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观察记录:发现孩子的蜕变
发布时间:2021-06-07 幼儿园观察记录 区域观察记录 幼儿观察记录观察内容:大班个别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活动室
观察对象:硕硕
观察目标: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和宽容的品格,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观察描述:
硕硕小朋友胖嘟嘟的,非常可爱,可是他有一些习惯很不好。
观察一:晨间自由活动时他会带着同伴在教室或幼儿园窜来窜去,追逐打闹;玩积木时,他会把所有的积木都扔在地上;小朋友正聚精会神地听讲,他却和周围的小朋友头碰头讲得热火朝天,手舞足蹈……
观察二:绘画活动开始了,他趁老师不注意,拿着记号笔在画纸上、桌布上乱涂乱画,要不,就拍着桌子大声叫“我画不来”,当老师走近他时,他就对你笑嘻嘻的,让你又好气又好笑。
观察三:自理能力特差,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妈妈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反思:
㈠好奇心很强。这时期的孩子好奇心理很强,不管对什么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我们这里的积木他以前根本没玩过,尤其是那些好玩好看的、自己没有的一些东西他们总想弄个明白,想个究竟,因此他们会玩玩弄弄,甚至把玩具弄坏。事实上,孩子所表现出的恶作剧、小破坏有时并非真的坏行为,但却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为。
㈡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家里,他是小皇帝,上面还有一个姐姐,长他6岁,他提出的条件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人人都会答应,使他养成了唯他独尊的性格,以致,什么都不会,因为有人包办了。
应对措施:
不良的习惯,不是说一时就能改正的,我软硬皆施,表扬和批评相结合,每天对他吹耳边风,睡午觉时,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背,把他哄睡,孩子也会反思的,逐渐,他慢慢改掉了这些不良习惯。针对杨帆画画时的表现,我让能力较强的幼儿坐在他的身边,时常关心他,照顾他,还手把手的教他勾线,教他涂色。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多为孩子添置一些绘画工具,让他在家里涂涂画画,培养他的兴趣。
现在硕硕已有了可喜的进步。早上来园时很有礼貌地向老师问好;和小朋友能友好的相处;绘画时不但能根据老师的范画进行勾线,还能通过想象进行添画;有时还主动帮忙清洁教室、给小朋友讲故事……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幼儿观察记录:挑食的孩子
观察内容:观察幼儿中午进餐情况
观察时间:**年**月**日
观察地点:小二班活动室
观察对象:轩轩
观察目标: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不挑食,不剩饭。
观察描述:
午餐时间到了,今天中午为孩子们准备的午餐是大排、木耳和西红柿蛋汤。小朋友有序取餐后,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都在认真的吃着饭。当然,也有个别幼儿吃饭时不专心,还在和其他幼儿大声说话。轩轩小朋友拿到饭以后,迟迟不动,看着饭一脸的为难。我走过去问他:“轩轩,你怎么了?怎么不吃饭呢?”轩轩看着我没有说话。他看了我一眼,又皱着眉头,噘着嘴,看了看碗里的饭和菜。我顿时明白了,于是问他:“是不是遇到不喜欢吃的菜了?”他难为情的点头,回答“是的。”他说不喜欢吃大排,因为大排嚼不动。我说:“老师不是经常说小朋友不能挑食吗,之前你不喜欢吃青菜的,但是现在也吃了,这就是进步呀,老师当时还夸了你呢!今天的大排你不喜欢吃,那该怎么办?是不是遇到困难了又要退缩?”他低下头想了想,然后看着我说:“那我能不能就吃一点点?”我说“可以啊,吃一点也是有进步的,我们每次都多吃一点点,这样时间久了你就会越来越棒了。”他坚定的点点头。当他吃了第一口时,我看着他,对他点头笑了笑。他好像得到了鼓励一样,一口接着一口的吃,不一会儿,一块大排就被吃完了。他拿着空碗给我看,高兴的说“老师,你看我吃完了。”我摸摸他的头,装作很惊讶的说“你都吃完啦?太棒了,你今天又进步了!老师要给你一个奖励。”吃完饭,我奖励给他一张小贴纸,他特别开心的跟其他小朋友炫耀。
下午离园时,轩轩拉着妈妈,对她说“你看,我今天又进步了,这是老师奖励我的。”轩轩妈妈也开心的表扬的孩子,并对他说“如果你以后都不挑食了,什么都爱吃的话,那就更棒了。我们还要进步哦!”轩轩高兴的点了点头。
分析反思:
通过和轩轩妈妈的交谈,我了解到,轩轩爸爸和妈妈平时上班都比较忙,在家里奶奶带的较多。老人对孩子常常很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老人都尽量满足。对待幼儿吃饭的问题,奶奶常常都顺着孩子,时间久了,导致幼儿挑食现象严重。
解决策略:
首先,我们通过讲述绘本和故事的形式,给幼儿以引导,让幼儿知道挑食对身体不好。当幼儿遇到不喜欢的食物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并肯定其感受,引起共鸣。同时,给幼儿鼓励,让他一点点的尝试,久而久之,幼儿的挑食现象就会有改善。
其次,和家长沟通,要和家长达成共识。我们要求孩子不挑食,不仅局限在幼儿园,在家中家长更要督促幼儿,不能溺爱孩子,孩子说不吃就吃。家长要分清什么是真正的爱。
最后,年轻家长要和老年人多沟通,带着爷爷奶奶多听有关科学育儿的讲座。只有家园一致配合,才能帮助幼儿改善挑食的现象。
幼儿观察记录:“听话”的孩子
观察记录:
4月12日上午,教室,吕文泽小朋友今天选择的是玩具区,他和小伙伴们选择了子弹积木这个玩具,玩具区是由两张六人桌合并起来的,平时我们开展分组活动的时候,都要求孩子们将材料放在两张桌子中间。于是,吕文泽很自然的就把积木放在了中间。可是由于孩子身高问题,他边上的程晟珈够不到积木,要伸长手很辛苦才能拿到一个,于是,程晟珈就把积木框拿过来一点,放在靠近他们这张桌子这边,这时候吕文泽说:“不行,积木筐要放在中间!”程晟珈:“可是这样我就够不到了。”吕文泽:“不行,这是老师说的。”这时候程晟珈看到我在拍照,就不说话了,过了一会,他一边看我,一边把积木筐移到他那边,我笑了笑,走过去说:“没关系,现在玩积木的小朋友不多,你们正好都坐在一边,可以把积木移过来。
情况分析:
吕文泽和程晟珈的行为引起了我的沉思,我们经常教导幼儿要“听话”,那什么是听话呢?听谁的话?往往我们会说,要听老师的话,那老师的话一定是对的吗?就像碰到这个问题,吕文泽就是听老师话的,坚持要将积木放在桌子中间,可是这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他却想都没去想,完全听老师的话。这样的孩子肯定是得老师喜欢的“听话”的孩子,但也是一个没有自己思考的孩子。
策略支持:
1、在回顾环节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2、在日常活动中,多给幼儿选择的机会,而不是用命令式的语言。
3、放低身子,与幼儿平等交流,多听听孩子的观点。
小班观察记录: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小班观察记录: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上午的活动活动结束了,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孩子们有的在洗手,有的坐在椅子上等待老师发碗。然然一会儿跑到盥洗室,一会儿跑到活动室。盥洗室、活动室不时传来“老师,然然打我”“老师,然然推我”的声音。我便请然然坐下来,说要开始发碗吃饭了了。然然一听说要吃饭了,马上离开自己的座位,去给小朋友拿碗。我说:“然然,你过来,老师自己发,她很不情愿的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然然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在班里人缘很不好,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他自己也有一种“反正你们都不喜欢我,都觉得我不好,我就这样闹”的心理。由于他在班里表现的机会不多,所以他平时喜欢以各种行为引起同伴的注意,我意识到这样继续下去对他成长不利,就决定给他表现机会,让他发碗。我对然然说:“然然,今天请你做小老师,你来发碗吧!”然然愣了一下,旁边的小朋友马上“抗议”:“然然那么不乖,老是打人,刚才还拍我们的头,为什么还能做小老师?”我笑着说:“孩子们,然然虽然表现的不好,老欺负别人,但是老师刚才发现他做了一件事情使我很感动,乐乐小朋友的小椅子倒了,然然帮他扶起来,还给椅子擦了擦,所以我们应该给她一个机会,请她做一回小老师,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就让然然给小朋友们发碗,当小老师了。
这以后,我有意识地给然然更多的表现机会,当她行为表现方式恰当时,我会及时给予鼓励;当他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我会及时给予耐心的引导。要抓住一些合适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老师和同伴对他们的关注和肯定。
幼儿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幼儿在沙坑游戏中的交往能力
实录
户外混龄游戏开始后,赵逸晴和兰伊朵带好手环来到沙池,赵逸晴用小铲子把沙装进竹筒里,可是竹筒比较细,光用铲子装沙需要很久才能装满,于是边上的兰伊朵找来了剪好的牛奶桶,利用漏斗的方法,很快把竹筒装满!紧接着,赵逸晴做起了竹筒饭,兰伊朵说:“这个都是饭,没有菜吗?”赵逸晴:“我们可以采一些。”于是她们将饭倒入竹扁内,做起了味道可口的竹筒菜饭。看到赵逸晴在竹扁上印出自己的手印,兰伊朵对我说:“老师,我们可以给竹筒饭做成小动物的形状,我妈妈给我蒸的馒头就是小动物的形状。”教师:“可以啊,你们去材料框里找一找有没有倒模工具。”兰伊朵找来了一直“小乌龟”工具,尝试把“竹筒饭”放到工具里再倒置过来,拿起工具的一瞬间,她们俩期待着,可是第一次失败了,于是有继续尝试,3次之后,终于成功做出了“小乌龟竹筒饭”。
分析
孩子们在沙坑中的游戏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的主题因同伴、材料等不断丰富延伸。沙坑是小班孩子喜爱的活动场地,低结构的沙能在孩子对游戏情节的想象中变成食物、宝藏等,玩沙的工具也有各种不同的用处,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也在不断地想象和创造情景。小班孩子从独自一人游戏慢慢发展成为结伴游戏,继而向合作游戏发展。从最初的赵逸晴独自一人做“竹筒饭”、到两人合作烧“竹筒菜饭”,再到最后的给“竹筒饭”做造型,我看到了她们渴望伙伴及交际交往的能力,这一种互帮互助良性的交际循环。
策略
1.沙工具的低结构、多样性。玩沙的工具不局限于传统的塑料玩沙工具,丰富玩沙材料,可以从孩子日常经验中的物品入手,如:厨房中的锅碗瓢盆、卫生间里的毛巾脸盆等等,可以从低结构材料入手,如:木棒、皮筋、白纸、易拉罐等等。
2.经验知识的丰富。孩子对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一定观察,从做“竹筒饭”可以看出孩子对超出生活经验知识的渴望和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在课堂内外寻找契机渗透科学、知识,丰富孩子们的日常经验、拓宽孩子们的精神领域。
3.游戏主题的明确。今天的玩沙游戏,老师并没有规定主题内容,属于“散养式游戏”。孩子全凭个人喜好、想象,自由游戏。教师可以在游戏活动开始前,丰富孩子们的经验、知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延伸,也可明确符合生活经验的场景,让孩子在同一个经验情景中互相开展游戏。
观察记录《爱劳动的孩子》
观察过程:
今天下午放学,等所有的家长把孩子接走后,我拿出拖把准备像往常一样开始拖地。这时,杨**小朋友看见了,连忙跑过来说:“妈妈,我来帮你拖地板(在幼儿园我既是妈妈,也是老师)。我说:”我来拖吧,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再帮妈妈拖地吧!“可杨**坚持不肯。我说:”好吧,那你来拖地吧!”杨**兴高采烈的拿起拖把拖了起来。过了一会,她不仅把台阶上的地板拖干净了,而且把台阶下四个教室的门口都拖干净了。看到这些,我欣慰地笑了。
观察分析:
从杨**小朋友的表现可以看出,她乐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她热爱劳动,也渴望得到劳动的机会,我们就应该给孩子这样一个平台,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也培养了孩子的能力,等将来长大了,才能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而我们有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不让孩子做这,不让孩子做那,什么都包办,久而久之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
观察记录:玩沙区的孩子
观察目标1、学习运用拍、压、印、堆、深挖等多种技能,用不同材料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挥洒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2、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的能力,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解决。3、遵守玩沙规则,守护自己和同伴的作品,体验玩沙的快乐。观察实况这节课是我代入了他们很喜欢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情节,孩子们一听帮小羊们建造房子帮小羊们做陷阱就充满了干劲,A先挖了一个坑,B和C看见了觉得很有意思就一起加入了,坑挖的越来越大越来越深,B问A:挖这个坑是要做陷阱吗?A回答:是的。B:那我们怎么才能抓住灰太狼呢?灰太狼掉进坑里,没有东西拦住他也会爬出来的吧!有什么东西能将洞搭高让灰太狼爬不出来呢?C:我这个有很多小锥子,我们可以把它插在洞旁边把它当成墙,当灰太狼掉进去之后,锥子就会升起来跟个神奇的机关一样,像这样(C动手演示,将小锥子插在土里)。A和B也很同意开始搭建更完整的陷阱。A:洞漏在外面灰太狼才不会上当呢。B:我们去找点树枝来把洞藏起来吧。分析与反思用孩子们都喜欢的情节来引发幼儿兴趣,当我一说美羊羊来找小朋友帮忙,幼儿注意马上被吸引,并且思绪千奇百怪,有的孩子搭建房子,更多的孩子搭建陷阱,都想挖个大陷阱来惩罚灰太狼,或者用网抓住他等等。孩子的作品分享总让人意想不到,他们会用工具来加固让自己建造的更完整。孩子们在过程中会玩着玩着总忘记自己要建造的主题目标是什么,我会用情景语来提醒他们“小羊的家建造好了吗?灰太狼又来捣蛋了,谁的陷阱能让灰太狼受到惩罚呢?”孩子们一听就会更加有干劲,更加专注快乐的来做他们想做的东西。像我介绍的A、B、C三名幼儿的实例,他们从一个人玩到合作玩,并能积极的提出问题,其他幼儿能积极回应来完善他们搭建的陷阱,一步一步的将他们的作品完整,想吃搭高陷阱,灰太狼掉进去陷阱就会升高,用树枝遮住陷阱这些好办法。
观察记录:百变吸管之房子
观察时间:***
观察地点:小一班建构区
观察对象:小一班部分孩子
观察者:张**
背景:今天建构区来了新朋友——吸管玩具,在玩之前我跟孩子们介绍了它的名字以及材料的组成:吸管和接头。以往建构区都是以房子的故事展开的,这次的吸管还是不例外,在孩子们对吸管有了初步的探索后,我对孩子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用吸管来拼接房子。看看孩子们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都搭出了怎么样的房子呢?
注意:建构区的一角,蒋辰睿用吸管拼接出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屋顶的平面房子,他将正方形摆放到一层房子的下面,指着房子对我说:“张老师你看,现在变成两层楼了。”我点点头说:“怎样让这两层楼连接起来呢?”摸了摸脑袋,将正方形拿掉一根吸管,将正方形接在了房子上,这下成了一个完整的两层楼了。接着睿睿又接成了3层楼。他满脸开心的将房子立了起来,可是手一放就倒下去了。我说:“想不想让房子站住不倒?”他说:“怎么才能不倒呢?”我拿出四根吸管,分别插在了房子底层的两个角上,房子稍微站稳了。睿睿又拿出吸管在两边也加上了吸管,这次房子终于不倒下来了,不过因为太高,还是会摇摇晃晃像个不倒翁。
骆馨怡用同样的方法搭出了半圆形屋顶的平面房子。
(在第一次平面房子的搭建后,我在评价环节给孩子观察吸管图纸,其中有一个是正方体,用孩子们的话说:跟房子的身体很像。因此我重点带孩子们学习了正方体的搭法,这也是一次经验、技巧的支持。后来,孩子们的房子搭建越来越丰富了。)
孩子们在用吸管慢慢尝试搭出了立体的正方形,还有涵涵还探究出了立体的三角形屋顶。
馨怡搭出了立体三角形屋顶的一层楼房子,张涵和佘郝莉的屋顶就变得很特别,像个半圆形的样子。再后来,涵涵又在原来的房子基础上加上了一间平房,成了两房间的房子。以及黄友诚说的带天线的房子。
接下去,孩子们的房子又开始出现高楼大厦,有单间的高楼、有多间房间的高楼。
这次,孩子们的屋顶有了变化。屋顶上多了装饰的宝石、兔耳朵、以及有了屋檐的屋顶,还有的房子两边多了手臂。
识别:
首先,从健康领域看。孩子们的手部的动作灵活协调,小肌肉发展较好,具有一定的力量。能够很好的将接头插进吸管。
其次,在科学领域。可以看出孩子们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能用吸管拼接处平面的房子,以及后来的立体房子;再从一层楼到高楼;从一间房到多间房;再从常见的三角形屋顶到半圆形屋顶、再到有屋檐的屋顶、再到兔耳朵的屋顶已经宝石的屋顶还是天线的屋顶等等。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够用吸管拼接出各种形状,比如:正方形、三角形等。可以看出孩子们能够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形状感兴趣。同时能够感知形状和空间的关系,能够注意到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最后,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十分的丰富。
回应:
1.给孩子提供展示作品的空间,将孩子的作品保留,发挥同伴影响的作用。
2.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给作品取名字,用便签纸记录。
3.提供吸管房子的模型图纸,支持孩子的建构。
幼儿观察记录:镜子和光
基本信息:
观察对象:lck
对象年龄:4周岁7个月
观察者:俞老师
观察地点:外操场
观察时间:**
儿童人数:1人
成人人数:1人
观察目的:观察该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观察内容:观察该幼儿是否能感知和发现不断调整镜子的位置,让光照到镜子上才能反射到墙上的简单物理现象。
观察背景(事件描述前增加观察背景,观察背景主要包括材料、幼儿已有经验、场地材料摆放等内容):
今天饭后散步孩子们要去玩镜子。小班时候有过一次玩镜子的经验,那时是老师照出光,孩子们去捕捉影子。
事件描述:
几个孩子拿着镜子,对着太阳光晃动镜子,将太阳光反射到墙上,部分孩子在墙上追打光点,开心的边拍打边笑着。Lck拿到一面方形镜子,对着墙上使劲晃,左右晃了10秒,看看墙上毫无变化,向后退了两步,对着墙继续晃8秒,还是没有看到墙上出现光,于是,把镜子对着地上晃动,由慢至快晃了10秒,又对着墙晃动4秒,还是毫无变化。
lck转身跑向后面站在阳光下晃动镜子的小朋友。第一次对gcx说:“我们换一个镜子好吗?”gcx没答应,他又跑向rzh说“我们换一个镜子好吗?”rzh握着lck的镜子看了看又还了回去,继续玩自己的。第三次lck跑到图图面前,说“我们换一个镜子好吗?”图图接过他的镜子看了看,把自己的镜子递给了lck。
Lck拿着换到的镜子对着墙照并不时的晃动,可是墙上依旧没有出现光影。他拿着镜子正面、反面不断地翻看。接着又对着墙边照边晃动,晃了9秒,他拿着镜子对着旁边小朋友说:“镜子坏了。”然后拿着镜子跑开了。
睡觉时间到了,孩子们收好镜子回了教室
下午起床后,和孩子们聊起了中午玩镜子的经历。发现有好几位小朋友和lck一样镜子没有照出光影。于是,组织孩子们进行了分享交流。交流完,顺应部分孩子的要求,下午可以自选镜子游戏。Lck又一次拿起一面镜子走到墙附近,把镜面对着墙面像中午一样不断晃动。他对着墙,对着地面反复晃动了18秒,墙上依旧没有出现亮光。他拿着镜子跑向滑梯,开始玩滑滑梯。(在教师的介入下,他又返回。)
Lvk拿着镜子离开墙面一段距离,继续对着墙面开始晃动镜子。Yry走过来想要帮助他,他拿回镜子拒绝了。当他手臂挥动中无意反射到了太阳光,墙上出现了一个小光点,lck立即放慢晃动的速度,边看着墙上边慢慢变换镜子的位置。当墙上的亮点变大,越来越清晰,lck笑着看向我,大声说:“老师,快看,有了,有了!”
相关发展常模描述(评析部分请把观察记录涉及到的纲要或指南中相关的发展常模,参考如下):
分析:
1.能力发展。
《指南》科学领域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中指出4-5岁幼儿“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依据这一指标从案例中可以看出lck小朋友在不断的感知和探究中发现改变镜子的位置,让太阳光照到镜子上墙上就会有反射的亮光出现。
2.学习品质。
案例中lck起初一直坚持探究,在探究无果的情况下敢于分析原因,觉得是镜子出现了问题,于是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找小朋友换一个镜子,寻求帮助的过程中坚持不懈,遭拒绝两次,第三次换镜子成功。在两个探究的时间段中,他虽然有两次放弃,但是在教师介入下能继续探究,并且拒绝小朋友的帮助,最后在自己的坚持努力下探究成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跟进措施:
1.让其在集体面前分享交流自己的探究感受和成功经验,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分享交流中帮助其明确镜子反光的条件:镜子必须被太阳光照到;晃动镜子不能过快,要适当转动位置。
3.提供机会让其再次探究,进一步感知和发现不断调整镜子的位置,让光照到镜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