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

发布时间:2021-05-31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态,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

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幼儿情绪的易激动性(容易爆发激情)、易感性(情绪容易被周围事物所左右)和易表现性(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的一致性)。情绪调控作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一定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因而需要教育和培养。

情绪调控和知识系统及认知能力一样,是一种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而这种学习又不同于认知教育,它更多地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更多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情感共同体

每个家庭都有特定的情感氛围,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典型的、占优势的情绪状态。父母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善于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表现得愉快、喜悦、乐观向上,不仅能使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而且也为孩子处理消极情绪提供榜样,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和处理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和睦是培养幼儿初步情绪调控能力的前提。如果父母之间经常争吵,家庭关系紧张,孩子极易产生焦虑不安、自卑、恐惧等不良情绪。

父母之爱应当是一种理解、尊重、理智的爱。孩子是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家长要理解和尊重孩子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父母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沟通和应答,而不是”统治”,即家长以强制的手段去监控、阻碍孩子的情绪表达。当孩子闹情绪时,父母唯有首先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表达其情绪的需要,才能抚慰孩子的情绪。在家庭氛围中,父母要克服自身情绪的不良表达方式,如暴躁、武断、独裁以及动辄施以威胁或惩罚,应当设法跳出亲子关系中因父母与子女的不平等性产生的权力陷阱,认清孩子情绪的真正动机,以理智的方式博取孩子的信任,成功地疏通亲子沟通的渠道。

发展孩子的情绪智力,应当特别重视家庭情感氛围的作用和影响,要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宽容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目的地帮助幼儿实现情绪的宣泄。

促进孩子的情绪发展

培养孩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应该让孩子全面体验各种情绪,以丰富孩子的情感世界,既要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又要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只有当孩子面对一些负面的消极情绪时,才有可能实践情绪调控的学习。家庭可以做下几方面工作:

设立规范:面对孩子的各种需要,要客观分析,满足合理要求,拒绝不合理要求。

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会获得消极的情绪体验,会表现出某种过激情绪反应。应当预先与孩子共同设定一些规范,逐步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使孩子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这种能力的情绪表达方式做出价值评判。只有孩子能够对自己的情绪做价值评判时,才具有实现情绪调控的可能性。当然生活中也应教育孩子适度节制各种欲望,抵制各种诱惑,让孩子有需要得到满足的体验,又有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体验,这样慢慢就能正确对待需要和满足的关系,慢慢地就能学会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加以适当调节。

创造与同伴交往条件: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与同伴交往,如果长时间独处,会产生莫可名状的孤独感,渴望交流又得不到交流的状况,可能导致慢性的情绪压抑。积极与同伴交往不仅可愉悦孩子的身心,也为孩子提供实践情绪调控的机会。同伴是孩子最有效的榜样,同伴的榜样对孩子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模仿。幼儿可以从同伴身上学习如何调控情绪。尽管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小冲突,却能使孩子们学会如何与别人协调,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等。

孩子有喜爱游戏的天性,游戏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使孩子愉快地、心甘情愿地服从角色分配,服从规则要求,要想参与就必须约束自己行为,否则会遭受排斥,失去参与活动的机会,这有助于训练并逐步形成孩子的情绪控制机制。另外,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松弛紧张情绪、宣泄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在游戏中幼儿会借助于动作、语言、角色扮演来体验积极情绪,发泄消极情绪,在内心产生一种满足和快乐的感受。

教给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由于幼儿注意力很容易发生转移,消极情绪状态持续时间不一定很长,这也表现出一种对情绪的无意识调节。面对孩子的过激情绪,家长可以讲究策略,运用冷处理,设法转移幼儿注意力等。但同时应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如教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告诉孩子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时,就在心里暗暗说 “不能打人”或“不能摔东西”;或者在不愉快时想一想别的愉快的事情。

让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让孩子在幼儿时就学会接受批评,无论对个体完整人格的塑造,还是对促成事业的成功,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具体建议:

教育孩子虽然应该表扬为主,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既听到正面肯定,也听到反面的批评。注意批评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以更多的表扬为前提,如:“宝宝昨天学走路一点不怕累,怎么今天就怕累了?”有意识地早早“引进”批评,可以帮助孩子下意识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在婴幼儿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也较能适应社会,包括拥有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和非议的平和心态,拥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

①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尖锐、多不中听,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因为只有认真倾听,才会发现其中也许确实有几分道理,最后才能虚心予以接受。从而让孩子渐渐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批评,不仅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也是自我完善的必要方法。

②传授冷处理技巧

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虚心接受,列出改进的办法或措施。当然,对批评者的感谢,更能体现出接受批评的诚意。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包括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反击”,不要夸张等,相反,要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冷静地分析出尽可能多的合理成分。

③不必委屈接受

如果批评不符合事实,应当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负面影响。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不是推卸责任,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④对批评一视同仁

要教育孩子:只要批评有道理,即便批评来自小伙伴,即使对方做得也不怎么好,自己也应当虚心接受。

孩子学会了”善待”批评,批评完全可以如同表扬一样,鼓励孩子前进,能起到表扬难以达到的警示作用。

情绪调控能力,是情绪智力的重要品质之一,这种能力能及时摆脱不良情绪,保持积极的心境。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的初步情绪调控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对自己情绪中对人对己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情绪冲动加以适当调控,如孩子对任性、侵略性、攻击性等偏颇情绪的适当调控;另一方面表现为幼儿能适当地调节情绪,并常常鼓励自己保持高兴愉快的心境。概括来说,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绪调控在一个相称的范围内,以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培养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的能力

孩子偶尔耍一下小脾气是可以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罢了,父母们应该很清楚。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才,情商占80%,智商仅占20%。对于孩子的学习来说,情商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影响因素。

不过,对于爱子心切的父母来说,往往只希望自己的孩子体会到持续的快乐、开心等正面的情绪,不希望孩子经历愤怒、嫉妒、沮丧、失望、悲伤、焦虑、不耐烦等负面情绪。有些父母甚至还会给这些负面情绪贴上道德的标签,如果两个小朋友因为争抢玩具发生打闹,我们总喜欢给孩子贴上“自私”的标签,而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因为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夺而产生的愤怒情绪,借由身体语言进行表达的行为表现。

其实,情绪是没有道德意义上的对错的。只要我们是正常的人,就不可能避免遇到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孩子无法了解这些感受,他就不能学会认知自己的这些情感,当别人经历这些情感的时候,他也无法去理解,更谈不上管理好自己的这些情感。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只会发泄自己的这些情绪,不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0—5岁是培养孩子情商的关键时期。人们 EQ的形成开始得极早,婴儿已经开始感受和学习,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建立我们已有的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如果父母在孩子五岁的时候就训练他们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些孩子在八岁时,他们的身心状态会更好,他们的学习和与同伴的社会交往会表现更好,身体也会更健康。

由于认知能力和心智水平逐渐提高,小学阶段的孩子比学龄前的孩子更能理解自己的情感,能识别情感背后的原因,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管理情绪的能力呢?

让孩子学会暂停自己的情绪

“冲动是魔鬼”,我们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当人在情绪而非理智操控的情况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往往会做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情绪激烈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从潜意识做主掌控的“冲动反应”状态,进入到意识做主掌控的“理性回应”状态。只有在意识主宰的情况下,人才有办法去做新的选择,才能够有效地去解决情绪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从潜意识状态,就是情绪控制的状态进入到理智控制的状态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暂停,让自己先冷静,然后再处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喜欢在生气的时候动手打人的孩子,可以让孩子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预先设置只要举起手,在脑子里马上就会有声音大声喊“停”!

我教给伊伊的暂停方式是,让她给自己设置一句话,当情绪非常激动的时候,就下意识地说:“我很生气了!”听到这句话,别人就会明白她快要控制不住了。这句话也是在告诉别人需要赶快离开现场了。

引导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的情绪波动暂停以后,父母就要让孩子察觉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这就需要父母成为一个积极的倾听者,认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压制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我们还要帮助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找到一些恰当的与情绪对应的词语,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让孩子更清楚地识别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教孩子学会识别自己的情绪:

1、帮助孩子积累表达感受的词语。父母是孩子的情感导师,我们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机会教孩子掌握一些表达感受的词语,让孩子懂得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被作业难住时,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郁闷吧!这道题好像很难”;当孩子被别人欺负时,可以对孩子说“你现在很伤心吧!”;当孩子被误解时,可以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很委屈啊”等等。

2、告诉孩子一些关于感受的身体反应。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基本常识,让孩子了解当遭遇某种情绪的时候,身体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比如,当人们害羞时,脸会变红;当人们愤怒时,会咬牙切齿;当人们沮丧时,会垂头丧气;当人们高兴时,会手舞足蹈等等。

3、利用可视化材料来帮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通过绘本、视频、照片或图片等可视化材料,声情并茂地告诉孩子别人经历的不同感受。比如,“这张图片中的阿姨正在为丢了手机伤心不已,眼泪快要掉下来了”;“电视里的小朋友找不到爸爸妈妈,害怕得大声哭了”;跟孩子一起读绘本的时候,可以讨论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 “艾玛奶奶走了,思达是不是很难过啊”等等。

4、教孩子通过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来识别他人的感受。我们经常会带孩子出去玩或去超市购物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多留意一些场景,观察和识别他人的情绪。比如,很多人一起排队时突然看见有人插队,让孩子观察被挤到后面的人的反应,了解他人生气的感受。

5、利用机会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我们既可以利用真实场景,也可以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为孩子创造机会描述自己的情绪。比如,“你是不是还在为弟弟搞乱了你的抽屉难过呢?你生气了吗?”;“如果你的金鱼死了,会很伤心吗?”等等。

引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不分对错的,都是人性的体现。任何人都会体会到快乐、痛苦、抑郁、嫉妒等令人愉悦和令人伤心的情绪。而父母却往往不希望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良情绪,但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孩子就会去压抑这些不良情绪。

情绪是可以面对的,不需要被压抑的,是可以被接纳的,疏导的。当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情绪,并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调节和控制情绪,孩子的情绪表达就会向良性发展,自控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伊伊的很多爱好,往往让我们这些成年人看不懂。她每次出门,最喜欢捡拾地上的树叶和石头,常常把这些分文不值的东西带回家。这些成人眼中的“垃圾”,却成为孩子心目中的宝藏。

她还专门准备了一个盒子来装她捡来的东西。而爱干净的外公,往往看不惯伊伊的这些行为。有一次,趁大扫除的时候,外公把伊伊的宝藏进行了彻底清除,她眼里的很多“宝贝”都被外公扔进了垃圾桶。

伊伊知道后,跟外公大哭大闹了一番。一边哭一边指责外公:“我的东西,你为何不经过我的允许,就把它们扔掉了呢。你赶快去垃圾桶捡回来。”等外公下楼去看的时候,这些“宝贝”已经被清洁工拉走了。伊伊只好气得跺脚,我能明显感受到孩子的伤心和对外公的气愤。

“宝贝,这些东西是你辛辛苦苦捡来的,有一次为了捡一块漂亮的石头,还差点掉进水里了。如果是我,也会很珍惜这些宝贝的。现在已经被拉走了,你就是把地板跺穿也没有用啊!爸爸知道,你一定很难过,对吗?”伊伊慢慢停止跺脚,非常伤心地哭着点了点头。

我接着对她说:“但外公也是为了让家里变得更整洁,才会收拾这些东西的。你现在无论怎么对他生气,那些东西都不会长腿跑回来的。外公每天都给我们拖地抹屋,买菜做饭,是不是很辛苦的啊?”

听到这里,她若有所思,由刚才的大声哭泣转为低声抽泣,还哀求说:“爸爸,你能不能告诉外公今后不要乱扔我的东西啊?他老是把我的东西扔到垃圾桶。”外公正好在旁边听到,赶紧答应她以后一定先问问她再收拾。

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我马上接着外公的话说道:“伊伊,爸爸以后带你去更多的地方旅游,然后捡更多的宝贝回来收藏。如果把你的收藏箱挤破了,那该怎么办啊?”

听说要带她出去旅行,伊伊马上破涕为笑:“我们明天就去厦门玩吧!妈妈说那里的海滩有很多贝壳,我要捡一大箱回来。”

“宝贝,哪有这么快呢?爸爸答应你,春节后我们全家都去厦门海边晒太阳,捡贝壳。”说完,我们还进行拉钩确认。吃了定心丸的她,又手舞足蹈地跑去给全家人通报我们的旅行计划。

让孩子体验父母如何管理情绪

言传身教是训练孩子管理情绪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去分享自己的感受,提升孩子对情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在真实的场景中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我在教育女儿的时候,也会遇到情绪崩溃,控制不住的时候。比如,有一次,伊伊对别人出现很不礼貌的举动,我让她一个人反思,但是她非但没有认识到错误,反而情绪激烈地说:“你不是我的爸爸了,我没有爸爸了!”这句话让我怒火中烧。面对这个令人生气的场面,我是这样调节自己情绪的。

首先,我大声地说:“你这样说爸爸很生气”,然后我离开她,让自己先冷静冷静。

其次,当我冷静以后,我以观察者的身份重现了当时的场景,当我教育孩子的时候,因为我采取的教育方式,孩子很抵触,说了很伤人的话。我觉得很生气,有挫败感。

接下来,我剖析了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我会有这样的情绪,是因为觉得她怎么会这么没有礼貌,而且不知好歹,我处罚她了,她还不改正。我其实最需要的是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能改正错误。

然后,我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女儿不是故意和我作对,是因为我的做法让她情绪激动,她是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说出那番话的,而且还不是她的真心话。

最后,我的建设性行动是:我要采取一个她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改变了最初强硬的让她自己反省的方式,而是先告诉她爸爸其实很爱她,不能忍受她说的不要爸爸的话。而且,爸爸还很生气她的不礼行为貌,因为讲礼貌是表达对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都要做到的,我还顺势讲了一个没有礼貌的小猴子的故事。

结果,女儿很配合,她的情绪也完全平复,而且最后我也达到了我的初衷,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做出改变。

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人们通常认为聪明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思维敏锐,其实不然。事实上,聪明的孩子因为能迅速回答出问题而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相反,反应较慢的孩子却常常在深深地思索。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敏锐思维的能力呢?

创造家庭思考环境

从娃娃开始及时引导.有位母亲通过朗读简单的诗词引导她5岁的孩子思考问题。她先读一首诗:如果世界上堆满了馅饼,如果海水全部化为墨水,如果所有的树都结满面包和奶酪,那么,我们喝什么?然后,她问孩子:“一个句子以‘如果’开头,是不是意味着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联想出一连串问题。培养孩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

提出问题让孩子思考领孩子去博物馆,与孩子一同阅读,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参观博物馆时不要走马观花,简单地欣赏作品,不妨提出“恐龙如果复活了,地球会变成什么样”之类的问题。

全家参与

只要引导得法,在自己家的小天地中即可取得良好思维习惯的最佳效果。孩子的年龄不论大小,也应创造机会使他们说出值得一听的主意来,这并不需要安排正式课时。一家人围聚一桌共进晚餐,议论一天中发生的种种事情,这就是一个指导孩子最好的机会。

讲笑话

幽默风趣能在笑声中使孩子们懂得对事物的评判标准远非仅有一种。一个奇妙的双关语之所以能引起哄堂大笑,就因为它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词意。

打破传统观念

人类进步的历史状是不断彻底改变传统观念的历史。爱迪生发明电灯前,人们满足于油灯照明;若不是计算机带来根本性变革,会计们只能够终日在纸张、笔墨、帐簿中忙碌。孩子们很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更敏锐于对“从来如此”的事情提出质疑。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一辈子都保持大胆质疑、勤奋探索的习惯。

提出违背常规的问题

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激发想象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好处是可以降低汽车的油漆成本;坏处是在停车场难找车子。)

准确表述

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这里介绍一个家庭游戏:蒙住一个孩子的眼睛,让另一个孩子在两幅相似的画中挑选一幅进行描述。然后解开蒙布,让被蒙住眼睛的孩子指认出所描述的是哪幅画。那些描述往往很模糊,孩子搞不清究竟是哪幅画。这种游戏既可教会孩子更准确地表达,又可教会孩子更细致地观察事物。分页标题

尽可能地听取不同意见

小孩子大多数只顾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有耐心去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和简单地重复说过的内容。由于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就容易忽略那些能开阔视野的见解。因而要引导孩子听取别人的意见。例如孩子说邻居家的小伙伴是“笨蛋”,就要让他去问问哥哥、姐姐对那个孩子的评价。这就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过的方面。同样,让孩子留意新闻、广播等等对同一事实的种种不同分析,对孩子学会集思广益大有好处。

坚持不懈

小孩子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学会逻辑思维。这就像学骑自行车,头一两次刚学会一点,可转眼之间就全忘了。但一旦最终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你一辈子都忘不了。

思维需要苦练,但苦有所值,苦有所得。

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


导语:老一辈的人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后辈说:比起我们来,你们可幸福多了,生活在蜜罐里啊,以前我们怎样怎样,而现在你们又怎样怎样……老人们说得多,我却神经麻木,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现在马路是宽了,但车却多了,到处都堵车,这是幸福吗?房子是大了,但能活动的户外空间却小了,这也是幸福吗?幸福究竟什么呢?相信很多像我一样的成年人都会神经麻木感觉不到。其实幸福感也是需要培养的,它很早就在我们的心里慢慢发芽,慢慢成长……

越来越多新奇有趣的玩具,越来越多花样翻新的游艺活动,越来越高水准的物质生活,宝贝的每一个要求都能及时得到满足……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宝贝对幸福的感觉变得那么淡漠?快乐真的就是幸福吗?怎样才能培养宝贝感受幸福的能力?

芊芊自然朴素的幸福观

芊芊从1岁多就是个小汽车迷,现在已经2岁半了,对汽车的专业知识和热爱与日俱增,不管是图片还是实物,他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汽车的名称和原产国家,当然由于语言发展所限,他发明了一些富有个人特色的代替词汇:说不好“千里马”就用“马马车”代替,说不好“奔驰”就用“驰啊驰”代替。有一天,爸爸妈妈带他去商场,他又在汽车玩具柜台不走了,他发现了一个新型的“驰啊驰”,他看着这个汽车不停地“哼哼”笑,妈妈问:“你为什么笑?”他说:“我笑这车。”“这车怎么啦?”“漂亮!”“你想要不?”“想要!”“给你买一个吧?”“不买,家里有了。”可是临走的时候,他还要跑回柜台再看一下,“哼哼”笑笑。售货员惊讶地说:“这孩子像个小大人,真懂事!”

平时走在路上,要是看见别人吃或玩什么新鲜玩意儿,他会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眼睛直勾勾地望着人家,还问:“这是什么?”如果别人给他,他却不要。可转过身来,他还会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给他买了他才会吃,有时他也会主动说:“咱也买吧!”邻居几个老人夸芊芊:“这孩子长大有出息!”

渐渐地,芊芊开始有了自己的幸福观,他总结道:“妈妈,你说什么最舒服?屙臭臭的时候肚子疼,不舒服,屙完就舒服了;睡觉的时候不想睡,不舒服,睡着就舒服了;弹琴的时候累,不舒服,弹完就舒服了。”总之,他体验并明白了能忍得一时之痛将会获得更大更爽的幸福感!

芊芊产生了拥有“驰啊驰”的愿望,如果妈妈给他买一个,当时他的愿望立刻得到满足,他的感觉一定更加快乐;如果妈妈鼓励芊芊接受别人给他的东西,当时他的愿望也立刻得到满足,他的感觉也一定更加快乐。但是如果这样的话,拥有快乐的芊芊就缺乏了感受幸福的体验和能力,而且这种感受是不依赖物质而存在的,也不是稍纵即逝的暂时快感,而是克服眼前困难、在心理上战胜自我的巨大胜利以及由此带来的自豪和成就感!可见,得到很多快乐的宝贝未必产生了相应的幸福感,快乐本身并不等于幸福。

快乐是建立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基础之上的自然感官享受。幸福则是超越自然感官限制而获得更大价值的精神愉悦。可见,感受快乐比感受幸福所需要的能力低级多了,宝贝只要拥有健康的感官功能和自然的身心需求,一旦得到外界的满足,快乐就到手了;可宝贝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时候,未必总是有求必应,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快乐便不翼而飞,于是有的宝贝可能与各种消极体验“结盟”了:发泄、生气、苦恼、急躁、焦虑、紧张、愤怒、攻击、赌气……

可是有幸福感受能力的宝贝则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来摆脱困境:他发挥想象力幻想一件比眼前更美的事物,自言自语编一则故事为自己搞笑,摆弄一下其他玩具分分心,或者干脆“王顾左右而言他”……他总有办法让自己快乐起来,因为快乐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心里而不是外面的世界,做到这一点的宝贝就与幸福“手牵手”了。

可见,快感是靠不住的,幸福感才靠得住。父母不仅要奉送给宝贝快乐,更要培养宝贝感受幸福的能力。

1、积极应答而不立即满足

1岁以内的宝贝属于感觉型、冲动型的,他有什么要求不会用语言表达,通常就用哭声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以及渴望妈咪关注和爱的需求,而在成人文化里,哭声是难过痛苦的信号,怎么能让宝贝难过痛苦呢?妈咪就在身边,随时都能响应宝贝的呼唤,于是宝贝的哭声越少就越增强妈咪的成就感,1年多以后,妈咪就纳闷了,宝贝怎么那么缺乏耐心、那么不擅长等待呢?怎么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呢?可别总以为宝贝天生就是这脾气,其实,主要因为你一直就在“培养”他的急脾气。

如果用延迟满足的方式,宝贝的耐心和脾气就会锻炼得好多了。当宝贝用哭声召唤你吃奶的时候,你远远地用声音答应着:“妈咪就来了——”你“踏踏”的碎步告诉宝贝你马上就到,到了之后你拿着奶瓶再跟宝贝聊两句:“宝贝饿了,该吃奶了!”“宝贝吃奶,白白胖胖。”这样可以拖延几秒钟以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而且简短的哭声也锻炼宝贝的肺活量。这是积极应答宝贝的最好方式。二话不说、立即满足是充满爱心但缺乏教育用心的方式,而消极冷淡、对宝贝的应答不理不睬则是爱心妈咪永远都不会做的事情。

2、拒绝而不惩罚

2岁左右的宝贝懂得一些事理了,身体运动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于是他可能要尝试一些方式来挑战妈咪的爱心和耐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益,可有些方式是不安全、不礼貌甚至蛮不讲理的,妈咪一定要拒绝宝贝,但是拒绝不等于惩罚。研究发现,惩罚也能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但不是自我延迟满足能力,而是外在延迟满足能力。即大人在眼前的时候,为了逃避惩罚带来的不安,便在表面上服从大人,大人一走,他就恢复原样了。自我延迟满足能力是宝贝内化了大人的要求,变成安心和乐意控制自己的行为规则,所以大人不在身边,他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拒绝就是明确坚定地告诉孩子“不”,同时提示他更好的行为规则和方式,惩罚则是对宝贝所犯的错误本身特别关注,用大声训斥、打屁屁或者打手等方式使自己得到发泄、使宝贝感到害怕,但是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妈咪要把握好拒绝与惩罚的界限,让宝贝在拒绝而不惩罚的教育方式中滋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

3、维持和谐美满的婚姻关系

感受幸福的模式在家庭中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宝贝以后的生活内容将跟现在的爸爸妈妈截然不同,但是对生活内容的评价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亲子之间却有惊人的相似。有一项调查报告发现,妈咪感觉婚姻关系和谐的,宝贝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育得更好,这已经为宝贝感受幸福奠定了基础。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年轻的父母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灵也需要体贴。研究发现,在愉悦的情绪中,孩子愿意学习,做什么事都积极,因此,孩子的智力水平也就会提高,反之,情绪不好时,则不愿学习,活动也不积极,孩子的智力发育也就迟缓,个性发展也会出现故障。不仅如此,情绪与健康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事实证明,情绪愉快对身体的健康十分有利。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呢?

一、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长期处于愉快心理环境下的孩子,往往表现为精神振奋、性格豁达、活泼乐观、充满自信。相反,一个压抑的家庭氛围,孩子就会表现为缺乏热情、性格内向、感情脆弱,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和谐的家庭是孩子良好情绪培养的重要环境和因素。

二、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养。

在生活中,给孩子制定有规律的生活,如定时、定量的饮食,适当的睡眠,合理搭配身体的动静活动,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一种稳定平和的良好情绪。

三、对孩子的爱抚。

许多观察和研究证明,父母长期爱抚、关心孩子,给孩子体贴入微的照顾,满足各种合理要求,能够引起孩子的安全感、依恋感,有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信任、自信的性格情绪特征,同时,还使孩子与父母在共处时总能引起良好的情绪反应。这是使孩子产生良好情绪的基础。

四、父母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要合理地、自然地显示个人的喜怒哀乐,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过分的悲伤、压抑或愤怒。父母能自由地表达情绪,儿童亦会受到感染。

五、与孩子建立平等的朋友关系。

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内心情绪感受,做一个和孩子知心的朋友,如果孩子碰到了某些问题,父母应与孩子共同分担,同时,也要给予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帮助孩子合理的发泄情绪,可采取让孩子适度地宣泄或与孩子促膝谈心,使其达到心理平衡。

六、在游戏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正常活动,是培养其良好情绪的时机。父母应利用空余时间多陪孩子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产生愉悦的心情,同时,对人和事都有一种美好的情绪感受。而不要在孩子兴趣浓时,无道理地训斥孩子,或强令孩子中止游戏,否则会使孩子产生不满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对其心理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重视对孩子情绪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积极的情绪,从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培养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当事情没有向着自己所希望的样子发展时,他们就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的培养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前提。因此,情绪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让孩子坦然面对失败很多孩子在失败后,情绪会显得很低落。教孩子如何正确面对失败,正视失败的勇气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家长不妨故意输掉几次,让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面对输赢的。可以这样说,“虽然我输了,但这个游戏还是非常有趣,也许下一次我能赢呢。”让孩子认识到,所有的游戏都是有输有赢的,只有这样游戏才会有趣。

二、让孩子懂得分享

小孩子往往不能忍受别人和自己分享每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与自私不同,而是天性使然。父母必须正视孩子的这一特点,在别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之前,帮孩子把最喜欢的几样玩具收起来。父母的做法告诉孩子,你尊重他所喜欢的东西,但分享也是游戏的一部分。同时告诉孩子,小朋友不会把宝宝的玩具带回家。

三、做到公平裁决

如果您的小家伙为了玩具和小伙伴打起架来,您应该立刻上前制止,然后告诉两个孩子:你们要轮换着玩。这种说法比“让着弟弟”要好得多,因为对孩子来说,后一种说法并不公平也难以接受。你需要扮演裁判的角色,以确保每隔一段时间两个孩子便交换玩具。

四、事先打好“预防针”

被命令的感觉会让孩子沮丧,因此家长在某件事情将要发生之前应该让孩子知道接下来会出现哪些情况,这样就能让宝宝觉得掌握主动权的是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比如,“我们再玩三次滑梯就该回家了”,或者“吃完雪糕我们到外面去玩。”

五、制定好规矩当孩子感到事情不在自己掌握的时候就容易大声哭闹、乱发脾气。而规矩能给与他们必要的安全感。比如,当和小伙伴正在进行的某项游戏结束的时候,我们可以规定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握握手;或在回家之前再让他自由活动一会儿等等。

六、让孩子休息一会儿

完成一种活动,准备开始另外一种活动之前,父母可以带着孩子找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休息一会儿,平稳一下心情。虽然这样做有点耗费时间,但可以有效避免孩子过于兴奋。

七、经常给予表扬

如果孩子能够不哭不闹乖乖地跟着父母从小朋友家或者游乐园离开,我们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这样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刚刚的表现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说,“宝宝那么听话,真让妈妈骄傲”,或者,“今天玩得真高兴啊!”小孩子都喜欢正面的评价,因此家长对于正确行为的关注和鼓励能激励孩子将优点保持下去。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由于语言对幼儿的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故家长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语言是在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广泛交往中,幼儿感到有许多知识、经验、情感、愿望等需要说出来的时候,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

2、帮助幼儿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幼儿生活范围狭小,生活内容单调,语言发展就迟缓,语言就贫乏,因此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扩大眼界,增长词汇。

3、加强语言训练。

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1、理解孩子。

幼儿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以无意注意为主,自制力差等等,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兴趣,且兴趣不稳定。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多读一点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书,从理论入手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2、尊重孩子。

幼儿也有自我意识,有一定的自尊心。家长在平时,要时时处处注意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平等的人来对待,切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或使自己以一个“家长”的面孔居高临下地出现在孩子面前,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选择,才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相信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不久能增强孩子的信心,加强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赖,同时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在平时,父母要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交谈,利用假期和孩子一起郊游,沟通感情,加强彼此的信任感,同时注意及时肯定、鼓励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方法一: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

很多父母总是以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很坏的影响。明智的父母不仅重视孩子学习成绩,更重视孩子的能力发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改变以考分来判断孩子的标准,因为孩子的素质不是单纯由成绩来表现的。在一个强调素质教育的时代,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争取高分是远远不够的,其他方面的素质也需要父母的培养,尤其是孩子的动手能力。现在社会越来越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多终日埋头苦读的孩子所欠缺的。

爱迪生小时候成绩特别差,被老师讥笑为智商不高的孩子,可是他的母亲并不这样认为,也没有因此对孩子失去信心,在母亲的精心引导和教育下,爱迪生建立了自己的试验室,每天动手做各种科学实验,最终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爱因斯坦在上小学时,也曾因为学习成绩差被老师认为是低能,然而他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相对论,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现代社会,是讲究孩子能力和各方面综合素质的社会,成绩只是孩子一个阶段学习情况的反应,无法证明孩子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一个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也许在动手实践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父母不能片面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要重视发掘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桎梏,将孩子的动手能力教育列为重要的教子课题。

方法二: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学到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理论上的,要想孩子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和财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能行,只有父母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孩子才能真正地成为天才。

实践的过程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检验,孩子在实践中才会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敢尝试或害怕失败,父母不要对此冷嘲热讽,而是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下,孩子的素质会不断提高。因此,要想培养出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孩子,父母就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能行。

海明威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父亲的教育方法似乎更有独到之处。他对小海明威的教育既严格又灵活,他会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而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他认为,事事依赖别人,会窒息孩子的才能,不能使其有所作为。

于是,在小海明威4岁的时候,父亲严肃地对他说:“孩子,别老是跟着我,自己玩去吧!”说着,就给小海明威一根鱼竿,鼓励他说:“你能行,自己去吧。”后来,父亲又给他一枝猎枪。小海明威在父亲的指点和鼓励之下,很快就迷上了钓鱼、打猎和探险。

最终,在爸爸的信任下,海明威健康长大,并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的帮助下,他完成了多部杰出的作品。

孩子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培养出独立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父母把信任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树立“我能行”的心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这种感觉,最终干成一番大事业。

孩子学习书本知识的最终目的是用在现实生活中,成为自己立足于社会的基础和资本。所以,空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将知识具体为实际可操作的实践。这样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和准确,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因此,父母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就显得格外关键。当孩子信心不足时,父母不要吝啬自己的信任,告诉孩子:“你能行。”

方法三: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

孩子如果对父母存在很大的依赖感,事事都依靠父母,即使是自己可以动手做的事情也推脱给父母,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惰性,难以自觉地动手实践,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也不愿动手。

父母要减少为孩子做事的冲动,在生活中,只要孩子自己可以做到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在学习上,也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如孩子做作业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让孩子自己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理解消化,这样孩子会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具备较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王伟的爸爸有一套自己的教子理论,他最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的事大人不管,放手由孩子自己来做。

一天,王伟遇到一道数学难题,拿来问他,他只是给孩子说了三句话:“一是老师是怎么说的就怎么看,二是定义定理怎么讲的就怎么做,三是例题怎么运算的就怎么办。”

王伟开始不理解父亲话语的意思,爸爸耐心地告诉孩子:“告诉你方法,比告诉你一百个答案都重要。如果只是告诉你答案,下次你还是不会,因为你从此对爸爸就有了依赖。”王伟听懂了爸爸的话,通过自己的能力独立把难题解决了。?

王伟的爸爸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用了几句话就轻松地改变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这是每位父母都要借鉴的。减少孩子在学习上对父母的依赖,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提高自己的亲自动手能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减少对父母的依赖,孩子会在父母的放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优秀孩子。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给孩子提前输入信息,让孩子尽早开始积累词汇。等到孩子发音器官成熟,他所积累的词汇就会像喷泉一样地喷涌出来,他的表达能力将远远超过1岁开始学习词汇的孩子。

1、培养阅读常规

当孩子吃饱、睡醒、情绪愉快时,可以让孩子坐(或卧)在固定的地方,陪他一起阅读。这种阅读从孩子3个月龄以后就可以进行了。此时不管孩子是否能听懂,都应该每天坚持阅读、讲解,阅读时保持安静,阅读中不打岔,不停顿。

2、掌握阅读时间

3个月龄的婴儿,可以让他看单幅挂历上的小狗等小动物,家长可以让孩子边看边对他说:“这是小狗,看看小狗在干什么?”每天可让孩子看一两分钟,可以重复看同一幅图片。9—10个月龄婴儿,可将其抱在手中,选一些婴儿画报,让孩子边看边听家长阅读、讲解,每次约2分钟。1岁左右的孩子,不仅可以阅读婴儿画报,还可以阅读单幅图画上配有儿歌的书,家长边讲解图画内容,边念儿歌,每次阅读3分钟。2岁后的孩子,可以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让孩子从小感受精编的图画书,边看、边听、边说,产生想象,每次阅读4—5分钟。3—6岁的孩子,阅读范围更广,内容更多,每次阅读的时间可掌握在10—15分钟。

怎样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运算能力是数学思维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口算能力也是学生学习技巧和能力的一种体现。口算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笔算、估算和简算的技巧,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培养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要使他们快速而高效地学习,必须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口算学习中去。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特点和精力旺盛、记忆力好的学习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运用一些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口算能力有两种重要的训练方式:一种是学生自己看题目,然后经过运算得出结果,这种方法称为视算;一种是教师读题,学生边听边运算,最后得出结果,这种方法称为听算。训练时,教师可以将这两种形式交叉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单一形式使学生感到疲劳和厌倦,又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提高训练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无形之中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形成良性竞争,同时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切不可出于教学进度的考虑,只注意表现优秀的学生,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兴趣盎然,热情高涨,积极投入,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口算的方法

口算能力的提高,并非单单依靠训练就能完成。首先要让孩子知道口算的方法和技巧,领会一些计算的规律。在传授方法时,教师应该逐句讲解,分析透彻,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在学生掌握口算方法和一些运算基本法则之后,还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加强记忆效果和提高运算技巧。例如教师可以建立题库,每天从题库中抽出一部分试题让学生口算,可以采用分组学习、开展“赶比超”竞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又能激发学生大脑的思维活跃度,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敢于大胆尝试多种运算方法。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口算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积极性。如运用“凑十法”口算,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和运算数据来“凑整”,包括加数“凑整”、减法“凑整”等;运用“分解法”口算,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等。

三、多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学习方法技巧,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运算。而加深对方法和技巧的理解,则需要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勤做口算练习,学生才能够算得又对又快,提高解题能力和答题速度。练习是一个不断加深理解、熟练运用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练习提高的过程,因此要将勤算勤练贯穿于教学过程和课堂内外。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内的时间,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方法,熟中求快。课堂练习时,口算题目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如果同一个题目有多种运算方法,教师不妨从易到难把各种方法都呈现出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运算,每一个学生都得以提高。

四、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口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认真审题。有的孩子在熟练掌握口算方法之后,就难免马虎大意,没看清题目就着手计算。

2.算后检查。即使是再熟练的方法也难免会出错,所要引导孩子养成算后检查的好习惯。这样,既锻炼了运算思维,又提高了运算的准确率。课堂之外,日常生活之中也要引导孩子从身边搜集一些素材,常使用口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帮爸爸妈妈计算生活收支、陪妈妈买菜时计算总价等。

总之,培养孩子的口算能力,应该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口算习惯,从而提高口算能力,发展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为以后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孩子的情绪调控能力培养》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培养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的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的能力 孩子偶尔耍一下小脾气是可以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罢了,父母们应该很清楚。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才,情...
    2021-05-28 阅读全文
  • 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人们通常认为聪明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思维敏锐,其实不然。事实上,聪明的孩子因为能迅速回答出问题而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相反,反应较慢的孩子却常常在深深...
    2020-10-27 阅读全文
  • 培养孩子幸福的“能力” 导语:老一辈的人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后辈说:比起我们来,你们可幸福多了,生活在蜜罐里啊,以前我们怎样怎样,而现在你们又怎样怎样……老人们说得多,我却神经麻木,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现在马路是宽了,但车却...
    2022-04-06 阅读全文
  • 培养孩子阅览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阅览是儿童园言语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儿童期是言语开展的关键时期,培育孩子的阅览才能对儿童的言语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小班儿童年纪虽只有3岁左右,但他们已经有了阅览各种图书的希望和爱好。 ...
    2020-11-04 阅读全文
  •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年轻的父母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灵也需要体贴。研究发现,在愉悦的情绪中,孩子愿意学习,做什么事都积极,因此,孩子的智力水平也就会...
    2020-10-10 阅读全文

如何培养孩子学会管理情绪的能力 孩子偶尔耍一下小脾气是可以的,他们的情绪也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罢了,父母们应该很清楚。当今社会流行这样一句话:“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有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才,情...

2021-05-28 阅读全文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人们通常认为聪明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思维敏锐,其实不然。事实上,聪明的孩子因为能迅速回答出问题而不善于思考或懒于思考。相反,反应较慢的孩子却常常在深深...

2020-10-27 阅读全文

导语:老一辈的人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后辈说:比起我们来,你们可幸福多了,生活在蜜罐里啊,以前我们怎样怎样,而现在你们又怎样怎样……老人们说得多,我却神经麻木,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现在马路是宽了,但车却...

2022-04-06 阅读全文

培养孩子的阅览是儿童园言语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儿童期是言语开展的关键时期,培育孩子的阅览才能对儿童的言语开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小班儿童年纪虽只有3岁左右,但他们已经有了阅览各种图书的希望和爱好。 ...

2020-11-04 阅读全文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 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年轻的父母们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灵也需要体贴。研究发现,在愉悦的情绪中,孩子愿意学习,做什么事都积极,因此,孩子的智力水平也就会...

2020-10-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