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要对孩子说“反话”

发布时间:2021-04-16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故事1:午睡前,XX班的老师急匆匆跑来向我诉苦:“J老师,这些孩子没法教了……”“怎么回事?”“刚刚进入午睡室前,有两个孩子做坏事,我就说把他们送到小班去好好学习一下。本来我以为他们会害怕,会记住这个教训,没想到我一转身的功夫,两个小毛孩自己走到一楼的小班去了,你说这怎么教啊?”孩子就是这样淘气又可爱,有时候他们往往听不懂大人生气时候说的反话,闹出不少笑话呢。

故事2:XX班有个非常调皮的男孩子,真是让老师伤透脑筋。一天,小家伙又出状况了,老师对着他直摇头说“我真是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啊!”小家伙认真的回答“老师,那你就再想想办法吧!”

刚开始看到这样的故事,会心一笑,可爱的孩子总是让我们觉得那份天真、灿烂与纯真,那种早已离我们远去的优秀品质。

可再一想,我开始觉得苦涩,这个故事就像个冷笑话,就像一个墨西哥人说,“上帝很爱美国人,撒给他们广阔的领土,很爱中东人,撒给他们乌黑的石油,很爱俄罗斯人,撒给他们丰富的矿藏,很爱中国人,撒给他们勤劳的双手,很爱日本人,撒给他们无边的海洋……上帝最爱的还是墨西哥人,每样都撒了一点,但忘记撒给他们脑袋”(《吴稼祥:墨西哥害怕的是整个国家被隔离》)。好笑吗?可乐吗?答案是否定的。

育儿专家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反话正说,是一种艺术,正话反说,是一种不幸。对小孩子说反话,会使小孩子迷茫,不知道大人们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幼教工作者,对孩子应该是真诚的,纯真的,就像一杯开水一样,不是以甜味去吸引人,而是靠一颗心。

反话,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下的语言形式,对于低龄孩子不能理解反话,因此要用正面鼓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而不适合用否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学龄前期的学龄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和积极的正面引导,孩子的行为以模仿学习为主,要让孩子怎样做,就先做给孩子看,孩子对一些语言指令往往不会有直接反应,家长必须辅以身体语言,如手势,动作,让孩子明白家长说的是什么意思。同时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要给孩子一段思考的时间。针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下面给出一些办法就是帮助家长化解洋洋出现的类似问题。

对孩子说反话,也会造成孩子怀疑一切的阴暗心理,认为大人们说话真真假假,难以捉摸,不能相信。甚至于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轻则疏远亲人,冷漠朋友;重则心灵扭曲,仇视社会。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孩子入托,家长要“说对话”


女儿两岁的时候,我就开始盘算着把她送到幼儿园。然而一想到邻居孩子鹏鹏一上幼儿园就天天生病,每晚哭闹不休,我就打了退堂鼓。

后来弟媳让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弟媳是位小学教师,对儿童心理颇有了解。她说:“孩子上幼儿园,也有不少学问,想知道鹏鹏为啥不愿上幼儿园吗?明天我们和鹏鹏妈一起送鹏鹏,你就明白了。”

第二天一早,弟媳就叫上我,和鹏鹏妈一起推着自行车送鹏鹏到幼儿园。一出发,鹏鹏妈告诉我们,“他一上幼儿园就哭,天天早上耍赖不想去。到了幼儿园也不好好吃饭,还总是上火、生病。”鹏鹏妈一边走,一边向我们数落着,鹏鹏则默默坐在车后座上,耷拉着脑袋不吭声。

“你看,他在家淘气得很,谁也管不了,一说上幼儿园,就这样了!就应该让他上幼儿园,让老师好好管管他的坏毛病!”鹏鹏妈自顾自地说着,鹏鹏紧咬着嘴唇一声不吭。

到了幼儿园,一见到老师,鹏鹏咧开嘴大哭起来,直往妈妈身后躲,鹏鹏妈急着去上班,又气又急,“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说完把鹏鹏从身后拉出来往老师怀里一推,就赶紧转身走开了。

弟媳笑着对我说:“你看明白了吧,孩子不爱上幼儿园,其实和孩子没关系,好多是因为家长没做好工作。”

家长的每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一些话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以免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如果不哭不闹就不正常了。

家长们要信任孩子,相信他们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能很快融入幼儿园。

对要入托的孩子,要让他们知道——“我已经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很爱我,老师也会喜欢我”。

我把弟媳的话记了下来,复印一份送给了鹏鹏妈。

一个月后,女儿顺利上了幼儿园,鹏鹏妈也不为鹏鹏上幼儿园的事发愁了。

这十句话,千万不要对孩子讲


家长们在孩子的身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不要无意间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以下是孩子最讨厌父母说的10句话,父母们要注意了!

1.我们是不行了,孩子,就看你的了!

把孩子的发展当成自己唯一的指望,是一种丧失自我的表现。这种家长往往得过且过,患得患失。自我丧失感虽然是为人父母的共性,但它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里,这种心里会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2.“你看看人家谁谁谁!”

或许这是家长们最长说的一句话了,而恰恰是孩子们最讨厌的一句话。这种比较对孩子价值观确立是一种极大的干扰,对于孩子的自我评价系统也是一种破坏。

3.“没时间管你,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啊?”

名人言:“没有时间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抽时间和孩子相处是教育最大的前提。

4.“宝宝,爸爸不听话,打他!”

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把孩子当玩具或者宠物,为了好玩,开这样或那样的玩笑。要知道孩子小时候是不辨是非的,什么行为得到鼓励和刺激,什么行为就得到强化。父母不应该随便利用孩子开玩笑,在这些无聊的玩笑中,孩子会养成不良的习惯,滋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5.“进了前三名,妈妈给你买……!”

物质奖励看似是一种增强孩子动力的保障,其实弊大于利。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考砸了惩罚,考好了奖励,破坏了孩子对知识的正常理解,也助长了孩子的功利心。

6.“没有原因,我说不行就不行!”

这是典型的暴君式教育方式,源于家长头脑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这不仅会导致亲子关系对立,更会破坏和妨碍孩子的公正心和民主意识成长,缺乏协商能力,甚至还会滋生暴力倾向。

7.“你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谁管得了你啊?”

一般父母这样说的时候,并非孩子完全不服管,可能只是不小心旧错从犯,这会让孩子觉得委屈。此类方法前两次用或许会让孩子感到愧疚,但是用多了就会引起逆反,索性将错就错。

8.“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

因为孩子是自己养的,所以就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愿望强加于孩子,任由情绪随意发泄,无视孩子的个人意愿。会让孩子心生怨意,久而久之形成孩子与家长关系紧张或滋生叛逆。

9.“你怎么这么笨?”

反复的言词否定,无异于毁灭孩子的自信,让孩子自我否定并且在面对同一件事时越来越恐惧。

10.“如果爸爸妈妈离婚,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如果是真离婚另当别论,如果仅仅是个玩笑,那就太愚蠢了,孩子会因此产生恐惧心理,他一定会想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他们是不是不要我了?他也一定会考虑自己会跟谁,但结果更遭,因为他发现跟谁都很痛苦。如此周而复始地焦虑不安,很可能形成抑郁情绪。

亲子交流 父母不要说反话


1、事前先给孩子一些“心理准备”

在和孩子一起玩游戏之前,可以先将时间安排告诉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如,妈妈提前告诉洋洋,“现在是四点,我们可以先搭会儿积木,四点半妈妈就要做饭了,你要自己看会儿书或自己玩一会儿,等吃了饭,妈妈还可以陪你玩一个小时。”孩子虽然还没有时间观念,但大概会知道时间是怎样安排的,就会比较有心理准备,到需要改变活动时,也能比较容易接受了。

2、模仿孩子的“不良行为”

孩子在三岁以后已经开始能判断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即有了一些简单的判断能力,孩子玩得高兴时,不肯结束游戏,也不愿意让妈妈离开,情绪会有一些表现,家长可以模仿这些表现,孩子看到大人做出这样的行为,很快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问题,也会调整自己的情绪。如看着孩子要哭,妈妈就假装哭,“我不干,我还想玩!”边假装哭边说。孩子一般都会破涕为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情绪也会有所缓解。

3、结束游戏要“事先声明”

在游戏之前告诉孩子时间安排,也会由于孩子的记忆力保持时间比较短而忘记,还要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事先声明”,以防孩子因为忘记而“变卦”。如,“宝宝,再玩十分钟妈妈就要去做饭了,只能再陪你搭完这个楼房了,刚才我们说好了,是不是?”让孩子想起自己的承诺,也提醒孩子兑现自己的承诺。

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孩子理解不了反问语气的话,因此在给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特点,运用以上的小技巧和小策略,可以让孩子自动地随着你的要求转移自己的行为。父母需谨记,在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亲子沟通时,不要说“反话”。

还在跟孩子说不要跟陌生人说话?


许多父母都会告诫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但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和陌生人有所接触对儿童发展是有益的。所以对父母来说,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什么情况下该如何与陌生人互动。

为此,今天为父母们找到了以下平衡的建议:

1、让孩子知道,谁是可以相信的成年人。

告诉孩子,如果一个陌生人走过来,说要给他/她一些小零食,或者要求帮助(比如寻找走失的狗之类的),必须大声地拒绝,并且马上跑开。另外,绝对不可以上陌生人的车。

2、教会孩子,要根据人们的行动来判断他人,而不是外貌。

3、有一点可能很重要:教会孩子相信他们的本能。告诉他们如果感到不对劲,就算说不上来为什么,也要马上跑开。

教会孩子,当他们觉得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以摔东西、尖叫等等。如果有陌生人试图强迫他们,要大叫“救命!我不认识你!”或者“救命!这不是我爸爸!”。

4、尽量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无论是出去玩还是去上学都最好能找到一个同伴。

5、找到“安全地带”。

带孩子出去的时候,把那些紧急情况下他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告诉他,比如警察岗亭或者消防站,让孩子明白如果发生意外,哪里可以求助。教会孩子不要去“危险地带”,比如黑暗小巷子、茂密的丛林等。

6、如果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该怎么办?

告诉他去找穿制服的人,比如警察、保安。如果附近没有穿制服的人,或者带着孩子的人。

最后,仍然要提醒他们相信本能:如果他们感到不太喜欢眼前这个人,那就跑开去找别人。

另外:

父母们不太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陌生人伤害。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孩子,面对陌生人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做。并且告诉孩子们,在别人越界的时候,他们该做什么。

对孩子说不可以后的反思


我家牛牛已经六个半月大了,开始喜欢自己抓着抓那玩个没完没了,只要是她感兴趣的,她都想用手去抓抓看,大概这就是所谓的孩子的好奇心吧!一开始我也没控制她,只要她想抓的,我都让她去摸摸,因为她还小,也拿不到什么,可是,半个月不到,我就再也不敢让她随意地去抓东西了。就拿今天来说吧,天气比较冷,我充了电热水袋暖手,牛牛见了一定要玩,我就给她摸摸,也不知怎的,她无意间发现了插电的接口,一直要转开盖子来玩这个。她爷爷见了告诉她这里有电,不可以玩,马上把盖子盖住了,可是她好像着了迷似地,一个劲的就是抓着盖子不放,无论你说什么,她就是要玩这个,两个人一个开,一个关,过了好久都不见牛牛停手,只听得她爷爷说了一句:“这孩子,脾气扭。”

这一幕,让想到了现在的孩子,当家长或者老师一个劲地控制孩子们的游戏,并很严肃地告诉他,这个,你这么做;那个你也不可以……时,我们是否想过孩子们的感受,他们到底是否明白这个为什么不可以么?我想没有。因此我们也一直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你越是说不,孩子越是要偷着玩,家长的火气就油然而生,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一直用着我们成人的思维模式来设想孩子的思维,来规定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是我们有真正想过孩子们要的是是什么吗?也许很多事情真的要他们自己去尝试了之后才明白为什么这个不可以。我想,让我们试着对我们的孩子说,这个可以,那个也可以,但是在你可以做了之后,你必须和我说说你的感受,这样,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和我们走得更近一些!

孩子不愿对父母直接说的话


话题:如何减少或消除两代人的隔阂?作为一个称职的父母,应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的弦外之音,才能真正学会从孩子的倾诉中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在想些什么,孩子要求什么。

以下是几位小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说出他们平时不愿意直接面对父母说出的话:

第一封信:“你们能理解我吗”

“刚进入毕业班,你们就给我‘约法三章’:一不准看电视;二不准玩电脑游戏;三不准外出玩耍,星期六星期天也不允许。这是什么法呀?我心里虽然愤愤不平,也只好忍气吞声了。从此我就成了可怜的笼中小鸟,每天除了读书、做作业,还是读书、做作业,一直提不起精神来,终于有一天,你们的朋友请你们去吃饭了,而你们走的时候,还忘不了关照两句,好好做作业。当你们走出门的那一刻,我一蹦三尺高,‘万岁,解放了!’随即打开电视,真好!是我最爱看的《猫和老鼠》。一桩桩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滑稽的动作,逗得我捧腹大笑,一切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然也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突然,随着电视机‘咔嚓’一声响,传来了一声怒吼:‘不好好学习,看什么电视!自觉性太差了!’随后,我的耳朵上留下了一道紫色的痕迹。你们杀了个回马枪,我看着你们,眼泪流了下来。

记得去年冬天,我生病了,发烧到38℃,深更半夜,打不到车,你们走一段歇一段把我背到了医院,身上都湿透了。经过几天的治疗,我渐渐康复了,当爸爸用手抚摸我的额头时,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爸爸妈妈,我两次哭的心情截然不同。你们希望我成才,这我能理解,但我还是想告诉你们,我毕竟是儿童,难道除了读书做作业外,就不能有其它的兴趣和爱好吗?你们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你们能理解我吗?”

第二封信:“请不要花钱为我请家教”

“你们自己省吃俭用,却舍得花钱为我请家教,买大量的辅导书,在无数个夜晚,你们为了陪我学习放弃自己喜欢看的电视剧。对此,我既感动又觉得压力很大。其实,我觉得挺委屈的,我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却得不到相应的成绩。可是,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我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

老师常告诉我们,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去激发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动脑筋,专心致志,适时复习。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就离不开勤奋,需要反复多次复习,积极主动去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培养概括、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靠请家教不断地辅导。

爸爸妈妈,我没有批评你们的意思,请你们答应我一件事,以后不要省吃俭用,不要花钱为我请家教,也不要放弃你们喜欢看的电视剧。我希望你们相信自己的女儿,她已经长大了,已经懂得了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问题。她会加倍努力,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们,你的女儿是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第三封信:“那4元钱真的不是我拿的”

“妈妈,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您的爱比海深。在生活上您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您知道我不吃肥肉,您就自己吃肥肉,把瘦肉全部让给我吃。寒冷的冬夜,当我写作业时,您怕我着凉,就在我的腿上盖上小被子……也正是由于您对我的爱,我才大胆地提笔向您倾诉我许久以来埋藏在心里的一件事情。

那是上次,我向表哥借了4元钱买杯子。等了一个小时后爸爸回来了,我又向爸爸要了4元钱还给了表哥。表哥把钱丢在桌子上,就给我手机玩,玩完以后就回家了。然而没过几天,表哥怒气冲冲地对我说:‘是不是你拿了桌子上的4元钱?’我说:‘没有!’妈妈,您过来了,听到我和表哥在吵架后,您还帮着表哥指责我,我说不过你们大人,只好被逼无奈承认了,之后我还被您痛打了一顿。但是,妈妈,钱真的不是我拿的,我很冤枉。

我多么想跟您说清楚,可每次话到嘴边又没有勇气说。这件事我一直憋在心里,您知道我有多委屈吗?您知道我有多痛苦吗?我希望您相信我,这是我的愿望。您能答应我吗?我会感谢您,做一个好孩子。”

第四封信:“谢谢你们的‘悔改’”

“因为偏科的原因,我的数学很差。记得五年级期末考试,我的数学只考了60分,你们知道后便大发雷霆,不停地骂我。我的眼泪就像小溪一样流个不停,我不敢说话,生怕吭一声,爸爸你就会向我来一巴掌。我的心被击碎了,爸爸妈妈,你们可曾知道,在你们‘泄恨’的同时,已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一道永远抹不去的伤疤。

但是,到了六年级,你们的态度突然来了个大转弯,不仅没有因为我的数学成绩不好而骂我,也没有给我增加压力,反而经常鼓励我,对我抱有很大希望。我想,也许是你们‘悔改’了,想给我一个轻松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吧。虽然我的数学成绩一时还提不上去,但是我会努力,爸爸,您不是说过吗?‘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事做不到。’我相信,只要努力,我的成绩一定会提高的。

我真的很高兴,我一定会在今年的小学升初中考试中以优异的成绩报答你们!”

第五封信:“您生气时的表情太可怕了”

“妈妈,我多么渴望依偎在您身旁同您说说心里话,但是我没有这个勇气。

有一次,我从您的衣袋里拿出100元,去吃喝玩乐。回来时,您问哥哥和我谁拿了钱,哥哥说不知道,我也说不知道。您说:‘你们不说,都别吃饭。’但是,您还是到厨房做饭去了。饭做好了,您并没有不让我们吃,还说:‘那100元就当丢了吧,刚才我发那么大的火,实在是不应该。’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想来想去,我是不是应该说出实情呢?但是想起您生气时的表情太可怕了,我于是打消了向您认错的念头!一拖就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今天我才鼓起勇气写下这封信给您,妈妈,对不起!我错了,请原谅!”

第六封信:“这样的‘疼爱’,只会增加我的压力”

“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定会感到奇怪,为什么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的女儿还要给父母写信呢?我想,有一些话不好当面说出口,以书信的形式更能让我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

爸爸妈妈,你们为了让我一心一意地学习,总是不让我帮你们做家务活。记得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妈妈您买回了很多菜,我高兴地去帮您洗菜,可您却说:‘放下吧!我自己洗,只要你下次测试的时候多考几分就好了。’我知道,您是在责怪我期中考试没能拿到前三名。听了这话,我放下手中的活,跑到自己的房里,伤心地哭了。您还记得吗?在我8岁那年,学校要大扫除,这点活对我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可是您为了‘疼爱’我,硬是让我在家里学习,您还亲自去帮我请‘病假’。您可知道事后同学们怎么议论我的吗?您们想过没有,这样的‘疼爱’,只会增加我的压力,对我的成长,对我的未来生活有什么好处?文化知识很重要,但也要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啊。妈妈,我像一只小鸟,终究要离开您的怀抱去独立生存,可您不让我学‘飞’,不让我‘独食’,那我将来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爸爸妈妈,您们的女儿多么希望能得到您们的理解,多么希望您们不要像保姆那样关照我、代替我,而是用您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来为我指导方向,让我奋斗、成长!”

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天性>>>

读了这几封小学生写给父母的信,内心很不平静。

他们在信中提及的让他们流泪、让他们觉得委屈的事情,在父母看来,或许微不足道,或许理所当然。当父母的有谁知道,听到父母的一声怒吼,孩子内心会怎么想?又有谁知道,孩子虽然对家长的言行忍气吞声,但内心却“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

父母们希望自己能给孩子天底下最大、最无私的爱,所以尽最大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为孩子请家教,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为孩子包揽了一切,只要孩子专心读书,将来考个好学校。家长们不知道,这样做,反倒让孩子在巨大的压力下度过没有快乐的童年。

父母们也常感困惑迷茫甚至痛苦非常,为什么孩子不理解自己,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总要让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大道理,甚至一怒之下动手给他一耳光……

谁也不否认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爱是天底下最大、最无私的爱。只是,父母对孩子爱的表达方式是否为孩子所接受?父母苦于不被孩子理解,可自己又能否真正理解孩子?

没有一个当父亲或母亲的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当好父亲或母亲这个角色,大家都在边做边学。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当父母的不妨低下头、弯下腰,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试着了解自己的孩子。

泰戈尔有句名言:“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孩子的天性,包括游戏、模仿、好奇,等等,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进行教育,也许是值得父母思考的问题。

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的三句话


导读:原来我的一个小小改变,带给女儿的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女儿真的是妈妈的镜子。

“妈妈真的好爱好爱你!”

老师发来几张妞儿和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满校园里找春天的照片,真是春光明媚,繁花盛开呀!一群天真的孩子,一张张纯真的笑脸,在花红柳绿的掩映下,是如此娇艳。看着妞儿这些照片,想想真的需要好好呵护她的成长呢。

但人又是多么的矛盾呀!面对如此竞争激烈而又复杂的社会,做父母的我们又不能不帮她进行了选择,背上沉甸甸的书包,进入学校,结识同学、结交朋友,接受教育,尝试着让她独自去面对一些问题和困难,学会承受压力,学会适应并解决它。真的很无奈,这就是生存法则。

很多时候真的很担心,她娇嫩的心灵是否承担得起?可是妞儿,妈妈唯有做的,便是经常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你“妈妈真的好爱好爱你!”

加油!为你,也为妈妈自己。

“能讲给妈妈听听吗?”

六岁小孩的世界,和我们大人是不一样的。她有自己的观察点,也有自己的判断,还有自己的迷惑。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鼓励她说出来。听听她的描述,听听她的看法,亦或是她的困惑。不要急于打断她,只做忠实的听众。

妞儿上学期,可能蒙,每次我引导她说说学校里的事,她就腼腆地笑笑回答:我忘了。

这学期,经历了半学期的幼升小的磨合,妞儿似乎董事了点。

有一天,我发现妞儿气鼓鼓的,就轻轻刮了一下她的鼻子,逗她说:今天好像有个小人儿不高兴呢。可是不知为什么?

妞儿气哼哼的说:哼,今天我被罚扫地了。

我说:哦?为什么呢?能讲给妈妈听听吗?

妞儿说:老师说我座位周围有垃圾。可是那是xxx故意踢过来的。

我说:那你可以给老师说明经过呀。

妞儿说:给老师说了,xxx不承认,老师就不听了,说垃圾在我座位上,就罚我。老师不相信我。

我说:妈妈相信你。能不能给妈妈讲讲,是什么垃圾呢?

妞儿说:是转铅笔的铅笔屑。我又没带转笔刀,根本就不是我弄的。

我沉默了一会儿,说:老师也有弄错的时候。地也罚扫了,就当我们帮别人做了件好事。应该开心才是,对不对?

妞儿想了想,说:也只好这样了。

晚上睡觉时,妞儿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你真好!肯听我说这么多。

我亲亲她的小脸,说:记着,有什么事都要说出来,妈妈永远是你忠实的听众。

“需要我帮忙吗?”

上学期,心想妞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有太多事情需要适应,很多事我就越俎代庖、全包办了。后来发现,妞儿有好多事情因为没有参与,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跟个没事儿人似的。由此也助长了一些不好的毛病。

这学期,我就给她不断灌输:自己的事自己做!只是注意观察,看她实在有困难,就说:需要我帮忙吗?

妞儿有时会倔强地说:不需要!我自己能做。有时也说:妈妈你帮帮我好吗?在我的帮助下做完,妞儿会说:谢谢妈妈!

我发现,我经常挂在嘴边“需要我帮忙吗?”这样一句话,其实只是给妞儿吃了一颗“定心丸”。传递给她的意思是,妈妈没有不管你,看着你呢。你尽可安心做你的事。遇到困难是可以求助的,妈妈和你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妞儿的进步是如此明显!

原来我的一个小小改变,带给妞儿的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女儿真的是妈妈的镜子。

如何对孩子说不


常有这样的场面发生:人来人往的大商场里,有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台前哭闹,一旁的父母在面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烦意乱地“赏”孩子一记巴掌;宾客满堂的时候,孩子却倒地撒泼,一屋子人尴尬之余,父母把孩子拖进了小房间,关起了“禁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拒绝孩子的时候了。

不同年龄的孩子 不同的拒绝招式

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不同的拒绝招式。

0~2:直截了当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功能还不完善,如果父母对他讲比较复杂的道理的话,孩子可能会听不明白。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采取的拒绝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体验式。如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他摇头。当孩子有危险举动,例如去拿打火机玩的时候,父母就要马上制止,甚至可以给宝宝一点小苦头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点心等。

2~4:冷处理

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叛逆性十足。对这个时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尽量避免采用强硬的处理手段。

“冷处理”是对付这阶段孩子不错的办法。当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再同他讲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众场合撒泼的话,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进行冷处理。这样做对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护作用。

4~6:讲道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处于一个过渡期,正从“自我中心”发展到认识周围的环境事物。同时,孩子在语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父母这时就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同孩子沟通了。坦白而简单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来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别对孩子说谎或说得模棱两可。

“冷处理”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冷处理之后再晓之以理,最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爱的表达来抚慰他。

不同气质的孩子 不同的拒绝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气,爸爸妈妈也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独特的气质,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拒绝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容易兴奋的宝宝──强制休息片刻法

对过于兴奋、听不进劝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带到另一个场所,让他脱离使他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看着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有好奇心的宝宝──转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这样,孩子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胆小而又依赖的宝宝──轻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觉,缠着妈妈,你不妨问他:“妈妈明天还要上班,你觉得妈妈累不累?”“你该怎么做呢?”

好胜心强的宝宝──激将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让拒绝变成鼓励。如:孩子不愿打针,父母可以说:“奥特曼连怪兽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针。小明呢?”

父母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树立规矩的过程。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来。

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便纵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对孩子严格一些。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绝不是因为金钱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教育机会。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树立行为规则,一开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断点拨、刺激;时间长了,在父母的拒绝过程中,孩子便能学会自我控制,提升内省智能,从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内化为自律、自觉地自我克制。如:父母一开始便明确规定孩子睡觉前不能吃糖,并一直贯彻执行,孩子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说“不”之前,请先自我反省

当你急急忙忙拒绝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请省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

有没有以身作则

例如,带着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声谈笑,却要求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好,不要到处乱跑。试想,孩子会听你的吗?

所订的标准是否合理

例如,当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练钢琴时,请先想一下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范围了。

有没有尊重孩子

父母的尊重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尽量不要当着许多人的面拒绝孩子。

相关推荐

  • 请不要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真笨”这个词经常就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
    2021-10-02 阅读全文
  • 要懂得对孩子说“不” 导读:从来没有听过“不”,就无法确认什么是“是”;从来没有被限制的人,反而体验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 春节,姥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 隔代人总是特别疼孩子。每天,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
    2021-10-05 阅读全文
  • 别对孩子说“不要你了” 导读: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
    2021-09-02 阅读全文
  • 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说的四句话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会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那是因为家长不了解一些话说出口以后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甚至是一举一动,都...
    2021-07-25 阅读全文
  • 孩子说大话,家长不要不在意 导读:当孩子说大话时,作为家长或者大人,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为什么要说大话,孩子说这些大话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在了解到孩子“说大话”的本质出发点后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宝贝真聪明,以后肯定能吃得...
    2021-09-21 阅读全文

孩子们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你真笨”这个词经常就会出现在父母的口中,什么叫笨?学东西慢就叫笨。一学就会那叫聪明,不聪明的就是笨。在动作上,不灵巧的叫做笨,迟缓的叫做笨? 如此说来,新生儿是...

2021-10-02 阅读全文

导读:从来没有听过“不”,就无法确认什么是“是”;从来没有被限制的人,反而体验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 春节,姥姥过来和我们一起住。 隔代人总是特别疼孩子。每天,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

2021-10-05 阅读全文

导读: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

2021-09-02 阅读全文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的时候就会口无遮拦,想说什么说什么,那是因为家长不了解一些话说出口以后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甚至是一举一动,都...

2021-07-25 阅读全文

导读:当孩子说大话时,作为家长或者大人,首先要了解的是,孩子为什么要说大话,孩子说这些大话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在了解到孩子“说大话”的本质出发点后才有可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宝贝真聪明,以后肯定能吃得...

2021-09-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