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好家长吗?

发布时间:2020-10-30 幼儿园好孩子说课稿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好故事 不允许孩子犯错误就是好家长吗?跟一位职场妈妈聊天,谈及的都是育儿的酸甜苦辣事。这位妈妈很精干,谈吐中总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她说她对孩子期望很高,并且不允许孩子犯一丁点的错误。还谈及她跟先生都是本科大学毕业的优等生,自从有了孩子,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她跟先生对孩子可以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付出了全部的身心!为了年幼的女儿,她甚至放弃了几次升迁的机会,放弃的目的就为了更好的陪伴孩子读书和学习。

小时候的女儿乖巧懂事,两岁就会背很多唐诗,讲过的故事一两遍女儿就能复述下来!由于孩子从小聪明懂事,幼儿园就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有这样的乖巧女儿,她说她以前很欣慰,孩子越优秀,她越不敢对孩子放松一丝警惕!孩子的举动都逃不过她做母亲最敏感的眼睛。用她的话说,孩子从幼儿园到一年级,她对孩子的监督成了每天重复的举动!

有这样的女儿,换做那个妈妈都会欣慰和在意。没想到她对女儿毫不松懈,女儿最近的举动却差点让她崩溃!事情从她的钱包说起,当她发现钱包里的零钞全部都没有了,问女儿竟然得到这样的答复:“没见!”这位妈妈知道家里就娘俩,零钞肯定是丢不了的,百元大钞都在,唯独就少了几块零钞!这事情很明显就是女儿给拿走的!

最后在她的连哄带吓的招数下,女儿终于承认了零钞就是自己拿走的!

这位妈妈顿感崩溃,觉得女儿彻底变坏了,一向听话乖巧的女儿刹那间变成了恶魔!女儿私自拿钱在她看来就是小偷的行为,是决不允许发生的!她开始厌恶起女儿来。她最纠结的就是女儿再也不可爱了,她还甚至想到了女儿长大变小偷的场面。越想她越不寒而栗,觉得自己一向对女儿严格管教,为什么女儿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我很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一向自认为是自己的骄傲的孩子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换做是哪个妈妈都难以接受。但孩子出现了问题,妈妈首先要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罚孩子!孩子犯错家长肯定有脱不开的干系,只有用心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育儿中的小点滴,才能将孩子的过错及时的纠正过来,而不应该向这位妈妈那样,觉得孩子犯错了就不完美了,甚至还想到孩子长大变小偷的变态心理!孩子毕竟是孩子,思想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过错和问题。人无完人,更何况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

孩子乖巧懂事是每个妈妈最希望的,但孩子犯错误后,家长千万不要打骂孩子,更不要以冷暴力来处理孩子犯错的问题。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从这位妈妈的谈话里已经听出来,正因为她的女儿从小到大都受到了老师的关爱和邻居的赞赏,以女儿为骄傲的她不能接受女儿偷拿钱的现实!忽然觉得女儿成了恶魔让她心生厌恶的心理。惩罚了女儿后,她甚至开始对女儿漠不关心起来,她觉得这样的孩子再也让她爱不起来了!

其实说白了,这位妈妈的做法有点过火了,既然已经体罚了孩子,就要让孩子知道被惩罚的前因后果,告诉孩子为什么惩罚她,并告诉孩子私拿妈妈的钱是不对的,拿了钱说谎更是犯了很大的错误!只有用关爱来引导这件事情不可以做,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有悔恨心理,孩子的错误才能得到及时的改正。而这位妈妈的做法恰恰相反,试图用打骂和冷莫来让孩子改正自己的错误,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讲清道理,才能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是的,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看重和关注也未必是件坏事儿,但一定要明白育儿的出发点在哪儿!切不可操之过急,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用成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年幼的孩子是育儿的一个大忌!育儿就要允许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倘若孩子一生下来就成了完美的人,那还要我们家长和学校来干什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为主要的,千万不要为了达到作家长的虚荣,而让孩子年幼的心灵,却拥变成了残缺的心理!

只有允许孩子犯错,才会给孩子成长的机会和鼓励!人生就是在不断中摸索和成长,更何况我们年幼的孩子?给孩子留一片成长的空间,更要给孩子留出来犯错的机会,这样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更容易着急上火。孩子该上幼儿园的,找不到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的规则变来变去,越变越怪异。“中考”之后,孩子就进入了上学期间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他们开始准备高考,家长也要陪着提心吊胆。

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中国的大学又怎么样呢?北大、清华、复旦,这算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了吧。碰巧我都去过,要问这些学校究竟怎么样?嘿嘿,这么说吧,他们的楼都盖得很壮。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好孩子是教出来的吗?

流行的观点认为,好孩子是教育出来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肯定是你们当父母的过错,谁让你们不重视教育,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呢。

从另一个角度去领会,这种观点还意味着,只要你用心去教,你的孩子一定能成为你想让他或她成为的那个样子。你想让孩子上哈佛?赶紧买本《哈佛女孩》,你想让你的孩子成科学家?赶紧把他们送到奥数班。快,快,要不就来不及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一个人的成长是由什么决定的?简单地讲,一是先天的遗传,二是后天的环境,缺一不可。但是,流行的观点似乎认为,后天的环境是唯一重要的。教育的意义因此被无限夸大。这一观点的隐含假设是,孩子出生之后,就是一张“白板”,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图画”。

著名心理学家平克(StevenPinker)在《白板》(TheBlankSlate)一书中谈到,因为生物学,尤其是进化论曾经被像希特勒这样的一帮狂人们滥用,如今,谈论基因的作用成了一个禁忌,似乎这样就是要鼓吹“命定论”或“种族主义”。认为后天的环境因素是唯一重要的,这明明是一种极端的观点,但却被当做中庸的主流,认为先天的遗传因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明明是一种中庸的观点,却被当做极端的异见。

可是,你自己是知道的。难道你没有在一旁看着孩子玩耍,心中不禁惊叹:他或她多么地像我啊,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仿佛都能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孩子受了委屈,或是傻傻地不知所措,你的心中一阵怜惜,因为你知道,如果换成是年少的你,你会和他或她一模一样。

基因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生物学家道金斯曾经写过一本极有争议的书《自私的基因》。道金斯写了那么多的书,甚至专门写过一本跟上帝较劲的书,但到头来还是这一本影响最大—但误解也最多。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他要鼓吹“性恶论”,不,他不是说人生来是自私的,他是想告诉我们,我们的很多行为并非出于自已的意愿,而是在服从基因的指令。基因是主人,我们是仆人。

心理学家在过去数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与人智力或性格上的差异,至少有一半左右,是由基因决定的。如果一对双胞胎,刚出生就被分开,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性格还会非常一样。即使是同在一个屋檐下,亲生孩子和养子之间的差异,几乎和大街上随便抓到的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一样大。

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不过,不是还有50%的环境因素吗?至少有一半的机会,我们能够把握孩子的命运。流行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有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好家长造就好孩子。

且慢,第一,这些研究确是发现了家长行为和孩子表现之间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我们怎么能够证明这背后的确有因果关系呢?即便是有因果性,会不会反而是好孩子造就好家长呢?嘴甜的孩子自然得到父母的更多疼爱,不听话的孩子自然会让家长更烦躁着急。孩子的性格不同,家长的反应各异。谁是因,谁是果?

第二,这些研究其实仅仅证明了,家长的行为和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之间的相关性,家长真的知道孩子在外边究竟怎么样吗?难道这样的例子还少:家里的小霸王,到了学校里反而是个受气包,家里的闷葫芦,到了同学那里却神采飞扬?

环境确实很重要,在一定年龄之后可惜最重要的不再是家庭环境。一位特立独行的心理学家哈里斯(JudithRichHarris)写过一本书《养成假说》(TheNurtureAssumption)。她在这本书中指出,在决定孩子性格的外部环境中,同龄人的社会环境比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重要的多。

孩子们知道,听家长的话是没有用的,他们早晚要出来混,混的好不好,不在于家长满意不满意,而在于同龄人接受不接受。一到自己的世界中,孩子们就会自动地找到自己的角色:有人是领导者,有人是追随者,有人是社交明星,有人是宅男宅女。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们仿佛是预装了两套操作系统,他们会自动地在两套操作系统之间切换。家长管得严,在家自然听父母的话,但一到了学校,那言行举止就得遵守孩子间的社会规范了。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世界:

作为家长,你再上心,再有能耐,也钻不进去,帮不了孩子。你所能够做到的,无非是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他或她能够找到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不会感到紧张,不会受到歧视。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什么是适宜的环境,只有孩子自己知道。在一个人人都是“牛孩儿”的环境里,你的孩子如果不够聪明上进,他会处处遭白眼。在一个全部都是乡下孩子的环境里,如果只有你的孩子是城里来的,他同样会被人嘲笑。

“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

哈里斯谈到,如果把如今流行的育儿理论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就能看出它们有多么荒诞。在传统社会中,家长对孩子的最大职责是把他们养大,吃饱穿暖,但怎么教育他们,那不是父母的责任。

非洲部落有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孩子们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到别人家串门,这些社交的经验,对他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贾杰德·戴蒙德(JaredDiamond)在他的新书《昨日的世界》(TheWorldUntilYesterday)中也谈到,现代社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如果说在公共卫生、防范传染病等方面现代社会要更加先进,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还要更加蒙昧。

于是,我们就成了最焦虑的父母。教育孩子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如今则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父母几乎要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孩子身上,付出了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结果,却看不到一点成就。美国记者塞妮尔(JenniferSenior)在一本新书中感叹,教育孩子成了一件“有乐无趣”(Alljoyandnofun)的差事。

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应该对孩子撒手不管吗?

当然不是。孩子是你家庭中的一员,他们理当得到你的爱。但是,你爱你的丈夫或妻子的时候,你爱你的父母的时候,可曾想过要“教育”他们,“改造”他们?如果不能“教育”他们,“改造”他们,难道你就会不再爱他们?内心深处,你难道真的想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而非孩子的本来性情,来“改造”自己的孩子?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都去支持“基因工程”,以后就像订午餐一样,预订出自己心目中的“完美孩子”,岂非最好?

孩子是上寄宿学校还是走读学校,母亲是专门在家带孩子还是出去工作,孩子是一岁的时候学会说话还是一岁十个月学会说话,到上小学之前会背乘法口诀表还是不会背乘法口诀表,孩子考试考了一回第一,或是考试考了一次不及格,这一切的一切,都不重要。焦虑的父母只能让孩子感到更加紧张。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你的生活也需要时间。

试试看,能不能把你一颗焦虑的心轻轻地放下,去体会那种只用眼光欣赏,不去动手改造,只提供鼓励和支持,不强加压迫和重负的父母之爱。你没有必要费心跟别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好的父母,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是爱他们的。血脉中无声地静静流淌的就是你对他们的爱,即使别人看不到,即使孩子没感觉。

孩子是在父母家里暂住的客人,总有一天,他们就会离开我们。趁着他们还在,让我们珍惜在一起的时光。你会在睡前给小宝贝讲一个童话故事,那只是因为你想要体会这种互相依偎的美妙时光,跟他或她的大脑发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送孩子入园家长常犯的错误


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的度过每一天,这就需要家长来动用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来满足孩子,而不是犯向下面这样明显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还是改正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当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幼儿不愿意去上学的理由一般有三个:

第一是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第二是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第三,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

家长再送孩子入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切忌一些错误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希望家长可以意识到这一点。让孩子可以尽早的投入到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之中。

您允许孩子画“蓝太阳”吗?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似乎听不听话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是事实上,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色的圆。父母觉得奇怪,就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沉入蓝色海洋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访问,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的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国外的家长和老师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中外观念有差异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孩子,我允许你不优秀,但不允许你没教养


女儿俨然已经是个“人精”,见到母亲佯装哭泣。她是笃定了她外婆会责备她母亲,不由分说地责备我。

果然,母亲说:你把孩子弄哭了,孩子抢玩具不正是孩子的占有欲的表现。这是孩子的必经时期,不必大惊小怪。

女儿看着我,露出得意的样子。

我说,三岁见老。不放大孩子的缺点,但也不纵容孩子的坏习惯。不被打,但也不能打人,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教养。

母亲没有吭声。回去的路上,我和母亲说了一个故事:

一个残疾的小男孩,天生并不灵敏。除了身体上的缺陷之外,似乎大脑的发育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他每一次考试都是班级最后几名。

可是,他却是班上人缘最好的。在小学的时候,他有很多朋友,外出秋游的时候,总是有很多同学争先恐后想帮他推轮椅。到了初中,每个生日,有很多同学给他礼物,他们邀请他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

为什么?

一、他对谁都很礼貌。他懂得爱人也爱己,他懂得接受时礼貌,拒绝时也彬彬有礼;

二、他为人不贪心。不贪心别人对他的爱,不贪心别人的玩具,他不会觉得自己残疾而应该享受更多的爱,他常常一跛一跛地去集体活动,和那些快迟到了的同学说,没事,我自己慢慢过来就成。他知道自己应该得多少,也知道别人应该得多少;

三、他懂得分享。每次母亲带给他的喜糖,他都会带到学校,给同学吃,倒并不一定有多昂贵,也并不会多好吃,但是分享中建立的感情却难能可贵。

母亲说,我知道你说的是谁。前些日子在路上碰到他,看到他和一个保安室门口的大叔在聊天。后来,保安室门口的大叔说:这样一个有素质的男孩,根本不用担心生计,走到哪里,都有人愿意帮助他。

这个男孩子并没有传统定义上的优秀,不能够成为职场精英,也根本取得不了任何所谓的成绩,更获得不了体面的工作。但是因为他的为人,也就是教养,使他过得并没有那么孤单。

一个人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飞得高不高,一个人的教养决定了一个人飞得远不远。

我认识一个培训机构的校长。他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做过一个研究。

他发现,一个班上,如果这个学生有足够好的人缘,为人纯良,那么长大后必定能够在社会上获得一席之地。而那些成绩优异但有些孤僻的孩子,可能在学校里尚且出色,到了社会之后,除去一部分成为了顶尖的科研人才,剩下的便默默无闻,甚至还有一些至今找不到一份好工作。

因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后,你就发现,除去一部分智商卓著、能力超群的人,不需要比拼情商外,大部分人需要的就是拼人品。而这个人品,与他成长环境、家庭教养密不可分。

如果说外貌是人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教养是一生的盔甲。

我也有一种感觉是,在我的学生时代,那部分与人为善、彬彬有礼、为人正直、勇敢果断的同学,无论成绩是否优异,在踏进社会之后,都混得风生水起。而那一部分性格脾气古怪或是伸手打人,张口爆粗的人,多年之后,依旧还是原来的模样。

其实,到了我们这代人成为家长后,大部分人还是会不经意走了父母的老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孩子的能力上,比如什么时候会开口说话,什么时候会走路,什么时候会写字,什么时候会数数。但我们最不能忽略的,却是在每一段时期,纠正孩子身上最不该有的习惯——暴力、抢夺和刁蛮。

我特别认同有一句话是:穷养也好,富养也罢,但教养最不可缺。

孩子从来不是我们的工艺品,但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不磨平孩子的个性,也不纵容孩子的缺点。未来的某一天,希望她活在人世,对于她自己,是一件高兴的事,而对于人间,是一个美好的存在。

相关推荐

  • 孩子犯错误 家长如何做? 案例 微信公号家长提问:孩子现在小学五年级了,以前他犯错误,我都会说他,有的时候着急也会打两下,发现孩子现在很怕我,但是我感觉和孩子越来越远了,我很着急,不知道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
    2021-02-22 阅读全文
  • 真的是好家长造就好孩子吗?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
    2020-12-08 阅读全文
  • 送孩子入园家长常犯的错误 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的度过每一天,这就需要家长来动用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来满足孩子,而不是犯向下面这样明显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还是改正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
    2021-09-15 阅读全文
  • 您允许孩子画“蓝太阳”吗?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似乎听不听话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是事实上,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
    2021-02-15 阅读全文
  • 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 一节活动课过后,有孩子跑来告诉我:“李老师,儿歌大书被人撕坏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孩子们就争着说:“是xx撕坏的。”“不是我,不是我!”xx涨红着脸连忙解释说。“他撒谎!我们看见的。”大家七嘴八舌,...
    2020-09-12 阅读全文

案例 微信公号家长提问:孩子现在小学五年级了,以前他犯错误,我都会说他,有的时候着急也会打两下,发现孩子现在很怕我,但是我感觉和孩子越来越远了,我很着急,不知道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

2021-02-22 阅读全文

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中国的教育制度,是要写给和我一样的父母们。为什么我们会这么焦虑呢?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相信了很多流行的谬误,自己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 我们这一代做父母的,个个都无比焦虑。 夏天,...

2020-12-08 阅读全文

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的度过每一天,这就需要家长来动用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来满足孩子,而不是犯向下面这样明显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家长还是改正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吧。 ★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

2021-09-15 阅读全文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似乎听不听话成了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可是事实上,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

2021-02-15 阅读全文

一节活动课过后,有孩子跑来告诉我:“李老师,儿歌大书被人撕坏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孩子们就争着说:“是xx撕坏的。”“不是我,不是我!”xx涨红着脸连忙解释说。“他撒谎!我们看见的。”大家七嘴八舌,...

2020-09-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