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随笔 :从生活中的物品谈人际关系

发布时间:2021-06-19

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

不容争辩,当我们化身为孩子们的老师,我们需要把自己的教学方式与他人进行分享交流,而教育笔记可以帮老师总结教育经验与不足。你了解如何写出优秀的教育笔记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随笔 :从生活中的物品谈人际关系,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方脸盘圆脸蛋》整个故事非常有趣味性,在活动设计中,每个环节设置的问题都有循序渐进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中,我的提问是为了启发幼儿观察老公公和老婆婆的主要外貌特征——老公公长着方脸盘、方身体、方手、方眼睛……;老婆婆长着圆脸盘、园眼镜、圆身体……。在第二个环节中,启发幼儿懂得了圆有圆的用处,方有方的用处,就像方脸老公公和圆脸老婆婆不能分家一样,方和圆缺了哪一样,就发挥不出它的作用。而最后一个环节,让寻找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形状时,也了解到了其他几个图形,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我的讲解,幼儿在活动结束后在脑子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图形概念。《积木娃娃本领大》这节课也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孩子们通过欣赏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知道了各种形状的积木都有不同的用处,从而联系到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积木是孩子们每天都接触的玩具,他们对用各种形状的积木来进行搭建的活动很感兴趣,也体验到了合作拼搭积木的乐趣。最后我请小朋友谈一谈生活中的互相帮助的事例,对于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演,使每个孩子都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并且热爱我们这个大集体。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从幼儿告状中挖掘教育智慧


在幼儿园里,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老师,聪聪推我”“老师,航航拉我的小辫子”“老师,明明把我的积木推倒了……”每当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我都充当“消防员”,哪里“着火”了就到哪里去“救火”,结果是每天告状的越来越多,反而让人觉得问题越解决越多了,真是苦不堪言,怎么办呢?其实幼儿的告状是很单纯的意思,就是“别人有了他认为不好的表现了”。 通过反思,我利用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了一些教育尝试。

首先,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心平气和地认真听取孩子的控告,全面而细致地调查孩子争吵控告的原因,弄清争吵的原委。因为如果对孩子的告状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面对幼儿的告状,我会公正而适当又适时地处理孩子间的纠纷。对故意欺负同伴的幼儿进行批评而友善的教育,不能迁就。

其次,由于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在很多时候会犯一些“无心之过”,例如:“老师,小明把我推倒了,”“老师,佳佳把我搭的积木碰倒了。”对于孩子的经常告状,在集体活动中,我组织孩子进行讨论:这样的状该不该告?对待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孩子们明白了:小朋友之间相处总会有一些小插曲,我们要学会谅解别人,宽容别人的过失,犯了错误的小朋友也要及时检查自己错在哪里,采用什么方法让别人谅解你,比如,赶紧道歉,说明原因等。同时,我们也通过讲一些互相宽容友爱的生活故事,为幼儿的模仿学习提供良好的榜样。

第三,在班级区角活动时间,经常有幼儿争抢过程中的告状,例如:“老师,张萌抢我的雪花片”“老师,刘航非要看我这本图书”……,对于此类告状,我请孩子们通过情景表演再现冲突过程,不仅让幼儿在笑声中分清是非,也能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创意:游戏“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先玩玩具;书放在桌子上,两边人用力吹气,谁先吹得书倒向对方,谁先看书……,于是,在区角活动中,大家一致公认的解决方法往往会成为孩子们在一段时间最喜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要教育孩子学会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让孩子学会公正、客观地看待别人、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不足。现在许多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上上下下都宠着,养成孩子很“独”。自己玩行,和大家在一起就爱闹矛盾。小孩子之间闹意见是常有的事,不能一有点事就找老师,老师也不能“有求必应”,凡事都跑来看个究竟,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可以减少孩子的依赖性。

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体讨论活动、情景表演活动等教育,孩子们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解决冲突的方法,告状现象明显减少,孩子们礼貌方面也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教育随笔: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晨间活动时,大班的几个男孩正十分投入地踢着足球,突然有幼儿跑过来反映说:“老师,踢球的小朋友影响我们游戏,他们总是乱跑乱撞。”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群孩子不守规则破坏规矩,但实际蕴含着很多的教育点,恰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于是,我让踢球的那几个孩子先听一听受他们影响的小朋友的心声,然后我对他们说:“你们都非常喜欢自己玩的游戏,可是现在你们相互影响,大家都不能尽兴玩了。你们说该怎么办?”“呃……那踢球时快要碰到他们的时候就停下,或者绕过他们。”一个男孩说。虽然我明白问题没这么容易解决,但还是决定让他们自己去试一下,而自己继续关注活动的进展情况。

不一会儿,有孩子又来“告状”了。为此,我又把孩子们召集起来进行讨论。看得出双方都很委屈,“哼,他们还是会把球踢过来。”一个女孩满脸不服气地说。“那我们踢球时你们也总是跑过来。”另一个满头大汗的孩子说。我笑呵呵地说:“原来是你们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啊,我看大家一兴奋就会满操场乱跑,那还有什么办法呢?”一个男孩建议说:“我们可以划分区域,在自己的区域玩游戏。“对对对!”其他孩子异口同声地说。我继续追问:“那用什么来划分区域呢?”“我们用轮胎吧。”一个孩子赶忙回答。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都认为用轮胎当作隔离线很靠谱。于是,孩子们就分工合作用轮胎了围一个大正方形在里面踢球。这下终于可以不相互影响了,而且还省去了捡球的麻烦,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我园一直提倡以幼儿的生活为教育切入点,以游戏为教育手段的教育理念。围绕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其不断地研究、学习和感悟,充分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并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以促进他们的发展。

大班建构游戏案例分析:如何让幼儿处理争吵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案例描述:建构区开放啦,孩子们听到进区音乐后,带上进区手环,进入自己计划好的区域进行游戏。今天建构区新投放的材料是“一次性纸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乐乐等6个孩子分别拿着几个纸杯开始搭建,浩泽小朋友突然去抢乐乐的杯子,乐乐眼看着自己的杯子被拿走了,想了一会说:“杯子太少了,没意思,不如我们一起合作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其他五个小朋友的认同,于是孩子们把各自的纸杯集合到一起,准备拼搭,他们商量着什么,不一会乐乐说有了,我们不如叠罗汉吧,他开始给伙伴们讲解拼搭方法。大概过了3按分钟,叠罗汉成功了,就在孩子们很开心的时候,琪琪由于兴奋的跳了起来,结果把成品撞到了,这是乐乐冲上前去使劲推了琪琪一下,琪琪倒地了,眼泪在眼眶打转,她迅速的站起来愤怒地对乐乐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你推我干什么,我告诉老师去”,浩泽看此情况赶紧劝说:“没事,没事我们重新再拼吧。”可是乐乐和琪琪谁也不理谁,乐乐更是发脾气不玩了,琪琪也走了。

分析:孩子们对新投放的材料还是很感兴趣的,在背景墙上,老师也张贴了三种拼搭方法和步骤。孩子出现争吵情况,有以下几点:

1.首先这样的争吵是正常的,但是大班孩子应该有调节情绪,处理争吵,纠纷的能力了,所以老师没有直接介入。

2.由于纸杯投放的数量比较少,不能够满足幼儿游戏,也是引起争吵的原因之一。

3.在游戏时,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介入指导,本案例中,我在孩子们发生争吵时没有介入是正确的的,因为想看看后面孩子人际关系怎么去处理。当乐乐和琪琪都不参与活动时,我没能以某种身份及时介入,导致游戏终止。

4.乐乐和琪琪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提高。

指导策略:建构游戏是幼儿园创造性游戏的一种,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通过游戏,不仅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思维性,同时在活动中能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能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针对案例中的事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游戏中出现“争吵”情况,是因为材料的紧缺,今后可以在建构区里多投放一些相同的物品,这样就能避免小小建筑师们因为材料而出现争抢。

2.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给孩子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3.在游戏进行不下去时,教师要合理的、及时的介入,引导幼儿继续游戏。

4.活动结束后及时评价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肯定好的建构方法和作品,树立孩子的自信,并提醒幼儿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晨谈中发现的


星期一早晨,幼儿们来园后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亲密的攀谈。

原来,昨天星期天风和日丽,春意盎然,许多家长都领着孩子去公园玩,幼儿们的谈话内容就是去公园的所见所闻。“我也去公园了”张良小朋友激动的插嘴说。“没有,你没去,我们没看到你。”“去了,我就是去了。”张良仍然争辩……孩子们不相让,争得脸红脖子粗。

我感兴趣的走过去问:“你们昨天都去公园玩了?好,那我问问,你们去哪都看到了什么?我看见公园里的花开了,有红的,白的。”“我看见有很多人在放风筝。““我看见猴子在爬山”“张良,你呢?你去公园看到了什么?”我问。张良不好意思的摇摇头说:“昨天,我没有去公园。”“哦,老师知道张良一定很想去公园,你就说你昨天也去了是吗?”张良点点头。我分析,孩子此时并非有意撒谎他是因为很羡慕其他小朋友去公园玩,而自己也着实想去可能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去,他将自己所希望的、所想象的与现实混淆了。这是幼儿的一种心理特点。所以,我并没有批评张良撒谎,而是正确的引导他:“张良很想和小朋友一起去公园玩,那么下一个星期天让爸妈抽空带你去一次吧。”他高兴的点点头。

我想,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倾听孩子们交谈的内容,发现交谈中有不正确的内容要及时帮助纠正,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育随笔:谈中班幼儿的交往


早晨,妍妍的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教室,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孙老师早!”“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也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硕硕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硕硕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的,平时我看见她们两个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孩子来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但孩子的交往经验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就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教育随笔:谈小班幼儿的交往


教育随笔:谈小班幼儿的交往

早晨,妍妍的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到教室,一见我就笑着对孩子说:“叫老师啊。”“孙老师早!”“早上好!”我微笑着与她打招呼。她奶奶随即向我询问:“老师,昨天回家孩子说硕硕打她了”我俯下身子轻轻摸摸孩子的头,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啊?”她没有言语,只是用很锐利的眼神盯着那个孩子。家长也期待着我给她一个交代,我只能请硕硕来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可是硕硕也闷不作声,我也不想勉强孩子,因为毕竟我不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亲眼看到事情发生的过程,只好冲着孩子的奶奶笑笑,对她说:“孩子嘛,打打闹闹很正常的,平时我看见她们两个可要好了呢!”。奶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淡淡的点了点头。

与人交往,这是人生来就具备的一种本能,也是人生存的需要。从孩子来看,孩子有交往的需要。从出生开始,孩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就有了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最初的是与父母或主要抚养者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的不断完善,孩子渴望更广阔的天空,他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出现小冲突,我认为是正常的,也是可喜的。冲突只有在交往中才会发生。但孩子的交往经验远远不够,虽然小女孩喜欢跟人交往了,有交往的兴趣,但是她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和经验,毕竟孩子年龄小。在与人交往时,她无法正确地体验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能正确地观察与了解自己,更无法准确地把握别人的心情和意图。于是才出现了当其他小朋友与她发生冲突时,就向一贯能依赖、保护自己的奶奶告状。从家长来看,这位家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意识。每次来园时,她带着孩子来都要求孩子主动与老师打招呼问好,从教师来看,孩子间发生矛盾,而教师不了解情况,因而没有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妄下论断斥责孩子,这是尊重孩子的体现。我们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获得交往的技巧。这个“引导”可以是成人在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以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进行,如坚持正面教育。也可以是在某个具体的事例后,给孩子一定的方法。更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用合适的方式与孩子一同商量怎么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使每一次交往都成为孩子成长的经验。

教育随笔:一日生活环节中谈话的渗透


在一日生活中,要想促进幼儿谈话从而使其主动发问,教师必须利用恰当的方式来组织好活动,首先得区分随机谈话与集中谈话。

我觉得只要在常规允许的前提下,教师应该给孩子自由,使其充分交谈,例如在晨间活动、如厕、盥洗、喝水、游戏、餐前、离园等环节,使幼儿自发去谈话,教师可以不用组织参与进去,大胆让孩子自由交流展开,也可以适当的引导内向的孩子去主动与同伴交流。

我们也可以利用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某一段与个别幼儿随意展开话题,或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冲突事件开展与幼儿的谈话。在交谈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谈话的中心主题,自然融入进去,不要让孩子产生距离感,让随机的谈话变得有意义,比如,幼儿在喝水、如厕、盥洗、取饭菜等环节应做到自觉排队,像大班插队现象时有发生,每次我去了解事情真相时,当事幼儿总是会不停地去辩解,其他了解真相的幼儿也会你一句我一句去抢着说自己的观点。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抓住时机,将规则意识融入其中,引导幼儿明白争吵解决不了问题,让幼儿轮流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谈话变得有意义。

在幼儿不断发表自己观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幼儿倾听意识的培养,因为你只有听了,才能学习到别人的想法,从而碰撞出新的想法。

教育随笔: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引导教育


冬天的早晨还是比较寒冷的,我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跑步,这时依依手里拿着一个小冰块走过来,对我说:“老师,看我找到冰了。”其他的孩子们也好奇的围过来,晏晏好奇的问:“在哪里找到的呀?”依依指了指轮胎的地方,孩子们都很渴望去看一看,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我带着孩子来到轮胎边上,孩子们兴奋的找了起来,很多孩子也都找到了小冰块。我问:“为什么这里会有冰块呢?”依依说:“因为今天天气很冷。”我继续引导着问:“那到底有几度呢?”晏晏回答说:“肯定有零度了。”“为什么是零度呀?”“因为零度就是结冰呀,刚才在教室里你告诉我的呀。”原来刚才在教室里和几个孩子讨论温度的问题,晏晏就记住了。我继续问:“很好,摸一摸手里的冰,你有什么发现吗?”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的说起来:“冰块放在手上很冷”、“一会儿它就会化的”……我说:“冰有很多好玩的现象呢,你还想知道关于冰的什么?”……

南方的冬天是比较的暖的,孩子们很少接触冰,但是孩子们对于冰还是很感兴趣的,而且有简单的了解。在《指南》的建议中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今天孩子们发现了冰,而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就带着孩子一起去观察冰、一起交流讨论,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探究的环境,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晏晏还能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交流。对于冰还有很多的探索价值,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们没有继续讨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还会引导幼儿继续交流、探索,感知冰的有趣,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教育随笔 :从生活中的物品谈人际关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画中的人际关系 在儿童绘画的内容中,似乎人物也是孩子经常会表现的一类主题。在这一类主题中,孩子会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以及同学或者玩伴。在这样的画中我们可以观察和了解到围绕着这个孩子的各种人际关系,这是一件很有意...
    2020-01-09 阅读全文
  • 3个方法引导幼儿人际关系 有关怕生和畏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适度的引导,孩子会始终害怕接触人群,怎么都没有办法跨出自己的世界,这对将来的人际关系发展非常不利。 如果幼儿始终难以融入人群是由先天生理的缺陷所引起,那么一定要带...
    2022-02-21 阅读全文
  • 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 导读: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俗话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三岁就已定型了。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早在1980年...
    2021-08-11 阅读全文
  • 宝宝人际关系中常见的六个误区 导读: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
    2021-10-29 阅读全文
  • 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不好,要从小抓起 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不好,要从小抓起 小小的孩子世界已经形成了人际关系,可能有些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分享、助人、好奇奇心、同理心、守信、善于沟通等,现代人所崇尚的“人脉”内里的这些因素,形成于早教。...
    2020-11-17 阅读全文

在儿童绘画的内容中,似乎人物也是孩子经常会表现的一类主题。在这一类主题中,孩子会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以及同学或者玩伴。在这样的画中我们可以观察和了解到围绕着这个孩子的各种人际关系,这是一件很有意...

2020-01-09 阅读全文

有关怕生和畏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适度的引导,孩子会始终害怕接触人群,怎么都没有办法跨出自己的世界,这对将来的人际关系发展非常不利。 如果幼儿始终难以融入人群是由先天生理的缺陷所引起,那么一定要带...

2022-02-21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俗话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三岁就已定型了。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早在1980年...

2021-08-11 阅读全文

导读: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样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 人只要一出生,都有渴望跟外界互动沟通的意愿,所以社会性发展不能...

2021-10-29 阅读全文

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不好,要从小抓起 小小的孩子世界已经形成了人际关系,可能有些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分享、助人、好奇奇心、同理心、守信、善于沟通等,现代人所崇尚的“人脉”内里的这些因素,形成于早教。...

2020-11-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