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前在家好还是入托好?
发布时间:2021-04-13 三岁幼儿故事 幼儿好故事 幼儿好习惯故事许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尤其是前些年不断涌现的独生子女成长中出现的诸多社交问题,更使得许多家长想要提前为孩子打好这一基础。于是乎,很多不满三岁的宝宝很早就进入了托幼机构。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应该是固定的,即使不得已需要有变换,也应该给宝宝一个妥善的心理接受过程,避免宝宝受到伤害。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著名的临床医学家史蒂夫•比杜尔夫也承认,他一开始是一个坚定的儿童早教倡议者,认为让幼儿早上托儿所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的技能,由于伙伴多,也有利于他们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第二个好处就是让妈妈有更多的时间自我发展,扩大她们的社会活动范围。可是他现在发现,这种理想与现实总是很难相符,他说:“事实上,这可能是一种灾难性的失望。”一般托儿所的老师是上下午都不固定的,一个老师看护多个孩子,而且还会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没有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心理接受过程,也缺乏相对固定的情感氛围。【289a.coM 生日祝福语网】
究竟妈妈在家育儿好不好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交和情感智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婴共生关系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从共生关系的理论来看: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他的个性品质、对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力、自信心、行为的倾向性、探索兴趣的广度、求知欲望、理解力、认知力、推理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以及他的组织能力、时间安排能力、社交能力……都与早期母婴之间的互动方式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有专家指出“人生的前三年影响后三代”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宝宝在三岁半之前都处在对妈妈强烈依恋的心理状态,所以妈妈角色的扮演者非常重要。从心理学上来讲,这个妈妈角色的扮演者当然是妈妈最好,但现代社会很多年轻的妈妈在面临选择在家全职育儿还是继续职业生涯的发展问题上矛盾重重,所以往往很多幼小儿童的真正照顾者并不是妈妈本人,她们可能是祖父母/保姆或其她人,由于这些妈妈角色的扮演者与年轻的妈妈之间存在很多育儿理念上的沟通障碍,所以,一些妈妈索性就把宝宝送到了托儿所或幼儿园。
在我近十年来做个案咨询的过程中发现:如果是妈妈在家育儿,结果几乎是好坏各半。在我这里来做咨询的妈妈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曾经在职场上很优秀的女性,她们深知0-3岁时期是宝宝身心发展很多关键期比较集中的时期,所以暂时中断了自己的职场生涯,转入全职妈妈的行列。她们中不乏硕士博士,热心于学习国内外最新的育儿资讯,阅读了诸多学前教育理论。但是,一旦在真正的育儿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宝宝到了1岁半左右(宝宝独立自主精神诞生)时期,妈妈因无法把握规则限制的尺度,与宝宝之间常常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结果是妈妈感到困惑重重、力不从心,有的甚至一度感觉非常失败,我少有见到非常开心自信成功的妈妈。
老人/保姆(或其他成人)在家育儿
这最少也能保证宝宝能得到1对1的照顾,但是大多老人都有比较溺爱孩子,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等行为,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造成孩子胆小不自信等问题;保姆在家育儿,育儿的质量与保姆的教养能力相匹配,往往不仅是身体照顾得不一定好,而且在心理上还会形成一系列的问题。
送托儿所/幼儿园
在开篇已经做了一些描述,这里我就不细说了。
从古至今,人类经历那么多的繁衍,到今天我们却好象是茫然了。究竟怎样育儿才是最好?我个人一直是赞成妈妈在家育儿的!
妈妈在家育儿当然是最好,但是妈妈在知识和能力结构方面也有很多局限性,需要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父亲对妈妈育儿工作的积极支持与价值认同与其她妈妈充分的交流互动专业育儿人士有针对性的实际操作指导……这样,就能及时积极地调整妈妈的育儿心态,消除妈妈在育儿过程中的积虑,有效提高育儿质量。
此外。妈妈若因工作繁忙等原因不能在家看护宝宝,家里又缺乏适宜的人教养宝宝,需要将宝宝送到托儿所去,建议最好能够到教师素质和人数比例比较高的托儿所,看护人员(妈妈角色的扮演者)不仅需要有善良爱孩子的本性,还需要懂得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同时还要具备儿童教育的各项专业知识技能,这样也能保证宝宝的身心健康发展。
希望妈妈们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更加慎重对待宝宝入托的问题,更加谨慎保姆的选择问题,更加注意加强自身的育儿知识(尤其是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学习。也祝愿宝宝们成长得更健康更快乐、妈妈们能体会到更多育儿的乐趣与成功感!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三岁前入托危害儿童健康?
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临床医学家提出警告说,把年龄不足三岁的孩子交给托儿所会增加损害他们正常心理发育的危险。很多托儿所无法照顾到孩子,遭到忽视的孩子往往有恐惧感。
太早入托更富有攻击性
这位澳大利亚儿童教育专家在《养育孩子:三岁以下应该进托儿所吗?》一书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在支持他的理论——那些很早就脱离父母到托儿所的孩子更容易发展攻击性性格、反社会行为以及其他的心理问题,这样的孩子在日后会遭遇人际关系问题,不容易与人建立密切的关系。
英国儿童问题权威人士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他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由父母养育的孩子比在托儿所、由保姆照顾或交给亲戚照顾的孩子在各方面表现得都更为优秀,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智力方面都好于其他对照组的孩子。
牛津大学的教授对1200名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小被放在托儿所里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富有“攻击性”。另有两项研究也发现同样的结果,那就是在托儿所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反社会行为”和“暴力行为”。儿童专家指出,过早上托儿所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大脑发育、情感发展、社会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另外他们的身体发育也迟缓,神经萎缩,脑发育异常,这些都是与没能得到一对一家庭关怀有关,所以专家建议应该让幼小的孩子在温暖安全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过早地将他们送到托儿所。
小童应享受父母一对一关爱
比杜尔夫强调说,最好的托儿所最负责的老师也不能代替妈妈,两岁以下的孩子就该受到妈妈一对一的关爱,父母共同养育是最理想的方式。如果要想让幼儿的大脑健康发育,就需要对其进行爱的刺激,妈妈与孩子的交互作用是最好的刺激,家庭与朋友的关爱对孩子发育来说是最安全的选择,而托儿所中缺乏的就是这种影响,即使请保姆在家看孩子也不如妈妈亲自照顾好,更何况多数人没有足够的运气找到理想的保姆。
孩子不仅需要固定的人员养育,更需要专注的关心,一对一养育更能够满足婴儿的需求。而托儿所里的老师一般是一个人照顾数个孩子,她无法同时满足这些孩子的需要:喝奶、撒尿、游戏、呵护等,不要认为婴儿不懂事,他们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表现为烦躁哭闹,长期的影响则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发展,迫使一些孩子发展攻击性性格,这是情感缺失造成的后果。
亲情氛围有利心理健康
许多家长有一个误区,那就是认为提早让婴儿进入托儿所会让他们更能适应外部环境,更早地发展交际能力。但美国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育研究所的专家指出,婴儿的发育具有特殊性,他们不仅需要持续的关心,更需要协调一致的关心,这意味着与他们交流的人相对是固定的,只有家里的父母能做到这样。
人生最初的18个月是负责社会和情感功能的大脑结构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一生都有影响,母子相互作用则在这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妈妈是婴儿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发育的调节器。另外,家里的哥哥姐姐和祖父母辈对他们也很重要,他们起着辅助父母教育孩子的作用,婴儿从他们身上得到安全感,也获得最初的情感影响,人类正是通过孩子来传递这种情感,而陌生人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全而无所适从,在心理上无法形成家庭情感。托儿所缺乏的正是这种相对固定的亲情氛围,托儿所老师是不固定的,经常换来换去,比如老师生病、休假以及培训等,即使人员相对固定,她们也要轮班照顾孩子,让孩子无法适应。
小孩子听话好还是不好?
小孩子听话好还是不好?前段时间看到一遍文章题目就是,听话的孩子是好还是不好,等到看完了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不过这个问题我现在真的在仔细的想,因为我家**也算是听话吧,我现在开始担心了。
先说说问题吧,我家**是07年年底生的,现在都两岁八个多月了,现在我说什么她都听,基本上是让她做什么就做什么,虽然有时候会不同意,但是我要是一强调她就马上会听了,可能也是我吓唬成这样的吧,比如,我们一起去玩,她要是跟小朋友抢东西,我就会让她让给别的小朋友,如果她不肯我就会跟她说,这样不可以的,不对的不能抢东西,你如果想玩的话就要跟小朋友去借,小朋友同意了你就玩,没有同意就不能玩。有时候她会听,但有时候她也不听,抢不到的时候就会哇哇大哭,我去哄也没有用,就是哭,有时候甚至会越哭越大声,我就会很生气的跟她说,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怎么可以跟小朋友抢东西呢?如果她还继续哭的话我就会转身离开,可能是怕我离开吧,于是哭着追上去让我抱着,我当然顺势就抱着她,然后再跟她重复一遍不可以跟小朋友抢玩具的话,然后她会乖乖的说,我知道了。
在家里也一样,做了妈妈的特别是全职妈妈应该都会有这么一些经历,就是在你很忙的时候,她会不停地给你制造麻烦,有时候你会不把它当回事,可有时候你会很生气,我也一样,也会有很多时候会烦她给我制造麻烦,就跟大卫.不可以里面的妈妈一样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实在不行的时候就会说,再不听话就打你了啊(当然有时候会真的打她)或者说我等会出去玩了,不带你去,所以现在**只要一听到说要诸如此类的话就会乖乖的去一边玩。
时间久了,我就发现,**现在是一点主张都没有了,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问妈妈可不可以,就连上厕所都要说妈妈我要上厕所,如果我不说去吧她就一直站在那里,我也跟她说以后比如要上厕所,要穿衣服、鞋子、吃东西之类的事情你想什么就做什么,不用跟妈妈说,她也答应的很好,可是下次又是一样,有时候我会觉得是不是我限制的太多了,可是不限制她又总是爱捣乱,在家里拿水枪玩的沙发上,墙上,床上都是是水,还有拿笔到处画,去到厨房把米洒一地,把冰箱打开不关,上厕所把水开着一次一次的冲,要不说她能给你冲一个上午.....
到外面了还好,就是有时候跟小朋友打架,抢玩具,或者把扭扭车开到人家的店面里面去,我也总是制止,怕人家白眼,也怕人家说她是个没有家教的小孩,当然也怕她打伤了别人或别人打伤了她,还怕她跑到马路上去,所以一直就是看到有可能发生事情的地方都不让她去,每次都在重复不可以,不行,快回来......
如今我看到这样子的**又不满意,我希望她能跟别的小孩一样能够有主张,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起码生活方面不要老是说妈妈我想xxx....
看见**每次问我的眼神,看见她在外面看别人玩她也想玩的玩具的眼神(当然她也有很多玩具,只是不可能什么玩具都有,也不能见什么想要就买什么)看见她每次委屈的眼神,我的心真的很疼,不能给她更多、更好的爱,我总觉得亏欠孩子太多,把她养成了这样的性格都是我的错,我以后会慢慢改正一下我的教育观念,也希望能慢慢的把她改变,不知道她以后的人生路会走的怎么样?
你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
下列场景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如果你已为父多年,请回忆一下当你遭遇同景时,曾经如何选择;如果你初为人父或是将为人父,请认真学习,不要让孩子看到“坏”爸爸的一面。
场景1:爸爸是不是理智?
晚上,爸爸加班回到家,看到妈妈正在孩子边上焦急地唠叨:“就知道玩,那么晚作业还没完成。”
“坏”爸爸甲:
把孩子训一顿,再责备妈妈“只顾看电视剧,那么晚了才想起管孩子”。
“坏”爸爸乙:
拉开妈妈,急什么,我小时候作业都不做,现在不好好的吗?
好爸爸:
好好宽慰一下妈妈,孩子贪玩是正常的行为。然后亲自陪孩子一起做几道题,同时会有几句夸在点子上的鼓励,让孩子快乐地继续面对作业。
点评:妈妈很容易因为孩子眼前的问题而焦虑不已,常常在教育上出现不够合理的言行,在这时候,男人的理性和大局观该发挥作用。相对妈妈而言,好爸爸更能从孩子长远发展考虑,理智地面对问题,找到更理想的方式来处理眼前难题。
场景2:爸爸吝啬拥抱吗?
孩子把小朋友的贵重玩具弄坏了,哭着回家。
“坏”爸爸甲:
把孩子一把拉过来,大骂一顿,甚至还会动手打。
“坏”爸爸乙:
无所谓的样子,“多少钱?买个赔人家不就得了吗?”
好爸爸:
把孩子拥抱在自己怀里,听他倾诉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然后一起讨论和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点评:
不少爸爸十分吝啬自己的拥抱,在保持所谓严父形象的同时,错失了最简单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需要提醒的是,不仅在自己想拥抱孩子的时候拥抱他,更要在孩子需要拥抱的时候,展开自己宽厚的胸怀。
场景3:爸爸有没有童心?
孩子绕着爸爸,恳请爸爸能陪着玩。
“坏”爸爸:
拿着报纸不耐烦地说:找你妈妈去,小孩子的游戏爸爸可不会。
好爸爸:
放下手里的报纸,“好啊,咱们来玩什么呢?”
点评:很多爸爸说,“我说过多少遍了,他听过就忘”。想让孩子真正接受自己的想法,就必须先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先走进孩子的世界,再给予引导。在游戏中,与妈妈的爱心不同,爸爸的“童心”会是孩子更大的福音,因为爸爸往往会在游戏中更投入、更当真,更像一个优秀的玩伴。
场景4:爸爸舍得花时间吗?
周末,爸爸又要出门加班了,面对望着自己的孩子——
“坏”爸爸:
“爸爸要去赚钱了,让妈妈带你出去玩吧,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想要什么都行。”
好爸爸:
“爸爸会尽快回来陪你的,还会把我看到的很有趣的事情告诉你,好吗?”
点评:
因为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使得很多爸爸会用物质来补偿自己的歉疚,而那并不是孩子的需求所在。爸爸更阳刚的气质、更宽阔的视野,是妈妈很难替代的。爸爸们,请给孩子你的时间,而不是用时间去换来你认为更有用的金钱。
分析点评:专家共话奶爸
某幼儿园园长何敬红:胆和力有绝对优势
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我们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父亲对孩子的养育至少在4个方面比母亲更有优势。
一是运动机能。比如跑步,母亲总是喜欢站在原地等孩子跑过来,而父亲会和孩子比赛谁跑得快,显然更能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母亲大多谨慎,担心孩子爬得太高,动作太大,而父亲则会鼓励孩子做一些大动作,调动他全身的运动细胞。
二是胆量。父亲比母亲更善于培养孩子的胆魄,以及勇于探索和独立自主的精神。
三是语言的简练性。男性的思维相对来说更为直接敏锐,说话会抓重点,言简意赅,而母亲经常让孩子觉得“啰嗦”。父亲经常和孩子交流,非常有助于孩子发展阅读表达能力。
四是“干脆”。父亲不大会很“粘”孩子,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对某一位家长(多半是妈妈)的情感依赖。一直粘着大人的孩子客易性格懦弱,变得太“嗲”。
父亲既然重要,那么他具体应该对孩子做些什么呢?我的建议是:1、每天挤出15-30分钟陪孩子一起阅读;2、双休日节假日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运动;3、经常陪孩子一起登楼,培养体力和毅力;4、小孩进入小学阶段后,父亲一周至少要有一次,以朋友的角色和孩子聊天谈心。
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小文:“父爱如山”是误导
我们曾经在家长群体中做过问卷调查,在被问到“你认为孩子在家中最乐于接受谁的教育”时,十有八九的父亲竟然都回答“母亲”。即便那些自认为陪孩子时间较多的父亲,也大多是带孩子去看电影、吃饭,很少参与孩子自身的游戏活动。不难看出,我们身边很多做爸爸的,主动放弃了养育孩子的机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经过了解后发现,父亲们不是不爱小孩,而是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比如“男主外,女主内”。有些爸爸会认为一直在家带孩子有损“男人的尊严”;又比如“父爱如山”。很多家长认为做父亲就应该像“高仓健一样冷峻”,把对孩子的爱深深地藏在心里。这其实是错误的想法,《背影》是写给成年人看的,并不适合幼儿和少年。青春期以前的小孩,不管男孩还是女孩,都十分需要父亲的亲近和肢体接触,所以这一阶段的父亲们,请不要吝啬你们的拥抱。
现在的幼儿园、小学,在女教师占绝对多数的背景下,父亲更应该主动表示父爱。因为家庭教育的5分钟,往往等同于学校教育的45分钟。
汽车和浴室最适合亲子
对于一个男孩来说,父亲是一生的榜样。如果父亲和小孩关系太疏远,孩子便会找到另一个男人,或是舅舅、或是外公、甚至是隔壁的大哥哥作为自己的成长榜样。那么父亲何苦不去行使自己的职责呢?而对于女孩来说,一个好父亲往往会成为自己将来择偶的标准。因此做父亲丝毫马虎不得。
父亲像是外出捕食的老鹰,能把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和资讯带回家,“哺育”羽翼未丰的孩子;父亲又像是一个家庭公关,靠父亲来协调孩子、母亲、祖辈之间的关系,再适合不过了。
父亲和孩子进行互动交流的最佳场所,我经过实践和研究后发现有两个:一是自备车,父亲单独开车接送孩子时,可以利用路上的时间和孩子说很多话;二是浴室(仅限父子)。这两个空间有一个共同点:相对封闭,没有干扰。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说出平时不愿吐露的真心话。
3岁前最好把孩子留在身边
教育专家提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3岁以前的孩子最好不要上全托幼儿园,也不要全权交给老人或小保姆抚养。因为3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孩子的各种基本的能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孩子需要父母的精心培养。如果父母缺席了孩子3岁以前成长的关键期,那么不仅不利于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培养,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阴影。
即使把孩子交给老人抚养,父母也要多抽时间去陪陪孩子,有时间就要和孩子在一起。条件具备的话,不论多苦,最好还是把孩子留在身边吧。
首先,把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带,不利于孩子的启蒙教育。因为老人往往知识陈旧,保姆通常不会尽心,而且多数保姆知识水平不高。另外,由老人或保姆带大的孩子,往往与父母处不好关系,或者说没有父母和儿女间的那种亲情。
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孩子从小跟着姥姥长大,虽然成绩一直不错,考上了北大,但由于长时间不在父母身边,跟父母一直比较别扭,说话做事总是有些生分。孩子上大学期间偶尔回一次家,与父母闹点矛盾,就马上打电话到姥姥那儿“告状”。这对夫妻非常后悔地说,这也是他们的教训,他们当时因为工作忙,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在姥姥家。虽然同在北京,但他们每周顶多过去看两次,基本不管她的教育。姥姥一门心思养育这个外孙女,虽然养得不错,但孩子与父母之间没有那种亲情。
养育孩子父母责无旁贷,不要为了贪图省事,把孩子交给他人抚养。但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看管孩子怎么办呢?忙于工作的父母可以白天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看,但晚上、周末和节假日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每天如果有两小时以上跟孩子在一起,对培养亲子关系、进行启蒙教育,都是有相当的好处的。
其次,一般说来,老人对孩子照顾多,教育少。“隔代亲”使老人对孙辈疼爱有加,百依百顺,溺爱现象非常普遍。生活中,我们见过这样的例子:父母想教儿女学点东西,而老人往往说,小乖乖累了,该休息了,明天再学吧。别把眼睛看坏了。还反过来责怪儿女不心疼孩子。也是因为太疼爱孩子的缘故,老人特别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害和委屈,对孩子特别护短。这样下去会让孩子变得十分自我,忽视别人的意见和感受,最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一般老人出于保护孩子而限制孩子的活动,不让孩子多出门。这样的孩子从小缺少和同伴的交往,长大后容易变得胆小、懦弱、羞涩、孤僻,甚至出现人际交往恐惧症。
由于磊磊的父母忙于工作,磊磊被交给奶奶带。磊磊的父亲是独生子,磊磊家也只有磊磊一个男孩儿。因此,奶奶简直把磊磊当成了自己的心头肉。
一次,早饭过后,奶奶带着磊磊外出散步。小磊磊自己太兴奋,挣脱了奶奶的手,一个人跑了起来,奶奶在后面踮着小脚撵孙子。没跑多远,磊磊就摔了个狗吃屎,胳膊也蹭烂了。奶奶步履蹒跚地赶到,扶起地上的小孙子,嘴里不住地说:“宝贝儿,让你别跑你非要跑,这不又摔了!来,奶奶抱,再别乱跑了!痛不痛啊?”
孩子走路时常摔跤或磕着碰着,这都是很正常的,但老人不会对孩子这么说,他们往往将之归因于地不平,或路上的东西挡了孩子的道。这使孩子从小产生一种错误的“外归因论”,缺乏抗挫折能力,长大后如果遇到困难和失败,都会归因于外界环境,对社会缺乏适应能力。
在孩子的眼睛里,爸爸如山一般雄伟,妈妈似海一般温暖,爸爸妈妈是无可替代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老人或保姆的知识水平有多高,都无法撼动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尤其是父亲的作用。缺少父爱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懦弱;而母爱的缺失,会对孩子心理造成重大的伤害,成为孩子一生抹不去的伤痛。
所以说,父母之爱具有不可替代性,绝不可以把婴幼儿期的孩子“寄存”在别人家里,父母应该坚持亲自养育自己的孩子,这是人类的本能,更是每个父母应该尽到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