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案例: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

发布时间:2021-05-20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 幼儿园案例 幼儿园游戏的案例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黎××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一、被矫正幼儿的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黎××: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其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2、问题行为的表现:

该幼儿刚入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奋,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

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呆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二、矫正前准备:

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出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

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

>教师通过家庭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三、矫正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

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元,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好做游戏,经过三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第二阶段:(第四周至第八周)

通过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又一次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第三阶段:(第九周至第十三周)

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幼儿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午餐汇报员、检查员、值日生等,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在幼儿讲故事比赛中,该幼儿有声有色的讲述赢得了第一名,从而奠定了她在其他幼儿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阶段:(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

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减弱强化行为,使黎××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儿交往,并教育家长努力克制自己,改变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

四、矫正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黎××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案例:对一个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孩的叙事研究


对一个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孩的叙事研究

幼儿园是众多小孩群聚的地方,他们中有活泼聪明、身心健康正常的,也不免有少数性格孤僻、身心异常的。幼儿教师都希望而且也善于带前一类小孩,不希望也不容易教好后一类。因此,在幼教实践中,后一类小孩的教育往往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更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重视。

一、观察实录与分析及应对措施

观察对象:李辉,男,2002年8月29日出生。

观察时间:2005年8月29日至2005年12月1日。

观察目的:帮助幼儿改变社会退缩行为,适应新环境,乐意上幼儿园

观察实况:大哭入园

开学了,新生李辉入园,好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总是双手缠绕着妈妈的脖子,双脚紧夹车椅,放声大哭,不肯入园。妈妈硬把他往教室里一推,嘴里骂骂咧咧地走后,老师过来劝他,但怎么劝也没用,一般约半个多小时后,他才开始透过泪眼观察教室里的每个人,一遇到老师的眼就把头低得很厉害而且吸吮手指,一整天除了老师牵他的手去厕所,无论怎么抱也抱不出门半步的,他整天不讲话,只有中午老师喂饭时,才能看见他的嘴动。

分析:上学哭闹,是一般幼儿常有的事。但正常幼儿的适应期很短,像李辉这样持续多日,且孤僻、固执的小孩还不多见。他喜欢低头、吮吸手指、怕与人接触,教室里这么新鲜的玩具和游戏怎么也吸引不了他,说明这个小孩有与正常的小孩有不同的地方,他的害羞、焦虑等种种表现反映出他有典型的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特征。对这样的儿童的教育,主要的是要消除他的这一不正常心理特征才行。为此,首先要弄清他这一现象的原因。于是,我采取了初步措施:

1、家访:我了解到李辉从小住在乡下,和他奶奶住在同居于一大院内,平常不与其他同伴交往,接触范围小,只会讲家乡土话。最近刚刚进城,但其父常常出差在外,其母是一家工厂的计件工,经常加班,接送小孩匆匆忙忙,没有时间了解孩子的情况,缺乏与孩子的交流。这些情况说明,李辉有着形成社会退缩行为表现的客观条件。我们可以先从外部因素的改变着手,进一步观察其变化并作适当调节。

2、主动亲近他。从李辉低着头的神态中,我观察到他有恐惧、陌生、孤独的心理,于是我主动关注、亲近他,给他擦眼泪、抚摸他,经常陪他。我经常这样做的结果,在观察的初期并未收到理想的回报,但我没有灰心,继续注意观察。

观察实况:他认我这个老师了。

十月的一天早晨,又哭又闹的李辉又被妈妈“塞”进了教室。我抱起他,他拉着我的衣服喊:“打电话,打电话。”我对他说:“不哭,我去打电话。”他坐在椅子上不断重复“不哭,打电话。”随着晨间活动的开展,他的哭声渐近尾声,但仍以顽强的毅力拒绝一切活动。

分析:他抱住我并开口说话,说明他已经承认我的存在,他要我去打电话说明他已经理解了我平时对他说的“宝宝来上学,妈妈在上班”的话了。在此基础上我适当调整了引导措施:

1、在活动中亲近他,我经常同他搭积木或给他讲故事,多看他,对着他讲话,帮他摆脱孤独感,让他意识到,他在集体中、整体中。

2、争取家长配合。就李辉的情况,我与其母建立了联系。根据和她妈妈接触的情况,我觉得,李辉的行为表现其家庭影响是主要的原因,因此,要使李辉目前的状况得到改善,先要使他的家长对他的态度有所改变,得到家长的配合才行。于是,我建议他的

家长定一份《家庭教育》,并决定和他多接触、多交流。

观察实况:他走出教室了。

这天,李辉哭着,脚却知道往教室挪了。晨间活动时,有一块积木滚落下来,他用脚踢了一下,积木滚动了几下,停住了。他抬眼看了四周,没有人注意,他又踢了几下,忽然望见了我,便缩回了脚,坐好低着头,手指仍不紧不慢的在嘴唇上磨蹭。我拿积木给他,他不要,我走开,他好一会才慢慢拿起来,见到别人的眼光立即不动。户外活动开始了,他又坐着不动,知道我要来招呼他,他双手抓住桌面,脚紧夹椅子,准备拼命大哭一场。我没有去理他,只对小朋友们说:“昨天的那个电话修好了,我们去玩打电话的游戏。”电话只是院内一个半人高的玩具而已,上面套着铁链,取下来就像一个电话听筒,小朋友都爱玩。当小朋友散出去后,我有意装着不经意的说:“我要出去打电话了,教室里还有人啊,一起出去玩吧?”我说这话时,看也不看他,不给他犹豫的机会,拉着他的手做出来了。来到院子里。我让他先打电话,他拿起话筒就说:“妈妈快来接我”并不肯放手。其他小朋友说:“你打好了,给我打打吧。”他松开手,又大哭,“妈妈来,妈妈来。”喊个不停。

教师感受:我的不经意,终于把他引出教室,解决了一要他出教室他就抱着桌腿大哭大闹的问题。我想,这其中适当的冷处理也是有作用的。在经过了两个月的集体生活后,它能从游戏的旁观者转变为自己单独游戏,这是一个大的转变,为了使他消除孤独感,能参与集体活动,我采取了如下教育措施:

1、创设游戏环境,增添游戏内容,创立贴星星等小玩意奖励吸引他,并让他在同伴身边玩相似的玩具,让他多模仿。

2、通过家园联系册我了解到李辉近来家里的情况:他会许多儿歌,在家常自言自语的念。这说明李辉小朋友内心还是蛮想学的。于是,我建议他妈妈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交谈。

3、经常和他共同合作涅橡皮泥、剪纸、搭梯子,增强他的动手能力,在合作制作过程中,诱导他的主动性,发展他的动手能力、欣赏能力和成就感。

观察实况:哭声小,没有泪水。

进入冬季,李辉入园时,穿戴多了,经常戴着帽子、手套,穿着大衣,整个一个套中人,当帮他褪去围脖、手套等物时,他就大哭。讲道理,他也不听,死命护住自己的东西,别的老师也来教育他,可最终都摇头走开了,认为这样的孩子真少见。但我发现他的哭声比以前小些,没有泪水,低着头,手指机械地磨蹭在唇间,眼睛向上、向四周瞄,别人碰他,他便往里坐一下,再碰他一下,它就对小朋友或者老师大哭:“他打我,他打我!”不断重复几十遍,惹得小朋友们不敢碰他。

老师感受:尽管李辉仍然在哭,但他是哭着向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告别人的状,这是他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求救于人的信号,说明他正在迈向与人相处的第一步,这时积极的引导教育对他来说很重要,于是在教育中我注意了一下环节:

1、教育其他小朋友要和他说话,聚集在他面前做游戏,便于他看到,让他用心于别人交流。

2、每人分得的一个放衣柜子上都贴上苹果,五星、花之类的图形,特别给李辉的柜子上贴上一只小白兔图案。

3、让他目睹其他幼儿进教室后,自己放衣物入柜,回去时自取的做法。

4、放学时,我经常对他亲切的说:“再见,明天早上我等你。”

5、经常与他妈妈交流,及时了解他的情况,以便调整对他的教育。最近她妈妈说,现在他以不那么想他奶奶了,想也没用,只是脚前脚后跟着我,我也不打他了。这说明家长的做法也有改变,对小孩的行为改变是有益处的。

观察实录:他笑了。

虽然李辉还是哭着走进教室,但停止哭后坐下,老师帮他拿掉帽子、手套放入他的柜子中,他已经习惯了。有一个周末过后,他穿着新衣服进来,我说:“这衣服真好看,谁买的?”“妈妈。”他笑着回答我。这是他入园以来的第一次笑,羞涩的笑。从这个星期开始,他已经能默默地参与大家的活动,如做操、跳绳、在桌上折纸等。

教师感受:李辉的种种不良行为已有所改善,有些还比较明显,说明以上种种措施有一定的合理性、适应性。继续为之,将会强化他表现出正常的行为,达到教育好他的基本目的。

这时我最纳闷的是为什么他至今早晨入园仍要一直哭个不停。后来我细问原委才知,原来每天他上学时,他妈妈总要他喊“老师早”,他不肯喊“老师早”不等于他不接受老师,很可能是腼腆害羞。于是每次早晨入园,我主动地喊他早,给他打招呼,把他领进教室。几次下来,他习惯了,哭着上幼儿园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变。好了一段时间后,又是哭着来幼儿园的,问他自己哭的原因,原来是他妈妈答应晚上带他出去玩,结果没去,他妈妈不守信用,还恐吓他,要打他。事后我与他妈妈交换意见,他妈妈红着脸说,昨晚下雨了不能出去。尽管这是客观原因,但是如果家长善于换一种方式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恐怕会不至于如此。还有几次早晨哭,是因为她妈妈没有给他买他要吃的早饭,他不顺心,其实这可能是他妈妈怕迟到,来不及买,也可能是他妈妈随便说说而已,岂料这个孩子是个认真的孩子,得不到满足,他便逐渐怨恨起妈妈,向我告状。看来,家长的言行在自己看来是个不经意的事情,但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言行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有很大价值差别的,作为家长必须意识到这一点。

二、小结

有资料显示: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多见于5——7岁的儿童。造成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可能与遗传有关,也可能与儿童以往的经验有关,如缺乏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经验与技能。适时地转变儿童的这一不良行为,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非常关键。在李辉小朋友开始哭闹着入园时,我观察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尽快适应环境,乐意上幼儿园,但是经过一个月的观察记录。我发现李辉在与人交往和相处时候所显出的踌躇、害羞,在人际关系上出现的困难,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表现十分相似。这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注意,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努力,收到较好的效果,我有如下体会:

1、注意观察小孩的生活习惯,了解其家庭的生活背景,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原因的主次方面,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作用。这其中,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氛围时原因可能会变我们不妨经常从孩子本身、家庭、老师自己这三方面多加以分析,以求原因的真实准确性。

2、树立教育孩子就是与孩子一起生活的观念,让他们最终知道自己是幼儿整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对教育是很有益处的。幼儿与青少年不同,幼儿几乎没有独立能力,在幼儿心理上客观存在着对别人的依赖性,我们正是借助于他们的这一依赖性,建立起与他们的教育感情,让他们在老师的示范中,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影响中,逐步学会自己活动,慢慢走向独立。那种缺乏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教育,虽然有可能会“教好”孩子(吓住、管住)孩子,但是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的身心是无益处的,不可能指望以此转变幼儿的非常行为。

3、要经常与家长交换意见,掌握小孩的细微变化,和家长一起寻找孩子的闪光点多予鼓励,适时指出家长教育中的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教育意见。只有家园配合,教育一致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矫治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幼儿园的很多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今后发展的隐患。《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因此,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幼教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观察、分析、记录,以幼儿邢为例,浅谈一下任性幼儿的行为矫治。

个案

邢,男,3岁半,小班幼儿。姥姥、姥爷带大,该幼儿任性、暴躁、易发脾气、习惯指挥他人、语言过激、爱哭等。开始时,不愿来园,待老师答应满足一些条件后,他才肯让爸妈走。后来,能顺利来园,但经常是瞪大眼睛、满脸怒气、大摇大摆地进班。与小朋友在一起,他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的作品,胆小的幼儿经常被他弄哭,胆大的幼儿被他招惹后引发对立情绪,他便说一些过激的话,还大嚷大叫,大哭大闹,老师问原因,他不理,仿佛很冤就是个哭。在班里,常常情绪暴发,有时说出“我拿菜刀砍了你、拿菜刀剁了你”等过激的话。不过,邢独立性很强,善于发现和观察事物的不同与变化,反应快,能自信的对自己的发现做出肯定的判断,懂得关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

一、家长性格脾气的遗传和影响

在平时与家长的接触和交谈中了解到,家长脾气不太好,遇事好急,易急躁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吵架,说话声音大而且含不文明之语。在很大程度上对邢有负面影响。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儿童的影响

全家视邢为掌上明珠,关爱过度、疼爱有加,特别是姥姥、姥爷对邢百依百顺,让其为所欲为,不愿听到别人说邢的“不”字儿,甚至“遮丑护短”,“隔辈亲”演变成“隔辈溺”。父母有时脾气一上来就要求孩子必须听从家长,便强制使孩子听命,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度包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经质等不良行为。

对策

1.采取游戏活动进行矫正。针对邢的情况,我在班上设计了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邢提高认识,积极协调自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如,语言

活动“我长大了”,通过观察、讲述,使邢对自己以前和现在进行比较,知道自己长大了,更懂事了。以及语言活动“到×××家做客”。在活动中邢对小家庭产生兴趣,积极参加表演,在表演中,既当主人又当客人,学习了不少的礼貌用语,而这些礼貌用语正是他学习热情待人、互助友爱的基础之一。又如,音乐活动“找朋友”,小朋友都喜欢找与小朋友友好的孩子,通过有幼儿不想找他,使邢明白以前的许多做法是不对的。通过坚持不断的进行这些活动,使邢学会用推理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提高对自己的认识,领悟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减少任性、过激语言等不良行为的发生。

2.实行短时间“冷处理”。有时候,老师有必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故意忽略,特别是对容易冲动的邢,必要时可以实行短时间的“冷处理”。例如一次午睡他故意捣乱、出怪音不想睡觉,老师说了一句:“别出音儿了,小朋友一会儿就被闹醒了。”邢便大声说:“我告诉我爷爷去,拿菜刀砍了你。”说完,便大哭起来。当时我想去安慰他,可以前的几次告诉了我,那样只能火上浇油,小朋友醒的会更多。于是我没理睬他,渐渐的他的声音变小了,见他基本冷静了,我悄悄对他说:“好孩子知错就改,老师格外喜欢。”当再活动时遇到他的任性行为,可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几次下来,邢有了很大的进步。

3.抓住时机,及时鼓励。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一次,郭小朋友做手工时因丢了自己的一个小动物而大哭,老师给他一个,他还不要,这时,邢也来安慰郭:“别哭了,老师再给你一个,不也可以做完吗?哭也没有用,下次保管好自己的手工别再丢了。”我立即说:“瞧!邢说的多好啊,像个大哥哥,邢以后也不会为一点小事儿而哭鼻子了,对不对,邢?郭,别哭了,我们要向邢学习。邢能做到吗?”从此,邢一旦要哭,我就以此事鼓励他,果然进步很大。

4.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幼儿在家、在园、在社会都能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与家长商议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的拼插玩具。让其尽情的施展,然后家长给予鼓励。这既是一种心理疏导,又是一种注意力的转移。同时,以榜样示范、强化邢的正确行为。要求邢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错误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教会他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能。引导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

5.建立“邢的故事”家园联系册。邢爱看书、爱听故事,特别爱听自己的故事。针对这一兴趣点,我为他建立了“邢的故事”家园联系册。即,将他一日进步点和不足以故事的口吻写下来,然后配上简单的简笔画,交给家长,家长回家读给邢听。使邢感受故事的快乐,增强自信,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家长再将邢在家的表现写下来,第二天,我再读给所有小朋友听。为了听到好听的故事,邢尽量做的更好。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矫治,邢的任性行为减少了,各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他能高高兴兴的来幼儿

园,活动中情绪稳定了,与妈妈的要求也减少了。变得爱画画,有耐心。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不随意动手打人,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同伴对他也很认可,经常推荐他当组长,这不断促使他努力控制自己不良行为。但要使其完全消除任性行为,尚需幼儿园、家庭协同努力,循循善诱,逐步实现。邢小朋友定会成为一个天真活泼全面发展的孩子。

如何治理宝宝“退缩”行为?


导读: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注意防治,还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

一般来讲,多数孩子与其他小朋友都能融洽相处,一起玩耍。但也有些孩子明显孤僻、胆小、退缩,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更不愿到陌生的环境中去,宁愿一个人呆着。这种现象称为“儿童退缩行为”,多发生在5-7岁的儿童身上。

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注意防治,还有可能持久地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及教育子女的方式等。

儿童退缩行为的原因

一、先天适应能力差

这类儿童从小适应能力差,对新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意接触人。一定要他们面对新环境,适应过程会艰难而缓慢。

二、后天抚养教育不当

有的家长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让其独自玩耍,不愿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或对孩子过于溺爱,过多照顾与迁就,也会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儿童退缩行为的表现

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平时表现为孤独、退缩、胆小、害怕。他们从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沉默寡言,宁愿一个人在家中与布娃娃为伴;来了客人通常会赶快躲藏起来,怕见外人;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还是能高高兴兴地谈笑与玩耍,并无任何精神异常的表现。

这类儿童年龄较小时,父母除发现他们性格比较安静、不大愿意与小伙伴玩耍外,常常不易发现其退缩行为;而入幼儿园或小学时,退缩行为就会明显暴露出来,表现为紧张、害怕、拒绝上学;不过逐渐熟悉环境以后,孩子退缩行为的症状又会逐渐减轻。

儿童退缩行为的防治

1、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丢掉处处依赖别人的“心理拐杖”,学会独立“行走”。

2、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鼓励孩子与小伙伴交往。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应多带他们外出,逐步适应各种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

3、不要溺爱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依赖;也不可强扭孩子的退缩行为,避免使孩子恐惧不安,更加害怕与人接触。父母的信心和良好的社交关系,有利于孩子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塑造其开朗的性格。

4、对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出的合群现象给予及时的奖励和强化。经过多次社交实践和家长的正确心理诱导,绝大多数有退缩行为的儿童,都能成为性格开朗的人。

5、对于经过上述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的孩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抑郁剂,如百忧解、左洛复、赛乐特、麦普替林等;也可服用中枢兴奋剂,如利他林等。

案例:支持幼儿“意外”行为


晨间活动音乐响起来了,又到了我们小班早操活动时间,和往常一样,我站在台阶下面手把手地扶着小朋友下台阶。咦!今天怎么少了几个小朋友?我迅速抬头向活动室里搜索,突然发现匡匡、小舜、康康、小希等几个小朋友蹲在活动室走廊的墙角边,只见他们的手指在地上指指点点着,似乎都没有听见早操音乐。怎么回事?于是,我带着疑惑走近他们身边一看,原来他们发现了一只油菜西瓜虫,正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呢:匡匡说:“这是可能多脚虫,看它有许多脚。”边上的康康、小希等几个孩子凑近看了看,都不约而同点点头表示同意匡匡说的。但小舜不同意,他说:“这不是多脚虫,这可能是恐龙!”(这可能与他平时特别对恐龙感兴趣有关)。“不对,这不是恐龙,恐龙可大了!”小奇一边说,一边用手作笔划,他对小舜的看法表示否定。“那他到底是什么小动物呢?”一旁的越越提问。没有人回答,谁也不知道它是谁?------

思考:

“他到底是什么小动物呢”听着小家伙们的讨论和正在播放的早操音乐,刹那间一个念头在我的脑海里闪动着:生命的瞬间万变,赋予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如今在新《纲要》理念指导下以人为本的幼儿教育怎能再默守常规,一成不变!而且,新《纲要》中对幼儿科学教育又特别强调:“科学教育首先就是要精心呵护和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现在,孩子们专心致志地“研究”油菜西瓜虫不愿意离去,不正说明了他们的兴趣点所在?如果要做到尊重与保护幼儿的探索天性,那么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关注、理解孩子这一“意外”探索行为,敏锐地捕捉其中蕴藏着的教育、学习价值,做他们“研究”活动的支持者。而不应该为进行预定的计划(做操)而阻止他们的“研究”活动,打消他们对探索活动的积极性。

策略:

于是,我热情地上前询问:“哟!小朋友,你们在干什么呀?”“老师,你快来看这儿有一只虫。”越越看见我后马上激动地告诉我。“哎呀!太好了,你们知道这只虫叫什么名字吗?”我故意问他们。经过了刚才的讨论,他们都不敢肯定自己的意见,所以没有人出声了。“那我们先一起虫玩一玩好吗?”我提议。“好!”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叫声把其他小朋友也引来了。于是,我先请天天捉起小虫后再把小虫放下,让孩子们观察小虫怎么样了?像什么?当孩子们看到蜷缩起来的油菜西瓜虫时,有的孩子说像皮球;有的孩子说像西瓜;还有的孩子说像乒乓球。于是,我把这只小虫真正的名字告诉了他们,当孩子们知道这只小虫叫油菜西瓜虫时,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等到油菜西瓜虫的身体再舒展开来的时候,我再和孩子们一起简单的观察了油菜西瓜虫的形态特征(体长、形态、体色等),而对油菜西瓜虫的进一步了解留给了孩子们,我让他们回家寻找关于油菜西瓜虫的资料。第二天,许多孩子带来了有关油菜西瓜虫的资料(图片、文字、实物模型等)。于是,我们再一次对油菜西瓜虫进行了“研究”。最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又知道了油菜油菜西瓜虫的生活环境、习性、喜欢吃的东西、为害特点等等,他们对油菜油菜西瓜虫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通过这一由幼儿意外探索行为而引发的集体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培养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同时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

相关推荐

  • 案例:不该忽视的乖孩子:对一名交往退缩幼儿的矫治 一、个案 方方是一名四岁的小女孩,自小班入园后,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爱哭闹。她倒很安静,从不吵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小朋友玩。她不用我们老师过多的操心...
    2021-05-26 阅读全文
  • 案例:对一个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孩的叙事研究 对一个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孩的叙事研究 幼儿园是众多小孩群聚的地方,他们中有活泼聪明、身心健康正常的,也不免有少数性格孤僻、身心异常的。幼儿教师都希望而且也善于带前一类小孩,不希望也不容易教好后一类。因...
    2021-05-15 阅读全文
  • 案例:对一名有任性行为幼儿的矫治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幼儿园的很多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今后发展的隐患。《纲要》明确指出...
    2021-06-07 阅读全文
  • 如何治理宝宝“退缩”行为? 导读: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注意防治,...
    2021-11-17 阅读全文
  • 经典文案模仿法例子(集合20句)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家肯定对各类文案都很熟悉吧,文案用于跟亲朋好友分享个人生活情况。你知道什么样的文案才是特别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质量经典文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1、我将要远行,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西藏。上海。云南。新疆。海南。我所欢喜的地方。一个人。一台相机。足以...
    2024-11-29 阅读全文

一、个案 方方是一名四岁的小女孩,自小班入园后,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爱哭闹。她倒很安静,从不吵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小朋友玩。她不用我们老师过多的操心...

2021-05-26 阅读全文

对一个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小孩的叙事研究 幼儿园是众多小孩群聚的地方,他们中有活泼聪明、身心健康正常的,也不免有少数性格孤僻、身心异常的。幼儿教师都希望而且也善于带前一类小孩,不希望也不容易教好后一类。因...

2021-05-15 阅读全文

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性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然而,幼儿园的很多幼儿存在任性、脾气暴躁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可能成为他们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今后发展的隐患。《纲要》明确指出...

2021-06-07 阅读全文

导读:正常的儿童,突然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是有退缩行为的儿童,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如果不注意防治,...

2021-11-17 阅读全文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大家肯定对各类文案都很熟悉吧,文案用于跟亲朋好友分享个人生活情况。你知道什么样的文案才是特别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质量经典文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1、我将要远行,去一个很远的地方。西藏。上海。云南。新疆。海南。我所欢喜的地方。一个人。一台相机。足以...

2024-11-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