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发布时间:2020-11-05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现代家长,特别容易吼孩子,尽管,他们相当清楚,这种教育孩子的办法是不对的,可还是禁不住“脾气如洪水般,说来就来”。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火气是否被我们所控制,而是在于它们从哪里来。

1.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

2.不能将孩子与自己彻底分割开来。无法正视,孩子其实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针对这两种成因,我们逐一分析、解决。

案例一:

唐谷谷是个六岁的小男孩,由于两年前被查处了弱视,家长只能配合医生给孩子戴上了矫正眼镜。可相比较与其他的小孩,唐谷谷的眼镜丢的次数更多,父母起先还给孩子讲道理,后来干脆暴跳如雷,甚至恶语相向。

结果,医生从专业的角度给孩子进行了引导,才知道,原来孩子的弱视镜片不同于近视镜片,它们的形状是中间突出,而四周凹陷的。于是,镜片中间部分很容易被磨花,孩子的视觉感受降低,孩子自然就不喜欢佩戴眼镜喽。他又无法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这种感受,自然就想出了“歪主意”。

找到了原因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到了这时,唐谷谷的父母开始惭愧、自责。其实,这就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而造成的误会,从而脾气发作。可是我们不是心理医生,也不具备某些专业,实在无法做到了解孩子啊!

解决方案:

别着急,对于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家长,这里建议可以通过让孩子自己画一张自画像的方式来走进孩子。从“画”这面镜子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孩子的情感,甚至可以察觉到儿童的自我特征,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个了解孩子的手段,绝不是给孩子贴上什么标签。

中国古人很有智慧的认为“知己知彼,百胜不殆”。当你了解到了孩子的心理特征,在结合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对他“感同身受”。

?案例二:

小宋已经31岁,可他既不工作也不结婚。妈妈很着急,找到心理工作室询问自己的孩子该怎么办。通过和小宋的深入畅谈,发现,原来他的存在并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妈妈。在他的意识里,他并非是他本人,他不过是妈妈的儿子。

再来和小宋的妈妈聊天,从她的字里行间里,完全听不出她对孩子的放手,或许她带儿子,就好像她放的风筝,就算儿子研究生都毕业了,可以飞的很高了,可她还是要用爱这根“绳子”将儿子牢牢攥在自己的手里。

解决方案:

记得,1919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其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并多次强调,教育孩子应该有三个步骤即“理解”“指导”“解放”。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别再说你不了解孩子的感统失调!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些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感统失调,但是说到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很多家长还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小编就来给家长们百科一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

1.触觉统合失调

触觉是指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及震动的感觉。触觉统合失调又可以细分为:触觉敏感型和触觉迟钝型。触觉敏感型的儿童胆小怕事,走路会撞到墙,容易自己绊倒自己,经常打破玻璃杯等.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表现出很不合群。触觉迟钝型的儿童就会表现出笨手笨脚的,做事情总是比别人慢。

2.本体感统合失调

本体感又称为身体地图或身体形象,是肌肉、关节运动神经组织、身体神经组织和大脑长期互动联系过程中,协调出来的自动自发的能力。

本体感统合失调的儿童方向感很差,通常处理不好自身和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的协调身体的动作,因而常会无缘无故的摔倒。

3.视觉统和失调

儿童可以长时间的看电视,玩电动玩具,但是却不喜欢阅读,即使读书也是经常跳行,多字少字,甚至顺序颠倒。

4.听觉统合失调

儿童的听觉功能统合出现问题时,会经常忘记老师讲的话和布置的作业。做事情总是丢三落四,常常把别人说的话当成耳边风。

家长为什么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决不是注意了早期教育,以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家庭教育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不要希望一两次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中医治病讲究对症下药,可为什么我们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却总是习惯用别人的方子呢?中药就那几种,高明的医生能够根据病人的病情“搭配”不同的药方。教育方法也是这样的,不外乎就是软、硬两手,关键是我们怎样因时因地因事地为孩子“搭配”,这就是学问。

学问,就得学和问。学和问之后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消化,去实践,在实践中及时地改进、完善才是教育之道。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孩子,孩子不同,适应的教育方法也不相同,教育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却总是寄希望于某个老师或某位专家。

著名母亲教育专家王东华先生说过:“最好的老师就是父母!”可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却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我们应该认真地想一想,在网络时代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好家长?我们做家长的和老师总是批评孩子不听话,不好沟通,想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极少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里,只有当他犯了“错”,我们才来批评他,责罚他。孩子除了害怕,除了想方设法地逃避责难,是不会也不敢把真话告诉我们的。只有当孩子能发自内心地相信我们,像患者在医生面前那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也只有真正了解了他们的内心,知道了“病灶”在哪里,我们做家长的才能够“对症下药”啊。

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听之任之,寄希望于“树大自然直”,可是多数的小“树”长大之后没有尽如人意地“直”,却无可挽回地“歪”了。家长的“长”字另一个读音是“cháng”,就是说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情,不只是孩子的一生,也是家长的一生。我们总说“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只是个孩子”,实际上是指孩子的一生都需要家长的教育和点拨。

当然,家长也需要孩子的提醒和帮助,这种共同成长贯穿着亲子关系的始终。家长,好比是接力赛的第一棒选手,我们比孩子早跑了几圈,教育的任务我们先当主角。然后他追上来了,两者并驾齐驱,再后来主角就变成他了,他又开始了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接受教育和教育别人的过程。

对于孩子来说,每个时期都需要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我曾不无感慨地向亲朋好友谈过自己做母亲的担心:1~4岁时,最怕儿子生病;4~8岁时,怕他被人拐卖;8~14岁时,怕他和人打架;学会骑车了,怕他和人撞车,出危险;上了中学,怕他早恋,影响学习……我的怕,就是担心。如果我们担心,就要告诉孩子怎样趋利避害,这就是教育。做家长的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特别期待孩子快快长大。这种体会固然是对希望的期盼,但是有没有隐含一些自己对责任的推卸呢?

现在的孩子对成长的艰难估计不足,一遇到困难就选择逃避,甚至会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来面对挫折。包括以后要做父母这样的人生大事,他们显然也思想准备不足,以为有个孩子是件很好玩的事。当从别人身上或影视作品中得知那并不仅仅是好玩,还有很沉重的责任时,他们往往变得不知所措,于是就盛行“丁克家庭”。这时就需要上一辈的家长告诉他们,人生不仅仅是享乐,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这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不断指点和提醒就是教育。孩子不一样,孩子成长的过程不同,需要提醒和指点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咿呀学语,到蹒

跚学步,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带给我们的都是惊喜。这时候,对孩子教育的问题摆在我

们面前。0-3岁,是孩子最关键的时期,作为家长,我们能够为孩子的未来奠定些什么?

我不得不开始思考。所幸我接触到了孙瑞雪,开始读她的一系列书,又买来蒙特梭丽的

全套书籍,开始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确,正是由于孩子,我们才开始认认真真对

待生活,对待生命,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开始看各种儿童教育的书。参加王财贵教授

的读经教育活动,也参与各种国学活动,了解国学在早期教育中的理论。了解华德福教

育,学习人智学。了解到最后,才发现古今中外,育儿教育无他,就是真正从人性出发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引导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其实真正需要教育的是家

长。如果我们家长做对了,孩子就都是好孩子。但在律己的过程中才发现,自己是最难

遵守规则的,坏习惯的改正也是很难,而孩子,要比我们优秀的多。

儿子上幼儿园了,居然没怎么哭,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看来老师们还真是有一

套。有时候我在想,老师们是如何做到的,又要教育孩子,陪孩子们玩耍,还要记录孩

子成长,还要在qq群里应付家长,真的是不易。孩子回来,我问他在幼儿园里认识了哪

些新朋友,做了些什么?但总没有答案。后来才发现,是自己的问法有问题,使得孩子

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当我改变了方法,孩子开始愿意跟我沟通幼儿园里的事情,甚至还

会跟我说,我们来聊聊天吧。呵呵,就像个小大人,一本正经的聊天。孩子的内心是细

腻的,他们的感觉是敏锐的,如何真正的爱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家长需要学习的课题。

其实,孩子才是真正的老师,给了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动力,激励我们不断的学习。

在育儿的道路上,我们才是新手。

感谢老师们的付出,愿和老师们携手,关注孩子教育,关注个人成长,让我们一起

努力!

家长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身为孩子最爱的爸爸妈妈您对于自己的孩子了解有多少呢,相信会有很多的家长都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一些情况。这样怎么能算是最爱孩子的呢,如何才能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据研究调查显示,3-12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以下情况:内向、害羞、缺乏责任感和自信心、爱发脾气、带攻击性、适应能力差、自我为中心、不懂与人分享、过分依赖家长、无法接受批评等。而其实这些都是情商弱项的表现。本期,我们邀请龅牙兔情商乐园的专家为家长解读3-12岁孩子的“性格信号”。

情商训练的关键期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这就需要家长在这个时期对孩子给以更多的关注和培养。

7-12岁:情商界称为正凝固的水泥。这时,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经形成了。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学业压力日益繁重,学习习惯正在养成,孩子又急于尝试独立,试图从思想上逐渐挣脱父母的束缚,也更大程度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因此,特别需要父母的关注。

“性格信号”解析

专家提醒父母们:孩子如果有以下几种常见现象的话,应该及时进行情商训练。

害羞:孩子在家的时候声音洪亮,能唱能跳,可一旦在外面就表现出羞怯。这就是害羞的孩子的典型表现。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感到紧张或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自信。

同伴压力:7-12岁的孩子开始渴望友谊了,同学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强化自信心所需要得到的认可,不仅仅来自家庭和老师,更多来自同学。从与同伴的交往中感受自己的价值。如果一个孩子只是成绩差,他还不至于讨厌学校。但如果孩子在校园里没有朋友,形单影只,或与人冲突不断,受人排挤,就很可能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了。“同伴压力”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需要警惕这个信号,并要观察孩子的交往模式,分析原因。

坏脾气: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哄劝,呵斥,打骂等各种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作业拖拉:磨蹭,速度慢,东张西望,边写边玩,一个多小时能完成的作业往往要拖到很晚,孩子耗得精疲力竭,家长也陪得耐心全失。孩子的睡眠不充足直接影响到了第二天的听课效果。

专家建议

孩子有以上情商弱项主要是缺乏教育方法和环境。儿童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技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是可以通过训练形成的。而每个孩子都需要进行情商训练。

家长想要了解孩子根本没有多困难,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找到可以了解孩子的方法。只要是家长善于观察,就可以通过孩子日常的一些生活细节而了解到孩子的健康问题。需要家长了解内容有很多。

育儿观念:《绝不能对孩子讲的16句话》


育儿观念:《绝不能对孩子讲的16句话》

作为家长真的不容易,不能鲁莽的打骂孩子,也不能太过溺爱。其实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以一颗平常心和孩子交流。

以下16句话,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就说出口,但却会对孩子造成潜在的心灵伤害,需要特别注意。

⒈“男子汉大丈夫,至于吗?”

让孩子学会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非常重要,如果经常对孩子这样讲,最终孩子会成为一个无法自如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少吗?)。

⒉“这哪是男孩儿/女孩儿应该做的事儿啊!”

不要在孩子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阶段,就武断的对其否定。男孩儿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家或是女孩儿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好吗?

⒊“未来如果你有一个和你一样的孩子,你就明白我的感受了!”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点儿意思,但是它会让孩子受到极大的伤害。因为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把这个孩子养大的过程并不快乐,而且还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恶意:希望孩子将来遭受同样的痛苦。

⒋“你的妈妈/爸爸是个傻X(或类似)”

也许她/他真是,但是你不能老是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说给孩子听。而且如果老是听你这么说,孩子就会认为这样评价一位家庭成员是很正常的,同时,孩子潜意识里其实也觉得自己也是一样的人,导致无法接纳自己。

⒌“你的性格比较内向,而你姐姐/妹妹/哥哥/弟弟/比较外向。”

这么说唯一的作用就是让孩子在内向或是外向的路上一条路走到黑,并且觉得自己只能是这个样子。

⒍“闭嘴!”

所有人都不喜欢别人这样说自己,至于孩子,他们应对的方式是不再信任你、不会再对你说很多。

⒎“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的姐姐或是哥哥一样?”

这当然是在人为制造兄弟姐妹之间的隔阂,矛盾。毕竟,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记住你的五个手指头伸出来都是不一样长的。

⒏“有本事你就一直哭,我看你哭到什么时候!”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感受到你不愿意再与他进行交流。无力和恐惧感会让他/她持续难过下去,而这已经和最初为了什么而哭无关。最好的方式是告诉孩子我看到了你的难过/委屈.....,你的陪伴、平静和同理很重要。

⒐“为什么你没有一件事能做好!”

每个人都是从试错当中积累经验的,你这样一说,孩子就没有勇气去尝试,当然就会进步的很慢了。

⒑“这有什么可怕的,去试试!”

你告诉孩子这没什么可怕的丝毫不会让他/她感觉好一点儿,同时你在否认孩子的感受,无视孩子的存在,相反,你应该问孩子,你在怕什么,能告诉我吗?

⒒“这就是你不听话的后果!”

在你告诉孩子不要跑,结果他/她还是在跑而且摔倒了的时候,你可能会这么想。但是如果你这么和孩子说了,那就是白白浪费了一次他/她可以获得体验成长的机会。

⒓“怎么能这样做,你是一个坏孩子”

相信大多数家长不会和孩子说这句话。在孩子真的犯了错误,并且理应被教育和纠正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的是,这件事情是坏的,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人不等于行为,家长无法接受的是事情,而不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

⒔“我不喜欢自己的长相”

你以为这么说自己不会对孩子有影响?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的外表更自信的家长,孩子也会变得更加的自信。

⒕“我数学也不好,这孩子随我”

得了,有了你这句话,孩子的数学是好不了了。

⒖“你别弄,你弄不好,我帮你弄(诸如此类)”

让他们自己刷牙、系鞋带、完成作业,只要交给他们,都能学得会。如果你老是帮他们做,结果就是所有的事情孩子都无法独立完成。

⒗“还是XX时候的你更好”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话没什么,但这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她觉得现在的自己不够好,而且还会不停的反思自己到底为什么变得不堪。

不能对孩子说的12句话,打造健康成长环境


所有的父母都想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有时候我们不经意的话语会给孩子带了负面影响。

第一句:“快起来!今天上课要好好听讲啊!”

不要和孩子在早上谈话,尤其是当他还没睡醒时。青少年喜欢在晚上交流,因为他们的生物钟比成人后延。

第二句:“你会干什么?我像你这么大时早工作了!”

不要拿孩子与自己当年进行比较。时间长了,孩子会拒绝与你沟通。

第三句:“你还不减肥,胖得脑子里只剩油了吧?”

千万不要用困扰他的事情开玩笑。记住,青少年敏感、容易受伤害。

第四句:“你为什么总干傻事?”

不要在他们某些行为后,问这样的话。你可以问:“做这件事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吗?”

第五句:“不是我唠叨,是你没明白!”

不要对某些事情一而再地唠叨。只给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相信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第六句:“看着我的眼睛。”

不要直视孩子的眼睛。用“并肩坐着”取代“面对面”,孩子比较容易打开心扉。

第七句:“今天下午不许去打球了,我们需要谈谈。”

不要占用整块的娱乐时间和他们谈心,不妨在与孩子一起打球、看戏或者吃饭时交流一下。

第八句:“你摔谁呢!”

不要禁止孩子咆哮、摔门、哭泣。让他们发泄,训练自己倾听他们带有情绪性的字眼。

第九句:“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

不要提过于笼统的问题,而应以正面的态度问特定、具体的问题。比如:“老师怎么评价你这篇作文?”

第十句:“你这么想完全错误,应该……”

不要打断他们就开始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需要时间去整理思绪,通常不会一次就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

第十一句:“别总是乱花钱!”

不要老把话题集中在琐事上。谈些更能引起他们兴趣的话题,如体育比赛、音乐会甚至政治等,有助于彼此了解。

第十二句:“下次理发时,鬓角剪得短点。”

不要总是给他不需要的建议,而应经常赞许他们的想法。

海外育儿: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教育好孩子


孩子在成长路上有如下需求:

一、身体的基本需求:比如呼吸,温暖,吃喝,睡眠等等

二、安全与受保护的需求:人需要爱,需要有主要依靠对象,也就是说,需要有人倾听他,理解他,乃至指导他,需要有人在他需要的时候在那里。生活有规律,结构和仪式,人才过得不混乱,有调理,而调理能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人需要一个方向。人有受保护的需求。人尽管不一定需要宗教,但需要一个信仰。周围的人有细腻的感觉,有感知对方的能力,也能带来安全感。

三、社会关系:友谊,亲缘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交流和社会行为规范是形成社会关系的主体。

四、在社会上受承认的需求:谁都愿意成功,受认可,受表扬,能对别人有影响力。谁都愿意做出成绩,展示自己的能力等等。

五、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人有表达自己个体性,独特性的需求。有对自己天资的扩展,扩展知识,对真理进行寻求的需求。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懂得爱,懂得尊重别人,懂得理解别人的时候,自己必须要做出榜样。只有我们自己这样生活,才能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而我们只有首先以爱、尊重和理解对待自己,才能这样对待别人。所以,请思考这个问题:我是不是能无条件地爱我自己,接受我自己,理解我自己?

为了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感觉,请回答如下问题。

问题一:你如何看待自己?你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么?请列举你的独到之处,你的能力,比如你很有分析问题或持家的能力。然后,请列举你的潜力。“如果我愿意,我可以……”比如,如果我可以很有耐心。最后请列出你奖励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做得很好,发挥了你的潜力,你打算如何奖励自己?找些好吃的?还是出去看场电影?

问题二:请描述你现在的状况。比如:我感觉不好,但不知道是为什么。或者,我总是倒霉的那个。你喜欢你现在这种状况么?你愿意自己现在是什么一种状况呢?

问题三:别人是怎么看你的?你觉得他们对你的看法是正确的么?你觉得他们的评价有没有带给你一种不确定的感觉,使你对自己产生怀疑?

问题四:思考一下你的生活目标。你是不是确立了一个一旦达到就能使你快乐的生活目标?请把这个目标写下来。

如果你还没达到这个目标,你是不是会因此不幸福?你有没有尽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如果你还没确立目标,你会不会以吃,喝,抽烟,购物等癖好来填补你的空虚?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有没有一种负罪感?

问题五:请回忆你自己小时候的角色,比如你是不是总是那个哗众取宠的孩子,你是不是个逆反的孩子,或者是不是一个事事都知道的比别人多的孩子?请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真的愿意扮演那样一个角色?你是不是还是很希望自己是另一个样子,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却不敢那样做?

问题六:请列举你做过的,不讨自己喜欢的事。比如暴饮暴食、害羞、负罪感等等。是不是正是这些事成为你的负担,使你对自己深感不满?

理解自己,接受自己,爱自己,都要从了解和正视自己的感觉开始。只有我们先正视自己的感觉,才有能力去学着了解和正视孩子的感觉。一个不对自己的感觉加以分析的人,不可能具备分析别人感觉的能力。对自己都不同感,又如何对别人同感呢?

奇法妙招能对付任性的孩子


很多人都说:“孩子越小越可爱,长大了就讨人厌。”这不,三岁的儿子咏咏,开始到处跑,更让我操心了。不过对任性儿子我也有几个妙招:

1、暂时不理睬。

儿子一看到他爸爸拿螺丝刀、剪刀,就高兴得不得了,还拼命嚷着“给我玩玩”。

老公说,危险品,小孩不许动,他却更有兴趣了,不给他,就生气,倒在地上哭,见老公没有应允,又开始砸东西。我们沉默,不理他。孩子懂得察言观色,闹了半天,还引不起父母的关注,一般就会“偃旗息鼓”,所以,有时我不理睬他,他反而会过来找我笑笑。或者关禁闭,让孩子反思,意识到自己是犯错误了,关的时间不要长,但父母的态度要坚决,之后,再跟孩子讲道理,说明不能这么做的理由。

2、转移注意力。

有一次大冬天的,儿子居然乘我不注意,偷偷跑到卫生间开水龙头玩,把衣服都搞湿了。我想打他,然而冷静下来后却平静地对儿子说,天太冷了,玩水会把衣服打湿的,冰冰的水浸到身体里去,会感冒、会得病,要吃药、要打针了,我们一起出去让太阳公公晒晒暖,玩玩球做做运动好不好?一般情况下,孩子会高兴地放弃玩水的念头,而跟随大人去打球。

3、赏罚并用。

当孩子任性胡闹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这时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闹也是没有用的。

不过应注意,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固执”只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是孩子有主见的表现,父母不要一味指责、惩戒。哪些“固执”行为是可以肯定的呢?

首先,孩子认定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时候,会执拗地“坚持真理”。比如,儿子到楼下的花坛玩,看到路人牵着一只小狗走过,他很喜欢小动物,就会有意识地跑过去看小狗,摸小狗。这时,我会讲明不应太接近小狗的缘由,然后说,妈咪抱着你,走近点瞧瞧它,宝宝还小,一定要有大人的保护。

其次,父母本来答应做而违约的时候,孩子也会表现得很固执。有一次,我答应周末休息带儿子去吃肯德基,但到了那天,儿子上火了,又赶上下雨,就没有去,以为这么小的孩子一讲过肯定就忘了,谁料他那天就不要我了,跟着他爸爸看白雪公主,还说妈咪骗人会长长鼻子。

最后,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忽视或粗暴干涉后出现的执拗行为。例如:儿子睡觉时要看天线宝宝,然后看完一集又一集,10点多了,我就强制关了电视,拽着儿子上床睡觉。孩子也有自尊心,不尊重孩子自然会受到他的反抗,儿子于是就很不开心,哭鼻子闹情绪。然后我拿着天线宝宝的书,给他讲故事,说天线宝宝也是等太阳公公出来了才出去玩的,宝宝看一下,现在有没有天黑。儿子说,天黑。我问天黑要干嘛?他回答说,天黑要上床睡觉。我说,宝宝睡好觉,明天妈妈带你出去,像天线宝宝一样散散步逛公园。于是儿子就乖乖睡觉了。

相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对孩子感同身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孩子不合群怎么办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别再说你不了解孩子的感统失调!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些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感统失调,但是说到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很多家长还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小编就来给家长们百科一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 1....
    2021-08-09 阅读全文
  • 那些不能对孩子说的话 语言的力量很神奇,一个人也许会因为一句话而积极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话而失去自信。在生活中与孩子说话,有些话对他有帮助,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1.“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
    2020-11-27 阅读全文
  • 做最好的自己让人感同身受的演讲稿分享6篇 演讲和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当我们需要进行做最好的自己主题演讲时,提前准备好关于做最好的自己显得多么的重要。演讲一定要有想法、有意义、才能起到刺激和提升他人的思想境界的作用,那么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应该怎么写呢?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做最好的自己让人感同身受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
    2022-10-01 阅读全文
  • 家长为什么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决不是...
    2021-12-27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咿呀学语,到蹒 跚学步,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带给我们的都是惊喜。这时候,对孩子教育的问题摆在我 们面前。0-3岁,是孩子...
    2020-10-09 阅读全文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有些家长知道自己孩子感统失调,但是说到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很多家长还只是一些模糊的概念,今天小编就来给家长们百科一下。 感统失调主要分为哪几大领域? 1....

2021-08-09 阅读全文

语言的力量很神奇,一个人也许会因为一句话而积极一生,也可能因为一句话而失去自信。在生活中与孩子说话,有些话对他有帮助,有些话最好不要说。 1.“这像是你这么大的孩子做的事儿吗!” 当一个5岁的孩子因为...

2020-11-27 阅读全文

演讲和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当我们需要进行做最好的自己主题演讲时,提前准备好关于做最好的自己显得多么的重要。演讲一定要有想法、有意义、才能起到刺激和提升他人的思想境界的作用,那么做最好的自己演讲稿应该怎么写呢?编辑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做最好的自己让人感同身受的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

2022-10-01 阅读全文

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多是门外汉,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教育别人的孩子行,却唯独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们只有习惯了抱怨,抱怨社会,抱怨学校,抱怨孩子,但从不思考怎样去改变自己。 早期教育很重要,但决不是...

2021-12-27 阅读全文

育儿观念:了解自己的孩子 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从咿呀学语,到蹒 跚学步,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带给我们的都是惊喜。这时候,对孩子教育的问题摆在我 们面前。0-3岁,是孩子...

2020-10-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