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一岁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发布时间:2021-01-27

做一名幸福的幼儿园教师。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岁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孩子一岁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

自从宝宝出生,有关他们的一切大小事务就由爸爸妈妈负责了。不过,当宝宝1岁以后,你是否发现他们似乎有了自己动手的潜力?没错,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欧文哈里斯婴幼儿发展培训中心的副主任艾米指出,孩子在1岁后就已开始掌握广泛的基本技能。此时,爸爸妈妈不要再事事代劳,而应遵循宝宝的成长状况,适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也是锻炼宝宝自立的好时机。

15—24个月自己脱衣

此时孩子能够单腿站立且不摔倒,并能控制自己两臂、双手和两腿的活动。

提供帮助: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脱衣或穿衣,而是要经过观察、学习和接受指导。尽量给他穿无纽扣、拉链、摁扣和无系带的衣服,这样,即使宝宝自己脱衣也不至于带来危险或麻烦。另外,当孩子把套头衣服的袖子从胳膊上拽下来时,母亲应协助将其从头部脱下;当孩子试图把裤子的前面拽下来时,母亲应示意孩子如何将后面的裤子也脱下,以及如何摆脱脚的阻碍。到18至24个月时,宝宝通常会试图自己穿衣,此时,母亲可告诉孩子扣子的作用,以及穿衣的技巧。

12—15个月自己吃饭

此时孩子活动的灵活性及手眼协调能力都有所增强,已能握住杯子、勺或叉。

提供帮助:从宝宝12个月开始(有时甚至更早),每次就餐时给宝宝一个小勺、一份浓稠的饮品,如酸奶或者大米粥,以锻炼他驾驭餐具的能力。另外,教宝宝用杯子喝牛奶,也是培养其使用杯子的好机会。

15—18个月自己洗澡

孩子开始有能力协调身体的各个部位,如将洗澡泡泡涂在身上。

提供帮助:给宝宝提供毛巾、香皂和冲洗用具。然后再由妈妈进行最后的全身冲洗。如果孩子每晚都洗澡,也可以选择一周的两天作为宝宝的独立洗澡日(当然,母亲要陪在身边),其他时间由妈妈代劳。但要注意,当宝宝在浴盆中时,父母绝不能掉以轻心,需要时刻陪在宝宝身边。

15—18个月自己整理玩具

此时的孩子可以自己行走,带着东西在屋子里转,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

提供帮助:将装玩具的盒子或袋子摆放在宝宝房间,让宝宝整理起来更容易,再给玩具做个标签或图片,以更好地帮助宝宝归类摆放。教宝宝整理玩具,应该坚持不懈,每天养成习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进行整理,如晚饭前或晚饭后。当孩子完成时,让他意识到自己做了件不错的事。

15—18个月帮助妈妈

孩子能够拿着东西来回走,并乐意模仿你每天的家务活动。

提供帮助:在妈妈的监督下,给孩子指定些小任务,如给他干净的抹布擦小桌子或椅子腿;让孩子拿来铺桌子的桌布或餐纸巾;将脏衣物放入洗衣篮;协助你整理、折叠干净的小毛巾。不要在意宝宝是否真正圆满完成了你交代的任务,重要的是,他能习惯于甚至乐于帮助你完成家务。

18—24个月自己洗手

孩子开始学会沾湿双手、打肥皂、冲水和擦干。

提供帮助:为方便宝宝自己洗手,在水槽边准备一个小凳子,把香皂和毛巾放在宝宝伸手可及的地方。如果水龙头是冷暖水并用的话,需要指导孩子如何开到适合的水温(妈妈也需时刻检查水温是否适宜)。专家指出,洗手时间应该为30秒,这样才能彻底杀灭细菌,为了让宝宝耐心洗完,可以给他唱儿歌,如“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

18—24个月自己刷牙

当他可以抓住牙刷,并随之掌握手臂平衡时,就可以用牙刷在嘴里来回刷牙了。

提供帮助:依然在水槽附近准备小凳子和婴儿牙刷。挤少量牙膏到牙刷上。用稍微夸张的动作为宝宝比划自己如何刷牙。确保牙刷干净,每次都要为宝宝完成最后一道刷牙程序———再彻底给他刷一次。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育儿心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能力和意愿是不成比例的。孩子愿意去做某件事,却很难把事情做好。结果,很多家长就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做,觉得“完事我还得收拾,还不如我直接干了呢”。要么就是孩子半天也做不好,家长没有在旁边给予指导和帮助,孩子受到了挫折,以后就不想尝试了。

错过了自己做的时机,本该自己做的事别人给做了,慢慢孩子就养成了把自己该做的事推给别人做的习惯。等到孩子大了,家长又想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也挺委屈的。除了自己吃饭、自己穿鞋、自己上厕所以外,两三岁甚至一岁半的孩子已经可以开始干家务活了。对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干家务活就像做游戏一样好玩。他们对大人做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乐于模仿大人。这时候让他们去干,去探索,家务活就与愉快的体验联结在一起,孩子很容易养成自己动手做家务的好习惯。

当孩子感到被人依靠、被人需要,感到自己有能力时,他们会获得很多自信和快乐。潘昱霏很小的时候就会模仿大人的行为。给她吃完牛肉干等,她会主动把你手里的包装纸拿来,扔到垃圾桶里去。大家纷纷为她叫好,她更加得意,下次还会这样做。作为家长多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不要给予过多的限制。

孩子一岁后第一个“逆反期”


宝宝出现了自我意识

过了一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开始不听话,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孩子出生十三、四个月后,身心发展的速度一路飙升。当孩子具备独立自如的行走能力后,就会厌倦襁褓中的享受,而憧憬着独闯天下。当他能够理解和运用人称代词“我”的那一刻,就会告别“顺从”,起草着自己的“独立宣言”。这一阶段,他一反常态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成长词典中,“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单字。这个时期我们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矛盾冲突源自何处

在这个时期,孩子们想了解和想尝试的事非常多。他们愿意更多的挣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每一个“小儿不宜”的角落。

“什么都动”是很多看护人对这个阶段孩子行为特点所下的结论。接近1岁半的孩子越来越热衷于“扫荡”和“清野”,他要检验从成人的活动中所“看”到的经验,他要模仿、再现父母身心投入的“游戏”:拿起小锤敲打易碎的玻璃茶几,把鸡蛋磕破在地上用手涂抹,踮起脚尖搬倒书桌上爸爸常用的墨水瓶……由于经验、阅历的局限,常以“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告终。

“越不让动越要动”是很多父母总结出的孩子和家长“分庭抗礼”的基本特征。他可以把一卷卫生纸拽至穷尽,满脸洋溢着兴奋;他会打开低矮的柜门,为能倒空所有的物品而沾沾自喜;他有办法爬到矮家具上,翻出父母特意束之高阁的宝贝欢呼雀跃;他能跨越人障,直面挑战电源、煤气灶、饮水机而义无返顾……

此外,这个时期的孩子能不断向看护人提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他积累着“攻守”经验,了解到父母的处世原则:妈妈要把孩子放在地上让他自己走,孩子常会把双腿盘起脚不沾地,像条毛虫吊在空中,当爸爸妈妈不肯再抱的时候,他会蹲在地上,因“腿腿疼”而寸步难移,假如父母真不让步并且身先士卒走在前面,我们的宝宝经过“痛苦的抉择”也能后来居上……在与成人的对恃里,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坚持和退让,能对他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和结果。胜利使他获得成就,同时也留下深刻的经验记忆;失败使他失望,但同样会鼓动他重组经验再次突围。所以我们说孩子“第一反抗期”的这种“反常”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逻辑混乱”和“行为失控”,而是他长大了,大到想向我们证明:他有自己的主张,他能做很多的事情,他必须实现更多的需要。他不断的通过形形色色的“反抗”告诉我们: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就像爸爸妈妈那样,要对别人提出要求,要让别人受到自己的影响和牵制。

用孩子眼光来看待

作为父母搞不懂:为什么当宝宝要长大时,现有的和谐、宁静会常被冲突、恶战搅得一塌糊涂?

用孩子的眼光看事物,就能理解一个倾心追求独立的孩子,在成长中时时处处所遭遇的沮丧与烦躁:当他打开一个装满各色衣物的矮柜,想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大人把柜子锁了起来;他漫步到厨房,抚弄着炉灶上的旋钮,想看看是否也会使它亮起火光,被警觉的妈妈抱开;他拽着台布想爬到桌子上看看上面有些什么,大人会板起面孔生硬的批评“不乖!”……他会走、会爬、会登高,可英雄无用武之地!周围有那么多令人兴奋激动的机会,却每每都被扼杀在动手之前!为这些孩子就有100%大发雷霆的理由。假如我们被还原成80或90公分高的幼儿,相信也会成为他的同盟。

深入分析,我们能理解尝试独立的孩子,那些难以运用语言表达出的失落和不安。孩子在日益增多的行为规范和自然法则的约束下,在败多胜少、四面楚歌的探险历练中,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并且时时被失望、害怕和孤独围追堵截着:那天,他像爸爸那样一只脚踏上矮椅,却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号啕之中全是对疼痛的愤懑与不解;一日,他像推积木一样把茶杯推下桌子,杯子莫名其妙的粉碎了,让他第一次品尝到自卑无奈的苦涩。他好想控制身边的事物,但却左右不了它们的发展。为此他慌恐、疑惑、茫然……由于语言能力的局限,孩子无法通过与成人的有效沟通,释放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心理重压。这么多的孩子表达不清的委屈凝聚成焦虑与不信任,面对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会大声说“不!”,面对父母的关爱帮助,他会拒绝接受,而要“我自己来”。

心理学家的分析

孩子成长一定要有这个“反抗期”吗?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通常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渐进式的变化,但在某些特定的转折时段内,儿童在成长中的心理矛盾会高度激化,对这种激化疏导的方式不同,会导致孩子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从而引发飞跃式的正、负两极变化。研究者据此提出了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定阶段内,存在着转折期、危机期、对抗期等不同称谓的学术观点。如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发展要经历8个“危机”,而在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里就要经历两个危机的挑战。还有的学者认为: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中,典型的行为突变有两三岁的反抗执拗,七八岁的心理平衡失调,十二三岁的消极、违抗性等等。特别是由于在以上各阶段内,父母通常会由于儿童的对抗、逆反等极端行为,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恶化,往往不经意间,就严重影响着孩子今后整个人生的和谐发展。

但是,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同样证明: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必经阶段,但“危机”并非必然相随。只要父母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和策略应对,就有可能变第一反抗期为第一发展加速期,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支持、促进。

自理能力培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理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独立进餐,自己洗脸和屁股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我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我们并没有很刻意的去培养,随着孩子一点点的长大,也就是很多事情让他自己试着做做看。彦博刚刚开始想自己拿筷子调羹吃饭的时候,我们没有阻止他,尽管经常地他会把饭菜搞的满桌子都是,我们一般不会怪他。他可能会吃得很慢,我们也会坚持让他自己吃完。曾听从英国留学回来的表妹说起她亲眼看到的这样一件事情:一对英国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餐馆吃面条,夫妇两人自己吃得津津有味,那个小孩因为太小而至始至终没有把一根面条送到自己嘴里面,夫妇两人自己吃完就带着孩子回去了。我们虽然不忍心让孩子饿肚子

,但是应有的是足够的耐心,他不会的时候教他一下,并让他有反复练习的机会。想想我们小时候想自己尝试做点事情,也是如此的渴望,但也会把事情做的很糟糕,有谁能在第一次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呢?值得心慰的是彦博如今已经能很灵活的用筷子夹菜,他才三岁半,其实他在两岁多一点的时候就已经做的很好了。有时候他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会遇到困难,我会对他说,“弟弟已经慢慢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并且自信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自己开始穿脱衣服解衬衫钮扣时,有时他用了很大的劲,解了很久都解不开时,就会这么说,“解钮扣太难了”,并想放弃的时候,我们会给他一些鼓励并教给他一些技巧,同时一边跟他说,“弟弟很厉害的,肯定行的”,当他自己最后还是自己解开的时候虽然说这个太麻烦了,但是他已经学会了,只需再经过一些反复的锻炼就会更加熟练。

在家里,我儿本身确实是比较勤快的。平时我们打扫卫生的时候他会帮着扫地拖地,我们洗衣的时候他也会要洗自己的衣服,吃完饭帮大人收拾桌子整理碗筷,并把碗筷拿到洗碗的地方,有时甚至要求帮忙洗碗,我们都会满足他一下,大都是越帮越忙,我们总还是会很高兴的说,“彦博真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会帮妈妈做事情了”。

有时我们家长也要给孩子做榜样,不依赖别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为孩子的妈妈很惭愧的是从小受到父辈的溺爱养成了爱依赖别人的坏习惯,高兴的是彦博有时候比妈妈都能干而且勤快。

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两次教育就能够做到,要长期坚持孩子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并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是致长期以往,我们坚信肯定会有收获。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放手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记得小的时候,总想做很多的事情,我想要是我每一件事情都会做多好啊。可是妈妈总是和我说,让你做的事情你就不做,不让你做的事情你偏要做。在妈妈的眼中,我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把饭吃好,不要那么的磨蹭(我吃饭吃的慢,经常都是吃的最早,而总是最后一个吃完)然后把学习学好。其它的事情都不是我的年纪该管的。只要我们学习好了,她们脸上也有光,再苦都值得。后来每次我想做事情的时候妈妈总是让我去学习,以致后来我就什么都不做了。也使我变得什么都不会做,什么也不想做的毛病。

我很希望我什么都会,起码自己生活中如果想吃什么可以自己做,不需要去外面买,再说了,现在外面的东西都很不卫生,可是我现在却是什么都不会。其实我并不比别人笨,我只是比别人懒。但是跟身边的人接触多了,我也开始有一些改变了。朋友们会做很多好吃的东西,于是我也开始学习,于是我也学会了包包子,蒸馒头,烙饼,擀面条等等,虽然我做的不怎么好,起码我现在也会做了,这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吧。

老公是东北人,他很喜欢吃面食,源于我总不会做而结婚好几年我都没有做过,想吃了就在外面买一点回来。可总是有点时间限制的,于是乎我想着我也去做一点吧,就试着做了几次。前两天,我想着再做一次吧,这东西说快也很快的,只是简拼的时候要浪费一点时间而已

说干咱就干,我就发了面,这时候小家伙也跟过来了,见到有面团,她可开心了。说,妈妈我也来帮你吧,我让她洗了手就直接撕了一个小面团给她,其实我也在想着,你来就只能帮我把面团浪费掉,根本就是来捣乱的。我拿一小块给你把你打发就行了,反正就当作是买橡皮泥了。

xx结果面团很开心的就在那里玩开了。她根本据把面团当成了橡皮泥,一会说是小白兔,一会说是鱼,一会儿有说是房子什么的,我都忘了有哪些了。我继续忙我的事情,过了一会,她见我在烙饼,她就学我的样子拿着擀面杖在那里滚来滚去,还真把面团给擀成饼形状了。这下子她更来劲了,说:“妈妈,你看,我做好了,我还要。”

这下我可为难了,心里在那里左右打架。一个声音说:那面团在你的手里捏来捏去的还能吃不?你还要面团,我才和了多少的面啊,再给你我的早餐就不够了。另一个声音又说:不就是一个面团吗?都给她又能怎么样?现在孩子是在学习,如果你不给她,那就不是一个面团的事情了,就将是打击你孩子的自信心了。还有她想学习的心情了,还有她的动手能力,你总不能让她也养成你这样的习惯吧,这样可不好哦。

当然我还没有让这种思想战争维持很久,很快就结束了,我决定让孩子玩的尽兴,让她养成好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我一放手,孩子可高兴了,于是拿起面团,也不去捏形状了,直接放到案板上压扁就擀了起来,你还别说,孩子的学习能力真的很强,她的样子非常的认真,而且被她擀的那个饼还真是有模有样的,饼的形状也出来了,还挺圆的,真的非常不错哈,这里我们也表扬一下可惜家里没有相机,要不这图片是一定要记录的。等我烙完饼后,把她擀的告诉她,她非常的自豪,说:“这是我自己做的饼,很好吃呢!”

其实孩子真的很容易满足,只要作为家长的稍稍放点手,她们就会非常的开心。而且做什么都非常的有劲,那也代表这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

如果你还在为是不是该让孩子做家务或者做一些你觉得不适合孩子年龄该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请你赶紧松开你的手,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许会浪费你的部分物品,可是你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跟多的东西。

怎样教育一岁的孩子


在稍纵即逝的岁月里,宝宝1岁多了,发育时钟会告诉他该停止做小婴儿、成长为单独的人了。如果你还把他看作小婴儿,他会时时与你抗争,最终赢得自主。可尴尬的是宝宝的发育时钟还没有走到“儿童期”,所以,你在试图管理和管教他时,用对待儿童的那套方式也不会有用。

那么到底该表扬,还是批评?1岁的小孩总是让妈妈们忙得团团转.那什么时候妈妈该训斥,什么时候不该呢?妈妈稍不留神,就作些危险的事儿..对这样的1岁左右的孩子,该训斥吗?

孩子一旦干了什么危险、出格的事,妈妈立马就陷入紧张状态,一紧张,就会不自觉地大声训斥孩子,孩子一哭,自己又马上后悔。。。事实上很多家长在重复这样的状态,甚至陷入自我嫌弃。

妈妈们可能觉得对0岁的宝宝没必要太多教育,但孩子到一岁了,也更加好动了,也开始有自己的脾气了,差不多该要教他一些重要的事儿了。“该教训吗?”,“还太早吧?”,是“温柔的教育?”还是“严厉地训斥?”等等..真是烦恼重重阿.

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对1岁孩子的教育方法.此外,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也很重要.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吧.

妈妈们一不注意就会采取的方法

看到干了不该干的事的孩子,就反射性地大声训斥:”这孩子!要我说几次你才能记住啊?!”.这是在我自己当了保育员后很长一段的时间内困扰着我的教育方法.

很遗憾,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感到”挨骂了”,”妈妈好吓人”,”妈妈不支持我”,”妈妈是不是讨厌我了?!”.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

首先,妈妈们要从自己开始,要意识到自己当时的情绪是慌乱的.如果不这么做,那么不论当时你说了什么,孩子感受到的仅仅是“情绪慌乱的妈妈的怒气”.

对受惊而哭的宝宝,该说些什么呢?

妈妈们要批评或是提醒孩子时,基本上是孩子干了什么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儿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对待孩子呢.对还不知道怎么区分善恶又有着旺盛好奇心的孩子们,妈妈们可一试试下面的几个方式.

教育1岁小孩的重点

危险时要阻止

孩子突然跑到马路上,或是给他人造成困扰时,不管怎样,首先要阻止他继续.

抱起孩子,让他感到安心

阻止孩子后,孩子自己可能还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会有点吃惊.这时妈妈可以说句”吓了一跳吧”,理解孩子此时心情,然后通过皮肤接触,来让孩子安心.这么一来,就能让孩子平静下来.

告诉孩子刚才的状况

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妈妈要用他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刚才是什么情况.

例如妈妈们可以说“宝宝刚刚跑道马路上,刚好有车车从对面开过来,宝宝差点点就被撞到了,特别危险呀”,或是,”宝宝要玩的是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不打声招呼就拿走的话,那个小朋友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会担心难过的呀”,放慢语速,慢慢地说给孩子听.这样一来,即使是还不会说话的1岁的孩子,也能回想起刚才的事,进而理解刚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告诉孩子他必须知道的教养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从侧面来教育孩子.

“过马路的时候,要左右看看,确定没有车来才能过哟.””要玩小朋友的玩具时,要问,’能借我玩玩吗’小朋友同意了,才能玩.”不要因为觉得孩子才一岁,跟他说这些还太早,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还不会说话,但对亲爱的妈妈的话,他们可是认真听着的哟.平常要多和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直到他记住为止.

话虽如此,但比起用大脑思考,1岁的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容易跑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去,所以还是常常会重复做同样的事情,犯同样的错误.

“你又做了!””这个你是知道的吧?”在这些话语的重复中,孩子渐渐会明白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不能做.

那么,在教育宝宝的同时,妈妈的心里又发生了些什么呢?其实,传达给孩子的是妈妈的情感,因此,孩子和妈妈的心灵交流也是不能忽视的关键点.下面我们就验证一下在教育孩子时,妈妈的心里都发生了些什么.

妈妈内心发生了些什么?

在教育孩子时,妈妈的内心感情是怎么变化的呢.妈妈们自己可能很容易就忽视了自己的情绪,但对孩子来说,他们能切身体会到妈妈的情绪,所以这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一个重点.

发现危险情况时

“唉呀,危险!””怎么办啊,孩子受重伤了!””说不定会有生命危险?””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时,妈妈的心里,这种心惊胆战的不安情绪变成了意想不到的怒气.这种情绪的背面,肯定是包含着”要从危险中护宝宝周全”的想法.

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争执时

“唉呀,我们家孩子怎么..””别的妈妈看着呢””这事儿可不能做呀!”妈妈们是不是自己也很惊讶,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内心在动摇呢?

在店里买东西,结果孩子自己拿了东西走

“怎么干这样的事?!””随便拿东西是不行的啊!””这可是偷盗啊!”,因为意想不到的动摇和冲击,妈妈们瞬间会大脑一片空白吧.

首先,产生这种惊吓反应、不安发怒以及动摇的心情是很正常的,妈妈们要接受这种心情.先把这种心情放在一边,接着,从妈妈自己的”孩子怎么干这样的事!”的心情中抽离出来,转为思考以孩子为目标的”该如何向孩子说明呢?!”

其次,慢慢告诉自己忽视这种心情,然后再试图向孩子传递什么信息。否则,会不自觉地提高音调,比自己预想更严厉地警告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会受到惊吓,反而哭得更厉害了.所以,妈妈们首先应该正视自己不稳的情绪.

通过教育孩子,妈妈们也在探索和逐渐掌握作为父母应该如何做.教养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这是他们今后走上社会的路标.在教育孩子时,会遇到有孩子大声哭泣,让妈妈们想放弃的时候,请一定要阻止危险发生,培养习惯,并认真接受1岁的孩子那种想和妈妈撒娇又不安的心情,温柔地教育孩子.

下面是熊妈向多位宝妈请教后汇总整理的实用小技巧:

生活规律:饿了、渴了、累了、困了、闷了,孩子就容易发脾气。你应该摸索孩子的生活规律,在孩子陷入可能导致坏情绪的陷阱之前,采取恰当措施,比如让孩子吃饱、睡觉、带到其他地方玩会等。

转移注意:这么小的宝宝,注意力移动得很快,你要好好利用。比如,你抱孩子进餐椅吃饭,孩子拒绝不肯进去,你就不必坚持。拿些小胡萝卜丁啦小麦圈啦什么的哄哄他,等他吃得高兴心情愉快时,再抱进餐椅里去。

不当观众:当孩子打滚撒赖时,不当观众。没有观众了,这演员也就自然少了几分兴致了。

绕开硬碰硬:如果你问,“你要不要洗澡?” 这答案肯定是“不!” 你可以换个说法,“你想在澡盆里玩小鸭子,还是玩小水桶?”宝宝把积木摊了一地,如果你告诉他把积木捡起来,他多半会拒绝。如果你说:“我想你不能在我捡起这些书之前,把那些积木放回盒子里去”,这样,你就把家务活变成了一个,把命令变成了挑战。

放松你自己:当你自己太累、太困、太饿时,你也会和孩子一样,容易发脾气。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在预计你自己要进入“坏情绪区”之前,好好善待你自己一下,给自己充足电。

怎么教育一岁的孩子


说起早教,爸爸妈妈会不会只认为学龄前才是开始早教的时候呢?其实并非如此。对于0-3岁的宝宝来说,早教并不是单纯的智力开发。在宝宝出生后,给予宝宝的一切能力培养都是一种早期教育,例如:孩子的性格、爱好、习惯的培养等。那么,怎样对0至1岁的宝宝进行早期教育呢?

一、提供视觉刺激

爸爸妈妈可以在宝宝的小床四周贴些图片,并经常更换,来促进孩子的用眼兴趣。当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时,就会拉扯这些图片,好像他能把图片上的人、景物拉出来一样;也可以购买鲜艳颜色的婴儿床,来提高宝宝的视觉刺激。另外,早教专家指出,宝宝对人类脸部的注意最多。爸爸妈妈不妨把纸片剪成图形,画上人脸的大概特点,宝宝就会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些图案。

二、提供听觉刺激

宝宝的听觉很好,爸爸妈妈最好经常与他聊聊、哼哼歌,也许你还记得幼时妈妈哼的催眠曲。如有兴趣,不妨将这些轻柔、宁静的曲子记录下来,在照料孩子时,你就可以经常随口哼唱。

声音、音调、节奏的变换是转移烦躁不安的宝宝的绝妙办法,同时也可以将一些适合宝宝的流行歌曲记下来。例如一个正噼噼啪啪地拍打着洗澡水的宝宝听到进行曲会更加活泼、有劲。父母也可以自编育儿曲只要有创造性能启发想象力,宝宝就会喜欢。

三、提供动感刺激

爸爸妈妈应该经常变换宝宝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势,鼓励他活动躯干、手臂和双腿。一个能控制自己头部、颈部的宝宝总是喜欢翻来滚去或玩着自己的手臂、双腿。

父母还可以轻轻地拉住宝宝的腿,将它左右摆;让宝宝用手抱紧某一个东西,父母将他的手拉开再合拢。不过这些游戏只能持续几分钟,最好在换尿布、洗澡时做。多数父母喜欢和宝宝一起坐在地板上让宝宝打滚。如果在地板上放个玩具能吸引宝宝的注意,那就鼓励他爬到那里。

四、开阔视野

不要总让宝宝呆在婴儿床上,不妨带着宝宝出去走走,可以开阔他的视野,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围的人们,同时也促进其心智、生理、人际交往及感情等的发展。等宝宝会爬时,爸爸妈妈就要重新布置房间,以保证孩子的安全,令宝宝安全地探索周围的一切。

如何教育一岁孩子


对于0-1岁的宝宝来说,他们成长之路才刚刚起步,如何有效地引导和教育他们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父母好好做做功课才行。虽然孩子年龄幼小,但在照顾好他们吃喝拉睡的同时,也要进行一些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帮助。

?1、六个月前建立好安全感

??对于零至六个月的小宝宝来说,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就是吃了睡,睡了吃,父母在关注好孩子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适当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智力发展。多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能有效地建议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孩子就吃得香,睡得好,长得也快。不缺爱和安全感的婴儿明显要比缺乏爱和安全感的孩子活泼可爱聪明有趣。因此,父母在孩子六个月前,要尽可能地多点时间陪伴宝宝,给与他们更多的爱和关注。

?2、七至九个月好奇心萌发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小怪物,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急切想探索周围的一切,这从他们七至九个月就开始了。随着孩子学会了爬行,他们探索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宽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可能会搞些小破坏,或是吃点小苦头,这些都是正常的,请父母多理解,多给与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探索,而不是以弄脏衣服、怕孩子受伤等借口阻拦孩子探索世界的脚步。

?3、十至十二个月探索精神激发

??孩子到了十个月以后,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入前所未有的激发期,在这个期间内孩子的思维空间,创意空间,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父母需要多提供探索的机会给孩子,比如让他们玩积木游戏,接力游戏,拼图游戏等多种益智游戏,有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和动手能力等多种能力的提升,为孩子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4、十二个月以后

??孩子开始学着进行语言表述,也许只能说一个字,两个字,但他们急于用语言表达的心情却很是急切。父母需要多和孩子聊聊天,给他们讲他们喜欢听的故事,找时间一起亲子阅读,看他们喜欢的动画片,听童谣或是儿歌,这些都有助于孩子的语言发育。此时可以帮孩子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早睡早起,三餐有规律等等。年幼的孩子,教育只能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让孩子学会所有的东西,因为他们还是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小怪物。

一岁的孩子怎么教育


一岁宝宝如何教育

提供听觉刺激

宝宝的听觉很好,父母、保姆最好经常与他聊聊、哼哼歌。也许你还记得幼时妈妈哼的催眠曲。如有兴趣不妨将这些轻柔、宁静的曲子记录下来在照料孩子时你就可以经常随口哼哼。

声音、音调、节奏的变换是转移烦躁不安的宝宝的绝妙办法。同时也可以将一些适合宝宝的流行歌曲记下来。例如一个正噼噼啪啪地拍打着洗澡水的宝宝听到进行曲会更加活泼、有劲。父母也可以自编育儿曲只要有创造性能启发想象力,宝宝就会喜欢。

提供视觉刺激

家长可以在宝宝摇篮的四周贴些图片,并经常更换,来促进孩子的用眼兴趣。当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时,就会拉扯这些图片,好像他能把图片上的人、景物拉出来似的。也可以将小床的围栏油漆得鲜艳些,或者买一些纯白或光亮的栏杆,用剪成小块的毡制品、彩色广告纸装饰一下,再把小床围起来。

提供动感刺激

父母、保姆应该经常变换宝宝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势鼓励他活动躯干、手臂和双腿。一个能控制自己头部、颈部的宝宝总是喜欢翻来滚去或玩着自己的手臂、双腿。

父母可以轻轻地拉住宝宝的腿将它左右摆;让宝宝用手抱紧某一个东西父母将他的手拉开再合拢。不过这些游戏只能持续几分钟最好在换尿布、洗澡时做。多数父母或保姆喜欢和宝宝一起坐在地板上让宝宝打滚。如果在地板上放个玩具能吸引宝宝的注意那就鼓励他爬到那里。

开阔视野

不要总让宝宝呆在摇篮里,不妨用宝宝轻便推车或背带随身带着宝宝走动,这能开阔他的视野,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围的人们,同时也促进其心智、生理、人际交往及感情等的发展。等宝宝会爬时父母、保姆就要重新布置房间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这使他能安全地探索周围的一切。在围栏里长大的宝宝就不会有机会发展他的好奇心。

不好的说话习惯

很多孩子本身没有问题,客人或朋友逗孩子的时候骂人。虽然听不出什么意思来,也可以从表情上看出。有些孩子无缘无故就会说出这种话,这让朋友或者客人觉得很尴尬;其实这种骂人的习惯不是孩子养成的,完全是父母等不好的习惯给孩子学去了,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能听懂大人说话的意思了,如果父母经常带有这种话。孩子就会模仿父母。因此,父母在护理宝宝的时候,缄口也是要注意的。

吸奶瓶入睡的习惯

吸着奶瓶入睡是宝宝还小的时候的习惯,如果到了一岁,宝宝还是有这个习惯,父母就要注意力,尽量想办法改掉宝宝对于奶瓶的依赖。当然这种习惯不能强迫宝宝,父母要在给循序渐进,依靠的是耐力。时间长了,宝宝自然就会改掉这种习惯。

不要让宝宝知道大人很好玩

很多父母经常做出假打孩子的动作,宝宝会认为大人很好玩,因此就会大人经常打父母的脸,这个时候父母如果也是高兴的话,会让宝宝认为打人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就会养成爱打人的习惯。

爱挑食的习惯

很多孩子挑食都在这个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很多父母怕孩子自己吃饭吃不好或者把桌子弄得很脏,都是自己来喂孩子吃饭。这样也不是很好,孩子这个时候有了自己的爱好,孩子对于自己用手吃到的食物也会感觉好吃的,因此,这个时候妈妈可以让孩子自己吃饭,只要多坚持一段时间,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岁宝宝会模仿周围的一些事物了,所以大人的言行举止尤为重要,以上就是关于一岁宝宝如何教育的一些介绍,相信会对你有帮助。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一岁后可以自己做的事情》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做一名幸福的幼儿园教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大班笔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伴着早晨明媚的阳光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今天的区域活动又开始了。我为他们设置了益智园、宝宝爱看书等。孩子们纷纷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活动,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益智园里,佳佳和洁洁等几个小朋友正用筷子小心...
    2020-10-13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育儿心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能力和意愿是不成比例的。孩子愿意去做某件事,却很难把事情做好。结果,很多家长就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做,觉得“完事我还得收拾,还不如我直接干了呢”。要么就是孩子半天也做不好...
    2020-10-10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随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美术课上,让孩子们画妈妈,孩子们边听边画可认真了,月月独自一人却迟迟不动笔,我问:“你为什么不画呢?” 孩子说:“老师,我不会。”其实,其他的小朋友画的也是“乱七八糟”,但...
    2021-05-14 阅读全文
  • 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老师,我的剪刀找不到了?”“老师,我的书应该放到哪里?”“老师,图书又变得乱七八糟了?”“老师这个我不会。。。”,孩子们的这类种种问题还是时常会浮现,我开始担忧,开学初或许因为对于物品不熟悉,对于程...
    2020-12-31 阅读全文
  • 孩子一岁后第一个“逆反期” 宝宝出现了自我意识 过了一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开始不听话,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
    2022-03-14 阅读全文

伴着早晨明媚的阳光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今天的区域活动又开始了。我为他们设置了益智园、宝宝爱看书等。孩子们纷纷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活动,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益智园里,佳佳和洁洁等几个小朋友正用筷子小心...

2020-10-13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的能力和意愿是不成比例的。孩子愿意去做某件事,却很难把事情做好。结果,很多家长就不愿意让孩子自己做,觉得“完事我还得收拾,还不如我直接干了呢”。要么就是孩子半天也做不好...

2020-10-10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美术课上,让孩子们画妈妈,孩子们边听边画可认真了,月月独自一人却迟迟不动笔,我问:“你为什么不画呢?” 孩子说:“老师,我不会。”其实,其他的小朋友画的也是“乱七八糟”,但...

2021-05-14 阅读全文

“老师,我的剪刀找不到了?”“老师,我的书应该放到哪里?”“老师,图书又变得乱七八糟了?”“老师这个我不会。。。”,孩子们的这类种种问题还是时常会浮现,我开始担忧,开学初或许因为对于物品不熟悉,对于程...

2020-12-31 阅读全文

宝宝出现了自我意识 过了一岁,很多父母隐隐感觉到:孩子开始不听话,不太好带了。 的确,随着孩子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和新需要越发强烈,依个人偏爱而喜恶的事情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

2022-03-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