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心灵交流
发布时间:2020-10-19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教师研讨交流 幼儿园心灵美说课稿每次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时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牵手当小班长,以“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握一下他们的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你的小手真干净”。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脸上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声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对,没有抢排头的了。先抢一阵,再站队的现象彻底地消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应该是半个心理学家。”此时,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孩子们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的注意,通过皮肤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爱。老师主动给孩子们一些抚慰性言语和动作,是迅速缩短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亲近孩子们,满足他们愿望的好方法。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和孩子交流,你问对了吗?
当您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问孩子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什么呢?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将中外父母的问话进行了对比:在中国,父母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家时说的第一句话通常是:1、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
2、你们今天学什么了?
3、有人欺负你吗?
4、今天老师布置作业了吗?国外父母问孩子的那一句话通常是:1、今天你快乐吗? 2、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3、你有什么作品吗?
4、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中国的父母比较多地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而国外的父母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交往上。前者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可能会让孩子自己对生活和学习过程有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情绪情感的变化、成功感的建立等。而后者的话,更容易让孩子有倾谈的欲望,有表达的意愿,会让孩子对自己的作为有所感触,并且会对今后的幼儿园生活产生向往。专家指出,父母每天接孩子回家时,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也是开发孩子智力的黄金时间,父母可以好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开发孩子的思维,给孩子的表达创造良好的机会。譬如:可以提一些这样的问题:
你今天最快乐的事是什么?为什么它是最快乐的事?
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
你听见了/看见了哪些有趣的事?
你的好朋友是谁?他有什么优点?像这样的问题,提问内容具体,孩子知道从何而答。如果父母每天一出园第一句话就问:“你今天吃什么了?”在孩子思维最兴奋的阶段,他不会理清思路,回答一天三餐是什么,可能只给您一个简单的回答,比如面条,因为面条是孩子最易记住的词汇。如果您想了解孩子每天吃了什么,您可以把孩子领到园里的食谱园地,按照食谱问一问孩子,孩子就会把思路理清,认真告诉您。这样您不仅能了解孩子饮食情况,还能大大增加孩子的讲述欲望。孩子讲述的多,就有助于父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这样的问话,还能激发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附带上他自己的见解,这会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父母在提问时,需要注意一点的是,提问时最好使用开放性的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要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语言。因为,封闭性的提问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而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得以发展。同时,这样的提问还能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本领……
教育随笔:学着和孩子交流
教育随笔:学着和孩子交流
由于今年我是第一年教托班,对于2~3岁的孩子的语言特点与规律理解的还不够熟悉,所以在一日活动中我常常注意留心听孩子们之间的说话,观察孩子们的心理表现,学习孩子们的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适合2~3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和口语表述,这样教学起来,孩子们会倍感亲切,理解的水平也会有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了。在倾听中,对于2~3岁孩子们语言中,我发现他们的语言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条理性,重复罗嗦性,喜欢模仿性”等特点,掌握了孩子们的语言规律,对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拓宽,就有办法了。在实际工作中,我根据孩子的语言特点与规律来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注意从孩子们现有的语言水平出发,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比较简单的规范语言来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孩子们有一种“跳一跳就够得着”的感觉。
在谈话活动中,我请孩子讲述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大多数的孩子对于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都比较感兴趣,所以愿意说的孩子也比较多,但是在讲述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明明在下面讨论时都能够讲出自己平时真正喜欢吃的东西,可是在集体孩子面前讲时却喜欢跟着前面的孩子来讲,完全忘记了自己真正喜欢吃的东西,这就是2~3岁孩子们最大的语言与思维的特点,针对孩子的这个特点,我有意识的对孩子进行了引导,当一个孩子们说出自己喜欢吃糖时,我马上询问:“还有谁也喜欢吃糖?”并让那些也喜欢吃糖的孩子们也来说一说,在说完的基础上接着问:“谁不喜欢吃糖?”在有孩子举手的情况下,我马上问:“那你喜欢吃什么?”既避免了孩子们重复回答,又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把自己的喜好告诉大家,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可能对于大年龄的孩子来说只要教师说“谁能够说的不一样”就可以了,可是正是由于我了解并结合了孩子的语言规律与特点,才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让孩子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语言,从而达到训练他们思维的作用。
孩子说话有时罗嗦,他们说话经常出现上句话与下句话之间夹带“嗯嗯、啊啊”等,有时还出现反复,如“我那天我没有来”。“她上面来的!”等每当出现这些语病时,我就把这样的话重复说给他们听,让他们自己发现毛病所在,自觉更正。
只要有意识地留心孩子们的说话,就可以随时发现需要指正的地方。但只这样做还不够,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自己说话尽量做到完整、正确、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尽量做到适合孩子的口味,这样持之以恒,儿童的语言慢慢地就会干净利落起来了,思维能力也能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孩子们的语言与思维才能够尽情地,大胆地发挥,而这是一种无形的发展由于的语言与思维的力量。
老师要做个有心人,多和孩子交流沟通
从“兔妈妈……”开始
今天的日常文学活,我安排了开始评选“文学宝贝”。说:“今天,我们又要来比赛讲故事了,评出12月份的文学宝贝,准备好的请举手。”只见朱朱高高地举起了小手,当请她来讲的时候,他说:“我来讲个故事,是我妈妈教我的,名字叫《雪孩子》
“好呀,那你来讲给小朋友们听,好吗?”
“有一天,兔妈妈和小兔……”
朱朱一本正经地讲故事,两只眼睛不停地转动着,结巴着把故事讲完了,转过来看着我,仿佛在说,老师我讲得好不好,可以成为文学宝贝吗?
“朱朱,妈妈教你讲故事的时候,表情是怎么样?声音是怎么样的?请你学着,把故事讲得好听点,好吗?”
“好!今天回家去我再学一学,明天讲得好听点!”
朱朱是我们班喜欢听故事喜欢表达的孩子之一,而且喜欢在情景游戏中进行表达,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更能自如地表达自己想法,并且表达出自己对角色的体会,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提醒她用自然的表情来讲故事,大大激发了她讲述和表演文学作品的兴趣,相信她明天会有更好的表现的!
什么是快乐?
在一次游戏过后,我问朱朱,你觉得玩游戏快乐吗?朱朱说快乐啊。我又问,为什么你觉得快乐呢?朱朱歪着脑袋说:“因为有小朋友和我一起玩啊
但是,佳佳小朋友却不是这样认为,她举着小手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是因为经常有人跟它讲笑话,所以觉得很快乐!”这出乎我意料的奇特想法,使我很惊讶,我马上反问他:“那你什么时候觉得很快乐?她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有人跟我讲笑话时,我觉得很快乐!
这一问一答,使我悟出了她平时为什么喜欢傻笑的原因,也使我回想起前不久的一件事:那次离放学还有一段时间,我就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好朋友一起玩,这时,佳佳就指着邱宇对我说:“老师,我想和邱宇一起玩!”当时,我不介意地反问了一句:“为什么?”她笑着对我说:“他老喜欢说笑话,我跟它一起玩觉得很快乐!所以我想跟他玩!看来,我平时对他的傻笑批评是偏面的、不切实际的。
俗语说的好:千人千模样,万人万脾气。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个性。老师的同一句话,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却不一样。这就需要老师做个有心人,平时多和孩子交流沟通,走进每个孩子的情感世界,悉知他们的所思所想,体会他们的内心感受,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孩子。
希望他能和别的孩子一样和别人交流
他叫淘淘,进入幼儿园已经有一年了,智力、语言都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由于孩子的肢体残疾,运动方面的欠缺,因而孩子进入了康复班。
今年他进我们大一班,进五个半天。初来我们班的淘淘,身材矮小,圆圆的脑袋总让人觉得头重脚轻,走起路来摇摇摆摆,为他捏着一把汗,因为他的腿有点问题,所以,走路很不方便。其他的孩子都喜欢称呼他“淘淘”,孩子们知道他需要别人的照顾,一直很愿意照顾他。早上他进班了,孩子们就热情的说“淘淘来了”。可他总是那么成默着,他确实需要别人的照顾,他上厕所了,懂事的孩子扶着他过去。吃饭了,别的孩子帮助他找位子。初来的淘淘总是成默着,不和别的小朋友语言上的交流,也不和老师交流,总是安安静静地坐着。任由别人的帮助,他总是乖乖的“听话”,但就是不说话,成默着……
在以后的几天活动中,我有意无意地与他交谈,并且经常以亲昵的举动来拉近距离,帮助他参加游戏,替他想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孩子们与淘淘交往,可以试着和淘淘说话,让他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也不仅在生活中帮助他,他们也渐渐的学习和淘淘交流,学习和他相处,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逗他,逗的淘淘呵呵的笑。
渐渐的他接受了我们,接受了别的孩子,和别的孩子一起游戏了,虽然他还是成默,但是和孩子们一起游戏,渐渐的,能听见他的笑了,渐渐的,他愿意亲我一下,渐渐的,他能和我说再见了……
他用他的智慧判断着是与非、爱与恨,没有人会抗拒阳光的味道,我用心去爱他,渴望走近他,拥抱他,他就会用最纯真的眼神回应我们,谁说我们之间不能心有灵犀?
虽然他是成默着,但是,希望他能和别的孩子一样,那样快乐地和别人交流,那样从容的和老师交谈。我们大一班的孩子也在为他努力,自从他来了,我们的孩子学会了容忍,学会了关心别人,学会了照顾他人。
加油,淘淘!我们大一都在为你加油,相信你一定能行。
你会与孩子交流吗?
经常有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我的话他全当作耳旁风。有时还嫌啰嗦我刚要说他就吵,简直是管不了了!”还有家长发出这样的牢骚:“我的孩子说不得,一说就闹,自尊心特别强,遇到事情就使性子。”……等等,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的身边数不胜数,这说明家长与孩子的交流出现了问题,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
交流在孩子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任何年龄或阶段都是很重要的,我们要通过与孩子的交流对他的行为提供指导与约束。如果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很好,那么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就会很融洽,我们就能很好的了解孩子、教育孩子。从而把我们的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帮助他明辨是非,让他知道我们爱他,尊敬他。
只有与孩子进行适时的、合适的交谈,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我们目前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家长问,孩子答”的交流方式,这样的方式有时候是很不合适的,不能激发孩子与我们进行交谈的兴趣。如何使孩子与我们交流呢?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奥妙,需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来支撑。
一、与孩子交谈应遵循的两个原则:
1、观察、了解孩子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就必须细致地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行为目的、情感愿望。
2、尊重、理解孩子
与孩子交流时要注意不以气势压人,不要在孩子面前摆架子,特别在心情不佳的时候更要注意态度
二、与孩子进行交谈的方法
与孩子沟通有法,但无定法。每个家庭在交流习惯、文化环境以及父母、子女的性格、气质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某种最适合家长和自己孩子沟通的形式就是最好的方式。建议家长做好以下几点:
1.做谈话的发起者
要引导孩子说话,我们得有想象力。比如,这样问:“今天你在幼儿园感到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通常比这样问:“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要好得多。后者最容易得到的答案是:“不知道”,而前者就能使孩子很好的回答我们。
2.参与孩子的活动
不要指望与孩子进行凭空地交谈,交谈需要自然和谐的内容。要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要花时间与孩子们在一起。
3.晚饭时间、睡觉前的交谈
晚饭时间、睡觉前是在家长与孩子进行交谈的黄金时间,这个时间段,大家都很放松,能够让孩子自然地交谈,从而深化孩子与家长的关系。
4.玩交谈游戏
与孩子玩交谈游戏,能使我们走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孩子更了解家长。
5.开门见山式的交谈
与孩子谈话不要有顾虑,当然也不要过分,有时采取开门见山式的交谈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留心孩子的个性。不要勉强孩子与我们交谈。
6.做一个好听众
当孩子说话时,不可轻易打断他的话。要耐心地、尽可能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如孩子说:“妈妈,我想看……”母亲知道孩子想看动画节目,便打断孩子的话:“想看动画片吗?不要动,让妈妈来开电视机。”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父母往往忽视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
7.创造良好的交谈氛围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进行交流的良好基础。很多家长平时很少和孩子交谈,遇到了问题就训斥孩子,久而久之,亲子关系逐渐疏远,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下进行交谈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所以,与孩子交谈,制造和谐的气氛效果就会好得多。
总之,和孩子谈话,不是对孩子训话,而是重在思想交流。孩子常常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希望父母重视和理解自己。家长应该主动地引导孩子说出他的内心话,听了孩子的话后,应及时反馈,使孩子觉得“我被理解了”或“我知道了”。只有尽可能地与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使用不同的方法使孩子愿意与我们交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长大成人。
老师应与孩子多交流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老师应与孩子多交流”,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交谈,也就是说跟孩子们说说话,聊聊天。
大班的孩子是一群六岁的孩子了,已经懂事了,他们完全可以象一个小大人似的与你交谈,这种交谈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的交谈。
带大班的老师应该多和孩子聊聊天。
通过聊天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的距离,走进幼儿的心灵。
通过聊天,我们可以知道幼儿在想什么,他们的心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通过聊天我们还可以帮助幼儿改掉平时不容易改掉的不良习惯。
张孙昊是一个懂事的小朋友,但是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就是爱咬指甲,平时经常提醒他,可他总改不掉这个习惯,自己一个人时就爱咬指甲,。
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中,我说到了这个,并和他一起分析这样咬指甲的坏处。
这一次他好像听懂了,不停的点着头,并答应保证改掉这个坏习惯。
在此后的几天里,我仔细观察,他真的没有再咬指甲,现在他基本已经改掉了这个坏习惯。
这使我领悟到,教师可以和幼儿进行有目的的聊天。
多与孩子聊聊天,还可以让我们多一份童心,添一份童趣,永远保持一种孩子般快乐的心境!
多与孩子聊聊天,只需抽出我们的一点点时间。
不知道本文“老师应与孩子多交流”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晨检时多与孩子交流
晨间谈话,顾名思义就是晨间活动时对孩子进行的集体或个人的谈话活动。
有心的老师如果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发挥它应有的功效,孩子们的口语能力将大幅度提高,老师也会从与孩子们的交谈中了解到不少有益的信息,在教育教学中加以利用,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呢!我班的孩子经过一个多月的晨间谈话训练,已逐渐盼望着与老师在晨间交流了。
我和孩子们交谈的内容如下:生活习惯类:晨间谈话时可以渗透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
如话题为:我会穿衣了,孩子们大多数都会自己穿衣服,七嘴八舌,纷纷向老师报告自己的穿衣经过,言语间自豪之情自然流露;少数没有自己穿衣的孩子受到了教育,第二天也自己穿衣,并且向我说起自己的穿衣经过。
清洁卫生类:在晨间谈话时,我们给孩子讲解不乱扔纸屑的好处,让孩子们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的习惯,老师常与孩子交流,孩子们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习习惯类:晨间谈话时,和孩子们谈谈爱动脑筋,大胆发言的学习习惯及好处,鼓励孩子们在课堂上肯动脑筋,大胆讲话,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许多孩子在学习上都有了进步。
老师和家长的心里都高兴极了!当然,晨间谈话是一种随机性较强的活动,可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交流。
适当开展晨间活动必有百利而无一害,请你也来试一试!
教育随笔:目光交流打动孩子的心
萱萱是个早产儿,刚入园时家长很担心她适应不了幼儿园的新生活,每一次和孩子离别时,都再三交代老师要多多帮助萱萱,那难舍难分不放心的模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孩子的爱,也感到自己肩上有着沉甸甸的责任。
萱萱很怕小朋友靠近自己,一旦觉得有人靠近,她都会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望向我,大大的眼睛好像在说:“老师,有人要侵犯我,你快来帮帮我。”绘画活动时,萱萱的小手怎么也不听使唤,画一条线都很困难,我只好握着她的小手一点点帮助她;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开心地游戏,萱萱却只跟在我身后,眼睛里无时不透露出担心与害怕,我只好充当她临时的玩伴。慢慢地,只要萱萱遇到困难或麻烦时,她总是习惯看向我,期待我去帮助她。
虽然获得孩子的信任是好事,但是过多的依赖却不利于萱萱的成长。如何让萱萱学会独立自主、合作乐群?我不禁想到,萱萱已经习惯了用目光向我求助,我何不利用目光来回应,以此促进萱萱的成长和进步呢。
温和的目光给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婴幼儿的安全感主要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充分的亲情陪伴而建立起来。但有些孩子由于家人的过度保护和溺爱,无形中剥夺了孩子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慢慢地养成了遇到困难就胆怯退缩、缺乏自主能动性等习惯。
萱萱在家里不仅受到爷爷奶奶的宠爱,爸爸妈妈也对她呵护至极,因此萱萱刚入园时经常哭闹,情绪很不稳定。为了安慰她,我常常牵着她的小手,帮她擦去眼泪。萱萱虽然不能立刻停止哭闹,不过也会乖乖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为了使萱萱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我决定尽量让萱萱学习其他小朋友那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刚开始时,萱萱并不像其他孩子那样积极主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落在最后,说话声音也非常小。例如大家排队准备到户外去活动,萱萱的行动明显有些缓慢,还像往常一样等待我牵着她的手,但我只是微笑地看着她,并耐心说服她站到队伍里去;有小朋友邀请萱萱一起做游戏,她惊恐地望向我,我也微笑地看着她,用温和的目光鼓励她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
无论萱萱做出什么决定,我都不再干涉,而是选择用目光给她鼓励。慢慢地,萱萱活动的空间在不断扩大,交际圈也发生了变化,甚至有了自己喜欢的玩伴。
鼓励的目光给孩子勇敢的力量
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调皮好动,常常会制造出一些小麻烦来,所以老师不得不用严厉的目光提醒;有的孩子自律性很强,老师只要用目光微微扫视,就心领神会。萱萱与两者都不同。
在户外活动中,孩子们喜欢玩闯关游戏,大家一个一个排着队轮流挑战游戏难度。每当快轮到萱萱时,她都会从队伍里走出来站到最后,渐渐地,孩子们都知道萱萱胆小不敢玩闯关游戏,甚至有些调皮的孩子还专门到萱萱前面插队。
我不希望萱萱和往常一样要我陪着才能玩游戏,所以当看到快要轮到她闯关时,我朝着她做了一个加油的动作,目光也牢牢地定格在她的身上。也许是因为我的注视,萱萱没像以往那样再换到队伍的最后,尽管她在游戏中不时地向我投来求助的目光,我依然未将手伸出去。万事开头难,萱萱小心翼翼地通过了前面的障碍物,也慢慢地、第一次独立地通过了所有的游戏障碍,当她再回到队伍中排队时,眼神里明显多了一些自信。
从此后,幼儿园的每一项游戏活动,无论萱萱的完成情况是怎样的,只要她能参与,我都会给她一份鼓励的目光,不需要太多的言语鼓励,萱萱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在一次次体验到参与游戏的快乐之后,萱萱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提高。
信任的目光让孩子学会自立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是在体验中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给孩子们锻炼的机会,他们才能学会生活的技能。
萱萱很多时候都是被大家帮助的对象,午睡起来后,她常常会把鞋子穿反,同伴会帮她纠正过来;进餐时小朋友会把萱萱的饭菜移到她的面前;在一日生活中,需要孩子们协助老师完成的事情,一般老师也都不会找萱萱来帮忙。
刚开始萱萱很愿意接受大家的帮助,还会对大家表示感谢,可是当萱萱学会主动参与游戏后,改变也开始了。她开始拒绝大家的帮助,宁愿自己穿错鞋子,也不让同伴帮助她重新穿。吃饭时,萱萱也会告诉旁边的小朋友:“你们别动我的饭菜。”简单的几个字,让我既意外又期待。看着萱萱小心翼翼地把盘子端到自己的位置上,孩子们为萱萱伸出了大拇指,萱萱的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萱萱并不是每一次都能顺利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她遇到困难还是习惯性地看向我。随着我一个肯定的点头或一个温暖的微笑,萱萱渐渐能做好自己的事情了,不仅学会了叠衣服、穿鞋子,还学会整理自己的活动材料,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慢慢都提高了。大家眼中的那个什么都干不好的萱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充满自信、活泼、友善的萱萱。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心灵的语言。尤其是幼儿阶段,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与表达能力的欠缺,目光往往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这种非言语交流形式,发现幼儿目光中隐含的心理活动,同时把温暖、关心、鼓励等积极的情感通过目光传递给孩子,用无声的言语,打动孩子的心灵,用智慧与爱,陪伴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