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孩子的“面子”
发布时间:2020-12-07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小志小朋友是我班一个性独特的孩子,他上课歪着坐,老师请他坐好,他从来不领情,有时干脆一个人坐一排。对于这样的孩子,我常常是束手无策。
一天听故事,他又一人坐一排,身体向后,头靠在椅背上。旁边的小朋友争着告老师:“老师,小志不认真听故事!”“老师,小志不坐好,他歪着坐。”我一反往常的做法,对大家说:“聪明的孩子都爱听故事,靠在椅背上是因为他身体不舒服,不过小志很坚强,休息一会就好了,老师相信他是最棒的!”一会儿,小志就转过身来继续听故事了。
以后,断断续续又有几次,当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我总能“设身处地”的帮他找“理由”,这种间接的教育方式,他特别容易接受。在他的身上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有了错,当众指出小朋友的错误之处会使孩子脾气更倔,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设身处地的揣摩孩子的心理状态、婉转的告诉孩子怎样做,其实,多数孩子犯错自己心里明白,这是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如果我们能找一个很好的“台阶”让他们下,保住孩子的“面子”,孩子就能感受到妈妈的关爱,拉近师幼距离,作为教师应该从多方面了解孩子,找到教育孩子的更好渠道。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不听话的孩子”面面观
在中国式传统家庭教育中,听话是评价孩子懂事与不懂事的基本标准。
似乎,听话的孩子将来必定有出息,不听话的孩子一定是有问题。
然而,这样的说法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观念中并没有被肯定。
而是说:听话的孩子可能是有问题的,不听话的孩子将来或许很优秀。
所以,对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我们不妨做一下研究和分析。
我认为可以分为下面四种:1、对于家长的危险告诫表现出的不听话——尝试型。
一般来说,这是早期幼儿很正常的表现。
这一期间正是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的阶段,是带着对大千世界极度好奇的前提下,出现在许多儿童身上的一些比较共性的表现。
如,刚会爬的儿童,兴奋之下就往床边爬去。
父母告诉他们会掉到地板上摔疼的,可他们不会简单的接受这样的告诫,甚至你越去恐吓他们越是要尝试,直到真的摔倒了地板之后,摔疼了,哭了,才算结束这次体验。
又如,父母告诉孩子,水杯里的水很热,别动,会烫着手。
可他们却非要碰一碰,烫完了才明白。
由此,我们不必对孩子们及早用“不听话”去下结论。
因为,他们正处于“尝试期”,而且,一当这个时期过去之后,问题就会好得多。
2、随心所欲不管不顾表现出的不听话——自我型。
这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当下家庭,是伴随着“独二代”的出现越发严重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因由很简单,就是因为娇宠而至,因为诸多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圈圈,使孩子从小就建构了一种极其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具有自我中心意识的表现就是任性,就是不管不顾,自己想干什么就跟什么,一切都以实现自我的欲望为主,不听别人说什么,也从不去关注别人的任何感受。
这样下来的不听话问题很严重,特别是长大之后,走出家庭之外的群体时,便不会与人相处、沟通和与人合作。
而且,这个问题属于情商缺陷,是危及终生的问题。
3、有时不接受成人要求表现出的不听话——主见型。
有些孩子是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出不听家长的要求,而不是遇到所有的要求都这样。
所以,我们要区分对待。
比如,儿童在玩游戏,而且全身心的浸入其中,兴致正高。
这时家长却要求儿童停下来,一同外出。
于是,儿童会毫不质疑的提出反对意见。
再如,周末的时候,家长要带儿童到郊外野餐,可儿童却有自己的想法,想去儿童乐园。
于是,尽管家长说野餐如何如何好,可儿童就是坚持要去儿童乐园。
所以,家长就说这就是不听话。
这种不听话我们应当再商量,我认为这是儿童有自己主见的表现,不能简单的用家长意志来取缔儿童的权利。
而且,应该从中看出,将来成人后,或许这将是一种难得的品质,属于敢于坚持并有主见的做事品质。
当然,若是不管不顾,过度坚持的儿童可能就属于性格问题,属于那种天生就很犟的性格。
所以,如果是这样,做为家长更不要硬来,要学会退步,留给儿童一个时间和一份宽容。
4、总是跟家长的说法相左而表现出的不听话——挑战型。
只要家长说东他就往西,这是通常所说的幼儿叛逆问题。
但实际上,幼儿的叛逆和少年以及成人后的叛逆是不同的,是需要用另一个角度来认识的问题。
经验表明,这样的问题一般出现在四岁到五岁的时候,而这一期间正是儿童的第二次行为独立期。
在此期间儿童的行为表现是在基于成长的前提下,用事件为由和家长进行挑战。
所以,对于这样的不听话我们应当予以一定的宽容,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不必操之过急。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听话”的“种子”被埋在当下,等一旦长大成人之后,表现出的品性便是敢于向权威挑战。
总之,对于家长而言,除了上述的第二种情况必须高度关注和及时的纠正之外,其它三种情况都应该理性对待,并以宽容心态去等待,而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能就此而否定孩子。
记住每一个孩子,记住幸福的味道
前两天看见一个朋友的QQ签名,突然变成了“离园倒计时X天”。这个礼拜例行班主任会议的时候心突然“咯噔”了一下,24号以后小朋友就开始放假了。
和我朝夕相处了一年的孩子,就要以倒数的方式计算他们离园的时间,心中还是很不舍。虽然他们有时会把你气的“牙痒痒”,但更多的时候你会被他们的天真打动,被他们童稚的语言打动,被他们的智慧打动。而我们班的每一个小朋友都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打动过我。
有一次我感冒了还是什么,反正就是说话声音很沙哑,一开口讲话就感觉疼的不行。在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和旁边的孩子“咬耳朵”。当我停下来说我感冒不能大声讲话请孩子配合我的时候,那一节课孩子们就真的安安静静的配合我。
因为走廊的吊饰经常要缠在一起,于是常常需要搬着凳子爬高气去解开它们。而我们班的孩子看到了就会说“老师小心啊!”当下心就被温暖包围着。当然温暖我的事不止这一件,还有很多。
做老师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而我们香蕉班的孩子无疑也给了我这样的巨大幸福。一开始有的孩子还不会用剪刀,遇到要剪什么东西了就开始找老师帮忙。而现在他们则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剪刀了,不管是多么复杂的曲线,还是比较精细的装饰物,他们都能剪的很棒。还有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听辨乐句的能力不是很强,节奏掌握的也不是很好,但是现在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还有我们班的萍萍、田田、利利上个学期都很少举手回答问题,但是这个学期他们进步了很多,不仅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还能大胆自信的展示自己的作品。
孩子们就要毕业了,这也是他们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这也是我带的第一个班级,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可这一年对我来说却极其不平凡,我想用文字、照片等等将其记录。但是发现要记录的实在太多了,孩子带给我的有岂能用三言两语或是几张会随着时间逐渐褪色的照片所能记录的。我将用心镌刻下我香蕉班孩子们的点点滴滴。
你接住了孩子抛来的球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你接住了孩子抛来的球”!
在美术活动进行到一定时间时,陆续有孩子来说:“老师,我画好了,我不画了。
”不同的孩子说这句话含义不同,孩子抛给你的球你接住了吗,你给了他们适宜的回应了吗?
第一种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孩子确实画得很好,技能、效果、作画态度来看都很出色。
接到的球:他的需求点是:希望和老师分享,并获得一定的肯定。
抛出的球:老师要抛给他发自内心的肯定。
回应实例:如:“你的房子画得稳稳的,住着一定很有安全感,防震能力一定很强,色彩也很美,画得很仔细。
”并及时给予五角星等标识奖励。
第二种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孩子看到画的快的孩子在玩游戏了,于是对作品草草了事,也急着去玩。
接到的球:他们的需求点是:不想再画了,希望快点得到老师肯定结束这项行为。
抛出的球:肯定能力并创设愿景,激发继续创作的动力。
回应实例:如:“你的房子设计很新颖,线画得多直,旁边的风景也很美,要是能再静下心来装修一下一定会更受欢迎的。
”并给予眼神等的肯定与鼓励。
第三种球的分析:
找到的球:可能是孩子能力不足,没有自信。
接到的球:一是不会画希望以此来得到老师的帮助和支持的现实。
二是想蒙混过关,逃避画不好。
抛出的球:尽力找出闪光点,适度提供援助找到自信。
回应实例:如:“你画的时候老师看到你很认真,你一定还有很多的创意,你还想在这里画什么?我们一起来设计添上去,让画看起来更美,好吗?”同时可以肢体的摸摸头,蹲下来等回应进行配合。
不知道本文“你接住了孩子抛来的球”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抓住孩子的心灵闪光点
大班的孩子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年龄,这个时候若是能够正确引导,对孩子将来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今天中午饭时,大部分孩子们都吃饱了,孙昊雅来到我身边,小声说:“老师,对不起,都是我不好”,说的我莫名其妙,“昊雅,怎么了?”我耐心地问。
她说:“老师今天上午,你拿的那圆东西是我的,让你着急了,都是我不好,当时我没说是我的,真的不好意思呀!”听完后,我才明白她说的是什么意思。
原来上午的时候,在我桌上有好几张小朋友玩的卡片,我就问:“孩子们,这是谁的呀,放在老师这里,以后不要拿来了”。
可能他们认为这是乱扔垃圾不好,承认了要受到批评的吧,就没有人承认。
我又问了一遍,还是没有人承认,就说,“老师给你收起来,诚实的孩子一定会知道是谁的,知道错了,能改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于是,就出现了孙昊雅过来道歉那一幕。
我及时表扬了她敢于承认错误,是个诚实的孩子。
上课后,在班上郑重地表扬了昊雅!希望其他的小朋友也像她那样,知错就改,做个诚实的孩子。
本来这是小朋友犯的一个小错误,通过积极的引导、处理。
在孩子的心里知道了“知错就该就是好孩子”,形成了争取的价值观。
相信,通过这件事,其他孩子以后也一定对自己做错的事敢于承认的。
及时抓住孩子的闪光点
今天我们进行了艺术活动——片片树叶,就是让孩子们把黄颜色的纸撕成小片,贴到白色的大树上面。
活动很吸引孩子们,每个孩子都积极地投入到活动当中,而且效果也非常好。
看到这些,我感到非常高兴。
就在我收集孩子们的作品准备挂出来的时候,忽然看见熠熠趴在地上,我禁不住又生起气来:跟他们不知道说过多少次了不可以趴在地上玩,现在又……我走过去刚想批评,忽然发现,熠熠正专心致志地趴在那捡掉落在地上的纸屑呢,我顿时心头一热,别看熠熠平时挺调皮捣蛋的,原来这孩子还挺细心的呢,看到旁边的孩子们,我立即表扬道:“看熠熠多棒,做完手工还知道把掉在地上的纸屑捡干净,真是个爱清洁的好孩子,不过熠熠,我们可以蹲着捡,不要趴在地上,那样很脏。
好吗?”熠熠立刻改变了姿势。
一旁的孩子们看到我表扬熠熠,也都蹲下来捡纸屑了,不一会,地上的纸屑全没了。
看来这次的艺术活动又有了新的收获!
午饭后,一些孩子们在娃娃家玩。
小枫把她的娃娃放在她的小椅子上,然后在活动室内推来推去,还不时的低下头和她的“宝宝”说上几句,我看她玩的相当的投入,也没有防碍到别的幼儿的游戏所以没有制止。
这时小俊发现她在推椅子,赶紧跑过来和我说:“老师,你看呀,小枫她在推椅子!”并在边上看着我对这事的反应。
于是我走到小枫的前面,和她说:“小枫,你的娃娃在哭了,是不是不爱坐在这小车上呀,你还是抱抱他吧。
”小枫听了我的话抱起了娃娃走了,小俊看到了我处理的结果后也走开了。
可显然接下来的游戏小枫玩的没有前时那么开心。
班里有一段时间孩子们突然喜欢上玩推椅子的游戏,推着个椅子满活动室的跑,出于安全方面考虑,我和孩子们定下了在活动室内不能推椅子活动常规,为这事还批评过几位仍玩这游戏的孩子,所以小俊来告诉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希望我制止小枫的行为。
而小枫她今天能接受我的提议自愿的成分很少,更多的只是对我或者是对师威的妥协,那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班内孩子年龄又小,对与小班的孩子很难和他们说清其中的道理,不知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有好的处理方法或建议请支招。
面对“头疼”的孩子
在班中总缺少不了让人“头疼”的孩子,游戏时不遵守规则还捣乱、排队喝水时插队、教育活动和午餐时随便说话、以至于影响到其他小朋友。经常性的走着路好好好的就推人一把,他还觉得很好玩特开心。孩子们一天的告状声此起彼伏,老师对邓文昊的教育引导的次数真是磨破了嘴皮。但作为从事幼教工作的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无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育了,面对他们实在是伤透了脑筋。
黑黑的皮肤,大大的眼睛,这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就是邓文昊。他是个外地新转来的小男生,从小随姥姥一起生活,所以养成了许多的坏习惯。每次教育他时,总是会给你摆出一副痛改前非的模样,小嘴巴特别会说话“杨老师,我知道错了,下次我不会做了,我一定改。”当你再次转身的时候,灿烂的笑容立马挂在了他调皮的脸上,好像又变了个孩子,跟刚刚承认错误的样子判若两人,又开始了做打闹欺负小朋友的事情。每次表扬好孩子的时候,总没有他的份。他就如此的不讨人喜欢吗?不,一些事情让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其实,这个让人“头疼”的孩子也蛮可爱的!
他也有出色的一面,尤其是他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很强,力气又大。喜欢帮助老师抬桌子、拿点心。整理玩具。经常看到他主动帮助能力差的小朋友整理床铺、拉拉链、系扣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获到了伙伴们的认可。为此,我也及时表扬了他的行为。他一副受宠若惊的模样,不由得让我心中一颤,又有了新的看法并反思自己平日里的教育方式。
人没有十全十美的,更何况幼小的孩子,他们就像是一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去理解,只有真正读懂他们,才能不断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走进他们的心中从而更好的培养教育。让我们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坚信,让我们“头疼”的孩子同样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要给孩子留面子
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个别的父母,当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仍不管在什么场所都毫不顾及孩子的面子,或训斥,或打骂。搞得子女很下不来台。即便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作为父母也一定要留点面子,绝不能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训斥打骂。这是教子的大忌,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在别人面前特别是不能在众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你对于孩子应该采取这种宽大为怀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与你合作,才会有益于孩子产生自重、自爱、自尊和要求受人尊重的情感。
在家长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有个别的父母,当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仍不管在什么场所都毫不顾及孩子的面子,或训斥,或打骂。搞得子女很下不来台。即便是尚未成年的孩子,作为父母也一定要留点面子,绝不能在众人面前对孩子训斥打骂。这是教子的大忌,绝不可掉以轻心。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在别人面前特别是不能在众人的面前揭孩子的“伤疤”。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愈看重,他们觉得自己是有名誉的人,因而更会小心地去维持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是你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其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也就没有了,他们愈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了打击,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的好评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实际情况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当众揭短,甚至被揭开心灵上的“伤疤”,那么孩子自尊、自爱的心理防线就会被击溃,甚至会产生以丑为美的变态心理。
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有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尊重的情感。具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人际关系上,能尊重自我又能尊重他人,因此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感强,有进取精神。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句或两句体谅的话,对他人宽容,这些都可以减少对别人的伤害,保住他人的面子。”你对于孩子应该采取这种宽大为怀的态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对话,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与你合作,才会有益于孩子产生自重、自爱、自尊和要求受人尊重的情感。
记住孩子也有自尊
亮亮是我们班这学期才来的新朋友,由于六岁时的一场脑炎使他成了一个残疾孩子,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不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对于这个孩子,我一直小心的保护着他开朗的性格。有一此起床了,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亮亮走到我身边,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老师,我出汗了。”看到他那紧张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他很可能是尿床了,但又不好意思对老师说。我随他来到床前,看到褥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我安慰他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儿我帮你把褥子晾干了就行了。你先去小便。”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把他带到小房间里,帮他换上干净的裤子,他腼腆地笑着对我说:“谢谢施老师。”我的思考:这件事使我体会到:我们在处理孩子生活问题时,要时时想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有完整人格的人,他们同成人一样有隐私、有自尊,不愿意被别人嘲笑,同样需要理解和尊重。便到裤子这类现象是年龄小的孩子经常发生的事情。如果老师不注意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在集体面前给幼儿脱换衣裤或者出于好意,提醒其他小朋友,则很有可能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无地自容,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也不敢说出来,那将对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遇到这类事情时,我们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一想,要了解孩子们此时的心理状态,在满足他们内在需求的同时为他们创造安全敢说的环境,避免无意地伤害幼儿自尊心。老师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上尊重和理解孩子。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来说,尿床经常发生的。老师的处理方法应该非常得当,不是指责、不是埋怨、不是点破而是安慰并悄悄地帮其换好衣服。老师应该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孩子,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这对于幼儿安全感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它同时使孩子体验和感受到了老师无声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