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美的孩子,没有错!
发布时间:2020-11-14 幼儿园工作总结爱孩子 教育孩子笔记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最近很多家长向我反映,自己的宝宝早上要自己挑衣服穿,并且不只限于女孩。瞧,尽管天气很冷,可果果还是穿着裙子来幼儿园了。
配上美美的小辫,很是时尚。
孩子这么小,怎么就如此“臭美”呢?首先,这是孩子独立性的表现。
孩子对衣服的颜色、式样有自己的喜好,而大人往往以自己的观点左右孩子,孩子不愿服从,而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穿在我身上的衣服,为什么要别人说了算?我要自己选择!于是,一大早,妈妈和宝宝就发生了争执。
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当然,还要向孩子说出你的建议,但不要过于强制。
其次,这是孩子审美感增强、审美能力提高。
这里有一个小故:妈妈和女儿去商场买帽子,妈妈看中了红色的,认为小孩子穿红戴绿才好看,可女儿非要买那顶白色的。
妈妈问女儿原因,女儿说:“因为我有白衣服,白鞋子,就差一顶白帽子了!”这位妈妈平时穿着讲究,女儿也潜移默化受到了熏陶,知道服装搭配要协调才美。
所以,当孩子选衣服时,我们可以乘机教孩子一些美学知识,帮孩子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wwW.FZ76.COM 工作计划之家)
其三,这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
现在人们着装,更多的讲究美观,哪位爸爸妈妈不是这一套那一套的,经济条件好的更是讲究品牌、品位。
现在的孩子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好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小衣橱。
不像我们小时候,想挑也没的挑。
爱美,并没有错。
但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不把奢侈当作美,不把排场当作美,不把怪异当作美。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美!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曾看到一篇报道说:一个孩子面对18只大虾,旁若无人一气吃了17只,当她母亲举起筷子要夹最后一只时,孩子竟张口就骂:“你明知道这是我最爱的,为什么还要吃?”而这个因不能独霸最后一只大虾,就对妈妈破口大骂的女孩是老师们从来夸奖的大队长,我们不难想象她的母亲当时是如何的痛彻肺腑,也很难想像一个不知道孝敬父母的人,会热爱她的祖国和人民。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我们深感孝敬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育和智育一样重要,也下意识的让孩子从小知道,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孝心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沈天阳从小就很懂事,在幼儿园时就能帮大人干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因此获得了“孝星宝宝”的称号,这个称号是他非常得意和珍惜的,也让他在平时生活中更加注意孝敬两字,除了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事,还经常找机会表现他的孝心和爱心。吃饭时会主动给我们盛饭,还会时不时的给老人和我们夹菜,当然从来不会忘记夸他爷爷奶奶菜烧的好,看到沈天阳翘着大拇指夸奖的认真劲,老人别提有多高兴了。每个周未的大扫除沈天阳也是最认真的一个,拿着扫帚、抹布跑东跑西的,就数他忙。沈天阳的奶奶颈椎不太好,有时候累了就不舒服,沈天阳每次一看见,都能主动帮奶奶揉肩膀,还会问:“轻点还是重点。”有时候我们大人有不同意见时,讲话声音一响,他就会跳出来说:“不许大声,没礼貌!”我们也能看出来,他其实只是想给我们一个缓和的机会,被他一搅和,争持也结束了,真成了我们家的“最佳调解员”。最近不知从哪听来些车名,老是说长大了给妈妈买什么车、给爸爸买什么车,虽然只是纸上谈兵,但能够想到给父母买礼物,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当然,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孩子们的德育培养离不开家庭的良好氛围,家长们的以身作则,更离不开学校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让我们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康的人格,让他(她)们在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我的“好意”孩子没有理解
那是一次户外活动,我班有几名幼儿在玩攀登架,我发现建邦爬得太高了,就非常着急,对他大声喊:“建邦,快下来”。这时,我发现建邦脸上原本灿烂的笑容僵硬了,缓缓地垂下了头,边偷看我边慢慢地往下爬,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恐慌。
“韩老师,我下次不再爬那么高了。”建邦声音怯怯地对我说,从他紧张的眼神中我意识到我已成为他戒备的对象,从他怯怯的声音中我读出了我们之间的不平等。我为我的“好意”没有被孩子理解而不安,我为我的“好意”带给孩子的压力而自责,怀着内疚的心,我把建邦叫到跟前对他说:“建邦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相信你能像刚才一样爬得那么高,但是,一定要握好,注意安全。”亲切的话语抚平了他脸上紧张的表情,消除了她对我的胆怯和戒心,建邦迷惘的眼神不见了,又大又圆的眼睛恢复了往日的光彩。这时,我把孩子们都叫来,一起为建邦鼓掌加油,在我和孩子们的鼓舞声中,建邦又一次敏捷地爬上了攀登架,在一片欢呼声中,我和建邦愉悦的目光交织在一起,这时,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孩子的快乐。
“老师,你看!”建邦兴奋的小脸上荡漾着甜甜的欢笑。他那真诚和信任的目光又一次深深打动了我,孩子是多么容易满足呀,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让他们非常感动。
你的孩子有没有幸灾乐祸的时候
我们班的音乐课开始了,我弹着琴带领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们都在认真的跟我学唱歌曲,除了鹏鹏和鑫鑫这两个小捣蛋鬼,他们趁别人在学唱歌的时候在小朋友们群里打闹,吵的我快教不下去了。我对孩子的忍耐力是很强的,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对孩子发火的,因为他们毕竟是些小孩子,什么事情都不懂,即使骂他们,他们也只是三分钟热度,过了三分钟,他们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骂也白骂的。自己干使劲。
于是我就回过头去看着他们,我当时也没说什么,只是用两眼盯着他们。别的小朋友大概看出了我的心事,就学我平常吓唬他们的话说:“鹏鹏、鑫鑫你们再不认真学习,老师要罚你们不能上音乐课了,中午的时候也不能吃饭。”这时其他的孩子个个欢呼雀跃,异常兴奋。我看到这样的情形不禁陷入了思考……
这些小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幸灾乐祸的心理呢?我想他们的这种行为和老师平时的教育观、儿童观发生了偏差有关。由于老师平时在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评幼儿的行为,如果孩子打闹得很厉害时,老师会在教育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评幼儿的行为,表现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这大概给孩子留下了一些印象。孩子有喜欢模仿和喜欢顺应的心理,于是在发生这样的情形时,孩子们会为了讨好老师就说出一些这样的话。被指责的孩子在班里觉得不好受,得不到别人的认同。从而对幼儿园产生厌倦感,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而指责别人的孩子,刚开始,并不懂得幸灾乐祸,但长期这样,也会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心理,成为一个怎么、狭隘的人。因此,老师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当孩子犯错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艺术的方式,耐心引导,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换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错原因,从而提高孩子的评价能力。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还是要追溯到老师的教育,“从孩子的行为看教师的观念”这话很有道理。
没有孩子完成不了的事情
当拿到《五彩龙》这堂课时,我懵了!这么难,孩子怎么画?怎么办?而且时间很紧!我赶紧跟园长说:“不行的,太难了,我班上的孩子肯定画不出来的。
”园长说:“孩子肯定行的,不要担心,要相信孩子,没有孩子完成不了的事情!”
我以龙的神奇传说作为切入点,很快就能激发起幼儿的兴趣。
通过图片PPT的观察,我让孩子开始画龙了,当我拿到孩子的作品时,我晕了!这那里是龙,简直就是四不像!我开始思考了,我要怎样指导我的孩子?我尝试改变往日的老师讲、学生听,或者老师范画,学生跟画的这种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更加开放的方式进行教学。
于是我找到了相关的资料,再来引导我的孩子。
让孩子去发现龙具有其它动物的一些特征例如:牛头、鹿角、蛇身、狮尾等。
然后通过图片再做比较,让龙在孩子的记忆中更加的形象。
孩子再画龙时能抓住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能画出各种龙的夸张表现,满足了幼儿喜欢新奇的思维。
孩子会画龙以后,我再次帮孩子提升,我将美术目标中对色彩、线条、装饰等多个要求较自然的揉进一个内容中,使孩子通过一个主题内容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我根据班内孩子的特点,选择了各种不同风格的材料进行装饰作品来拓宽幼儿的创造思路,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
用各种不同材料进行装饰龙的身体,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的活动,因此,他们在操作前,教师示范时就已经是兴奋不已,一个个都是蠢蠢欲动,漂亮的五彩龙使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睿睿说:“这条龙的鳞片像海浪”,子愚说:“这条龙上的鳞片好漂亮。
”……一副副的五颜六色的龙在活动室摆放着,一张张图画纸在他们的手中画着、画着,他们把画好的龙装饰上各种不同的材料,然后轻轻地挂起来,一条条栩栩如生的龙,就出来了。
一声惊呼“哇!真漂亮!”这是我们班小朋友在制作五彩龙,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就有了。
粘贴、剪纸对大班的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但是,要在40分钟内把龙画完,装饰好、并且图上颜色,对孩子来说,就太难了。
所以后来经过和园长商量,园长给了我一个比较好的提议,她说:“你可以拿白纸,先上孩子图上底色,到时直接把有颜色的纸拿出来画画,那不就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了吗?”后来这件小事在课堂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为我们节约不少时间,孩子能顺利的参加完比赛。
通过这次的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爱孩子就要学会相信孩子、锻炼孩子,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问题。
没有孩子完成不了的是事情,只有老师想不到的事情!为家长或老师,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走自己的的人生,哪怕时常摔跤,我们也只需要远远看着,在心里为他喝彩加油。
过早入园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了众多父母的坚定信念。无论是早有计划还是跟随大流的,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孩子越早接受教育,身心成长就会越快越好。于是,很多刚刚才满2岁甚至连基本表达能力都不足的孩子就被送进了幼儿园的小小班。这样一来,他们受教育的时间比那些3岁入园的孩子早了许多,但这是否真的适合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健康呢?
2岁童心理承受力差较难适应入园转变
从幼儿教育专家的角度来看,判断孩子何时入园合适,最科学的办法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具体细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家长们都希望把孩子早早送来幼儿园,又有谁愿意自己的孩子比其他人上学晚呢?所以要细分孩子的入园年龄是不可能的事。”华南师范大学幼儿园副园长吴冬梅说。
她表示,绝大部分家长都只想让孩子早入园,早受教育,很少考虑孩子是不是能适应,心理承受能力够不够强。“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幼儿园以后受关注和照顾少了,常常会觉得不安和痛苦。而2岁的幼儿心理发育不成熟,语言发展有局限性,而且不懂调节情绪,不能像成人那样逃避痛苦、平复心情,就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缺乏安全感、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等。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还可能有心理疾病。”
为慎重起见,一些幼儿园在每年入园报名后都会组织面试、家访、亲子活动日等等,由此了解孩子和其家庭的育儿情况。“孩子起码要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不会说‘我想干什么’、‘我喜欢什么’,吃饭要喂,不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建议还是不要太早入园。”
入园前要多准备培养孩子集体生活兴趣
尽管孩子不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很多父母却坚持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会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诸多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也会得到纠正。吴冬梅提醒:孩子入园之前应提早两个月做准备,以便良好过渡。
为了让孩子适应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入园前的亲子班。从刚开始陪孩子玩一个小时,慢慢减为半个小时,直至完全不用家长陪着,让孩子逐渐适应集体生活。家长应多称赞幼儿园和幼儿园的老师,当孩子喜欢上幼儿园,自然就能开心待下来。多带孩子参加集体聚会,并不断强化“和小朋友一起玩真开心”,促使孩子对同龄朋友和集体活动产生浓厚兴趣。
孩子们入园后经常容易生病,吴冬梅说,孩子出生后第一次离开家庭,面对陌生环境,心理波动肯定表现为身体疾病。“新生入园焦虑是正常表现,是孩子心理第一次经受锻炼。家长要有正确认识,不要表现得更为关心、照顾,要让孩子了解上幼儿园是应该做的,就像爸爸妈妈上班一样正常。如果家长动不动就担心,会加重孩子焦虑的程度。”吴冬梅还不主张孩子春季入园,因为这个季节容易生病,在幼儿园很难得到特殊的照顾和护理。
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自从上了幼儿园,孩子仿佛一夜间长大,懂事了好多。作为家长,颇感欣慰。
尽管孩子在一天天进步,但我发现,自己却对孩子要求越来越多了。每天要求孩子这要做好,那也要做好,孩子在大人的不良情绪感染下,也变得急躁、爱发脾气、没有耐性。
静下来,对自己的育儿方法进行反思。发现这些问题如果出现在孩子三岁之前,我一定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蹲下来,耐心地询问他哭的原因,然后安抚他,直到孩子的情绪恢复平静。这种方法很奏效,孩子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好。
但是近来,因为自己处理孩子哭闹的方法不对,经常批评他,有些时候还会对他大声吼,而孩子也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不能表达对一件事情的不满,就用更加厉害的哭闹形式来反抗。这样孩子与家长就形成了对立面,家长越来越生气,孩子哭闹得越来越厉害,最终是两败俱伤。
其实,孩子的进步是慢慢的,现在不是提倡孩子要“慢养”吗?孩子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都是建立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之上的。我们是新手妈妈,可以容忍自己犯错,但反过来,我们也是孩子的试验品,孩子也在慢慢尝试与大人的交流和沟通,所以我们必须也要容忍孩子犯错,孩子只有在不断犯错、改错中才能快速成长。
以下是我以前记录的关于孩子吃饭问题的处理方法,抓住了孩子的脾气、秉性,用他喜欢的、能够接受的方式,成功地解决了孩子的吃饭问题。
“有一阵子,宝贝也不爱吃饭。有一天我给他做了汤面。吃饭的时候,我说‘这是我的面,宝贝你不要吃哦!’我想他既然总是与大人对着干,干脆就换种方式和他沟通,这招果然见效。宝贝一听我不让他吃,一下子就来了劲,偏偏要到我碗里夹面条,我故意对他说:‘你看你吃了妈妈的面,妈妈没有了,怎么办呀!’宝贝特别喜欢和我开这种玩笑,总觉得自己占了便宜似的,听了我的话,哈哈大笑。就这样,我俩在打闹中,肖肖一会儿就吃了半碗面条。
今天晚上也是,我做好馄饨后故意对他说:‘这是妈妈的馄饨,你可不要吃哦!’我还故意离他远远的,假装不给他吃。结果宝贝来了神,在房间内大喊‘妈妈,我要吃,我肚子饿了。’如果他自己要吃,就一定会吃。于是我走过来,两个人你一口,我一口,孩子吃了好多。
但这段时间我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我觉得孩子大了,好好吃饭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孩子一不好好吃饭,我就会命令他好好吃饭,把饭吃光。这时孩子饭虽然吃了,但整顿饭下来,却是眼含泪珠,对父母诸多的不满。
不仅吃饭问题,现在好多问题都和以前处理方法不一样,总觉得孩子大了,好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现在检讨一下自己,应该像以前一样,耐心地引导孩子成长,孩子自己也是在摸石头过河。教育孩子,如果这条路行不通,我们可以换一种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条条大路通罗马,总有一种是适合自己的孩子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行为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果用适宜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一定会让他们改掉坏习惯。当然,这需要家长与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只要家长有心,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做到的。只要家长用心,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家长对孩子的付出,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成正比的。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
爱要给所有的孩子
与孩子解不开的缘分好像是命运的安排,在徘徊中我又一次回到了孩子身边,来到了我现在工作的地方。与他们在一起会感觉轻松,孩子的天真让我的心更靠近纯洁的天堂。来到分园已有近半年时间,从开始的简单的装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孩子,到现在富有家的感觉的教室,熟悉的环境、每天带着笑容的孩子,一切都在与时间并齐。回想在开学之时的他们每天迈进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刻起就嚎啕大哭,还不时的跟爸爸妈妈大打出手,当我接过他们时还不时的被他们“击中”,甚至都会受伤。而现在的他们已经自己开始走进幼儿园,很礼貌的主动跟老师打招呼问好,虽然只有这么一点的成就我们也会很高兴,因为我们的宝宝每天都在长大。现在我们的宝宝越来越多,虽然他们有时候很齐心的与你“对抗”,但更多时候他们变得那么的懂事。新宝宝到来的时候他们会和小主人一样带着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洗手,一起做他们熟悉的事情,新宝宝也会很快的融入到我们这个绿泡泡班级中。每个人都有他们的闪光点,他们很聪明也很单纯。在我与他们相处的这段时间中让我觉得给孩子的不该只是教育,应该多给他们点爱。一天的时间他们多半都和老师在一起,妈妈的爱或许已经不能再时时刻刻包围着他们了,但正是这样他们才慢慢的长大。幼儿园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我们则变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妈妈。或许一个亲吻的动作,一个眼神或者一个举动都会让孩子觉得你在爱他,闲暇时候轻声的问话也会让他们感觉很温暖、感觉到我们的关心。爱在我们的身边小事,更在我们的一举一动。让我们一起爱宝宝。
孩子有错迁怒他人是不对
下班路上,一大群人指指点点地位在一起。我走近一看,见一年轻的妈妈正怒气冲冲的指责商店的售货员:
“今天我儿子偷拿了家里的钱到你们商店买东西,花掉了好几十块钱。小孩子不懂事,你们大人就应该问问钱是哪里来的,见小孩子拿着百元大票就不应该卖给他嘛!你真是太不像话了!”
销售员自然不服:“咦,你孩子偷了家里的钱关我什么事!他买我卖,我这是公平交易。怪只怪你自己没能耐,连个孩子都管不了。”
双方都窝着火,吵的不亦乐乎。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孩子偷拿了家里的钱,家长不是先批评自己的孩子,却强词夺理,找别人的麻烦,实在是没有道理。这位妈妈可能不知道这样一来回给孩子什么样的影响:孩子会认为“我没错,错在别人,他不该卖东西给我。”这实质上是变相的支持孩子的错误行为。
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就是:问明情况,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若确实是孩子的错,就应该批评、教育孩子,不能因为疼爱孩子而姑息迁就,家长应当勇于自责,想想孩子做错事是否与自己教育不当、不力有关,而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迁怒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