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

发布时间:2020-12-26

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女儿俨然已经是个“人精”,见到母亲佯装哭泣。她是笃定了她外婆会责备她母亲,不由分说地责备我。

果然,母亲说:你把孩子弄哭了,孩子抢玩具不正是孩子的占有欲的表现。这是孩子的必经时期,不必大惊小怪。

女儿看着我,露出得意的样子。

我说,三岁见老。不放大孩子的缺点,但也不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不被打,但也不能打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

母亲没有吭声。回去的路上,我和母亲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残疾的小男孩,天生并不灵敏。除了身体上的缺陷之外,似乎大脑的发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他每一次考试都是班级最后几名。

可是,他却是班上人缘最好的。在小学的时候,他有很多朋友,外出秋游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同学争先恐后想帮他推轮椅。到了初中,每个生日,有很多同学给他礼物,他们邀请他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

为什么?

一、他对谁都很礼貌。他懂得爱人也爱己,他懂得接受时礼貌,拒绝时也彬彬有礼;

二、他为人不贪心。不贪心别人对他的爱,不贪心别人的玩具,他不会觉得自己残疾而应该享受更多的爱,他常常一跛一跛地去集体活动,和那些快迟到了的同学说,没事,我自己慢慢过来就成。他知道自己应该得多少,也知道别人应该得多少;

三、他懂得分享。每次母亲带给他的喜糖,他都会带到学校,给同学吃,倒并不一定有多昂贵,也并不会多好吃,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却难能可贵。

母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谁。前些日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和一个保安室门口的大叔在聊天。后来,保安室门口的大叔说:这样一个有素质的男孩,根本不用担心生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

这个男孩子并没有传统定义上的优秀,不能够成为职场精英,也根本取得不了任何所谓的成绩,更获得不了体面的工作。但是因为他的为人,也就是教养,使他过得并没有那么孤单。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

我认识一个培训机构的校长。他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一个研究。

他发现,一个班上,如果这个学生有足够好的人缘,为人纯良,那么长大后必定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而那些成绩优异但有些孤僻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尚且出色,到了社会之后,除去一部分成为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剩下的便默默无闻,甚至还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后,你就发现,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不需要比拼情商外,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而这个人品,与他成长环境、家庭教养密不可分。

如果说外貌是人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教养是一生的盔甲。

我也有一种感觉是,在我的学生时代,那部分与人为善、彬彬有礼、为人正直、勇敢果断的同学,无论成绩是否优异,在踏进社会之后,都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气古怪或是伸手打人,张口爆粗的人,多年之后,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

其实,到了我们这代人成为家长后,大部分人还是会不经意走了父母的老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孩子的能力上,比如什么时候会开口说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写字,什么时候会数数。但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却是在每一段时期,纠正孩子身上最不该有的习惯——暴力、抢夺和刁蛮。

我特别认同有一句话是:穷养也好,富养也罢,但教养最不可缺。

孩子从来不是我们的工艺品,但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磨平孩子的个性,也不纵容孩子的缺点。未来的某一天,希望她活在人世,对于她自己,是一件高兴的事,而对于人间,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儿子上幼儿园已经三周了,从第十天起,就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尽管早上仍是嚷着:“幼儿园不好,不爱上幼儿园”的话,但是不再哭闹,乖乖地挥手再见。用幼儿园老师的话说,儿子是适应幼儿园较快的一个呢。

昨天下班后去接儿子,老师说,儿子哪都好,只是玩着玩着就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自已玩起来,而且手里还要拿着那个小枕巾。听了这些我并不担心,因为儿子不是那种忧郁气质的孩子,在家里也是个生龙活虎、活泼开朗的人,遇到自已心怡的小朋友,那也是积极靠近,话多得不行。这需要时间,想把三年来在家熟悉的环境里建立起来的秩序在陌生环境里三周同化,这是不可能的,做为家长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不过令我欣喜的是,昨天接儿子时遇到他们班的一个小女生,我问儿子:“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呀?”儿子大方地说:“她叫崔明语!”“哇,儿子你挺棒的呢,都知道小朋友的名字了呢?”“崔明语小朋友,你长得可真漂亮呀!”我蹲下身问身边的小女孩,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你们握个手吧?以后做个好朋友!”两个小朋友伸出小手握了握。临别时互相再见。一路上我问儿子还记得哪个小朋友的名字,儿子又说出一个,只是我没怎么听清。其实前晚上,我对儿子说:“咱小区的那个小朋友叫赵茂林的,听说也在你们班上,你认识吗?”“不叫赵茂林,叫赵末林!”儿子纠正道。后来碰到赵末林家长一问,儿子说得没错呢。我心里很乐,瞧瞧我家儿子,尽管什么都不说,其实心里明白着呢。

晚上正好央视二台演烹饪大赛,看着看着儿子开始不安份起来,不光自已亲自炒菜实践,而且到后来竟然指着电视里大厨用的双耳大铁锅嚷着:“我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呀!”“那是大厨专用的,一般家庭不用,只有酒店才有呢?!”谁知儿子不依不饶,最后竟哭上了,偏要出去上酒店去找一个不可,我说了半天都没用,后来我索性不再理他,他就哭天抢地的又去开门,又拉住我不放,好像和刚上幼儿园那几天一样赖皮起来。哭了大约五六分钟才停下,后来我抱他坐在窗台上,我问他:“刚才为什么会这样哭得没风度?完全没有大厨的风彩?”他答:“太喜欢大锅了,我想要一个呀!”“想得到自已心怡的东西,不是靠哭靠赖皮就可以到的,要靠自已的能力、自已的双手去争取,去创造!”其实我知道,儿子这是一种发泄,表面上他不哭不闹好像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其实在他的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只是他知道,不去幼儿园是不行的,所以遇到不开心的事,不满足的事情就会宣泄一下。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让他发泄出来,要不然孩子会上火的!适当的哭几声,对孩子无害,而且哭过之后,再讲道理往往印象深刻,心理更成熟一些。话虽如此,但没有一个妈妈会舍得让孩子这么哭下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晚上临睡前他说:“我可以吃一点仙女变的薯片吗?”“你说呢?你认为你今天表现好吗?”“可我现在不哭了,表现好了,仙女听不着!”我一听就笑了,如果儿子表现好,可以得到仙女变的薯片,这是我和儿子的约定,每次他可能吃到一片两片。“行,看到你有错误就改正的良好态度,妈妈问一下仙女,可否能变一个出来?”“一定可以,她没听见我哭呢?”我拿一片给他,儿子吃完后漱漱口就睡下了。

小孩子的脸就像晴雨表,转瞬间就会阴转晴,雨过天晴终见彩虹,我相信这一点!只要我们允许孩子一切慢慢来,慢慢适应,相信他终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只是家长要学会耐心地同他一同成长,并适当学会修剪这门技术才行!!

您允许孩子画“蓝太阳”吗?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似乎听不听话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是事实上,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色的圆。父母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沉入蓝色海洋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访问,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国外的家长和老师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中外观念有差异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幼儿园”里允许孩子闹腾


一进入“美国幼儿园”的课堂,妈妈们就被孩子们的闹腾劲儿给吸引住了。只见课堂上设置了几个小区域:构想区、美工区、交互区、ABC区等。在同一教学主题下,每个孩子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参与各种“区角游戏”,不过要注意了,这个“幼儿园”可是全英文授课,老师和孩子都不说中文,只说英语的哦。

环视一下课堂上的孩子们就知道,明明是个淘气的家伙,在分小组的“区角游戏”中,明明总是争着去当小组长,组织大家做游戏、做项目,然后还要上台用英文进行演讲。在一堂音乐课上,明明居然能用英语告诉大家,怎样拉小提琴。虽然表达上,还显得稚嫩了些,但仍然得到了“妈妈团”每一个成员的称赞。

不过,明明可不是每次都能当上组长,因为在瑞思玛特的课堂上,小组长是随机抽取的,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锻炼。

让“妈妈团”感兴趣的另外一件东西,就是幼儿园里的互动白板和多媒体课件。只见宝宝们争先恐后的用小手点中白板、课件中的小动物图形,随意拖动。互动白板和多媒体课件,的确让各种游戏更加热闹生动——瑞思玛特新颖互动的“玩”课方式让小宝宝们兴奋不已。

“在美国的3-5岁孩子当中,每2个孩子就有一个用的是这种白板和课件。”瑞思玛特学术顾问Sharron女士告诉妈妈们。这套美国幼儿园的课程体系看似只有简单的幼儿游戏而已,其实却蕴含了对语言启动关键期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皮亚杰游戏理论等四大教育学理论的巧妙融合,也正是由于有了理论、教辅设备、教学方法、游戏设置的融合,才让宝宝们在“美国幼儿园”里玩的这么欢。

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在现代社会,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是大人习以为常的事,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但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妈妈们:你报什么班啦?周末都上什么课?

面团妈妈: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英国心理专家指出:

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也是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专家呼吁,应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允许孩子无所事事

0—3岁,是父母安排期。帕特里克·奥唐纳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过去15年来,他一直研究“建构式游戏”行为,即父母或大人对孩子的游戏和生活的指导行为及其影响。“孩子天生具有游戏和探索的天性,在3岁之前,这种行为一般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以便帮助孩子发掘兴趣,帮助他们学会语言。”奥唐纳说。

3岁以后,是孩子自主期。父母不能当“卫星定位仪”。3岁以后,孩子就会开始对社会活动感兴趣。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们发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或希望融入孩子间的社交活动,他们就不会感到无聊,除非他们发现没有玩伴或活动的限制太多。

而5—6岁更是孩子自主社交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不喜欢过多和父母或兄弟姐妹在一起,更喜欢和其他同龄的孩子玩耍。奥唐纳说,这时候,那些喜欢分秒看着自己孩子的父母要注意了,不能时刻充当“卫星定位仪”,监控孩子。

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无聊”有助储存能量

拉里指出,一定时间的“逃离”和创造力对孩子们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无聊的时候。“无聊也是有好处的,我们储存了能量。无聊和‘虚度光阴’能让孩子充分休息。”拉里说。拉里称,父母不要时刻照看自己的孩子,要留给他们独处的时间,给孩子自娱自乐的自由。奥唐纳对现代英国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过去几十年来父母过多安排孩子活动的教育模式,已经令英国青少年养成了需要别人领导和不会自己作决定的性格。奥唐纳发现,15岁以下的青少年普遍没有自信,无论去酒吧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带头人”,直到17岁或以上,一些年轻人才拥有自主作决定的能力。

面团妈妈提醒妈妈们给爸妈7条建议

1.多带孩子去公园,特别是乡村公园,让孩子接触树木、溪流和大自然。

2.带孩子去有天然游泳池的海滩。

3.在自家的后花园进行烧烤活动,孩子们爱做什么就让他们做什么。

4.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让他们在客厅和厨房里帮忙,比如打扫之类。

5.在假期里,允许孩子整天穿着睡衣,允许他们饿了才吃东西而不一定定时进食,允许他们晚上到屋外去看星星等等。如果你实在不能忍受自己的小孩整天无所事事,那么,请至少在假期的一半时间里让他们拥有悠闲的生活。

6.尝试带孩子去一些“冒险乐园”游玩,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活动,让他们尽兴而归。

7.无论在哪,请不要总试图安排自己的孩子。

先别恼!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尊重你?


有这样一类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被无视,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听不进去,说错了更会被驳斥甚至顶嘴,这样的父母尊严个人根本无从体现。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尊重父母?显然这跟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有关,许多时候是父母自己砸了自己的招牌。父母需要平等的和孩子相处,但也要保持孩子对父母的敬畏之心。

记得自己小时候,如果哪个小屁孩不听父母话甚至敢跟顶撞父母肯定会招来一顿痛骂或皮肉之苦,只要父母朝自己一瞪眼,我立马老老实实该干啥干啥去,现如今我们当然反对父母靠武力来让孩子屈从。

可现在,我在越来越多的场合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大声跟父母说话,有的父母则更严厉训斥回应,也有的则俯首笑脸相迎,这在老人眼里大人小孩都不像话,用他们的话就是“老的没有老的样,小的没有小的样”。那么现在的孩子怎么了?问题出在哪里?难道孩子的叛逆期不讲道理是正常的?尼奇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孩子的成长身上有父母的影子,下面几种情形会让孩子不尊重父母:

不会接纳孩子的负情绪

从心理角度来讲,孩子发脾气是发泄他自己的不满情绪,这时候父母一定要接受孩子的情绪,哪怕孩子发脾气的理由是错误的,父母要分析孩子发脾气背后表达的需求,根据情况给予引导,借此对孩子进行是非教育。

负情绪宜“疏”不宜“堵”。哭闹是孩子发泄情绪的本能,如果发作前期不能控制住,不妨让孩子先宣泄一下情绪。父母要保持冷静的心态,等孩子情绪稳定点再和他讲道理,千万不要因为怕在外人面前“丢面子”而使用强制手段。

因为我们要学会一个耐心倾听的父母,孩子乱发脾气,是他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孩子小时候缺乏有效的情绪控制和合理的情绪表达能力。他用发脾气的行为方式来告诉父母他的不满、失望、恐惧等等,寻求父母的注意、帮助。因此最不合格的父母就是以发脾气解决孩子的发脾气。

记得女儿上幼儿园时的一个晚上,女儿与老公玩得好好的,突然大哭起来,先是哭爸爸欺负她。哭着哭着,她突然极伤心地说:为什么我的工作总是做不好?这样我才慢慢问出来她在幼儿园受挫的事。倘若我不耐心,可能会烦她不讲理,就问不出后来的事情。

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

在中国当父母的有句老话很流行:我们活着不都是为了孩子么?因为中国人家庭观念很浓,父母无条件为孩子做一切,特别是现在一家大多就一个孩子,家庭条件也好了,只要孩子开心又不是犯大错误的事父母都可以去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亏。现在许多孩子的大事小情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全都包办,稍不满足就朝着大人发泄,慢慢的,就养成了孩子自我为中心,发号施令成了习惯。

父母自身问题的折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和孩子,孩子的语言行为许多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如果大人的一些做法不当,很容易就能在孩子的行为折射出来。平时自己遇到不顺的时候就发脾气,夫妻间也经常吵架,遇到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就认为无理取闹,如果父母一味否定,甚至贬低、打击甚至打骂孩子,长期以来孩子认为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方式,他也就学会了。

父母经常让孩子失望

现在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经常做一些许诺,比如:答应孩子周末假期去哪儿玩?孩子伤心难过时候或某些节日时答应给人家买好吃好玩的,但最后大人以种种理由没有去兑现承诺,这让孩子非常失望,负情绪积累就会发火表达不满。还有的父母无视孩子感受在别人面前说他们的一些毛病,或者无休止的在孩子面前拿以前错误来教育现在的错误,让孩子觉得自己全是错导致情绪的冲动。时间一长就会经常与周围的小伙伴发生冲突,不自觉的被排斥,孩子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慢慢会觉得孤独,会使孩子的心理产生阴影。

最后来探讨下如何做一个让孩子尊重的父母?我个人总结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父母首先给孩子树立一个是非观,什么是对的什么错的,错的事情声音再大也没用。这里父母首先也以身作则,当孩子做错事情当心平气和把道理讲清楚,指出正确的方法和提醒以后该注意啥,而不是朝孩子大呼小叫,趁机跟孩子讲道理:如果爸爸妈妈对你大喊训斥你是否会更难受?你以后也不要这样对别人;如果父母做错了则认真给孩子道歉承认错误,慢慢的让孩子知道与人相处的基本规则并尊重规则,懂得尊重规则的孩子就会尊重以身作则的父母。

育儿观念: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育儿观念: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走在回家的路上,总能看到急匆匆的家长带着孩子从学校赶往各个兴趣班,孩子们仅有的点点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如果那一天没有安排活动,大多数家长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我们的孩子真的需要那么那么多满当当的活动吗?孩子就不能“虚度光阴”吗?

周末带儿子回奶奶家,看到胡同里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一堆沙子旁兴致勃勃的玩着,只见孩子们相互默契的配合修建一条“隧道”,有的孩子负责挖、有的孩子负责运水,一会功夫他们的“伟大”工程修建成功。这群孩子在玩沙的过程中算是“虚度光阴”吗?

英国心里专家指出,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也是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如果大人对孩子过多的安排会扼杀孩子独立性和创造力。3岁以后,是孩子的自主期。孩子们就会开始对社会活动感兴趣,孩子们如果发现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尽快融入活动中。而5-6岁更是孩子自主社交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更多的希望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请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导语: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不成功。

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但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

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也信么?

专家表示: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输和赢,可能会有一定正面兴趣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问题1起跑线在哪里?

有专家表示:“首先要问的是,起跑线在哪里?”这确实是个问题。

专家举例说:视神经的发展是零到六个月,起跑线就是孩子刚出生后。很多年轻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脸上盖一块毛巾,看来是保护孩子的眼睛,事实是很糟糕的,孩子视神经的发展需要外界颜色刺激,这种有意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视神经发展。孩子视力发展结果适得其反:在良好条件下,输在了起跑线上。

每位家长所定的“起跑线”可能不一样。一位参与讨论的年轻家长说,他在准备婚房时,就考虑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就在选择未来的孩子进什么样的幼儿园,然后去买那个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线”定在成家前,在怀孕前就考虑孩子的发展问题。

入园、上小学、升初中,都被看作事关孩子发展的“起跑线”。进公办还是民办学校?这是颇费思量的问题。

问题2谁的“起跑线”?

一些家长把“起跑线”看作是知识技能,这对孩子的发展不太有利,因为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家长单纯的对孩子灌输知识技能,实际是家长的起跑线。

问题3想让孩子跑多远?

在中国,没听过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热衷“神童”话题的不少。每个听过“揠苗助长”故事的人都会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长时一点也意识不到。

教育专家表示:我们传统教育的现状是孩子跑不远,这样会导致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专家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对创造性的开发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们原创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却排在第24位。

目前,大家对精英关注点是他的解题能力,但解题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质属性。一位数学家说:“高考题一做就会,还有思维吗!”

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赢和输,可能会有一定正面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用什么标准和方式测量孩子的输和赢值得探讨。轻易地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误导了很多家长,弄不清情况就胡乱‘赛跑’,孩子能跑多远呢?

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是误导

最近有好几位母亲向我抱怨,说假期忙得要死,每天忙着在孩子各种才艺班和补习班之间接接送送,孩子还整天板个臭脸。问及原因,她们异口同声说要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这句话俨然成了诸多天价幼儿园、早教班的最佳广告词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兴趣才是人一生发展的动力,所以只有适性发展加上一点点的肯定,才能有很大的成就。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马拉松。过于强调早教,虽然会让孩子早一点具备一些知识,但可能因此终生丧失对追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以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教养孩子,其实顺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说得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下了种子,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丰硕的果实来回报你。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就算没有苦心培养而任其自由发展,“生命自己会找出路”,过程虽然会坎坷,他还是有可能会成为莫扎特。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却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时双方都很痛苦。

而从神经学上来说,本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一方面,“大脑潜能只开发了10%”这样的说法本来就有待考证,大脑占我们体重的2%,却占用了我们身体20%的能源,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另一方面,大脑用进废退,心理学已发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盲人在读点字时,常人通常负责视觉的大脑皮质部位,在他们却被触觉征用了。而正常人眼睛蒙住五天后,其视觉皮质的功用也会产生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

另外的实验也证明,大脑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比如管记忆的海马回的神经细胞会长出新的神经元。

你的孩子为什么做事不专注?


您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家的孩子专注力不够?做个作业总是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上课听讲,总是开小差,课堂效果一点也不好……专注力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非常重点去培养的一种习惯,一些家长甚至可能带孩子参加了相关培训班。殊不知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就会让这些努力付之东流。您的哪些行为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呢?您又该怎么做呢?下面这些小贴士您可不能不看!带孩子出游就不要催促家长带孩子出游,请不要打扰他们的兴致,更不要催促他们,一定要让孩子尽兴地玩,并且不要施加过多的约束。不要小看这些,与其说是让孩子玩得更尽兴,不如说这也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一个好机会,“尽兴地玩=专注地玩”。玩具玩法无正确与错误同一件玩具的玩法有千万种,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非要按照说明书去教孩子玩。而有些家长在孩子钻研玩具如何玩时,认为自己是好心,不断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玩、怎样玩就是错误的,殊不知这些家长恰恰是在打断孩子专注力地帮倒忙。不需要帮忙时别帮倒忙孩子在专心地琢磨着如何打开瓶盖,这时一旁的家长看不过去了,说了句“我来帮你吧”。这位自以为是的家长真是在帮孩子的倒忙,如此的“好心”,不但不会让孩子真正学会如何打开瓶盖(缺少自己的动手与钻研),而且还会打断孩子的专注力。亲子阅读减少外界干扰见过很多朋友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时,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形,趁孩子翻书页或找书之时,自己争分夺妙地看一眼手机信息,或者接打一个电话。这不但打断了自己的注意力,而且破坏了明明的专注力。给孩子讲故事或读书的时候,最好将手机放去另一个屋,而且关静音,如果有信息或电话,可以结束后再回复或处理,没有什么一定要立马解决的问题吧?别打断孩子的自言自语想必很多的同龄孩子都在自己看书时有这么一种习惯,就是边看书边自言自语。虽说都是爸爸妈妈听不明白的火星语,但小朋友们还是说得头头是道。一般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则会说,“你这是说的什么啊?我怎么什么也听不懂啊?”或者在旁边嘲笑一番,“什么都不懂,嘴里还念叨个不停”。这也是破坏孩子专注力的一个“最佳手段”,您意识到了吗?别把生活随拍变刻意给孩子做生活随拍,记录他们成长的点滴,成为了现在很多父母的爱好。但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随拍一定要追求完美,也就是拍照的小主角一定要看着妈妈的镜头,但家长的一句“看看妈妈”、“看这里”,就是对于正在专心玩或做事情明明的一种打断,无形中也破坏了小朋友的专注力。水果加餐没必要按时吃在公园玩,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正玩在兴头上呢,便被家长要求回家,理由很简单,“现在是吃水果的时间了”。真心地想去劝这样的家长一句,“孩子玩在兴头上,也是一种专注力的培养,水果加餐没必要一定要按时吃吧?”而且一餐水果没按时吃或没吃,比起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哪个更重要呢?出门之前提前告诉孩子孩子正在玩着玩具或看着书,而爸爸妈妈准备出门了,应该要提前告诉孩子一句“玩完这件玩具(看完这本书),我们就要出去了”。不要轻易以大人的事情更重要为理由而打断孩子的专注力,给孩子一个准备的时间,让其知道下一步将要做什么。虽说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各不同,但对于好奇和新鲜事物的关注是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的。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不专注,而是不专注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不专注或经常打断孩子专注力的家长。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好机会,爸爸妈妈们一定抓住这些机会,千万不要做个破坏者,从小培养的专注力将会为孩子今后的读书与工作助一臂之力。

家园共育《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说课稿喜欢你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好家长吗?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好家长吗?跟一位职场妈妈聊天,谈及的都是育儿的酸甜苦辣事。这位妈妈很精干,谈吐中总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她说她对孩子期望很高,并且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的错误。还谈及她跟先生都是本科大...
    2020-10-30 阅读全文
  • 请允许你的孩子失败 导读: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成功,尤其是孩子做事情更是困难,所以对孩子来说,不要要求每件事情都成功,请允许你孩子的失败。 一位母亲为他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
    2021-10-05 阅读全文
  • 允许孩子乱写乱画 海轩懂事了 海轩是个倔强的男孩,他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一定会做得很好,玩不尽兴就撅着嘴巴半天不高兴,甚至还会发脾气。 一次美术课上,别的小朋友都在画画,而他却将自己的彩笔一根一根拧下盖来,拿...
    2020-06-12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允许孩子犯错 社会学家Gartrell说过:“对于儿童来说,犯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处于无经验、正在发展中的幼儿尝试着与另一个复杂的、渐渐客观的世界进行交往的结果。”作为老师,把孩子的“打、骂人”行为当成一个错误,...
    2021-06-01 阅读全文
  •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儿子上幼儿园已经三周了,从第十天起,就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尽管早上仍是嚷着:“幼儿园不好,不爱上幼儿园”的话,但是不再哭闹,乖乖地挥手再见。用幼儿园老师的话说,儿子是适应幼儿...
    2020-11-06 阅读全文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好家长吗?跟一位职场妈妈聊天,谈及的都是育儿的酸甜苦辣事。这位妈妈很精干,谈吐中总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她说她对孩子期望很高,并且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的错误。还谈及她跟先生都是本科大...

2020-10-30 阅读全文

导读:并不是每一件事都能成功,尤其是孩子做事情更是困难,所以对孩子来说,不要要求每件事情都成功,请允许你孩子的失败。 一位母亲为他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

2021-10-05 阅读全文

海轩懂事了 海轩是个倔强的男孩,他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一定会做得很好,玩不尽兴就撅着嘴巴半天不高兴,甚至还会发脾气。 一次美术课上,别的小朋友都在画画,而他却将自己的彩笔一根一根拧下盖来,拿...

2020-06-12 阅读全文

社会学家Gartrell说过:“对于儿童来说,犯错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处于无经验、正在发展中的幼儿尝试着与另一个复杂的、渐渐客观的世界进行交往的结果。”作为老师,把孩子的“打、骂人”行为当成一个错误,...

2021-06-01 阅读全文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儿子上幼儿园已经三周了,从第十天起,就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尽管早上仍是嚷着:“幼儿园不好,不爱上幼儿园”的话,但是不再哭闹,乖乖地挥手再见。用幼儿园老师的话说,儿子是适应幼儿...

2020-11-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