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无限满足孩子的欲望
发布时间:2020-10-22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说课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不要无限满足孩子的欲望昨天家里来了对新婚不久的小俩口,新娘子怀孕了好几个月才办婚礼,所以现在已经孕六个多月了,结了婚的男男女女,在一起总爱聊聊小家庭的事情。做为过来人的我,新娘子有好多的小问题向我讨教。聊着聊着就自然而然的聊到育儿这个话题上来。聊到穷养儿子富养女儿真正的含义时,新娘子说:“我弟弟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富养害了的败家仔。从小到大,只要是他想要的我爸妈全部都满足他。现在才18岁了,都不知道花掉了多少钱了。书不好好读也就算了,久不久就宣布他不要去上学了,我妈就急得要命,然后就会很紧张的问他要什么样才肯去读书,他就会顺着棍子往上爬,说出口的要求准能得到满足,我妈怕他回家呆着学坏了,天天晚上去玩到半夜1点都不回家,急死我妈了,现在就是用钱在哄他去读书。初中时一年换一部新手机,都是用上千块钱一部的。高一时又要求买电动车,从我家去到学校走路也就8分钟左右的路程,以前我都是步行的,到他就要骑电动车。高二下学期后他说高三太辛苦,再也不要去读书了,天天要6点不到就起床,他受不了。见他真的不肯去学校了,我妈只好花钱让他自费去读大专。去读大专没一个学期,又说他要考驾照,然后又请病假不去学校了,挂个名在学校那里回家去学车,现在去学车要求一天100块的伙食费,其它费用还没包,我妈就这样无条件的满足他,他又是无条件的提新的要求。可能学了车以后他又要求买汽车才肯去读大专了,面对他这样的行为,我越来越无语了。。。。。。”
这样的家长和孩子其实并不少见,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故事,不单只是当成故事来听,我会时刻的记在心底,时刻的提醒自己,以后一定不能做这样的家长,也许只有在不断的反省自身的行为,才知道到底该给孩子怎样的爱。当妈的,爱孩子总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你真的爱对了孩子吗?你在无形的把他纵容成一个满脑子欲望,只会索取不懂回报的坏孩子却不自知。你凡事都替孩子铺好了后路,只要他一句话,你就义不容辞。你以为你很爱他,所以你无条件的满足他,当你为他做一切的事情的时候,他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还有能力满足他的欲望时,他当然觉得你好,有一天你再也没有能力满足他更大的欲望时,他绝对会跟你翻脸。到时欲望无处满足时,他只能走向犯罪的道路。如果有一天,孩子真的因为物质上得不到满足而走歪路时,你就是那个亲手将他送进监狱的罪魁祸首。
孩子要求买手机就给他买手机,要求要电动车就给他买电动车,他害怕高三学习辛苦然后就提前去自费读大专,大专没上多久就要求去学车想要买车,也许车子买了以后他又会要求买房,一切的一切,他总是不顾一切的想要拥有,他的欲望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无法想象,他未来的路应该怎么独自走完,当他脱离了父母的庇护,他什么也不是。他吃不了苦,所以他不想工作。他喜欢享受,所以他只能做啃老族。其它的同学在高三的时候努力学习,他早已先人一步成为了一名大专生。等他的同学都上大学了的时候,他比人家提前考了驾照,当他同学考了驾照的时候,他又先人一步开上了小车。他总是比别人快一步,但是以后,他真的就能比别人更有出息吗?他就有可能更出色吗?
孩子不想去读书,当妈的就用钱哄他去读书,理由是怕他在家里呆着学坏了。可是,把他送进学校,他就能真的学好?一个一伸手就有钱花,一开口就能得到满足的年轻小伙子,他能知道钱来得不容易吗?他能知道感恩父母吗?也许,把他丢到社会上饿一段时间,让他自食其力的去生存,让他自己去工作赚钱,苦了累了,他反而更加知道读书的好处,那样就算不用钱哄,他也一样想去读书的吧!
很多时候,当父母的总是以为爱孩子就是为他铺好后路,可是却没有想过,自己能养孩子多少年,有哪一对父母,能从头陪着孩子走到最后的呢?当有一天,父母都不在了,那他该什么办?他没有自己生存的本领,他不会自食其立,他吃不了任何的苦,他只爱享受。以后,他如何能成为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他如何养得起他的老婆和孩子?这些事情,在溺爱孩子的时候就应该先要想好了不是吗?Yjs21.coM
孩子会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大多数时候都是做父母的亲手培养出来的,在抱怨孩子没出息不懂事不听话不孝顺的时候,要先想到自己有教过他这些吗?没有一无是处的孩子,只有不会培养的父母。爱孩子不是要无限的满足他的欲望,真正的爱他,是要让他学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有生存的本领,要让他明白怎么样的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而不是处处都比别人快一步。别让溺爱变成了伤害,更不要无限的满足孩子的欲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怎样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邢台市唐先生问:我儿子今年5岁了,他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强,总是一会儿做这个,一会玩那个,还特别爱问这问那的。我知道求知欲对孩子来说特别重要,但是平时我和他妈工作太忙,也没时间管孩子,遇到双休日想培养一下孩子,又不知道如何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请专家帮忙。
石家庄市幼儿师范学校张玉暖老师解答:你的儿子求知欲强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作为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让你的宝宝越来越聪明。那么怎样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造良好的环境。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奥秘和丰富知识的环境,比如在家里为孩子布置小实验角、数学角、天文地理角等等,给孩子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如望远镜、放大镜、地球仪等。这种环境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除了给孩子准备大量的物质材料外,还应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敬互爱、民主平等,家长本身应有很强的求知欲,热爱知识,经常用知识充实自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
2.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孩子发现一种新的现象,或提出一个问题时,家长不能漠不关心,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也和他一样十分兴奋、十分惊讶,这样孩子会感到自豪,更积极地探索周围的世界。
3.支持孩子提问题。每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对错,家长都应该表示赞赏,孩子从中得到了满足,以后他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如果家长表示不耐烦,就会泯灭孩子的求知欲。
4.与孩子一起阅读。家长平时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一些儿童读物,不仅可以融洽亲子关系,也可以让孩子增长知识,满足其求知欲。
此外,带孩子一起外出旅游,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续编故事,锻炼孩子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做“废物利用”的游戏,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让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答案不要局限于一个,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等方法,都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家长要做的是,在生活中适时地采用以上方法,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让宝宝变得更聪明。
家长要满足孩子的7种心理需要
孩子的心灵是一个没有杂质的净地,没有谎言,没有欺骗,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基于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妈妈对他们的行为缺乏敏锐触觉,则可能引起不良的行为问题,以下由教育心理学家列出的7项心理需要,希望对爸爸妈妈有所帮助。
第一,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到6周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
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第二,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知识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见到。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著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这是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
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做人做事的问题,随著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著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涯教育。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著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
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并想模仿的对象。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
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靠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著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这是气质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著陆,不致摔坏。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觉,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是烈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育儿观念: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育儿观念: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可偏偏孩子的幸福感越来越低,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不少家长误读了幸福,误读了孩子。
幸福是一种主体积极的心理感受;是对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一切与促进人身心健康成长相关的积极感受都是幸福的。由此可见,没有主体的“需要”,就不可能产生“需要得到满足时”的幸福。
试想,当食物、玩具已经多到享用不尽的时候,它还能引起孩子的幸福感吗?如果一个人已经有许多双鞋子,而没有多一条可以换洗的裤子,可我们还是不停地只给他鞋子,而不给他裤子,他会快乐吗?可见,要想提升孩子的幸福感,首先要了解孩子最需要什么。因为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既是孩子发展的过程,也是幸福感产生的过程。
就现代城市中的儿童而言,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食物、衣服和玩具,而是大量的心理需要,比如,需要被关注、需要游戏、需要信任、需要同伴(同龄或异龄)、需要自由、需要尊重、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分享情感、需要倾述、需要表达、需要被理解、需要舒适的环境、需要知识、需要安全感、需要老师的关心、需要锻炼、需要一定的规则、需要丰富的刺激、需要参与一定的社会性活动、需要动手、需要鼓励、需要获得成就感(需要体验成功)、需要亲近大自然、需要和谐幸福的家庭、需要获得责任感、需要感受美、需要自控、需要赞美、需要创造、需要公平、需要归属感、需要被接纳、需要偶像或权威……
可见,孩子的需要并不简单,孩子的幸福是与其精神世界、心理的成长紧密联系的,一切与孩子内在需要一致的活动都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反之则不然。
所以,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并为此提供适宜的条件。而现实生活中孩子内在的需要往往处于边缘化。现代家长一方面高举着要尊重孩子的旗帜,一方面又极力控制着孩子的精神世界。比如孩子自行选择的生活方式处处受到成人的种种限制,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来支配孩子,各种兴趣班、各种限制充斥着孩子的生活。我们的家长习惯于给孩子计划未来、越俎代庖,坚定地认为有他们的参与和把握,孩子未来的幸福就胜券在握,认为自己需要的,就是孩子需要的。然而,孩子与成人处在生命不同的阶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需要。
孩子今天的幸福将直接关系到明天的幸福,建议家长要努力做到这几个方面。一方面,给予孩子无私的爱,这是孩子获得幸福的基础。不管你有多忙,都要抽时间多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触碰到这份爱,这不仅是孩子渴望的幸福,也能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孩子、走进孩子,发现其内在的需要。另一方面,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自主,培养他的主体意识,让他有选择、决策的权利。幸福是自己对生活的主观感受,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去追求。如果是一个没有主动把握自己生活能力的人,何谈幸福呢?
广告!勾起了孩子的欲望
一则儿童食品广告在说了自己产品如何好之后,最后有一句话:“今天,你吃了没有?”家长们抱怨他们的孩子听了这句话之后,说:“今天我还没吃”。于是,马上付诸行动,从冰箱里取来就吃。于是,家长不得不经常给孩子买这种食品。
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吃广告上的食品过多,造成消费过度,过于浪费,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买广告上宣传的商品,使孩子打开冰箱找不到这种食品,问题就解决了。妈妈们可能会说,“你不给他买,他闹怎么办?”答案很简单:不理睬。第一次不理睬,孩子闹得很厉害,第二次不理睬,闹得就轻一点,第三次不理睬,孩子就没兴趣闹。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育规律:
孩子的某种行为既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加强,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减弱
当孩子看了广告,他想吃该食品的欲望会加强。反之,他到冰箱里找不到该食品,会感到失望,这种失望就成为他想吃该食品行为的负向强化物,几次找不到,他就不再找了。这个规律适用于孩子的很多行为。要加强孩子的某行为,我们可以用物质奖励(食品、玩具、钱)、活动奖励(和孩子一起、带孩子出去玩)和精神鼓励(表现出高兴的神情、表扬孩子、对孩子表示疼爱等)作为正向强化物。要减弱孩子的某个行为时,家长可以用撤销物质供给、拿走玩具、不理睬、批评、表示不高兴等方式作为负向强化物。
要控制孩子的欲望和行为,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要伤害孩子的情绪和自尊心。为此,家长可以和孩子订个契约,比如说,孩子想吃某种食品,家长就和他讲条件,一星期吃几次?什么时候吃?如果多吃了怎么办?无论如何,主动权是掌握在家长手中的。
告诉孩子凡事不要自我设限
告诉孩子凡事不要自我设限xx每次冲完凉都让我把浴巾从晾衣架上取下放在床边,开始我也认为是举手之劳的事,没过多的在意。可就在前天xx在我前面去冲凉,等我收拾好去冲凉时忘了提前把浴巾取下,隔着门听到xx一直在盆里玩,没有打算要起来的意思。于是我问他:“xx冲凉十五分钟,时间已经过了哦!你怎么还在玩水呢?”xx回道:“你没有帮我拿浴巾呀!我怎么擦干身子呢?”我听了心想,看来孩子是依赖我把巾浴拿下放在床边了,一次不拿就干脆在盆里玩。今晚必须把这种惯列打破。于是我对xx说:“你自己可以去拿呀!”xx听了忙应道:“那么高,我拿不到。”我说:“你得尝试,不能就这样设限了自己,高是没错,但你可以想办法呀!”xx听了不耐烦地说:“你叫我怎么拿嘛!我等你出来再说。”我说那妈妈跟你讲个故事听听,听后你再决定要不要自己去拿。听到我要讲故事,xx来兴趣了,连声应道:“好,好。”
我想起之前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关于跳蚤的故事,于是就借花献佛,开始搬弄了。
我说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玻璃杯里放进一只跳蚤,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了出来,再重复几遍,结果还是一样。接下来实验者再次把这只跳蚤放进玻璃杯里,不过这次是在玻璃杯上加了一个盖,这时跳蚤再跳时“嘣”的一声,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跳蚤十分困惑,但是它不会停下来,因为跳蚤的生活方式就是“跳”。它一次次被撞,这时跳蚤开始变聪明了,它开始根据盖子的高度来调整自己跳的高度。再过一阵子,发现这只跳蚤再也没有撞击到杯盖了,而是在盖子下面自由的跳动。
一天后,实验者把杯盖轻轻的拿掉,但跳蚤还是在原来的这个高度继续地跳。三天以后,跳蚤还在那里跳,没越过玻璃杯。一周后,跳蚤仍无法跳出这个玻璃杯。
这时我问xx,你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跳蚤在没有盖杯盖时可以轻易的跳出这个玻璃杯?可到后面取掉杯盖了,它就跳不出了呢?xx很聪明马上回道:“因为他怕再次被杯盖撞痛,慢慢地就跳不高了。”我说是的,它没有再试去尝试,所以设限了自己,实际若想让这只跳蚤再次跳出这个玻璃杯的方法十分简单,只需拿一根小棒子突然重重地敲一下杯子,或拿打火机在杯底加热,当跳蚤热得受不了时,它就会“嘣”的一下,跳出来。xx听了:“哦!原来当它遇到生命危险时,它还是会跳出去的是吧!”我说:“是的,你现想想,若今晚妈妈不在家,你会一直坐在盆里玩,不出来吗?会不会想办法自己去取浴巾?”我话说完,没听到xx回应,但听到他从盆里走了出去。
等我冲好出来时,看到xx已经把浴巾拿下在擦自己的身子。看到我,xx高兴地对我说:“妈妈,你知道我是怎样把浴巾取下来的吗?”我故作惊讶地说:“是哦,是怎样取下来的呢?真想知道。”xx忙说:“我拿晾衣棍,本来这样也不够高,可我脚踩到阳台的瓶栏上,这样就够高了。”我忙表扬xx会想办法。并对他说:“以后不管什么事,都要尝试后再说行与不行,不要一下就设限了自己。实际上有许多事,你都行的,只要努力尝试你才会发现。”xx听了,是懂非懂地说:“哦!我明白了。”我心想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明白了,但这件事至少会让孩子知道,只要想办法尝试,自己是完全可以拿到浴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