肌肉。让宝宝仰面躺着,轻轻提起他的一条腿,斜置于宝宝肚子前面,再换另一条腿。把宝宝的腿拉直,轻轻摆动。最后,轻握宝宝的腿做蹬自行车的动作。

7、解决宝宝的腹胀问题

脱掉宝宝的衣服和尿布,在你的手上倒上婴儿润肤油。两手交替按摩宝宝躯干的下半部。从胸腔下部开始向下按摩至腹部,再到宝宝的腿部。然后,从宝宝腹部的右下方开始顺时针按摩他的肚子,至左下方止,两手交替进行。这套动作能够帮助宝宝排气。

8、自己动手烹调婴儿食品

把香蕉捣成糊状,或是把水果或蔬菜(如苹果、南瓜)蒸熟后煮成浓汤。把多余的汤放在冰箱里,以便日后食用。

9、让宝宝独享洗浴时光

如果你的小宝宝通常是和你一起洗澡的,那时不时地让他独自享用一下浴缸——当然,你的目光是片刻也不能离开他的。看看他如何占有浴缸以及里面的玩具。

10、偶尔纵容宝宝把周围搞得一团糟

宝宝偶尔把身边环境弄得乱七八糟(),甚至是在吃饭的时候把自己全身抹得都是菜汤也是可以允许的。他会觉得这样非常有趣。

11、和宝宝一起大笑(尽管你可能觉得没什么可笑的)

有时候小家伙会无缘无故地笑个不停,这时你可以和他一起乐,你们二人都会从中得到很多快乐。

12、激发宝宝的创造力

给宝宝裹上尿不湿,不穿衣服,在厨房的地上(或是其他任何安全、平整的地方)铺上一大张纸,准备一些无毒、可洗的颜料。教宝宝使用刷子刷颜料。即便他把大部分颜料染在了自己身上,你也不必太介意,任他自由发挥,挑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抹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你只需最后给他洗个澡。

13、让换尿布成为一件有趣的事

把一些颜色鲜亮的彩带缝在一起,把它们挂在整理台上方。当你给宝宝换尿布的时候吹动那些彩带

相信《专家解读:学龄儿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幸福是什么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学龄儿童阶段孩子的成长特点 孩子的成长历程很漫长。有人曾经问我,孩子多大了,才算是长大了? 我说,只要妈妈还有力气,或者更夸张一点说,只要妈妈还有一口气在,孩子就不算是真的长大了! 面对这么漫长的成长岁月,从6岁到12岁,也就是...
    2021-03-27 阅读全文
  • 儿童思维训练的可行性方法到底是什么? 最近一直被“思维训练”这个字眼苦恼着,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话题真的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了。我觉得和现在独生子女增多的大环境有关。广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之龙。所以,一系列...
    2021-04-23 阅读全文
  •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
    2021-11-05 阅读全文
  • 专家解读儿童常见三大“病” 症状:哭闹、骂人、摔东西 药方:气球操、情绪交通灯 解析:3—6岁孩子家长普遍反映,孩子脾气坏,一遇到不高兴就会哭闹、骂人、摔东西,甚至打人踢人,讲道理根本没用。发生冲突之后,碰到坏脾气的家长或大人心...
    2021-04-12 阅读全文
  •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导读: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孩子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则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还是以学为主,孩子们时间排得满满的,家长们一边抱...
    2021-03-22 阅读全文

孩子的成长历程很漫长。有人曾经问我,孩子多大了,才算是长大了? 我说,只要妈妈还有力气,或者更夸张一点说,只要妈妈还有一口气在,孩子就不算是真的长大了! 面对这么漫长的成长岁月,从6岁到12岁,也就是...

2021-03-27 阅读全文

最近一直被“思维训练”这个字眼苦恼着,上网搜了一下。发现这个话题真的已被炒得沸沸扬扬了。我觉得和现在独生子女增多的大环境有关。广大家长更加关注孩子的未来发展,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之龙。所以,一系列...

2021-04-23 阅读全文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

2021-11-05 阅读全文

症状:哭闹、骂人、摔东西 药方:气球操、情绪交通灯 解析:3—6岁孩子家长普遍反映,孩子脾气坏,一遇到不高兴就会哭闹、骂人、摔东西,甚至打人踢人,讲道理根本没用。发生冲突之后,碰到坏脾气的家长或大人心...

2021-04-12 阅读全文

导读: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孩子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则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长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还是以学为主,孩子们时间排得满满的,家长们一边抱...

2021-03-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