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身上看家庭教育缺失
发布时间:2020-10-22 家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 从孩子身上看家庭教育缺失今天小学生期未考试完了,在托儿所与三十几位孩子相处了二十几天,让我从这些可爱的孩子身上,更深层的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有一个什么的成长品质与家长有个密切的关系.从三十几位孩子中可以看出不一样的家庭教育,育养出不一样的孩子.注重孩子成绩的家长孩子的表现:在托儿所,高年级有那么两三位大点的孩子,很判逆,非常顽皮.其中有一位孩子成绩很不错,但在他身上看到素质、品格方面教育严重缺失.就活脱脱的一个高分低能的孩子。家长却认为只要孩子考了高分就完美了。当然这也是我国应试教育所造成,社会风气所传染着这些没有家庭教育观念的家长,这孩子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考得好成绩,孩子爱做什么都由着他.因此给孩子养成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听不进他人的教导,个人素质低,脏话连篇.现到了青春期,搞一些拉帮结派,欺压比自己小或弱的同学.类式的孩子若只靠学校单方面来教育,而家长不作为,那是无法对这孩子进行改变的.后果设想:等孩子进入初中或成绩稍有不理想时,孩子身边的不良环境再带动一下孩子,那这孩子就将会走上一条不归路.到时家长再想来教育引导孩子,几乎很难做到,到那时家长再来问这孩子怎么会这样?那就得问问自己当初给孩子注重培养了什么?不懂教育孩子,对孩子放弃绝望的家长孩子的表现:有一位内心弱表面却装着很强大的孩子.这孩子与他相处,只要你的教育方式用对了,他还是会听.可以看得出,他渴望得到别人或家人的鼓励和理解.但他表现出却很霸道,会抢同学的东西和钱,若被抢的同学把事告了老师,在老师批评时,他只沉默不作任何表态.但事后,他会寻机会报复告发的同学.还会在走过的小店或小摊边来个顺手牵羊,那怕被卖主发现了,他也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样子.若被老师发现批评,他也是一样不作声,但下次照犯不改.他的父母认为这孩子无药可救,也因为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不懂正确教育孩子,造成孩子有了今天.家长表示给他转学送到封闭式教育学校.也就是完全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了.
后果设想:孩子被送到封闭式教育,到底能不能改变孩子?我个人觉得难,可能会控压到孩子的不良习性,但本性难改.,能教育改变孩子的人只有父母.可能有的人会说孩子他父母不懂教育,那起不是更毁了孩子?我认为只要父母用心,现网络发达随时随地都可以向他人取得育儿心经,只要真心想改变孩子,没有做不到的.家长过于强势,不会教育孩子,却又勇挑教育孩子的重担孩子的表现:一位三年级的孩子,开口闭口都是,我妈妈说的.记得我第一次要求他午睡后叠被子,他却说:"我妈妈说的,我在这什么都不用做,因为我交了钱,我来这里就是享受午拖"我当时听了,很惊讶,尽然还有这样的母亲?但后面接着发生一件事,让我彻底无语了.这位孩子在学校逼问了一位同学要了三百块钱,事后学校老师知道了这件事,通知了这孩子的母亲去处理,孩子的母亲到校后却为孩子辨解道:"我的孩子这么矮小,怎么会有能耐去逼问一位比他高大的同学要钱?"可等人证物证自己的孩子都承认是逼问同学要的钱后.这位母亲又说:"不管怎么样,对方也有责任,为什么让孩子带这么多钱去学校呢?若你孩子不带钱,我的孩子又怎么会问他要呢?"不管学校老师怎么调解,这位母亲就只答应赔孩子花掉三百钱的一半一百五.并且还赔的是心不干情不愿.这妈妈给孩子立了一个负面榜样,凡事都不会是自己的错.就是自己做错了也没关系,背后有一位强势的老妈撑着.
后果设想:若这位妈妈再用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引导着孩子,那好好的一个孩子将会被她带入歧途,毁于在她自己的手里.纵容与爱孩子分不清的家长孩子的表现:娇气,不懂礼让分享,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拆,动不动就大哭当利器,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接送她时,没半小时出不了门.学校老师也为孩子这个毛病头痛的很.后从孩子老爸身上发现这个这个问题是如何造成.孩子爸爸每天早上送孩子到托儿所时,七岁的孩子都要緾着爸爸抱抱,不抱孩子就往返方向退走.不进托儿所的门.最后听到这位爸爸对孩子说:"来,宝贝抱抱."这时孩子飞速的来到爸爸怀里.每天爸爸都是与孩子闹了会,上班快要迟到,急得满头大汗地往公司赶.孩子爸爸也说孩子很磨磳,但用他抱抱这招就会很灵.我说你为何要依着她呢?这位爸爸却说若不依着她,她会哭闹的不可开交.一位父亲把孩子纵容到这种地步,真让我难以置信.都说父亲的教育胜过母亲,但若是用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那还真不如让把教育权交给母亲来接棒.
后果设想:这孩子一旦离开父母,很难自理.若家里还一直这样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顺从着她.那孩子长大了,还真没人敢靠近.那孩子以后的生活,还真不知会不会有现在这样过得幸福.
一个孩子的成长,应该是全方面的培养.在培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方法还要得道.有句话说得很好,对孩子错误的引导,还不如孩子自然成长.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想培养孩子没有家长注重,学校或他人是无法对孩子进行改变.所以我们家长要认清什么是正确的家庭教育?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养儿真的是一门技术活.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从《芈月传》看家庭教育
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这里的高度不是指社会地位,而是指眼界!
近日我们终于等到了期待已久的《芈月传》,有人喜欢研究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有人喜欢观看那场尔虞我诈的宫斗!而我作为一个母亲,观剧以来,却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芈月与芈姝同为楚国公主,性格迥异,处事方式也不同,智慧与谋略更是相差甚远!她们的不同不仅在于所处地位和环境的不同,更在于她们有着不同的娘亲!
楚威后骄横自私、心狠手辣、飞扬跋扈,对自己的子女极其束缚却又溺爱成性。在后宫的争斗中她是人生的大赢家,而她作为母亲却输的很彻底!虽然她的一儿一女均登上了高位,却没能有个好结局。
儿子楚怀王,好色昏庸,偏信佞臣,最终楚国都险些葬送在他的手里。
且不说电视里的楚怀王如何,历史上的楚怀王最初尚且能励精图治,名噪一时,中期却因为用人不当,致使国力衰退,自己最终客死秦国,之后鼎鼎有名的屈原也抱石投河而死。
再看芈姝,从小锦衣玉食,威后总是拿嫡公主的身份处处约束其言行举止,她就像一个被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鸟,衣食无忧,而且还被母亲始终保护在羽翼之下!
最终就养成了不自信,不勇敢,没主见,没气场的性格。得知自己被秦宫里的人陷害时,除了哭泣抱怨,毫无斗志,更没半点主意。在与魏夫人的宫斗中,更是节节败退,没有还击之力!
从小被母亲保护在羽翼之下,没有受过委屈,没有经历过挫折,遇到事情完全不知如何应对,也没有自己的主见,有时甚至愚懦到是非不分的地步。
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母亲呢?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伤害,总是不肯放手,妄想着呵护他一辈子。这样的孩子经不起打击,受不得挫折,心里素质极差,抗压能力为零。遇事毫无主见,因为从心理上根本就没有断奶!
再看看楚威后虽然处处约束,事事以嫡公主应该怎样来要求自己的女儿。可是你绝对想不到,这样一个被从小严格教育的女子,竟然在跟秦王见了两次面之后就以身相许!
越管束越叛逆!孩子在自我意识萌发期,是不能管束太严格的,你不能以为他好为理由,去强怕他做你认为对的事,更不能企图他按照你规划的生活来过日子!
最终他不过是复制了你的人生,甚至过的还不如你!长期生活在父母专制压迫下的孩子,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极其叛逆,要么极其没主见!
我们再来看向氏,莒姬媵妾出身,身份卑微,一生凄惨,却总是心怀美好。她在宫中时日日盼望能见夫君一面,芈月眼里看到的是夫妻和睦,养成了其内心阳光的性格!
她被最底层最残暴的军卒魏甲凌辱后,忍辱偷生,只为她还有三个稚嫩的儿女。当她得知自己竟然能杀回楚宫后,便决定以自己的性命相搏,扳倒权倾后宫的威后,只为改写儿女的命运!
她生前没有以楚国公主的身份约束过女儿,不吼不叫,不打不骂中成长起来的芈月,自信而勇敢,即便见了人人敬畏的楚威王也毫无惧色。
她死后,因为没有了娘亲的照应和疼爱,芈月不得不从小就担负起照顾两个弟弟的重任。她识得五谷,求生技能极佳,却也博览群书!所有的经历和见识,都为她成为史上第一位太后做足了准备。
据史书记载,芈月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不费一兵一卒诱杀了义渠王,使得秦国的统一大业再无后顾之忧,最终在她死后仅用四十年的时间,秦就统一了六国,堪称千古太后第一人!
所以,为人父母不能过于溺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毕竟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你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
为人父母,更不能以为孩子好为借口,过多地约束孩子,让他按照你的意愿成长,结果他只不过是复制了你的人生,甚至不如你!
为人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圈养在牢笼里,该让他出去多见见世面,见多才能识广,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为人父母,也不应该只让孩子读你认为有用的书,世上没有无用的学问,就像你当初学习高数并不是为了用在今天去菜市场买菜上。
也许你觉得自己高中甚至大学学到的知识是没用的,但是你却不知道,正是那些只是提高了你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力,想象力,创造力,拓展了你的眼界,开阔了你的视野!
同样,现在孩子喜欢看的书,也不是你觉着没用它就是没用的!所有的经历都不会白费,所有的知识都不会白学!只有善于运用的人才知道它的力量有多强大!
总之,父母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为人父母责任重大,也是需要不断学习,方能不断进步的,切莫让孩子复制你的人生!
孩子不能缺少的六种家庭教育
(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培养的孩子情感智商往往出众,他拥有较高的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往往是情商而非智商最高。
tips:妈妈通常需要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
一位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他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自责,使他们会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来说,一时间内只能吸收有限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妈妈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三)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四)将界限适当放宽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五)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妈妈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六)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
“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做妈妈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刘翔平:从郭美美看爱缺失对孩子的影响
新浪教育讯近日,郭美美被曝开赌局巧取豪夺,非法牟利数十万元,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据新华社消息,郭美美19岁就与王军确立包养关系。两人断交后,郭美美通过网络、搭讪,多次与人进行性交易,一次收费数十万元。是什么塑造了郭美美如此拜金的价值观?又是什么影响了郭美美,让她最终将自己送入监牢?新浪教育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翔平谈谈从郭美美事件受到的教育启发。
爱的缺失影响孩子人生,成功学、拜金主义污染孩子人格
刘翔平认为,每个人都希望成功,但一个有爱支持的人在面对成功的时候,会克制对于名利的追求,而不会为此走火入魔。因为他的生命还有其他意义,他会关心别人,而不是把利益当做人生唯一目的。
然而郭美美却并非如此,她把名利当做人生的唯一追求。纵看郭美美的成长经历,在她幼年时候父母离异,没人真正关心她。而她的母亲是个商人,从小便给她的人生树立了一个“金钱是最重要”的“榜样作用”。郭美美的成长经历里,没有亲情友情,也没有任何背景,所以她只能靠自己,甚至为了所谓的“成功”出卖自己的身体。
爱的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缺失,导致郭美美在人格动机上产生偏差,夸大了金钱名利在人生的作用。她利用炫富进行自我炒作,展现了人性中最赤裸裸的物质主义的一面。郭美美现象展现了现代中国人的浮躁,内心对名利金钱赤裸裸的贪婪。郭美美之所以走红,源于人们对金钱名利崇拜和向往,代表现代人对于物质主义成功的追求,体现了现代人文关怀的缺失。
郭美美并非“恶人”,而是现代社会疾病的代表
郭美美并非十恶不赦,而是通过对于炫富的表演,把对生活的领悟和感悟表达出来,体现了这个时代精神的缺失。刘翔平认为,比起王军的不敢担当,“郭美美是真诚的”。郭美美现象不能仅仅从她个人的角度去看待,而是应该从社会疾病,价值观缺失去看待整个事件。我们应该借此事件,反省现代文化存在的缺失,反思现代人是否缺少对正义对理想的追求,从而扭转现代人歪曲的价值观。
由此看来,郭美美事件的形成是由于家庭教育、爱的缺失对其人格产生的负面影响,而社会风气又对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郭美美事件是爱的教育缺失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从妈妈身上,能看到孩子的未来
一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女人,依旧从容生活,这多半是因为她内心积蓄着巨大的能量,而这能量源头,和她有什么样的父母分不开。今天,我们来探寻朴槿惠是在什么样的家庭中长大的?
小时候,因为父亲身份特殊,非常忙碌,所以养育孩子的重任,都落在母亲陆英修女士身上。
她说:从小母亲就对我们耳提面命,不可以向别人炫耀你所拥有的东西。
下着大雨的坏天气,秘书建议开车送她去学校。母亲却坚定地看着她,意思是“你可以自己去”。于是她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踩着雨去了学校,虽然被淋湿了,但到了学校发现同学们都在挤衣服上的水,自己也得以和他们打成一片,那种感觉也很好。
母亲一直希望她懂得,她没有特别之处,也需要靠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有亲戚从美国给孩子们带回一个玩具,她们姐弟几个高兴地玩了一天。但母亲却有些忧心:拥有别人没有的贵重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并无益处,即使没有那种玩具,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大片可以尽情玩耍的院子。
要是别人知道我们家没有玩具,那因为孩子父亲的身份,就会有很多人送玩具来。
贵重的文具也是一样,当孩子们很想带到学校去,她却说“你现在用的已经很好了,需要带一个其他人都没有的东西去吗?
搬进了青瓦台后,家里也并没有什么值得其他孩子羡慕的特别东西,日子过得非常简朴。
作为母亲,她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即便父亲位高权重,你们也不会有任何改变。总有一天我们还是要从青瓦台回到一个寻常人家。
或许,母亲教诲她的,位于高处时的低调与谦逊,成为她身处低处时的尊严与坦然。
母亲非常注重尊敬他人,孩子们跟她说话,她总是认真听取。如果孩子帮家里做了什么事,甚至只是递上一只水果,她也会用目光表达欣慰和赞许。
她的母亲是个让孩子们感到骄傲的女人,在孩子心目中,“母亲什么都会”。
因为父亲经常不在家,母亲包办了几乎所有家事,而且亲力亲为。孩子们很少能看到睡觉中的母亲。秋天晒着辣椒和白菜帮,冬天搬臭臭的大酱块,亲手种着各种蔬菜……
孩子们睡觉时,她在记账,给远方的丈夫写信。孩子们还没起床时,她已经在厨房忙碌。
朴槿惠曾在访谈中被问道:“家里需要男人的时候,怎么办呢?”
她第一反应是,不自觉地反问自己:有什么事是需要男人帮忙的。
她印象当中,母亲无所不能。破旧的东西到母亲手里就能焕然一新。
所以,家里的事朴槿惠也都能做得来,“换灯泡、修坏掉的门把手,只要有工具箱,任何坏的东西都能轻易修好。”
父亲经常不在孩子身边,母亲尽力弥补这种空缺。她让孩子们给父亲写信,有回信的时候,就在睡前念给他们听。她告诉孩子们,父亲是多么爱他们,也讲起年轻时的相爱故事,孩子们常常带着这满满的爱进入梦乡。
每个孩子对母亲有一种本能亲近和依赖,所以母亲的性格和行为才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
从朴槿惠在传记中的描述,能看到这样一位母亲:
她温和谦逊,内心坚强,她勤劳能干,懂得持家。她善解人意,很有主见。她为家庭付出但毫无怨言,她给每个家庭成员都付出了满满的爱,让孩子们觉得有妈妈在,就可以安心。
她对孩子严厉,但在孩子面前情绪稳定,从不乱发脾气。
她对孩子的批评,就事论事,从不打击和挖苦。
她为孩子的长远考虑,从不娇惯宠溺。
她教育孩子低调谦逊,不炫耀不傲气,考虑别人的感受。
她为孩子经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引导孩子靠自己的能力立足。
她想办法让孩子们感受到,父亲虽然经常不在身边,但依然非常爱他们。
我们都想让孩子成为这样的人:得到超乎寻常的关照时,不至于迷失,遭遇前所未有的迫害时,也不至于消沉。能站得了高处,也能守得住低处,宠辱不惊。
而孩子能否成为这样的人,恰恰取决于父母,尤其是母亲。
朴槿惠曾说,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就是母亲。有人说,她非常像自己的母亲。我们身上的行为与性格,多少都有来自母亲的影响。
所以,从妈妈的身上,就能看到孩子的未来。那些内心充满爱和能量的母亲,才能养育出身心健康,抗压力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