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

发布时间:2020-09-29

家园共育。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

暑假到了,孩子们离开了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回归家庭生活后,代为看护的大多为老人,很容易溺爱孩子,渐渐地孩子们就会养出一些坏习惯!等到开学在纠正,真的要费很大的力气,不如从一开始就杜绝这些坏习惯产生的可能!

1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非常折腾。

对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假期里可以没有规矩。比如睡懒觉,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吃零食

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而且,吃太多零食,热能转变为脂肪,堆积在大脑组织中,导致神经网络发育不良,也会使智力水平降低。YJS21.COM

对策

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3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把看电视排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三位,纯粹是因为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发生许多冲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对策

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会变笨、坐太久活动不够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比较能够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

4“宅”在家

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样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原因,怕孩子因为天气太热而中暑,就不让孩子出门了,其实做好完善的防暑措施,孩子还是不会出现问题的。

对策

周末早晨天气不太热的时候,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5两面派

说到老人带孩子可能会过分溺爱,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这些看护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容易变成小小“两面派”。事实上这种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对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长很不利。

对策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稳主意,然后尽量和其他看护人沟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开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把孩子在这一天里的表现说一说,评议评议,不是开“批斗大会”,只是把事情拿出来让大家知道,让一切都变得公开、透明。当然,着重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6依赖心

本来在幼儿园里已经会自己吃饭、上厕所、收拾东西了,待在家里,在老人照管的情况下,又变得事事依赖。这些“退化”行为,对孩子可没有好处。

对策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他独立完成。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长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让他自己慢慢做,传递给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对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反过来,还可以让他帮大人一点忙,他会因为自己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感到很自豪。

7人来疯

自己在家的时候好好的,一旦带出去,到了人多的场合,就变得任性起来。要么疯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对人不太有礼貌,不让别人好好说话;要么就表现得很“拗”,一定要这样那样,不然就撒娇耍赖发脾气;或者有很强的表现欲,什么事情都要“我来我来!”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场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说他最好。

对策

“人来疯”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关注不够多,如果父母平时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孩子内心就会很安稳,不需要在特殊场合来获取额外的关注。不过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热闹的场合,小孩子变得兴奋,也是常有的事,父母只需要用平静的口吻简单地告诉他“要讲礼貌”、“不要打扰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过分训斥孩子,这会很伤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8臭脾气

作息紊乱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晒到太阳的时间少了。光照不足不仅不利于钙质吸收,还会引起抑郁症状。你可别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状态不佳、脾气臭臭呢!没准就是抑郁的表现。而孩子通常觉得“我辛苦了一个学期,假期就应该放松”,不仅在家为所欲为,连脾气都见长了。

对策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就会遵守规矩,在家就肆无忌惮。是因为家更让他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不见得是坏事。但也需要给他建立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样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太过放任,反而会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假期安全,注意事项

不让孩子独自在家,不让孩子攀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

教育孩子不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

家中的药品要妥善保管,煤气阀门要及时关闭,热水瓶要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

孩子外出要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不离开成人的视线;

教育幼儿乘坐公交或私家车时,尤其上下车时注意交通安全;

让孩子牢记一个联系电话,万一发生意外可以立即拨打。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宝宝的三大坏习惯,父母一定不能纵容


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我们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比如,生活习惯、待人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

关于怎样培养好习惯,育儿专家都有很多经典的著作,就不啰嗦了,也许以后会总结一些具体的实例。今天,想说几个“反面教材”,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发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我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

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妈的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如果希望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笑笑一起拼,当笑笑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笑笑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又转身翻开抽屉,拿出一张碟,对笑笑说:“弟弟,我们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让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是的,笑笑2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烦恼,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没耐心,不能坚持,现在上学了,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回家做作业呢,也很磨蹭,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不能专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我让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儿子显然已经养成了“习惯”,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虽然改变很难,但是为时不晚。

(3)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一位网友妈妈发来的求助,女孩5岁。她说,孩子的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要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我提的几个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结语:

还是这句话:孩子无错,家长有责。以上恶习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度顺从,会导致孩子自私蛮横;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软弱无能。所以,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家园共育: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习惯?


(1)自己穿衣

要想让孩子自己在3,4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 自己叠被, 自我管理的意识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很长,也穿不好,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实践, 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穿脱衣服方法。否则依赖性一旦形成,孩子会做的事也不愿自己动手。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脱衣服,还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逐步具有冷了添衣,热了脱衣的意识。并可以教孩子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绢,小袜子等等。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观念。

(2)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在自我管理中,玩具物品的收拾整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① 家长可以为孩子的玩具和物品准备一个专门的放置地方, 让孩子知道这些东西各有各的"家",每次玩好用好都要送回"家"去。

② 要让孩子意识到收拾玩具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帮忙而已。

③ 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的方式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并坚持不懈不断强化,最后形成习惯。

(3)自己安排和自己负责

这一点对于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的小婴儿来说确实勉为其难。 但这个意识却要在点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种,及早萌芽。

① 每次抱孩子出门玩, 可以让孩子想想要带什么?几次提醒,孩子便主动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

② 孩子会表达会思考以后,可让孩子试着安排一下今天到哪里玩?准备做些什么? 并帮助孩子分析这样做的优劣和可能性。

③ 当孩子要带东西出去而忘记带或把带出去的东西忘在外面而生气发脾气时, 父母千万不能自揽责任包办代替,而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事自己应该安排好,并且学着负责到底。

④ 每次注意给孩子这样的提醒,教育和帮助,孩子便逐渐地有了这种"负责"的意识。

总而言之,早期的习惯培养就像一粒种子,绝不能等到要收获的季节才匆匆忙忙想到播种,而是要赶在生命的春天里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土,撒种, 并坚持不断地施肥,灌溉,才能使它及早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在人生成功之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工具“间谍”何时丢掉?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境,把家长逼成“特务”,让教育蒙羞,这是社会的悲哀和不幸。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离开父母羽翼保护的幼儿,在幼儿园是否得到细致周到的呵护,始终牵动着家长敏感的神经。幼儿园“谍战剧”的怪象,应该让我们深刻反思和梳理信任危机背后的深层原因,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

提高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可以说,好的幼儿教师就是好的幼儿教育,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就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做好危机公关建立长效回应机制。幼儿园要及时回应社会关注,开诚布公,做好舆论引导,当出现诸如幼儿体罚事件、流行性疾病、食物中毒、误服药物等舆论比较关注的问题时,要迅速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幼儿园各部门各负责人要明确自己的相关责任,迅速整理相关信息,上报有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避免社会和家长因对事件不了解而产生误解;组织部分家长参与到事件的处理中,将社会舆论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积极向媒体开诚布公,积极宣传正能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理解。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从而建立真正的信任关系,化解信任危机。

教师不仅要使孩子“亲其师,信其道”,也要使家长“亲孩子之师,信孩子之道”,成功地发挥“家园共育”的合力。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关键在于教师与家长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与亲密感情,而这种关系与感情的建立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态度与行为: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责任感、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喜爱并关心自己的孩子时,就愿意和老师进行沟通,也更能理解老师的工作,家长与教师之间和谐包容的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除了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定期家访,还可以创新沟通方式,如组织各种亲子活动、家长进课堂等活动;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群,时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这就要求教师主动从父母的角色去体会家长的心情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

加强幼儿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除了师资力量的重点打造之外,结合幼儿教育阶段孩子性格以及发展的特殊性,相关教育机构还应对其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研究以及探索。幼儿时期是个性品格的塑造时期,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情况和性格特点创新幼儿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安全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去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从根本上化解信任危机。

政府要加强幼儿教育的管理。加强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做好顶层设计。目前我国幼儿教育相关的法律条文较为有限, 因为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法律法规约束,导致幼儿教育发展中办学不规范、管理制度不强、乱收费、教育质量得不到保障、教师素质低等问题的出现。政府要全面系统分析当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法律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提高幼师从业门槛,加强教育培训,有效保障幼儿教育质量, 给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延续。目前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信任危机必须引起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足够重视,针对出现的问题,深刻剖析,有效应对,共同努力,驱散幼儿教育中的“雾霾”,还孩子一个干净、友爱、欢乐、温暖、灿烂的童年。

爸爸妈妈一定不能纵容孩子的这四个坏习惯


孩子从生下来,就需要父母的关爱,甚至每个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多多宠着自己,想想自己小时候也希望这样,直到自己做了爸爸妈妈,当然对孩子多加呵护也是必要的!但是,爸爸妈妈要理智,千万别宠坏了,如果孩子出现了下面的行为,一定要制止,不能惯着!

1.大人说话假装听不见

一提醒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直接漠视大人的话。

分析:事事做提醒,下指令,会让孩子养成被动的习惯,渐渐地还会厌烦,不想理会你说的话。这种习惯发展下去,会让孩子变得目中无人,不懂尊重别人。

纠正方法:说话时尽量走到孩子跟前,告诉他该做什么。让他看着你,并且回答“好的,妈妈。”轻抚他的肩膀,呼唤他的名字,关掉电视等行为都会有助于集中他的注意。如果他不听话,告诉他后果是什么。

2.得不到就发脾气,甚至动手

一要玩具,父母不肯,就大发脾气,看电视时只看少儿频道,转台慢了都要闹一番?

分析:在人前一闹,愿望就被满足。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任性、粗暴。将来遭遇拒绝、遭遇挫折,哪还有好的心态去解决问题?

纠正方法:孩子发脾气时,应该默默地把他抱起来,或是平静地注视他,等孩子自己安静下来。妈妈们要知道,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3.说大话,夸大事实

人家有2辆小汽车,孩子就说自己有5辆,人家考了90分,硬说自己考了100分,争吵起来,不依不饶。

分析:你可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如果说大话变成一种习惯,证明孩子的虚荣心越来越强。

纠正方法:了解孩子说谎的目的,告诉他即便是说谎,目的也不一定能达到。谎说多了,别人可就不信了。纠正这种现象,对比较小的孩子,讲故事是很好的教育方法。

4.过分依赖父母

早上等着妈妈帮穿鞋,晚上等着妈妈帮收书包,发现上学没带水彩笔,气急败坏地给妈妈打电话,“快送过来!”

分析:这样会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遇到一点小事就开始着急慌张,遇事从没想过要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纠正方法:大人平时切忌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完成事情;建立孩子的成就感及自信。

好的习惯就像一抹清新的阳光,照亮了孩子前进的道路,孩子就会少走弯路了!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家园共育:赏识我们的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都是高中教师,对高中生的心理还算比较熟悉,处理起这些高中学生的事情来也还算得心应手,但谈到教育自己的小孩子,我相信我们每位家长都会有过感到痛苦的时候,特别是在孩子开始懂事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之后。

4月份过去了,我们的儿子已经过了四周岁了,做事情有时会固执己见,不听长辈的劝告,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都要花较长的时间、通过耐心教导让他改正坏习惯。但有些不是很好的习惯却不能彻底改掉。教来教去,很多时候弄得自己伤透脑筋。为此,作为父母的我们开始好好研究以前自己用过的教育资料,也开始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我们在回顾一些教育影片,如美国电影《师生情》、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找到了些教育孩子的智慧;我们在学习一些教育资料,如宿茂臻老师的“举左手与右手的故事”、周宏老师的《赏识你的孩子》、冯恩洪老师的“及格+特长”模式教育中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

总结起来也就是让孩子时刻品尝到成功的甜头,而不是失败的苦头;多鼓励,少埋怨。这些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起来并不简单,这要求我们做父母的在教育过程中要融入情感、融入道德、更要融入智慧。因为我们应该意识到离开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离开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离开智慧的教育是失去活力的。

2020家园共育,改掉不良的习惯


要让一个孩子的各种习惯有所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的耐心的引导,有了良好的习惯,在知识获取与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也会有更多的进步。所以,要培养他喜欢体育活动,对体育活动有兴趣,也就有必要改掉这些不良的习惯。

针对上次的情况,我小米的家长取得了联系,有了进一步的沟通,谈话主要有一下几个内容。

1.疼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绝对不可以宠溺,不要什么事情都顺着他的意思,要让他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做事情有条理,有始有终。

2.卫生习惯的培养,例如:擦鼻涕的餐巾纸不要随便乱丢在地上,不要的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3.小米有轻度肥胖的症状,在饮食方面应该更合理,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少吃肉类多吃蔬菜。

因为甲流的影响,本班放假9天,在这一段时间中,小米有一点进步了。

仍然是学习韵律操的时候,我说“全体起立”,他也站了起来,并且来到了空地上,我放音乐,他站在后面看了一会,也许是被其他幼儿高涨的情绪感染了,他也跟着做了起来,虽然动作十分的笨拙,节拍也不对,但是他主动跟着音乐做起来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放学的时候,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的奶奶,奶奶说,放假的时候在家里一直教育他,看到有进步心里很开心,以后一定会更加支持老师的工作,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但是,对于轻度肥胖的问题一直比较担心,因为小米只喜欢吃荤菜,不要吃水果与蔬菜,也不肯锻炼,实在是伤脑筋。

肥胖对于健康是有一定影响的,对于小米的这个问题,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也是可以慢慢改善的,针对他的特殊情况,在体育游戏与体育活动的时候,适当的加强对他的锻炼。

家园共育策略


爱人者才能被人爱,就如同想得到他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一样的相同道理。当然,想要孩子喜欢你,爱你,那你就先要喜欢他们,爱他们。

也许每一位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是许多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难以感受到爱,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孩子与家长在对爱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家长所有对孩子的管教都是对孩子的爱,因此往往不太注重方式,方法。而孩子由于年龄尚小,还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更注重表达的方式,这样一来,当父母的爱变成一种简单不加修饰的说教时,孩子往往就容易产生对抗的情绪。当然,这种逆反心理的累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那么,怎样正确的向孩子表达爱呢?要向孩子传达爱的最好方法是把自己变成孩子,而不是总是居高临下摆出家长的作风。

美国有位博士说,你应该准备一张每日爱的检查表:

1、告诉您的每一个孩子“我爱你”。

2、通过温和的触觉来传达您对孩子的爱意。

3、关心您的孩子的行踪,注意到他们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出去。

4、告诉您的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注意到您的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6、问孩子对您的意见。

7、耐心而且彻底的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8、对于年纪较大的孩子可以委与适当的重任。

9、因势利导,让孩子建立自信心。

10、尊重孩子的人格。那位博士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中,总结出家长对孩子表达爱的三种规则:

第一、留出时间。每一天至少留出15分钟来和孩子一起度过:坐在地板上和您初学走路的宝宝一去玩;或和您学龄前的孩子一起游戏;或帮助您6-12岁的孩子完成学校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健康的爱好;或与您更大的孩子一起去买一张激光唱碟。

一定要记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不要对孩子指手画脚,即使是发现孩子的错误也应该本着研讨的精神与孩子分辨道理,倾听他们的回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进步成长。

第二、充分施展语言的力量。应该知道自己对孩子所说话的分量。当孩子从学校回家时候情绪激动的对您说:“我很生气,老师今天对我大叫!”这时候您不要上来就说:“你又犯什么错了?”相反,您应该设法澄清这件事,“老师对你大叫?那一顶是她已经无法忍受了。”这句话将来会起到魔术般的奇迹,孩子会感到他被理解和被爱,知道您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现在您能赶大到孩子心灵的深处了。一旦打开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渠道,那种令人困窘的情况就会随之消失,您与孩子之间的传达和理解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孩子也会打开接受忠告的大门。

有的时候,孩子只是对您表达一种感受,您应该以同样的心情回应。比如孩子跑回家对您说:“我的球队今天赢了!”这时您可以不要说:“去把外套挂起来!”或者“作业做了吗?”

相反,应该以一个问题的回应来说:“你们球队得分多少?”您的问题暗示了“我听到了你所说的事情,我对此感兴趣,想知道得更多一些。”这重沟通技巧是以兴趣向孩子展示了您对他的爱。

第三、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做为家长,您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同时也应该让孩子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情绪。当您不能按照孩子的意愿给他买一辆价格昂贵的电动小汽车时,孩子会对您发脾气,甚至会以哭闹来要挟您。您可以不给他买那辆小汽车,但您不能不让他发脾气。因为对于还没有思想能力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正当的要求,他可以不假思索地提出来,而作为家长就要考虑诸多因素。因此,您应该在孩子哭闹过后再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能买

家园共育:如何让孩子有坚持到底的好习惯?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少孩子做事情虎头蛇尾,三分钟热度,刚开始时认认真真,却做不到有始有终,时间稍长就坚持不下去了,让我们家长大伤脑筋。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品质,需要我们的耐心和智慧。

一、6岁前,孩子的坚持性水平有何特点?

1、1.5-2岁儿童的坚持性开始萌芽,但3岁之前坚持水平较低

儿童在1.5岁-2岁时已经出现坚持性萌芽,支持儿童在短时间内坚持进行某种感兴趣的活动。儿童到3岁时,坚持性发展的水平仍然较低,他们坚持的时间较短,如果遇到小小的困难,或者任务比较枯燥,一般会失去坚持完成任务的愿望和行动。

2、3-5岁对培养儿童的坚持性非常重要,5-6岁孩子的坚持性进一步提高。

3、3-5岁儿童能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和日常规则来做事情,初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5-6岁的儿童已经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时会坚持把事情做完。如坚持画完一副画再去玩,坚持自己穿脱衣服等。他们开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控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抗挫折的经验和能力,逐渐能接受心理暗示,从而加强坚持性。

二、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坚持的好品质?

1、父母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应该注意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

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孩子在执行任务前,家长要明确任务的重要性及目的,使其明白任务是自己应该且必须完成的,鼓励他们坚持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从而培养其任务意识。

家长可以适当创设一些有一定困难的任务,当儿童在困难中产生退缩行为时,家长及时给与指导与帮助,让孩子懂得在完成任务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积极相处解决办法,从而培养坚持到底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

2、不要打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家长会处于关心,不分时间、场合经常打断正在专心做事的儿童,这也是使他做事不能有始有终的原因之一。当孩子正在看书时,妈妈不时地问他“要不要喝水”,在看书过程中,孩子不断地被打断,读书的兴趣自然会受影响。儿童的思维活动需要连续性,经常受到干扰,他的心就静不下来,坚持性就无法养成了。因此,当孩子正在一心一意做事时,父母一定不要打扰他,给他一个沉下心来做事的氛围,长此以往,孩子的坚持性会有提高。

3、利用不同的游戏,培养孩子的坚持性。

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促进孩子坚持性的发展。通过这种游戏可以使孩子履行好角色的职责,提高他们对游戏的专注性和坚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坚持性。

安排孩子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告诉他们人人都要坚持游戏规则,要不然就要受到惩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儿童坚持性的培养。

游戏目的: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坚持性,以“小目标”促进“大目标”。

具体游戏:家长给孩子今天的目标是围着院子跑2-3圈,对完成任务的儿童加以表扬。一星期后给儿童的任务是绕着院子跑4-5圈,就这样一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便能达成“大目标”。

4、针对不同坚持性类型的孩子,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策略。

儿童的坚持性行为大致存在着兴趣型、服从型和成就型三种类型。

兴趣型的孩子

其坚持性的强弱取决于对活动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孩子,应根据其兴趣的浓厚、投入的程度来培养孩子的坚持性。家长不仅要在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培养坚持性,也要适当安排他们参加不那么感兴趣的活动,要求并鼓励他们坚持把事情做完,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坚持性。

服从型的孩子

其坚持性 受制于成人的要求,他们的观念是凡是成人吩咐要完成的事情就需要坚持。父母应根据孩子完成任务的好坏、速度等来表扬、奖励孩子,培养孩子的坚持性。也可以 故意设置障碍,增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也要鼓励孩子敢闯敢干,帮助孩子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孩子的坚持性。

成就型的孩子

其坚持性主要依靠成就动机来维持,他们渴望成功,能在活动中主动克服困难。对于这类孩子,我们要帮助他确立成就的目标,提出超出他本人水平,但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孩子就有信心又有能力去完成任务。对能坚持完成任务的儿童,家长应给予积极的反馈。

家园共育:学会“抱住”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身上出现负面的、强烈的、难以平复的情绪时,我们怎么帮助他?当孩子的情绪勾起我们自己的很多情绪时,两大团情绪纠缠在一块儿,变成乱麻,这时候又该怎么办?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受欢迎的人。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教他要学会跟人分享,要大大方方,因为小气鬼不受欢迎。但“分享”真的是影响一个孩子受不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场景:

一个小孩拿着他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果,想要去分享给小伙伴。小伙伴爱吃糖果,特别想吃,很亲密地过来抱抱他,跟他一起玩儿,把自己的玩具也分享给他……这个孩子因此产生了好情绪。

另一个小孩手里也捧着他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糖果,想要分享给伙伴。可是伙伴们对糖果没兴趣,没人理他……这个可怜的小人儿就会因此产生不好情绪。

这时,父母需要帮孩子调整情绪,在他失落、伤心的时候给他恰当的安慰,让他明白不是自己不好,也不是别人做错了事情。

因为,这决定着孩子下次还想分享时,会不会因为这次的受挫而变得怯懦、犹豫,甚至害怕和人交往。

如果父母能够“抱住”孩子的强烈情绪,孩子的情绪就能够得到调和、转化,接下来孩子就有能力启动自己的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能够容纳更为复杂的情绪,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包容性,情绪稳定,能让他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样的孩子,我们还会担心他不受欢迎?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明确的是:对待情绪需要两步。第一步是“抱住”情绪,第二步才是转化情绪。情绪是不能被消灭的,只能被转化。

怎样“抱住”情绪?

面对孩子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我们不是想办法来处理掉这个情绪,而是要把这个情绪抱住、抱起来。

仔细观察一下,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自己情绪失控,每个孩子在情绪失控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不好意思。这个时候成人绝不能撒手不管。把孩子丢到一边,让他去自我平复,孩子会觉得非常无助。

你可以试着想象这样一个画面:

一个小杯子因为晃动,里面的水震荡得非常激烈,快要溅出来。这个时候把小杯子放进一个大盆里,那小杯子里的水溅出来会被外面的大盆所容纳;

而大盆不会因为小杯子的震荡而摇摆不定。慢慢的,小杯子里的水也平稳下来。

父母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这样一个“心理容器”,把孩子的情绪“抱住”“抱起来”,和他的情绪待一会儿,共同经历这个情绪,让孩子能够借助我们这个心理容器,平复自己的情绪。

怎么知道

我们有没有抱住孩子的情绪呢?

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当你发现自己太着急提建议、给解决办法,而孩子不听你又很受不了的时候,那一定是没有抱住孩子的情绪。

那为什么我们会抱不住孩子的情绪,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心理容器呢?因为我们小时候也没有被这样对待过。当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情绪没有被爸妈这样细细地观察过,深情地抱住过。

但是抱怨父母,并不能提高我们抱住自己情绪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观察自己的情绪,并且不着急把这些情绪消灭掉、解决掉,练习“抱住”这些情绪。

我们为自己做这些事情,观察自己的情绪,是为了孕育和培养我们自己的内在父母,自己照顾自己的情绪。当我们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也就提高了我们作为孩子的心理容器的能力。

怎么练习抱持情绪呢?

第一种练习,尽可能多地收集用来表达情绪的词语。

通过看书,特别是一些世界名著和古老的神话故事、传说,看电影。

比如迪斯尼的动画片、宫崎骏的动画片等等来收集表达情绪的词语。慢慢的,你会发现,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你就不只会用那些模糊、复合的词语来表达了。

比如,可能原来你会说,“我不高兴”,“我情绪不好”。那怎么个不高兴法?这次的不高兴和上次的不高兴,有什么不一样?没有办法再细分,总之就是不高兴了。

当你有足够多的情绪词语之后,你会发现,你的不高兴有时是愤怒,有时是恐惧,有时是感到深深的羞愧,有时是觉得自己很孤独……

这样,在你的眼里,自己的情绪就不再是模糊一团,而是能够拆分的,能够被更精准地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它对我们的影响力就不像原来那么大了,因为我们对它更熟悉了。

这一招,同样非常适用于帮孩子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种练习,在你有情绪的时候,试着观察自己的身体感觉。

比如身体哪里疼了,哪里觉得胀闷,哪里紧张僵硬了,哪里热了,哪在冷了?

情绪和我们的身体感觉联系非常紧密。相对于我们的语言文字,身体是更诚实的。而语言很多时候是很主观的,也会有假象。

比如有时我们被愤怒的情绪充满了,但我们仍然对自己说“没事儿”“没关系”,但是晚上回家,你会发现自己胃疼。

比如有时,我们被恐惧的情绪充满了,但仍然咬着牙说“我才不怕呢”,但你已经两腿无力,手脚冰凉了。

当我们学会了耐心地观察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时候,就能找到更加细致的、观察自己和孩子情绪的方法。

别问我“观察到情绪之后怎么办呢?”或者“然后怎样控制情绪呢?”

如果你试过耐心地看着你的情绪或者孩子的情绪,不逃避、不评判,只是抱持它、容纳它、允许它,你一定会发现,这是消解情绪的最快方法。

喜欢《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园共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宝宝的三大坏习惯,父母一定不能纵容 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
    2021-01-27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怎样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习惯? (1)自己穿衣 要想让孩子自己在3,4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自己叠被,自我管理的意识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很长,也穿不好,但还是...
    2020-07-08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家园共育不能让父亲缺席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长在家园共育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家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必须与家庭共同携手,形成合力,使幼...
    2021-04-27 阅读全文
  • 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工具“间谍”何时丢掉?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
    2020-06-28 阅读全文
  • 爸爸妈妈一定不能纵容孩子的这四个坏习惯 孩子从生下来,就需要父母的关爱,甚至每个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多多宠着自己,想想自己小时候也希望这样,直到自己做了爸爸妈妈,当然对孩子多加呵护也是必要的!但是,爸爸妈妈要理智,千万别宠坏了,如果孩子出现了...
    2021-05-17 阅读全文

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

2021-01-27 阅读全文

(1)自己穿衣 要想让孩子自己在3,4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脱衣服是不可能的,但自己穿衣,自己叠被,自我管理的意识都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两岁左右的孩子已有自己穿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虽然费时很长,也穿不好,但还是...

2020-07-08 阅读全文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长在家园共育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家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必须与家庭共同携手,形成合力,使幼...

2021-04-27 阅读全文

近几年来,家园共育的社会呼声极高,但何时开始,间谍(录音笔)潜入到了幼儿园呢? 曾听一位园长朋友说:见过一个现象,3岁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出于担心,便买了一支录音笔放在孩子身上。一个信任极度缺失的环...

2020-06-28 阅读全文

孩子从生下来,就需要父母的关爱,甚至每个孩子都希望爸爸妈妈多多宠着自己,想想自己小时候也希望这样,直到自己做了爸爸妈妈,当然对孩子多加呵护也是必要的!但是,爸爸妈妈要理智,千万别宠坏了,如果孩子出现了...

2021-05-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