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发布时间:2021-09-11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

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整个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也就是说,如果精神和社会生活状态不够完好,不是健康的标志。

孩子的一些问题:

不好好吃饭;不能独立睡觉;

不愿和他人交往;

不懂礼貌、不服从纪律;

经常打架、爱发脾气、攻击行为;

过分胆怯或焦虑;多动、学习困难;不良习惯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是家长的困惑,也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医生的关注。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育儿理念滞后,只重视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忽视早期良好心理和行为培养的倾向,全国4-16岁孩子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到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

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童保健科于2010年对我市11个镇区各级幼儿园66间共12804名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情况筛查(Conners简明症状问卷),结果显示:阳性率为14.1%(主要表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其相关影响因素涉及性别、年龄、住址、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管教方式、父母关系、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家庭收入、家居面积及母亲孕期情绪、营养、新生儿期患病等等。

儿童有其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行为发育即心理发育,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重视儿童心理行为筛查:

一个人的心理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因此,心理卫生保健从儿童抓起,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意义重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心理行为筛查是儿童保健的内容之一,家长应重视定期的儿童保健,进行儿童健康管理。如发现孩子难养育或不符合年龄的异常表现,最好找儿童心理专科医生进一步诊治。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儿童心理问题易被忽略


“喂,南昌晚报吗?我们这里有个六岁的小男孩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能否帮忙找个心理咨询师?”昨日,一位老师的求助电话揭开了一个普遍但常被社会忽略的现象。

6岁小孩有暴力倾向

很少人会把“暴力倾向”这个词和一个6岁的孩子联系在一块。这位小朋友名叫彬彬,读一年级。本应该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可能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托管所的罗老师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彬彬便和同学打架。老师制止后发现错在彬彬,便批评了他。彬彬却对老师拍桌子以示不满。”老师怕他做出更为过激的事,便把他带到教室里让他冷静一下,可彬彬居然把门弄坏了。到了吃饭时一名不了解彬彬的老师给他送饭,却被怒气未消的彬彬扑上来咬到了腹部。彬彬的托管班主任说:“如果不是其他老师及时制止,那名老师腹部的肉很可能被咬下来。”事后,老师还从彬彬的父亲口中得知,彬彬因发脾气把姨妈家的冰箱捅了个大窟窿。

父母离异导致心理问题?

据老师介绍,彬彬很喜欢说谎,十分要面子,自尊心特强,很容易发脾气。这些和彬彬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彬彬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离异后就跟父亲一起生活。班主任认为,彬彬的父亲有时对彬彬非常好,但脾气一上来就会把彬彬往死里打,这些让彬彬的心灵受到很大影响。彬彬害怕别人知道他父母离婚的事,害怕别人瞧不起他,这让他的自尊心特强,而彬彬用以维护自尊心的正是暴力行为。

老师求助心理咨询师

记者从彬彬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事实上,班上不只是彬彬一个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还有一半以上的孩子有着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彬彬只是其中的典型。罗老师也告诉记者:“我们和孩子的家长找过市内的一些医院,但都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一提到小朋友,相信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张张阳光可爱的笑脸,然而小朋友并非永远充满阳光,“八九点钟的太阳”同样有自己的小阴影,如果不及时干预,将来可能产生大问题。昨天,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目前儿童“不良心理问题”的检出率呈不断上升之势。

毛羽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用正常的心理原则来训练儿童,做到“十注意”:

第一,不过分溺爱。

第二,不要用钱和物质奖励。

第三,不要过分亲近孩子。

第四,不勉强孩子做不能胜任的事。

第五,不要对孩子太苛求甚至打骂。

第六,不要欺骗和恐吓孩子。

第七,不要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第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第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第十,要帮孩子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导致他们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与行为有关的品行障碍,会从小延续至青少年甚至成人。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回龙观医院儿童心理专家汪毅。她告诉记者,14岁左右进入青春期后,女孩患抑郁症的比例比男孩高出一倍,如此悬殊的比例,可能与通常所说的早熟有关系,但具体原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清楚。

-代表个案4岁女童动手打家人

汪毅谈到了一个典型的儿童不良心理个案。一个年仅4岁的小女孩,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打人。后来甚至发展到在外面攻击其他孩子。

汪毅说,现在很多小孩出现类似问题已非常普遍。针对这个案例,她分析了孩子的家庭教养模式,最终判断是与其从小的教养模式有关的。女孩的母亲脾气急躁,经常动手打孩子,而爸爸和姥姥却对孩子有求必应,当小孩出现打人行为时也不管。

最终汪毅建议开展家庭治疗。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大家的关注,让我们共同努力,关爱祖国花朵的成长!

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征兆


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总无中生有地怀疑他人不喜欢或者怪自己。

过分追求表扬

自卑儿童尽管自感“低人一等”,但往往又会反常地比正常孩子更追求家长和教师的表扬,而且可能采用不诚实、不适当的方式,如弄虚作假、考试作弊等。

贬低、妒嫉他人

自卑儿童的另一变态反应是:常常贬低、妒嫉他人,如可能为邻桌受到老师表扬而咬牙切齿甚至夜不能寐。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他们为减轻自家因自卑而产生心理压力设计的宣泄情绪的渠道,尽管这往往并不奏效。

自暴自弃

占大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认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搭。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出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要是遭到家长指责,便以“反正我低人一等”作辩解。

语言表达较差

据专家所作的统计,高占8成以上的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他们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述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极有可能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回避竞争、竞赛

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断定自己绝不可能获胜。由此,绝大多数自卑儿童都是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有的虽然在他人的鼓励下勉强报名参赛,但往往在正式参赛时又会临阵逃脱,甘当“逃兵”。

教育不当儿童心理问题多


教育不当儿童心理问题多

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当带来的。

这家心理卫生机构地对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以现,有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适应不良,学习压力感过强等问题。

这家中心的心理科主任赵希武等人分析认为,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习至上的错误家庭观念。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把孩子的学习看得过重,父母的这种观念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孩子,往往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其次,社会上成才观念的误区也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成才,否则就要被家庭和社会歧视,迫使孩子把过多的时间投在学习上,影响了孩子的社会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人际关系问题也随之产生,此外,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儿童心理科医生姜欣指出,除了学习,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他们学会了与人相处,模仿伙伴们的为人处世方法,学会忍让、宽容、合作等人际交往的优良品质和性格,这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需要。违背孩子成长的正常发展规律,管束过严,经常打骂,会形成两类性格的孩子:一类孩子压抑成性,变得内向、胆小怕事,没有自信心,敏感自卑,创造能力差,不会与人效;加一类较倔强的孩子则形成逆反心理和反抗性格。

生活中,父母往往对自己孩子的发热、咳嗽、打喷嚏过于关注了。无可厚非,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生理疾病的确是头号敌人。而单纯关注孩子身体状况是不够的,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但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那么,对于孩子遇到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父母该通过哪些手段进行疏导和化解呢?

1、受屈孩子的安抚

孩子受到委屈时,父母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孩子向你表达某种感受时,你可用孩子的原话表示你对他的理解。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作反射情感。

如,小勇从幼儿园回家后,一直不高兴,妈妈问他出了什么事,小勇说:“今天下午,明明不是我打刘娟的,可是老师硬说是我打的,真气人!”这时,我们可以接着说:“明明不是你打的,老师硬说是你打的,是气人!”小勇觉得父母是站在自己一边的,气也就慢慢地消了。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安抚受委屈的孩子,使抑郁的情感得到了宣泄,孩子的情绪便会趋向平静。

相反,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一个劲地追问:“老师对你说了什么?!干了什么?!”,“你为什么不对老师说清楚?!你怎么这么蠢?!”

对面这样追问和责备,所起到的作用只会使孩子倍感感不满和委屈,使孩子负性情绪的能量成倍地增长,可以说父母的这种解决方法无疑等于火上浇油。

2、允许孩子自然流露各种情绪

孩子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是毫无掩饰的,他们敢爱、敢恨、敢说、敢笑,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种优势,一种使得孩子能及时宣泄各种情绪能量的优势。他们自然流露这些情绪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只要不扰乱别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不伤及别人,就没有什么对和错之分。并且我们要鼓励孩子他们这样做。

发脾气、反抗行为、哭泣、大声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必须区别于以哭闹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

有的年轻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往往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父母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有的男孩心里难过时大哭不已,往往会遭致父母们的讥笑或者压制:“男子汉也哭,羞!羞!!羞!”、“男子汉要坚强,不许哭!”如果长期地经常这样压抑自己或者受到压抑,最终将会使孩子不堪重负,而导致心理失衡,造成人格方面的病态发展。孩子的残忍行为、强迫行为、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等等,很多时候就是其内心的紧张情绪得不到及时的或者正当的宣泄而造成的。

3、玩具也存在心理问题矫治功能

玩具不仅有玩耍功能,还能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父母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玩具。

1)积木、棋类、串珠

玩这些玩具,需要“心静”,因此能让孩子改变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等问题。经常玩这类玩具,有利于培养毅力和注意的坚持性。而这些玩具,对于那些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的孩子来说,会更容易令他们沉迷于此,而失去许多与人交往的机会,孩子越是沉迷于此,他们就越发变得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

2)制作性玩具

制作玩具可以纠正孩子急躁的脾气。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脚,“破坏性”很强,他们如果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玩具,会慢慢培养耐心、细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变得心灵手巧。

3)新奇玩具

给内向的孩子买些特别“好”的玩具,让其有“资本”吸引其他孩子,并从中获得与人交往、分享的快乐。

4)动态玩具

给性格孤僻不爱动、沉默寡语、不合群的的孩子,提供动态的玩具,如惯性玩具、声控玩具等,让他们在轻松、自由、不受压制的游戏氛围中追逐汽车、飞机、坦克,踏着童车四处转,并和小伙伴一起共同操作,使用同一玩具。

另外,有些孩子存在着某些心理行为问题,这时我们可通过游戏方式进行矫治,例如:纠正孩子怕黑的游戏,将房间里的灯全关上,在黑暗中进行抢球比赛,看谁抢得多。多次活动后,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此外,目前多数学校还是应试教育,为提高升学率采用题海战术,学生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片面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情商的培养,对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造成孩子面对挫折不知该如何面对,不能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致发生极端的行为。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主任匡桂芳提醒,儿童出生气质类型可以分为三种:易抚养型、中间缓慢型、难抚养型。易抚养型儿童天生乖巧爱笑,正面情绪比较多,适应能力比较快;中间缓慢型儿童适应性慢,能忍耐,心理变化不容易被发现;难抚养型儿童爱哭闹,坚持性特别高。与易抚养型相比,中间型与难抚养型心理更脆弱,更容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出现问题。

导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孩子的健康是做父母的最关心的问题,养育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的孩子,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而且也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国家的前途。怎样才算是个健康的儿童?过去认为孩子不患病,体格发育好,聪明伶俐就是健康,其实这是不全面的。精神上的健康必须以身体的健康为基础,而精神健康又可作用于身体健康,同时还可促进智能的正常发育。例如孩子长期的忧虑、恐惧、过度紧张会导致神经症,表现为头痛、腹痛、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在儿童健康成长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第三种,就是忽视型,完全不关注孩子任何的动态,包括身体健康以及学习情况。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二)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三)学校教育错误引导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学生分数,成为了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使得许多学生学习压力异常增加。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除此,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挂在口头上,口号喊的响,却无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

(四)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

警惕22种儿童心理异常问题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咬指甲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

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

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

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

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退缩行为

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分离性焦虑

是指6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过分依恋有关。

神经性尿频

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十多次,每次排尿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

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

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

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情况,都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了解14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的变化


1岁半到2岁半

反复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

大约在1岁半到2岁半,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2岁孩子

“不”字当头,打滚撒赖,

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

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们不懂得表达,甚至他们自己也不甚明白他们自己的意图。

对待这么小的小宝宝,管教技巧主要以疏导、绕道为主。安全第一,不要告诉孩子不许玩不许碰。你自己把该锁起来的锁起来,该扣好盖子的扣好盖子。

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等。不要轻易让孩子讨价还价,尤其重大事情上不可以让步。

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从大约1岁半到2岁半前后,孩子会反复地穿梭于“和顺期”与“执拗期”之间。因为孩子这时候成长迅速,因此这些“周期”也相对短一些。

3岁孩子

友善,平静,充满安全感,

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虽然在3岁的时候,他一向强硬的拒绝态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分享或者依赖,但他也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和能力的增强。他在肢体动作的控制上,已经相当成熟和舒畅。他步伐稳定,急转弯也不费劲。语言能力也发展得更好。

但好景不长,从3岁半开始到4岁,反抗成了这个时期的最大特征。3岁半是一个内向,焦虑,缺乏安全感,同时意志力极强的年龄。

3岁半的孩子非常没有安全感,甚至在他的生理发展上,也表现出不安全感,比如口吃、常摔跤、有时紧张得发抖。

他一方面缺乏安全感,一方面却又想支配外在世界。因为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天,他都在挣扎中过日子,生活过得很不愉快。他正在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以及自我这个个体。

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都有他想象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4岁孩子

心是活泼的,喜爱冒险,

喜爱远足,喜爱刺激。

他喜爱任何新鲜的事物,去接触不认识的人,喜爱到新的地方,喜欢新的游戏,新的玩具,新的活动和新书。对于大人所提的娱乐点子,再没有人比他们更有反应了。

4岁孩子发现大人虽然还是握有大权,但是并非全能,同时,他也发现自己很有力量。从他的观点看来,坏事未尝不可以做,屋顶不会因此而塌下来。

4岁的孩子经常开口闭口都是狗屎、大便之类的话。而到了4岁半,他开始学会了讨价还价。从这个时段开始,孩子也渐渐明白好事情的好或者坏。这个时期,他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在睡前,听一些小故事。

5岁孩子

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

一心一意要做个好小孩、讨妈妈欢心。

在这个年纪里,最令人喜悦的特质,就是他热爱生活,自得其乐,而且一直是看到生活的光明面。5岁小孩的生活总是跟现在、这儿息息相关。他非常在意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家、所住的那条街道、邻居,以及幼儿园的教室。他对新的、陌生的事物没有太大的兴趣,也不会为了冒险而冒险。

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变得安静了、有节制了、更顾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对于别人已经尝试过的,或既成的事实,就觉得安心舒坦些。他最有趣的时间是现在,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里。

5岁的小孩所以能够不惹麻烦,最重要的关键是,他已具有一种神奇的能力,可以判断自己什么做得到,什么做不到。

也就是说,他学会自我控制了,他会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判断得很准确,而且他就只尝试那些他认为一定办得到的。经过一次次的成功,他建立了自信。

5岁的小孩不会胡思乱想地担心事情,6岁的小孩则常担心放学后找不到妈妈。5岁的小孩会认为,妈妈一定在家的,不只现在在家,以后永远也会在家,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和父母都是永生不灭的。

到了5岁半,会有一个重大改变。5岁半的特质是迟疑不决,懒散闲荡。但是5岁半时孩子的眼和手配合却不如从前那样快速、肯定。因此他经常把数字或者文字颠倒着写,所以最好不要在这个年纪教他读书写字。

6岁孩子

进入了暴风骤雨的

人生第二叛逆期,个性极端两极化。

他有本事在转瞬间讨厌刚才还满心喜欢的事情。他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妈妈,而是他自己,他希望事事处处按自己的意愿。6岁孩子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把笔画或数字反写是很常见的6岁现象。

他什么事都争强好胜,难以忍受任何失败。而且他现在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噩梦也会给6岁孩子带来很大的困扰。最大的问题是他与妈妈的关系也游走于两极之间,他既深深地依赖妈妈,又同时尝试要自己站起来,心理上希望他不用依赖任何人。

6岁孩子,对“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分别还不是很清楚,因此顺手拿走别人的、他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7岁孩子

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

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7岁孩子很容易把什么都朝坏的方面想象。

7岁孩子很在意上学不迟到、作业及时完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从这时候开始,懂得在意别人怎么评价他了。准确地说,他开始很在意老师怎么看待他,开始有心想做个让老师满意的好学生。

而且,他的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间的时候了。这就是他喜欢把自己的东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如果能够,这时的孩子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抽屉、自己的箱子、自己的床。

7岁孩子不但字迹变得小了很多,还喜欢专门琢磨很细小的东西,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和大脑配合的发育到了这一阶段。他会喜欢凑得很近很近地看,哪怕他的眼睛碰到那东西了。

7岁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虽然道德观念的建立要到8岁才开始形成,但7岁娃已经开始出现建立道德感的萌芽。他开始在意不能去拿别人的东西(虽然偶尔他也还是会拿);不能说谎、骗人,做错了什么不去抵赖、推委;而且他会很有意愿地遵守规则,恪守无误。

8岁孩子

“招牌特质”是性格外向而开朗。

和7岁孩子的沉郁退缩完全相反,他充满活力,喜欢冲上去迎战一切困难和挑战,而且做起事来爽快多了。另一个和7岁完全相反的,是忽然变成话匣子了。

他对自己对别人的要求都忽然严格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很苛刻。这种“审视”也使得他对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有相当准确的判断。这带给8岁孩子的另一个里程碑式的成长,是他们开始建立起道德是非观念,开始明白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他非常愿意做好孩子,愿意把事情做好,愿意遵守规矩。他对好与坏的观念,不再局限于父母是否允许怎么做,而是根据他萌芽的因果逻辑关系,初步建立起了是非观念。在此之前,孩子对“好”与“坏”的判断来自于父母“准许”或者“不准许”。

8岁孩子对“对与错”的看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好与坏”的两极,他的思维开始丰满起来。他很在意他对自己的感觉,也很在意别人对他的感觉。他会竖着耳朵听大人聊天时怎么评价他,或者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脸色,非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则非常敏感。于是当他受到指责批评时,他往往先找理由或者先责怪别人,好让自己容易承受些。

8岁孩子是情感上最需要妈妈的年龄。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游戏。他总喜欢和妈妈在一起,包括一起劳作、玩耍、聊天、读书,这让他觉得他“全部占有”着妈妈。妈妈无论怎么忙,都一定要每天至少拨出半个小时,全心全意满足孩子“全部占有妈妈”的心理需求。这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对妈妈的心理依恋期,为孩子坦然走向9岁的独立打好基础。

他这时充满了探索与探险的兴趣,空间感觉也扩展了很多。他喜欢地理,喜欢研读甚至利用地图。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8岁孩子受伤的比例,是所有年龄层中最高的。

8岁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很敏感。他对家里发生的事开始关注起来,包括关注大人的电话、信件、闲聊,试图找到在家庭中的位置。他很喜欢和同龄的孩子玩,喜欢和同性别的孩子玩。这时的友情是真正的双向友情,因为他不再单纯以自我为中心,开始留意别人怎么做怎么想。他不但愿意为别人效劳,也希望别人能像他一样愿意回报他。

9岁孩子

独立而执着的年龄,

学习能力跨越提高的一年

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每升高一年级,功课要求的难度比上一年都似乎只是增加一点点。而现在却遇到了一个巨大的跨越:要胜任四年级的功课,不但需要孩子具备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抽象观念,还需要孩子用全新的方法来运用以前学过的、如今或多或少能记住的一些知识。

老师们都很清楚,对四年级小学生的要求是一种跨越式的提高,但是,许多家长却并不了解这一点。因此,假如过去一直学得很好的孩子,如今忽然出乎意料地变得学习很吃力,这往往会令家长感到十分不可思议。

尽管不少九岁孩子的确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课业要求,但是,更多的孩子还是喜欢上学的。早上起床准备上学的一整套惯例,到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顺利,很少再有焦头烂额的忙乱了,而且大多数的孩子都已经自己承担了做好准备去上学的许多事情。

不过,话虽如此,一个九岁的小小少年还是有可能丢三落四,哪怕他头天晚上已经做好了准备,该拿的东西都放到了妥当的地方,可是,在去学校的时候,该带的东西他也仍然可能没有带齐全,你还是要不时地提醒他才好。

孩子回家聊学校的话题可能比以前更多了。他尤其喜欢聊他自己的某些成功的、突出的表现,也喜欢聊聊学校发生的某些特别事情。

由于成就感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因此小男生和小女生往往都变得十分好强,不论是做功课还是玩耍,他们都不愿意失败,都要竭尽所能。

10岁孩子

生活非常美好,

是一个行动孩子,

而不是一个思考孩子

孩子给人的感觉就仿佛9岁和10岁之间真的有个分水岭,一旦跨过去孩子就登上了一座新的山峰,来到一个全新的地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从10岁到14岁的成长周期。当然,有些孩子在这片新地域里还站不太稳,他们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总的来说,10岁孩子的日子比9岁时好过多了,尤其是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了。10岁的孩子是一个行动孩子,而不是一个思考孩子。随便一个简单的事情就能带给他很大的快乐,比如说晚饭后可以出去玩、没有家庭作业、光顾一个儿童乐园??

惧怕的情绪少之又少。以前怕狗、怕黑的孩子,根据10岁孩子的报告,实际上他们自然而然不再害怕这些了。

10岁孩子最常见的情绪表达,是生气,这够让你意外吧?这个心满意足的、乐于合作的、可爱的小小10岁孩子,生起气来,那叫个火山爆发,又快又猛,甚至又踢又咬。如果他能控制得稍微好一点,他会张口大骂,会哇哇大哭,也会一边狠狠跺着脚一边哇啦哇啦骂着回到自己屋里去。

尽管10岁的孩子也会气得哭,不过总的来说他们觉得“都多大了,哪能哭呢”,所以,这个年龄的眼泪是最少的。一个男孩子可能很坚定地告诉你,“要是割破了哪里,或者他们不带我去哪里,我才不会哭”,可是如果爸爸死了,他还是会哭的。刚才还雨泪滂沱的孩子,转眼就可以这么淡定地跟你侃侃而谈。悲伤有时候会令他们落泪,不过不常有,他们倒是更容易被气得大哭。

10岁孩子可能会伤心,当然通常不会伤得太深。如果谁伤了他的心,有些孩子会“哭着回家” ,也有些孩子装得若无其事,很快镇静下来,掩饰自己的难堪。

11岁孩子

时刻处于动态的年龄,

状态不稳定

11岁的孩子在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方面,不会刻意做有规律的事情。

在情绪方面,叛逆的苗头已经生长。11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在成长,独立意识增强,反复无常是常态,家长要予以理解。

在活动与兴趣爱好方面,对抗性增强,不愿独自玩耍 。在学校,开始十分严格地要求老师,老师们也面临挑战。

12岁孩子

性格和行动都处于较理想状态,

青春期初期各项特征凸显起来

12岁孩子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已让大人省心不少,负面情绪减少是这个年龄的主要特点。他们自信独立、善解人意,并有了自我主张。

在人际关系方面,与家人关系缓和,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对学生生活充满了热情,甚至热情过度。

在道德方面,他们多了一丝思考,少了一丝冲动。

13岁孩子

自我性格纠结的一年中

动手能力频频闪现灵光

13岁的少年在奔向青春的大道上会来个突然转向或者急刹车。他一改12岁时的阳光、沉稳,再度陷入纠结的状态。不愿与人交往,内向,有点退缩,不愿被别人窥探。

他虽然不喜欢与成年人打交道,但看待问题已经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时的他开始懂得克制自己,不会吃起来没完没了,基本上能做到按时上床睡觉。

虽然他这时的性格阴郁,悲观,隐秘。可是,在动手方面,他们频频闪现灵光,喜欢敲敲打打,自己动手修理和制作东西。

总体来说,13岁的少年已经明显显露出青春期少年的特点。

14岁孩子

充满朝气的一年,

但不能忽视发生的意外事件

当他从拧巴的13岁迈入14岁的年龄时,在这个充满生气的一年,你会看到角色多变的少年。他热爱学校,热爱与人交往,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十分充实。

14岁的他包容性更强,而不再像一年前那样,对看不惯的事情也较少大肆批判。

尽管14岁的孩子具备这么多优点,但不能忽视这时候有些男孩和女孩会接触毒品,在性方面,14岁的年青人由于没能获得足够的知识与信息,会遇到意外怀孕、堕胎等诸多问题。

这时候,家长如何面对和管教孩子在性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必要和棘手的事情。好在,14岁的年青人绝大部分都会表现出更强的责任感,这是值得让人欣喜的事。

喜欢《重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专家点拨:儿童心理小问题 □我儿子已经五年级了,做功课还一定要我陪,不陪就不做功课。我真吃不消了。 ■这个问题出在你身上,因为你从他一年级开始就陪他做功课了。马上改变这个习惯。夫妻俩商量好,吃晚饭时,吃一半,先走出去一个;然后...
    2022-04-16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问题易被忽略 “喂,南昌晚报吗?我们这里有个六岁的小男孩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能否帮忙找个心理咨询师?”昨日,一位老师的求助电话揭开了一个普遍但常被社会忽略的现象。 6岁小孩有暴力倾向 很少人会把“...
    2022-04-13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一提到小朋友,相信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张张阳光可爱的笑脸,然而小朋友并非永远充满阳光,“八九点钟的太阳”同样有自己的小阴影,如果不及时干预,将来可能产生大问题。昨天,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目前儿童...
    2022-01-12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
    2021-12-06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征兆 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
    2022-01-15 阅读全文

□我儿子已经五年级了,做功课还一定要我陪,不陪就不做功课。我真吃不消了。 ■这个问题出在你身上,因为你从他一年级开始就陪他做功课了。马上改变这个习惯。夫妻俩商量好,吃晚饭时,吃一半,先走出去一个;然后...

2022-04-16 阅读全文

“喂,南昌晚报吗?我们这里有个六岁的小男孩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能否帮忙找个心理咨询师?”昨日,一位老师的求助电话揭开了一个普遍但常被社会忽略的现象。 6岁小孩有暴力倾向 很少人会把“...

2022-04-13 阅读全文

一提到小朋友,相信大家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张张阳光可爱的笑脸,然而小朋友并非永远充满阳光,“八九点钟的太阳”同样有自己的小阴影,如果不及时干预,将来可能产生大问题。昨天,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表示,目前儿童...

2022-01-12 阅读全文

要让儿童经受一定的困难,学会克服困难从身心(性格和体格)两方面进行磨练。从小培养儿童独立的能力,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 第一.忌娇惯溺爱 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

2021-12-06 阅读全文

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

2022-01-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