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专家建议:小心4件小事埋没了宝宝的聪明

发布时间:2021-09-11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专家建议:小心4件小事埋没了宝宝的聪明”,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教授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开发宝宝的学习能力最好能有专业人士的参与。

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邹小兵介绍说,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二、“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yjS21.Com

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邹小兵还举例说,“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 “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

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小心成才标准埋没聪明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专家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专家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

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

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

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心理专家建议:孩子问题,父母身上找原因


心理专家主张,家长要加强学习,善于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解决。 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崔乐美仍旧忙碌。这位全国优秀教师退休前是当年华东师大一附中赫赫有名的“五朵金花”之一,曾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开设心理教育课。她别具一格的心理教育不仅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而且多次在国际国内各类研讨会上作主题报告。退休后她却给附近的小朋友办起了“成功起步辅导——乐美园”。是什么原因让一个高中心理教师办起了幼儿培训班?崔乐美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找她进行心理咨询的家长和学生络绎不绝,渐渐地她发现了一个“怪圈”: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源自中学,中学生的问题从小学带来,而小学生的问题在于幼儿园时没有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于是,崔乐美将工作重心不断下移,关注起0——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实践给孩子们的人生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给年轻父母们一些有益的育儿参考,少走弯路。认汉字、做算术不是早期教育的全部据崔乐美20多年的经验,一般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家长来心理咨询的明显增多。其实并不是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开始多起来,而是早期教育中的问题累积到这个时候开始逐渐显现,进入了暴露期。近日有一幼儿园老师来向崔乐美求救。这位老师的儿子现在就读幼儿园大班,已识字一千,会做20以内的加减法,基本掌握拼音,并在外培训英语。按理说,这个孩子是够聪明了,但家长却烦恼不已,前来咨询时孩子的问题写了满满一张纸,如注意力不集中,纪律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上进心不够,容易发脾气,不讲道理等。崔乐美简单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是孩子0——3岁的早期教育没有做好。这个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由于隔代宠爱,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在家里家人习以为常并不在意,但上幼儿园后就开始暴露,成了人见人怕的小霸王,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玩,家长的焦虑也与日俱增。崔老师问跟着一起来的小男孩:“你开心吗?”小男孩回答:“一点也不开心,没人跟我一起玩。”“那你在家里开心吗?”小男孩摇摇头:“不开心,妈妈老是要我做功课。”一旁的妈妈听孩子这么说,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她说:“我从没想到孩子会这么不开心。”崔乐美说,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应该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等五个方面。但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智力的开发是片面的,他们认为要孩子聪明就是让他多学知识,认汉字、学拼音、做算术,其实做了这么多,训练的只是孩子的记忆力,而对孩子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培养明显缺失,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她建议年轻父母不妨多问问孩子“今天你开心吗?”更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这比多认字、多做算术更重要。先进的早教理念不能生搬硬套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相当重视,但其中也存在不少误区。崔乐美说,有的家长提倡张扬个性,这并没有错,但基本的行为规范还是要讲的,否则孩子将来会难以适应社会,难以在群体中生存。尊重孩子,这也是对的,但必须掌握一定原则。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个家长给她打电话,才没说几句,在电话中她听到有小女孩一个劲地叫妈妈,然后电话就突然断了。不久崔乐美碰到这位家长说起这件事。“孩子那么焦急地叫我,一定是有需求,家长当然应该尽量满足。”那位家长的观点令崔乐美啼笑皆非,她说,孩子的正当需求是应该予以满足,但并不是说所有的需求都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满足,对孩子的需求,家长应适时适地适度地予以满足。否则一味迁就容易养成孩子自说自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就怎么的坏习惯。有个小男孩,爸爸做翻译,经常会向幼儿园请假带孩子出去应酬。去年孩子上小学了,以为上学也是可以“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的,每天找各种理由赖学,家长当然是不会答应的。这位爸爸形容他们家的早晨是“一团糟”。崔乐美说,这其实是家长没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除了调整作息等行为上的准备外,家长更要重视孩子心理上的准备。学习环境改变了,但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为什么以前可以随意请假,现在怎么就不行了。如果心理上不能及时调整,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家长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首先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许多孩子出现的学习障碍都与他们婴幼儿时期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关,而且越是小的时候不重视,长大以后的问题就越大。孩子的问题要早发现早解决从开展心理咨询的案例来看,0——3的岁孩子几乎没有,到上幼儿园逐渐多起来,中小学生最多,尤其是初三、高三毕业班学生问题最多、最严重。其实并不是0——3岁的孩子没有问题,而是许多家长没有发现。崔乐美在小区里锻炼时喜欢和小孩家长聊聊。前几天她碰到这样一个小孩,今年3岁,日常由保姆照看。保姆抱怨说,这孩子每个月都要跑两次医院,真奇怪,白天挺好,但晚上爸爸一回来就咳嗽,一到吃晚饭就要呕吐。崔乐美一听就明白这孩子已经有点神经质了。孩子的这些生理反应其实是想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而家长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一直在翻医学书查找病因。有个小女孩在“乐美园”活动时,一直眨眼睛,老师课后向家长反映,家长也搞不清什么原因,只是简单地制止。而老师在和孩子聊天时了解到,孩子一只眼睛双眼皮,一只眼睛单眼皮,家里人平时总是开玩笑说她单眼皮不好看。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就觉得自己那个单眼皮不好看,但她不知道怎么可以使单眼皮变成双眼皮,于是就使劲地眨眼睛,希望这样可以变成漂亮的双眼皮。这是女孩的父母所不曾想到的。[!--empirenews.page--]崔乐美说,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而逐渐累积而成的,她主张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做父母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的。她在“乐美园”里除了给孩子提供各种情境开发学习潜能、提升情商、培养素质,还专门为家长讲课,从理论到实践,提供全方位支撑。崔乐美的观点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家长的素质。

孕育聪明宝宝的饮食建议


采访晓雯:

什么高蛋白食品、黑五类食品、绿叶蔬菜等等,能吃得下的,应统统不拒绝,尤其是那些有助胎儿大脑发育的食物,我巴不得每样吃进嘴里都会立刻生效!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已把自己的身体形状搁置一旁。比如听说胎儿对脂肪的需求很大,我就会多吃一些肥肉,炒菜时会多放些油。请问专家,我这样做是不是可以让宝宝更聪明一些呢?

营养专家:

晓雯你好!你是一位负责任的好妈妈,你做得很好,比如胎教、按时产检、积极地了解孕产资讯以及吃富有营养的食物等都是值得肯定的。

胎儿的营养都源于妈妈,所以妈妈自身营养的摄取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是脑部营养,因为人的大脑发育是一次性完成的,没有重新来过的机会,所以要孕育一个聪明宝宝,要特别注意摄取脂肪酸、胆碱、蛋白质、锌、铁等脑部营养。特别注意的是,脑部发育所需的脂肪酸不是常说的肥肉、食用油,而是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如DHA。

DHA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结构成分

在宝宝的脑袋里,脑干含有50%-60%的脂类﹐其中在大脑灰质的特殊磷脂中﹐DHA占总脂肪酸的33%,它是脑组织的构成元素。

胎儿期,脑部发育非常快,需要大量DHA

科学研究描绘了脑部发育的曲线图,我们可以看到:胎儿期至出生后1岁,脑部发育的速度非常快——孕期最后3个月,宝宝脑重增加260%,宝宝12个月时,脑重增加175%。然而,1岁以后,这个增长速度就开始减慢。

在这个发育高峰期中,脑细胞数量的增殖主要集中在胎儿期,而轴突和树突的生长、脑细胞的长大则集中在出生后。无论是脑细胞的分裂,还是轴突和树突的生长都需要大量的DHA。

持续补充充足DHA,促进宝宝智力的发展

挪威研究显示,母亲从孕期直到产后3个月,持续补充高水平的DHA,孩子在4岁时智商测试分数会得到提升。

最新的科学研究还发现,宝宝出生后持续补充足量DHA,不仅在18个月时智力发育指数高7分,在4岁时,IQ得分也高7分。也就是说,胎儿和婴儿期补充足量DHA,对宝宝智力提升的帮助是长期的、持续的。

五件小事,让宝宝倍感幸福


很多人都把陪伴孩子看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虽然重要,但不是马上需要处理,先做完那些紧急的事情再说。于是,工作上的急事,社交上的急事把陪伴孩子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压掉。

陪伴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你每分每秒地守候在孩子身边,只要把陪伴孩子当成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每天腾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下面五件小事就会让孩子感到幸福。

1.全家一起吃饭

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这是我们国家的老传统,是家庭关系和睦的表现,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好方法。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很多顿饭。”的确,全家团聚在饭桌旁,吃上一餐香喷喷的饭菜,温饱食欲的同时,也是家庭成员见证彼此存在的证明。这会让孩子提升对亲情的感知,产生浓厚的安全感。

上班族父母更要意识到这一点,不管工作再忙,下班后,请跟孩子吃上一顿舒服、美味的晚餐吧!不要让工作成为你和孩子的隔阂。

2.相处时聊轻松有趣的话题

当你和孩子相处时,可以将手机调成震动,并告诉孩子你很重视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如果每天晚上能有1个小时的时间让全家人坐在一起,分享一些轻松有趣的见闻,这也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重视。当孩子分享他的学校生活或者是人际交往的问题时,父母都应该专注倾听孩子的分享,不轻易打断并积极回应。最后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建议。

3.简单的家庭游戏

空闲的时间不要光顾着看电视或者玩手机,不妨带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庭游戏。希望孩子增强身体素质的父母可以带孩子出门运动,如跑步、游泳、跳绳、打羽毛球等体育项目都能促进亲子关系;希望孩子增强大脑思维能力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或者玩“读文章找形容词”的游戏、“词语接龙”的游戏等,都能在无形中让孩子端正自觉学习的态度;希望孩子培养注意力的父母可以跟孩子玩“筷子夹黄豆“、“复述故事”等游戏,会让孩子养成专注的好习惯。

4.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无论是学习、购物、吃饭、穿衣等各种生活方面,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选择的机会,促使孩子从完整的选择过程中成长,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5.愿意肯定孩子的进步

孩子是一个在成长中的人,他的能力还在培养之中,而他的价值观也在建立之中。当孩子做对事情时,父母应当肯定孩子的进步,表示出对他的欣赏。孩子在陌生的事物上出差错是完全正常的。当孩子是因为能力问题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把事情做对的技巧,并通过鼓励把孩子从挫折感中拉出来。当孩子因为不知道什么对错而把事情做错了时,家长应该及时帮助孩子分清是非,并用鼓励把孩子从迷茫中解救出来。

在家庭里,快乐是会互相传染的,焦虑也会。如果父母心里有很多担心,你就不要期望孩子不受影响。家庭好比一艘船,孩子是乘客,如果船长慌了,乘客会怎样呢?如果船长内心平静,还能跟船员开开玩笑,那么,乘客怎么能不陶醉于沿途的风景呢?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时间。孩子们就是在貌似无意义的动作中认识世界、建构自我。这五件小事会给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养,也时时感受到幸福,请父母别忘记。

教育宝宝13件不忽略的小事


当宝宝出生之后,爸爸妈妈就开始为宝宝做一些早期的智力开发,有时候等不及宝宝长大就迫不及待的让宝宝上早教班,这些也许对宝宝的早期教育有所帮助,但是父母千万不能忽略了自己所给宝宝的家庭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您所扮演的“老师”这个角色,同样能培育出优秀、聪明宝宝。近日,日本一位妇女结合自己丈夫的著作,从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寻找灵感,总结出13条培养天才宝宝的“绝密大法”,妈妈们不妨学习、借鉴一下!

1、给宝宝换尿不湿时,一定要和宝宝说话。

2、每天和宝宝玩5次以上躲猫猫游戏(双手捂住脸突然打开的游戏,每个地方叫法不同,作的时候声色并用)多做几次都可以,直到宝宝没兴趣为止。大人的面部表情一定要丰富,不要只限于一个表情,每次变换不同的表情,会让宝宝运用大脑猜想下一双手打开会是什么表情。

3、给孩子穿色彩鲜艳的衣服。

4、多背宝宝,有助于锻炼平衡能力,发达运动神经。

5、不要对宝宝用婴儿语言,直接和他像成人一样交流,如果非要说婴儿语言,也要和成人语言一起告诉他。

6、一定要和孩子朝一个方向教他拿筷子和笔,而不是和孩子对坐,这样会让孩子混乱。

7、经常向宝宝提让他作出抉择的问题,比如“你喜欢哪个玩具阿?”每次宝宝作出选择都是在刺激大脑的发育

8、教孩子从10倒数到0,特别是要让孩子意识到零的存在。

9、承诺过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只有这样才会让你的孩子也学会守约。

10、给小宝宝玩手摇铃的时候,不要太快,而是在宝宝的眼前慢慢移动。

11、训练宝宝“停”,一旦听到停的命令能马上停下活动。

12、尽早让宝宝学会用吸管喝水。

13、对宝宝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她。

美国财商专家:孩子应知的16件经济生活小事


不少家长朋友会纠结:一方面,零花钱的归属权一定是孩子自己,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不会合理规划和使用钱。

财商专家们列出的一份清单——“孩子应知的16件经济生活小事”,对应3-18岁四个年龄段的孩子,共提出52个实用建议,可视为家长引导孩子规划零花钱的实用指南,非常值得收藏和分享给有同样困惑的朋友。

3-5岁

第一件事:你需要用钱来买东西。

活动1:认清每一个硬币以及它们的价值;

活动2:跟孩子讨论一下哪些东西是不需要花费的,比如和朋友一起玩耍;

活动3:解释清楚一些需要付费的东西,比如雪糕、汽油或者衣服。

第二件事:你通过工作来赚钱。

活动4:给孩子讲解你的工作内容;

活动5:走访你周边的邻居或者小镇并指出在工作的人们(比如公车司机、警察);

活动6:给孩子解释为什么人们要开创自己的事业(比如衣服商店、餐馆和一些企业);

活动7:鼓励你的孩子去思考,如何通过设立一个卖柠檬水或者饼干的小摊位来赚钱。

第三件事:你可以在买东西之前先等一等。

活动8:当你的孩子正在排队准备荡秋千或者正期待着她美好假期的到来时,告诉她,有些时候,我们想要的东西,都是需要等待的;

活动9:找三个罐子或者瓶子,分别贴上标签,一个是储蓄用的,一个是开销用的,一个是分享用的;

活动10:建议你的孩子将一部分得回来的钱存到“储蓄罐”里,这样他就可以在存够钱的时候买一个他想要的玩具。

第四件事:“你想要”和“你需要”是有区别的。

活动11:当你在外面购物时,给孩子指出哪些是必需品(比如食物和衣物),然后问一下你的孩子有哪些东西是他想要的但是不是必要的;

活动12:跟你的孩子聊一下家里平常是怎么样决定,要买哪些东西和不买哪些东西。问一下孩子觉得哪个更重要:买饼干或者新鲜的水果?买苏打水还是牛奶?

活动13:画一个圆圈,将它分成几个部分:食物、房租或者房贷、衣物以及可买可不买的东西,让孩子知道可以支付的钱是有限的。

6-10岁

第五件事:关于如何使用你的钱,你需要做一些决定。

活动14:让孩子参与到你的一些小决策中。例如,在杂货店,给你的孩子解释为什么你选择这个货品而不是其他的货品;

活动15:给孩子两块钱,让他挑选自己想要买的水果;

活动16:和孩子一起出去购物时,大声地问一下自己:“我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件物品?我可不可以向别人借来而不需要花钱买?在别的地方买会不会比较便宜?”

第六件事:决定购买之前先货比三家。

活动17:跟你的孩子一起挑选一个玩具,并在多家实体店或者网络上寻找,对比各家店铺的价格;

活动18:使用优惠券或者折扣卡,并让你的孩子知道你省下了多少钱;

活动19:当孩子帮忙剪或者打印优惠券时,考虑一下将节省下来的一部分钱交给他保存。

第七件事:在网上登记个人信息是很危险的,甚至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活动20:留意一下你孩子浏览了哪些网站;

活动21:挑选出一些合适的网站,将不合适的网站用“ParentalControl(家长监控)”功能屏蔽掉;

活动22:告诉孩子,当他使用电脑时,永远不要将个人信息告诉别人,比如生日、地址、电话号码或者学校名称等,并将此定为规矩;

活动23:孩子在网上购买任何东西之前都必须得到你的允许。

第八件事:将你的钱存在储蓄账户里可以保障它的安全并且得到利息。

活动24:带孩子去附近的一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或者信用合作社;

活动25:咨询一下一个储蓄账户的利息率是多少;

活动26:和孩子一起讨论,储蓄账户里的钱是怎么被银行保管的。如果这家银行停业了,孩子将会拿回他的钱;

活动27:给你的孩子开一个储蓄账户。

11-13岁

第九件事:每得到一块钱,应该存下至少一毛钱。

活动28:鼓励你的孩子将收入的10%存起来;

活动29:让孩子设立一个目标,允许他买想买的东西,并让他努力朝着目标工作赚钱;

活动30:不断强化孩子的储蓄习惯,每年都要带着孩子去两、三次银行,将钱存起来,而且每次都要看一下比上一次来多了多少钱;

活动31:考虑一下制作一个“匹配方案”,他每存起一块钱,就给他25分。

第十件事:在线输入个人信息是有风险的,因为有人会盗走它。

活动32:跟孩子一起讨论网上输入信息的危险性;

活动33:解释为什么小偷可以用社会保障的号码或者其他个人信息来登录你的信用卡,并创一个假的文件;

活动34:给孩子分析一下那些网上“免费提供”的东西(比如电话铃声、游戏),其实都是欺骗客户,让用户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收取费用;

活动35:告诉孩子,绝对不要回复陌生人发来的邮件或者点击那些突然弹出来的广告,并将这件事定为规矩。

第十一件事:尽早将钱存入银行,你的钱将因复利而涨得越多更快。

活动36: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生的利息加入本金里,以计算下期的利息。

活动37:如果孩子将100块从14岁开始就存入银行,假设每年可以得到5%的增长,那么他将在65岁的时候得到23,000块。但是,如果他35岁才开始存钱,那么他65岁的时候只能得到7000块。

活动38:和孩子讨论一下他可以存多少钱。他什么时候会放弃继续存钱?这样做是否值得?

第十二件事:使用信用卡就像贷款一样,如果你不能每个月都将账单还清,你将会被收取利息,甚至欠下比你的账单还贵的钱债。

活动39:和孩子探讨,为什么不应该使用信用卡去买你没有足够现金去支付的东西;

活动40:与孩子一起上网查看信用卡可以提供的好处有哪些,并将其与银行提供的利息作比较;

活动41:跟孩子聊一下为什么信用卡在网上购物时是很有用、很方便的。

14-18岁

第十三件事:比较各所大学的好处时,将学校所需的费用列进考虑范围内。

活动42:让孩子知道上过大学的人一般薪酬是没上过大学的人的两倍;

活动43:讨论一下你每年可以为你孩子的大学交多少学杂费用;

第十四件事:你应该避免使用信用卡去购买现金不足以支付的东西。

活动44:和你的孩子一起填收支表;

活动45:跟孩子一起探讨为什么有一个收支记录表可以帮助他避免使用信用卡;

活动46:将这条规则带回家:当你决定要用信用卡时,必须保证每个月的还款日要还清那一期的款项;否则,你会被收取高额的利息费;

第十五件事:你的第一张薪酬支票其实比上面显示的数目少,因为这些钱是需要缴税的。

活动47:给孩子讲一下总额工资(扣减前的数目)和净额工资(实际拿回家的数目)的区别;

活动48:给孩子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纳多少税是建立在你赚多少工资的基础上的(2012年,赚8,700块或者以下的单身者每年需要上缴10%的税;赚8,700-35,350块的单身者则需要上缴15%的税)

活动49:和孩子一起讨论税收的作用,包括学校、道路维修费和老人的医疗帮助费用。

活动50:当你孩子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帮助他制订一个自动储蓄计划,好让他每份收入的10%都将直接存进储蓄账户里。

第十六件事:一把你的钱存储和投资在Roth IRA(罗斯个人退休账户)是个不错的选择。

活动51: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份工作了,鼓励他开一个Roth IRA账户(个人退休金账户);

活动52:使用“72法则”来预测多少年以后你存的钱会翻倍。举个例子,如果你开的账户可以赚8%的利息,你将在9年后获得翻倍的钱(72除以8等于9)。

郑州最低入学年龄卡在六岁 专家建议别入学抢跑


看到北京“入学抢跑”的孩子今年办不了学籍的消息,郑州的家长们不淡定了。郑州市各区小学入学年龄不统一,是不是有的也办不了学籍?孩子明明年龄小,为什么非要“入学抢跑”呢?东方今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北京】不满6周岁上学办不了学籍

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1日,北京市正式启动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所有适龄入学儿童都需要在这个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才能够顺利入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年满6周岁的儿童才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按照教育部门的规定,今年,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8月31日期间出生的适龄儿童才有资格登记上小学。

而北京今年新推出的小学入学服务系统,在入学信息采集时,如果儿童年龄不够,系统根本不会受理,这样也就无法为孩子正常生成学籍。

【郑州】只要学校接收都有学籍

据了解,去年9月1日起,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为每名中小学生建立全国唯一的、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郑州的中小学生在去年秋季入学后,已经将学生信息输入了学籍平台。

那么不够入学年龄的学生是否有学籍呢?“只要入学的学生,我们都办有学籍。”郑州市一所小学有关负责人表示,因为郑州最低入学年龄已卡在了6周岁。

据了解,目前,我省安阳、焦作、南阳等地区都规定,公办小学招生对象为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因为生源不同,郑州市区入学年龄也并非“一刀切”。

去年郑州市区规定,生源较少的地段,应该招收6周岁儿童入学,应保证6周岁3个月儿童全部入学;个别生源较多的地段,经区教育局批准,可以进行适当控制,但必须保证6周岁6个月儿童全部入学。

【答疑】若身份证显示未满6周岁难注册

那么哪个年龄段的学生办不了学籍呢?郑州一小学有关负责人透露,不排除学校会招收一些不够入学年龄的孩子,但中小学学籍系统全国联网,需要填70多项,其中一项为身份证号码,如果系统根据身份证号码识别出孩子未满6周岁,是没办法注册的,所以各校即使为学生“开后门”,也都是要6周岁以上的孩子。

那有没有学校允许未满6周岁学生先入学,今年不录入,到了二年级再录入的情况?该负责人表示,届时系统默认的还是一年级,抢跑入学的孩子到了小学毕业时,教育部门通过系统导学生信息,是不能导出来的。“因为系统默认的,你的小孩才五年级。”

【无奈】幼儿园毕业了上小学却不够6岁半

纵观全国,幼升小抢跑并非少数现象。而在很多家长看来,抢跑背后隐藏着无奈。

目前,虽然我省的大部分幼儿园都规定接收年满3周岁以上的孩子,但是个别年龄差四五天或一个月的家长,也都想方设法让孩子提早进入幼儿园。

这些孩子从幼儿园大班毕业后,还是差四五天或一个月才满6周岁。虽然不少小学接收年满6周岁的孩子,但郑州市区却是保证6岁半全部入学,这样就出现了断档,孩子明明幼儿园毕业了,入小学又不到年龄,家长要么让孩子回炉读幼儿园大班,要么把孩子送到社会上办的学前班。然而,无论哪种选择,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回炉上大班,纯属浪费时间。”家长王女士表示,然而,在考察过学前班以后,她发现大部分学前班都学拼音、认字、加减法等小学一年级才涉及的内容。她还担心,孩子在上完学前班后,上小学以为学过了,就不好好学了。

【专家】入学抢跑是家长“恐后”心理作祟

在郑州教育学会学习心理研究会咨询师王海勇看来,入学抢跑可能会让孩子掉队。

“成长环境太残酷,大家生怕孩子落后,总觉得要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成材的几率就会增大。”王海勇表示,实际上,儿童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外部环境。纵观许多少年的成功,并非是上学早,而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赢在起跑线,输在终点线的孩子比比皆是。”

王海勇认为,按照规定的年龄上学,聪明的孩子就可能在同龄人中占据优势,处处领先,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也就明显提高了。

【建议】创建入学年龄评估机制

据了解,每年的2月和8月,为了让孩子能卡着日期上学,不少医院都会出现剖宫产小高潮。

“孩子晚一天或几天出生,智商都不会差到哪儿去。”家长孙先生表示,但是晚几天出生,就要晚一年读书,所有的事情都会比其他人晚,这让家长很难接受。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家长们才会拼命地让孩子“抢跑”入学。

“我觉得我们也应该有弹性入学制度。”家长陈女士表示,现在的弹性入学只是根据生源情况而确定各地区的入学年龄,各学校则根据政策“一刀切”接收学生。而美国规定更有弹性,入学年龄为5~7岁。在法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儿童入学年龄为5岁。建议创建入学年龄评估机制,由医学专家和教育专家对适龄儿童进行成熟度评估,最终由家长和医生共同决定孩子到底是几岁上学。据了解,日本已经有这样的测试,叫“儿童入学10项”,主要是测试孩子是否可以上学。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其实,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喜欢《专家建议:小心4件小事埋没了宝宝的聪明》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宝宝幼儿园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不要用“成才标准”埋没了聪明的孩子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不要用“成才标准”埋没了聪明的孩子”!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很多家长都领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尽力把孩子培养成个“全才”的孩子。 其实每个...
    2020-07-06 阅读全文
  • 小心成才标准埋没聪明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
    2022-02-02 阅读全文
  • 心理专家建议:孩子问题,父母身上找原因 心理专家主张,家长要加强学习,善于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解决。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崔乐美仍旧忙碌。这位全国优秀教师退休前是当年华东师大一附中赫赫有名的“五朵金花”之一,曾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开...
    2021-04-09 阅读全文
  • 孕育聪明宝宝的饮食建议 采访晓雯: 什么高蛋白食品、黑五类食品、绿叶蔬菜等等,能吃得下的,应统统不拒绝,尤其是那些有助胎儿大脑发育的食物,我巴不得每样吃进嘴里都会立刻生效!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已把自己的身体形状搁置一旁。比...
    2022-02-23 阅读全文
  • 五件小事,让宝宝倍感幸福 很多人都把陪伴孩子看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虽然重要,但不是马上需要处理,先做完那些紧急的事情再说。于是,工作上的急事,社交上的急事把陪伴孩子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压掉。 陪伴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你...
    2021-01-23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不要用“成才标准”埋没了聪明的孩子”!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很多家长都领着孩子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间,尽力把孩子培养成个“全才”的孩子。 其实每个...

2020-07-06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

2022-02-02 阅读全文

心理专家主张,家长要加强学习,善于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解决。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崔乐美仍旧忙碌。这位全国优秀教师退休前是当年华东师大一附中赫赫有名的“五朵金花”之一,曾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开...

2021-04-09 阅读全文

采访晓雯: 什么高蛋白食品、黑五类食品、绿叶蔬菜等等,能吃得下的,应统统不拒绝,尤其是那些有助胎儿大脑发育的食物,我巴不得每样吃进嘴里都会立刻生效!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已把自己的身体形状搁置一旁。比...

2022-02-23 阅读全文

很多人都把陪伴孩子看成是一件重要而非紧急的事情——虽然重要,但不是马上需要处理,先做完那些紧急的事情再说。于是,工作上的急事,社交上的急事把陪伴孩子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压掉。 陪伴其实很简单,并不需要你...

2021-01-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