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知识:你有没有做过侵犯孩子的隐私

发布时间:2020-08-10

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育儿知识:你有没有做过侵犯孩子的隐私”,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爸爸妈妈,你们先出去好吗,我有自己的隐私

当孩子对你说,这句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回答隐私小孩子能有什么隐私?你还不是在我眼皮子底下长大的呀,有什么事是我不能知道的,

大多数父母条件反射式的回答道。自孩子咕咕坠地开始,他们所有的行踪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孩子的长大注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远,本能的占有欲让我们父母恨不得在孩子身上装个监控,实时掌握孩子的行为,

所以就会有翻孩子书包看孩子日记偷偷打开孩子抽屉的事情发生,而这些小小的行为其实是对孩子隐私的一种侵犯。小孩子的世界有时和大人一样,不能随意将孩子的倾诉传达给别人,更不能带着戏谑的心态,把孩子充满稚气的话,当做笑话讲,这会给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

小熊曾悄悄对妈妈说,奶奶每次做饭放好多味精,真的好难吃啊,妈妈,我们下次不去奶奶家吃饭了好不好,不久在奶奶家的。时候,小熊妈妈当着他的面对奶奶说,妈,小熊说,您做饭味精放太多难吃得很,下次我们来了,您就不用做饭了,我们去外面吃吧,在妈妈看来,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可是却让小熊非常难堪,有种背后讲了奶奶坏话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再也不愿意和妈妈倾诉,

其实做妈妈的,可以换一种说法。委婉的告诉奶奶,味精放太多,会影响健康也会影响口感,既保护孩子的隐私,又传达他的意见或者直接让孩子去和奶奶沟通岂不是两全其美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信任和沟通是很重要的小米妈妈老爱趁他不注意时,偷偷翻他的东西,后来小敏有什么事就变得不爱跟妈妈讲,反而更喜欢和爸爸芬分享爸爸总能给他信任和安慰当小米成绩不理想,要瞒着妈妈是爸爸没有责骂,而是告诉小敏,找到错误的原因,保证下次不会再犯,就很棒了,

甚至和小敏一起学习,当小敏沉浸在自己的题海中的时候,爸爸也会坐在旁边读书看报还时不时的鼓励小敏加油,并且爸爸也不会把小敏告诉他的小秘密告诉别人,比如说青春期的小米开始对男孩子有了懵懂的喜欢,他知道给孩子讲大道理没用,

往往采用平行交谈的方式给予女儿一起从事一些体育活动,是进行交谈,但重点要放在活动上,而不是谈话的内容,双方也不必相互看着,几乎从事任何活动,都能得到这种相处的机会例如和海虽一起看电视或进行体育活动,比如他常常和女儿在清晨打羽毛球,那时他们往往谈起一些学校里发生的某件事情,但都只是随便聊聊,不是严肃的讨论女儿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也愿意吐露心事和爸爸一起解决

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样做并非放任自流,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因为孩子越大,在某一领域越不愿意被人干预,即使做错了事,有的孩子也愿意偷偷的改正,学习落后了也有想要暗自追上去的自信心,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只是借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我们而来,不妨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孩子的隐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家长课堂:你有没有尝试崇敬儿童?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没有必要的启蒙,就是好的教育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认识,反而将不好的教育认成好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育家长上面,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的改变得有个前提,就是:承认自己在理解、掌握好的教育方面的不足,甚至空白,甚至背道而驰。只有这样,才能放下架子,将心抽空,然后才能从零起步,重新学习,才能听得进好的意见和建议。

1.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

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但怎样帮助呢?这就像有位教育专家所说的,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

孩子像一棵幼苗,很无助,要是成人再给他脸色,给他打骂,就会加倍无助。所以,我们家长要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希望,要成为一把火炬,在孩子心中燃起希望。

怎样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家长就是这个力量的源泉!怎样成为源泉呢?比如农民,如果一点也不了解庄稼的特性,本来二月份下种,三月下了;本来出苗之后三十天锄草,第二天就锄了……你下了最大的功夫,给它施肥,给它呵护,它还是长不好,甚至死了。你气得破口大骂:怎么搞的?我对你这样好,为什么不好好长啊!这个农民是不是力量的源泉呢?不是,他是破坏的源泉!对人的教育,教育孩子,首先应该像农民清楚庄稼一样清楚人的特性,清楚他的精神世界,不然,你怎能成为力量的源泉,又怎能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呢?

怎样给迷茫的眼睛带来光明?好的教育是建立在孩子的心理世界与成长机制之上的。每个时期,每个环节,你都要知道用什么方法帮助他,并非只把你知道的东西告诉他了就是教育,并非只会说“孩子,走路要慢一点,坑坑洼洼会把你绊倒”“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小路上有坏人”“喝水要喝开水,别喝生水,喝了生水会拉肚子……”就行了。要是人的一生中一次生水不让他喝,他从来不知道喝了生水会有什么反应……要是所有的事情都这样对待,从没有实体化的过程,你说他的眼睛能不迷茫?他那双迷茫的眼睛里又怎能现出光明呢?

我们对孩子的培养都有着整体的计划,对家长也是这样,是与孩子的培养同步进行的,也有整体的计划。

家长沙龙一般是一月一次。刚开始时,主要是让家长了解什么是孩子,明白孩子心灵与身体一样,都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则,这个法则不受成人左右,不要以为你想让孩子怎样孩子就能怎样。后来就讲教育学,再后来,进行艺术欣赏。

2.无法遏止的动力

孩子从出生到学会走路、说话、吃饭、写字,一切从无开始,就像生命之树,只要你种下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出土,什么时候抽叶,什么时候开花结果都是由内在预先设定好了的机制在起作用。婴儿实际上就是一颗准备长成精神大树的种子。他们是怎样让自己发展起来的呢?按照蒙台梭利的说法,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敏感力,一是吸收性心智。其中的敏感力是指一个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至影响其心智的运作或生理的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就是敏感力。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遏止的动力,驱使他们对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内在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动力才会消逝。这个时期就叫敏感期,它被一些教育家称为学习的关键期或教育的关键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儿童的生命助力,它有许多个阶段,比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等。这只是大的分法,每个敏感期里又可以分出许多阶段,比如感官敏感期里还有口的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腿的敏感期等,文化敏感期里有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认字敏感期等。

孩子进入敏感期,吸收遇到的所有事物,并使之成为人格的一个部分。比如孩子处在“对细小事物敏感期”时,如果父母不给他提供这方面的帮助甚至认为无用而强行打断,这个孩子长大之后就会心粗如筛,成为“马大哈”;进入“对大事物的敏感期”时,如果采用上述方式,孩子长大之后就会眼光狭窄,成为“小气鬼”;五六岁的孩子处在“婚姻敏感期”,如果遭到了破坏,长大之后就不会做男人或女人,组织不起幸福的家庭。

教育只能分为两种,一种是好的教育,一种是不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成熟的、建设性的,不好的教育是不成熟的、掠夺性的。建设性教育促进孩子成长,帮助孩子进行内在建构;掠夺性教育阻碍孩子成长,破坏孩子的内在建构。眼下许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大学生大多不能用,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自然属性从小被不正确的教育破坏了。

而大多数教育者(尤其是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是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遵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皮亚杰也把孩子的精神成长划分为许许多多的阶段,处在某一阶段孩子表现出这个阶段特有的认知状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由“机制”给出严格的限定,教育者必须清楚这一点而因“时”施教。他指出:任何试图跨越某一阶段提前进入下一阶段的努力只会导致孩子潜能的严重破坏,用这种方式教育出的孩子只能暂时优秀,一旦遇到挑战性问题便会自行崩溃。过分强调阅读和书写以及言语应答只会用虚假的理解来掩盖根本的困惑。

孩子刚出生时,第一个敏感期就是嘴,嘴的吮吸。他不清楚自己还有别的,只知道有一张嘴。碰到乳头,就开始吮吸,这是天生的反射,由这个反射孩子开始了用他的感觉器官认识周围的世界。因为在这个时期,他的大脑里还没有储存下作为一个人的经验和关于事物的信息。所以大自然安排人类从一出生起就先用他们生命中最需要的器官——嘴巴来进行工作:从一出生,人的嘴没有经过学习就会吸吮;紧接着由于嘴的敏感需求,儿童开始用他们的嘴巴来认识周围的世界。由于手拿到东西送给嘴巴去啃,儿童逐渐习得了使用自己手的模式。经过几个月到一年的嘴的工作之后,嘴唇不再变得那么敏感,儿童的注意力转向了手,于是手变得敏感起来……接着敏感的是腿。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口、手、腿的敏感期。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不光习得使用自己肢体的能力,还为大脑收集了事物的信息,同时使自己的大脑工作形成了模式,使心理走向成熟。人类的发展无论高低都不外乎延续着这一模式。了解并认同这一模式,我们就会了解并信任儿童,相信他们所做的一定是人类发展所设定的模式,这就叫信任儿童。尽管我们不知道,他们所使用的模式是否与我们的童年相似,但这都不太重要。只要我们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按照人的机制在发展着,我们就敢于给我们孩子发展的自由,敢于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样子。

3.学会倾听

这样看来,孩子似乎跟我们成人是完全不同的人类,我们的行为是在使用能力,而儿童的行为是发展和创造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成人必须像崇敬大自然那样崇敬儿童,这并不等于说我们要把儿童作为上帝那样去敬仰,而是要像科学家对待他们的研究对象那样给予尊重和观察了解。儿童是一个有思想有感受并且需要表达自己的动物,需要我们成人无私地关怀他们,并帮助他们成长。这个关怀的一部分就是要学会倾听儿童。

首先我们要了解儿童的诉说是什么样的。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成人是不给儿童诉说机会的,而且我们认为诉说就是讲述。但儿童的诉说却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用纠缠成人来诉说失去了安全感;用发脾气诉说自己被干预的烦恼;用不停地索要物质诉说自己精神的空虚;用尿床和夜惊来诉说自己承受了过多的压力。如果我们成人不懂得这些孩子的诉说形式,就无法倾听孩子。成人是需要被倾听的,孩子则更需要被倾听。有人说,没有什么比让一个刚会说话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因为这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而孩子说话时需要有对象的反应,这时就需要我们成人给孩子以发展的配合,来使孩子发现他的诉说对象的反应与他的表达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孩子童年时,需要与成人分享他们的心灵。如果成人不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与儿童分享,就会觉得他们那些心灵的表白显得唠叨和幼稚可笑,很难使成人集中精力坚持去听完他们的讲话。大多数情况下作为听众的成人会想办法打断孩子的诉说或转移话题。《窗边小豆豆》之所以感动了那么多人,就是教育者对儿童的那份理解和尊重。在那本书里,小豆豆在老校长的倾听下,竟然连续讲了4个小时。那次成功的倾听,让小豆豆感到自己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在这之前,小豆豆虽说性格开朗,但她总是隐约地有一种被排斥的感觉,仿佛她和别的孩子是不一样的。而在得到老校长真正的倾听之后,她感觉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她甚至在心里幻想“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

被倾听的效果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无论是从前,还是这以后,没有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而且,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这个经典的例子,是孩子需要被倾听的最好的证明。

育儿路上的好心办坏事,你做过吗?


育儿路上的好心办坏事,你做过吗?

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积木,红的黄的蓝的,方的圆的尖的,孩子非常享受自己的建筑作品。这时,孩子妈妈忽然兴致冲冲的跑过来,拿出一瓶水,递给孩子:“宝贝,歇一会,玩了这么久渴了吧?快喝水!“孩子抬头瞅了一眼,撅着嘴非常生气地推开妈妈的手,继续埋头苦干,妈妈不解,估计也生气,心想:这孩子,喝水都不喝,真倔!

妈妈本是一番“好心”,怕孩子渴,却办了一件坏事!

建议:很多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够专注,做事三分钟热度,经常开小差,可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时,就是在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呢,如果妈妈一会说“来喝口水”一会说“来吃个苹果”,这就是严重干扰。能不能先等孩子专心地把手里的事情做完,再去“伺候”小皇帝?

二、一大盘草莓,孩子一个人端着吃的津津有味,这时,妈妈问:“宝贝,草莓好吃么?给妈妈吃一个好不好啊?”孩子非常大方地拿出一个鲜红的草莓递给妈妈。妈妈露出满意的微笑:“啊,宝贝真懂事呀!谢谢,妈妈不吃!”于是孩子把这个草莓扔进自己嘴里,继续独自享用美味。妈妈本是一番“好心”,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但是却办了一件坏事!

建议:既然你问孩子要吃的,就张开嘴大口吃掉孩子分享给你的东西,否则孩子会觉得大人很奇怪,一会要吃一会又不吃,莫名其妙。而且几次之后,小人精很快就明白你是在给他下套,久而久之会变成真的不懂得分享。

三、电梯里妈妈带着漂亮的女儿,孩子在唱歌,一位奶奶笑问:“唱得真好听,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点害羞,没作声。奶奶接着问:“几岁了?”小女孩还是萎缩着不语。妈妈怕失礼,赶忙笑着回答:“叫***,今年4岁了。”奶奶点点头:“哦,好厉害啊,嗓子真好!呵呵。”

妈妈本是一番“好心”,在陌生人面前礼貌回答,但是却办了一件坏事!

建议:有些妈妈苦恼自己的孩子胆量不够大,不敢跟别人说话,帮着“抢答”,其实这样做是剥夺了孩子发言的权利和成长的机会。你是越帮忙,孩子以后越胆小越不会主动表达自己。所以,不妨善意的提醒孩子:奶奶在问你话哦,自己告诉奶奶好吗?妈妈别轻易做孩子的“代言人”!

四、公园里,一个小朋友跑着跑着摔倒了,自己站起来拍拍手,妈妈紧张地凑上前,小心地捧起孩子的手,问:“哎呦,摔疼了没有啊?啊,红了!好疼啊!宝贝,妈妈给你吹一吹,呼呼!”孩子本来没事,妈妈这么大惊小怪,孩子也会跟着嚷嚷疼。妈妈本是一番“好心”,唯恐孩子受到伤害,但是却办了一件坏事!

建议:本来孩子自己忽略的伤痛,在妈妈的一个导向之下就被放大了。有些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况则会漠视,说:“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做法给孩子的导向是积极的,摔跤不是什么大事,一笑而过。

伤在儿身,痛在娘心,这是人之常情,不过,就让这种“疼”留在娘心里吧,孩子更需要坚强和乐观。

五、孩子喜欢吃虾,每次妈妈都会剥掉虾壳,把虾肉喂给孩子吃。孩子把虾肉给妈妈,妈妈说:“你爱吃就都留给你吃。”孩子心安理得地继续享受妈妈的服务和谦让。直到有一次,妈妈很随意地剥完壳后,把虾仁塞进自己的嘴里,谁知道孩子突然咆哮道:“是给我吃的”,大哭大闹逼着妈妈吐出来。

妈妈本是一番“好心”,舍不得吃,都留给孩子,但是却办了一件坏事!

建议:要孩子喜欢的,自己就假装不要,殊不知这样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只会造成唯我独尊、自私霸道的性格,将来唯恐很难与人相处、很难融入集体和社会,而且一旦遇到愿望不能满足的情况,就会心里不平衡。

六、小孩见妈妈在拖地,抢过拖把要帮忙,妈妈一看跟大闹天宫似的,制止:“你就别越帮越忙了,一边呆着去!”直到有一天妈妈喊:“就知道玩,真不懂事,快来帮我一下啊!”孩子头也不抬:“我不是越帮越忙嘛?”妈妈本是一番“好心”,减少麻烦,但是却办了一件坏事!

建议:在孩子做不好的时候,如果自己承担,不给孩子学习和展示的机会,那么在孩子有能力做好的时候,他也不会去做了,思维就有惯性了。

到底有没有天才?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它不是一种能按照任何法则来学习的才能。天才这个字可以推测是genius(拉丁文)引申而来的,是一个特异的,在一个人诞生时赋予他守护和指导的神灵。”

康德认为,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跟科学不同。“一切科技是人们能学会的,在研究与思索的道路上按照法规可以达到的,但人不能巧妙地学会做好诗。在科学里面最伟大的发明家和最辛勤的追随者、学徒只有程度上的差别,获得美术天赋的人和他们却有种类上的区别。”

英国艺术史家约翰·伯格说,毕加索就是一个天才。他在会说话之前就会描画。10岁时,他就能画石膏像素描,画得像任何地方的美术老师一样好。

《纽约客》专职作家格拉德威尔则认为,天才不过是做了足够多的练习的人,艺术领域也不例外。他总结出了一个10000小时定律。研究显示,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跟天分无关。只是练习的问题,需要练习10000个小时——10年内,每周练习20小时,大概每天3小时。好像大脑需要这么长时间,以吸收达到精通需要知道的东西。

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上世纪90年代初在柏林音乐学院做过调查,学小提琴的大约都从5岁开始练习。起初每个人都是每周练习两三个小时.但从8岁起,那些最优秀的学生练习时间最长,9岁时每周6小时,12岁8小时,14岁时16小时,直到20岁时每周30多小时,共1万小时。

比如比尔·盖茨,他在西雅图上初中和高中时,由于得到了9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幸运的机会而得以累积了他的10000个小时:早在1968年,上八年级的时候,他就读的私立中学购置了一台最早的一批可以直接连接到大型计算机上的电脑终端机。小时候他家挨着华盛顿大学,在那里他可以接触到一台更高级的计算机。到盖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大学辍学去开办自己的软件公司时,他已经连续练习了7年的程序设计,超过了10000个小时。

莫扎特6岁就开始作曲。但是心理学家麦克尔·豪说,按照成熟的作曲家的标准,莫扎特小时候的作品并不突出。他小时候的作品可能是他父亲记下来并作了改进的。莫扎特童年的很多作品都只是对别的作曲家的作品的重组。他直到21岁才写出堪称伟大的作品,到那时他刚好已经写了10年。

“天分不是唯一重要的,更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智商超过120,你就跟智商达170的人成功的可能性一样大。”克里斯托弗·迈克尔·兰根的智商高达195(爱因斯坦是150),但他只能在密苏里乡下的一个马场工作。他为什么没有成为火箭科学家或脑外科医生?因为他成长的环境:一生中没有人帮他开发他的天分,他只能依靠自己。

育儿观念:到底有没有“天才儿童”呢?


父母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天才,但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很少的。

为了迎合父母想要培养“天才儿童”的心理,市面上各种学习啊、训练啊、书籍啊,就连玩具都和“天才”挂上钩了,叫做“智力玩具”。

那么,智力玩具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否有效?

反正不会有害处,除非是孩子由此受到父母不切实际的过高的期望。但是,智力玩具不可能使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天才。大多数专家认为环境与遗传是十分重要的,不管你怎么培养,不可能产生第二个莫扎特。

就算真能培养出“天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很重要啊,非常聪明的小孩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当他们的父母自喜得意时,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许是很棘手的。

朱迪?加尔布雷思在她的《天才儿童生存指南》一书中,列举了天才儿童的八大弱点,包括“父母期望我们完美无缺”,“我们离父母的要求太远”等。

专家认为父母诚实坦率地与孩子相处,与孩子一起解决碰到的问题这很重要;父母应诱导孩子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不应对他们要求太多。

幻想对孩子来说犹如音乐课一样重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所天才儿童学校的负责人切维?马丁说:“我们所要的努力是教育父母设法让孩子玩得更好些。”(果真有天才儿童学校~)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天生高智商的孩子,许多专家认为天才儿童应得到特别培养,但也有人担心这些智力超群的儿童如长期与同龄人分离。

如送往特别的学校进行特别培养,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那些早年被贴上标签认为是神童的孩子,容易对前途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由于智商高而打保票认为将来一定会成为什么什么,往往会造成悲剧。

在学龄前儿童中搞智商标准更为有害。因为这种智商测试并不可靠,智商高固然可以说小孩聪明伶俐,但智商低,就毫无意义了,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是小孩在测试时紧张引起的,或是因为身体不舒服造成的……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天才儿童”呢?

许多从事天才儿童教育的老师告诉家长:“凭自己的直觉”。

虽然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才能会估计过高,但没有任何人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另外,也有些基本的衡量标准,这些儿童往往具有特别的好奇心、掌握丰富的词汇等。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到了4岁还不会计算,也不要沮丧,即使是爱因斯坦,他小的时候也被认作是智力迟缓的孩子,只有他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成为大教授”。

育儿知识:别让你的自恋毁了孩子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教育孩子这件事有太多的事与愿违。为什么我们那么期待孩子优秀,付出那么多心血,孩子却没有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呢?为什么那么多事业有成,学识颇高的父母,却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培养孩子得懂点心理学。“得到”上《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讲到,因为自恋的推动,许多人会选择比自己差的人作为伴侣、朋友,以此来衬托自己的好;或者把周围的人,譬如伴侣、孩子、伙伴,弄成差劲的人,满足自恋。

武志红讲到,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常常是内化了“权威期待”以后的结果,而每个人最重要的权威,就是你的父母等养育者。父母的内心深处,对你发出的是消极期待,还是积极期待,是两股非常不一样的力量。当回顾父母对我们说得最多的话,就会发现,大多数人记忆最深的,都是父母的贬低与攻击。

因此,当教育孩子遇到瓶颈时,或孩子爱对你说烦,听不进你的话时,就要深入自己内心深处,好好反思,你有没有把本能的自恋投射到了亲子关系上,我们给孩子的教育和影响到底是满足了我比你强的自恋还是出于鼓励和积极的期待?

如果我们总是提醒孩子这错了、那错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断地要他改错、改错,纠正各种不良行为,我们就陷入了对孩子消极的期待中。这个消极期待源自人本能的自恋,尤其是比较优秀的父母,觉得自己无论是言行还是学习、能力,都比孩子好,你向我学习就行了。结果父母总是处于纠正孩子错误当中,孩子总是处于各种否定当中,长此以往,怎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比父母少了二三十年的成长和学习经历,心智还那么稚嫩,怎么可能跟得上父母的节奏?

当我们想纠正孩子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想,我是想孩子更好,还是想证明孩子你错了,我才是对的,我比你厉害?父母再比孩子优秀,也不等于孩子优秀。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允许孩子犯错,就像接受其学走路时磕磕绊绊、学说话时断断续续一样,请发自内心给予孩子积极的肯定和表扬。

教学相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也父母自我成长、自我修复的过程,你会发现自己早期成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不断地改善自己。这是给父母辛苦育儿的一个馈赠,不妨试试吧。

育儿知识: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怎么办


孩子做事爱磨蹭,通常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一样具有时间紧迫感,他们的时间概念比较模糊。一般而言,孩子并不知道如果他把一件事尽快做完之后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他也不认为自己慢有什么不好的。

那么,孩子没有时间观念的原因是什么呢?

1、孩子缺乏做事的连续性

从磨蹭拖拉的孩子做事情况来看,他们几乎都是边做事边玩儿,或者一件事没有做完就转而去做其他的事。

这种做事的不完整性让孩子很难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观察磨蹭的孩子,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写作业时基本上写着写着就开始东张西望,或者玩弄手里的文具,或者起身去吃东西、上厕所,或者不停地问家长这道题该怎样做等。

再看看一些家长,害怕孩子不认真写作业,即使上了二三年级,还一直陪在孩子身边进行监督,时间长了便给孩子养成依赖性,家长在身边时孩子会不动脑筋等着要答案,家长不在身边时心思根本不放在思考和写作业上。

2、孩子缺乏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建立在拥有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的,孩子在了解时间的意义,建立做事的节奏感后,才能在习惯养成的前提下,一点点建立起学习的好习惯。学习作业磨磨蹭蹭的孩子,在生活秩序方面通常也是乱糟糟的,如果家长只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上,那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3、家长自身缺乏时间观念

通过与磨蹭孩子家长的交流,发现家长们也大都缺乏时间观念,甚至自己做事本身就没有条理。看似每天正常饮食起居、上下班工作,但实际上磨蹭孩子的家长大多很随意,正常上课工作日就可以朝九晚五,一到周末假期就放肆睡,三餐不规律。

4、孩子受隔代教育的影响

有一些孩子明明在父母那养成了好的习惯,可是一到爷爷奶奶身边后,这种习惯便会因受老人的溺爱和放纵被破坏掉。

经常听一些家长说自己工作很忙很累,不得已只能把孩子交由老人来照顾生活,负责上学放学的接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孩子因为老人在生活中的包办代替而逐渐失去责任心,失去自我做事的动力。

5、家校结合呈现一边倒现象

很多家长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略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单纯认为孩子上学到了学校有老师管着自己就可以不用太操心了。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磨蹭拖拉等现象如果家长发现的早,及时和老师做了解,与老师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在老师的配合下是很容易解决的。

但如果家长长期忽略了与老师进行交流,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能及时解决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积累久了便让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坏习惯一旦得到巩固,这时再去解决,家长可能根本无从下手。

那么,孩子磨磨蹭蹭,缺乏时间观念,有什么解决方法吗?

1、给孩子自己支配时间的机会

孩子没有成人那种“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概念,这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树立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时间观念。把每天孩子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一个时间预计,一定要给孩子留下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每次给1-2小时就可以了,也不需太多。

2、让时间“看得见”

家长可以在家里显眼地位置摆个时钟,给孩子购买一个手表,这样家长就可以指指墙上的时钟,或者问他现在几点几分了,孩子就会明确时间,做自己该做的事。有了“时间”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可以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孩子也比以前更“听话”了,做事也不会那么磨蹭了。

3、制定时间任务表

做作业时,家长不妨与孩子商量好做作业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这样做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紧迫感,加强了注意力,最终使其学习效果得以提高。孩子自己制订计划表,能够让他明白时间的重要性,计划好的事情要按时完成,否则后面的计划就无法完成。制定计划表,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珍惜时间。

4、规律的生活起居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作息时间表,最好是具体到细节,比如什么时间起床,洗漱需要多长时间,吃饭需要多长时间,放学后做作业和看电视多长时间,几点休息等,都要严格制定,这样会对孩子起到约束和监管的作用。对时间管理越严越细,效率越高。孩子将作息时间固定下来,形成习惯,才能明确地认识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良好的作息习惯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守秩序。

5、奖惩分明

如果刚开始孩子还没有时间观念,在做某件事情前家长要和孩子约定好时间,先约法三章,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亲子关系危机。由于都是事先约定好的,到了约定的时间,就一定要遵守约定。可能刚开始孩子会耍赖,家长可以事先承诺:如果遵守约定,将会得到一定的奖励。

有了奖励的刺激,孩子会更认真地遵守约定。当一向对时间缺乏概念的孩子做出了按时作息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吝啬奖励,因为赞赏和表扬可以激发起孩子更大的积极性。

家园共育《育儿知识:你有没有做过侵犯孩子的隐私》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游戏有哪些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你的孩子有没有幸灾乐祸的时候 我们班的音乐课开始了,我弹着琴带领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们都在认真的跟我学唱歌曲,除了鹏鹏和鑫鑫这两个小捣蛋鬼,他们趁别人在学唱歌的时候在小朋友们群里打闹,...
    2020-12-03 阅读全文
  • 家长课堂:你有没有尝试崇敬儿童?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没有必要的启蒙,就是好的教育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认识,反而将不好的教育认成好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育家长上面,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的改变得有个前提,就是...
    2021-03-12 阅读全文
  • 育儿路上的好心办坏事,你做过吗? 育儿路上的好心办坏事,你做过吗? 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积木,红的黄的蓝的,方的圆的尖的,孩子非常享受自己的建筑作品。这时,孩子妈妈忽然兴致冲冲的跑过来,拿出一瓶水,递给孩子:“宝贝,歇一会,玩了这么久...
    2021-07-01 阅读全文
  • 到底有没有天才?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它不是一种能按照任何法则来学习的才能。天才这个字可以推测是genius(拉丁文)引申而来的,是一个特异的,在一个人诞生时赋予他守护和指导的神...
    2021-04-15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到底有没有“天才儿童”呢? 父母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天才,但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很少的。 为了迎合父母想要培养“天才儿童”的心理,市面上各种学习啊、训练啊、书籍啊,就连玩具都和“天才”挂上钩了,叫...
    2020-10-14 阅读全文

我们班的音乐课开始了,我弹着琴带领小朋友一起学唱歌曲《粗心的小画家》。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们都在认真的跟我学唱歌曲,除了鹏鹏和鑫鑫这两个小捣蛋鬼,他们趁别人在学唱歌的时候在小朋友们群里打闹,...

2020-12-03 阅读全文

对于家长而言,如果没有必要的启蒙,就是好的教育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认识,反而将不好的教育认成好的教育。 我认为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育家长上面,改变孩子,首先要从改变自己开始。家长的改变得有个前提,就是...

2021-03-12 阅读全文

育儿路上的好心办坏事,你做过吗? 孩子正在专心致志地搭积木,红的黄的蓝的,方的圆的尖的,孩子非常享受自己的建筑作品。这时,孩子妈妈忽然兴致冲冲的跑过来,拿出一瓶水,递给孩子:“宝贝,歇一会,玩了这么久...

2021-07-01 阅读全文

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它不是一种能按照任何法则来学习的才能。天才这个字可以推测是genius(拉丁文)引申而来的,是一个特异的,在一个人诞生时赋予他守护和指导的神...

2021-04-15 阅读全文

父母们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而又好学,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天才,但其实这样的孩子是很少的。 为了迎合父母想要培养“天才儿童”的心理,市面上各种学习啊、训练啊、书籍啊,就连玩具都和“天才”挂上钩了,叫...

2020-10-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