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蝴蝶乐园
发布时间:2021-06-22 教育随笔 小班教育随笔 教育教学随笔教育随笔:蝴蝶乐园
蝴蝶乐园是我们小一班的种植园地,我们小班的种植地都是和早操中的“好朋友”对应的。我们蝴蝶乐园的黄豆丰收了之后,孩子们和我们就开始寻思着要种点什么。到了秋冬季节,我们选来选去,最后还是选择了种植一些比较常见而且很好管理便于孩子观察的豌豆宝宝和蚕豆宝宝。
选种了!种子的来源是家长资源,请孩子和家长从家里带了一些豌豆和蚕豆的种子,这也是为了让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完成自己的种子选择的任务。孩子们小心翼翼的带着自己的种子到了幼儿园,每个孩子都是把自己的种子当做宝贝一样很好的保管着。来了幼儿园之后我们组织了孩子们辨认豌豆和蚕豆的区别,孩子们很形象的把这两种植物用“圆圆的”、“扁扁的”来辨认。
种植了!种植的时候是孩子、老师、家长、保育员奶奶一起完成的,大家每个人都有分工。老师负责开始的分配土地,每个宝宝分得了一小块的地方。接着和孩子一起商量怎么种,最后等到了种图案的方法,种植豌豆宝宝的都是以三角形为图案,种植蚕豆宝宝的时候都是以圆形为图案。这样的种植区别于平时农田里面的一排一排的种植,既是美观也是方便孩子们以后照顾植物宝宝。然后就是家长和保育员奶奶出场了,他们的任务是把田地里面整理平整,然后根据图案的安排给植物宝宝们挖一个个小“家”。孩子们的负责就是给自己的植物宝宝住到自己的“家”里面去。
发芽了!“植物宝宝快快长大啊!”每次散步去蝴蝶乐园的时候,孩子们总是这样对植物宝宝说。等啊等,一天又一天,一个星期过去了,星期一中午去蝴蝶乐园的时候,孩子们惊奇的发现,小种子开始慢慢的冒出小脑袋了,大家争相去看自己的植物宝宝。有植物宝宝冒出来了的孩子就很开心,冒榕的植物宝宝是第一个长出了的,她特别开心。而好朋友黄徐梓妍的植物宝宝还没有出来,心理很是焦急。大家每天都去看望自己的植物宝宝,每天都有新发现。
观察了!植物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开始的时候就是只露出小一点点的“脑袋”,孩子们很是开心,调皮的朱羽飞等得不耐烦了就用手“帮助”植物宝宝早点出来,真是太心急了,结果把植物宝宝的“小脑袋”弄断了,他自己也很伤心。我们就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植物宝宝是应该让它自己慢慢的长,不能“帮助”它,植物宝宝不喜欢被人帮助长出来,那样会很疼的,植物宝宝就会不高兴的。孩子们很能接受这样拟人的教育的方法,因为小班的孩子都是很容易进入到情境中的,这符合孩子的年龄以及心理的教育特点。这样一来每个孩子都能很好的照顾自己的植物宝宝,知道不能用手去“帮助”植物宝宝了。
蝴蝶乐园是孩子们每天都想去的地方,是孩子们又一快乐的园地,我们将在这里面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和孩子一起成长。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教育随笔:美丽的蝴蝶
李**是个腼腆的男孩子,在一次区域活动中,他选择了美工区,美工区里分绘画区和手工区,李**走进手工区,在超轻黏土和剪纸前面停留了一会儿,选择了剪纸。剪纸在我们班才刚刚开始实施,李**对于剪纸并没有多少经验,至今都没有剪出像样的作品。
在活动中,李**拿了剪刀和纸坐在桌子前专心地剪着,还不时凑过头去看旁边的小伙伴是怎么剪的,他先是看了看小伙伴怎样使用剪刀,手转不过来的时候就像别人请教,在剪了几条歪歪扭扭的线条之后,他停下来,看了看自己的作品,似乎发现了什么。他拿起一支铅笔,在纸上画了什么,再拿起剪刀开始剪,剪着剪着,本来想剪的大作品剪小了;剪着剪着,本来要剪的小作品变没了,结果还是什么也没有剪成。于是他又拿了一张纸剪了起来。
我很想走到他身边去教教他,可是想了想还是再观察一下。所以我没有走近他,但是仍时时留意着他的表现。
“老师——”身边传来李**微小的声音,只见他手中拿着一张小纸片对我说,"蝴蝶!"我连忙走过去。只见他手中的纸片又小又粗糙,但确实很像蝴蝶。我装作不相信地问:"是你自己剪的吗?他用力地点头,并自豪的说:“是的”。"剪得不错!你真能干!再剪一个好吗?"我边说边抱了他一下,还把他的作品贴到美工区的展示墙上。他羞涩地笑了,赶紧埋头又剪了起来。
李**虽然渴望自己能剪出好看的作品,但由于技能上的局限使他多次面对失败。刚开始他在剪刀的使用上遇到困难,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仔细观察别人的正确使用方式,并像别人请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面对失败时,并没有轻易低头,而是选择了努力再努力。在努力的过程中他开始向其他小朋友学习,并且一次次地进行尝试,直至剪出一件作品。也正是这件作品激发了他的自信心。所以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变化与成长。
教育随笔:喜欢蝴蝶的瑶瑶
教育随笔:喜欢蝴蝶的瑶瑶
区域游戏开始了,瑶瑶很快将区角牌插进数学区,生怕进不了数学区玩的样子。进入数学区后她开心的对小伙伴说:“我终于可以玩这个蝴蝶的游戏了。”(因为她每天排练幼儿园的舞蹈,很久没有玩到区域游戏,她非常喜欢美美的蝴蝶)瑶瑶看了会蝴蝶的图案,又看了看其她小朋友以前游戏时完成的作品,好像非常清楚明白该怎么做了。她立刻拿来了水彩笔,开始给蝴蝶涂上对称的颜色。没一会功夫,她便完成了两幅了。她看了看同伴,有的在剪蝴蝶,有的在玩给蝴蝶排队(看了好一会),她问我:“老师要把涂好的蝴蝶剪下来吗?”我点点头说:“当然了,剪下来才能有更多的蝴蝶去玩排队游戏啊!”她有些不情愿地拿起剪刀,开始剪蝴蝶,没一会就来找我:“老师,我剪不好,我怕把这些漂亮的蝴蝶剪坏了,这样小朋友就会说我的,她们就没有蝴蝶玩排队游戏。”看她情绪不好了,于是对她说:“没关系,等你练好使用剪刀的本领了,我们再来剪吧。”这一下她开心了,和旁边的吴超一起玩蝴蝶排队游戏了,瑶瑶很厉害,很快就按标记给蝴蝶排好队,吴超问她:“你是怎么摆的呀?”瑶瑶看了吴超一下摇摇头,又接着去给蝴蝶排队了,一直到游戏结束她一直也没回答吴超的提问。(排序时发现有部分蝴蝶已有一些损破损)。
1、活动中可以看出瑶瑶对“对称”的含义基本理解了,她能很快找到蝴蝶的对称图案,按照蝴蝶一边的颜色涂出对称的颜色,而且操作非常熟练。对瑶瑶来说玩法一很容易就做到了。接下来的剪蝴蝶,把她难倒了,剪刀使用不熟练,她当时也显得有些着急。
2、在玩法二中,瑶瑶对按标记排序操作比较感兴趣,能较快发现排序规律,并接着往下排。但她在描述排序方法时,不敢说出来,是典型的属于心里清楚,表达不出来的孩子。
3、刚剪下的蝴蝶孩子们在进行排序操作时,容易破损,应塑封下,就可以反复使用了。
1、加强幼儿练习使用剪刀,增强其自信心。
2、将幼儿涂好剪下来的蝴蝶进行过塑,方便幼儿反复操作,不易破损。
3、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排序规律,下次玩时可安排她的好朋友和她一起玩,这样她也许会更愿意表达出来。
通过本次游戏,瑶瑶小朋友对蝴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发现并表现蝴蝶的对称美,并能发现蝴蝶大小、颜色、形象的不同,根据蝴蝶的两个、三个特征进行排序,在后来的自由排序中也能做到很好。并且在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与鼓励中,瑶瑶能大胆地说出排序方法,很好地使用剪刀了。
幼教随笔:春风吹来“花蝴蝶”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一会儿,一只只美丽的“海棠花蝴蝶”就在作业纸上飞舞起来了,有的小朋友们在蝴蝶的周围装饰了美丽的花纹,有的小朋友添画了好看的风景,我们选出了最好的作品装饰在教室里,大家一起看着自己的作品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小手让教室变得更美了。
济南的春天一向是短暂的,而且变化无常。头一天也许是阳光灿烂,热得让人汗浸衣衫,可是没准到了第二天就变得凉风瑟瑟,让已脱掉外套的人们不得不又将厚重的棉衣穿在身上。
清明节过后,有几天温度很高,可是谁知一夜过后,天又变了脸,灰蒙蒙的,还下起了小雨。这又是风,又是雨的沉闷了一天。第二天阳光终于出来了,伴着阵阵的凉风,把我们班门前的海棠花的花瓣吹落了一地,淡粉色与乳白色交织在一起的花瓣,在风中飞舞着,盘旋着……孩子们趴在窗边,一边看着,一边高声的惊叫着:“老师,老师,你看,下雪了!”,我抬眼望去,可不是吗,这漫天飘舞着的海棠花瓣,像极了一朵朵雪花,轻轻地在空中肆意张扬着自己的美丽,看着这“空中飞花”的景象,我不禁冒出了一个想法:孩子们可以用这些花瓣做些什么呢?怎样和我们的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呢?有了!就粘贴蝴蝶吧!(本周的主题活动是:可爱的昆虫)
我一声令下,孩子们涌出了教室,大家在塑胶场地上贪婪地捡拾着海棠花瓣。我迅速取来了作业纸、胶水、油画棒,我和孩子们商量着把胶水在作业纸上涂成蝴蝶的样子,再粘贴上花瓣,最后再用油画棒进行装饰。方案出炉了,大家开始分组行动,负责捡花瓣的小朋友们怕捡来的花瓣被风吹跑了,于是在小朋友的衣柜里找来了方便袋,他们挑选最大、最好看的花瓣放在方便袋里;涂胶水的小朋友怕胶水被风吹干了,就自动围起了一个圆圈,一个小朋友在中间涂,边上的小朋友负责粘贴,粘贴好了,传给最后一组小朋友用油画棒进行装饰。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一会儿,一只只美丽的“海棠花蝴蝶”就在作业纸上飞舞起来了,有的小朋友们在蝴蝶的周围装饰了美丽的花纹,有的小朋友添画了好看的风景,我们选出了最好的作品装饰在教室里,大家一起看着自己的作品别提多高兴了,因为他们用自己的小手让教室变得更美了。
音乐教育随笔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激励人、鼓舞人驶进高尚的境界。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内容丰富,包括: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
所以,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
以下是我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一、拉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
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
如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
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
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对我所担任的音乐课的学习上,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
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喜欢哪个老师,就特别喜欢上他(她)教授的课,并且这几门课成绩也就最优秀。
二、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唱歌也是表现情意的好工具,但对于大多数大班幼儿来说,通常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
因此,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
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一段时间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
如何培养幼儿对歌曲的表达力呢?1、讲述故事,引发兴趣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
如在教授《春天来了》这首歌时,我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春天来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啊!瞧!有谁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听!是谁在为春天歌唱?美丽花儿、嫩绿的草儿、可爱的布谷鸟”------或者将歌曲融入故事情节当中。
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我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歌曲通过角色对话演唱出来的------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2、范唱感染,激发欲望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
例如在歌曲《娃娃上灶》这节课,我进行了两次范唱。
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幼儿感知歌曲的美妙、欢快活泼及有趣;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我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中所唱娃娃厨师切菜切肉、翻炒做饭,用心者饭香菜香味道好,贪玩者饭焦菜焦真糟糕的有趣画面;而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范唱中,我通过丰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们体会妈妈生病了,小乌鸦不贪玩,捉了虫儿飞回家,一口一口喂妈妈的感人画面------这样,使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模仿演唱,提高能力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
由于大班孩子尚未具备一定的视唱的能力,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
在教学中,我多用录音带。
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儿耳听录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幼儿随录音进行轻声哼唱;第三步,要求幼儿模仿录音,反复进行齐唱练习,直至幼儿能够基本跟上录音的速度为止。
4、辅助律动,融入情感律动,是一种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动作,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
由于孩子们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而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他们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例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节课,通过梳头、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并能把疼爱妈妈的感情付注于演唱当中。
三、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班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
在教学中,我一般这样引导幼儿:1、通过讲解、了解音乐。
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一定应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这个过程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想象活跃,情感上也有所触动。
例如在欣赏《啄木鸟》时,我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啄木鸟为果树治病以及果树除虫后枝繁叶茂的美丽画面,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通过动作,表现音乐。
如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组乐曲时,我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只用动作,不许出声,听一至三遍音乐,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
结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动作表现出了乐曲中个别动物的动作。
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3、通过图画,展现音乐。
例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曲子时,孩子们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我则鼓励幼儿运用画笔、大胆想象,在纸上把关于春天的种种美妙景物展现出来,从而完成这一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总之,对于大班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实践表明:孩子们通过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
幼儿园音乐教育随笔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内容丰富,包括: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所以,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以下是我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拉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如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对我所担任的音乐课的学习上,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喜欢哪个老师,就特别喜欢上他(她)教授的课,并且这几门课成绩也就最优秀。
二、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在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唱歌也是表现情意的好工具,但对于大多数大班幼儿来说,通常却只是一种机械性的背唱。因此,听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没有感情色彩。孩子们在开始学唱时还有点样子,可等一段时间再去听他们唱时,一首优美的歌曲就面目全非了。三、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班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总之,对于大班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实践表明:孩子们通过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
教育随笔:游乐场
刘雨泽、林茜茜等几个幼儿在建构区里游戏,他们俩先用纸板在地上铺了一条路,然后在马路的两边种了两排树,随后雨泽找来两个圆柱体,垫在底板的下面,马路上就架起了一座高桥。茜茜说:“我们幼儿园旁边也有一座桥,桥下有一条河,我们也来搭一条河吧。”于是他们俩个就找来蓝色的垃圾袋,铺了一条河,在河的一边错落有致地摆上了石块,在另一边放上了一些草地。雨泽说:“这个也有点像天镜湖公园,我们把它变成公园吧!”这个时候又有两个孩子一起加入了游戏,他们俩个本来是在角落里各自搭房子的,现在他们一起加入了雨泽和茜茜的建构游戏中,他们都搭一幢房子,雨泽和茜茜选用罐子和纸板搭房子,蓉蓉和悠悠用木块积木搭,一边搭他们还一边比赛,谁搭的高。
房子搭好了,雨泽说:“游乐园里有哪些玩的呢?”茜茜说:“有滑滑梯,我会搭。”于是茜茜就用木头积木搭滑滑梯,一边搭的时候一边调换积木,直到小猪能从滑滑梯上滑下来。雨泽问:“这个滑滑梯怎么爬上去?”茜茜说:“我给他搭个楼梯吧!”于是他们搭了个楼梯。
蓉蓉和悠悠在公园的外面搭了两个大门口,一个高一些,一个矮一些,雨泽说:“公园门口有售票的地方,你们来搭吧!”于是,他们又放用小木块围了一个圈,把猪爸爸放了进去说:“这是买票的地方,买票才可以去公园玩。”然后他们就拿起了小猪佩奇,乔治等开始在游乐场里玩。
从孩子们今天的游戏情况来看,他们有一定的合作经验,如雨泽和茜茜在建造房子的时候就是一个人搭一个人递积木。另外他们能从一个小的点,如刚开始的桥,慢慢的到河,再到公园,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逐步地丰富建构的内容。在游戏中也发现了幼儿建构经验的差异,在这个活动中,雨泽起到的是核心领队的作用,茜茜能够出谋划策,而蓉蓉和悠悠则是“小跟班”的角色,都是别人说什么他们搭什么,缺少自己的想法。
作为老师首先需要进一步地丰富幼儿的经验,根据不同的建构主题给幼儿提供不同的图片,或者利用谈话的时间让幼儿说说该怎么建构。其次鼓励幼儿在游戏前先协商建构的内容,并制定计划书,且分配好各自的任务,再开始建构。最后可以给幼儿提供不同的辅助材料,定期更换,保持幼儿游戏的兴趣。
教育随笔:寻找快乐
春天赋予大自然一种生机盎然的美丽。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带着孩子们一起去踏青。孩子们一路走着、看着、笑着,那尽头,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说我们看到了春天,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不信,看看五颜六色的花朵;闻着小草和泥土的芬芳;听到枝头上喜鹊叽喳的叫声,它们会告诉你这一切的。
走累了,我们坐在草地上开始了午餐休息活动,可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与这春天不和谐的音符。孩子们自顾自的吃着,没有一个小朋友把自己带的东西与大家分享,而且吃完后,干净的草地上有了垃圾。于是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寻找快乐》。是说一个人把快乐丢了,他到处去找,最后一位老爷爷告诉他
,快乐到处都有。别人遇到困难时,帮助他你会快乐;把你高兴的事和好东西与大家分享是快乐的;哪怕你随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也是快乐的事。快乐有好多,就看你怎么去找。孩子们听完故事,好像懂了,他们主动把自己带的玩的、吃的东西,拿出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而且把吃完的垃圾装在袋中扔到垃圾箱里,草地上的和谐音符又回来了。
一个小故事,包含了许多的道理。让孩子通过这种简单易懂的文字形式明白一些道理,然后让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这是教师的责任。
教育随笔:分享快乐
和孩子们在一起相处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在朝夕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经常会发现一些幼儿会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好的,也不会受集体欢迎的,更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今天下午,小朋友们都在玩创造性游戏时,我发现然然小朋友又和大家闹得不愉快了,开始哭起来了,不管我怎么调节他都不满意,我问了和他一起玩游戏的小朋友,他们对我说:“然然强玩具,他不愿意给我们玩,玩具都抱在自己身上,我们都不玩不到了。”还有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我都说谢谢他了,他都不愿意给我玩。听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是他把玩具都揽到自己的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我看了看坐在旁边继续嚎啕大哭的然然,我轻轻地走到他的面前,蹲下来问:“然然你看一看,别的小朋友玩得开不开心?”(开心)那你开心吗?(我不开心,他们都愿意和我一起玩,还要我手里的玩具),然然那你看一看,你的几个小伙帮伴在干什么呢?他告诉我说:“在那里说话呀!”他们有东西玩吗?没有(这时他地下头),看着自己手里的玩具很不高兴,我想请你把你手上的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吗?他说得时候自己还是低着头。这时我对着其他的小朋友说:“瞧,然然现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们高兴吗?”高兴!其他几个小朋友一起回答我,这时的然然愿意把自己手里拿的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了。
事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利用然然的这件事,把然然说到我的故事中去,这样让然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最后,小朋友知道然然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玩具,我问其他小朋友,你们愿意和然然一起做游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然然的小脸上也有了微笑,这时,我们一起唱了才会学会不久的《找朋友》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动地去找然然做好朋友。第二天,然然还从家里带来好吃的糖果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利用故事把这件事说给大家听,让孩子们知道,只有懂得和别人分享的孩子才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不愿意和伙伴们分享,小朋友们是不会欢迎的。还运用了《找朋友》这首歌,让然然知道周围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和爱心。当你孤独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的时候去鼓励孩子,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主动地交换玩具,这样对培养他们的分享意识时,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