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第一次亲子课对自己的孩子多了一些了解
发布时间:2020-05-14 幼儿园说课稿天生一对 幼儿园亲子的游戏 幼儿园的亲子游戏 早就从聪聪老师那里了解到学校将开设亲子课程,期盼了很久,到昨天总算是收到学校的短信通知,让今天上午9时去参加亲子活动。对于这种难得的集体活动,我一向是非常热衷并且大力支持的。倒并不是希望聪聪从中能学到多少东西,只是想让他能与其他小朋友多接触,当然我自己也很想认识一下他们班上的小朋友和家长。今天早上9点未到,我便带着聪聪去学校了,在那里遇到了第一个到的小朋友,也是聪聪嘴里经常提出的小朋友,一个叫“悠悠”的小美女。和悠悠一起来到学校四楼的活动室里,其他小朋友还没到,只有老师在那里准备着。老师已经在活动室中的中间布置了一个游乐小场所,供小朋友们在课前活动一下。聪聪表现得兴趣很高,一点也没有害羞,依赖我的样子,一个人在那里与小朋友玩了起来。看来他与悠悠确实是好朋友,也只有他们俩个玩得最疯。
在这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因为有家长的陪伴,有的不愿意去玩,赖在家长身边,有的则在一旁哭闹,有的玩了一会儿就躲在妈妈身边再也不愿意去玩了,所幸的是聪聪没有这样,从头到尾他都玩得很开心,一点都没闲着。最后还帮老师收拾了玩具。
收拾完这些活动器材后,真是真正的亲子活动时间。其实所谓的亲子活动时间也就是老师将宝宝们一些儿歌,教他们一些常识,当然其中免不了同家长们的互动。原来我以为聪聪在上课时应该属于比较内向的那种,没想到让我大吃一惊,每当老师提问题,他都会举起小手,跑到老师身边回答问题。呵呵,原来也是很勇敢的小小男子汉了,每次他回答完问题,我都会表扬他一翻,真是表现不错。
亲子活动一共历时2个小时,内容倒是安排的挺多的,而且认识了很多小朋友和家长,收获不少。最让我开心的是,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聪聪的老师问我“你说平时宝宝很内向,他哪里内向了,他在班级里一直是很活跃的呀”,哈哈,看来我也是被聪聪的表向所迷惑了,当然这也是我最希望看见的,我一直希望他能活泼外向,开朗,看来以后还得多多鼓励他,让他更上一层楼。
陈子尧妈妈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现代家长,特别容易吼孩子,尽管,他们相当清楚,这种教育孩子的办法是不对的,可还是禁不住“脾气如洪水般,说来就来”。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火气是否被我们所控制,而是在于它们从哪里来。
1.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2.不能将孩子与自己彻底分割开来。无法正视,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针对这两种成因,我们逐一分析、解决。
案例一:
唐谷谷是个六岁的小男孩,由于两年前被查处了弱视,家长只能配合医生给孩子戴上了矫正眼镜。可相比较与其他的小孩,唐谷谷的眼镜丢的次数更多,父母起先还给孩子讲道理,后来干脆暴跳如雷,甚至恶语相向。结果,医生从专业的角度给孩子进行了引导,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弱视镜片不同于近视镜片,它们的形状是中间突出,而四周凹陷的。于是,镜片中间部分很容易被磨花,孩子的视觉感受降低,孩子自然就不喜欢佩戴眼镜喽。他又无法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自然就想出了“歪主意”。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到了这时,唐谷谷的父母开始惭愧、自责。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而造成的误会,从而脾气发作。可是我们不是心理医生,也不具备某些专业,实在无法做到了解孩子啊!解决方案:
别着急,对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这里建议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画一张自画像的方式来走进孩子。从“画”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孩子的情感,甚至可以察觉到儿童的自我特征,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个了解孩子的手段,绝不是给孩子贴上什么标签。中国古人很有智慧的认为“知己知彼,百胜不殆”。当你了解到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在结合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对他“感同身受”。
?案例二:
小宋已经31岁,可他既不工作也不结婚。妈妈很着急,找到心理工作室询问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办。通过和小宋的深入畅谈,发现,原来他的存在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妈妈。在他的意识里,他并非是他本人,他不过是妈妈的儿子。再来和小宋的妈妈聊天,从她的字里行间里,完全听不出她对孩子的放手,或许她带儿子,就好像她放的风筝,就算儿子研究生都毕业了,可以飞的很高了,可她还是要用爱这根“绳子”将儿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
解决方案:记得,1919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其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并多次强调,教育孩子应该有三个步骤即“理解”“指导”“解放”。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咿呀学语,到蹒
跚学步,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带给我们的都是惊喜。这时候,对孩子教育的问题摆在我
们面前。0-3岁,是孩子最关键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些什么?
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所幸我接触到了孙瑞雪,开始读她的一系列书,又买来蒙特梭丽的
全套书籍,开始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确,正是由于孩子,我们才开始认认真真对
待生活,对待生命,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开始看各种儿童教育的书。参加王财贵教授
的读经教育活动,也参与各种国学活动,了解国学在早期教育中的理论。了解华德福教
育,学习人智学。了解到最后,才发现古今中外,育儿教育无他,就是真正从人性出发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其实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家
长。如果我们家长做对了,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但在律己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是最难
遵守规则的,坏习惯的改正也是很难,而孩子,要比我们优秀的多。
儿子上幼儿园了,居然没怎么哭,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看来老师们还真是有一
套。有时候我在想,老师们是如何做到的,又要教育孩子,陪孩子们玩耍,还要记录孩
子成长,还要在qq群里应付家长,真的是不易。孩子回来,我问他在幼儿园里认识了哪
些新朋友,做了些什么?但总没有答案。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的问法有问题,使得孩子
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当我改变了方法,孩子开始愿意跟我沟通幼儿园里的事情,甚至还
会跟我说,我们来聊聊天吧。呵呵,就像个小大人,一本正经的聊天。孩子的内心是细
腻的,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如何真正的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需要学习的课题。
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老师,给了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的学习。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才是新手。
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愿和老师们携手,关注孩子教育,关注个人成长,让我们一起
努力!
家长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身为孩子最爱的爸爸妈妈您对于自己的孩子了解有多少呢,相信会有很多的家长都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一些情况。这样怎么能算是最爱孩子的呢,如何才能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据研究调查显示,3-12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情况:内向、害羞、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爱发脾气、带攻击性、适应能力差、自我为中心、不懂与人分享、过分依赖家长、无法接受批评等。而其实这些都是情商弱项的表现。本期,我们邀请龅牙兔情商乐园的专家为家长解读3-12岁孩子的“性格信号”。
情商训练的关键期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这就需要家长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7-12岁:情商界称为正凝固的水泥。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学业压力日益繁重,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孩子又急于尝试独立,试图从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也更大程度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注。
“性格信号”解析
专家提醒父母们:孩子如果有以下几种常见现象的话,应该及时进行情商训练。
害羞:孩子在家的时候声音洪亮,能唱能跳,可一旦在外面就表现出羞怯。这就是害羞的孩子的典型表现。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感到紧张或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自信。
同伴压力:7-12岁的孩子开始渴望友谊了,同学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强化自信心所需要得到的认可,不仅仅来自家庭和老师,更多来自同学。从与同伴的交往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孩子只是成绩差,他还不至于讨厌学校。但如果孩子在校园里没有朋友,形单影只,或与人冲突不断,受人排挤,就很可能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了。“同伴压力”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需要警惕这个信号,并要观察孩子的交往模式,分析原因。
坏脾气: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哄劝,呵斥,打骂等各种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作业拖拉:磨蹭,速度慢,东张西望,边写边玩,一个多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往往要拖到很晚,孩子耗得精疲力竭,家长也陪得耐心全失。孩子的睡眠不充足直接影响到了第二天的听课效果。
专家建议
孩子有以上情商弱项主要是缺乏教育方法和环境。儿童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技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而每个孩子都需要进行情商训练。
家长想要了解孩子根本没有多困难,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找到可以了解孩子的方法。只要是家长善于观察,就可以通过孩子日常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了解到孩子的健康问题。需要家长了解内容有很多。
如何应对孩子的“再多一次”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再多玩一次滑梯,再多看一会儿电视,再多玩一次游戏,再多听一个睡前故事……类似这样“没完没了”的央求常常让父母难以应对。
父母不愿意总扫孩子的兴,更不希望成为孩子眼中的“大恶人”。但是,我们得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节制,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没完没了地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可是许多家长发现,经过种种努力后,自己总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其实,孩子掌控自己生活的机会微乎其微,他们刚刚主宰了一小会儿自己的生活,享受了一段自由快乐的时光,可是大人一声令下“时间到了,我们该走了”或者“就这些,再也没有了”,就要将他们自我掌控的权利夺走,想一想,他们又怎会乐意呢?
父母往往说到做不到
大人自以为能探究孩子的内心,其实孩子才是揣摩大人的高手,他们敏锐地注意到父母往往“说一套做一套”。比如,当大人宣布“孩子,你还可以玩10分钟”时,最终他们得到的时间可能只有5分钟,也可能长达30分钟。他们意识到大人的立场并不那么坚定,因此,常常寄希望于发脾气、撒点儿娇、软磨硬泡、撒泼打滚,或故作可怜,让大人有所松动,而事实上,家长们往往也遂了他们的心愿。
那么,父母究竟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自觉呢?
第一步:亮出自己的底线
与其给孩子一颗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们的央求,而再给第二块糖果,还不如一开始就告诉孩子“你可以吃两颗糖果”;与其告诉孩子该关电视睡觉,之后因经不住他“再多看5分钟”的软磨硬泡而妥协,还不如一开始就声明“你还可以多看10分钟”。妥协让步无异于奖励孩子依靠纠缠不休而达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要求时,应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线。
第二步:做好离开的准备
举例来说,你带着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你们该回家了。你要先通知孩子:“你还可以和表哥再玩10分钟。”在时间到之前你应该做好离开的准备,把东西收拾好,并和朋友道完别。等10分钟一到,就对孩子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然后立刻抬脚走人。如果不这样,下次你说“时间到了,我们走吧”时,孩子很可能将你的话当耳旁风。
第三步:保持平静不妥协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可能会耍五花八门的小把戏,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平静,不要妥协。
如果孩子赖在地上不肯起来,不要理会他。将目光从他身上移开,然后微微转身,装作要离开的样子,一般情况下,他会跟上来。
如果他就是不跟你走,你可以把他抱起来。此时应尽量保持平静,并将你的脸转向一边,不要与他面对面。不管他怎么尖叫和反抗,都不要理会,也不要计较他说“我恨你!我讨厌你!”之类的气话。
如果孩子更加激烈地反抗,那就给他一个“警告”,告诉他可能会面对什么“后果”。为了让这一招行之有效,“后果”最好是取消他很在意的某件东西,或者做某件事的计划,如提前15分钟上床睡觉,不让孩子看电视,不让孩子玩最喜欢的玩具等等。
我敢保证,在以后应对孩子“再多一次”的要求时,你会觉得越来越轻松的。
第一次亲子班
第一次亲子班
开完了家长会第三天也就是4月2号,亲子班就开始上课了。
头天晚上妈妈安排乐乐早早睡觉,还定了闹钟,恐怕误了8点钟上课。到了早上,妈妈还没等闹钟响就早早的醒了,乐乐还在呼呼睡(自从捏积之后,人家都是6点多就醒了,今天反而不起来了),正好妈妈自己赶紧洗漱,一会儿再收拾乐乐。妈妈快打扮完毕时,听见乐乐在床上开始说话了,小家伙醒的倒是时候,该收拾你了。
都收拾完毕吃过早饭,妈妈和乐乐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幼儿园,教室里已经有两个小朋友了。
到了教室的第一件事情,老师先领着我们到了储物柜边上,这里每个柜子上都贴着一个小动物的图案,有小猫、小鸟、公鸡之类的,老师让乐乐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后乐乐的东东就由这个小动物保护了,乐乐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终选了一只蜻蜓,我们就把乐乐的背包和双层巴士都放在这里让蜻蜓看管了。然后,老师又带我们到休息间,靠墙摆了一溜儿小木格子,对面的墙边有小桌子小凳子,小桌子上有一个塑料筐,里面是叠得整整齐齐的小方巾,老师让乐乐自己拿一条,同时也让乐乐从另外一个小筐里拿了一把不锈钢杯子作为自己专用的,这些都是幼儿园为每个小朋友准备好的,当然,羊毛出在羊身上啊,就不用表了。拿完这些东西,老师指着旁边的木格子说,“乐乐你看那里有没有你的小蜻蜓呀?”乐乐很快就找到了,指着蜻蜓说“它在这儿呢!”老师让乐乐把杯子放在上层的小格子里,把小毛巾挂在下层的格子里,原来小毛巾的后面有一个圆环可以挂在格子里面钉好的小钩子上,乐乐马上就挂好了,自己也得意得笑起来。
准备工作都做完之后,我们就到教室一边玩玩具,一边等别的小朋友来上课。乐乐班一共10个小朋友,这次只来了5个。上课的时候,老师点名,教小朋友答“到”,乐乐之前在另一个亲子班已经学会了,可是到了这儿,竟然不说话了,可能是环境陌生吧,别的小朋友也有只看不说话的,第一次,就不强求了。接下来老师带着做了什么就不记得了,只记得外教上场了。这老外叫Becky,美国来的年轻姑娘,身材健硕(嘿),上来就跟小朋友们说Hello!妈妈正想让乐乐跟Becky打个招呼,乐乐的头却扭向另一边了,根本不看Becky,这时妈妈想起来上次和Sebi弟弟他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因为Sebi弟弟的爸爸是老外,乐乐怎么都不肯看人家,甚至还哭起来,弄得人家很尴尬,原来别看乐乐是小盆友,人家可是能看出来内外有别地,从那以后,乐乐看到老外就想起来Sebi的爸爸,甚至看到一辆8座的别克也想起来“我们坐的那老外的车”,当时他才一岁七个月,竟然一直记到现在,谁说小孩儿急性不长久呢?人家现在还会说起去年暑假在姥姥家吃了好多葡萄呢。呵呵,扯远了,言归正传。跟大家打过招呼,Becky拿出一只毛绒小象,跟大家一个一个地认识,我们碰巧坐得离她最近,所以第一个就跟乐乐认识了,妈妈在乐乐耳边说“跟小象hughug”,乐乐伸出手抱了抱小象,可是眼睛还是不看Becky,没办法,慢慢来吧。Becky转了一圈之后,回到自己的位置开始让大家跟她一起说儿歌“FiveLittleMonkeys”。这首儿歌妈妈的手机里就有,还有点印象,所以妈妈就跟着说了下来,乐乐则还是静静地听着,别的小朋友当然也不会,参与的都是家长,不管会不会都在出声,呵呵。后来的课没什么印象了,因为接下来就要到户外活动了。
到了教室外,老师让大家围成圆圈一起跳舞,可乐乐哪肯听,人家早就看到了摆在边上的一溜儿小车,就是那种人坐进去,用自己的脚划拉着地往前走的。只见乐乐小跑过去,哧溜钻进车里就开始兴高采烈地当司机了,这边的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在跳舞做操呢,我们可不管那么多,想开车就要开嘛!接下来一直到走我们都在开车,实在是拿他没办法,哈!
这些事,你误解孩子了吗?
宝宝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特殊的时期。在这些时期里,宝宝可能表现得令人费解,甚至会给大人找很多的麻烦。但实际上,这些时期可能是宝宝性格成长,智力发育的毕竟阶段哦~
追求完美不是笨
育儿小故事:
妈妈叫卓卓把他的小桶拎过来,卓卓走向小桶准备拎,这时姥姥拿起小桶,递给卓卓,乔乔不高兴地说:"不是这样的。"然后。他把小桶放回原来的地方,再拎起来。姥姥笑到:"这孩子可真笨。
专家分析:
卓卓不是笨,而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完美敏感期",即做事情讲究完整性。在他们的设想中,事情应该是这样办,一旦他们设想好的东西被打断,便不愿接受。这是他们从初步建立计划做事的意识,到掌握较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过渡。这时家长在给予必要的指导时,不妨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宽容一些。这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实施破坏不是错
育儿小故事:
航航常常损坏家里的物品,撕毁过爸爸的稿纸,拆散过妈妈的化妆盒,自己的玩具也往往被拆得七零八落。爸爸妈妈非常生气,经常大声责骂航航,甚至对航航动手,试图阻止他这样的行为。
专家分析:
其实,孩子在玩弄物品的时候,实际上也是一种学习。孩子的智力发育,需要不断地信息刺激,他们四处探寻各种事物来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从成人的角度看,他是毁坏了一件物品,而实际上孩子从中调动了自己的手、眼、耳等感官,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信息。所以,父母不可轻易阻止孩子的探索过程。对的确不能让孩子尝试的事情,也要尽量向孩子说明道理,并找出替代的事情给孩子做。如果父母经常粗暴地阻止孩子做事,孩子就会渐渐地失去好奇心,失去了探索的动力。
重复不仅是为记忆
育儿小故事:
琪琪妈觉得很奇怪:给琪琪讲的《拇指姑娘》故事,孩子听了多少次也没听烦,每晚,艺可总是缠着妈妈讲《拇指姑娘》的故事,从不间断。妈妈表示:妈妈知道你记住了,不用读了。但琪琪还是不罢休。
专家分析:
重复是孩子学习的一个特点。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是知识在头脑中的堆积,记住知识本身,而是通过刺激、记忆来促进脑部的发育。孩子的智力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重复作为力量,当重复到达了一定程度时,新的状态就会爆发出来。另外,孩子在听熟悉的事物时,对事物的预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与安全感。
依恋与自理并不矛盾
育儿小故事:
婉婉爸妈十分重视培养她的自理能力,从不让婉婉粘着自己。在婉婉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饭、穿衣,甚至为了培养女儿的独立性,把她送到全托的幼儿园锻炼。
专家分析:
粘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他们从对父母的依恋中感受亲情,认识世界。经过了这一阶段,孩子才能逐渐建立起健全人格。从心理发育上说,孩子很需要被重视,这与他们的自理能力并不矛盾。
家盒子提醒
爸爸妈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而要深入孩子的内心,尊重他们的想法。在阻止孩子的行为之前,先仔细考虑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先想一想这样的要求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孩子像是一本书的作者,父母越有兴趣去读懂他,他就越有动力将这本书写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