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材料的改进 促进孩子表演兴趣

发布时间:2021-02-01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众所周知,身为一名合格的人们教师,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交流与讨论,而教育笔记有助于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作为一名教师,写教育笔记需要注意哪些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材料的改进 促进孩子表演兴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这次,我将语言区的材料进行了拓展,设置了表演区,将原来的操作材料讲述改成了的头饰表演,并把背景板固定在表演区的墙上。游戏一开始,看到这些头饰的一丁、昊昊、轩轩马上来到了表演区,把头饰戴在了头上,三个小家伙戴上了头饰别提多开心了,不断地介绍“我是小蚂蚁”“我是蜥蜴”……“还有彩虹色的花没人了?”一丁发现了多的头饰说。我马上自告奋勇地说:“我来做彩虹色的花吧?”于是我拿起彩虹色的花的六片花瓣,蹲在背景板前,开始了故事的表演……

孩子们表演的兴趣十分浓厚,虽然第一次尝试,孩子们也只是简单地走了故事的流程,但在此过程中,孩子们对故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其次,在故事表演中,语言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我更欣喜地发现,在表演中,孩子们学会了分配角色,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在中班设置这样一个表演的平台,对孩子来讲十分的有必要。接下来,我便要开始思考,如何帮助孩子不断丰富表演的内容、增强孩子表演的能力,不仅是角色对话,更重要的是动作、表情等的渗透。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童话剧,模仿人家的表演;可以把音乐内容也增设进表演区,丰富其中的内容,慢慢形成完满的小舞台。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小班表演游戏反思:糖果店的新材料


“开心糖果店”开张了,粉红的招牌,粉红的桌布,粉红的糖果,粉红的篮子里放着各种各样包糖果的材料。一切多么温馨,孩子们看见了,可高兴啦!每次都有几个孩子过来包糖果。

刚开始,我投放的是牛肉干包装纸,这是最为简单易操作的包糖果方法。只要将块状海绵放在牛肉干包装纸里,然后两头一转就可以了。因为牛肉干包装纸容易塑形,孩子包好之后不会变形。虽说简单,但对小班孩子来说并不容易,先要包,再要两头转,孩子往往顾着这头就顾不了那头。因此,完成一个糖果孩子的成就感都很大,孩子都很自豪。

几天之后,孩子们对这种包法已经有些熟悉了。于是我又投放了新的材料,展示了新的包法(投放大一些的纸,将海绵放在中间,四边竖起来

,一手虎口捏住,一手用易塑形的金边绕起来,看起来象一个大礼物很漂亮)。今天这么漂亮的糖果孩子们是否注意,是否有孩子会发现?

辰辰走过来,发现了新的糖果,很高兴,拿起来大糖果看了看,之后就放了下来,又开始包糖果了。我发现,他用的还是原来方法。难道他没发现和原来不一样了?婷婷也来了,眼睛一亮,发现大糖果了,马上高兴的对辰辰说:“看,大糖果,大糖果!”辰辰还在包自己的糖果,婷婷转过来对我说:“老师,有大糖果!”我一听,真高兴,终于孩子对新的包法感兴趣了。我连忙走过去,问:“喜欢吗?你也试试看!”孩子点点头,继续摆弄这颗大糖果,将大糖果抱在怀里。之后她开始包糖果了,我发现她还是用了以前的方法,并没有尝试新的方法。

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先入为主,在最开始接触的事物往往在他们的心中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孩子看来,糖果就该这样包,出示的第二种材料及包法是给他们摆弄的,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以这样做。看来小班孩子对材料的隐性提示不敏感,不容易受启发,仍是以自己以往已有的经验为主。

那么在小班进行游戏时,教师在出示新的材料新的游戏方法时要对孩子说清楚,提醒孩子去发现,帮助幼儿发现新的材料,鼓励孩子尝试新的操作,避免教师投放的材料让幼儿无所适从,不明白教师的意图。

鼓励孩子表达爱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国家。尽管今天现代化日新月异,人们也能接受很多新事物,可是在表达爱意方面,还比较含蓄。但是在培养新的一代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提倡让孩子勇敢表达他的爱意。

一,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多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情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多多营造一些容易渲染和引发情感共鸣的活动,并且积极让孩子表达。孩子有了良好的感觉体验,并且有适当的场合和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得到释放,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很重要,并且能促进孩子与父母,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二,鼓励适合的,不同的表达。中国父母尤其是父亲不习惯整天将爱字挂在嘴边,所以孩子可能也没有也无需这样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得到父母的帮助或者爱抚时亲亲父母的脸颊,或者对父母笑一笑,或者可以及时帮忙父母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要让孩子养成一个及时、恰当表达爱意的习惯。外国的教育成功的一点就是孩子知道感恩。而且孩子表达爱意,不仅是知道感恩,更是一种不能缺少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全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教养素质和性格。

三,很重要的一点,鼓励孩子表达,最重要的是家长自己和教师也要学会表达对孩子的爱。这种爱不是一种义务和责任,而是一种出自于心底对孩子的进步的赞赏。比如孩子学会了与别人分享饼干,父母和老师就要及时且发自内心的表达对孩子的赞赏,对他的这种行为的自豪感。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能做到这样,那我们的孩子也将是充满灵魂的天使。

在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 激发幼儿的兴趣


导读: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综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比如绘画,它具有审美特性,是一种语义符号,是形象语言,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可以反映个体内在的各种要素,作为创作载体,它能涵括所有需要创造性表现的内容。

我们改变以往的“技艺教育”,主张在整合性艺术活动中促进幼儿发展,其主要过程是:

一、让幼儿充分地表达感受;

二、让幼儿真实地体验;

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通过实践表明:

1、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整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

2、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探索。

以往的艺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把以“自由创造”为特征的艺术活动变成操作性的模仿活动,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表现技巧上,对艺术的审美价值及无限创造特征没有足够的估计,并且艺术教育完全以分科的形式进行,忽视了各艺术领域之间存在的联系。而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现代教育提倡“融合式教学”。且对幼小的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灵中,真、善、美也是自然统一的,没有分化。

基于这些理念我们提出,实施整合性艺术活动的方案,改变以音乐、美术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的初衷,主张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真、善、美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儿童进行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生态式教育,达到人在实践中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目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活动的目标体系是“感受——体验——表现”,而我们综合性艺术活动的基本程序也是“充分地感受——真实地体验——尽情地表现”。

下面就从“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来谈谈整合性艺术活动地开展。

一、让幼儿充分地表达感受

幼儿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征、发展水平,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一个理想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主题、内容的产生上,在活动过程的方法运用中,都必须十分重视幼儿的经验。况且,在提倡以儿童为主体的今天,我们必须“进入儿童的内心世界,把儿童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老师要了解孩子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个过程我们采用的主要是师生互动式的对话交流。对话是一种平等、开放、自由民主、快乐和谐、富有情趣和美感,时时激发新思路和新思想的交谈。它是师生双方积极参与,处于人格平等的双向交流,彼此充满爱心、信任、倾心地交谈。对话能是儿童感到新鲜、惊奇、激动、振奋、产生努力探索的愿望。

活动一:孩子们在欣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则凄美的童话故事时,很快被故事内容所感染,并纷纷表达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她好可怜”;“袜子也没有”;“鞋子被抢走了”;“走在雪地上,脚都冻得发紫了”;“她没有衣服穿”;“她一点也不快乐,很伤心”……在表达了他们的感受之余,还讨论到了XX小朋友的爸爸得了肝癌住院了,妈妈在医院陪着,XX没有爸爸妈妈陪觉得很不快乐。同时他们开始关注张贴在教室里的很多贫困儿童的剧照,在吃饭、睡觉、玩耍时都议论纷纷:“他们脚上的鞋子是破的”;“衣服也都脏兮兮的”;“学校里连桌子也没有,只能在石头上写字”;“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在了吗?怎么都是哥哥姐姐们背着小孩呢?”;“他们吃的是干巴巴的馒头,好可怜噢”……

活动二:在欣赏《大餐》这幅美术作品时,幼儿又很积极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很多很多汉堡叠在了一起”;“这些人拉着圆圈在汉堡上跳舞”;“他们一边吃汉堡,一边跳着舞”;“看着它,我真想吃啊!”……说着说着大家就谈到了“肯德基”,“我在肯德基店里过生日过了”;“妈妈带我去了好几次”;“我喜欢吃辣子鸡”;“肯德基里面还可以玩,很开心”……在与孩子们近距离的交流中,教师所担任的角色主要是幼儿的倾听者。意大利瑞吉欧人认为教师的重要角色就是幼儿的倾听者。倾听幼儿就是尊重幼儿,就是对幼儿的关注,就是对幼儿及幼儿意见敞开心扉的最好方式。通过倾听了解幼儿,了解到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兴趣点——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希望接受什么。这些正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所在。

二、让幼儿真实地体验

现在的孩子们大多被快乐包围着,而且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注意到别人不快乐的情绪,如果能让他们学会先体验别人的“快乐与快乐”,并为自己所拥有的而“骄傲”将是很有价值的。幼儿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贫困儿童的感受只是停留在“他们好可怜”的情绪反应上,是浮于表面的。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这叫动机呼唤。动机呼唤就是把儿童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幼儿主动从事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对“快乐与不快乐”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幼儿对美术作品《大餐》和文学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中生成了“吃肯德基”、“参观福利院”两个活动。

活动三:吃肯德基的这个活动中,我们让幼儿自带10元钱,自己排队选购了爱吃的肯德基食品,自己解决了购买过程中发生的矛盾(钱不够了,那就换一样吧;还剩几块钱,可以再买个脆皮甜筒;用哪一张优惠券既能吃到爱吃的,又可以多吃一点……)自己结伴分坐在肯德基店的一角,一起分享体验了吃肯德基的快乐。当画快乐的事情时,就有小朋友画了吃肯德基。

活动四:在体验了吃肯德基的快乐之余,又让幼儿体验了福利院小朋友的生活。在福利院大家看着那些哭着的孤儿,听着阿姨们的介绍,脸上都露出了严肃的表情。有几个小朋友捂着鼻子,说:“好臭啊!”并发出了内心的感受“他们太可怜了”,回到幼儿园,师生又一起谈了此行的感受,并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好多小朋友还呼吁“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

这里教师以观察者的身份帮助幼儿真实体验到了“快乐与不快乐”,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内化,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帮助欲望。幼儿的情感、欲望、提出的问题有时隐藏在行动与孩子间的对话之中,这样就要求教师适时地去了解,观察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敏感的眼睛、耳朵,而且还需要敏感的心灵,要能进入幼儿的内心,体察幼儿的心声,呼唤幼儿的内在动机。这正是综合性艺术的情感基础。

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和提要”、“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

活动五:吃过肯德基后,小朋友画了吃肯德基的快乐,有在肯德基门前排队的情景,有两个好朋友坐在一起吃汉堡的情景,也有过生日的内容(画了一个大蛋糕)……在去过福利院后,小朋友又画了自己的体验,有xx在哭,我陪他一起玩,有躺在床上的脑瘫儿,有孤儿被小狗吓得哭起来……

这里,虽然小朋友画的线条和颜色都不是很美,但作为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已经创造性地表现了他们内心的感受。

活动六:吃过肯德基后,师生在班里一起模拟了“开肯德基店”,在收集材料、制作食物、准备开张过程中,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发现了我们班的“肯德基店”还缺管理人员、收银机、饮料机……等很多问题,同时和老师、家长们一起商量、制作了很多实用美观的物品,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孩子们的快乐在模拟制作和买卖过程中得到了尽情的表现。

活动七:在体验过福利院生活的情感基础上,小朋友呼吁“让我们来帮助他们吧!”师生一起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想到了很多帮助他们的办法:把我们小时候的衣服、裤子、鞋子……送给他们;把我们的钱联合起来送给他们;我们给他们唱歌、跳舞、拉手风琴、讲故事……。并从“把我们的钱联合起来送给他们”(这里教师让幼儿很自然地知道了什么是捐款),自发生成了募捐活动,发动身边的亲人和全园小朋友来帮助他们。整个过程都是由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参与完成的。包括捐款箱、捐物箱和宣传海报的设计、绘画、制作。在募捐过程中,个别幼儿还把他们的感受体验用语言讲述给家长和小朋友们听。最后把所捐的钱物一并送到福利院,享受了最快乐的体验。这个时候小朋友的表现欲达到了最高潮。

在这里,老师只是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旧报纸、纸箱子、泡沫板、颜料……,并在一旁观察和倾听的孩子们的表现,当幼儿碰到困难与需要时,及时给以适宜的支持和指导。让幼儿完全处在宽松的探索氛围中,融入到“肯德基店”和“募捐活动”的各个角色中,这时候的艺术是幼儿社会经验的反映和作为社会人的自我表现。整个募捐活动都是由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主动参与的,只要是孩子们自己能做的,能想的,都让他们去做、去想,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两个交错进行着的活动,使幼儿完全感受体验到了自己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别人的不快乐,享受了帮助别人后的更快乐的体验。

“快乐与不快乐”这个主题整合了健康(宽松的心理氛围、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主动参与、乐于交往、助人为乐)、语言(倾听、对话、交谈)、科学(动手动脑)、艺术各大领域。幼儿在感受、体验、表现中主动交往,积极探索,得到了全面自由的发展。从中,我们觉得:

1、艺术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技艺的训练,表现不再是工具,更多地成为综合性活动,融合了德智美各种素质。比如绘画,它具有审美特性,是一种语义符号,是形象语言,作为幼儿自我表达的手段,它可以反映个体内在的各种要素,作为创作载体,它能涵括所有需要创造性表现的内容。

2、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幼儿自主地表现探索。尊重与肯定幼儿的稚嫩想法,提供相应的材料、活动的机会、条件,自我决定,自我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无拘无束地探索,去利用和积累自己的经验,最大限度地让幼儿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孩子自己能做的,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做,自己去想;孩子能探索发现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孩子能自己计划、安排的,让他们自己去计划、安排;孩子能选择判断的,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判断。要让幼儿成为有自主权,可以支配自己行为的人,做自己的主人。

艺术是幼儿教育不同领域交叉的地带,教育中最活跃的部分也大多在它的边缘,这里充满了未知,我们的主题活动也只是处在探索阶段,难免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是不是技能、技巧就不需要了呢?是不是完全让幼儿自由发展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每个班都有性格内向的幼儿,那我们班也不例外。

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我要做孩子的朋友要给他们创造展示自已的机会。

周嘉怡小朋友性格内向但她很喜欢跳舞、唱歌,在小朋友面前不敢展示。

有一次音乐活动中,我对小朋友说:“我请小朋友上来表演节目”爱表现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举手上台表演,性格内向的周嘉怡小朋友却坐在位置上呆望着。

我对小朋友说:“咱班有个小朋友唱歌唱的可好了,我们请她上好吗?”小朋友你看我,我看你。

我走下去把周嘉怡小朋友请上来。

趁热打铁地说:“今天,周嘉怡小朋友要给大家唱一首歌,我们欢迎她”周嘉怡小朋友被小朋友推上了台,她只是象征性地唱了几句。

等她唱完了,我便大声说:“周嘉怡小朋友唱得真好,只是老师听得最清楚,如果每位小朋友都和老师听的一样清楚就好了,小朋友会更加喜欢你。

你再为大家唱一遍,声音再唱得大一些好吗?”

周嘉怡小朋友不说话,点点头,随着我的钢琴声唱了起来。

等她唱完后,我说:“真好听,老师可喜欢你啦,下次也这样为大家表演好吗?”趁机鼓动小朋友“我们给她鼓掌!”周嘉怡小朋友看到小朋友给他拍手鼓掌,高兴地跳着下去坐位上去坐好。

此外为了锻炼她的胆量,我还经常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请她帮我拿东西、去别的班借东西等。

刚开始的时候,她不敢去,我就让她的好朋友陪她一起去,次数多了,周嘉怡小朋友也便能独力完成任务了。

捕捉孩子的兴趣


如果我有一对会飞的翅膀多好啊!在这样一种自发、积极的愿望后,我提供制作的材料,以满足幼儿美好的愿望。在活动一开始,我请幼儿说说自己有了翅膀会干什么?有孩子说:“要飞到宇宙中去看一看。”有孩子说:“我想到哪里去就能到哪里去了。”还有孩子说到:“姐姐在宁波上学,很想念姐姐,有了翅膀就能飞到宁波去看姐姐了。”孩子们说的不亦乐乎。于是我出示准备好的材料,给孩子们示范如何做一对美丽的翅膀,孩子们都非常激动,兴致特别高。等到他们动手时,各个都不含糊,虽然有个别男生第一次尝试失败了,不过他们都主动要求再试一次,最后都成功了。通过相互帮助,孩子们把做好的翅膀粘在背上,他们一个个都把自己当成了小天使、小蝴蝶,开心都在走廊里飞来飞去,仿佛自己都成了有翅膀的精灵,体验着有翅膀带来的欢乐劲。

下午放学时,孩子们还过来让我把他们亲手制作的翅膀粘在身上,看来他们是真喜欢这对美丽的翅膀。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活动中,捕捉孩子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真情投入是很重要的。

小班观察记录: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小班观察记录:给孩子表现的机会

上午的活动活动结束了,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孩子们有的在洗手,有的坐在椅子上等待老师发碗。然然一会儿跑到盥洗室,一会儿跑到活动室。盥洗室、活动室不时传来“老师,然然打我”“老师,然然推我”的声音。我便请然然坐下来,说要开始发碗吃饭了了。然然一听说要吃饭了,马上离开自己的座位,去给小朋友拿碗。我说:“然然,你过来,老师自己发,她很不情愿的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然然因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在班里人缘很不好,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他自己也有一种“反正你们都不喜欢我,都觉得我不好,我就这样闹”的心理。由于他在班里表现的机会不多,所以他平时喜欢以各种行为引起同伴的注意,我意识到这样继续下去对他成长不利,就决定给他表现机会,让他发碗。我对然然说:“然然,今天请你做小老师,你来发碗吧!”然然愣了一下,旁边的小朋友马上“抗议”:“然然那么不乖,老是打人,刚才还拍我们的头,为什么还能做小老师?”我笑着说:“孩子们,然然虽然表现的不好,老欺负别人,但是老师刚才发现他做了一件事情使我很感动,乐乐小朋友的小椅子倒了,然然帮他扶起来,还给椅子擦了擦,所以我们应该给她一个机会,请她做一回小老师,好不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就让然然给小朋友们发碗,当小老师了。

这以后,我有意识地给然然更多的表现机会,当她行为表现方式恰当时,我会及时给予鼓励;当他出现不恰当的行为时,我会及时给予耐心的引导。要抓住一些合适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老师和同伴对他们的关注和肯定。

孩子的兴趣来自哪里?


这个星期我上了一节“水果拼盘”的课。本来上课前我还担心孩子们会不会拼或是只知道吃不动手呢!可是当我把一节课上下来,我发现这节课上的比我想象的要好的多的多。孩子的兴趣很浓,而且孩子的操作能力也很强。课后我看着拍下来的他们作品我真的很佩服他们。简单的水果在他们的手里、在他们的心里都变成了一个个神奇的作品。我不得不惊叹孩子的创造力!我觉得孩子之所以会创造出这么多的属于他们的惊奇,是因为他们对这节课感兴趣,对这节课的内容感兴趣。所以他们愿意参与、愿意发挥想象、愿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是,有的课孩子对它并没有兴趣,我又该怎么样去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呢?其实我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每次我都试着去解决。比如:我在上《聪明的中国人》的时候讲到“华表”时,我就带他们去做了一个简易的“华表”并带他们观察记录。而我在上《有趣的叶子》的时候带着他们去花园里采集树叶,然后在回到教室继续上课,这时我发现孩子的兴趣是带动起来了,但是我也发现孩子的心也收不回来,一节课草草结束。好像只有体验到的采树叶的快乐,其他的目标都没有达到!这的确让我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为什么我的计划总是少点什么,好像总是不对也许是我的经验不够也许是我的计划不够全面也许……不明的因素太多也许只有自己慢慢的实践、总结我才能够顺利的完美的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中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

在创造性故事表演游戏中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以听、说、读、写为主要途径的语言教育模式在悄悄地发生着变革。如何支持幼儿在一日生活和游戏中广泛习得语言,并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已成为学前教育语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热点。

北京市第一幼儿园附属实验园在多年语言教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新观念指导幼儿园故事表演活动的开展,挖掘故事表演游戏中蕴含的语言教育资源,从表演故事的选材、表演游戏的指导、幼儿创造性表演活动的支持等方面人手展开研究,探索出一套支持幼儿丰富文学语言、发展交往语言、建构个性化语言的语言教育指导体系。

一、选择适宜的表演游戏素材,丰富幼儿的文学语言经验

好的作品是儿童开展故事表演游戏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支持幼儿吸收文学语言,课题组从中外儿童文学库里选择了四十余个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故事,并对他们的语言结构、文学特质、角色特点、情节类型等进行深入分析,在表演故事的选材和欣赏方面实现了两个转变。

(一)转变选材视角——从单一到多元,为幼儿营造真实丰富的文学欣赏环境

什么是适宜表演的儿童故事呢?研究之初,按照传统视角,老师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些经典儿童故事让孩子欣赏,这些作品通常具有角色个性鲜明、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特点,如《小兔乖乖》《拔萝卜》《小熊请客》《三只蝴蝶》《小马过河》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老师们为了给幼儿创造更加丰富的文学环境,不断转变视角,拓宽题材类型,并挖掘出不同类型题材对幼儿语言经验的不同作用。

选择诙谐幽默的童话故事——感受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儿童天生具有对荒诞故事情节和有趣语言材料的幽默感,许多外国童话故事往往突破传统的“一个故事讲一个道理”的束缚,更为幼儿所喜爱。我们为中班幼儿选取的《大嘴蛙》,讲述了一只爱说大话的青蛙最后撞上了鳄鱼的诙谐故事,结局的出乎意料让幼儿忍俊不禁。我们为大班幼儿选取《长名字,短名字》的有趣英文故事,讲述一对中国兄弟,哥哥名字短,叫Sam,弟弟名字非常长,叫Nekkinekkitermbono SO rembooo ma mu—echi gamma gammagu—tchi,长名字给弟弟的生活带来了大麻烦,最后故事幽默地调侃道:“从此以后,中国人就不再取长名字了。”孩子们对这种文化比较非常敏感,常常听到他们在生活环节不停地复述故事对白,甚至把自己的名字嫁接到长名字中间,从中体会到了语言游戏的快乐。

选择画面丰满的绘本故事——体会文字想象的乐趣。传统的文学故事欣赏往往以听为主,丰富多样的绘本故事能给孩子们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绘本故事有很多内涵都融入画面之中,幼儿要去观察、猜测、想象和增添对白,有更多语言想象的乐趣。以绘本故事《大灰狼娶亲》为例。故事以大灰狼猜想盖头下的新娘是谁为主要线索,一页一页的画面中,新娘逐渐露出了手、尾巴、牙齿——原来也是一只大灰狼,这样的情节让读者的心被牵动、被吸引,而大灰狼和新娘的对话却没有在文字中体现出来,给孩子们留下了想象和表达的空间。

选择情节凝练的寓言故事——丰富口语表达的空间。寓言故事由于语言简单,情节凝练,孩子们在欣赏和表演时空间更大,作为大班创造性表演的素材具有独特的优势。以经典寓言《盲人摸象》为例。孩子们从起初模仿盲人的动作,到自主增添表演角色(大象、养象的人),自己增添对话(用已有的语言经验描绘大象各部分的外形,如象牙像胡萝卜、香蕉;后背像山、床;脚趾甲像小石子;耳朵像书、簸箕等),充分体会到了语言创编的快乐。

(二)转变欣赏方式——从教师到幼儿,支持儿童个性化地吸收文学语言经验

文学故事的欣赏方式往往是教师按照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引领幼儿进行欣赏或复述。我园在引导故事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生活中理解、体验作品;结合个体的兴趣爱好迁移作品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想象和改编。

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故事——帮助幼儿丰富语言。文学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每一个作品的含义,教师充分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和感受。如改编的英语《老鼠嫁女》的故事中,为了帮助幼儿探讨人物的性格,丰富词汇,让单一对白更丰富,老师带领幼儿讨论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诠释鼠爸爸、女儿、大风、墙、太阳等角色的重复台词,幼儿在讨论中说出了“帅气,绅士,糊涂(鼠爸爸);可爱,美丽,温柔(鼠女儿);温暖,霸气(太阳);骄傲,狡猾(猫)”等不同的形容词。

搭建开放的欣赏平台——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后,通常会采用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独特想法。这些讨论包括变换方式复述台词、改编自己喜欢的台词、评价自己喜欢的角色等等。如在传统故事《小熊请客》中,幼儿就大胆提出:“小狐狸为什么就不能到小熊家去做客,她如果已经改正自己好吃懒做的缺点了呢?”带着这样的质疑,《小熊请客》中演狐狸的小朋友为了能去小熊家,创造出狐狸“怀孕了”“腿受伤”“胳膊骨折”等不同情节,来博取小动物的同情。

支持语言经验的迁移——将书面语言转换为口头语言。文学故事中,除了已经成型的剧本之外,故事要改编成可以表演的剧本,都要增添很多的对白或旁白,这就给孩子进一步灵活运用语言提供了机会。在大班故事《小壁虎找尾巴》的表演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共同将故事改编成剧本,于是就有了小壁虎出场的台词:“我是一只小壁虎,今天运气真不好,出门遇到一条蛇,一口咬断我尾巴,没有尾巴可不行,我要去借尾巴!”“幸亏我遛得快,没把我一口吞进肚”等等。

二、开展自由自主的表演游戏,发展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在故事表演游戏活动中,幼儿需要围绕故事中角色的分配、表演规则的制定、情节与材料的选取、动作与对白的设计等方面进行对话。此时,他们的语言运用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的,具有明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进一步给予幼儿自主交往的空间,老师们解放思想,采用多种策略支持幼儿。我们将这些策略的类型和效果总结如下。

(一)游戏过程的指导——提高幼儿的协商意识和交谈水平

1.把解决问题的空间还给孩子,促进协商意识的提高

在表演游戏中,孩子们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随着他们对故事中台词、情节的熟悉,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希望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如何把主动权真正交到孩子手中,支持他们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就成为了我们的研究重点。

在指导游戏过程中,教师们先后总结出一些策略:通过DV回放、区角讲评等帮助孩子们了解伙伴间如何达成共识;借助角色胸卡帮助幼儿自主读图,学会快速分配角色;支持孩子们设计新的服装道具,从而吸引更多幼儿愿意扮演反面角色;采用抽牌分组的形式给幼儿创造与不熟悉伙伴一起做搭档的机会;为孩子们提供纱巾、盒子等低结构的材料,使他们有空间自己解决装扮问题等。现在,孩子们在故事表演游戏中快乐自主,意见不合时不再找老师,而是运用商量、猜拳、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轮流扮演、共同使用道具、为同伴做动作示范、主动给忘词的小朋友提词等方法解决常见的表演问题了。

2.教师以多种身份介入游戏,丰富幼儿的口语对话模式

幼儿在故事表演游戏过程中大多数处于自由交往和自主表演的状态,教师不轻易干扰幼儿的游戏。但孩子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而游戏不下去时,老师的适时介入就能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为此,老师们研究出了一些不干扰游戏进程的介入方法,通过担当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旁白、缺失的角色、观众等),为幼儿示范丰富的对白模式和综合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肢体、口语、表情)。

如一位中班教师在观察幼儿表演故事《三只小猪》时,发现没有幼儿演大灰狼,就主动戴上了狼头饰,被幼儿发现后,经幼儿邀请参与了活动,并通过自身创造的大灰狼形象(动作夸张、表情凶狠、语调粗声粗气),丰富了幼儿的语言表达经验。在表演活动快结束时,老师往往会扮作观众,或者支持其他观看表演的小朋友通过献花、发表观后感等方式与演员互动,甚至小演员也会拿着话筒走到观众席去征求意见。在这个过程中,表演的小朋友获得了积极的情感支持,而小观众则学会了怎样表达欣赏和悦纳的态度、怎样委婉地提出修改意见。

(二)小组评价环节的指导——丰富幼儿的谈话策略,提高交谈技能

游戏结束后的小组讨论和分享是提高幼儿游戏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了录像回放引发话题、经验推广促进表达、轮流发言养成习惯、示范交谈扩展谈话策略(讨论、陈述、质疑、肯定、否定)等方法,帮助幼儿丰富谈话体验。有如下策略。

通过录像回放等方式帮助幼儿回忆表演经验,产生集体话题。谈话的基础是共同的话题,而幼儿在讨论时往往时过境迁,忘掉了游戏里的事情。教师采用录像回放的方法,就能帮孩子们更好地回忆游戏经验,主动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来。

鼓励幼儿讨论时围绕话题轮流发言、安静倾听,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面对熟悉的游戏话题,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致使谈话进行不下去时,老师适时的组织和引导往往能够达到集体谈话活动的目的——帮助幼儿养成围绕话题轮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观点等基础的交谈习惯。

喜欢《材料的改进 促进孩子表演兴趣》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笔记,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提高孩子表达能力方法一阅读材料的选择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表达,不仅仅是语言表达,还可以是肢体动作、表情、情绪等表达。 语言学习阶段特点 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儿童语言学习的阶段特点: 1—3岁是幼儿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 3—6岁是掌握...
    2021-07-21 阅读全文
  • 学习故事:对新材料的兴趣和运用 幼儿活动实录:萱萱换上胶鞋,在工具架上选了小桶和铲子。她用铲子把颜色较深的湿沙子铲进了小桶里,然后回到一个较平的沙地上,把小桶倒过来扣在了沙子上,小心地取掉小桶,沙地上出现了一个小沙堡,接着萱萱又铲了...
    2021-04-20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过早让孩子表演到底有何危害? 导读: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成为这样一种人或是那样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梦想、偶像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这里面唯一忽视的就是孩子这一个活生生的人。自卑的父...
    2020-07-27 阅读全文
  • 小材料 大智慧——幼儿表演游戏中材料运用的几点策略 幼儿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某一故事为线索,运用一定的游戏材料和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其中游戏材料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在表演游戏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了解决表演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游戏的材料和道具单一,表演的内容仅局限在故事本身,不能灵活拓展游戏的内容,幼儿表现角色的动作模式化,缺乏对角色情感和特征的深度挖掘等,我与几位组织表演游戏的老师一起跟...
    2019-12-16 阅读全文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表达,不仅仅是语言表达,还可以是肢体动作、表情、情绪等表达。 语言学习阶段特点 这里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儿童语言学习的阶段特点: 1—3岁是幼儿学习语言发音的关键期, 3—6岁是掌握...

2021-07-21 阅读全文

幼儿活动实录:萱萱换上胶鞋,在工具架上选了小桶和铲子。她用铲子把颜色较深的湿沙子铲进了小桶里,然后回到一个较平的沙地上,把小桶倒过来扣在了沙子上,小心地取掉小桶,沙地上出现了一个小沙堡,接着萱萱又铲了...

2021-04-20 阅读全文

导读:唯有当一个人不爱孩子的时候,才会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成为这样一种人或是那样一种人,一个人的野心、梦想、偶像便借着孩子而获得实现。这里面唯一忽视的就是孩子这一个活生生的人。自卑的父...

2020-07-27 阅读全文

幼儿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某一故事为线索,运用一定的游戏材料和表演技能(言语、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表演童话故事内容(或某一片断)的一种游戏。其中游戏材料尤为重要,它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和形式,还可以...

2019-12-16 阅读全文

为了解决表演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如游戏的材料和道具单一,表演的内容仅局限在故事本身,不能灵活拓展游戏的内容,幼儿表现角色的动作模式化,缺乏对角色情感和特征的深度挖掘等,我与几位组织表演游戏的老师一起跟...

2019-12-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