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发布时间:2020-12-28

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与教师需要多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老一辈的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那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老一辈的总是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带,老师们也觉得他们教的孩子一届不如一届。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从80年代开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教育对象是90后和00后,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辈人。

其实孩子们也有很多苦恼,只是我们没有深入了解。时代在变,老师和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转变,下面这篇文章作者深入地探讨了90和00后这一辈人的成长轨迹,以及心理状态。

正如教育家怀特所言:“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

希望各位老师和家长在看完之后,能跟上孩子的脚步,一起共同进步。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的教育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各位父母,我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

我在这个问题上很有发言权,因为近20年来,我大概接触了8000个家庭案例。

当今的孩子是怎么回事?当今的孩子是什么人?我们要从本质上来把握。假如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来把握,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人的基本特征,首先,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

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什么样的人生感受呢?你可以去试试,到春天的时候,买一只刚刚生出来的小鸡,养着它,给它好吃好喝,你看看是不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鸡就死掉了,因为小鸡也会孤独。现在的孩子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孤独会有哪些麻烦?

一,人一孤独,无端伤感,莫名其妙流眼泪;二,人一孤独,思考力就变得非常强,所以麻烦就来了,既不思考吃,又不思考穿,他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问题,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一旦人有这种问题,痛苦就伴随着他了。所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才可以有方向。

第一、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回想我们小时候,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多子女家庭,父母很难投入过多的关注在某一个孩子身上。但是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六个人围着他,这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是因为他觉得奶奶对他太好了。

可是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为什么?因为这些大人又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可名牌大学在中国就这么几所,凭什么就你们家孩子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想,还要考好的。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焦虑不堪。

我只要说一句话他们就会淌眼泪,我说:“你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淌下来。孩子们太可怜了。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有一个妈妈,她培育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我们看她在干吗?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所以,幸福不是别人能给的,而是自己的主观体验。父母们要告诉孩子不要背这个包袱,轻装往前走,这个才是给孩子正能量。

我讲一句贴心的话,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你要记住,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他要选择未必会选你,你是单向选择。我跟我儿子经常说的话是,“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他才不会有考试焦虑。现在咱们国家有多少学生因为在临考前焦虑不堪,学习成绩才没有达到应该有的目标呀!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你想想看,如果孩子在学校、在家里都要面对一群焦虑的人,人人对孩子拉橡皮筋,老师在学校里不停强调考试、学习;孩子回到家,家长也在强调考试、学习,那孩子可能就完了。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父母)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第二、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还是秉承老一套。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这个中学生就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

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我也了解啊!”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所以各位,你想想看,有这种平等话语权要求的民族,它怎么不是进步的呢?这是对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一种挑战,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文化怎么来衔接,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而不受到他前代人的压制,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第三、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各位在座的老师你不要生气,现在的孩子他未必是要到你这里来接受知识的,好多课都有光盘,他可以买来光盘自己看,而且都是名师讲的。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如果没有一本书,老师就是万宝全书,现在没有这样的老师。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就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老师的问题。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没有?”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我讲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教育要针对这些问题才能对未来的学生有用。

第四、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原因是他有爱,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所以我觉得非常有信心,后面的年轻人他们会越来越好,这一代孩子是有希望的。我们做家长的绝对不要辜负了他们,他们都是好孩子。

第五、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孩子现实感非常弱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什么叫手办?“手办”就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有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门一打开,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他会跟你说,“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德育校长,如果有,请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去搞这些东西。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到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你要把他育成一个健康的人,不然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有问题的。

曾经有一次有个重点中学高中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有时孩子还没咋着,家长先沉不住气啦...


老师,我儿子到公共场合看到很多小朋友玩儿,他会很扭捏,也不怎么玩玩具,就怯生生地看着别人玩儿,看到他的样子着实让我头痛。

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孩子的尴尬不愉快可能未必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家长作为旁观者的体验。因为孩子并没有跟妈妈说“妈妈我不高兴、我不敢去、我不愿意跟小朋友玩”,而是妈妈看子怯生生的样子会觉得很不好,让她很头疼,很尴尬。那么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出了问题呢?

先听听孩子是怎么想的:

“我特别喜欢到公园里玩,到游乐场玩。但不知为什么,每次去那儿妈妈老在后面推我说“你怎么不去跟人说话呀?你怎么不去玩玩具呀?你怎么不去干嘛干嘛呀?……”。我先看看不行啊,我就喜欢看着他们玩,妈妈就老让我赶紧第一时间冲上去,可我不是那样的呀,我不想那样,我觉得看着别人玩儿也挺高兴的呀,看看都不行,我都不喜欢去了。”

对于孩子的回答,很多家长可能并不认同,家长觉得孩子就是不高兴嘛。在这个问题上要有不同的对应方式。

家长是否跟孩子沟通过“在那种环境中孩子是不是真的感觉尴尬、痛苦甚至是难受呢?

如果孩子确实有不良情绪体验,孩子可能比较胆怯,社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这和父母平时对孩子要求太严,或父母老当着孩子的面儿大吵大闹,甚至是对骂,孩子内心很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咋地,爸爸妈妈天天在家里上演世界大战,打得不亦乐乎,自己却什么都做不了。孩子内心会自卑,当让他在其他小朋友面前展示的时候,他就会胆怯。

父母过于严厉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说、不做就是对的,只要自己一说话、一动作就有可能犯错,挨批评,尽可能让自己处于静止状态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个手段。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可以让婚姻变得良好?假如真不下去了,关上门俩人在卧室里抓得满脸花,别当着孩子的面儿互相指责谩骂。

如果家长对孩子太过严厉,能否意识到孩子是可以犯错误的,如果不犯错,这个孩子肯定是个妖怪。以这种心态去面对孩子,孩子才会在陌生人面前有更多自信和积极性。

第二种可能性是孩子并没有任何不良感受,他就是站在那儿看小朋友玩,让自己慢慢去适应环境,没有什么不好。很多家长问“我的孩子性格内向,或者我的孩子性格外向,这样是不是不好?”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家长定义它好那就是好,不好就是出大事儿了。慢热型的孩子最终也能融入集体活动,家长要做的是克制内心焦虑和恐惧,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接触世界,而不是让他做到我们认为最好的状态。否则只能让孩子丢掉自己的方式的同时,又找不到新的角色,最后无所适从,变得焦虑。家长可能会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去处理了。

如果你属于第二类,那么要去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不舒服、自卑、难过的并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不要把教育自己的遗憾释放到孩子身上。

为什么有的中国孩子到国外会变了一个人


最近,在美国见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是这两年陆续搬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上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家庭支出剧增,另一方面是夫妻处于事实上的两地分居状态。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值得,原因是孩子比以前健康开心了。为什么同样一个孩子,在中国和美国上学的结果是如此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呢?我试图从美国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教育。

从教育者角度来看,美国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或优秀的社会公民,是一种公民教育。所有的公立学校的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本州人民的文明素质,而私立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领袖,当然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公民教育。

首先是非常强调沟通。老师经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准确公开地表达出来,而不是憋在心里不说。因此,大多数美国学生比较直接和阳光。另外,学校会通过各种聚会、活动和组织提供平台,创造学生和其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老师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训练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同时,如何正确地理解他人。

其次是允许学生犯错。美国人认为,任何人都会犯错,即使是圣人也会如此。在美国人看来,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要勇敢地承认错误,对错误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对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伤害的人真诚地道歉——道歉是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做到了这些,一个人即使犯了再大的错误,自己也会坦然面对,至少不会心里不安——当然,还是要尽可能避免犯错误。面对人们犯错之后的精神压力,美国社会提供了两项重要机制予以帮助:一项是宗教忏悔,另一项机制是心理治疗。

第三,尽最大可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为他(她)提供针对性的教育,不断提升他(她)的自信心。

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小不但学习成绩不好,几乎就没有让人觉得好的地方。因为体型太胖,他的脾气也变得极为暴躁,和所有人都无法相处。特别是刚到美国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情况更加严重。就在家长和孩子都快要绝望的时候,有一天,学校的音乐老师找到孩子,对他说,我感觉你的音域可能很宽,你来跟我学歌剧怎么样?慢慢地,孩子喜欢上了歌剧,因为他发现,在唱歌的时候他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特别是当夜幕降临他站在舞台中心引吭高歌时,他可以把他所有的情绪都淋漓尽致地发泄出来。更重要的是,唱歌剧的过程让他找到了自信。他想,歌剧我都能唱好,其他的事情为什么就做不好呢?结果先是英语很快变好,接着其他文化课的成绩也随之上升了。当他有一天对爸爸说自己的理想是去纽约的茱莉亚音乐学院(TheJuilliardSchool)上大学时,我的朋友简直惊呆了,那是全世界最顶尖的专业音乐院校啊!他从来没有奢望过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其实,像这样一个在国内学校看起来一无是处到了国外却仿佛变了一个人的孩子大有人在。实际上,这就是教育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它使绝望的人变得拥有希望,使人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许多美国人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发现自我,使自己最终成为应该成为的那个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她)们非常重视自我的感受,自己和自己比较,今天是不是比昨天有了更多的进步。老师也鼓励学生这样做。

一个朋友的女儿在学校里做的几乎每一件事,都会受到表扬,以至于孩子自己都感到不好意思,经常困惑地问爸爸:“我真的有那么棒吗?”——在国内,她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因为学习成绩不好。但美国人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只要你做的比上一次好,就是“GoodJob!”(好样的)他们并不虚伪。在美国学校,特别是在幼儿园和小学,学校从来不会让学生和家长有任何机会去做相互间的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是在个人意义上最棒的一个。这是美国学生甚至美国人普遍具有强烈的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美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又不多,因此在教育问题上就比较从容。相比之下,中国的资源,特别是各类优质资源有限,再加上人口数量实在过于庞大,必然在教育问题上比较紧张,更加强调竞争性。因此,许多看起来在美国实行效果良好的教育制度,中国却根本实现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额太大,我们投入不起。

从这个角度看,仅仅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富有弹性和适应性,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对于教育的需求——而不是只有成功者——这样也许我们就可以不用再漂洋过海,把孩子送到异国他乡接受教育了。

家长必读:中国家长砍向孩子的“刀”


为什么中国的家庭教育跟外国家庭教育就是不一样呢?看看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孩子砍下多少把教育的“刀”。

第一刀:砍去平等,种下家长专制的种子

在传统的中国式家庭里,家长说一不二,强行决定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样。现在的孩子不用下跪了,但在家庭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做到最基本的平等呢?当家庭内部出现争执的时候,无论有没有道理,家长总是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办法,以“都是为了你好”的名义来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第二刀:砍去爱心,种下自私的种子

当你为如何抚养年迈的父母而与你的兄弟撕破脸皮时,有没有注意到有一双惶恐的眼睛正疑惑地看着你的表演?当你看到小偷在撬邻居家的门,而你拉着儿子匆忙离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儿子的另一只手握成了拳头?你的行为都可能在一刀刀砍去孩子的爱心,而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自私的种子。

第三刀:砍去诚实,种下说谎的种子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可以不挨揍、不挨骂,或者可以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说实话可以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可以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

第四刀:砍去冒险,种下平庸的种子

孩子要下河游泳,成人不是教会他怎样在水中保护自己,而是简单地拒绝——理由当然是危险。孩子都10多岁了,还不敢一个人到门口去买东西,因为大街上是危险的。20岁的孩子还不会开火做饭,因为煤气是危险的。

是啊!现在的社会有些危险人就这样。但就这样一直抱着,他们又如何能长大呢?一点点危险都不能经历的孩子肯定是平庸的。

第五刀:砍去守纪,种下违法的种子

孩子自己过马路很少会去闯红灯。孩子骑车也会规规矩矩地在自行车道里行驶。可是当他们跟父母一起上街的时候,总是被大人拉扯着不走人行横道,不走地下通道,也不走人行天桥,而是翻栏杆、横穿马路。大人的借口是我忙,赶时间。殊不知这一刀让孩子体会到:规则是可以不遵守的,自己的利益大于规则的严肃性。人治大于法制。

家长们已经落后教育改革太远!


当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特别强调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减少统考科目,英语等科目实行社会化考试。这些都是关系到今后教育走向的重要改革,不仅会影响教育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千万学生的命运和人生走向。不过,对于这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却很少有家长关心、研究。最近回湖南老家,和多位家有初高中生的家长聊天,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对十八届三中全会释放出来的高考改革信号全然不知情。不知高考要取消文理分科,仍然在想着自家的孩子更适合学理科,当工程师好就业,或者是学文科,考公务员去做官。

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自己孩子想要什么

现在的很多家长,已经落后当前的教育改革太远了。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主客观多方面的。客观方面,比如教育部门、学校以及媒体对教育改革、教育政策以及科学的教育规律的宣传不到位,很多家长无从知晓;而主观方面,则是因为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自己的教育责任,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的事情,自己挣钱做好后勤服务就可以了。虽说知子女末过父母,但又有多少父母真正清楚自家孩子想要什么?

前不久,上海市教委、解放日报等联合做了个“家长该如何选择学校”的调研。里面涉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家长们纷纷把学校名气、师资水平以及办学质量等外在因素作为给孩子选择学校的重要标准时,上海市教委尹后庆等专家却纷纷指出,让孩子选择学校的第一考量,应该是能让孩子睡足睡饱的学校。家长的标准与专家的标准截然不同,实质上反映出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当我们的家长都在一窝蜂似地追求名校时,又有多少家长是从孩子成长的内在需求出发来选择学校的呢?让孩子多睡一小时、让他们睡饱睡足,表面看上去似乎微不足道,但是对正在发育的孩子而言,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事情。教育部门这些年大力促进教育均衡,倡导家门口的好学校,可家长择校的冲动仍然难以遏制,舍近求远、舍本逐末,不顾孩子实际盲目追求名校名师,这不正说明我们的家长,落后教育改革,落后科学的教育规律太远太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支柱,没有一定水平的家庭教育的配合,要想取得学校教育的完全成功,是很难想象的。

家长要关注教育改革,研究教育规律

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对于孩子的教育,学校正在努力变革、实施素质教育,家长也理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子不教,父之过”,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唯一贯穿孩子成长始终的教育者。家长要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陪伴者、支持者,尤其是在个性化教育、多元化教育以及科学施教等方面,父母更能贴近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兴趣,因而要更善于调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各种资源,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主动权的“核心”教育者。

很多家长并不关心教育改革,认为那只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事情,实际上,很多教育改革举措,与我们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家长要了解、研究教育改革,掌握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是对孩子教育进行更好规划、设计的前提。例如,从今年开始,全国将逐步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中小学实行划片招生、对口升学,进一步取消特长生招生比例。对广大家长而言,这就要去思考,当依靠特长择校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的时候,到底还要不要送孩子去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如果需要,是基于孩子本身的兴趣,还是像以往基于升学的需要。在就近入学的大环境下,如果要给孩子择校,那么是否要购买优质学校片区的学区房,也需要家长进一步研究就近入学政策,研究学区房的政策。

从2013年来,多地都公布中高考改革方案,降低了英语的比重。引起了很多家长的担忧:英语的重要性到底会不会因权重的下降而降低?以后英语是否还需要花大力气学习?事实上,降低英语比重只是表象,教育部门对中高考英语科目的调整,是要将英语学习的重点从应试引导到应用上,强化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等应用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尽管英语分值降低了,但对英语学习的要求更高了,家长应该意识到,不是不用学好英语了,而是应当从孩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为孩子系统设计英语学习规划,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英语交流讲座、夏令营等,为孩子报口语培训班,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出国游学等。由此看来,如果家长对教育改革、教育政策不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则很有可能延误教育机会,影响孩子的终身发展。

家长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核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有自己的天性、兴趣、潜力,有自己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然而,现行的教育体制,特别是考试评价制度,却以单一维度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将这些拥有独特性和个性的孩子,划分为好学生、差学生。当前的教育改革,正在建立以学生综合素质为标准的评价制度,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尽管学校教育在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但是毕竟学生众多、教师人数有限,一名教师要面对多名学生,难以真正形成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在这方面,家长则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跟孩子相处的时间也最长。对孩子的个性化教育,家长应该是当仁不让的核心。在强调个性化教育的今天,家长要善于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各种资源整合起来,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在文化课方面,如果孩子语文、数学或英语某个科目存在短板,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无法提高成绩时,家长就需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聘请家教“一对一”辅导、培训班补习等方式来实施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当然,家长的因材施教不能仅仅限于文化课层面,更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以及品质的锤炼。倘若孩子的天性内向、胆小,不喜与人交往,家长是不是可以多送孩子参加社会活动,例如夏令营、出游等,培养孩子的社会交际能力。又例如孩子天性好动,尤其喜欢运动,踢足球、打乒乓球等,家长则需要给孩子运动创造条件,陪孩子一起运动、鼓励孩子参加运动队等。

最为重要的是,家长要关注到孩子的兴趣和潜力,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是个性化教育的基础,兴趣意味着孩子愿意在这方面努力,潜力代表了他能够有所建树的方向。如果孩子对补习功课打不起精神,却对小发明小创新乐此不疲时,继续坚持上补习班是给孩子成长注入负能量,而给他换个兴趣特长班,则是家长最合适的选择。

当今这个时代,教育已经进入学校教育特别需要家庭、社会配合的阶段,给孩子合适的教育,不只是教师的天职,更是每个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已经落后的家长们,到了觉醒的时刻,到了奋起直追的时刻了。

相信《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老师给家长道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家长和老师如何教育孩子 家校合作顺畅,孩子才会更好! 曾有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位老师班里有个小男孩,爸妈属于中年得子,非常宠溺孩子。在学校,这个孩子总是把衣服、东西扔地上。他就找家长谈话,希望家长能够培养孩子好的生...
    2020-12-08 阅读全文
  • 跟上孩子的脚步 跟上孩子的脚步 从小班开始到现在,孩子们一路成长,我也在陪伴他们的道路上逐渐成长,从最初的混混沌沌到如今的清晰明朗,孩子们给予我的远比我给予他们的要多出许多。 成长中的孩子,充满了变数,每天的工作看似...
    2021-02-18 阅读全文
  • 有时孩子还没咋着,家长先沉不住气啦... 老师,我儿子到公共场合看到很多小朋友玩儿,他会很扭捏,也不怎么玩玩具,就怯生生地看着别人玩儿,看到他的样子着实让我头痛。 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孩子的尴尬不愉快可能未必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家长作为旁...
    2021-01-23 阅读全文
  • 让孩子成为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桥梁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村里的人趁着天气好,都忙着晒麦子。忙碌的同时流露着丰收的喜悦。可是这一晒不要紧,把宽宽的大路挡住了三分之二,家长在接送孩子的路上自然多了一些障碍。 园里通过开会决定印制《致家长的一封...
    2021-10-30 阅读全文
  • 为什么有的中国孩子到国外会变了一个人 最近,在美国见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是这两年陆续搬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上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家庭支出剧增,另一方面是夫妻处于事实上的两地分居状态。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值得,原因...
    2021-04-23 阅读全文

家校合作顺畅,孩子才会更好! 曾有一位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情: 有位老师班里有个小男孩,爸妈属于中年得子,非常宠溺孩子。在学校,这个孩子总是把衣服、东西扔地上。他就找家长谈话,希望家长能够培养孩子好的生...

2020-12-08 阅读全文

跟上孩子的脚步 从小班开始到现在,孩子们一路成长,我也在陪伴他们的道路上逐渐成长,从最初的混混沌沌到如今的清晰明朗,孩子们给予我的远比我给予他们的要多出许多。 成长中的孩子,充满了变数,每天的工作看似...

2021-02-18 阅读全文

老师,我儿子到公共场合看到很多小朋友玩儿,他会很扭捏,也不怎么玩玩具,就怯生生地看着别人玩儿,看到他的样子着实让我头痛。 这位家长提出的问题,我感觉孩子的尴尬不愉快可能未必是孩子的感受,而是家长作为旁...

2021-01-23 阅读全文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村里的人趁着天气好,都忙着晒麦子。忙碌的同时流露着丰收的喜悦。可是这一晒不要紧,把宽宽的大路挡住了三分之二,家长在接送孩子的路上自然多了一些障碍。 园里通过开会决定印制《致家长的一封...

2021-10-30 阅读全文

最近,在美国见到了不少老朋友,都是这两年陆续搬过来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上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一方面是家庭支出剧增,另一方面是夫妻处于事实上的两地分居状态。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值得,原因...

2021-04-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