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发布时间:2020-11-06

教育孩子笔记。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儿子上幼儿园已经三周了,从第十天起,就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尽管早上仍是嚷着:“幼儿园不好,不爱上幼儿园”的话,但是不再哭闹,乖乖地挥手再见。用幼儿园老师的话说,儿子是适应幼儿园较快的一个呢。

昨天下班后去接儿子,老师说,儿子哪都好,只是玩着玩着就不爱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自已玩起来,而且手里还要拿着那个小枕巾。听了这些我并不担心,因为儿子不是那种忧郁气质的孩子,在家里也是个生龙活虎、活泼开朗的人,遇到自已心怡的小朋友,那也是积极靠近,话多得不行。这需要时间,想把三年来在家熟悉的环境里建立起来的秩序在陌生环境里三周同化,这是不可能的,做为家长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不过令我欣喜的是,昨天接儿子时遇到他们班的一个小女生,我问儿子:“这个漂亮的小女孩叫什么名字呀?”儿子大方地说:“她叫崔明语!”“哇,儿子你挺棒的呢,都知道小朋友的名字了呢?”“崔明语小朋友,你长得可真漂亮呀!”我蹲下身问身边的小女孩,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你们握个手吧?以后做个好朋友!”两个小朋友伸出小手握了握。临别时互相再见。一路上我问儿子还记得哪个小朋友的名字,儿子又说出一个,只是我没怎么听清。其实前晚上,我对儿子说:“咱小区的那个小朋友叫赵茂林的,听说也在你们班上,你认识吗?”“不叫赵茂林,叫赵末林!”儿子纠正道。后来碰到赵末林家长一问,儿子说得没错呢。我心里很乐,瞧瞧我家儿子,尽管什么都不说,其实心里明白着呢。WwW.YjS21.CoM

晚上正好央视二台演烹饪大赛,看着看着儿子开始不安份起来,不光自已亲自炒菜实践,而且到后来竟然指着电视里大厨用的双耳大铁锅嚷着:“我要一个!我也要一个呀!”“那是大厨专用的,一般家庭不用,只有酒店才有呢?!”谁知儿子不依不饶,最后竟哭上了,偏要出去上酒店去找一个不可,我说了半天都没用,后来我索性不再理他,他就哭天抢地的又去开门,又拉住我不放,好像和刚上幼儿园那几天一样赖皮起来。哭了大约五六分钟才停下,后来我抱他坐在窗台上,我问他:“刚才为什么会这样哭得没风度?完全没有大厨的风彩?”他答:“太喜欢大锅了,我想要一个呀!”“想得到自已心怡的东西,不是靠哭靠赖皮就可以到的,要靠自已的能力、自已的双手去争取,去创造!”其实我知道,儿子这是一种发泄,表面上他不哭不闹好像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其实在他的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只是他知道,不去幼儿园是不行的,所以遇到不开心的事,不满足的事情就会宣泄一下。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让他发泄出来,要不然孩子会上火的!适当的哭几声,对孩子无害,而且哭过之后,再讲道理往往印象深刻,心理更成熟一些。话虽如此,但没有一个妈妈会舍得让孩子这么哭下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晚上临睡前他说:“我可以吃一点仙女变的薯片吗?”“你说呢?你认为你今天表现好吗?”“可我现在不哭了,表现好了,仙女听不着!”我一听就笑了,如果儿子表现好,可以得到仙女变的薯片,这是我和儿子的约定,每次他可能吃到一片两片。“行,看到你有错误就改正的良好态度,妈妈问一下仙女,可否能变一个出来?”“一定可以,她没听见我哭呢?”我拿一片给他,儿子吃完后漱漱口就睡下了。

小孩子的脸就像晴雨表,转瞬间就会阴转晴,雨过天晴终见彩虹,我相信这一点!只要我们允许孩子一切慢慢来,慢慢适应,相信他终会长成参天大树的!只是家长要学会耐心地同他一同成长,并适当学会修剪这门技术才行!!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观念: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育儿观念: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走在回家的路上,总能看到急匆匆的家长带着孩子从学校赶往各个兴趣班,孩子们仅有的点点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如果那一天没有安排活动,大多数家长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我们的孩子真的需要那么那么多满当当的活动吗?孩子就不能“虚度光阴”吗?

周末带儿子回奶奶家,看到胡同里三五成群的孩子们在一堆沙子旁兴致勃勃的玩着,只见孩子们相互默契的配合修建一条“隧道”,有的孩子负责挖、有的孩子负责运水,一会功夫他们的“伟大”工程修建成功。这群孩子在玩沙的过程中算是“虚度光阴”吗?

英国心里专家指出,对孩子来说:“虚度光阴”也是种休息和能量储备,如果大人对孩子过多的安排会扼杀孩子独立性和创造力。3岁以后,是孩子的自主期。孩子们就会开始对社会活动感兴趣,孩子们如果发现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尽快融入活动中。而5-6岁更是孩子自主社交的关键期,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更多的希望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请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导语: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

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竞赛,“起跑线”的比喻是恰当的。但是,“输在起跑线”上只适合短程竞赛,例如百米赛。如果是马拉松那样的长跑,就不存在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忧。相反,马拉松比赛赢在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往往由于没有保存体力,致使起个大早,赶了晚集。

由此可见,父母是否应该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看家长对孩子寿命的预估。如果孩子的人生属于短跑,只有区区十几年,您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知道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起跑领先了,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假如家长对孩子的寿命预估较长,就相当于孩子的人生是参加一场马拉松竞赛,起跑线是否领先就不重要了。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长跑的要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不成功。

受教育者对于所学知识感兴趣的程度,除了老师的教授方法,还取决于孩子对知识的感悟程度。举个例子,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

20多年前,某大学的少年班家喻户晓。如今,这些昔日的神童几乎全军覆没,没有一个成为栋梁之才。这些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或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判为短跑,拼尽全力赢在起跑线上后,后劲不足,最终败北,贻笑大方。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新车有磨合期。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有想象力的人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但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会消失。因为知识符合逻辑,而想象力无章可循。换句话说,知识的本质是科学,想象力的特征是荒诞。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

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能赢得人生。赢在起跑线上,能输掉人生。欲将取之必先予之是大智慧。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也信么?

专家表示: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输和赢,可能会有一定正面兴趣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

问题1起跑线在哪里?

有专家表示:“首先要问的是,起跑线在哪里?”这确实是个问题。

专家举例说:视神经的发展是零到六个月,起跑线就是孩子刚出生后。很多年轻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在孩子脸上盖一块毛巾,看来是保护孩子的眼睛,事实是很糟糕的,孩子视神经的发展需要外界颜色刺激,这种有意的保护反而阻碍了孩子视神经发展。孩子视力发展结果适得其反:在良好条件下,输在了起跑线上。

每位家长所定的“起跑线”可能不一样。一位参与讨论的年轻家长说,他在准备婚房时,就考虑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就在选择未来的孩子进什么样的幼儿园,然后去买那个地方的房子。他把“起跑线”定在成家前,在怀孕前就考虑孩子的发展问题。

入园、上小学、升初中,都被看作事关孩子发展的“起跑线”。进公办还是民办学校?这是颇费思量的问题。

问题2谁的“起跑线”?

一些家长把“起跑线”看作是知识技能,这对孩子的发展不太有利,因为每个阶段孩子都有自己的‘起跑线’。家长单纯的对孩子灌输知识技能,实际是家长的起跑线。

问题3想让孩子跑多远?

在中国,没听过方仲永故事的人不多,但热衷“神童”话题的不少。每个听过“揠苗助长”故事的人都会嗤之以鼻,可自己揠苗助长时一点也意识不到。

教育专家表示:我们传统教育的现状是孩子跑不远,这样会导致我们创新能力不足,原创性人才缺乏。一位教育专家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我国对创造性的开发和投入在全世界排在第六位;我们原创性的成就,在全世界却排在第24位。

目前,大家对精英关注点是他的解题能力,但解题能力并不是精英的本质属性。一位数学家说:“高考题一做就会,还有思维吗!”

不要对孩子轻言输和赢。有的孩子比较早熟,有的孩子比较晚熟。轻易对孩子的表现说赢和输,可能会有一定正面激励作用,但负面的影响不可忽视。用什么标准和方式测量孩子的输和赢值得探讨。轻易地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误导了很多家长,弄不清情况就胡乱‘赛跑’,孩子能跑多远呢?

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是误导

最近有好几位母亲向我抱怨,说假期忙得要死,每天忙着在孩子各种才艺班和补习班之间接接送送,孩子还整天板个臭脸。问及原因,她们异口同声说要尽早开发孩子大脑潜能,怕他们“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这句话俨然成了诸多天价幼儿园、早教班的最佳广告词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重要”,这句话对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兴趣才是人一生发展的动力,所以只有适性发展加上一点点的肯定,才能有很大的成就。人生不是一场百米赛,而是马拉松。过于强调早教,虽然会让孩子早一点具备一些知识,但可能因此终生丧失对追求这些知识的兴趣,以致“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教养孩子,其实顺其天性即可,柳宗元说得好,“其根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种下了种子,不要时时挖起来看,而是耐心等待,它自然以丰硕的果实来回报你。孩子如果有莫扎特的能力,我们给他莫扎特的环境,他会成为莫扎特;就算没有苦心培养而任其自由发展,“生命自己会找出路”,过程虽然会坎坷,他还是有可能会成为莫扎特。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扎特,却一定要他变成莫扎特,这时双方都很痛苦。

而从神经学上来说,本没有“输在起跑点上”这回事。一方面,“大脑潜能只开发了10%”这样的说法本来就有待考证,大脑占我们体重的2%,却占用了我们身体20%的能源,是不可能只有10%在工作,其余的90%闲着没事干的。

另一方面,大脑用进废退,心理学已发现终身学习的神经机制,也就是说人生处处都是起跑线。盲人在读点字时,常人通常负责视觉的大脑皮质部位,在他们却被触觉征用了。而正常人眼睛蒙住五天后,其视觉皮质的功用也会产生改变,去做听觉、触觉方面的事。

另外的实验也证明,大脑不停因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回路的连接,比如管记忆的海马回的神经细胞会长出新的神经元。

请放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如今的儿童,生长在新世纪,许许多多家庭,物质财富均相对丰富,温饱无忧,而且多是独生子女,家中大人多把孩子奉若至宝。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可以自己安排的生活,在孩子没有思想没有行动能力的时候,大人们是没办法撒手,可是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为什么我们不慢慢撒手呢?也许我们担心孩子摔倒,担心他们受伤,既然这样,我们凭什么在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要求他们自己去奋斗、去拼搏?大多数家长在抚养孩子的时候,都是把他们像寄生虫一样抚养,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关键问题是当寄生虫长大的时候,家长们又希望这些寄生虫立即成龙变凤,可能吗?

所以,我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家长请放手,给孩子点成长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成长道路上的苦与乐吧。

1.多给孩子鼓励少讲失误过错

孩子作为家庭中年龄最小的一名成员,往往却是家庭中最重要的成员,一般都是家庭谈论、观察的中心。平时带孩子的,多数以妈妈、奶奶为主,所以孩子的话题,也是她们在外交际的谈资。这些本来都很正常,问题在于大人们在谈论孩子的时候,往往都很随意,纯粹是闲聊,根本没想到这时候所说的内容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大人说了,我的这个孩子啊,太调皮,家里什么都敢碰,不管有没有危险,比如插座,他就老想用手摸,出了事怎么办啊?可谁也管不了,太让人操心了!说这个话是不是很平常?可孩子听了会怎么想?他就会认为,我原来就是调皮的孩子啊,原来他们管不了我啊,关键是我也没遇到什么危险啊,所以他就会这么一直做下去。

下次谈论的时候大人还这么说,小孩越就这么做,慢慢就成习惯。这个过程是怎么形成的呢?我认为大人起了决定性作用,从心理暗示,到心理引导,最后进行强化形成。如果大人能注意这点,在谈论的时候,发现小孩在旁边,就这么谈论:我这个孩子啊,好奇心重,看到什么都愿意碰,但他特别聪明,知道有些物体危险,比如看到插座,总想碰,不过就是不伸手,可机灵呢!如果孩子听到这么评论他,就会知道有些东西是不可以碰的,有危险,机灵的孩子就不乱碰,幸亏我那次碰了大人没看到,以后我得当机灵孩子。同样的事情在闲聊,给孩子的影响肯定不一样。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舆论引导至关重要。尤其父母在评论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分寸,加强正面引导而不要强调失误过错。

2.好习惯胜过万贯家财

随着孩子不断成长,开始步入学习阶段,大人们开始为孩子策划未来,这时候的家庭教育任务最繁重,我总结了一下,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强制定型,平等沟通,培养习惯。强制定型的意思就是大人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定一个比较明确的努力方向,这时候的小孩,玩心重,对事物似懂非懂,所以得靠大人来定型,大人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定型时尽量客观,切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一定不要掺杂主观情绪,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孩子们虽然小,似懂非懂,但已开始有意识的分析判断事物,大人们不能总感觉他们不很懂而不与他们交流。不仅要交流,还要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和对事物的判断,然后以朋友的身份来引导。

如果自己的孩子愿意和别人聊天沟通而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家长一定要反思,肯定是自己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多数情况是家长摆出长辈的身份或者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或知识层面来看问题。培养习惯,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孩子一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比如专注、谦恭、坚韧、勤奋等等,家长们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仔细观察,发现好的习惯一定多鼓励,发现不良习惯一定要想办法尽快引导,可以这么说,给孩子养成好的习惯胜过留给他们万贯家财。

3.父母要为孩子做榜样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每个孩子的教育也不会一成不变,从原则上讲,我以为孩子的教育越小越宽松,越大越专注。小的时候给他们点自由,大的时候多给予指导。我估计不少家长困惑的是当孩子有思想的时候,根本不听大人的指导,这个现象其实最好解决,问题不在孩子,在家长,这些家长可以扪心自问,你研究过心理学吗?研究过与孩子沟通的内容没有?研究过沟通技巧没有?

家长研究比较多的除了自己的工作就是孩子的吃穿。时代进步了,当吃穿不是问题的时候,思想就是根本。身教重于言教,别怪孩子们,从我们做起,多看书,多学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一定都能够培养出有学识,有修养的下一代!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平等的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一些较有影响力,最近,刚刚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感触颇多。

《孩子你慢慢来》写到“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对龙应台而言做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女人一生当中的重量是何等的重!

书中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华安在玩耍在淘气中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众,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那股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

拜读此书以后,我才深深感受到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字里行间不单单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在书中,我发现许多句子充满了爱,体现出龙应台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因为龙应台以一种母亲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儿子华安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懂得了母爱和做母亲的辛苦。作为大多数母亲都对待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这一点使孩子发生了叛逆心理,而在这本书中龙应台和两个孩子相处十分融洽。作为孩子都有几个无知的要求,比如说要妈妈很温和、要妈妈不打人不骂人、要妈妈不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要做到却很难,而龙应台全做到了。此书还告诉大多数母亲,如何做最优秀,最讨孩子欢心的母亲。做一个孩子忠实的观众或者拉拉队员,虔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时刻牵头引领,只能望向他蹒跚的背影而已。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像龙应台一样尽职的好母亲,满足孩子们那些无知的要求吧,因为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将此书献给已做母亲或即将做母亲的您一起分享!体验做母亲的那份喜悦吧!

您允许孩子画“蓝太阳”吗?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似乎听不听话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是事实上,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色的圆。父母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沉入蓝色海洋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访问,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国外的家长和老师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中外观念有差异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幼儿园”里允许孩子闹腾


一进入“美国幼儿园”的课堂,妈妈们就被孩子们的闹腾劲儿给吸引住了。只见课堂上设置了几个小区域:构想区、美工区、交互区、ABC区等。在同一教学主题下,每个孩子都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参与各种“区角游戏”,不过要注意了,这个“幼儿园”可是全英文授课,老师和孩子都不说中文,只说英语的哦。

环视一下课堂上的孩子们就知道,明明是个淘气的家伙,在分小组的“区角游戏”中,明明总是争着去当小组长,组织大家做游戏、做项目,然后还要上台用英文进行演讲。在一堂音乐课上,明明居然能用英语告诉大家,怎样拉小提琴。虽然表达上,还显得稚嫩了些,但仍然得到了“妈妈团”每一个成员的称赞。

不过,明明可不是每次都能当上组长,因为在瑞思玛特的课堂上,小组长是随机抽取的,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得到锻炼。

让“妈妈团”感兴趣的另外一件东西,就是幼儿园里的互动白板和多媒体课件。只见宝宝们争先恐后的用小手点中白板、课件中的小动物图形,随意拖动。互动白板和多媒体课件,的确让各种游戏更加热闹生动——瑞思玛特新颖互动的“玩”课方式让小宝宝们兴奋不已。

“在美国的3-5岁孩子当中,每2个孩子就有一个用的是这种白板和课件。”瑞思玛特学术顾问Sharron女士告诉妈妈们。这套美国幼儿园的课程体系看似只有简单的幼儿游戏而已,其实却蕴含了对语言启动关键期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皮亚杰游戏理论等四大教育学理论的巧妙融合,也正是由于有了理论、教辅设备、教学方法、游戏设置的融合,才让宝宝们在“美国幼儿园”里玩的这么欢。

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


女儿俨然已经是个“人精”,见到母亲佯装哭泣。她是笃定了她外婆会责备她母亲,不由分说地责备我。

果然,母亲说:你把孩子弄哭了,孩子抢玩具不正是孩子的占有欲的表现。这是孩子的必经时期,不必大惊小怪。

女儿看着我,露出得意的样子。

我说,三岁见老。不放大孩子的缺点,但也不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不被打,但也不能打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

母亲没有吭声。回去的路上,我和母亲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残疾的小男孩,天生并不灵敏。除了身体上的缺陷之外,似乎大脑的发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他每一次考试都是班级最后几名。

可是,他却是班上人缘最好的。在小学的时候,他有很多朋友,外出秋游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同学争先恐后想帮他推轮椅。到了初中,每个生日,有很多同学给他礼物,他们邀请他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

为什么?

一、他对谁都很礼貌。他懂得爱人也爱己,他懂得接受时礼貌,拒绝时也彬彬有礼;

二、他为人不贪心。不贪心别人对他的爱,不贪心别人的玩具,他不会觉得自己残疾而应该享受更多的爱,他常常一跛一跛地去集体活动,和那些快迟到了的同学说,没事,我自己慢慢过来就成。他知道自己应该得多少,也知道别人应该得多少;

三、他懂得分享。每次母亲带给他的喜糖,他都会带到学校,给同学吃,倒并不一定有多昂贵,也并不会多好吃,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却难能可贵。

母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谁。前些日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和一个保安室门口的大叔在聊天。后来,保安室门口的大叔说:这样一个有素质的男孩,根本不用担心生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

这个男孩子并没有传统定义上的优秀,不能够成为职场精英,也根本取得不了任何所谓的成绩,更获得不了体面的工作。但是因为他的为人,也就是教养,使他过得并没有那么孤单。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

我认识一个培训机构的校长。他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一个研究。

他发现,一个班上,如果这个学生有足够好的人缘,为人纯良,那么长大后必定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而那些成绩优异但有些孤僻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尚且出色,到了社会之后,除去一部分成为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剩下的便默默无闻,甚至还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后,你就发现,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不需要比拼情商外,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而这个人品,与他成长环境、家庭教养密不可分。

如果说外貌是人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教养是一生的盔甲。

我也有一种感觉是,在我的学生时代,那部分与人为善、彬彬有礼、为人正直、勇敢果断的同学,无论成绩是否优异,在踏进社会之后,都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气古怪或是伸手打人,张口爆粗的人,多年之后,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

其实,到了我们这代人成为家长后,大部分人还是会不经意走了父母的老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孩子的能力上,比如什么时候会开口说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写字,什么时候会数数。但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却是在每一段时期,纠正孩子身上最不该有的习惯——暴力、抢夺和刁蛮。

我特别认同有一句话是:穷养也好,富养也罢,但教养最不可缺。

孩子从来不是我们的工艺品,但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磨平孩子的个性,也不纵容孩子的缺点。未来的某一天,希望她活在人世,对于她自己,是一件高兴的事,而对于人间,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育儿:让孩子慢慢长大


让孩子慢慢长大以前,我喜欢给孩子教很多,生怕眼前的很多内容被孩子错过。我会带孩子去很多地方,给她讲很多。凡是我觉得她能够理解的,我都会不断地讲给她听,希望孩子能够快快地长大。我们蹲在树下,用手刨土挖出树根,然后给她讲大树有根,会吸收很多营养,然后长出树叶,结出果实。可是就在着自认为很正确的的教育方法中,孩子却出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动脑子了。

那天走在路上,我说:“和尚都不吃肉,那么他们为什么都不吃肉呢?”

“不知道,你说。”

又是这句话,她在依赖我,而自己却不动脑子。邵蕊老师告诉我要把遇到的问题放一放,时间和睡眠会帮助我们。于是我强忍着说教的欲望,淡淡地说了句:

“我也不知道……”

一分钟以后,孩子马上说:

“因为他们都很善良。”

我大喜,原来孩子并不是不动脑子,是我说的太多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对着孩子说个不停了。我会慢慢地等待她自己去发现,这个发现的过程远比知道结果重要的多。这确实让我尝到了等待的甜头。

一天,孩子问我:

“小猫走路为什么没有声音呢?”

我笑了笑,并且仔细看看从旁边走过的猫说:

“是啊!没有声音,不过不知道为什么。”

“因为它的脚上有毛!”

“哦!”

“可是,小狗的脚上也有毛,为什么走路却有声音呢?”

多有意思啊!想想要是我没有听邵蕊老师告诉我等待的奥妙,我会急着让孩子长大,从而使孩子失去发现问题的过程。那会多么让人心痛啊!

喜欢《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在现代社会,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是大人习以为常的事,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但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
    2021-01-25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育儿观念: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走在回家的路上,总能看到急匆匆的家长带着孩子从学校赶往各个兴趣班,孩子们仅有的点点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如果那一天没有安排活动,大多数家长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
    2020-11-09 阅读全文
  •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导语: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
    2020-09-30 阅读全文
  • 请放手,给孩子成长的自由 如今的儿童,生长在新世纪,许许多多家庭,物质财富均相对丰富,温饱无忧,而且多是独生子女,家中大人多把孩子奉若至宝。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可以自己安排的生活,在孩子没有思想没有行动能力的时候,大人们是没...
    2021-04-03 阅读全文
  •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平等的和孩子一起慢慢成长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一些较有影响力,最近,刚刚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感触颇多。 《孩子你慢慢来》写到“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
    2020-10-31 阅读全文

在现代社会,孩子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是大人习以为常的事,甚至如果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父母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但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

2021-01-25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请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走在回家的路上,总能看到急匆匆的家长带着孩子从学校赶往各个兴趣班,孩子们仅有的点点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如果那一天没有安排活动,大多数家长们就会感到不自在,如果自己的...

2020-11-09 阅读全文

爸爸妈妈:请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导语: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

2020-09-30 阅读全文

如今的儿童,生长在新世纪,许许多多家庭,物质财富均相对丰富,温饱无忧,而且多是独生子女,家中大人多把孩子奉若至宝。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可以自己安排的生活,在孩子没有思想没有行动能力的时候,大人们是没...

2021-04-03 阅读全文

龙应台是台湾著名作家,她的著作很多《目送》、《亲爱的安德烈》《孩子你慢慢来》等一些较有影响力,最近,刚刚读完《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感触颇多。 《孩子你慢慢来》写到“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

2020-10-3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