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通过孩子的画与孩子交流

发布时间:2021-04-1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个家长与教师的责任与使命!那么,家园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通过孩子的画与孩子交流”,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在成年人的眼里,孩子的画作也许是稚嫩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宝宝早期教育角度来看,宝宝的任何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潜能特征,具有良好的教育借鉴意义。

幼儿教育专家认为,对于宝宝作品,不能用评价成人画的标准去衡量孩子作品的价值,而应站在孩子的立场,用“童眼”去看、去欣赏、甚至去鼓励宝宝们任何“稚嫩”的表现。

孩子们用画来表现自我,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符号”,但我们可以通过和他们谈论作品,让他们觉得你懂他们的“语言”,这样不仅会使孩子更信任你、喜欢你,同时可以通过他们的表达了解他们的想法;另一方面在谈画作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内省自己的作品,有助于提高绘画的技能,亦能在正确、有效的回答中,让孩子了解画中的造型特色和别人对他的画的评价。这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绘画的兴趣,还可以学习如何与别人谈自己的画。

以现实教育为例,某幼儿园中班宝宝在反复练习了点、线、圆后,老师们开始鼓励小宝宝们进行有意识的创作。在一次创作中,该班圆圆宝宝的一张人物画引起了老师的兴趣,她在画纸的一边画了一个大头人,在另一边画了一个小不点,老师在旁猜想一定是妈妈和她吧,刚想表扬她画的好,突然她在小娃娃的嘴边画了许多三角形和圆形,这可把老师搞糊涂了。于是老师便问她这是什么呀?她望着老师笑着说是妈妈和她在逛街呢,又指着那些图形说:“这是妈妈给我买的饼干!”老师恍然大悟。

老师从圆圆宝宝的画作和语言中圆圆在周末所做的事以及她的某个喜好,让老师今后能更好地教育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们交流。

丰富的现实生活给了孩子画画的无穷内容,孩子的画并不是为了临摹真实的世界,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觉。所以,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画,快乐而纯真地表现自我抒发情感。由此发现他们的不同之处,学会用“童眼”欣赏孩子的画,肯定孩子细微的进步,增强孩子自信。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用孩子的思维与他们交流


一、别用成年人的想法揣度孩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打得皮开肉绽》。

夏天某日的晚上7点钟左右,6岁的男孩山山(化名)见妈妈不在家,就像往常一样骑着小童车来到小伙伴——4岁的小女孩兰兰(化名)家玩耍。当时,兰兰的父母都不在家,两个孩子就模仿起电视上男女亲热的镜头,关掉屋内的灯光,搂抱在一起。

就在这时,小女孩的母亲回到家中,听到有人说话,便打开电灯,见到自己的女儿与小男孩山山光着身体搂抱在一起,大吃一惊,赶紧将他们呵斥开。接着,周围邻居就听到了山山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山山的姨妈赶到现场,却被兰兰的妈妈拦在了屋外。晚上10时许,闻讯赶来的山山母亲见到自己的儿子时,差点没晕过去:只见孩子遍体鳞伤,屁股上留有血迹,耳朵也被拧得通红。

在110民警的干预下,次日3时左右,兰兰的父母才将山山交还给他的妈妈。但过了大约一个小时,兰兰的父亲又来到山山家,威胁说要将山山再次送到兰兰家,等天亮后一起到医院接受检查。

后来,医生诊断,山山全身软组织严重挫裂伤,肛门黏膜破裂,伤势十分严重。

兰兰的母亲之所以对山山下此狠手,是因为她认定山山的举动是流氓行为,破坏了女儿的贞洁。这恰恰反映了兰兰的母亲对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缺乏基本的了解。

作为6岁的孩子,山山根本不具备产生流氓行为的动机,也没有实施性侵犯的能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许多言行只是一种外在的模仿。并不存在我们成人所担心的思想、道德问题。所以不要把孩子的特点当成一种缺点,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应该用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

还有一次,我到湖北讲课。吃中午饭时,坐在我对面的女老师几次欲言又止,最后终于鼓起勇气提了问题。她小声说:

孙教授,你讲课的时候说过,孩子从小要与父母分床睡觉,独立睡觉对孩子的心理、生理发育都有好处。可我的孩子都9岁了,非要跟着我睡觉,手还非要放在某个位置。我跟他讲了很多次道理都不行。我先生有点儿不高兴了,就找儿子谈话:“儿子,你都9岁了,是男子汉了,男子汉应该自己睡觉。”我儿子眼睛突然一亮,指着爸爸说:“你更是男子汉,更应该自己睡觉了。”他爸爸一听急了,说:“你懂什么,这是我老婆!”儿子想了想说:“那我现在跟你老婆睡觉,将来你跟我老婆睡觉……”他爸一听急了,这不是乱伦吗?非要揍孩子。这可怎么办呢?

乍一听,家长们会觉得这个男孩思想道德有问题,其实不然。孩子说的这些话表明了儿童的一种推理方式,我把它叫做“顶针式”推理:你怎么说过来的,我怎么说过去。并没有严谨缜密的思维,更没有成熟的实践经验。所以,他们的见解会跟大人完全不同。不能随意判断,更不能冤枉孩子。

二、用孩子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面对孩子,必须用孩子的思维与他们说理,用孩子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否则,就可能毫无收效。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柳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临时决定听听四年级的课。

四年级这个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在讲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麻雀》,大意是: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着小麻雀,并最终吓退了猎狗……

读完课文,女教师微笑着问同学:

“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一些同学脱口答道。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可是,另一个男生却突然反问:

“你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大家一愣,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的确,谁能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呢?提问的男生接着说:

“课文中没有任何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为什么不可能是父爱呢?”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

“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全班一片热烈掌声。

这位小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让柳斌先生十分感慨,他在多种场合讲这个故事,希望教育工作者千万不要忽略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给孩子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能飞得更高,更远!

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就是打破对他们的束缚。

与固执孩子交流的有效方法


与固执孩子交流的有效方法

事件问题分析:点点作为一个孩子,他的固执只是表面现象,成长是一个过程,孩子出现状况总有一定的原因。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动机,抱着理解的态度,不和孩子硬碰硬,巧妙地用其他办法调和,结果会不一样。据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儿童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人若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儿童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孩子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麻木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让我们先找找原因,了解一下孩子固执背后的心理秘密。

问题一、有的孩子很小就有固执的性格成分,是因为遗传因素,而大部分是跟早期家庭教育不当有关。造成孩子性格固执普遍有三种原因:

原因1、家长惯出来的。有些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予的关怀和爱护太多,孩子有什么要求,无论正确与否都一律满足。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错误认识,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话,就会大哭大闹。这个时候家长妥协,就助长了孩子的固执。

原因2、家长打骂出来的。有些家长非常严格,希望自己的孩子很优秀,只要孩子稍微有点过失就打骂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逆反心理,即使知道自己错了也要反抗,形成固执的脾气。

原因3、家长暗示出来的。孩子有时候耍些小性子、发个脾气很正常,却被家长认为“犯倔,任性”,人前人后讲孩子怎么不听话,给孩子贴标签,久而久之,孩子接受暗示,真正变得固执了。

问题二、当孩子进入“执拗敏感期”,孩子2岁以后,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意识越来越强,喜欢说“不”、“我就要”。这表明孩子已经进入“执拗敏感期”,这不能说是坏脾气。他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事事都要依靠你:穿衣服、吃饭、到外面去玩都要听从你的安排。他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愿望,以为(当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只是无意识地以为)什么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不需要再求助于人。而且,他希望别人也能知道这一点,但往往很多想法和行为会与成人的主张产生冲突。他们的思维发展能力有限,无法去分析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个时候,他会非常委屈、失望,语言表达能力又不够,只会用哭闹来表示反抗。

对于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如果处理不当,一味顺从或压制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不良影响。我们一起来看看专家们给出的秘招:

密招一:对于孩子的固执要巧妙诱导,灵活处置。家长要分清哪些事允许孩子自己做主,哪些事为了避免出现危险,应该如何巧妙诱导孩子不做。比如上面点点的案例,家长就应该巧妙地使得双方达成共识。但是,如果他想自己穿裤子,或者非要穿红毛衣而不想穿绿毛衣,你就没有必要和他较劲。给他一定的自由,满足他想独立的愿望,可以让你免遭这个“小暴君”的折磨。你既要理解孩子,又要给他一些规矩。

密招二:对于孩子的固执不要一味压制。一个什么都要自己做主、不肯妥协的孩子,其实长大之后更容易成为具有独立性格、自信和坚强的人。如果家长总是想方设法让他屈服,一味压制,他的反抗可能就会越强烈,而且容易造成孩子任性、纠缠不休、固执等人格特征。如果孩子的执拗是合理的,比如他坚决不让你给他穿鞋,你就让他自己穿好了。先让他自己做一回主,当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时候,会重新回来找你帮忙的。当然,遇到这种情况,你需要有一点富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如果孩子的固执不合理,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态度,装作若无其事,等孩子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

密招三:对于孩子固执带来的后果不要讽刺,要帮助。在孩子无法自己穿好衣服而又回来求你帮忙的时候,不要说:“我早就跟你说过,你自己穿不上的!”而要说:“穿不上没关系,妈妈很乐意帮助你。”让他明白,在自己做不到的情况下,接受一下别人的帮助并不是什么坏事。学习本身就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果孩子意识不到这一点,今后怎么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呢!

专家名师看点:固执和执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执著是优点,不要当成固执来指责,否则就阻碍了孩子成才。因此,不要错判孩子,独立愿望强烈是一种优点,家长不要剥夺孩子的这一权利。如果孩子确实是固执,就要从小修订,但是家长要注意采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慢慢引导。

让孩子养成与父母交流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可以算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离开母亲的第一步。从那一刻起,孩子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单靠早期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刚刚走进社会的阶段,家长必须切实了解孩子方方面面的情况,针对性很强地为孩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孩子入园后,老师就将取代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在群体效应的作用下,老师的影响力很快就要超过家长。很多情况孩子们都懒得跟家长说,觉得没必要——其实很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让孩子养成与父母交流的习惯格外重要。

对此,家长要提前采取了措施,让孩子每天在回家的路上给自己讲幼儿园里的“新闻”,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练习表达能力,还有一个更深远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养成与家长交流的习惯,以便让她与父母长期保持密切的精神联系,当她遇到麻烦的时候,能够及时得到极其个性化的指导。

培养孩子的交流习惯,其实并不困难。家长可以利用做晚餐的短暂时间和孩子谈谈学校的情况。内容主要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孩子的学习情况,这种态度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也把学习看作头等大事。另一部分是各种孩子认为值得一提的事儿,尤其是那种引起她情绪波动的事情,无论是让她高兴还是让她生气或让她觉得有趣的各种琐事和疑问。

只要大人肯认真听,其实孩子很乐意跟家长谈各种事情,错过了这个阶段,大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而和孩子保留着这种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习惯,对当妈妈的人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啊。

在孩子需要点拨的时候,家长还可以点拨她几句。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会使孩子很乐意接受家长的指导,心甘情愿地尝试用家长的社会经验去解决问题。

像一些发生在孩子与老师之间的矛盾,如果没有家长的帮助,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创伤,轻者造成是非观念的混乱,重者形成反社会倾向。如果在问题形成之后再来解决,将非常困难,为了避免走到这一步,家长为何不把功夫下在预防之上呢?

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式


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正确方式

一、首先您要问下自己:我会和孩子说话吗?别急着回答,我们先来做个测试题吧。

爸爸妈妈可以把苹果(其它水果或是东西都可以)放在平时固定摆放的位置上(水果架)。这时候测试开始了如果您想让宝宝帮您拿苹果,您会怎么对宝宝说呢?

A.宝宝,苹果(手指示强调),帮妈妈拿个苹果!

B.宝宝,帮妈妈拿个苹果,好不好?

C.宝宝,去那儿(固定摆放的位置方向),帮妈妈拿个苹果,好不好?

D.乖宝宝,您能帮妈妈一个忙吗?(得到答复后再继续)妈妈吃苹果,你帮妈妈去水果架拿一个苹果,好不好?

好了,问题结束,现在请您选择在平时生活中,您一般采用类似哪种形式的沟通方式?您的宝宝能理解您的意思,并完成您给他的任务吗?

二、答案来了,来看看您和宝宝说话的方式正确吗?

(1)如果您经常用A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的时候会不理您,对于您下的命令全当“耳旁风”。尽管您可能会重复而耐心地说几次,但效果不佳。您只好自己动手了。您可能会在合适的时候教育您的宝宝,但即便是事后总结教育,真正的效果又如何呢?通过育儿论坛上的发帖,我们发现很多爸爸妈妈的这种方式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什么原因,是您的宝宝没有爱心,还是听不懂您的话呢?

其实,更多的原因不在宝宝,而在您的说话方式上。因为您的语言里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而您的事后教育里如果带有过多的抱怨,效果更不好。孩子是不能理解他有什么义务的,他需要的是鼓励和参与的兴趣。

在这里要提醒您,您可能在其他事情上也有同样的情况,记得要尝试经常去鼓励孩子!

(2)如果您经常用B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可能会发现,宝宝有时会出现执行的错误,他可能会给您拿来其他的水果,或是拿了一袋的苹果。难道是宝宝听力有问题听不懂您的话吗?

不是这样的,而是您下的命令语意不清晰、语言信息太少,孩子一时不能判断去拿什么、去哪儿拿,所以出现了执行的错误。对于三岁以下的宝宝来说,通过直接的口语去快速判断后面隐藏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

同时也要提醒您,您平时和宝宝说话的方式词语可能有些贫乏,给宝宝的语句太简短。所以我们建议您要习惯使用长一些的复杂语句和宝宝说话,如果宝宝听不明白,您可以重复几次,但不要拆成短句或是词汇来表达意思。

(3)如果您经常使用C模式和宝宝说话:

虽然宝宝能很好地完成您的任务,但您可能会发现,宝宝平时和您说话的时候,也喜欢用大量的肢体动作来表达他的意思,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意思。有的时候表达不能完整,或是大人不太理解他的意思,他就会非常着急,甚至语言结巴。

这是什么问题呢?

这种现象是隐藏在许多家庭中的问题,是您把孩子的言语理解能力弱化了,长期用肢体动作、眼神暗示等形式配合语言来表达意思,孩子也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随着孩子的成长,所需要表达的意思会越来越复杂,这时这种类型的孩子就会出现语言表达的障碍。

所以,针对2岁以上的宝宝,当您和他讲话的时候,建议您尽可能减少肢体动作。

(4)如果您经常使用D模式和宝宝说话:

您的宝宝不但很乐意接受您的任务,还会完成得比较好。因为在您的命令中,您不但首先尊重了孩子的意愿,而且激发了他参与的兴趣。

同时您可能还会发现,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甚至会使用比较长的句子来表达他的意思,他经常会使用一些您没有教过他的词汇来表达他的意思,尽管有的时候他表达得并不那么贴切,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没有关系,您需要做的是耐心地倾听,等把孩子的意思听明白以后,用更标准或更贴切的语言帮孩子总结,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更大地发展。

三、爸爸妈妈跟宝宝说话时要注意的事项

1.禁止用娃娃语,比如吃饭饭、喝水水等。

2.不能把完整语句拆散成词汇方式来表达,比如,“香蕉,苹果,宝宝,吃这个,那个?”应直接使用规范的、完整的语句,比如“宝宝想吃香蕉还是苹果?”如果您考虑到孩子太小可能听不懂长句才这样做,那您可以多重复几遍,或使用的句式长度或难度略高于宝宝的理解能力,但不要拆句子。

3.规范语言,不要模仿孩子说话。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限的,比如他表达开灯的时候,可能会说“亮亮灯灯”,打电话会说成“叮叮话话”。这些不规范的语言形式是孩子语言能力尚未成熟造成的。如果您在表达这些意思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就会起到不良的影响,让孩子以为他的表达是正确的。

4.减少肢体言语表达形式,尽量使用口头言语来表达。在孩子难以理解的时候再适当地配合以肢体动作。

5.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语句要清晰、连贯、易懂,不要使用复杂的词汇。

换种方式与孩子交流


换种方式与孩子交流

“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和孩子难以交流的母亲发出的无奈心声。“找不到好的沟通方法”已成为青春期孩子家长的最大苦恼。

了解是沟通的前提。母亲只有了解孩子,才能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模式、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最近由全国妇联儿童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开展的“你对孩子了解多少”千名母亲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很多母亲对孩子比较了解,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明显不足,尤其在和孩子交流的技巧方面,很多母亲还需要提升。

其实,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挑选最适合的方式。

“我很想和孩子交流,但孩子就是不想跟我谈,我也很难让他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有时候谈不上几句孩子就嫌烦了,甚至谈着谈着就吵起来了。”这是很多家长的共同感受,家长们也为此衍生了很多苦恼。

其实,只要我们开动脑筋想一下,改变一下交流的方式,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

1、书面交流: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

书面交流方式相对于面对面的口头交流,有着独特的优势。于家长,可以尽量斟酌语句,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于孩子,在嗅着温馨墨香、感受来自家长亲笔关爱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和父母进行心灵的对话。而且,这还有利于孩子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家庭可以设一本谈心本。有经验的班主任常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谈心。在家庭教育中,这种方式也是可取的,它简单易行,只要准备一本本子和孩子交换写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就可以了。如果条件允许,你可以和孩子共用它来写日记。

父母平时可以给孩子留言或写信。有些不好口头表达的东西,你可以通过写留言或书信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你可以准备一块白板,随时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上面,孩子也可以通过它来向你传递信息。或者写一张纸条直接给孩子,也可以将写好的纸条放在孩子的书包里,夹在他的书中等等。写给孩子的书信,可以直接给孩子,也可以通过邮局寄给孩子,但两种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

2、网络交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基于网络的交流方式和传统的书面交流方式相比,有多方面的优势。多媒化:采用这种方式除了可以使用文字表达外,音乐、图片、动画等各种有利手段都可以给我们提供帮助。虚拟化:这是这种方式最大的优点,由于虚拟,你可以以孩子同龄人的身份去和孩子沟通,也可以以长辈的身份对孩子进行教导。由于距离产生的美,孩子更易听进这种“第三者”的话语,交流会变得更加容易。多角色:由于虚拟,你可以根据需要不断变换角色,或年龄的,或性别的,或身份的等等。

BBS交流。如果你的孩子有上BBS的习惯,你可以到他常去的论坛注册一个用户名,然后和他进行沟通交流。这是我和孩子交流的重要方式,我每天把孩子的作文发到BBS上,然后用一个虚拟的用户名和他交流一些看法,几个月的实践证实,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交流方式。

电子邮件。和写信相比,电子邮件有着更丰富生动的表现形式,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等都可以帮助你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你可以以真实的身份出现,也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出现,这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来确定。

QQ交谈。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网络,是个十足的网虫、聊民,我建议你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方式应是最佳选择,“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你用孩子嗜好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也许更为容易,效果更好。

3、电话交流:避免面对面的尴尬

电话交流有面对面交流的优点,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面对面的尴尬。短信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你给他发一条温情的短信,他的内心就会撒满阳光,在和孩子交谈遇挫的时候,一条短信可能会打破言语的坚冰。

4、委托他人:借助第三方力量

当你在和孩子交谈无效的情况下,你可以邀请别人(比如亲戚、老师、同学等)和孩子交谈,间接地表达你的观点。这样做有时候会比自己直接说一些问题更有效果。

交流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是,在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和孩子交流沟通,而不是大发雷霆,在冷静下来后,你会想到并采取合适的交流方式的。

喜欢《通过孩子的画与孩子交流》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学会俯身与孩子交流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高高在上地在教育年幼孩子,可孩子则可怜巴巴地站在一边不敢出大气”。也许,年轻的父母们会说,这样的情形很正常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是的,在小的时候,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
    2021-10-08 阅读全文
  • 用孩子的思维与他们交流 一、别用成年人的想法揣度孩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打得皮开肉绽》。 夏天某日的晚上7点钟左右,6岁的男孩山山(化名)见妈妈不在家,就像往常一样...
    2021-12-21 阅读全文
  • 让孩子真实的与老师交流 一天下午,我在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子轩与雨欣小朋友在一起玩,不知怎的,子轩拉起雨欣就跑,结果,把没有任何准备的雨欣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等我赶过去的时候,雨欣已被扶了起来,右手捂着左手臂,流着泪。看见我,...
    2021-10-04 阅读全文
  • 与固执孩子交流的有效方法 与固执孩子交流的有效方法 事件问题分析:点点作为一个孩子,他的固执只是表面现象,成长是一个过程,孩子出现状况总有一定的原因。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动机,抱着理解的态度,不和孩子硬碰硬,巧妙地用其他办法调和...
    2020-09-29 阅读全文
  • 让孩子养成与父母交流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可以算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离开母亲的第一步。从那一刻起,孩子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单靠早期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刚刚走进社会的阶段,家长必须...
    2021-04-14 阅读全文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高高在上地在教育年幼孩子,可孩子则可怜巴巴地站在一边不敢出大气”。也许,年轻的父母们会说,这样的情形很正常呀,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是的,在小的时候,当我们犯了错误的时...

2021-10-08 阅读全文

一、别用成年人的想法揣度孩子 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报道,题目是《6岁男孩与4岁女孩模仿电视里亲热镜头男孩被打得皮开肉绽》。 夏天某日的晚上7点钟左右,6岁的男孩山山(化名)见妈妈不在家,就像往常一样...

2021-12-21 阅读全文

一天下午,我在带孩子们户外活动时,子轩与雨欣小朋友在一起玩,不知怎的,子轩拉起雨欣就跑,结果,把没有任何准备的雨欣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等我赶过去的时候,雨欣已被扶了起来,右手捂着左手臂,流着泪。看见我,...

2021-10-04 阅读全文

与固执孩子交流的有效方法 事件问题分析:点点作为一个孩子,他的固执只是表面现象,成长是一个过程,孩子出现状况总有一定的原因。当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动机,抱着理解的态度,不和孩子硬碰硬,巧妙地用其他办法调和...

2020-09-29 阅读全文

进入幼儿园可以算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孩子离开母亲的第一步。从那一刻起,孩子就要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单靠早期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刚刚走进社会的阶段,家长必须...

2021-04-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