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心得: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

发布时间:2020-09-19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心得: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育儿心得: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

现在处处可见放养型教师,保姆型教师,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把成功的机会换给孩子。其实孩子都是很喜欢动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包办替代孩子穿衣服,给孩子喂饭,导致孩子喜欢做什么事情都喜欢依赖父母,吃饭没有家长喂饭就不吃,衣服哭闹等着家长来穿。学习方面,可谓是家长占据了孩子的主动权,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都给孩子抱各种课外班,幼儿自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逐渐下降,所以我认为改善这一现象有以下几种办法

一、提供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索教师与家长主动放手,大胆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如果你一味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孩子会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请求你来帮助他。逐渐的让幼儿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下降,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候,可以重复幼儿遇到的问题,帮助幼儿延长思考的时间,带着幼儿在家或者在班级里转一转如果这时候幼儿看见一件东西,他认为能够解决问题,你确认为不能,但是你要憋住,让他自主探索,只有经过不断尝试,孩子与材料充分的接触了,孩子才能发挥这个材料的更宽更广的用途。当看到他们自己解决字的问题时候,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是一种自信的笑容。既给幼儿增加了自信,又使幼儿自己解决了问题,增加了幼儿的成功经验,家长和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每天给与幼儿一种成功感一种习惯需要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完成,幼儿的成功感也是一样的,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给予幼儿成功感,使他们产生自信,可以在班中为动手能力不强的幼儿或者自信心不强的幼儿,最大限度发掘它们的优点,设置专门的小专题的主题墙,给与幼儿自信,内容有观察幼儿制作的过程图片与文字,还有观察到幼儿进步点。给与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让幼儿感受到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支持幼儿自主发展,成功总在细节中体现,或许孩子不知道可以尝试哪一种材料帮助自己时,你可以给幼儿两种选择,请幼儿选择一种进行尝试,当孩子用这种材料帮助自己把作品完成,这就是一种成功的感受。WwW.YJs21.COm

当幼儿像你展示作品时候,即使你能够看出画面的所有内容或者你认为这幅画面没有内容,你可以踏实下来,装作什么都不知道,向幼儿请教一般,可以问你可以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吗?我很好奇你这个用绿色的笔画的是什么?激发幼儿表达的欲望,这又是一种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方法。孩子像你清楚地讲述了他的作品内容,也许你认为他画的是什么。但是他给你讲述的时候,你会感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它融入了自己的创意,以自己的想法,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和成人的关系进了一步。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一样有纠结和迷茫

其实在育儿路上,我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有惊喜、有纠结、有烦恼。比如我儿子现在四五岁,正是到了该有规矩的年龄,可是一旦立规矩,就意味着有冲突。他开始感觉妈妈在约束他了,妈妈好像没有以前好了。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只能慢慢摸索着来。再比如说他这个年龄段,开始跟我探讨死亡的话题了。怎么跟他沟通这件事,减少他的一些担心和忧虑?我也没把握。

一样用事实验证书本

不过,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我印证了心理学中提到的孩子发展的规律,而且知道必须尊重这些规律。在这点上,我可能比较具有专业的优势。比如儿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一次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爸爸就让他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弟弟玩,希望他能够懂得分享。结果当他看到儿子护着自己的玩具,不愿意给弟弟玩时就非常生气,甚至“上纲上线”到他会不会长大后不懂得关爱、不孝顺父母等等。当他把这些焦虑告诉我,并问我是不是必须纠正儿子的时候,我告诉他,别紧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建立了“我”的概念,当然不愿意分享。等他过了这个阶段,自然就好了。唉,当时我的这番说辞,还被当成是因为太晚要孩子而溺爱他的“罪证”。但事实却帮我洗脱了“罪名”,现在再有小朋友来家里玩,儿子会特别热情地把玩具拿出来一起玩。

这些知识,并非专家才具备,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主动了解。我们在职业中需要不断地拿各种证书,那么在育儿过程中,是不是也该多学习一些,也具备当父母的资格呢?

我还想说,学习不是照搬某个专家的观点或方法,而是要融会贯通——在有了某些基础知识之后,通过对自己孩子的观察、了解和思考,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和方法。

星搭档洗衣凝珠点击收藏

专家妈妈也要反思

也许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先分辨一下,是我们做父母的需要调整自己,还是孩子有问题。

调整自我

儿子2岁左右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已经疲倦到了极限,每天晚上又累又困。小家伙好不容易把妈妈盼了回来,特别想在睡觉前听上几个故事,这也是每个孩子最享受的时光,可是我经常是只讲了一个故事,甚至是一个故事都没讲完就睡着了。开始的一段时间,被孩子摇醒了之后我很恼怒,也因此跟孩子嚷过、生气过。后来,我反思自己,这件事是我的问题,孩子的要求一点也不过分。于是我开始调整自己,比如强迫自己每天中午在办公室小睡一会儿,休息一下。要知道这么多年来,我从来不习惯午休。这样调整了之后,我每天回家后的精神确实好了很多,讲故事的矛盾也就这么解决了

事先说明

有段时间,我儿子特别喜欢买玩具,每次出门只要看见他喜欢的玩具,真的是抱着不松手,怎么劝都不听,非买不可。为这件事我也苦恼过,跟他发过脾气。后来我反思了一下,这里依然有我自己的问题。我没有向孩子说明出门和买玩具之间的关系,也许他一直把这两者做了必然的联系呢!所以后来,我每次带他出门前,都要跟他说明,我们要去干什么,是大概一个什么样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买玩具这一项等等。之后,就很少再出现他抱着玩具非买不可的场面了,他能够很清楚地分辨什么时候可以买,什么时候不能买。孩子其实都是非常懂事的,只是我们得真正去尊重他,比如要解释、要事先说明或征求他的意见,那样的话,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说我的专业对我的育儿有所帮助的话,也许就是我在很多事情上的反思要比其他妈妈更早、更敏捷一些吧!如果你也能敏感一些的话,一定也能做得很好。

让内心的我和现实的我统一

有一次,我们带孩子和亲戚们一起外出游玩,那天午饭后,大家都很疲倦了,儿子不知因为什么事让我生气了,我冷不丁地狠狠地拍了他一下。他当时很愕然,当他发现是我下的“狠手”之后,就开始大哭大闹,对我说狠话,甚至推我。说实话,在那种场合下,他的行为真的让我感到难堪,但我还是选择了忍耐。事情很快就有了转机,当他在回家的车上休息够了之后,开始转变态度,一直跟在我后面帮我干这干那,让我吃好吃的,对我嘘寒问暖。看来,他的情绪稳定了下来,在补偿自己的错误了。在这件事上,我也向他坦承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比如不应该在什么都没说明的情况下就拍他。

保护自尊心,才能自然接纳

这种情况,我想我重视的不是孩子必须认错、要马上改正等等,而是要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在此基础上让他接纳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其实,别看孩子小,他也有很多的担忧,也承受着很多的压力,是非常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是很容易受到伤害的。

我对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内心的我和现实生活中的我能够统一,是真实的。其实很多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多是因为只接纳自己符合习俗规范的那部分自我,而不自觉地把其与内心的真实需要分离开来,而外在又把自己理想化,造成了真实的自己和理想的自己之间的落差。那么我希望孩子尽可能地能体验到自己的真实想法,包括做错的事。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思维,通常偏向绝对化、全或无,认为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而且自己不会做错。那么,遇到事情时,通过冷静和检讨自己的行为,可以让孩子知道,谁都有可能做错,妈妈也会有错。但有错误改掉了,我就还是我。这就是在让他学会接纳真实的自我,也许这个自我并不完美。

1.不和孩子较真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在每个年龄段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爱争第一、不爱喊叔叔阿姨等等。这个时候,不管你是不是专家,都不必和孩子较真。比如叫人或者胆小、慢熟等问题,那是孩子的气质类型决定的,是遗传的,不是随便就可以改变的,在这上较真有意义吗?至于争第一,就更没有必要刻意地打击孩子,他早晚都要在真实的生活中明白人不可能永远第一这个道理。

顺其自然,不较真,孩子会成长得更顺利。

2.孩子什么都能听懂

我认为孩子的吸收能力是很强的,他什么都能听懂。所以,当他提问时,最好给他正确而丰富的讲解。比如我儿子,很关注日本地震、核辐射等等,他跟我们一起看电视,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不会说你是小孩子,你不懂,或者你不用管,而是会尽量给他讲解,没想到他真的能记住很多,还去幼儿园给别的小朋友讲。这更加印证了孩子天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就看我们重视的程度和引导方法了。

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我儿子很专注,他喜欢阅读,可以自己看上半个小时的书,也喜欢安静地玩拼插玩具,一鼓作气地把模型拼好。专注这个问题可能也是让很多妈妈焦虑的话题,但这和家庭的榜样作用有关。比如我家,孩子的爸爸在带他玩拼插玩具时都是很专心的,不拼好不罢休,那么孩子自然会以他为榜样。

再一个反证就是我在某个阶段脾气比较暴躁,爱发火。后来我突然发现,过了一段时间,儿子也爱发脾气了,甚至能在他发起脾气的样子中找到我的影子。我赶紧调整自己,梳理情绪,现在儿子也变得平和多了。

所以,无论在哪个方面,无论在生活的任何细节上,父母的榜样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1.不和孩子较真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在每个年龄段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爱争第一、不爱喊叔叔阿姨等等。这个时候,不管你是不是专家,都不必和孩子较真。比如叫人或者胆小、慢熟等问题,那是孩子的气质类型决定的,是遗传的,不是随便就可以改变的,在这上较真有意义吗?至于争第一,就更没有必要刻意地打击孩子,他早晚都要在真实的生活中明白人不可能永远第一这个道理。

顺其自然,不较真,孩子会成长得更顺利。

2.孩子什么都能听懂

我认为孩子的吸收能力是很强的,他什么都能听懂。所以,当他提问时,最好给他正确而丰富的讲解。比如我儿子,很关注日本地震、核辐射等等,他跟我们一起看电视,也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不会说你是小孩子,你不懂,或者你不用管,而是会尽量给他讲解,没想到他真的能记住很多,还去幼儿园给别的小朋友讲。这更加印证了孩子天生具有的学习能力,就看我们重视的程度和引导方法了。

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我儿子很专注,他喜欢阅读,可以自己看上半个小时的书,也喜欢安静地玩拼插玩具,一鼓作气地把模型拼好。专注这个问题可能也是让很多妈妈焦虑的话题,但这和家庭的榜样作用有关。比如我家,孩子的爸爸在带他玩拼插玩具时都是很专心的,不拼好不罢休,那么孩子自然会以他为榜样。

再一个反证就是我在某个阶段脾气比较暴躁,爱发火。后来我突然发现,过了一段时间,儿子也爱发脾气了,甚至能在他发起脾气的样子中找到我的影子。我赶紧调整自己,梳理情绪,现在儿子也变得平和多了。

所以,无论在哪个方面,无论在生活的任何细节上,父母的榜样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从孩子忘带东西说起,别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每天上午,学校的保安师傅都会有一个雷打不动的任务,就是穿梭在校园各个班级,把一些文具、水杯、跳绳之类的东西,送到它们的小主人手中。这些物品不是学生丢失在校园的,而是早上孩子忘记带了,家长送到学校门卫的。我在校门口值日的时候,好几次碰到有家长匆匆把东西送来:“老师,我孩子忘记带笔袋了,能帮我带进去吗?”“我孩子的语文书忘带了,麻烦你帮我带进去。”……一个下雨天,一个奶奶手里拿着一把尺来了:“我孩子是一8班的,尺子掉在家了。”我说:“没事的,他自己会想办法解决的。”“他会被老师批评的,回来要哭闹的!你帮我带给他吧!”“那你放在保安室,写个名字贴在上面,呆会我帮你叫人带进去。”可她却不放心,手里拿着直尺,不停地拉着进校园的孩子问:“你是几班的?你认识某某吗?”连问了几个孩子,都不是同一个班的。最后,我请一位老师帮忙带进去,她才放心地离开。

感慨家长对孩子真是“尽心尽责”:尽心尽责地帮他们“处理麻烦”、“解决后顾之忧”。这样做,家长真的是在帮助孩子吗?看似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实际上却是在帮孩子逃避责任,逃避了自己因马虎大意可能受的批评,逃避了他本来要承担的责任。试想:每次忘记带东西,总会有家长及时帮他送来,哪个孩子会自己用心去准备所需要的物品?因为有坚强的后盾,所以他们就永远用不着学着准备自己的东西,反正到时候会有人送过来。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孩子永远不用为自己的丢三落四付出代价,他永远都学不会自己打理好自己的东西,什么事情都要靠别人操心。

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孩子忘记带东西了,但又必须要用,那他就面临着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考验,不同的孩子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有人会开口问同学借,有人会向老师求助,有人会用其他物品代替,我就见过一个忘带直尺的孩子,连线时用铅笔来代替直尺,也连出了直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巧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而家长们这一“送”,剥夺了一个绝好的、锻炼孩子的机会。

追根究底,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太狭隘、太片面,认为不让孩子受半点挫折,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爱孩子,及时帮孩子解决“后顾之忧”是爱孩子。真正的爱孩子,是做对孩子成长有利的事,做能让孩子早日独立、自主的事。

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大自然中,狐狸妈妈把刚长大的小狐狸赶出窝去,老鹰把小鹰扔下悬崖逼它学会飞翔,小黄羊生下几分钟就得站起来跟着妈妈奔跑

,否则就会被狼吃掉……动物都明白这个道理:要早日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生存的技能,不要依赖父母。可我们人类却舍不得让孩子在风雨中锻炼。在我们许多家庭里,家长过多地收权,过分地揽权、霸权,抑制了孩子的个性发育,影响了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始终把孩子攥在手掌心,老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的,孩子不仅缺失了自由成长的机会,而且自我保护本能也逐渐退化。

爱孩子,就别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

育儿心得:别指望他人给你带孩子


育儿心得:别指望他人给你带孩子

住我家楼上的小夫妻爱吵架,在整栋楼都出了名。

有时半夜两三点,夫妻俩也会突然“开战”,骂骂咧咧摔盆砸碗,甚至大打出手,两岁多的儿子被吓得嚎啕大哭。

吵来吵去,原因居然只有一个:男方的父母不来带孩子。

没孩子的时候,二人世界过得有滋有味,房贷车贷不在话下。但自从有了孩子,公婆却守着乡下的几亩薄田不肯到城里来长住,说“把孩子放回老家,我就给你带”。

妻子不想把孩子放回老家做“留守儿童”,只得无奈做了全职妈妈。双薪家庭变单薪,经济压力由此而生,夫妻间的感情也随着“钱”而变俗变糟。

她吐苦水:“我父母要带我哥家的双胞胎,顾不了我。公婆年纪并不大,身体也很好。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帮我们带孩子,更不明白为什么我老公不去说服他们。想起这事儿我心里就拧成一个‘疙瘩’,觉得是他们亏欠了我!”看的出,她为此很痛苦,甚至掉入了“你们都不给我带孩子,我跟你们没完”的泥淖。

其实,“强扭的瓜不甜”。试图改变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只会消耗女人有限的精力。与其整天抱怨、争吵,不如多想想如何有质量地陪伴孩子。

更何况,为此跟老公终日吵得天翻地覆,既伤害夫妻感情,又给孩子营造了充满火药味的家庭氛围。何苦呢?得不偿失啊!

人活着不如有些骨气——你们不帮我带孩子,那我就自己带,而且我还要把他养得很好。若她以这种方式“赌气”,想必能发现另一番人生。

大学舍友F结婚多年,因习惯性流产,怀孕多次未果。好不容易终于努力保胎生下了儿子。全家人都乐坏了,早早请来一个据说经验非常丰富的高价月嫂伺候月子和带婴儿。

宝宝满月,我便兴冲冲地带着礼物去看他们娘俩,却发现新妈咪一脸憔悴和苦闷。原来,孩子出生后就跟月嫂睡,全家人也挺满意挺省心的。但在宝宝出生26天的时候,月嫂不知为何辞职走了。

这一走可不得了啊,接下来的几天宝宝哭闹不止,不要任何人抱,睡眠很少,质量也不好。新手妈咪F一筹莫展,手忙脚乱自己也没休息好,就觉得好烦好烦,烦得产后抑郁症都要发作了。索性就摆明了态度不愿意带孩子。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当我问F:“好多人没有母乳,千方百计的催奶。你为什么宁可吃回奶药,都不给宝宝吃母乳?太可惜了!”

她说:“因为奶粉谁喂都可以啊!我想尽快上班,不想让宝宝太依恋我,所以不敢母乳,甚至不敢怎么抱他。”我不禁吃了一惊:“你又不缺钱,干嘛急着上班?”

她说:“好几个人盯着我的职位呢,我再不回去就彻底被冷藏了,反正公婆愿意给我带孩子。再说,我们将来要送儿子出国,花钱的地方多着呢,靠老公一个人打拼不行啊!”

因为怕宝宝太依赖自己而故意不与孩子亲近?我想F大概是还没有适应妈妈这个身份,随口说的吧。可后来,她都没过完3个月的产假,就真的去上班了。

现在宝宝才不到半岁,就独自常住爷爷奶奶家,他们夫妻俩们每周末去看他。真是心疼这孩子,和留守儿童有什么分别……

你经历了千辛万苦,才得到一个小天使,却在宝宝最需要你的时候把他交给别人带,连他睡得好不好、每天喝几次奶都不了解。再高的职位,再多的收入,值得吗?对孩子来说,什么都比不过妈妈温暖的怀抱呀!

在亲朋好友眼里,我算是个很“作”的妈妈。

因为,我拒绝公公婆婆要帮我带孩子的好意,放弃高薪的工作,心安理得花着老公赚的钱,“没出息”的在家带孩子。

而且,我一个人带孩子分分钟累成狗:喂奶、陪玩、陪睡、做辅食、做家务、随时随地收拾娃的“作案现场”,还要时刻绷紧每一个神经细胞以确保娃的安全。

为了给娃“37℃的爱”,松垮没型的哺乳内衣,爱美的我穿了两年多;从怀孕起就收起了心爱的口红和高跟鞋,素面朝天地蹬着运动鞋散步遛娃,平和自信的笑容成了我最好的化妆品。

也曾有朋友问,你脱离社会至少三年,会不会out?会不会永远就追不上自己原本的脚步了?

是呀,作为全职妈妈,我当然害怕自己脱离社会,也曾因暂停事业而迷茫过。好在现在网络空前发达,学习资源很丰富,夜深人静的时候读几页书、听听喜欢的线上讲座,感觉心里踏实了许多。所以,只要我不愿意,就不会被封闭。

当然,经济压力是一个逃不开的话题。供房供车养孩子人情往来,全体压力都背在孩子爸一人身上,好在,老公擦了擦头上的汗说:“媳妇,谢谢你做我的‘财政部长’,放心吧,我还挺得住!”

我们认真权衡过,三年全职妈妈的生涯,换来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且让我学会跟随孩子的脚步、听从自己的内心,真心觉得太超值了。

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对周遭的事物充满爱心和好奇心,我所有的辛劳和委屈都烟消云散。见证一个小生命的成长,我的心里满是感恩,如是而已。

育儿心得:孩子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

“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摘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穷有穷的玩法,而且我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允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一种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我们跳皮筋、砍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所以我们会自己解决规则认同的问题。再来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他们在玩的时候就缺失了这种规则的协商和认同。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材生,却总是磕磕碰碰、与人有那么多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作“规则”,已经晚了。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

我们都懂得“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

“言传不如身教”,相对于行为的强大,思想和语言往往是苍白的。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我们就告诉她,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我们以前带她出去玩时,她都会带一个布娃娃,说那是她“妹妹”。但是到了4岁,出去玩她就不带她的“妹妹”了。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我要腾出手来扶我姥姥啊!”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回来后她一手握着一只鸡蛋,吃饭时也攥着不放。我们都笑她,“你那鸡蛋都快孵出小鸡来了。”在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她也舍不得放下。就这样,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一进门还没来得及换鞋,她就扑到姥姥怀里说:“姥姥,我给你带回来两只鸡蛋!”那一刻我心里挺惭愧的,因为我顶多想到给我妈妈买些土特产,但没想过不花钱还能给她带回来什么。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一个从小懂得牵挂别人的人,长大了才可能被别人牵挂。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们常感到人越来越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越来越失去了属于每个家庭的烙印。“烙印”这个词的英文是“brand”,它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品牌”。企业要有品牌,其实人也需要有品牌。人的品牌不是指你拥有几亿资产,拿到了多么高的学位,或是有多么显赫的地位,而是我们带着什么样的家族烙印融入社会,我们用一种什么样的个人印记去对抗过于规范化的“流水线”。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和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让我郁闷的是,后来家里每逢打坏什么东西,她都特别高兴,说:“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的时候更好看!”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我们做父母,要培养孩子掌握自我修复的能力,要传递给孩子一种态度,让他们明白该怎样去面对挑战。如果你告诉孩子:“我会把你呵护得好好的,你这一辈子都不会打破花篮。”这就是谎言了。孩子不仅会打破花篮,还会打破他们自己,会撞得头破血流。这时候就要看他们有没有一种能力,像修复花篮一样把自己修复得更好,这种能力,我觉得在4岁时告诉他们,并不算太早。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中国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到六七十,难道就不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一位80岁的老奶奶,能够跟孙子学着玩游戏,能够试试孙女的新裙子,能够跟孩子出去郊游,我相信这个老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她仍然保持着成长的力量。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我记得女儿5个多月就在选择玩具这件事上,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个人取向。她的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她喜欢“咔啦咔啦”起劲地拧瓶盖。我们家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我们的社区经常会举办孩子们的游艺比赛,有一次我女儿去玩,得了很多奖券,可以兑换玩具或是家庭卫生用品。之前她都是换气球的,但那一次她特别犹豫,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我已经是大孩子了,不要气球了!”那时候正闹“甲流”,她就选了一块洗衣皂。回家以后,她一天十遍八遍地提醒我们:“你们洗洗手吧,那个肥皂是我带回来的!”家里的洗手液都不能用,洗手全用她拿回来的洗衣皂,那段时间我们全家人的手都特粗糙!但是我们觉得要充分肯定她的劳动,因为她牺牲了自己的气球,她在为我们着想。“尊严”关联着“责任”,她有这种意识,觉得能为别人做事很光荣。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

后来她竟然开始给人讲诗了。杜甫的《春望》,我听她给别人讲过一个特别“雷人”的解释。她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说的是杜甫他们那儿地震了。国还在,但是震破了;山河也在,但是走样了。为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因为地震太厉害了,大家很伤心。”听着她这个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没有办法纠正她。她3岁时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惨景,4岁时看到玉树地震,后来她又看到日本海啸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种苦难。所以我想,那就让她这样解读吧,长大了老师会给她讲“安史之乱”的。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我很留恋她可以胡说八道的自由。她不知道什么是权威,她认为她有阐释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可能到她读小学时就要被剥夺了。我认为小孩子在思想上的自由期持续得越长越好,这样等他们长大了,还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有一次女儿坐在床上看唐诗,正好那个标题的字她都认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像见到老朋友似的点点头说:“哦,这也是王维的。”我就教她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讲到一半,她说:“王维的诗,也不是都好。”我说:“怎么不好了?”她说:“不押韵。”我一看,还真是不押韵。到了晚上,我正在漱口,她突然摇头晃脑地感慨:“李白这个人,写诗还是可以的。”我一口水差点喷出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起码比王维押韵。”我后来一想,李白的诗不管多么清浅通俗,还真都押韵。我发现她能讲出一些我没想到的道理,因为我讲诗词讲了那么多年,对大家难免心怀敬畏,却也失去了一个小孩子对诗词的遴选标准。所以,现在经常是她给我讲诗词,我觉得这很有意思,我愿意呵护她这种自由的权利。

让一个人有尊严、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一种期许。有时我看着女儿练琴、跳舞或者画画,我就很欣慰。我一点都不求她在专业上能有多大成绩,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种快乐的能力,就够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缺少艺术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儿酷爱画画,碰上别人过生日、送礼物,她都说:“我给你画幅画吧!”口气就跟齐白石似的。她现在还不会写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时候,她可以用绘画记录旅游日记。我觉得这个挺好,因为她有自己的表达,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因为没钱而被剥夺,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让自己快乐起来。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成功”,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但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一个人,只要生命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对料事如神的老酋长很不服气,有一天他捉了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鸟放在身后,问老酋长:“我手里的小鸟是生还是死?”他想,你要说它是活的,我手指一捻就掐死它;你要说是死的,我手心一张就让它飞起来。凭什么你说的都是对的?我一定让你错一回!结果,那位睿智的老人只是宽容地一笑,他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

这是一个好故事,它关乎生命的成长。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

家园共育《育儿心得: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 教育随笔: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 现在处处可见放养型教师,保姆型教师,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把成功的机会换给孩子。其实孩子都是很喜欢动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包...
    2021-05-0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不要剥夺孩子成功的喜悦 现在处处可见放养型教师,保姆型教师,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把成功的机会换给孩子。其实孩子都是很喜欢动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包办替代孩子穿衣服,给孩子喂饭,导致...
    2021-04-30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别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求 小朋友们吃完点心陆陆续续地搬着小椅子坐下来看书。今天我请小朋友们阅读“安全教育”小课本。他们很喜欢,都挺安静地在看书,过了一会儿,我请看好的小朋友将书送回来。一个两个……我看到坤坤把书放好了,开心的走...
    2020-07-16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一样有纠结和迷茫 其实在育儿路上,我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有惊喜、有纠结、有烦恼。比如我儿子现在四五岁,正是到了该有规矩的年龄,可是一旦立规矩,就意味着有冲突。他开始感觉妈妈...
    2020-08-25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1.不和孩子较真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在每个年龄段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爱争第一、不爱喊叔叔阿姨等等。这个时候,不管你是不是专家,都不必和孩子较真。比如叫人或者胆小、慢熟...
    2020-08-10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别剥夺了孩子成功的喜悦 现在处处可见放养型教师,保姆型教师,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把成功的机会换给孩子。其实孩子都是很喜欢动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包...

2021-05-06 阅读全文

现在处处可见放养型教师,保姆型教师,有的孩子甚至上了大学,生活还不能自理,而今天我要说的是把成功的机会换给孩子。其实孩子都是很喜欢动手的。生活方面有的时候家长们喜欢包办替代孩子穿衣服,给孩子喂饭,导致...

2021-04-30 阅读全文

小朋友们吃完点心陆陆续续地搬着小椅子坐下来看书。今天我请小朋友们阅读“安全教育”小课本。他们很喜欢,都挺安静地在看书,过了一会儿,我请看好的小朋友将书送回来。一个两个……我看到坤坤把书放好了,开心的走...

2020-07-16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一样有纠结和迷茫 其实在育儿路上,我和所有的妈妈一样,有惊喜、有纠结、有烦恼。比如我儿子现在四五岁,正是到了该有规矩的年龄,可是一旦立规矩,就意味着有冲突。他开始感觉妈妈...

2020-08-25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千万别和孩子较真 1.不和孩子较真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他在每个年龄段也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如爱争第一、不爱喊叔叔阿姨等等。这个时候,不管你是不是专家,都不必和孩子较真。比如叫人或者胆小、慢熟...

2020-08-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