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方法引导幼儿人际关系
发布时间:2022-02-21 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 2025幼儿园教学方法 幼儿思维引导故事有关怕生和畏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适度的引导,孩子会始终害怕接触人群,怎么都没有办法跨出自己的世界,这对将来的人际关系发展非常不利。
如果幼儿始终难以融入人群是由先天生理的缺陷所引起,那么一定要带孩子去接受检查和治疗,寻求专业医师或特教老师的协助,千万不要讳疾忌医。如果是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如亲子依附关系不良等,那么下列3个解决方法可以参考。
1.先顺应孩子的速度
有些家长总是对孩子的问题操之过急,不断要求孩子追上自己预设的目标和进度,这么做其实对孩子并不公平。万事万物都有它特定的运行速度和规律,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况且每个孩子摸索世界的速度不同,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让孩子循着自己的速度去认识这个他从未经历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跟上大人的要求。
2.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害羞、怕生的孩子,增加他面对人群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例如当他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或只是害羞地对新朋友微笑时,家长也要适时给予鼓励。孩子只要一受到称赞,他就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尝试。同时,在孩子没有达到预期的表现时也不要责怪孩子,否则孩子会更退缩。
3.不以成人标准苛求孩子(692p.COM 考试祝福网)
当人越来越了解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后,他就能做出越来越合适的反应,这就是人为什么能进步的原因。孩子之所以怕生,是因为他对身边的人际关系还没有什么了解,所以会排斥、会害怕都是很正常的。家长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多为孩子着想,就不会再以成人的标准来苛责孩子,也才能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对孩子做出适当的引导。
*为宝宝提供社交机会
1.提供多元环境
个人能力发展越好,社交能力就越强。因此,可以在家中为孩子布置一个多元化环境,如涂鸦墙、益智空间或游戏室等,让孩子的家庭活动空间不局限于客厅和卧室,这样不但能让孩子的生活增加一点变化,也能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事物。
2.积累社交经验
可以邀请孩子的同学或亲戚朋友的小孩到家中来作客,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交经验,也可以帮助孩子早日脱离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3.多到户外走走
平时多带孩子出去走动,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家里。每个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即便只是带孩子出去看别人玩,对孩子同样会有帮助。因为孩子会通过观察外界而了解自己。当孩子的眼界越宽,他的心胸也就会跟着开阔,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就更快。
*对孩子多一点耐心
最后,再次提醒广大家长,不论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改变,家长都应该多一点耐心,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适应。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也不要给孩子过量的刺激,因为学习应该是正向而快乐的探索过程。
虽然有时候孩子会出现不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但也毋须苛责,这本来就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因为不合乎规范,所以才产生冲突,正是有了这些冲突经验的不断累积,我们的孩子才一天天长大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5种孩子上幼儿园的引导方法
又到了开学季,幼儿园又有新的小朋友进来了。原本冷清的幼儿园大门,现在是天天上演着各种各样的分离场面。有的小朋友会微笑着与爸爸妈妈挥手告别,而有的小朋友却是抱着妈妈的腿,哭着不让走。这样的两种分离真是鲜明的对比。
那么孩子到幼儿园就哭,这样的场面该如何控制呢?
1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
孩子哭泣,总是有原因的。家长你不要看见孩子在那里哭,就不愿过问,想想孩子刚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而且还是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孩子这个时候的心理肯定是以为,爸妈不要自己了。
所以家长要先找出孩子哭泣的原因,再耐心的与孩子沟通。
2提前与孩子沟通
去幼儿园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新鲜的事情。孩子到了该上幼儿园的年纪,家长一定要提前给孩子打好预防针,在去幼儿园之前,家长要给孩子讲讲幼儿园的情况。让孩子对幼儿园没有害怕的心理,最好能够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兴趣。
这样,再送幼儿园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
3.
不要欺骗孩子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为了能顺利的走掉,就会欺骗孩子说:妈妈去卫生间,让老师先带你去教室好不好。然后妈妈就会转身走掉。这样欺骗孩子幼小的心灵,真的好吗?妈妈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就这样被最信任的人“卖了”,孩子以后还敢相信你吗?下次再送给孩子去幼儿园会更加难的。
所以,家长对孩子要实话实说,告诉孩子等放学的时候,会过来接他。而且,还承诺给孩子带礼物过来。
4不要直接走掉
有的家长害怕孩子不让自己走,会选择把孩子放下偷偷的走。殊不知,家长走的越潇洒,孩子哭得越撕心裂肺。
当你潇洒转身留给孩子一个背影的时候,孩子的心已经受到了一万点伤害。这会加剧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同时,也让孩子觉得你是一个狠心的父母。
5.陪孩子与老师交流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最多的原因是遇见不认识的老师。所以,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带着孩子与老师进行一次交流,让孩子感受一下老师的温柔。当孩子对老师没有了恐惧的时候,孩子就不会那么排斥幼儿园了。
孩子上幼儿园,也是对家长的一种考验。其实到最后,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幼小衔接:引导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4个方法
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小学生生活充满无限乐趣,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并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记一记、做一做,尽早适应小学健康、安全的生活,能愉快、积极地生活。“美丽的校园”是让学生感受小学校园的美丽,激发爱校的感情,了解校内各类设施的作用,注意校内安全。“老师,您好”是让学生尽快认识小学的新老师,认识老师的办公室,有困难找老师,从而激发热爱老师的情感。“学校里的一天”要求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一天中基本的日程安排。“我是小学生”则重在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角色的转变,学习坐、立、行的礼仪,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
态度和情感:引导学生用感官直接感受新学校环境的美好,对老师充满信任、敬仰的感情,能充满兴趣地参与学校一天的生活,对自己是小学生感到快乐。
行为和习惯:引导学生观察新学校的环境、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能主动认识老师和课程特点,了解学校一天的日程安排,初步培养学校生活安全意识。能有针对性地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过程和方法:通过自身观察比较、归纳及操作练习,感受新学校的美好,并掌握一些学校生活必备的安全知识,参与行为练习,从而完全适应学校生活。
知识和技能:知道校园环境中一些标志性的建筑,如操场、教学楼及专用教室等;认识老师的办公室,知道教师节。了解基本的课程和课外活动,初步培养安全防护意识。能练习正确的坐、立、行姿势,能辨别不美的行为习惯。
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引导方法汇总
整理了关于如何引导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相关文章及教育方法汇总,希望对家长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序号题目1对于孩子的情绪训练我是这样做的点击查看2掌握儿童情绪失控的两种表现点击查看3儿童情绪消极的5种对策点击查看47种信号告诉您孩子已经情绪压抑了点击查看5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管理好情绪点击查看6帮助孩子控制和调节情绪的方法点击查看7儿童孤僻症的表现点击查看8了解儿童情绪障碍的特点点击查看9教您如何观察儿童心理问题的方法点击查看10儿童心理专家教您如何调节孩子情绪点击查看11解决孩子情绪躁动不安的办法点击查看12儿童忧郁症表现及治疗方式点击查看13专家对孤独症儿童家长的一些建议点击查看14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点击查看15了解14岁以下儿童心理行为的变化点击查看16当孩子在害怕时家长应该这样做点击查看17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五个方法点击查看18了解6岁以下儿童心理的五大特点点击查看19教家长对孩子心理疏导的小方法点击查看20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治疗方法点击查看21智力低下儿童的8个表现点击查看22了解儿童心理成长的五个阶段点击查看23导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点击查看24解决儿童自卑心理的办法点击查看25从儿童绘画了解儿童心理变化点击查看26引导儿童心理健康的7个方法点击查看271-2岁宝宝情绪发展的6大特点点击查看286-9岁儿童情绪发展特点点击查看293岁以下儿童的心理需求点击查看亲子关系的引导及思考
导读: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
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
专家观点:我们的亲子教育问题,不是来自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观念和概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我首先给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也不想和任何人进行抗衡,因为它是并存主义的。
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
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
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
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
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
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
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小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
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
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一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高度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个问题所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
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一种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样的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许孩子犯一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
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其实是被自己吓倒了。
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千万别否定孩子的个性
读者1:我的孩子非常内向,我觉得外向的孩子占便宜,我该怎么改变他的个性?
答:你是在自己的内心构建出了一个真实:“外向的孩子占便宜”,事实上成功与外向无关。你实际上是被自己的观点催眠了。要改变孩子个性,千万不要说你的个性不好,个性不好是坏的假定,你可以这样说,孩子你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生活多好啊,爸爸妈妈很喜欢你的性格,社会也需要啊,可是你要知道在学校里有一个规则,集体生活都会需要一种技术和本领,对你也对所有的孩子都要求学会交流的技术。
把所谓的“外向”当作一种技术来学习,不管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我们把这个技术和孩子的个性分开。在孩子的心里,他会感觉自己是在学习一种本领,而不是在和自己发生冲突,不需要否定自己,去痛苦地承认自己是个无能的孩子。而是会积极地认为我的个性很好,只是在学习一个本领而已。
孩子的优点要“无中生有”
读者2:我的孩子很邋遢,说他总不改,怎么办呢?
答:要培养孩子爱干净的优点,不能仅仅是口头的鼓励,我们一起来给他构建一个优点,就像雕塑一样,你就说孩子你很干净啊,你看自己的鼻子,多好啊,你是个爱干净的孩子!你在反复强调孩子是个爱干净的孩子,孩子慢慢地就会被你的观点所催眠,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爱干净的孩子,然后他会自然而然地向爱干净的方向发生转变,这样比居高临下的教训效果要好得多。
对待孩子的缺点,我们要“化有为无”,如果孩子被人说是个坏孩子,但是你要说妈妈认为你是好孩子,别人没有妈妈了解你,你就是个好孩子!孩子听了会认为我不是坏孩子,他就会积极地修正自己成长中的偏差。
香烟问题帮孩子摆脱困境
读者3:我的孩子总是感觉很焦虑,我们该怎么劝说?
答:孩子总焦虑,你可以对孩子说能不能把你的焦虑表现出来给我看?孩子会想表现出来焦虑,但是却表现不出来。这时,我们需要的是淡化这个问题。要让他明白焦虑不是他生活的全部,给他的生命和焦虑划定一个边线,当我们找到这个边线的时候,去夸大他的正面的东西。
和孩子交流少用语言
读者4:我和孩子无法交流,我该怎么修复和他的交流?
答:语言交流不是最好的沟通,因为语言是最靠不住的,它会给我们带来歧义和误解。语言的教导容易被误解,孩子弄不清楚家长的教导是出于喜欢他,还是讨厌他?也许妈妈不喜欢我才这么反复教导我,这就是语言交流造成的一个矛盾。多用非语言的交流,比如孩子回家后,妈妈喜悦的眼神,多抱抱孩子,轻轻地抚摩孩子的头,这些不容易被误解。
用夸奖来拒绝孩子
读者5:孩子才6岁,就吵着要买笔记本电脑,我该怎么办?
答;一般家长对孩子这些问题会采用打骂的方式生硬地拒绝。我却建议你要问问孩子你买了有什么用呢?他说不出来,首先让孩子明白他的要求不是那么强烈的成立,其次,你要说,你这是个好主意,妈妈会给你买的,得先要存钱对吧,每天妈妈给你存5元钱,你自己存3元,你实际上是在把兑现承诺的时间无限拉长。你会发现过不了很长时间,孩子就会放弃他的这个要求。在这个过程里,你没有否定他,反而是在夸奖他,非常有利于他的成长。这种技术很巧妙,家长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