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小怕事 大人反思了吗?错在教育方式
发布时间:2020-08-21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很多孩子在幼儿时期都特别胆小,不敢做摇摇,不敢自己买东西,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有时候自己带了玩具出去,被其他孩子一把抢走了,自己哇哇大哭也不敢去要回来。他们的共性是,大人必须在他的视线范围以内,让他能看得到,才感觉到安全。但是家长着急了——孩子这么胆小怎么行?
看过心理学的书,里面大篇幅的写到,其实孩子胆小,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往往是生活中,父母教育孩子的很多做法不正确,在对待孩子的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处理的过于心急,反而造成了孩子的心里紧张的情绪。
我的学员里,小展是男孩子,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谁见了他都要上去和他打招呼,而他胆子却很小,见到外人不说一句话,赶紧躲在爸爸妈妈的背后,就连熟悉的人都很少说话,在我们这上课的说话也不闹,特别安静。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打打闹闹,他就坐在一旁看着不支声。爸爸妈妈既心疼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社会上,许多大人也会拘谨、腼腆、内向,这些个性的缘由可以追溯到他的幼儿和儿童时代。如果在幼儿的时候,小孩子的胆小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爱不会与他人交往、不合群的性格长此发展下去,就会阻碍他以后的成功。有的家长跟我说,我的孩子就是这样,其实他很棒的,他会什么什么。我告诉他的是,即使你的孩子有再多的聪明和才智,在当今的社会,也会因为他的不善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他一生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错了那么多年的教育方式你还在继续吗
在我们传统的家庭里讲究严父慈母,当然,现在的家庭也有很多虎妈猫爸,大致的意思是:父母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其实这很不合适,且没有必要。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个家庭,爸爸非常严厉,说一不二,基本不商量,母亲很柔和,习惯迁就孩子。这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严父慈母的家庭了,听起来似乎很美好,然而实际上这个孩子问题很多。
他最大的问题在于:很怕爸爸,在爸爸面前及其乖顺,父亲任何要求立即执行,即使有些过于严苛的要求。然而在妈妈面前,这个孩子乖张固执,妈妈说什么基本不听,为所欲为。所以,他是否听话,完全取决于父亲是不是在场。如果父亲在场,他就是乖宝宝,父亲不在场,他就各种闹腾。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欺软怕硬?是非不分?不讲理?最怕的是,他会对父亲充满叛逆和怨恨,然而又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成为一个心灵没有依靠的人。
“一个红脸一个黑脸”教育方式对孩子是有危害的:在这种教育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受到情感上的伤害。而且,如果爸爸妈妈对待一件事的态度都不一样,那么孩子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向,他不知道怎么样做是对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定要统一立场,这样孩子才不会被两种力量拉来扯去,不能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之所以很多人推崇这种一个黑脸一个红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认真地思考过教育,也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温和而坚定”。很多人都听过“温和而坚定”这种说法,但是大多数人,没有想过怎么去做。要想温和而坚定,有三个步骤:
一跟孩子建立孩子关系,让孩子对你有亲近感一岁多点的孩子,多陪他,爱抚他,藏在妈妈身后跟他玩躲猫猫的游戏,都可以。再大一点,四五岁,你可以关心他画里画了什么东西,周末去哪里玩过了,你也可以加入他的游戏,跟他赛跑之类的。到了六七岁,你可以关心她喜欢的形象,奥特曼或者女王艾莎,白雪公主之类的。
让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关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关系。
二你的内心很有原则,有底线父母内心需要很坚定,孩子可以决定什么,不可以决定什么,你要有一条标准线,原则和底线内心要清楚。比如两岁孩子可以决定自己要不要穿鞋,五岁孩子决定如何使用自己的零花钱,九岁孩子决定周末全家去哪里郊游,并且准备所需的点心和水等杂物。
如果是必须听从父母的事情,比如夜里九点上床睡觉,父母内心就要很坚定了。
九点钟的时候,去跟孩子说要睡觉了。如果孩子有些事还没做完,可以同意延长十分钟。
但是九点十分,父母必须把孩子带到床上,关灯睡觉。不管孩子哭闹还是使劲乱动,都必须让他在床上。可以在他哭闹时搂着他爱抚他,但不能让他去做别的事情。
父母内心要很安静,不要害怕孩子哭闹或挣扎,也不要因为孩子困难发火。坚信自己的原则,轻松些,静静地搂着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额头吻一下,但是切记,话不要多,少讲道理。
三温和而坚定,“坚定”要长期执行
明白了孩子在哪个阶段有多少自由,能承担多少责任。
这时候,父母内心有原则有底线,就要一直坚持这种原则和底线。
孩子可能因为不愿穿厚衣服在地上打滚,也可能因为没冰棒吃哭两三个小时,只要你下了决定,就不管他怎么做,把你的决定坚持下去。并且,孩子一直哭闹时,你需要爱抚他“宝贝,你还小,妈妈不让你吃冰棒是因为爱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的内心始终有原则,孩子也会长成内心有原则且自制力强的大人。因为他知道,耍赖哭闹都没用,该做的始终要做。
你一年一年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孩子也能感觉到自己内心慢慢长大,你始终陪在孩子左右,孩子也知道遇到任何困难,父母始终是港湾。
所以,请温和而坚定地对你的孩子吧。
孩子:你知道错了吗?
刚吃了茶点不久,便传来诺诺小朋友的喊声:“老师,航航朝我吐口水。”他的话音还没落,这时的航航又想给另一位小朋友吐口水,我叫:“航航!”听了叫声,他在地上翻了一个跟头,装作若无其事地走开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又有一名小朋友很不开心地走到我的跟前,向我诉说着航航的不良行为。航航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妈妈在联系册中也有说过:不知道为什么,航航最近在家爱吐口水了。据老师们前几天的观察,他这种情况在幼儿园里一直没出现,为什么今天会这样呢?暂时把他叫住,只是治标不治本,怎样才能把他的坏习惯纠正呢?于是,我放下手上的碗,神情严肃地对着他说:“航航,请你到陈老师这边来。”
这时,航航感到不对劲了,一边揉着小眼睛,“水滴”一边哗哗地流着,哭着说,“Miss,我知道错了,下次不会了。”我摸着他的头,轻轻地问:“你说你知道错了,那错在哪里?”他回答:“吐口水。”我再问:“你知道把口水吐在小朋友的脸上会怎样吗?”航航不知道如何回答了,我耐心地告诉他说:“第一,吐口水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第二,吐口水也是不讲卫生的一种行为,有一些疾病就是通过口水传染的,如果被传染了,人就会生病,你是想自己生病还是让小朋友生病呢?是生病好玩还是不生病与小朋友一起好玩呢?”
聪明的小家伙说:“生病了就要打针吃药,没有力气玩了,很难受的,我想不生病,我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我接着说,“你想和小朋友玩,那你的小嘴巴就不能吐口水给小朋友,记住了吗?”航航边点头边说:“知道了。”“那你能做到吗?”他说:“能做到。”“做不到怎么办?”我说,他摇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我又说:“如果你没做到,又向小朋友吐口水,那你只有一个人玩了,好吗?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喜欢知错就改、讲卫生、有礼貌、说话算数的航航,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做到!”为了能加深他的印象,我与他来了个君子协定——拉钩,然后小家伙开心地跑回自己的座位,跟着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去了。
当孩子犯错了,老师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你知道错了吗?”小朋友说,“我知道错了”。听了孩子说“知道错了”,老师们便让他回到群体中,事实上孩子真正犯了什么样的错,犯了这样的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我想孩子们是不知道的。当孩子们犯错了,老师们要用实际行动进行教育,让犯了错误的孩子真正地知道他错的原因,怎样做是正确的,同时也要让他适当地承受做错事的后果。
育儿知识:教导孩子学会善良,错了吗?
故事一
有一部韩国电影,叫《素媛》,是讲述小女孩素媛遭遇性侵后如何走出心灵的阴影和家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故事。
里面有一个这样的片段:素媛的爸爸问起她,为什么当时愿意跟那个陌生的叔叔走。她说:那个叔叔想让我给他撑伞,我本来想走的,可是我还是想帮他,我觉得应该给淋雨的叔叔撑伞,所以我就给他撑了。但人们都说是我的错,谁都不夸我。
教导孩子学会善良,真的错了吗?
故事二
莫言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自己幼年时期的一件事:有一天,莫言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莫言吓得要命,便一头钻进草垛,一整天都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莫言听到母亲呼唤他的乳名,便忐忑不安地从草垛里钻出来。莫言以为会遭到打骂,但母亲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说,只是摸着他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又有一次,莫言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其他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但莫言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了。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打了她一个耳光。母亲无力反抗,跌倒在地上。当时,莫言看到母亲嘴角流了血,沮丧无助的表情让他刻骨铭心。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想冲上去找他报仇时,却被母亲一把拉住,母亲平静地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教导孩子学会善良,没错。宽容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所抱有的积极生活态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小可安民,大则强邦。古今中外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者,无不有宽广的胸怀,能容的度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长远生活准备。现在蹒跚学步的幼儿,终归有一天要长大,要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做一个善良的人一直是我们奉行的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可是,孩子因为善良受伤了,怎么办?不少父母面对这个问题,常常很矛盾。善良是一个很好的品质,可是,又会担心孩子因为过于善良而吃亏受伤受欺负而心疼。那么父母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善良的同时,不要让孩子失去机敏。教导孩子善良待人时让他们记住这两个判断准则:
一、我这样帮助别人,会不会给我自己带来危险?这应该是孩子要帮助别人前首先思考的问题。要让他们懂得分辨帮助别人时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如果确定不会才进一步选择是否要帮助别人。这并不是自私的想法,而是展现善良时应有的思考前提。小孩或许还不懂得判断什么是危险,这就需要父母们在日常中多注意引导:
可以用直觉来判断是否安全
孩子面临危险时,往往会有害怕的本能。而宝贝们年纪还少,多数时候并不知道那就是直觉。这时,父母们就可以告诉他们,当出现了你们觉得害怕的情况时,可以相信你们的直觉,不要答应别人的请求,立即离开。
允许孩子说“不”
中国的教育崇尚以孝为先,常教育孩子要听话。许多时候,孩子会因此习惯了顺从父母亲的意愿,而很少说出自己的不愿意。
因此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习惯性的用强制性口吻和孩子对话,像你现在必须得睡觉了或你得乖乖把饭吃了等等。久而久之,孩子也习惯了这样的命令方式,当遇到陌生人同样是强制命令时,他或许会因不懂拒绝或害怕而妥协。
父母们可以让孩子知道,只要他们觉得不对劲,比如有人要触碰他们的私处或者有人强迫他们做某事时,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或害怕时,都可以拒绝与离开。必要时,大声呼救。
二、别人让我帮忙,我勉强吗?我会不会不开心?
当孩子遇到别人的请求或求助时,他帮忙了之后,问一下他:你觉得开心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则代表孩子在那件事情上是打从心里愿意帮助他人的,这也是善良的一种正确体现。
如果答案是否定,那并不叫善良,可能是迁就、讨好或忍受等。因为当孩子帮助别人后,心里是委屈的,则代表这件事情,他并不是真的愿意帮助的,而是出于其它因素才选择去做的。如果帮助了别人之后,自身只会感到难受,这并不是善良的正确做法。因为真实的乐于助人,是会收获快乐的。
所以,当孩子想要对别人表现善意的时候,可以让他问问他自己内心:快乐吗?如果不,即使别人告诉他这件事情多么该做,多么值得做,都可以选择拒绝帮助别人,因为那样他并不快乐。
亲子教育--让孩子在课堂上大胆的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很优秀,却怎么也无法获得成功?也许不是他不够努力,只是他缺乏一种勇气。而这种勇气,需要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开始培养。那就是举手的勇气!
一位孩子就读于哈佛大学的妈妈的教子经验,十分值得各位家长借鉴。
女儿刚上一年级的第一天,她给女儿穿好衣服后,就送女儿去了学校。一路上,妈妈看得出来女儿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她轻声地询问到:“你想要老师和同学喜欢你吗?”女儿点头。“那你想要交到好朋友吗?”女儿再次点了点头。
“那妈妈教给你个魔法吧。在课堂上一定要多举手,老师提问也好,你自己有听不懂的地方也好,都要第一个举手,好不好?”
“为什么呢?”“因为你举手了,大家才会了解到你的想法,你的朋友才会走到你身边来哦。”
“嗯,妈妈,我记住了。”女儿狠狠地点了点头。
结果,半学期结束了,这位妈妈在去开家长会时,老师当着全部家长的面,大大地表扬了她的孩子。说孩子不仅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踊跃回答问题,成绩十分优秀。
就这样,这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养成了积极表现自己的习惯。以至于在后来的哈佛大学面试环节中,哪怕大家的分数相差无几,她还是以优秀的表达能力和大胆的自我展现,受到了在场面试官的一致青睐,成功进入了哈佛大学。
启示:教孩子在课堂上大胆地举手,可不光是交到朋友这么简单,而是为孩子开启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
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孩子要想找到机会举手发言,那必然是一直在聚精会神听课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而有了专注力,孩子的听课效率会大大提升,免去了很多回家后埋头苦钻研,熬到半夜才睡的麻烦。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一种习惯,而且抓的越早,后面的效果越好。
很多一事无成的人,往往就是缺乏专注力的结果。
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听完老师的提问,孩子马上举手发言,这就需要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运转大脑、组织语言,而且还要尽可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不仅活跃了孩子的思维,促进了语言发展,还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一箭多雕。
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的热情
做任何事之前,都得有投入的热情才行。孩子举手发言,才能使孩子更好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从而在其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和自信。同时,养成了积极参与的态度,孩子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不至于“不合群”。
帮助孩子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很多课上不积极发言的学生,通常喜欢自己一个人闷头研究,不仅浪费了时间,通常还容易出错,久而久之,容易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成为一个自卑的人。而通过课上举手发言,老师就能及时发现学生哪里理解的不够,并尽快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
提高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也是打开人际交往的第一把钥匙。不能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别人永远无法知道你在想些什么,也就无法为你提供帮助,慢慢的,你就会失去很多机会。而举手发言的孩子是有勇气的,他们遇到机遇时往往敢于表现自己,并抓住每一次机会,从而慢慢走向成功。
在新学期开始之际,妈妈们不如交给孩子一个小任务--举手发言吧。它将给予孩子勇气,增加孩子的学习乐趣;它更是将来一种走向成功的捷径!
成长故事连载:大胆妞大胆吗?
大胆妞
雨妞妞天生胆大,在家骑木马,骑着骑着就得站到木马上面去,不摔下来不罢休,每当掉下来被人抱住时,她可高兴了;她的小椅子不光是用来坐的,还用来当楼梯爬,非得站在椅子上面才行;抱她立在我家的水池子里给她洗小腿腿,池子滑,她一瞪,结果不小心出溜了一下,不但不怕,还逗得她咯儿咯儿直乐,自己赶紧再瞪,再出溜,简直成游戏了!
上次带雨宝宝去翻斗乐,她爬上了一个小高台,发现身后连着高台的地方有个斜坡,类似滑梯,她居然把小身子往斜坡上一顺,自己出溜下来了,吓坏我了,因为一岁的雨还从来没自己滑过滑梯呢,而且还是趴在上面滑下去,两边也没扶手保护,我也来不及跑过去接她,真是“出生牛犊不怕虎”呀!
今天下午,天气很晴朗,我和雨爸带她到我们小区的一个小广场里玩,我俩想看看她发现爸爸妈妈突然失踪了后会怎么办,便趁她专心看别的小孩儿玩汽车的时候,藏到了广场外的一个小假山后面,再叫她,你猜怎么着?她走到广场边上扶着石头栏杆,朝我们发声的方向看了看,没看见我们,便忘了这事儿了,开始挨个儿拍栏杆上每隔一两米就有一个的石头“鼓肚”,在这个“鼓肚”上温柔地拍两下,再走到下一个“鼓肚”那儿,再拍两下,笑死雨爸爸和我了,也不知她的小脑瓜里想着什么,在孤独的时候她还真会自己找乐儿玩儿!
孩子的“胆”是被吓大的吗?
“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一位骑自行车的年轻妈妈在路口停了下来,车后座上是她的女儿,大约五六岁的模样,妈妈左顾右盼,有点心不在焉,这时,女孩正在抹眼泪。
妈妈不耐烦地瞪了孩子一眼,说:“再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孩子低下了头,还在哭。妈妈注意到周围的人正在看她们母女俩,转头对女儿说:“再哭就让警察把你带走!”
女孩强忍泪水止住哭泣,嘴唇抽搐着,惊恐不安地看着妈妈。恐吓是一种“精神暴力”这位年轻的妈妈也许只是想管住孩子,让她不要在大街上哭泣,但她显然对这种方法的负面效应估计不足:孩子无形之中感受了精神暴力,相当于内心经受了一场拳打脚踢。
对孩子来说,成人说的话是无可争议的。一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听到妈妈说不要他了,他会当真,而不会想到那只是一句戏言。因为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父母说不要他了,就意味着他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这种意识一旦形成,会给他以后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他会不自觉地否定自己,贬低自己。
恐吓不仅会令孩子变得拘谨、胆小、说谎,还会导致成年以后的心理障碍。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一位30多岁的男士,事业很成功,但每当堵车或在封闭的电梯里时,他都会紧张、焦虑,以至于不敢一个人开车,不敢到外地出差。
原来,在他上小学前几年,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管他,爷爷奶奶就对他说,你要再不听话,我们也不要你了。使他觉得是自己不可爱,所以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为了哄他睡觉,就对他说,你再不睡觉,鬼就会来抓你……就这样,他吓得赶紧闭上眼睛,心里却在不停地想,鬼怎么怎么可怕……长大以后,这些童年往事渐渐淡忘了,但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却无法抹去,每每遇到挫折,便会被激发出来,出现前面提及的那些症状。
焦虑会“传染”
成年人对孩子采取恐吓、吓唬等方式时,往往是自己内心最焦虑、最无助的时候。生活的压力、内心的烦恼,常使成年人的内心失衡。这时,他们极易发现孩子身上的毛病和问题。
我们经常会见到,年轻的爸妈在那儿十分焦虑、激动地管教孩子。而孩子呢,爸妈讲的“大道理”还没听懂,却最先感受了父母内心的焦虑,因为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对情绪的接受速度要比“道理”快得多!
给父母的几点建议:
父母是孩子心灵的守护神。孩子的心灵需要润物细无声的关爱,恐吓或吓唬是一种笨办法。
为人父母,有必要时常内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以“都是为了孩子好”为借口,带着愤怒或焦躁的情绪训斥孩子?只有先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才能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孩子眼里的尘埃。
孩子情绪烦躁时,先不要急于压制他,而应及时察看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平静、祥和。如果发现自己内心很烦乱,就不要忙着教训孩子,请等自己平静之后再跟孩子对话。父母心平气和本身就是一针镇定剂,它有安抚孩子情绪的力量。
你在用大人的思想限制孩子吗?
最近在家长课堂上和一位妈妈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她关于自己孩子琦琦的教育有一些小烦恼。琦琦是个七岁的小男孩,活泼好动,总是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兴趣。前几天琦琦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外面吃饭,看到邻桌有一道菜式很新鲜,想要去看看。妈妈觉得孩子这样特别没礼貌,而且显得没有见过世面,很丢面子,便立刻制止了琦琦。但是孩子旺盛的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还时不时地瞟向那边,甚至想趁去洗手间的机会溜过去看看。爸爸发现后强行把他抱回来,严厉地呵斥了他。结果这两天琦琦一直表现得很顺从,但没精打采的,也不大像以前那样主动和人打招呼聊天了。妈妈觉得非常苦恼,类似的情况不是第一次了,孩子看起来是越来越乖了,可这对孩子的发展会不会有影响?这样的教育和限制到底应不应该?
一、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许多家长常常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考虑孩子的想法,可孩子本身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孩子的性格、思维、能力等方面虽然或多或少受到家庭的影响,但并不可能和家长完全一致。只简单地从大人的角度思考孩子的内心,这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和不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觉到家长和自己的隔阂,很容易感到委屈和困惑,情感受到伤害。就像琦琦的爸爸妈妈自己觉得去看别人餐桌上的菜这件事很不合适,感到丢脸、不好意思,便拒绝和阻止了琦琦的要求,但并未从琦琦的角度考虑过。对琦琦来说,那道菜很新奇很有趣,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动力,发生类似的情况并不奇怪。爸爸妈妈在发现琦琦的反应后,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感受制止他,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尊重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可以让孩子自己去邻桌请求是否可以看看,根据对方的回应来决定,既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又不失礼貌。
二、过度干涉限制孩子能力发展
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还不完全,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和潜能,如果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参与和干涉,会限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扼杀孩子本有的天性。例如上述琦琦发生的这件事,如果父母处理得当,不但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锻炼了孩子的言语沟通和社交能力。但琦琦父母当时的反应,伤害了琦琦对外界的兴趣,让他感到挫败、失落和委屈,若不及时处理好他的情绪,会造成他的心理淤积,甚至影响到今后的能力发展。另外,有的家长虽然不刻意干涉孩子的行为或拒绝孩子的要求,却对孩子过度保护、宠溺和代替,造成孩子强烈的依赖性,使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发展不足,进而影响到其它能力的成长。
家长都对孩子的成长充满关注,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注意从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来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不作过多干涉,才能让家长和孩子间的沟通不再充满隔阂,让孩子的能力在自由、理解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当你不用大人的思想限制孩子的时候,孩子就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