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四句就能让你当个优秀的爸爸
发布时间:2021-09-11 幼儿园爸爸的教案 幼儿园四季的教案 优秀的教育笔记天下间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
一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
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
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
小编建议: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yjs21.cOM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大道至简,教育孩子简单到这个程度就是一种境界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教育孩子 要让爸爸当主角
西安交大附中分校德育处副主任曹培松指出:男孩在4岁前缺失父亲的陪伴和教育,会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表现;女孩在5岁前缺失父爱,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易出现焦虑不安或无所适从等问题。
现状:80%的父亲没时间与孩子交往
曹培松在讲座中说道,中国爸爸把孩子的养育大都推到了妈妈身上,调查显示,在1988名被调查者中,60.7%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失父教”,仅有13.0%认为“父教并不缺失”。在回答“在你的成长过程中,谁承担了更多教育责任?”时,46.9%选择了母亲,28.7%表示“父母均担”,仅有13.0%表示是父亲。
有媒体一项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的调查发现: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在被问到“心情不好时,谁最能理解、安慰你”时,仅有10.0%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空闲时间,你和谁在一起的时间最长”时,仅有6.9%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谁最尊重你,让你感到很自信”时,仅有15.5%的人选择了父亲;在被问到“内心的秘密,你最愿意告诉谁”时,仅有8.5%的少年儿童选择了父亲。
“无论在情感、陪伴、尊重、亲密还是在问题解决方面,父亲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这说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并没有承担应尽的责任”,曹培松说。
究因:家里为何会出现“小大人”?
“每天早上,中国很多家庭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孩子不愿起床,妈妈作战般催促孩子,爸爸熟视无睹,一个家庭的情况就呈现出来:焦虑的妈妈,缺席的爸爸以及无力成长的孩子”,曹培松分析说,当夫妻情感出现问题,内心孤独的妈妈不自觉地将更多焦虑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用注意力将孩子裹挟,造成孩子和妈妈之间的过度依赖。当家庭不那么需要自己时,爸爸则将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孩子因此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
“不少家庭存在以教育孩子的矛盾来掩盖夫妻矛盾的问题,这种现象隐藏的是家庭问题:父母或者夫妻间存在矛盾。无论是教育孩子,还是夫妻间情感生活,出现问题后无法良性地交流和解决,往往导致男人以工作来逃避问题,女人则是以照顾孩子来掩盖问题。这些掩盖会填满夫妻之间的嫌隙。看上去,男人变成工作狂,妈妈则沉溺于对孩子的爱。两个人都以理直气壮的态度拒绝处理夫妻间的嫌隙。”
“孩子被母爱过度包围,和爸爸过度疏离,妈妈那本应由丈夫承担的焦虑和需要,都被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也承担了一部分成人的角色,家里会出现小大人,或者孩子会进入那种拒绝成长、依赖性强的状态,没办法探索社会;而家庭对孩子的娇惯,让丈夫更觉得没有自己的位置,更觉得心灰意冷。最终,成为一个怪圈。父亲的淡出已经不是孤立、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爸爸对孩子真正的影响,其实体现更多的是爸爸对妈妈的态度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曹萍说,如果爸爸对妈妈的态度不够好,会让孩子感觉到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不公平的,“我觉得这点是挺重要的,但是很多人没有考虑到父亲对母亲情感和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因为健康的夫妻关系是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可喜的是,80后父母最大的特点是不把孩子推出去,他们认为‘我有能力教育好子女’”。
问题:女孩在5岁前缺失父爱,容易早恋
曹培松谈到,父亲对孩子的独有影响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格发育。跑、跳、钻、投、抛、攀、翻滚等活动,能促进孩子的体格和大脑发育,提高抵抗力,而运动显然是爸爸们的强项,孩子和爸爸一起游戏,才会更有活力,玩得更“疯”;二、智力发展。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爸爸常陪伴,孩子更聪明,在学校里的成绩往往更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三、良好的个性发展。孩子如果只接受女性方式的教养,缺乏男性方式的陪伴,易养成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等特点,尤其是男孩,更需要从父亲那里学习坚韧、大胆、果断、豁达、豪爽、独立等具有阳刚之气的品质;四、性别意识。父亲的陪伴有助于孩子适当而灵活地理解两性角色,男孩在4岁前缺失父亲的陪伴和教育,会在性别角色中倾向于女性化表现;女孩在5岁前缺失父爱,在青春期与男孩交往易出现焦虑不安或无所适从等问题,容易早恋,并且早恋的对象往往是叼着烟卷的“小混混儿”。
5个做法会提升父亲的影响力
忙碌的父亲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呢?曹培松给出五条建议:
一。多给妻子一些关爱和支持。没有好的夫妻关系,不可能有完善的亲子关系。
二。给孩子做好榜样。父亲是孩子的独立宣言,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与父亲的关系影响孩子一生:父亲是男孩模仿的对象,是女孩依赖的港湾。
三。陪孩子运动。哈佛的研究发现,婴儿从5个月起,就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不一样。当爸爸抱他的时候,他已经开始惊奇于爸爸的伟力,因为爸爸把他举得高,让他四肢伸展,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教练。
四。带孩子体验职业生活。研究者建议家庭教育的责任分工:婴幼儿阶段以母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中学阶段以父亲为主。因为孩子上中学以后,母亲的影响力开始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开始上升。中学时代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期,父亲的优势可能大于母亲。
五。即使出差,也要把孩子记在心里,不管走到哪里,都与孩子保持联络。推荐爸爸们读读边玉芳写的《读懂孩子》和日本作者木下睛弘写的《让孩子从心底爱上学习的方法》。
父亲平时也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
著名家庭教育及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西安远东一中副校长刘鹏指出,父亲还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研究表明,如果有一个好父亲,那么孩子在数学和阅读理解方面的能力就会比较高,在人际关系上会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较强,容易与人相处。
刘鹏与爸爸们分享的建议是:1.每天至少拿出10~20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即使不能按时回家时,也要打个电话和孩子说上几句话。父亲还应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智发育汲取养分。2.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父亲平时也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3.孩子和成人一样,也会有压抑不良情绪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处于不良情境刺激时,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因而父亲要同母亲一起努力去了解、体会、分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孩子觉得孤独无助。4.耐心是好爸爸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必看:新好爸爸7标准 当爸爸的你达到了几条?
好爸爸标准一、和谐的婚姻关系—爱妈妈
家庭教育的基础一定是稳定美满的家庭生活,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爸爸和妈妈相处互相融洽和谐了,整个家庭氛围自然就好,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幸福感自然会增强。如果父母经常争吵,孩子肯定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好爸爸的标准第一条自然是爸爸尊重并疼爱妈妈啦!
好爸爸标准二、每天十五分钟的陪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常陪着他一起运动,玩耍的爸爸,要比照片中的爸爸生动许多。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每天抽出十五分钟来陪伴自己的孩子,你会收获他最纯真的爱。爸爸的陪伴,对于每个孩子都至关重要。
好爸爸标准三、爱运动运动的基因是可以遗传的,你爱睡懒觉,你的孩子一定不会早起。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基础,爱运动的爸爸乐观积极,在生活中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好爸爸标准四、说到做到
不少父亲嘴上答应孩子的事情,一转身就选择性遗忘。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想要孩子长成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那么首先自己答应孩子的事情就要做到。答应了周末带孩子去动物园,那么就努力办到,不然就不要轻易许下诺言。
好爸爸标准五、放下手机
如今,手机俨然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但是,和孩子在一起时,请无论如何要放下手机,陪孩子不是坐在孩子身边,但眼睛却死盯着手机屏幕。放下手机,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吧,你会发现,孩子的笑脸远比手机来得精彩。
好爸爸标准六、不在孩子面前抽烟
吸烟有害健康,这个常识大家都懂,但是不少父亲依旧把家当成了吸烟室,让家人变成“二手烟”的受害者。如果你不想看到孩子学你抽烟的样子,那么就不要再孩子面前抽烟,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好爸爸标准七、尊重孩子
只有尊重孩子,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你们之间才可能有愉快的沟通。因为孩子希望被重视(你自己也一样),得到尊重和信任的孩子会展现出更多的潜能。因为孩子会依照你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和世界,不被尊重的孩子往往很难学会尊重他人。
总结为如下五点
一是尊重孩子的头脑。即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父母对孩子的设想总难免与孩子的愿望和兴趣发生冲突,这时候,父母一定不能逼迫孩子遵照大人的决定去做,只要孩子的选择对其生理心理的发展不会带来害处,就应该给孩子这个权利。或者,父母觉得自己的决定更好,那也要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要说服不要压服。
二是尊重孩子的双手。不要给孩子太多禁令,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要尽可能让孩子多做事,尊重孩子做事的权利,即使孩子做事总是做错。
三是尊重孩子的嘴巴。尊重孩子的提问,对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加以重视,或者与孩子共同讨论,或者启发孩子独立思考,或者与孩子共同寻找答案。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务以及家庭生活的其他事情自由发表意见,并与父母商量解决。尊重孩子的“胡说八道”和“信口胡说”,那里面往往埋藏着可贵的想像力。
四是尊重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从家庭和学校的“两点一线”中解脱出来。
五是尊重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尊重孩子休息、玩耍、游戏、梦想的时间与权利。
“爸爸妈妈,当初你们干嘛不逼我?”
01
有一期《向往的生活》中,一个叫吕思清的男人火了。
这样说也许有失公允:四岁学琴,五岁登台演出,八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十七岁获得了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并被誉为“东方第一人”……吕思清的简历,早已金光熠熠。
不过,在节目中,当琴弓搭上琴弦,一曲《梁祝》缓缓从他手底倾泻而出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深深打动了,王迅的眼里,甚至有泪光闪过。
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这眼泪,一分是被琴声感动,一分是羡慕,还有一分,是为自己感到遗憾。
思清表演结束后,王迅技痒难耐,也“比划”了一曲,但可惜的是,虽然动作很标准,水平却判若云泥。放下琴,王迅失落地反复感叹:可惜我原来没坚持;最对不起我妈,我第一把小提琴41块钱,我妈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18……刚开始我也特喜欢,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我后来特别后悔,当时要是坚持一下的话,起码现在是个特长……
其实,在场的几个会拉小提琴的人:吕思清、大华(刘宪华)和王迅,差不多都是从四五岁起开始练琴的,然而几十年过去,当初起点差不多的三人,一个成了世界级的演奏家,一个从伯克利音乐学院毕业,而另一个,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自己喜欢小提琴,因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欢”。
而一旁什么都不会的Angelababy,则更加羡慕,也更加失落。送走思清后,她问大华:
“你是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
刘宪华回答说:“对,被逼着。”
“那你小时候愿意吗?”
“我不愿意,一直到我十一二岁,就一直不想拉,然后我就参加第一个比赛,然后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喜欢了。”
“那你觉得现在感谢父母吗?”
“非常非常感谢。”
“是啊,如果他们不逼你,这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你身上。我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什么都没学。”
这时候,字幕上出现一行字,为什么当初没人逼我?
孩提时代的我们,总是很难先知先觉。父母的逼迫可能严厉,却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寥寥数语,说出多少成年人的心声。
02
工作后,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感慨:
如果有人逼我一下,也许我不会放弃学吉他;
如果当初妈妈逼我坚持学书法,我现在的字就不会丑到连签快递都不好意思;
如果当时坚持把游泳学会,那就不用花钱请教练教孩子游泳了
……
如果,如果,如果。
儿时的兴趣,像一个个啃了一口就被随手丢弃的苹果,滚到角落里,慢慢腐烂、风干、消失。
长大后的我们,再看到人家有一技之长时,只能默默羡慕,默默遗憾。
记得公司里有一个女孩,平时特别安静,除非涉及到工作上的沟通,否则很少说话,打扮得也极不起眼。在一群叽叽喳喳的女生中,她很容易被忽略掉。入职一年多,公司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叫不出她的名字。
直到去年年底的公司年会,她所在的部门差一个节目,领导把她推了上去,她也没太拒绝,报了一个独舞《爱莲说》。
到了年会那天,她在台上站定,聚光灯点亮,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灵巧的舞步、柳枝般柔软的身段,和音乐天衣无缝的配合……那一刻,你觉得那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完全不见了,台上的人,袅娜婉转,舞姿行云流水,笑容落落大方,那晚,她成了台上最皎洁的白月光。
而在台下鼓掌的我,只能一边羡慕,一边后悔。
小时候,我也曾学过跳舞,自己缠着妈妈去报了班,学了三个月,又嫌累,哭闹着不肯再去上课。妈妈虽然觉得可惜,但看我哭得可怜,也就没有坚持。
不过,从那以后,每当班级汇演、公司年会的时候,都只能在一边羡慕地看着别人表演,安安静静地当“分母”。
所有人生前期偷的懒,都在暗中标好了价码。当时不经意的放弃,最终成了生命中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而放弃了学跳舞,余下来的时间我又做了什么呢?——发发呆、淘淘气,糊弄糊弄作业,混日子而已。
最令人遗憾的,也在于此:既没有所谓的快乐童年,也没有一技傍身,回望过去,目之所及,不过一片茫茫。
这让我想起了《精进》里的一段话: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避之唯恐不及。
孩子,尤其是这样,没人监管、没人逼迫的话,他会很容易放弃需要长期投入的事,选择最简单、最快乐、同时也是最放纵的方式。
03
学特长如此,其实学知识也一样。
从小学到高考,12年的学习经历,仿佛一场极其漫长的马拉松,数不清的孩子会在中途掉队。
这时候,很多父母会想:
算了,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吧,那些上了大学的也没见多有出息;
孩子还小,快乐最重要,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他对学习没兴趣,可能不是这块料,大不了以后不吃这碗饭。
这几年,有一种奇怪的“快乐教育”论调大行其道,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不该逼孩子做不想做的事情,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乍一看,这个观点并没有错,甚至还很顺应孩子的个性。
但是,孩子哪里懂那么多。
他哪里知道不学习的人,未来要多吃多少苦,要经历多少生活的磨难。他只会觉得,眼前的快乐最重要,认为顺着他的、让他想干嘛干嘛的就是好人。
其实,若说天性,知难而退、半途而废、避重就轻才是人的天性,而教育,就是要帮孩子克服这些,让他成为更自律、更上进的人。
就像王迅一样,一开始学琴时,也特别感兴趣,练得很起劲,但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就不想拉了”。
孩子的兴趣,对特长也好,对学习也罢,其实都是很脆弱的,就像黑夜里的一颗小火星,很容易熄灭,而父母要做的,就是为孩子添一把火,鼓一把劲,在孩子的意志动摇时,坚定地扶他一把。
此外,叶子老师还觉得,有时候,我们过分夸大了“兴趣”的重要性,只因为孩子说没有兴趣了、不喜欢了,就任由他把自己锈成一块废铁。
有一个兼职做家教的博士曾经吐槽说:“有一个孩子都快20岁了,都高三了,还跟我说对数学没兴趣,我给你讲讲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再给你培养兴趣?”
其实更多时候,孩子不是因为有兴趣才做得好,而是因为做得好,在这件事上得到成就感、满足感,才慢慢产生了兴趣。就像刘宪华,原本不爱拉琴,直到12岁参加了比赛,尝到了甜头,才慢慢喜欢上。
父母的逼迫,不是不顾客观事实的一意孤行,而是在孩子想偷懒、想放弃时,逼他不要半途而废,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个过程也许很痛苦,但一旦成功,便能够一劳永逸。
更重要的是,我们逼迫孩子学习,最根本的目的,其实还不在于好成绩,而是培养孩子的耐力、意志力、原则意识和对事情保持专注的能力。
这些,远比成绩本身更重要,也更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我们没理由相信,一个对待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孩子,会突然有一天,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另一件事;
也没理由相信,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的孩子,会在未来面对生活的考验时,一下子做到百折不挠,一往无前。
孩子在学习中、成长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其实都是未来生活的预演,只不过,在长大后,放弃、失败的代价要大得多。
现在我们不狠下心,逼孩子学会“七十二变”,以后又有谁会一生陪在他身边,帮他挡住“八十一难”呢?
你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
下列场景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你已为父多年,请回忆一下当你遭遇同景时,曾经如何选择;如果你初为人父或是将为人父,请认真学习,不要让孩子看到“坏”爸爸的一面。
场景1:爸爸是不是理智?
晚上,爸爸加班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孩子边上焦急地唠叨:“就知道玩,那么晚作业还没完成。”
“坏”爸爸甲:
把孩子训一顿,再责备妈妈“只顾看电视剧,那么晚了才想起管孩子”。
“坏”爸爸乙:
拉开妈妈,急什么,我小时候作业都不做,现在不好好的吗?
好爸爸:
好好宽慰一下妈妈,孩子贪玩是正常的行为。然后亲自陪孩子一起做几道题,同时会有几句夸在点子上的鼓励,让孩子快乐地继续面对作业。
点评:妈妈很容易因为孩子眼前的问题而焦虑不已,常常在教育上出现不够合理的言行,在这时候,男人的理性和大局观该发挥作用。相对妈妈而言,好爸爸更能从孩子长远发展考虑,理智地面对问题,找到更理想的方式来处理眼前难题。
场景2:爸爸吝啬拥抱吗?
孩子把小朋友的贵重玩具弄坏了,哭着回家。
“坏”爸爸甲:
把孩子一把拉过来,大骂一顿,甚至还会动手打。
“坏”爸爸乙:
无所谓的样子,“多少钱?买个赔人家不就得了吗?”
好爸爸:
把孩子拥抱在自己怀里,听他倾诉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然后一起讨论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不少爸爸十分吝啬自己的拥抱,在保持所谓严父形象的同时,错失了最简单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需要提醒的是,不仅在自己想拥抱孩子的时候拥抱他,更要在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展开自己宽厚的胸怀。
场景3:爸爸有没有童心?
孩子绕着爸爸,恳请爸爸能陪着玩。
“坏”爸爸:
拿着报纸不耐烦地说:找你妈妈去,小孩子的游戏爸爸可不会。
好爸爸:
放下手里的报纸,“好啊,咱们来玩什么呢?”
点评:很多爸爸说,“我说过多少遍了,他听过就忘”。想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的想法,就必须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走进孩子的世界,再给予引导。在游戏中,与妈妈的爱心不同,爸爸的“童心”会是孩子更大的福音,因为爸爸往往会在游戏中更投入、更当真,更像一个优秀的玩伴。
场景4:爸爸舍得花时间吗?
周末,爸爸又要出门加班了,面对望着自己的孩子——
“坏”爸爸:
“爸爸要去赚钱了,让妈妈带你出去玩吧,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行。”
好爸爸:
“爸爸会尽快回来陪你的,还会把我看到的很有趣的事情告诉你,好吗?”
点评:
因为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使得很多爸爸会用物质来补偿自己的歉疚,而那并不是孩子的需求所在。爸爸更阳刚的气质、更宽阔的视野,是妈妈很难替代的。爸爸们,请给孩子你的时间,而不是用时间去换来你认为更有用的金钱。
分析点评:专家共话奶爸
某幼儿园园长何敬红:胆和力有绝对优势
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的养育至少在4个方面比母亲更有优势。
一是运动机能。比如跑步,母亲总是喜欢站在原地等孩子跑过来,而父亲会和孩子比赛谁跑得快,显然更能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母亲大多谨慎,担心孩子爬得太高,动作太大,而父亲则会鼓励孩子做一些大动作,调动他全身的运动细胞。
二是胆量。父亲比母亲更善于培养孩子的胆魄,以及勇于探索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三是语言的简练性。男性的思维相对来说更为直接敏锐,说话会抓重点,言简意赅,而母亲经常让孩子觉得“啰嗦”。父亲经常和孩子交流,非常有助于孩子发展阅读表达能力。
四是“干脆”。父亲不大会很“粘”孩子,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对某一位家长(多半是妈妈)的情感依赖。一直粘着大人的孩子客易性格懦弱,变得太“嗲”。
父亲既然重要,那么他具体应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呢?我的建议是:1、每天挤出15-30分钟陪孩子一起阅读;2、双休日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3、经常陪孩子一起登楼,培养体力和毅力;4、小孩进入小学阶段后,父亲一周至少要有一次,以朋友的角色和孩子聊天谈心。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父爱如山”是误导
我们曾经在家长群体中做过问卷调查,在被问到“你认为孩子在家中最乐于接受谁的教育”时,十有八九的父亲竟然都回答“母亲”。即便那些自认为陪孩子时间较多的父亲,也大多是带孩子去看电影、吃饭,很少参与孩子自身的游戏活动。不难看出,我们身边很多做爸爸的,主动放弃了养育孩子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经过了解后发现,父亲们不是不爱小孩,而是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有些爸爸会认为一直在家带孩子有损“男人的尊严”;又比如“父爱如山”。很多家长认为做父亲就应该像“高仓健一样冷峻”,把对孩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这其实是错误的想法,《背影》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并不适合幼儿和少年。青春期以前的小孩,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十分需要父亲的亲近和肢体接触,所以这一阶段的父亲们,请不要吝啬你们的拥抱。
现在的幼儿园、小学,在女教师占绝对多数的背景下,父亲更应该主动表示父爱。因为家庭教育的5分钟,往往等同于学校教育的45分钟。
汽车和浴室最适合亲子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父亲是一生的榜样。如果父亲和小孩关系太疏远,孩子便会找到另一个男人,或是舅舅、或是外公、甚至是隔壁的大哥哥作为自己的成长榜样。那么父亲何苦不去行使自己的职责呢?而对于女孩来说,一个好父亲往往会成为自己将来择偶的标准。因此做父亲丝毫马虎不得。
父亲像是外出捕食的老鹰,能把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资讯带回家,“哺育”羽翼未丰的孩子;父亲又像是一个家庭公关,靠父亲来协调孩子、母亲、祖辈之间的关系,再适合不过了。
父亲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的最佳场所,我经过实践和研究后发现有两个:一是自备车,父亲单独开车接送孩子时,可以利用路上的时间和孩子说很多话;二是浴室(仅限父子)。这两个空间有一个共同点:相对封闭,没有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说出平时不愿吐露的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