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儿童画中的人际关系

发布时间:2020-01-09

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更应该观察和分析自己的教育方式,而教育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你了解如何写出优秀的教育笔记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儿童画中的人际关系,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儿童绘画的内容中,似乎人物也是孩子经常会表现的一类主题。在这一类主题中,孩子会画自己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以及同学或者玩伴。在这样的画中我们可以观察和了解到围绕着这个孩子的各种人际关系,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是画人物画因为牵涉到需要表现的人物的特点,包括动作,所以会有一定的难度。幼儿园大班以上的孩子或者绘画能力比较强的孩子会比较愿意画这样的人物画。具体到男孩和女孩来说,女孩子会更加喜欢表现关于人物一类的题材。

下面就介绍几幅关于孩子表现他周围人物关系的画,大家可以从这些画中一窥孩子是如何通过绘画来表现他眼中的人际关系的。

《我要过生日了》

老师读画:

这是一个8岁男孩画的他想象中自己将要过生日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他画了两个场景:一个是他站在他想象的场景之外(就是左上角那个男孩);另外一个波浪纹圈出来的画面是他想象的生日当天的场景——他站在凳子上显得和爸爸妈妈、阿婆一样高,而他嘴对着那个多层的蛋糕上的蜡烛,呼出一口气似乎要一下把那蜡烛吹灭,爸爸、妈妈、阿婆都围绕着他,阿婆背对着大家。

孩子说画:

我问孩子:阿婆背对着我们干什么?

孩子回答:因为她双手捧着给我的礼物呀!最右下角和最右上角都是他的朋友们。而画中有2个“我”——一个是站在凳子上的我,另外一个“我”就是在画外站着的人,他是在想到生日那天,他会收到什么礼物呢……

画中体现的人际关系:

从这张画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备受重视的孩子,家人极其关注他,他是被全家的爱包围的孩子。

《最讨厌的人——哥哥》

老师读画:

这是一个7岁小女孩画的,画面中有3个人,2个女孩似乎靠得近一些,表情都是笑咪咪的;中间一个女孩子似乎向另外一个女孩子伸手递给她一只球;而右边有个男孩似乎低着头,头上有一团不明物体。

孩子说画:

我问孩子:哪个是你?

她说是中间那个,左边的是她的好朋友毛毛,右边就是她最讨厌的人:一位哥哥。这个哥哥老是喜欢在她和毛毛玩球的时候来捣蛋,并且把她们的球抢走,后来她们都不睬他了,他脸上那一团不明物体就是代表他气得头上冒火了。

画中体现的人际关系:

孩子的心是不加掩饰的,喜欢谁不喜欢谁都会表露无遗,我们从孩子的这张画里面就可清晰地看到。

《妈妈为我挡雨》

老师读画:

这张画中我们看到大雨滂沱,小女孩两只手遮住自己的头,而妈妈脱下自己的衣服,像一只大鸟那样展开翅膀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

孩子说画:

我问孩子:这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吗?

她回答说:是呀!有一天我和妈妈在街上走,突然下雨了,却没有带伞,妈妈就毫不犹豫地脱了外套给我披上。

画中体现的人际关系:

这样的事情,应该来说,每一位爱孩子的妈妈都会做,但不一定每位孩子都会表达出来。这是一张孩子的自由画,孩子选取了生活中这样一个场景来描绘,可见和妈妈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事实上这位妈妈也确实是整个身心都扑在这小女孩身上了,她是全职妈妈,也比较喜欢文艺,不仅陪伴孩子学习绘画、戏剧等,也常常带孩子到各个地方去旅游。而且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这位妈妈经常会想很多办法去引导孩子不断前行,比如绘画中的写生,她如果找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筑,她会对孩子说:妈妈发现一条新的路,可有意思了,我带你去走走吧,随手把孩子的速写本带着。走到这个建筑面前,她会问孩子,这个建筑漂亮吗?在孩子觉得非常有兴趣的时候引导孩子把这个建筑画下来。

这个女孩子从小就是在这位妈妈富有浓郁人文情怀的关心下成长的,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张画看到母女之间的依恋关系,她们母女两人站在画纸的中间,并且身体挨得比较近,在她们的周围都是瓢泼大雨,雨有打在妈妈身上却很少打在女孩身上,整张画面非常突出母女之间的关系。

《讨厌的妈妈》

老师读画:

其实我们在看孩子画的时候不仅需要用眼睛看,同时也需要用耳朵听,因为在孩子的画中有些信息是通过孩子的语言来补充的,比如这幅画——《讨厌的妈妈》,这是一位三年级女孩画的自己的妈妈,画中的妈妈并没有凶神恶煞,而是笑眯眯嘴角上扬,但是孩子却在此画后面写上:我最讨厌的人——妈妈,她老是不好好说话。这是一个非常乖巧的女孩,学习成绩非常好,画画也非常认真,而她妈妈在我看来也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家长,所以我难以想象她妈妈在家里是怎么不好好说话的?

孩子说画:为此我特意打电话给孩子妈妈,了解一下她和孩子的情况。妈妈回答说,她有时见到孩子动作慢就会很着急,会忍不住说她。当然这位妈妈也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态度确实有些不耐烦,需要改进,更加接纳自己的孩子。

画中体现的人际关系:

其实他们家孩子已经非常优秀了,但是家长往往会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我们或许没有一下子在这张画中看到一个凶神恶煞的母亲,但是后面家长的反馈道出了母亲让孩子不满的地方,而她之所以没有画一个凶神恶煞的妈妈,也说明这位母亲平时对孩子的方式应该还是比较可取的,孩子妈妈也非常感谢我在课程里面安排了一节这样的课,通过孩子对画的描述,让家长了解了更多孩子的心声。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大班建构游戏案例分析:如何让幼儿处理争吵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案例描述:建构区开放啦,孩子们听到进区音乐后,带上进区手环,进入自己计划好的区域进行游戏。今天建构区新投放的材料是“一次性纸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乐乐等6个孩子分别拿着几个纸杯开始搭建,浩泽小朋友突然去抢乐乐的杯子,乐乐眼看着自己的杯子被拿走了,想了一会说:“杯子太少了,没意思,不如我们一起合作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其他五个小朋友的认同,于是孩子们把各自的纸杯集合到一起,准备拼搭,他们商量着什么,不一会乐乐说有了,我们不如叠罗汉吧,他开始给伙伴们讲解拼搭方法。大概过了3按分钟,叠罗汉成功了,就在孩子们很开心的时候,琪琪由于兴奋的跳了起来,结果把成品撞到了,这是乐乐冲上前去使劲推了琪琪一下,琪琪倒地了,眼泪在眼眶打转,她迅速的站起来愤怒地对乐乐大喊:“我又不是故意的,你推我干什么,我告诉老师去”,浩泽看此情况赶紧劝说:“没事,没事我们重新再拼吧。”可是乐乐和琪琪谁也不理谁,乐乐更是发脾气不玩了,琪琪也走了。

分析:孩子们对新投放的材料还是很感兴趣的,在背景墙上,老师也张贴了三种拼搭方法和步骤。孩子出现争吵情况,有以下几点:

1.首先这样的争吵是正常的,但是大班孩子应该有调节情绪,处理争吵,纠纷的能力了,所以老师没有直接介入。

2.由于纸杯投放的数量比较少,不能够满足幼儿游戏,也是引起争吵的原因之一。

3.在游戏时,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要把握好时机,适时地介入指导,本案例中,我在孩子们发生争吵时没有介入是正确的的,因为想看看后面孩子人际关系怎么去处理。当乐乐和琪琪都不参与活动时,我没能以某种身份及时介入,导致游戏终止。

4.乐乐和琪琪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待提高。

指导策略:建构游戏是幼儿园创造性游戏的一种,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形式。通过游戏,不仅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思维性,同时在活动中能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能促进幼儿良好情绪的发展,帮助幼儿建立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在针对案例中的事件,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游戏中出现“争吵”情况,是因为材料的紧缺,今后可以在建构区里多投放一些相同的物品,这样就能避免小小建筑师们因为材料而出现争抢。

2.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多给孩子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3.在游戏进行不下去时,教师要合理的、及时的介入,引导幼儿继续游戏。

4.活动结束后及时评价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肯定好的建构方法和作品,树立孩子的自信,并提醒幼儿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教育随笔:提高小班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方法


要想让幼儿主动去和同伴老师交往,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给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人际交往环境,要让幼儿愿意主动去交往。例如作为老师,每天早上在门口和进入教室的幼儿以及幼儿家长说早上好,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亲和力,也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久而久之,许多幼儿在早上来园时也会跟老师说早上好。还有的孩子还会主动和同时来的孩子说早上好,慢慢的孩子们就互相熟悉,逐渐成为朋友了。老师要及时发现愿意主动和同伴打招呼、愿意主动和同伴一起玩的孩子,及时在集体面前给予这类孩子表扬,在同伴面前树立榜样作用,让幼儿相互影响幼儿。

刚开学时,我发现我们班的小晴哭闹的方式与众不同,有的幼儿会在门口大声哭闹,有的幼儿会一个劲的问老师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来接他们,要求老师帮他们打电话,但是小晴却是一个人做在椅子上大声的叫喊,叫了几下就停下来张望四周。我先去摸摸她的头,她不理睬我,然后我带几个没有哭闹的孩子在旁边玩“什么东西不见了”的游戏。我发现当别的孩子嘻嘻哈哈时,小晴也不时回过头来看看。这时,我便叫孩子们去邀请小晴一起来参加游戏,没想到她真的跟过来了。刚开始小晴缩在边上,也不愿意猜一猜什么东西不见了。又玩了几次,小晴竟然也能来参与猜一猜到游戏了。没过多久,我发现在户外游戏时,小晴已经能和同伴一起愉快的玩了。

教育随笔:领导地位儿童同伴关系密探


“小小领袖”强强的故事

强强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孩子:矮矮的个子、自然卷的头发、黑黑的皮肤。唯一引人注意的是他亮闪闪的一双眼睛,藏着挑战和机警。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弱小的孩子,却有五六个孩子甘受他差遣,这些孩子紧密地围绕在他的周围,张口闭口:强强说……强强说……俨然将他当做权威人士来崇拜。他的确拥有“权威”:决定这个小圈子今天选择什么户外游戏。他要打球,就有人给他拿球拍;他要跨栏,便跨栏,甚至违反了他的规定的人,也甘心受他的惩罚。

笔者很好奇:是什么力量能够令一群聪明伶俐的男孩子“臣服”于强强呢?他到底有怎样的“个人魅力”?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持续观察并做了记录,观察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片段:

片段一:“你得给我叠被子”

新新是强强的超级“粉丝”,每次起床后,不管强强穿衣服有多慢,他都耐心地等着,直到两人全部把起床要做的事情做完,才一起从午睡室出来。这段时间,强强越发慢了,新新有时会不耐烦地嘟囔几句,自己想先行离开。

“你是我的好朋友吗?”强强一看新新要离开自己,敏感地问。

“当然是!”新新说。

“那你得给我叠被子!”强强小声地说。

新新不再说什么,默默地帮强强叠起了被子。

刚开始,老师以为新新乐于助人,还表扬了他。可事情渐渐不对劲了,强强明明自己会叠被子,而且叠得很好,但每次他都慢腾腾地穿衣服,然后“指使”新新给他叠被子。令人费解的是,新新似乎很乐意为强强做这些事情,一直围着他忙来忙去。

片段二:“你让我站第一个”

每次排队,孩子们都要争抢站在老师跟前的位置,似乎是个风水宝地。简单的一个排队,却让我发现了一个有趣而不简单的事情:只要是强强的“死党”先抢到这个位置,强强总有办法让他把位置让出来,强强不管来得多晚,都能站到第一个!

遇到性格较弱的“死党”,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到前面;遇到性格较强的同伴,他会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如:“你让我站第一个,我让你看我的宇宙书!”如果占到位置的是其他的孩子,强强会让自己的“死党”去说服这个孩子,令其自动让出位置来。只不过,后一种情况并不总能成功。

片段三:“你,解除”

户外活动刚刚开始十分钟,操场中间突然出现了两个肩并肩、站得笔直的孩子,他们像武警战士守卫大门的姿态一样。我起初不在意:“不过是孩子做游戏,一两分钟他们准坚持不住的。”

谁知道,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两个孩子丝毫没有松懈的意思,还是那么笔直地站着。我很纳闷:“什么游戏能让两个好动的孩子站这么久?还能站得那么好?”好奇心促使我上前问个究竟。

然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要保守自己的秘密:“没什么,没什么!”奇怪了!什么事情这么神秘?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其中一个孩子脸上闪过一丝犹豫的表情,小声说:“我们在罚站。”这就更奇怪了:“谁罚你们站了?”两个孩子不说话,依然笔直地站着。既然问不出什么来,我退了回来,准备静观其变。过了一会儿,强强过来了,指着其中一个孩子说:“你,解除!”得到“解除令”的孩子如释重负般跟着强强走了,加入了打球的队伍。另一个孩子,更加笔直地站着,似乎在用行动证明什么。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原来,他们是被强强罚站的。”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正在猜测着。

过了一会儿,强强和浩浩正用球拍追打着玩,互相攻击。我叫住了他俩,收过了球拍,请他们想想刚才都做了什么。强强愣住了,倔强地看着我,不吭声。正在这时,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被强强“罚站”的孩子一看强强犯了错误,自己的身体明显放松了,自动“解除”,去玩了。言言跑过来,打抱不平地说:“强强太厉害了,别人打球不小心碰到他了,他就罚别人站!”我的疑团一下揭开了:原来强强的小团体中出现了“违规”的人,罚站就是强强制定的“规则”!

分析与讨论

同伴交往为增强幼儿的社会技能、发展亲社会行为、提高自我意识以及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供了经验。从案例中发现,大班幼儿已经能够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同伴群体,而且这种同伴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强强在群体中自然地成为公认的领头人,并非教师权力介入的结果。该群体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兴趣(喜欢探索宇宙、打球)、经常共同参加某些活动(由强强发起)、共同的行为规则(违反者罚站)、共同进退(互相等待去做某事),等等。由此可见,他们已经形成了富有凝聚力的同伴群体,该幼儿群体已形成“自治”的局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班级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不仅体现在该群体有公认的制度、规则和目标上,而且更体现在班级成员各自的身份结构。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是由各自不同的支配能力决定的。那些拥有“领袖”地位的孩子往往是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的个体,处于支配地位。这样的儿童能在同伴群体中指导和协调他人行为,有效地组织活动。

正如案例中的强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是同伴公认的聪明孩子。在组织活动时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较好的评价。另外,由于他刚从国外回来,具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经验(喜欢探索宇宙),从而使他成为同伴群体中默认的“领袖”。正因地位特殊,他有时可以享受特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小组任务,使分工更加明确、细致。而那些在体力、能力等方面甘拜下风的幼儿,为了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和被群体接纳的安全感,则心甘情愿地担当起顺从的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同伴群体中的领导与跟随的结构便形成了。

在观察中发现,幼儿之间的互动在不同场景下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在小组中确立“领袖”,使得同伴群体中有人实施“控制”,群体的决策和共同的任务更容易完成。大班幼儿仍善于模仿,他们把强强等社交能力较强的同伴作为榜样,在言行方面受其影响,这不但巩固了同伴关系,而且也促进了强强与班里其他幼儿的交往。这说明幼儿间的社会互动并不仅是行为的互动,也包括幼儿间心理上的相互影响。但是,这些拥有“领袖”地位的幼儿往往因过度自尊而受不了批评,因此应防止他们养成傲慢无礼、驱使他人、耍小心眼等不良个性的形成,应通过换位思考、移情等有效的教育策略,有针对性地引导这些幼儿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在同伴中的积极作用。

指纹添画中的小插曲


孩子们对指纹添画很感兴趣,只见陆雨婷将食指蘸了印泥后在白纸上印,随后拿起笔在指纹上添画了圆。不一会,一个圆圆的太阳画好了,接着用笔在纸上画了一棵树,又拿起食指在树上添画了苹果等。其他幼儿见状也纷纷学她样。不一会儿陆雨婷就有些不高兴地跑来对我说:“杨老师,他们都学我画,我画了苹果,他们就都画苹果。”说完,嘴巴还翘得老高。

我听后一边走到美工区一边对她说:“这说明你指纹添画得好,小朋友们才学你的呀。你再动动脑筋添画些其它好看的事物来。”陆雨婷听后就又高兴地准备再画一张作品。

来到美工区一看,果然看见了一大片的苹果树。看来孩子们比较喜欢模仿,他们的思维都局限在苹果上。于是我就结合他们的画来进行交流:你是怎样印指纹的?鼓励孩子们根据各个手指印的不同,斜着印、点着手指印来引导幼儿,并让幼儿讨论:除了变成苹果还可以变成什么?这样就更能启发幼儿的想象力了。同时,根据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我可以准备各式各样的指纹添画范例,让孩子们在模仿中学习,在模仿中创新!

教育随笔:让幼儿在自主绘画中成长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也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形式。幼儿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通过美术操作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创造条件和机会,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美术教育,不仅是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孩子欣赏美、表达美的情趣,以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思维来发展人的潜能和个性。使孩子的能力和人格健康成长。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还来源于自己的自信。教师只有做到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美术的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才能使每位幼儿都体验到成功与快乐。我觉得幼儿的美术活动必须放手让幼儿主动去尝试各种活动,从而产生敏锐的感知,发现美的特征。

今天,幼儿搬了椅子,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操场上,要画自己的幼儿园啦!他们找到了自己想画的方位,端坐在椅子上,支起画夹,很积极的观察作画了。

阳光下,一张张稚脸多么灿烂,画夹上,一幅幅幼拙的图画多么可爱。看着这些心爱的小天使,描绘我们可爱的幼儿园,我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看!这里一群,那里一簇的孩子,幼儿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有的在画我们如彩虹般壮观的主楼、有的在画绿草地上的小型玩具区、有的在画造型别致流畅的玩沙池,玩水池,有的在画同伴们尽情的玩着游戏,更多的幼儿在画他们最喜欢的大型玩具,你看—集登高、滑梯、攀缘、钻、爬等技能于一体的大型玩具,造型色彩在孩子们的笔下是那么的可爱、神奇。

凭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幼儿园在他们的笔下变得如此的活泼,富有生机,我感叹孩子们的神笔,他们的力量把想象和现实的美融为一体,我看着一张张如此认真的脸,心中涌起一股急流,急忙跑到教室,拿起相机,把这美好的一刻写成静止,让它停留在我的心间,呈现在家长的自豪中,回忆在孩子们美好的童年里!

当我把孩子们的画和给他们拍的照片展示在主题墙上时,我和孩子们在一起欣赏着,这是多么美好的情景啊! 

在美术活动中,我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活动的过程中,注重在活动中把握住幼儿的情绪情感,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挖掘幼儿的潜能,让幼儿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并一直采用正面评价的方式来鼓励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对其不足的地方则用商量或建议的语气提出修改的意见,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多鼓励,少批评,逐步培养幼儿对绘画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幼儿需要鼓励与赞赏。当他们作出一幅画时,老师适时说一句赞赏的话,可以成为幼儿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可以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兴趣,建立和巩固他们的自信心。每一次活动结束时,要展示所有孩子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幼儿创作的肯定;而在绘画过程中,教师随时观察幼儿情绪,倾听其绘画时的语言,及时发现其思维闪光点,给予鼓励,并激励所有幼儿积极想象。让孩子们更好的在美术彩绘活动中感受活动时的快乐!

如何培养宝宝人际交往能力


一、妈妈是第一个“好朋友”

宝宝社交的第一步从出生就开始了。虽然小小的他躺在那里还不能说话,但是通过哭、目光接触、笑等表情,我们的小社交家完全能和周围人互动起来:他能模仿周围人的表情,而很快,亲友们就能从小家伙的肢体信号中“破译”他的需要了。

妈妈、爸爸、保姆或祖辈的抚摸、亲吻、及时的回应,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让他感觉良好,充满自信。有了这种关爱的保障,小社交家才能安心地去“探索”外部世界,包括与各种各样的人“相遇”,并且建立良好的关系。

可以说,合群的第一阶段是在孩子的家庭中完成的,尤其重要的是来自妈妈的爱。

二、尊重孩子间从小建立的友谊

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来说,生活中有一个亲密的朋友都是很珍贵的。你知道吗?当一个孩子有朋友时,玩的时间会比没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与人分享,同别人交流的时间更长。

有些规则可以帮到你:

2岁以前,孩子们喜欢熟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的孩子会让他们担心。

多组织2岁以后的孩子参加偏“动”的游戏,如荡秋千或骑车等,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小伙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间的积极互动要比在那些安静的动手游戏(如搭积木)中的互动高出2倍。

3岁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时,喜欢有成年人在场。虽然父母不一定要参与孩子间的活动,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三、保护自己是基本的态度

孩子间的小冲突,一般不必太认真,放手让他自己在历练中学会交往。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极端行为,让他不被过度伤害,也不去伤害他人。如果弱势的一方能够反抗并且懂得保护自己就好,但是如果孩子不会,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保护自己的办法。

及时闪躲、表达愤怒,甚至在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还手”也未尝不可。在冲突中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社会适应的方式。

四、游戏是一种有用的准备

很多研究都证明,“角色扮演”游戏能帮助孩子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在这些游戏中,玩具可以给孩子另一个视角,让他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进而体会他人的感受。

2岁以后,可以和孩子玩一玩角色游戏。游戏之后,你们可以聊一聊:“刚才你演的是什么,后来又演了什么?这几个角色里,你觉得谁最努力?谁最有耐心?”

五、分享要靠后天学习

1岁半以后,随着“自我中心”思维向“社会化”思维的转化,孩子所要学的一项重要的技巧,就是分享。分享是其他友谊技巧的基础。

分享并不是天生就会,只有到了3岁左右,才真正出现分享行为。在学会分享之前,孩子先要知道什么是“我”和“我的”。知道什么东西属于“我”,才能真正学会分享。

分享意味着快乐。硬逼着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是不现实的,只有孩子清楚了什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同时他也期待着让别人与他同乐时,分享行为才能真正主动出现。

六、我接受你的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两三岁的孩子间很容易发生冲突:抢玩具,推搡,抓头发,有时甚至会咬人。对这个阶段的“武力事件”,比较合适的态度是:接受情绪,引导行为。比如:“我理解你很愤怒,但我不能允许你打人。”

如果一个孩子刚开始用打人的办法处理事情成功了,以后他会更容易用打人的办法来处理其他事情;如果大人的态度不坚决,不明确,孩子打人的行为可能就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此外,让孩子看到一种除了打人以外的处理好事情的方法。比如协商、交换等方式,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进行“谈判”。

七、学会欣赏自己

2岁以下的孩子拒绝同别的伙伴玩?这很正常,这个阶段他很还没准备好与小伙伴正式开始交往,他还等着你递给他玩具呢,而不是主动参加别的小朋友的游戏!

即使大一些的孩子,你也没有必要一定出马,“催促”他变成交际明星。一般情况下,孩子要到3岁左右,才能找到一个他喜欢的小伙伴或加入一个小团体。

而且,每个孩子的个性及交往特点都不尽相同,有的孩子朋友不多,但照样很充实、快乐。对这样的孩子,学会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个性更重要,而没有必要强迫他像别人一样“活跃”。

关键要多观察,看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不是也感觉很快乐?能玩得很开心吗?如果是,你就不必担心,一旦他准备好就会和别人一起玩了。

八、合群的本质是尊重别人

一个没有规矩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也不太容易受欢迎。从小就应该给孩子明确界限,这其中就包括不能抢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学会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事实上,合群最本质的含义就是尊重别人。想想看,随便打断小朋友的谈话,在大家看书的时候高声喊叫,强迫小朋友遵从自己的游戏规则……都会给小伙伴带来不愉快的感受。

要让孩子逐渐明白,小伙伴不是玩耍、摆弄和听话的玩具,他们也有自己的愿望和想法。但要记住,教会孩子这一点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也不要期待立竿见影,你需要持续地努力与耐心。

九、从兴趣入手,更容易找到玩伴

如果你的小家伙不想加入到其他的小朋友当中,并非表明你的孩子无法和别的小朋友发展友谊,也许只是他不喜欢他们的游戏方式。

如果孩子对打打闹闹的游戏兴趣不高,那么可以准备一些安静的游戏,找到这方面有共同兴趣的孩子,也许会有些突破:融入不了大的群体,在一个小的圈子里,或者玩一对一的游戏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给他安排长时间接触一个小朋友的机会,让孩子积累和别人玩的经验。这样,即便他在一个大些的群体里仍然不太适应,但至少有了玩伴,跟别人玩的本领也会比原来多一些。

从孩子的绘画中了解其情感表达


在一次小班的美术活动中,我和幼儿一起画“妈妈的毛线球”,想让幼儿在手手臂带动手腕画圆圈的过程中锻炼小手的灵活性,并为日后的绘画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开始了,我先做了明确的示范和说明,紧接着,幼儿开始聚精会神地画起来,不一会儿,画纸上就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毛线球”。这时,我发现迪迪的画纸上只画了很多小竖线,“毛线球”一个也没有。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想看个究竟,不料他却连忙用双手将画纸捂住,还不停地用手指擦着已经画好的线条,头狠狠地低了下去。显然,他觉得自己“画得不好”。就在这时,坐在他旁边的小女孩抢着告诉我:“老师,老师,他什么也不会画,他画得乱七八糟。”迪迪听后,更加不好意思了,红着脸,一脸羞愧地看着我。幼儿的心是多么脆弱,当众出丑让迪迪变得很难堪!

我看着迪迪的表情,强烈地感受到他的窘迫和自卑。而我,既不能很虚假地去表扬“你画得不错”,也不能用简单的否定继续伤害他。我蹲下身来,在他耳边轻轻地说:“迪迪,如果不会画毛线球,就先画长长的毛线吧,下一次我们再把长长的毛线绕起来……”听我这么一说,迪迪捂着画的手终于慢慢地挪开了,他看着自己的画,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我画的是剪断的毛线!”迪迪是多么聪明,他对自己的画作了如此合理的解释!“你真的很有创意,其他小朋友都没有想到!”我趁机表扬了他,并告诉他:“不过,剪断的毛线妈妈就不能用它织毛衣了,我们来帮妈妈画长长的毛线,好吗?”迪迪想了想,点了点头,又重新画了起来。待活动结束时,我发现迪迪的画纸上多了许多毛线,而且比原来长了,有些已接近毛线球的形状了,虽然画得比较小。

通过绘画作品,教师可以有效地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状态。迪迪平时在班里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处理能力比较差。入园以来,他对幼儿园的环境异常敏感,缺乏安全感,总是表现得过分紧张,也害怕尝试新事物。通过家访,我进一步了解到,迪迪在家中比较受老人的溺爱,老人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动手,父母为了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才特地把他送到我园的全托班来。在集体生活中,样样事情都要学着自己来,这给迪迪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在这次绘画活动中,迪迪不敢画,构图小,并对自己的作品极不自信,正是其心理状态的集中反映。

既然绘画能反映幼儿的心理状态,通过绘画活动是否也可以改善幼儿的心理状态呢?针对迪迪内向、胆小、不敢尝试、缺乏自信等性格特点,我尝试着先从绘画活动入手来培养他的自信心。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发现迪迪来到了美工区准备画画,就鼓励他大胆随意地进行线条练习。迪迪拿起笔,拘谨地在画纸的一个小角落来回画,只有手腕在小幅度地动。我先是对迪迪说:“宝贝,把油画棒拿高些,画的时候动作大个点,让你的手臂也动起来!”可这样的语言指导并没有太大用处。于是我又站到迪迪身后,伸出左手帮他一起按住画纸,右手握着他的右手,试图让他体验这种“大刀阔斧”的感觉,可迪迪仍旧不能用手臂带动手大胆地放开画。突然,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他平时酷爱玩汽车的情景,于是我对迪迪说:“我们来‘开汽车’吧!”他一听说要“开汽车”,兴趣大增。我找来了他平时最喜欢的那辆橘黄色玩具车,将一支油画棒固定在车的尾部,当迪迪开着这辆小汽车在纸上走时,画纸上就会留下一条条油画棒的痕迹,我鼓励他要“让小汽车跑遍白纸的每一个角落”。他高兴地点点头,迫不及待地去尝试,拿着小汽车这里开开,那里开开,嘴里还发出“嘟嘟”的汽车声。在“开汽车”的过程中,迪迪的手臂自然地动了起来。当线条随着小汽车在白纸上“跑动”时,迪迪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也不停地鼓励他“今天迪迪真棒,小司机做得真好,开了好多好多路,看看还有什么没有开到的地方吗?”他又不停地找,不停地开,线条随着小汽车逐渐布满了整张白纸,而迪迪以往画画时的紧张和不自信也被轻松愉快与自信的情绪状态所取代……

在以后的几周里,只要迪迪选择了美工区进行游戏,我就会去陪他一会,坐上来和他玩“线条赛跑”的游戏,比比谁画的线条长,用颜料玩“印印小手印”的游戏;用染了颜料的乒乓球玩滚画游戏……迪迪看到色彩、线条创造出如此美丽的图画时兴奋不已,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大。一段时间后,迪迪画线条越来越大胆,构图也逐步变大。

在两个月后的一次美术活动“毛线变变变”中,迪迪已能大胆地画毛线球了。所有的幼儿画好毛线后,我问:“一团团的毛线像什么?”幼儿有的说像大饼,有的说像雨伞,有的说像头发。“迪迪,你觉得像什么?”“像蜗牛!”迪迪一改往日的羞怯,干脆而大声地说。“真棒!那我们就来变一变蜗牛吧!”于是,迪迪歪歪扭扭却自信地给毛线球添上了头,变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大蜗牛。

任何教育,如能取得家长的协同配合,效果一定会更好。为了更有效地帮助迪迪自信起来,加强对迪迪在园指导的同时,我也及时与迪迪的家长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在我们的提议下,家长为迪迪布置了一个家庭画展,并在家中留出一声墙壁专门让迪迪练习绘画。同时,我们也提醒家长要多鼓励幼儿,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和思维去评判幼儿、教育幼儿,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不要简单否定幼儿的想法。当看到幼儿画得“不像”或画得“不够漂亮”时,学着去赏识,学着去解读幼儿的作品,或者多让幼儿讲讲他的作品。

一天,迪迪妈妈欣喜地告诉我们,“现在,迪迪到了家里,自己吵着要画画,而且能坚持比较长的时间,画冠了,让我帮他贴在墙上展示出来,接着,还要让我们做小朋友,他要学老师的样子来评价这幅作品。他学着老师的样子说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也笑了。从他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迪迪从未有过的自信。”

反思

在对迪迪进行绘画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自信是幼儿完成一切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素质,抱着自信的心态,幼儿便会积极地去学、去看、去感受、去理解。

第一,幼儿的绘画是表现其内心世界的另一种语言,教师通过解读幼儿的图画,可以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

第二,对于小班幼儿,教师如能以朋友的身份和幼儿对话,以鼓励的方式请幼儿解释自己的画,说出自己的想法,能有效地增强幼儿绘画的信心。因为轻松、愉悦的环境能拓展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自身的潜能,唤起幼儿多元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真实的表现给予真诚的表扬和鼓励,让幼儿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任务。

第四,小班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绘画缺乏目的性,教师在小班幼儿的绘画指导中,除了示范与语言指导,如果能将画画转化为一种幼儿愿意尝试的游戏,对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掌握一定的绘画技能会更加有效。

教育随笔:在绘画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有关艺术活动要贴近幼儿生活的阐述幼儿生活在充满艺术的世界中,他们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充分主动自由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不断积累美的体验。因此,绘画是激发幼儿追求美的愿望、感受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由于幼儿语言发展的局限,他们不善于用语言表达那些令他们感到新奇或不满的事情,他们常选择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边画边用语言进行补充,从中表现自我,使情绪、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绘画可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一生的语言发展至关重要,《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教师通过听、说、看、想、画等方式选择合适幼儿的活动内容,营造宽松、自由的心理气氛,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为幼儿留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青花瓷盘》的活动中,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提问“你家的盘子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花纹?”让幼儿根据平时生活的经验来回答,此时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踊跃回答问题,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幼儿都被激发了,因为这些问题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犹如重现眼前。而在欣赏青花瓷盘图片时,我也请幼儿说说喜欢哪个盘子,“盘子边缘的花纹是怎样排列的”让幼儿边观察边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在评价活动中,我也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设计的?”“你喜欢哪个小朋友设计的青花瓷盘?为什么?”整个活动都将幼儿自由表达渗入其中,充分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二、绘画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绘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注重幼儿学习过程,引导幼儿大胆表现、自由想象,使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由感而发、由情而画。为了能让幼儿对创作感兴趣,在《青花瓷盘》的活动中,我首先收集一些青花瓷盘给孩子们欣赏,让他们充分地观察和感受它的美丽花纹和色彩搭配,说一说“你喜欢哪个盘子?”“盘子上的图案是怎样排列的?”“这盘子和我们家里的盘子有什么不一样,上面有几种颜色?”,在欣赏图片的同时我还展示了图示,让幼儿知道利用中心对称进行作画,由于这个活动对大班幼儿展示的,因此我并没有用范画来约束幼儿,而是让他们参照图示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在一次性盘子上进行装饰,我们会发现幼儿作画时情绪都很高涨,都有自己的想法,在展示时我们看见了各不相同的青花瓷盘,感受到了青花瓷盘的独特美。陶行知先生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要培养幼儿创造性可渗透在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绘画促进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

美感在幼儿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正常的教育途径,能促进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青花瓷盘”是中国的传统艺术,现在的幼儿对传统的文化了解的很少,为了让幼儿对中国的文化艺术深入了解,我向幼儿展示了不同花纹的青花瓷盘的图片,让幼儿发现它独特的色彩搭配,并提供各式盘子供幼儿选择,蓝、白颜料,棉签等材料供幼儿作画,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作画,各具风格,他们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自我表现的愉悦情绪体验,幼儿的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绘画促进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幼儿的任何一件作品无不需要幼儿的手与脑的结合,如:小班幼儿主要是涂色,它也需要幼儿思考用何种颜色进行涂色,色块与色块之间的颜色搭配;中班幼儿在模仿范画的基础上,进行涂色,又比小班提高了一个层次;大班幼儿在作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并涂上背景,要求就更高了。逐步锻炼了幼儿的手部肌肉的能力,同时幼儿绘画不仅是记号笔作画,还会有水墨画、棉签画等,《青花瓷盘》就是一项棉签画,幼儿不仅体验到棉签作画的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幼儿作画的技能,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绘画活动中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自信心对一个人的各方面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应该将培养幼儿自信作为教育的前提,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如在《青花瓷盘》的活动中,依依对着甜甜说:“你画的什么呀,好难看啊!”这时甜甜听到后伤透了心,打击了她的创作欲望,使她感到很自卑,这时我听见后及时鼓励他,“依依,可能甜甜还没画好,我们看不出她画的什么,不如让她来跟我们说说吧。”甜甜把画的内容跟我们说道:我们还小,我想让奥特曼来保护我们,就画了个奥特曼。听完后我赶紧鼓励说:“你的想法真不错哦!”她听后又恢复了创作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因此在活动中我们要让幼儿树立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出:“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可见鼓励的作用对教育幼儿有多么重要。

创作绘画不仅能给孩子带来一点快乐,也可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聪明,孩子眼中的事物是美好的,我们教师的责任是让幼儿时刻感受世界的美丽,希望孩子在自由绘画中绘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蓝图。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儿童画中的人际关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笔记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人际关系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不好,要从小抓起 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不好,要从小抓起 小小的孩子世界已经形成了人际关系,可能有些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分享、助人、好奇奇心、同理心、守信、善于沟通等,现代人所崇尚的“人脉”内里的这些因素,形成于早教。...
    2020-11-17 阅读全文
  • 3个方法引导幼儿人际关系 有关怕生和畏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适度的引导,孩子会始终害怕接触人群,怎么都没有办法跨出自己的世界,这对将来的人际关系发展非常不利。 如果幼儿始终难以融入人群是由先天生理的缺陷所引起,那么一定要带...
    2022-02-21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 :从生活中的物品谈人际关系 《方脸盘圆脸蛋》整个故事非常有趣味性,在活动设计中,每个环节设置的问题都有循序渐进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中,我的提问是为了启发幼儿观察老公公和老婆婆的主要外貌特征——老公公长着方脸盘、方身体、方手、方眼睛...
    2021-06-19 阅读全文
  • 人际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影响最大 导读: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俗话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三岁就已定型了。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早在1980年...
    2021-08-11 阅读全文
  • 大班建构游戏案例分析:如何让幼儿处理争吵问题,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案例描述:建构区开放啦,孩子们听到进区音乐后,带上进区手环,进入自己计划好的区域进行游戏。今天建构区新投放的材料是“一次性纸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乐乐等6个孩子分别拿着几个纸杯开始搭建,浩泽小朋友突...
    2021-06-10 阅读全文

孩子的人际关系好不好,要从小抓起 小小的孩子世界已经形成了人际关系,可能有些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分享、助人、好奇奇心、同理心、守信、善于沟通等,现代人所崇尚的“人脉”内里的这些因素,形成于早教。...

2020-11-17 阅读全文

有关怕生和畏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适度的引导,孩子会始终害怕接触人群,怎么都没有办法跨出自己的世界,这对将来的人际关系发展非常不利。 如果幼儿始终难以融入人群是由先天生理的缺陷所引起,那么一定要带...

2022-02-21 阅读全文

《方脸盘圆脸蛋》整个故事非常有趣味性,在活动设计中,每个环节设置的问题都有循序渐进的效果:第一个环节中,我的提问是为了启发幼儿观察老公公和老婆婆的主要外貌特征——老公公长着方脸盘、方身体、方手、方眼睛...

2021-06-19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的性格特征在3岁之前已基本定型,虽然在以后成长过程中有一定改变,这种变化似乎不太明显。 俗话说:三岁看老,说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三岁就已定型了。国外的研究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早在1980年...

2021-08-11 阅读全文

案例描述:建构区开放啦,孩子们听到进区音乐后,带上进区手环,进入自己计划好的区域进行游戏。今天建构区新投放的材料是“一次性纸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乐乐等6个孩子分别拿着几个纸杯开始搭建,浩泽小朋友突...

2021-06-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