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心成才标准埋没聪明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2-02-02

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小心成才标准埋没聪明的孩子》,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聪明的孩子。

钢琴、绘画、跳舞……越来越多家长不惜重金让宝宝早早参加各种培训班。相反,碰到孩子发呆、多动、内向……家长们却认为只是小问题。专家指出,由于家长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往往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强制孩子学习,结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宝宝成长发展的错误做法。

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专家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迷信”智力测试

圆圆快3岁了,在说话、运动、背儿歌、数数等许多方面与同龄宝宝比起来,似乎差一些。

妈妈很着急,买了好几本智力测试和智力开发的书来锻炼宝宝,后来带着圆圆去检查,看看是否有智力问题。结果在测验时,宝宝的某些能力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开口发声、没能好好爬楼梯;面对着很低的测试分数,妈妈就懊恼不已,不知道是否还要再测试一次。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邹小兵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

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

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

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

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但也是处于一种学习状态中。

其实,学习分为“外显性学习”和“内隐性学习”,前者表现为学习英语课程,学习某项技能等,后者则是一种无意识学习。他还说,其实,在我们觉得什么都没想的时候,大脑也是在储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只是不是用意识去努力地实行而已。

因此,家长应该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个性、气质特色,顺其自然,让他们的天性得以发展,创造适合他们自由成长的环境。

误区二:“迷信”智力测试

“智力测验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如果根据这个分数而贴上”笨孩子的标签“,那么就会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对这些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伤害。”专家指出,目前很多智力测验已经落后于心理学的发展实际,只能测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智力测验的分数低,就容易产生放弃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笨,从而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很可能因此而抹杀了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发展。

孩子的能力系统是多方面的,不应简单地以一次的测试成绩判断他的智力,也不要因为一两个方面能力的薄弱,而否认了孩子的整体能力;相反,应该全面了解孩子的综合能力并根据孩子的个性,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美国权威学能专家梅尔???列文化博士,经过30年的临床研究与观察,提出了八大学习模式,即由注意力、记忆、语言、空间排序、时间排序、运动、社交和高级思维八大系统组成。很少有孩子面面俱到,关键是发现孩子的优势与劣势,不要将孩子劣势扩大成“问题孩子”,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去发挥与克服。

误区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学一件事情比别的孩子速度慢,到了一个新环境很长时间不适应等,这些行为都容易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邹小兵教授介绍说,这些都是适应性低的表现,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的一种行为方式。

“慢孩子”可能学一首诗的速度比较慢,但他们一般相应地会记得比较牢、比较久,这是他们学习事物的一种习惯方式。而且,这些“慢孩子”长大后很有可能具备其他“快孩子”没有的优势——在遇到不良刺激比如吸毒、偷窃等诱惑时,不像那些接受快的孩子一样容易改变,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国外学能专家还建议家长让孩子学会控制节奏,慢慢去想慢慢做一些事情,这个可以帮助孩子学习怎么去控制他的行为和一些语言的节奏。

误区四: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

课堂上没有人说话,所有人都安静地听课——这是所有老师都很喜欢的课堂气氛,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总有一些孩子会说说话,做做小动作等,来扰乱课堂秩序,而这些孩子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有多动症的。

根据列文博士八大系统理论,这类孩子其实属于运动机能占优势,故喜欢用肢体代表语言。所以,并不是所有“爱动”的孩子都是真的患有多动症。有的孩子比较聪明,听老师讲了一半课程,就已经掌握了基本要领,知道下面该讲什么了,感觉无聊便开始做做小动作。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和家长更应学会了解其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比如,老师可以在孩子感觉无聊时提个问题,夸奖一下,调动其兴趣继续听下去。

其实,注意力集中有问题的孩子往往创造力非常强,他们的脑子常常冒出一些新的想法。同时,这些注意力有缺陷的孩子,也经常有冲动的表现,所以学校就会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受到老师的批评。其实,大人们恰恰忽略了他们的创造性。正确的方法是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着创造性,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获得成功。

开发宝宝“学能”应向专业人员取经

造成以上诸多育儿误区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广大父母对宝宝未来发展的期望越来越高,但却缺乏对宝宝学习能力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以致强制学习、拔苗助长、人云亦云和盲目从众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定势,应该根据其天赋和特性来具体对待。公平的教育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公平,父母应重视孩子的个体教育,用科学的育儿理念来武装头脑,”邹小兵教授说,“开发宝宝潜能的基础应该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一味用共性的规则去要求他们。”

造成这种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儿童保健专业人员在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明显缺位。日前,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婴幼儿保健学组在全国七个城市针对1200多位0~3岁婴幼儿父母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父母意识到需要特别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但是仅有一成父母意识到从事婴幼儿健康的专业人员指导的重要性。

而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关于婴幼儿早期学能发展其实已经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理论,并有专业医务人员给予父母指导。但是在国内新晋爸爸妈妈们的“育儿经”,多是从长辈、同事、幼教人员等处咨询得来的,而很少有人会请教儿童保健专业人员。

1—3岁宝宝聪明的标准


“这孩子话说得早,真是聪明”

“走路走得早的孩子要聪明些”

“会爬的孩子聪明些”

谁家有了小宝宝,周围热心肠的爷爷、奶奶、伯伯们,都爱用各自的标准和说法将小宝宝评判一番。说得多了,年轻的爸妈们也犯了糊涂:宝宝聪不聪明,难道还有个标准不成?

不同年龄的宝宝,聪明标准各不同

儿童的智力发育参差不齐。对于3岁前的宝宝,民间通常看走路、说话等的早晚来判断是否聪明。市儿童医院副院长吴燕祥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遗传和教育环境、营养等因素有关,判断儿童聪明的标准是不同年龄的不同表现。

1—3岁宝宝聪明的标准

一般来说,1岁左右的宝宝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独立行走有些胆怯,所以这时不能把说话和行走作为是否聪明的主要依据。但1岁以上3岁以下宝宝的行为活动是其智力发育水平的标志。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坐、爬、走、言语等来判断宝宝的智力发展程度。

据介绍,宝宝行为的发展有一定规律,何时出现某种行为有一定次序。如对积木的反应,宝宝1岁时只有试叠动作,15个月能叠起两块,而18个月能叠起3-4块,这是儿童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逐步成熟所表现的不同行为反应。

到两三岁时,宝宝的智力发育有重大变化。主要有如下特点:

·学会了独立行走、跑、跳等许多新的随意动作:2岁能拿小匙吃饭,3岁会用小手串珠子,会用笔画圈。

·能理解成人的言语,也能用语言与成人进行最简单的交流。

·开始最初的游戏,同时逐步有可能开始最简单的模拟活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如吃饭、洗手、穿简单衣服等。

·自我意识萌芽,智力活动有一点随意性,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比如会将自己的玩具抱住,告诉他人“这是我的”。

·有独立行动的愿望和最简单的想象:如主动拿笔画一些图案等。

·感觉和知觉也有明显发展:如能辨别红绿蓝等几种基本颜色等。

健康是宝宝聪明的基础

宝宝是否聪明,还要靠父母在后天科学营养地进行喂养。母乳是最佳的天然营养品,而且有防病作用。6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开始添加蛋黄、碎鱼肉、肝泥、果泥等辅食,同时可试吃固体食物如饼干等。这些辅食可以增加孩子的咀嚼能力,促进牙齿发育,帮助孩子的大脑加快发育。

婴儿在1岁时最好以进食物为主,每日4—5餐,早晚餐吃些奶。总之,食物的质地也要逐步从流质到半流质、软食到固体食物的转变过程

,从而过渡到儿童膳食,在断奶时不致因饮食的突然变化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发生营养不良。

另外,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保证睡眠、多通过抚摩与宝宝进行情感交流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很重要。

育儿心得:如何让孩子成才


育儿心得:如何让孩子成才

一个孩子,成才不在于他的聪明活泼,而在于他的自信。自信能帮助他将来勇敢地面对来自一切方面的挑战。

但培养自信是一个长期无形的过程。其实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声赞扬,都是无形的力量,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勇气。当孩子取得小星星时、主动帮我们做家务时……我们应该奖给他一句“你真棒”。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怎样爱孩子,却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要知道“爱孩子就必须懂得欣赏孩子”,激励和表扬胜斥责和打骂。其实老师和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重要、最神圣的人。在孩子心目中的你们的威望有多高,孩子就有多快地按照你们的要求改正自己的行为,孩子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孩子受益终生的财富。想要孩子尊重老师和家长,必须以身作则。老师要求家长配合的事情,父母都要全力配合,目的就是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望。让孩子尊重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守信。如果孩子从小遵守诺言,一诺千金。一方面树立家长的威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优秀的品德。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孩子,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我们要蹲下来和孩子一样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家长才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了解、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

“父望子成龙、母望女成凤”,这是绝大部分的天性使然。但这种期望一旦超过了孩子所能承受的,就成为孩子的负担,妨碍着孩子幸福地成长。我不想让女儿为自己的期望而活着。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是我教育孩子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但自由发展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女儿成长过程中,老师和父母是她的领航员。在她不自觉的时候,我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督促;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让她自己思考。同时,我有针对性开展引导。我的目的不是为了她成名成家,我只希望她在今后的生活中更自信,体味生活的乐趣!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我深知,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浸透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真诚感谢帮助我女儿获得知识、快乐成长的老师们!

小心处理孩子的错误回答


一天,爸爸带小晶去动物园,在看狐狸的地方,爸爸指着笼子问:“小晶,里面一共有几只狐狸呀?”笼子里面一共有五只狐狸,而小晶却说:“三只”爸爸不高兴了,训斥道:“胡说!”小晶看见爸爸在众人面前训斥自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许多孩子争强好胜,爱表现自己,喜欢积极回答问题。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有时孩子的回答往往是片面的、答非所问甚至是错误的。面对孩子不正确的回答,家长和老师不应直接予以否定和指责,免得对儿童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尊心,总希望自己的回答能够得到成人的赞同和表扬。听到“不对”、“错了”、“胡说”等否定性评价,就会使他不好意思,难为情,自尊心受到伤害。

孩子的自尊心很稚嫩,回答问题时如果遇到几次否定,就会觉得自己不够聪明而泄气,以后就会缺乏提问题的勇气,严重影响自信心的形成。而且,由于孩子不敢积极回答问题,对智力的开发也有不利影响。

孩子对家长和老师的信任感,是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的重要条件。如果成人不分清情况,不去积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说,对孩子的回答就轻易指责或否定,往往会使孩子心中不服气,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影响对孩子以后的教育效果。

如果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对成人的信任感受到损伤,就容易形成孤僻、胆怯和逆反心理等不良心理品质,导致对家长和老师的提问,孩子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在幼儿园里,面对老师的提问,还可能呆坐在那里,不去思考、自行其事、沉默不语。这样会严重地抑制儿童思维能力、注意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因此,对待儿童的错误回答,家长和老师在态度和方法上一定要慎重,不要直接否定,要注意保护孩子儿童的心灵。那么,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1.避开答案本身的正确与否,肯定幼儿大胆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精神。

2.启发诱导,尽量让孩子自己得出正确的答案。例如,老师问:“一共有四块糖,爸爸分一块,妈妈分一块、姐姐分一块,弟弟能分几块?”孩子回答:“老师,我没有弟弟。”这时如果老师改变一下说法,“老师不知道你没有弟弟,那你也参加分糖,你能分几块?”孩子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3.在幼儿园里,可以先对回答错误的儿童不作评价,继续提问别的儿童,然后由老师面向全体儿童做出正确的回答和解释。这样一方面还使回答错误的儿童不致于在众人面前难堪,另一方面还会使儿童产生自己重新回答并回答正确的感觉,既增加了儿童的知识,又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

4.对有些儿童没有见过或经验较少的问题,如果孩子回答错了,可以不先对之评价,遇适当的机会,让儿童面对事物自己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家长问孩子:“蜻蜓有几只翅膀?”“两只!”面对这样的回答,家长可以先把这个问题记住,待有机会捉到蜻蜓时,让孩子自己数一数。这样得到的正确答案,印像最深,一生都不会忘记。

5.如果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孩子答错了,家长和老师可以换一个类似的问题让宝宝回答,要是答对了,先予以肯定,然后再告诉他这个问题与刚才那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再重新问宝宝刚才答错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做出正确的回答。

“穷养”孩子何标准?


所谓“穷养”,不是刻意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懂得珍惜和奋斗;要从小培养孩子自立和受挫的能力,让孩子懂得任何东西都是付出劳动才能得来。

另外,要培养孩子正确的心态,接受社会现实,别人拥有的物质财富,自己不要盲目攀比,关键是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这些财富。

日本的吃苦教育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进行节俭教育

台湾富豪王永庆,对儿女的教育从节俭开始。他供给孩子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长途电话太贵了。王永庆的女儿王雪红说: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父亲写信多半写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底,如何处理等,让她从中学习了不少处理事情的方法。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需要和男性一样肩负起社会义务和责任,因此,男女都应该“穷养”。“穷养”要先教孩子做好两件事:

男孩养志气,女孩养气质

男孩强调的是养“志气”,主要培养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做事勤恳、踏实努力、有韧性、顽强的品质,如带他去爬山、踢球、游泳,锻炼坚韧性;而女孩侧重养“气质”,强调的是文化修养的投资,性情的陶冶,如有条件的可以让女孩学学琴棋书画,在家里,多给她些关心,让她感觉精神上富有,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并有意创造环境,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更具女性特质。

父母要适当“偷懒”

不少家长总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差,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过分“勤快”。孩子到了自己学吃饭的年龄,家长见不得满桌的狼藉,最后忍不住出手喂饭;孩子捡个玩具捡半天,看着一地凌乱,家长忍不住收拾得整整齐齐。

“穷养”孩子,首先体现在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相当一部分家长难以坚持。因此,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要适当“偷懒”,一定要学会忍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

此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普遍比较自我、霸道,家长在生活细节上还要学会对孩子有所保留。孩子要“十分”,家长给个“六七分”就好,不要超过“八分”,必要时跟孩子讲讲条件。比如带到超市买吃的,不要顺着孩子什么都买,回到家里也不要一口气全部吃光,要教孩子学会克制、节俭和适量消费。

孩子不成才父亲责任大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近来,各国一些研究均证明,在我们的一生中,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甚至超过母亲。

奥地利心理学家对398名罪犯的父亲进行调查,其中183名罪犯的父亲酗酒,120名罪犯的父亲赌博、性放纵、不诚实。这些父亲放弃了影响子女的责任,意识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根本离不开他们的影响。有个别父亲还给子女带了坏头,或造成心灵的伤害,最后在子女滑向犯罪深渊时,不仅不能及时地拉他们一把,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孩子最终堕落为罪犯。美国一项研究也表明,与母亲亲近、与父亲疏远的男孩成年后普遍适应性差、性格被动、缺乏进取精神;而与父亲疏远的女孩成年后,在与男性形成亲密关系上容易形成缺陷。也因此,有心理学家将父亲的影响力比作“粒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它会持续不断地发生裂变、释放“能量”,帮我们形成完备的人格。父亲的影响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影响最大,在婴儿期、壮年期、老年期影响较小。

婴儿时期:加速母子分离。在婴儿期,孩子主要依赖母亲,从妈妈那里吮吸生存所必需的乳汁。因此,看似出生时早已剪断的脐带,实则还存在于母子的心中。此时,父亲恰恰要充当加速母子分离的角色,以便形成正常的等边三角的家庭模式。在这个阶段,父亲应该多抱抱孩子,和他们建立感情。

儿童期:规则的代表,效仿的对象。这时孩子面临重要的人生发展任务——性别角色认同。心理学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比母亲更重要。此时,父亲必须给孩子建立规则,引导男孩向男人的方向发展,教他们勇敢、理性、负责任、敢于参与社会活动、关注世界等。弗洛依德认为,懦弱和疏离的父亲是将儿子推向同性恋队伍的“罪魁”。另外,美国学者比博认为,对于女孩,父亲则要告诉她们,女孩子是什么样,她们与男人的区别在哪。

因此,在这个阶段,父亲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如在公共场合不吸烟、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对家庭负责、努力工作等,这会让男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让女孩子从中获得安全感。

青春期:超越的标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不再认为自己是孩子,有了强烈的独立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崇拜父亲了。男孩开始看不惯父亲,甚至觉得爸爸窝囊;女孩则把对异性的崇拜从父亲转向同龄人。父亲开始成为孩子超越的标杆。

这时父亲要注意自身行为,一方面,不要过分压制孩子,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交活动,如果有可能,要多带孩子和自己一起出席社交场合。另一方面,对待别人,这一点可能更重要。此时,父亲要孝顺老人、关爱弱小、宽容待人,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这样孩子超越的将是一座高峰。

父母如何引导孩子成才的一些思考


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有一个幸福的未来。我家孩子文文今年5岁,就读于昆山童心幼儿园中(3)班。他喜欢唱歌、玩玩具、看书识字,好奇心很强,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和妻子在为儿子骄傲的同时,也为如何进一步开展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成才做了一些思考,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爱好,激发他的兴趣

,科学开发他的智商和情商。儿童具有纯真、好动、好奇的年龄特点,他们思维幼稚,想象力丰富,经常有千奇百怪的问题。儿童的学习特点属于感性驱动型,由兴趣主导,习惯机械记忆。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特点,顺势利导,保护童心。我家文文喜欢画画、拼字块,经常在墙上、桌子上、地上乱画乱拼一气。妻子每每见状,总想批评他,但常常被我劝阻。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心理学家说过,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方式。做游戏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进而启发他们的思维,开启他们的心智。游戏能让孩子找到成就感和自豪感,进而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二、促成孩子的习惯与礼仪素养的形成。

首先谈习惯。习惯是个体固有的行为方式,具有极强的自觉性。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让人受益终生。上中学时,老师就告诫我们:“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孩提时的教育,是人生的启蒙。这时期形成的人格和品行影响人的一生。作为父母,我们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做孩子的榜样。从文文出生那一天起,我就戒烟戒酒戒赌,为的是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孩子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要注重自己的形象,给孩子树立一面正确的镜子!

再谈礼仪。中国是礼仪之邦,人际交往强调礼尚往来、大度谦恭、落落大方、举止优雅、说话礼貌。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从小学会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对人说话要和气,遇事要谦让。在家庭生活中,我和妻子要求文文讲礼貌,特别要尊重长辈,而且要求他学会文明用语,如:谢谢、你好、再见、认识你很高兴、对不起、没关系等等。寒假带孩子回老家过春节,亲戚们都夸文文懂事,夸我们教育有方。

三、课外课内两手抓。

教育不能单纯依赖某一方,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和配合。但目前,家庭教育是中国教育的薄弱环节。只有强化家庭教育,克服学校教育的短腿,才能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家长和孩子的及时沟通,可以反馈孩子的学习成果,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我家文文每天放学回来,我和老婆会做些询问,例如:“今天跟老师学了什么新知识”、“学校里发生什么好玩的事”、“今天做了什么游戏”、“老师有没有教儿歌”、“结识了哪个新伙伴”等等。儿子会很高兴地把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告诉我们,什么儿歌啦、晨操啦、画画啦、拼图啦,一一道出。有表演的部分,他还会即兴表演。如果发现孩子有不会的地方,我们会及时反馈给老师。除了电话和短信联系外,我们也与老师保持网络交流。总之,家长与教师保持动态交流,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四、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父母希望了解孩子,孩子也渴望走进父母,但代沟的存在,以及教育方式的局限,常常影响到亲子关系的和谐。教育专家呼吁:民主的教育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家长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框框

家园共育《小心成才标准埋没聪明的孩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专家建议:小心4件小事埋没了宝宝的聪明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
    2021-09-11 阅读全文
  • 四大教育误区埋没聪明孩子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
    2022-02-23 阅读全文
  • 1—3岁宝宝聪明的标准 “这孩子话说得早,真是聪明” “走路走得早的孩子要聪明些” “会爬的孩子聪明些” 谁家有了小宝宝,周围热心肠的爷爷、奶奶、伯伯们,都爱用各自的标准和说法将小宝宝评判一番。说得多了,年轻的爸妈们也犯了糊...
    2020-10-27 阅读全文
  • 孩子,小心点 在日常的生活中总是会不时地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因为一些不安全的事情而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难免会说出一些孩子,慢一点,户外活动时,几个男孩正在攀登架前跃跃欲试,但试了几次都未成功。我正想着是否给予帮助,高高...
    2020-12-08 阅读全文
  • 揣摩孩子的小心思 2014年2月春季开学,我来到了托三班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集体,对于这个平均年龄不到三岁而且男孩子占绝大多数的小集体,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出所料,班上的孩子非常调皮,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
    2021-01-11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家长要做的应是:了解孩子的特点,理解他,创造适合他成长的环境。但是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正确理解和认识,用社会上统一的“成才标准”去要求孩子,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成长,还可能埋没原本很...

2021-09-11 阅读全文

误区一:孩子发呆就是有问题 如果妈妈看到孩子一个人坐在房间里,什么都没做,只是看着窗外的天空发呆,一般都会认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是在浪费时间。对此,邹小兵认为,孩子发呆也是一种学习,尽管可能本...

2022-02-23 阅读全文

“这孩子话说得早,真是聪明” “走路走得早的孩子要聪明些” “会爬的孩子聪明些” 谁家有了小宝宝,周围热心肠的爷爷、奶奶、伯伯们,都爱用各自的标准和说法将小宝宝评判一番。说得多了,年轻的爸妈们也犯了糊...

2020-10-27 阅读全文

在日常的生活中总是会不时地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因为一些不安全的事情而造成不好的后果,所以难免会说出一些孩子,慢一点,户外活动时,几个男孩正在攀登架前跃跃欲试,但试了几次都未成功。我正想着是否给予帮助,高高...

2020-12-08 阅读全文

2014年2月春季开学,我来到了托三班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小集体,对于这个平均年龄不到三岁而且男孩子占绝大多数的小集体,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出所料,班上的孩子非常调皮,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

2021-01-1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