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用欣赏的态度看孩子的作品

发布时间:2021-06-07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当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遇到难题时,我们经常会用提前准备好的资料进行参考。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你是不是在寻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师资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案例:用欣赏的态度看孩子的作品”,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一天早上,我站在幼儿园门口值周,偶然听见了两位家长的对话。一位妈妈说:“我儿子的画画得一点都不像,难看死了,还贴在教室外面,我觉得怪难为情的。”另一位家长说:“你也别要求这么高,小孩子吗,只要他画得高兴就好。”

我听了以后,很为前面这位家长的孩子担心,在这位家长眼里,自己孩子的画是画得不好的,无形之中,孩子也会感觉到母亲对他的不满。记得有位伟人说过:“一个孩子一旦拥有了母亲的赏识,他也就拥有了大半个世界。”反之,母亲的不赏识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那么,孩子的画画得不像就一定不好吗?作为家长我们该怎样去看孩子的绘画作品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妈妈为什么会认为孩子的画“一点都不像”就不好,她的话可能也不是她的一家只言,而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想法。这里面有个误会:人们发现整个世界美术史的发展是从写实——象征——抽象,于是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学画也应从写实开始,要画得像,只有在画得像的基础上才可以进一步发展。就象学写字,只有先练正楷,把字恭恭敬敬地写正了,以后才可以练一点行书。而实际上,根据专家们对儿童心理生理特征的研究发现,孩子绘画的发展进程是抽象——象征——写实,和世界美术史的发展恰恰向反。所以,把幼儿绘画定位于写实模仿对幼儿心理发展特点而言无疑是“倒行逆施”,把幼儿的画用像与不像来衡量更是错上加错,这一错就是几十年。我们的家长小时候接受的也是这样的教育,因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绘画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是很正常的。但时至今日,面对我们的下一代,我们不能再继续错下去了,要不然,“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其次,这位妈妈还认为孩子的画“不像”就不应该贴在外面。从这位妈妈的评价标准看,自己孩子的画是不好的,让别的家长看了让自己“怪难为情的”;或者是觉得孩子的画还不够格,贴出来对孩子的进步没好处。可妈妈知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想这件事的呢?在孩子看来,老师把他的画贴在外面就是对他的肯定;如果老师把大家的画都贴出去了,惟独没有他的,他就要想“为什么没有我的画?”“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呀?”“是不是我画得不够好呀?”胆子大一些的孩子回跑到老师跟前来问,胆子小的不敢问,却会因此闷闷不乐。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孩子变得抑郁、自卑,违背了我们的教育宗旨。其实老师把每个孩子的画贴出来是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一种平等,是新的儿童观的反映。有的教师还在孩子的画上写出了孩子对这张画的理解,潦潦几笔看似“不着边际”其实蕴涵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种做法是值得称道的。

新《纲要》告诉我们,“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表达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孩子的

画表达了什么,他在画画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由此,我比较赞同后面一位家长的说法——“孩子画得高兴就好”。画得高兴,孩子就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有了快乐的体验,有了快乐,他就能感受其中的美,就更想主动去表现这种美,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快快乐乐中孩子的创造了得到了开发,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大人的肯定、赏识能让孩子自信,反之,大人的猜疑、无端的批评就很可能造就一个自卑、多疑、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要想培养一个大胆、自信、快乐的孩子,那么就请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的孩子吧。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案例: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春天来了,我们的观察区里又生机勃勃了,看着种子慢慢发芽,孩子们也想起了用笔画下它们的生长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录)。于是我赶紧为幼儿提供了记录用的纸和笔。几天过去了,我随手拿起记录本,里面画的什么呀?整个都是乱涂。我刚想大声地责问孩子们,可转念一想忍住了,仔细看看我有很大的责任:首先我为孩子们提供的纸没有格式与限制,其次是毕竟是中班幼儿,他们绘画的能力还很低。先听听孩子们怎么说!于是我把孩子们召集在观察区前,拿出观察记录本,让他们讲给大家听。没想到眼前这乱糟糟的画面立刻成了有生命的植物:“这是我记录的毛豆长出嫩叶了,这边上的是毛豆叶上细细的毛!”“这是我记录的土豆发芽了!”……还有一幅画怎么看也看不出画的是什么,这时记录者王敏磊站起来说:“这是我记录的,昨天是星期一,我发现青菜都干死了,杨老师就把这些青菜扔到厕所里的纸篓里了,我换了水又重新在海绵上撒了菜籽。”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小朋友都讲完了,我说:“小朋友们都记录得很好!不过,因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不好,所以小朋友记录的没有顺序,看起来很乱,从今天开始,老师为你们重新设计了记录纸,每一格作一次记录用,记录完了,你让老师帮你写上你记录的内容,这样我们就能清清楚楚地看了!”

新的记录纸投放几天后,我发现乱画的现象没有了,可记录的还是那些永远让人看不懂的画。于是每隔一星期,我都会组织幼儿讲一讲一星期来的记录,我想:这也是一次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吧!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扶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遇到问题前,我想: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把思一下自己,我很庆幸在看到孩子们乱七八糟的画后,我没有成为一个制裁者,扼杀孩子们的能力。“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这样的教育思想说起来容易,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真正做到确实很不易。

案例:案例分析与看新课程


在当前科学信息迅速发展的今天,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早期教育,作为幼教工作者如何对幼儿进行如何让幼儿了解我国古代是怎样传递消息的;怎样与人进行情感交流的;怎样互相传递消息的呢?为此:我园做了点滴的探讨和研究,供同行们参考:

案例:大班科学活动《人们怎样传递消息》

1、请家长与幼儿查阅资料,互相交谈等方法了解人们如何传递消息、

2、教师提供幼儿阅读的资料若干,如图片、书籍、复印的资料等。内容有:古代人快马递书、飞鸽传书、现代的邮政、书报、广告、电视、录音、录音机通讯工具等。

3、幼儿用绘画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经验。

活动过程:一、以谈话的方式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请幼儿互相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说出他们的用途及作用。

(分析:通过幼儿用自己收集的资料,互相介绍自己资料的来源来,展示了自己与家长互相配合查找资料成功的喜悦心情。以交谈方式介绍他们的作用和用途,同时培养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语言交流。)

小结:小朋友之间介绍了自己带来的资料很开心。那么如果你有远方的朋友和远方的亲人,你用什么方法和他们交谈呢?

幼儿: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写信

教师:好!今天我们给王老师写信好吗?幼儿:好!

王老师您好,王老师您辛苦了!

我想王老师了,祝您身体健康。

愿王老师越来越快乐!

祝王老师今年每一天都快乐!

祝王老师每天休息好,身体健康。

祝王老师过好日子,每天都高兴……。

(分析:通过简单的一封信,可以看出幼儿对老师的祝福、对老师的情感、对老师的爱。透露出幼儿的天真可爱。)

二、幼儿绘画:

师:小朋友刚才说了许多对王老师的嘱咐语,还有什么方法表达你们对王老师的想念?

幼:我们用画画的方法,画一副美丽的画送给王老师。

师:好吧!

(分析:有的幼儿用彩色的水彩笔,绘画出大高楼、草地、花坛等建筑物;有的幼儿绘画了春天的景象;还有的幼儿绘画了可爱的小动物等。)

体会与收获:

1、以往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忙着找材料准备教具,而幼儿是被动学习,现在是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帮助幼儿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幼儿不由自主的掌握了学习知识。

2、幼儿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自信心得到了增强。

3、在写给王老师的信中可以看出:幼儿的天真无邪,幼儿对老师情感的真露。从幼儿的绘画中,幼儿的想向力、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幼儿心中情感的流露体现在最美好的画卷中。

案例:从“目标”看进去


背景:现在正在进行“亲亲大自然”的主题,孩子们有了很多的机会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植物和活泼可爱的动物,认识了在春天里人们在大自然里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这一切给孩子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让他们有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班级里很多小朋友带来了可爱的小蝌蚪,而且观察、讨论、记录小蝌蚪成了班级里的一道风景。小蝌蚪的妈妈呢?它是怎么样子呢?这些问题成了孩子们讨论的焦点。因此,我准备抓住这个可贵的教育契机,把这个内容展开来,我预设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两次课时内容,一次是知识经验的丰富和故事内容的熟悉,另一次是故事的表演活动,让幼儿把喜欢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推动幼儿经验的提升。在第二课时目标的制定中,经过指导进行了调整,现对于调整前后的目标进行了比较,进而指导自己以后的目标确定。

实录:

小蝌蚪找妈妈的目标(第二课时)

调整前目标

调整后目标

1、熟悉故事,积累关于青蛙特点的经验,有爱护青蛙的意识。

2、尝试表演故事,增强根据角色特征表达表现的能力,对表演

活动感兴趣。

目标直接指向于这一次活动本身,只限于挖掘这一次活动的价值,立足于本次活动对于幼儿发展所起的作用。

1、进一步熟悉故事,丰富关于青蛙的经验,尝试表演故事,提高表达表现的能力。

2、进一步增强爱护青蛙的情感。

3、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目标置于整个主题的背景下,指向与本次活动对于整个主题推进中的价值,鲜明的表现了主题推进的方向,对于这一次活动价值的挖掘也是比较充分的。

反思:根据调整前后的目标比较,反思自己在制定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白:为什么在探索性主题活动中,要将一次活动置于整个主题背景之下呢?

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的:

一、目标只有置于整个主题的背景下,才能更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要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因此,要淡化知识、技能的学习,关注幼儿经验的习得以及各种能力的提高,体现整合性。

二、目标只有置于整个主题的背景下,才能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目标的确定一定来自于幼儿的现有经验,提升的也是幼儿能感悟的经验,而不要把目标定位于远离幼儿生活的知识点。

案例:我看幼儿的不同归因倾向


在打击乐《加油干》的活动中,幼儿A拿到铃铛后,眼睛盯着小铃看了一会儿,然后双手握着铃铛一下、两下间隙的敲着铃铛。老师见了就走到她跟前指导她用正确的动作敲打铃铛。而幼儿A却尽力把身子往后靠,头也同时侧向一边,用似看非看的眼睛瞟着老师。过了一会儿,进行合奏练习了,幼儿在集体中用杂乱的节奏打着铃铛。老师发现了就再一次去指导她,可是这回幼儿A索性扔掉手中的铃铛,伏在桌上哭了起来,嘴里还不停的说着:“太难了,我不会的,我不会的。”

分析:幼儿A把成败归于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即能力和稳定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即任务的难度上。她认为按一定的节奏打击铃铛这个任务太难了,而且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幼儿A在没验证自己真正能力水平的情况下,就以初尝试所得的结果来给自己的能力下了判断。同时产生了这种信念:无论自己多么努力,都不能完成这个任务,以致于幼儿不去请求老师帮助,不去寻找成功的方法,而是极伤心的接受失败。

描述二:幼儿B中班艺术活动《漂亮的手套》

本次的活动内容是利用糖纸和彩带等物来装饰用纸画的手套,教师示范完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只见幼儿B手拿着剪刀等工具,坐在座位上看其他幼儿的操作。老师上前提醒他进行操作,幼儿就皱着脸说:“我不会做。”接着小眼睛就盯着手中的东西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其他幼儿都做好了,幼儿B就偷偷的把东西塞在了课桌里。旁边的幼儿笑他不会做,幼儿B就不以为然的说:“你是老师帮你做的,我妈妈也会的,做的比这个还要好看。”

分析:幼儿B把成败归于稳定可控的外部因素即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和稳定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即对自己恒定不变的能力观上。幼儿B以前在手工方面的能力不是很强,很多次都要靠老师的帮助指导,所以一开始他没经过尝试就认为自己没这个能力,认为自己的努力都是无用的。另外,由于以前都是靠老师的指导而完成任务的,这次的失败是由于老师没有提供帮助,别人成功也是有了老师的帮助。他觉得如果有他人的帮助如:爸爸、妈妈,他也会成功的。所以他不是努力学习完成任务。而是安心地等待别人给予他帮助。

案例:植物用什么喝水


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伴随着一阵阵银铃般的欢笑声,孩子们蹦蹦跳跳的来到幼儿园。盥洗后,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开始吃早饭。我班上有几个孩子在进餐上挑食的现象非常严重,为了增进他们的食欲,我总是变着法的说些激励和鼓励的话,总算较有成效。这天,我又的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吃饭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长得高,长的结实;就象植物每天喝水一样,才能长得好”。我刚说完就有个声音反映过来:“杜老师,植物又没有嘴巴,它是用什么喝水的呢”?“对呀,对呀”。许多孩子随声附和着。听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反映就是“这个问题有意思,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孩子由自身经验而有感而发的,且充满童趣”。我刚想回答,可又一想,如果我告诉他是植物的根,他们一定又会问为什么根会喝水等等许多问题,这样一来岂不是剥夺了孩子们一次观察和探究的机会吗?《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我何不抓住这个兴趣点,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呢?肯定我们都会有丰富的收获。于是我笑了笑说:“你们先吃饭,吃完了我就告诉你们”。

饭后我带着孩子们到自然角,看了许多植物的种子。我对他们说:“你们不是很想知道植物是怎样喝水的吗?我们现在就来种一些植物吧,你们仔细观察就会得到答案的”。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选了一些大豆种子,放在种植筐里加上水,放在自然角里。孩子们七手八脚的帮我挖土、灌水,还拿来了标签,请我写上名称和时间,我们在最后写上了大(二)班全体小朋友种植。孩子们显得更加的兴奋了。我们还为这些大豆准备了一个“观察记录本”,请小朋友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大豆的生长过程。一切工作就绪后,我对孩子们说要经常浇水,经常换水。

大豆种好后,总有孩子不时的去关心,并议论着。过了两天,几个孩子跑来告诉我:“杜老师,大豆变胖了”。

又过了几天,孩子们又拉着我去看:“大豆变得更胖了,还长出了小芽。”他们高兴极了。从那以后,孩子们更是对大豆精心照料,早晨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大豆又有什么新变化。放学后也要拉着爸爸妈妈去看看大豆,并自豪的向爸爸妈妈介绍说“这是我种的大豆宝宝,看,它越长越高了”。大约过了十天,大豆长出了叶子。又过了几天,大豆长高了,又长出了几片叶子,下面长了许多白色的“胡须”。

区域活动时,有几个孩子来告诉我:“有两个小朋友吵架了”。我赶过去问明原因。原来,有个小朋友说“白胡须”会喝水,另一个说凡是被水泡着的地方都会喝水,于是就争了起来。孩子们看看我,似乎让我来评一评谁说的对。我故作为难的说“哎呀,这个问题还真是难办呀,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来想个办法吧”“好呀,好呀,快想呀,快想呀”。孩子们有点迫不及待了。“这样吧,珊珊认为只要泡着水的地方都能喝水,那我们就把芮芮说的能喝水的‘白胡须’割掉,看看没有‘白胡须’的大豆还能不能喝水,就知道谁说的对了”。我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孩子们的赞同。于是我把一部分大豆苗用刀子割掉“白胡须”,放在另一个种植筐内,加入水。让孩子们继续观察两个种植筐里大豆苗的变化。

这几天孩子们往植物角跑的次数更加多了,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有一天,几个孩子激动的拉着我往植物角跑,边跑边说“杜老师,你快来,你快来,看看大豆苗这是怎么了”。我过去一看,原来没有白胡须的大豆苗在水里的部分已经烂了,叶子也枯萎了,原来有“白胡须”的大豆苗还长的很好。孩子们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于是我们得到了答案:是“白胡须”会喝水!我又问孩子们:“这‘白胡须’叫什么呢”?有的孩子说“叫根”,我点点头:“对,它不叫‘白胡须’,叫根。植物都有根、茎、叶;根是吸收水分和养料的,而‘白胡须’上面的部分叫茎,茎是把这些水分养料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去,这样,植物才会长得好”。“哇,原来是这样啊,太神奇了,”孩子们雀跃不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植物用什么喝水引起了幼儿的极大兴趣,我没有急于直接的告诉幼儿答案,而是为幼儿创造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们亲自种植植物并从中去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时,我庆幸我当初没有直白的告诉他们答案,因为我相信孩子们的此时的喜悦远大于我的泛泛而谈。

为了培养孩子观察的持久性,和责任感,我给孩子们准备了“观察记录本”,开始时孩子们在观察中有了点滴的发现,我都会鼓励他们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记录本”就一直在孩子们的手中传递着,一直到最后,我们的问题得到了答案,“观察记录本”就是我们这次探究活动最好的“见证”。上面的记录清晰的让我都叹为观止。特别是当两个孩子出现矛盾时,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及时站出来“伸张正义”,而是以支持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接纳和尊重幼儿的想法并继续进行探究,与幼儿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孩子经历了足够的探究活动后,我又在孩子们认知基础上给予适宜的总结、概括,使孩子获得了内化的知识经验。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活动也辐射到家里,在这其间许多孩子从家里带来了许多关于植物的书籍,有热心的家长也帮我们在英特网上收集了许多有关的资料和图片,我们也从孩子们的这个兴趣点生成了我们班本月的主题:植物-我们的朋友。使孩子们收获的知识更有科学性和系统性了。

作为教师我及时的发现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给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直接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从而使他们在实地操作与观察中获得了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经验。

总之,孩子的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根源,作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的兴趣点,并不断延伸。因为只有孩子有了兴趣,那么我们的探索才是有价值的,我们的活动才可以不断深入的开展下去。就是因为有了兴趣,孩子们才会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才可以让我们的活动变得如此的生动,孩子们才能从活动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喜欢《案例:用欣赏的态度看孩子的作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学会欣赏孩子的作品 幼小的孩子往往将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东西,通过绘画、泥塑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在一次绘画课上,三岁多的悦悦用五彩画笔把一张白纸涂染得缤纷绚烂,谁也不知道她画的是什么,我对那“不知所云”的作...
    2021-09-18 阅读全文
  • 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孩子 下面是“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孩子”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老师,睿群又打我了。 ”“老师,睿群手里拿着彩笔!”“老师,睿群抢我的玩具!”这就是睿群,一个喜欢惹事的孩子,每天告她状的...
    2020-05-19 阅读全文
  • 用“欣赏”促使孩子成长 一次美工课上,我让孩子们画“美丽的家乡”。孩子们经过探索、讨论,都纷纷动起手来。过了一会儿,XX小朋友举着自己的画来到我跟前说“老师,你看,我画得好吗”?我说“这花画得很漂亮,就是太大了。比房子、大树...
    2021-09-0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用肯定的眼光看孩子 我们班上有个孩子叫刘**,看着就聪明伶俐,可是他却……怎么说呢,好象有点太“活泼好动”了,简直一刻也不闲着,有时调皮捣蛋得不象话,连他的家长都怀疑他有“多动症”,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让我多操心了。我也没...
    2021-05-12 阅读全文
  • 案例: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孩子 有一次,我班开展区域活动,孩子们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分别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内玩耍;我们班的黄健宏小朋友也不例外,他最喜欢到动手发现区玩,当我经过发现区时,突然看见发现区里的几个电动玩具和发条玩具被拆的...
    2021-05-20 阅读全文

幼小的孩子往往将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东西,通过绘画、泥塑等自己喜欢的形式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在一次绘画课上,三岁多的悦悦用五彩画笔把一张白纸涂染得缤纷绚烂,谁也不知道她画的是什么,我对那“不知所云”的作...

2021-09-18 阅读全文

下面是“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孩子”的内容一文,给你带来丰富精彩的内容,欢迎阅读!“老师,睿群又打我了。 ”“老师,睿群手里拿着彩笔!”“老师,睿群抢我的玩具!”这就是睿群,一个喜欢惹事的孩子,每天告她状的...

2020-05-19 阅读全文

一次美工课上,我让孩子们画“美丽的家乡”。孩子们经过探索、讨论,都纷纷动起手来。过了一会儿,XX小朋友举着自己的画来到我跟前说“老师,你看,我画得好吗”?我说“这花画得很漂亮,就是太大了。比房子、大树...

2021-09-09 阅读全文

我们班上有个孩子叫刘**,看着就聪明伶俐,可是他却……怎么说呢,好象有点太“活泼好动”了,简直一刻也不闲着,有时调皮捣蛋得不象话,连他的家长都怀疑他有“多动症”,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让我多操心了。我也没...

2021-05-12 阅读全文

有一次,我班开展区域活动,孩子们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分别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内玩耍;我们班的黄健宏小朋友也不例外,他最喜欢到动手发现区玩,当我经过发现区时,突然看见发现区里的几个电动玩具和发条玩具被拆的...

2021-05-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