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三大坏习惯,父母一定不能纵容
发布时间:2021-01-27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宝宝幼儿园的游戏 幼儿园宝宝游戏叶圣陶先生把“习惯”和一个人的“能力”联系起来:走路和说话是人人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比如,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事物记下来的习惯,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还清的债务,这种债务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我们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熏陶,比如,生活习惯、待人习惯、阅读习惯、劳动习惯,等等。
关于怎样培养好习惯,育儿专家都有很多经典的著作,就不啰嗦了,也许以后会总结一些具体的实例。今天,想说几个“反面教材”,不良习惯,对人的一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
(1)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就要发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我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外出旅游,其中一个朋友的孩子5岁,仅仅相处了三天,这男孩的火爆脾气,让所有人都崩溃了!
看电视时,他说要看少儿频道,他妈妈只不过慢了一秒钟的时间,他居然抓起遥控器拼命往电视机上砸去,一边还撕吼尖叫;吃晚饭时,他喝了很多饮料,他妈妈说不能喝太多,结果他居然一巴掌打在了妈妈的脑袋上,还理直气壮地哭喊;朋友们一起打扑克,他想玩,就单独给了他和笑笑一副,谁知他不领情,非要玩大人的,一怒之下把整桌东西都掀翻了……
别人的孩子,我不会干涉。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提醒孩子的家长:必须尽快帮助孩子纠正恶习。如果希望世界都围着他一个人转,一点愿望没有满足就大发雷霆,那么将来长大到了社会上,肯定会撞的头破血流!当他遭遇拒绝、遭遇失败、遭遇挫折的时候,不会有很好的心态,去面对问题,更不能理智地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控制情绪。
(2)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事没始没终。
一个朋友的孩子已经8岁,上小学了,我带着笑笑去他家玩。他先拿出一堆拼图,和笑笑一起拼,当笑笑还沉浸其中,他忽然撒腿跑开,冲到房里,拿出一个奥特曼变形玩具。笑笑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依然专注于手中没有完成的活儿。
小哥哥哼哼哈嘿地比划了两下,又转身翻开抽屉,拿出一张碟,对笑笑说:“弟弟,我们看灰太狼吧?”笑笑非常冷静地说了一句:“不要三心二意。”让哥哥的妈妈瞠目结舌。是的,笑笑2岁的时候,我就在生活中告诉他,做事情不要三心二意。朋友很烦恼,说她儿子一直就是这样,三分钟热度,没耐心,不能坚持,现在上学了,老师也批评他不能集中注意力,总是东张西望,回家做作业呢,也很磨蹭,本来半小时能完成的事儿,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一会看电视一会打枪居然能折腾两个小时。
如果从小做事情就没始没终,长大以后可能很难成器,并不一定是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即便完成再小的事,也需要一个认真投入和持之以恒的态度,而且,不能专注,就意味着工作、生活没有效率,三心二意虎头蛇尾,也让人感觉缺乏责任感。我让朋友先不要着急,她儿子显然已经养成了“习惯”,当务之急是帮助孩子纠正恶习,虽然改变很难,但是为时不晚。
(3)依赖性强,不爱思考,遇到问题就找妈妈。
一位网友妈妈发来的求助,女孩5岁。她说,孩子的独立性很差,特别依赖妈妈,不仅仅是穿衣吃饭等自理能力,还有生活中其它方面,比如,画画的时候打不开彩笔盒,不会自己想办法,就是找妈妈;玩滑梯和小朋友发生冲突,不会自己面对,就是哭着要妈妈;看动画片里提出的问题,不会自己思考答案,就是问妈妈……
独立,是一个人的良好习惯;爱思考,是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习惯于依赖别人的人,心理上往往比较脆弱,不能承受风雨。我们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走。我们能够拥有孩子多少年啊?有一种依恋,是为了分离!我提的几个建议: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于代劳、过于保护;交流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提问,激发她的思考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动脑筋完成事情,别忘了适时给一点启发;让孩子拥有成就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结语:
还是这句话:孩子无错,家长有责。以上恶习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过度顺从,会导致孩子自私蛮横;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软弱无能。所以,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吧!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
家园共育:不能纵容孩子的假期坏习惯
暑假到了,孩子们离开了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回归家庭生活后,代为看护的大多为老人,很容易溺爱孩子,渐渐地孩子们就会养出一些坏习惯!等到开学在纠正,真的要费很大的力气,不如从一开始就杜绝这些坏习惯产生的可能!
1睡懒觉
偶尔睡个懒觉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可是如果天天睡懒觉,睡到中午才起来,那就成问题了。最基本的起居作息一乱,连带着吃饭、游戏、学习什么都跟着乱。更糟糕的是,等到假期结束,还要恢复到早睡早起的规律作息,又需要一段时间重新调整,非常折腾。
对策
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偶尔做些平时不能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假期里可以没有规矩。比如睡懒觉,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2吃零食
放假在家,各种零食随手可得。吃多了零食,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好好吃正餐了,而且,吃太多零食,热能转变为脂肪,堆积在大脑组织中,导致神经网络发育不良,也会使智力水平降低。
对策
当然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别人给零食时怎么处理等等。
3看电视
看电视其实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只要有更有趣的事情可做,小孩子是不会太过分迷恋电视节目的。把看电视排在假期坏习惯的第三位,纯粹是因为这是一件孩子常常想做而遭到父母禁止、因此发生许多冲突的事情。此外如果孩子已经懂得上网,做父母的可能还会担心他“沉迷于网络”甚至“染上网瘾”。
对策
看电视太多会影响视力、会变笨、坐太久活动不够等等道理不妨都跟孩子讲讲,相比简单粗暴地“不许你看电视”而言,这是更尊重他的方式。最好的办法还是和他“谈判”,得出一个大家相对来说比较能够认可的方案,因为是他亲自参与制定的,他就会有意愿去遵守。给孩子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该做什么的自由,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他屁股后面:“不要看太多电视!”“你怎么又在上网?”
4“宅”在家
老是窝在家里,还常常伴随着吃零食的坏习惯,容易发胖不说,精神状态也不会好,常常是一副懒懒的样子。当然这其中也有家长的原因,怕孩子因为天气太热而中暑,就不让孩子出门了,其实做好完善的防暑措施,孩子还是不会出现问题的。
对策
周末早晨天气不太热的时候,父母有空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逛逛,或者安排一些体育锻炼,连逛街也算是一项“运动”。父母要上班的时候,也要请看护人多带孩子出门去玩。注意不要给他太多“不可以”,手、脸、衣服、鞋子弄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玩的时候让他尽兴,不要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5两面派
说到老人带孩子可能会过分溺爱,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和这些看护人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看法、做法不一致,小孩子可是很会察言观色的,容易变成小小“两面派”。事实上这种不一致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的感觉,对他的心理和人格成长很不利。
对策
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做父母的首先要拿稳主意,然后尽量和其他看护人沟通,保持一致性。每天晚上不妨开一个小小的家庭会议,把孩子在这一天里的表现说一说,评议评议,不是开“批斗大会”,只是把事情拿出来让大家知道,让一切都变得公开、透明。当然,着重表扬孩子做得好的地方,是很重要的。
6依赖心
本来在幼儿园里已经会自己吃饭、上厕所、收拾东西了,待在家里,在老人照管的情况下,又变得事事依赖。这些“退化”行为,对孩子可没有好处。
对策
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让他独立完成。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是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等等。家长要有耐心,可以陪伴他,但要让他自己慢慢做,传递给他的信息是:“你可以做好哦,我相信你。”对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反过来,还可以让他帮大人一点忙,他会因为自己可以承担一定的责任,而感到很自豪。
7人来疯
自己在家的时候好好的,一旦带出去,到了人多的场合,就变得任性起来。要么疯得不得了,大喊大叫的,或者对人不太有礼貌,不让别人好好说话;要么就表现得很“拗”,一定要这样那样,不然就撒娇耍赖发脾气;或者有很强的表现欲,什么事情都要“我来我来!”尤其是在有其他小朋友的场合,一定要大家都注意他、说他最好。
对策
“人来疯”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受到的关注不够多,如果父母平时给予他足够的关心,孩子内心就会很安稳,不需要在特殊场合来获取额外的关注。不过即便如此,遇到人多热闹的场合,小孩子变得兴奋,也是常有的事,父母只需要用平静的口吻简单地告诉他“要讲礼貌”、“不要打扰到其他人”等等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在人多的场合过分训斥孩子,这会很伤他的自尊心,切忌切忌!
8臭脾气
作息紊乱和“宅”在家中的副作用,就是能晒到太阳的时间少了。光照不足不仅不利于钙质吸收,还会引起抑郁症状。你可别奇怪家里的小朋友怎么状态不佳、脾气臭臭呢!没准就是抑郁的表现。而孩子通常觉得“我辛苦了一个学期,假期就应该放松”,不仅在家为所欲为,连脾气都见长了。
对策
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就会遵守规矩,在家就肆无忌惮。是因为家更让他有归属感和安全感,这不见得是坏事。但也需要给他建立一定的规则和秩序,这样他才能更自如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太过放任,反而会使他缺乏安全感,茫然不知所措。
假期安全,注意事项
不让孩子独自在家,不让孩子攀爬阳台、门窗或其他高处;
教育孩子不玩家中的插座、开关、打火机、尖锐或易吞服的物品;
家中的药品要妥善保管,煤气阀门要及时关闭,热水瓶要放在孩子不易碰到的地方;
孩子外出要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不离开成人的视线;
教育幼儿乘坐公交或私家车时,尤其上下车时注意交通安全;
让孩子牢记一个联系电话,万一发生意外可以立即拨打。
宝宝这些习惯其实并不“坏”
4岁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年龄,对付4岁的孩子,以紧守原则为好。
1.体力
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2.情绪
很玩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以至成年。
3.智慧
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4.社交
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5.行为上应注意之点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飞人、一只怪兽,电视上的真假动作亦慢慢学习把真实和虚构分开。
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四大坏习惯影响宝宝的智力
据研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常能影响孩子智力的发育,值得广大家长的注意。
头发过长
同人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一样,头发也需要营养,且其所需的营养物质种类有几十种之多。由于头发所需营养全部来自头部的血液循环,所以头发过长,所消耗的营养势必就多,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
食不厌精
少食或不食粗纤维蔬菜这些孩子大便在肠道中的停留时间将会延长,人体就会吸收其中过多的有毒物质。当这些有毒物质的量超过肝脏解毒能力时,多余部分将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侵害中枢神经,造成中枢神经中毒,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等症状,久之影响智力发育。
甜食过量
脑部的正常发育离不开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过量可影响食欲,从而减少高蛋白及多种营养物质的摄取。
轻视早餐
美国学者的实验证明,在其余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吃高蛋白早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优于吃素食早餐者,而不吃早餐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差。
最易毁掉宝宝的5大坏习惯
最易毁掉宝宝的5大坏习惯
都说学坏容易学好难,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家长一些不经意的小动作或者不当的教育方式都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有些坏习惯就像一个魔鬼,你不留神就会毁掉你宝宝的一生。
1、穿衣太慢,帮他穿
一些家长早上赶着时间上班,因此会觉得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很耗费时间,便自己动手帮孩子穿衣服,但是穿衣服是宝宝应该要学会的一种技能,父母既要培养孩子自己穿衣的兴趣,也要耐心教导孩子学习好这个技能。
提前让宝宝选择要穿的衣服。家长可以在前一晚睡觉前让宝宝选择第二天想要穿的衣服,家长可以尽量引导他选择自己容易穿的衣服,则能够在第二天早上节省一些时间。
耐心教导孩子穿衣技巧。宝宝年龄比较小,穿衣服还需要妈妈的帮忙,因此一般以配合动作为主。妈妈可以一边穿一边用语言指示宝宝加以配合。比如穿袖子的时候,你可以拿着袖子,然后让宝宝把手伸进袖子。家长买衣服时尽量还一些套头的衣服,让宝宝比较容易穿,另外妈妈还要让宝宝学会区分前后,教他有商标的是反面,应该穿在里面,商标应该在脖子后面。
如果早上时间真的很紧,妈妈不得不帮孩子穿衣服,那么你要把事情的原委讲清楚,告诉他你很为他想要自己穿衣服而感到自豪,但是今天特殊,你们得快点儿行动,让她知道她下一次可以自己穿衣服。
2、吵着要买某个玩具,赶快买
家里明明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但是家里的小少爷还经常吵着要买新的玩具,面对这样的“玩具控”家长应该怎么办?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受不了孩子的吵闹攻击,赶紧满足孩子的玩具需求。但其实家长的这种“有求必应”往往会让孩子养成骄纵的性格。
坚定立场
孩子在大街上大吵大闹要买某个玩具,一些家长很容易因周围环境而屈服于孩子的要求。长时间如此孩子很容易会形成一个意识,只要坚持大吵大闹让家长尴尬那么自己的愿望往往很容易被实现,因此下一次孩子为求达到目的吵闹得更厉害。因此,家长应该要鉴定立场,无论孩子吵闹到什么程度都绝不要让步,让孩子知道这一哭二闹来买玩具是不成功的。
制定购买计划
家长可以和孩子制定买玩具的计划,跟孩子说每个月只有一定数额的零用钱可以用来购买玩具,如果想买的玩具超过每个月的预算,则告诉他积攥到下个月才买。另外孩子想要获得玩具资金,要完成爸爸妈妈布置的任务,例如晚餐过后要帮忙收拾餐具一个月要达到20次。让孩子知道有付出才有收获。孩子完成任务得到玩具,妈妈要记得祝贺孩子哦,这样能够很好地强化孩子的成功感呢。
3、打破杯子,大怒打骂
有时孩子粗心大意,喝完水的杯子放在桌子边缘,后来又不小心撞到摔破;有时孩子想要帮妈妈的忙在晚餐过后收拾碗筷,但是一时手滑摔破碗。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小意外,作为家长的你是怎么对待孩子的呢?其实孩子打破杯子也是很受惊吓呢,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事肯定要受到家长的责骂,因此意外过后孩子便战战兢兢地站在那里一脸无辜的眼神。
孩子做错事,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越帮越忙”,类似这样的责骂其实让孩子很受伤呢。他们并不是故意去打破杯子的,他们甚至一开始是出于好意去帮妈妈的忙,可是却换来责骂,下次孩子就肯定不会再愿意去帮妈妈的忙了。
妈妈应该在意外发生后,蹲下来摸摸孩子的头,温柔地跟他说“不要紧,没受伤就好,不过下次记得要小心一点,现在去拿扫把把它清理干净吧”,家长要让孩子懂得打破杯子是他的责任,做错事要道歉,同时也要承担责任后果,采取积极的行动弥补错误。要记住,孩子犯错误就发火,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创。
4、总是尿床,拿来当笑话
8岁的钟钟晚上尿床了,第二天妈妈当着爷爷奶奶的面笑话钟钟,“这个月你都尿了8次了,总不能尿到娶媳妇的年龄吧!”家里人都笑个不停,钟钟羞得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钟钟于是一整天都很不开心,连小朋友喊他出去玩,他都不去。钟钟想,我愿意尿床吗?可我为什么尿尿时就醒不了呢?于是,强强的心理压力增大。
通常,经常尿床的孩子大多缺乏自信心、处世能力差、焦虑、恐惧集体生活,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成年后难以与他人沟通、偏执、具有暴力倾向等。孩子尿了床,父母把孩子尿床的事当成笑谈,尤其是在很多人面前谈论,不注意对孩子隐私起码的尊重,不仅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和自闭现象。
所以如果孩子尿床了,家长应该理解,以爱心去对待而不是到处宣扬。家长还可以用控制孩子睡前饮水量、夜间勤于叫醒孩子等矫正手段帮助孩子。
家长不要管制宝宝的这些“坏习惯”
家长不要管制宝宝的这些“坏习惯”
“坏毛病”一:吃手指
小婴儿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于所有的一切都是很陌生的,所以就会用嘴来探索世界,1岁之内孩子有一个口腔敏感期,不管拿到什么东西都想要放到嘴巴里面,来感知物体的味道、质地、性状等,这样他就会觉得对于这个世界又熟悉了一点。
一般这种情况会持续好几个月,如果你强行让宝宝停止了,那么就会出现口腔敏感期滞后的情况,差不多在一岁后会有补偿性反应,严重的还会咬人。而在宝宝一岁的时候想让宝宝戒掉就更加困难了,很多时候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后。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给宝宝经常洗洗手,指甲剪好、磨平,接着在宝宝想要吃手指的时候就放任他!家里的卫生也一定要搞好,一些脏东西及时处理好。
切忌:看着他的手不让他吃,不要给宝宝戴手套来限制宝宝的行为。
“坏毛病”二:四处爬
爬是对孩子感觉统合和小脑平衡最重要的训练,可以让宝宝知道更多的东西,让宝宝的认知能力更好地得到锻炼。
如果宝宝对于爬行不是很擅长的话,那么就会导致感统失调和平衡力差,感统失调的孩子以后做事情就会不专注、容易沮丧和不乐观。宝宝半岁后就想要爬来爬去了,从匍匐爬行到跪着爬。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给宝宝买衣服的时候要注意质量。同时,像厨房重地等“危险”地带,一定不能够让宝宝爬进去。
切忌:走哪儿抱哪儿,不给孩子任何自己锻炼的机会。
“坏毛病”三:扔东西
扔东西对于宝宝来说也是很有趣的。宝宝扔东西的时候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同时手眼协调能力也受到了锻炼。
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以把“扔”和“捡”当成个亲子游戏玩,在“扔”和“捡”时候来培养感情、增加和宝宝的身体接触,让宝宝可以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和宝宝的配合也能够培养宝宝的积极反应,让宝宝更加自信。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可以找个地方专门玩游戏,给宝宝准备质地不同、颜色各异的玩具。
切忌:总是批评孩子:“你怎么老是乱扔东西,再这样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坏毛病”四:手抓饭
宝贝开始吃辅食了,可是宝宝不喜欢用工具,喜欢直接拿着手来吃东西,拿到什么就吃什么。
这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爸爸妈妈要明白,能用手抓饭的宝贝其实是很棒的,当宝宝试图用勺子戳到食物,接着把饭拿到嘴边,想方设法把勺子送进嘴里时,是他们第一次自我定位和空间延展的重合敏感期。
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去超市给孩子购买一套专用的餐具,然后可以多买几个勺子让孩子锻炼。再给他穿好罩衣,每个碗里面少乘一些,然后让宝宝自己锻炼,自己吃饭。
切忌:不要看宝宝吃的不好,就直接给宝宝喂饭,对于宝宝吃饭也不能够太过于关注,不要对宝宝的行为一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