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必看:家长们这么做,就是在逼老师“放弃”您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0-04-20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家庭有家庭的好处,学校有学校的妙处,两者结合,可以让教育更有意义!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必看:家长们这么做,就是在逼老师“放弃”您的孩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孩子走进学校开始,老师对他的影响就非常巨大。

被老师重视的孩子,成绩更优秀,自信心更强,无论在智力还是性格的发展上都会更好一些。

而一旦被老师忽略,孩子不仅会成绩下降,出现自卑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容易有障碍,有些敏感的孩子甚至还可能会自暴自弃。

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并不仅仅取决于孩子,某种程度来说,甚至受家长影响更大一些。

作为家长,和老师打交道时,下面这五个忌讳,一定不能犯。

1、没搞清楚事情之前和老师吵闹甚至动手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一时冲动愤怒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去学校“讨说法”之前,一定要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那就主动道歉;如果是别的孩子的错,可以去和老师反应一下情况,让老师来协调处理;如果是学校和老师处理不得当,可以先跟学校和老师协商下一步处理办法。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要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样会给老师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日后自然会对孩子另眼相待。

如果在没搞清楚状况之前就去大闹学校和老师,只会让老师觉得家长无理取闹,给老师留下的这样的负面印象自然对孩子很不利。

2、不把学校、老师的规定当回事

对于学校和老师的规定,最好的方法就是配合。比如很多学校会规定不让学生带手机,不管家长是否赞同,最好都要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的规定。如果家长对一些规定很有意见,默许甚至鼓励孩子违反规定,这会让学校和老师非常为难。也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只需要面对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学校,需要面对几百几千的学生。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制度,往往就是为了保护大部分孩子的安全和学习环境。

3、不参加家长会、不和老师沟通

孩子的教育,第一负责人应该是家长,而且最了解孩子的也是家长,老师希望能和家长建立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好能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因此家长不管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时间去参加家长会。如果实在无法抽身,也最好定期和老师沟通。否则老师不确定你是否对孩子的教育关心,也不确定你孩子出现问题后自己的处理方式你是否能接受,更不会知道孩子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否与家庭问题有关。孩子最终教育成什么样,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不与老师沟通,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自然很难因材施教。

4、拿社会和整个教育的问题来评判老师

就像这个世界最想让病人健康的是大夫,那这个世界最想让孩子优秀的就是老师了。能把学生教得个个优秀,是每个老师最大的梦想。

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一旦社会上出现一些教育事件,都会认为整个教育行业出了问题,对自己孩子的老师也大加指责。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确实有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所有的老师。这会让绝大部分怀揣教育理想,兢兢业业的老师们伤了心。如果家长能对老师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和体谅,老师自然也会报之以对孩子的宽容和鼓励,这种良性循环,最终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5、以领导姿态面对老师

在几年前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老师最厌烦哪种家长?以领导姿态面对老师的家长排在了首位。

现在很多家长会觉得,教育是服务行业,我交了学费,老师就应该给我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服务。但是教育不是服务,它是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滋养。对待老师最好的态度是尊重和信任,因为也只有这些才能激活老师内心最崇高的情感,才能让老师用心去对待孩子,给孩子一份最优质的教育。

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配合,配合的好,孩子受益,配合不好,孩子有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一位资深的班主任曾经说过“家长与学校配合的越好,教育越会成功。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

当孩子走进学校,老师对他的影响非常大。老师重视的孩子,成绩往往更优秀,自信心更强。无论在智力还是性格的发展上都会更好一些。

而被老师忽略的孩子,成绩不仅会下降,还会出现自卑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容易出现障碍,有些甚至还可能会自暴自弃。

老师对孩子的态度,某种程度来说,不仅仅以因为孩子的原因,受家长影响更大一些。

孩子在学校最大的悲哀不是成绩差,不是常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不是常被请家长,而是老师不再注视她,她做了什么都不会在意,被老师放弃的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绝对是灰暗的。

但是,很多时候孩子在学校被放弃不是因为孩子,大多数被老师“放弃”的孩子是因为家长们不经意间的一件事。

很多时候,不是老师想放弃孩子,而是被家长们逼得放弃孩子。

下面的几种行为,你有吗?

搞清楚事情之前,不要和老师吵闹甚至动手。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一时冲动愤怒是很正常的。可是在去学校“讨说法”之前,一定要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

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那就主动道歉;如果是别的孩子的错,可以去和老师反应一下情况,让老师来协调处理;如果是学校和老师处理不得当,可以先跟学校和老师协商下一步处理办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要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的态度,这样会给老师留下非常好的印象,日后自然会对孩子另眼相待。

如果在没搞清楚状况之前就去大闹学校和老师,只会让老师觉得家长无理取闹,给老师留下的这样的负面印象,自然对孩子很不利。

不把学校、老师的规定当回事

对于学校和老师的规定,最好的方法就是配合。比如很多学校会规定不让学生带手机,不管家长是否赞同,最好都要教育孩子遵守学校的规定。

如果家长对一些规定很有意见,默许甚至鼓励孩子违反规定,这会让学校和老师非常为难。也会给老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对于家长来说,只需要面对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学校,需要面对几百几千的学生。

很多看起来不合理的制度,往往就是为了保护大部分孩子的安全和学习环境。

不参加家长会、不和老师沟通,不懂得在孩子面前维护老师

孩子的教育,第一负责人应该是家长,而且最了解孩子的也是家长,老师希望能和家长建立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好能及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因此家长不管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时间去参加家长会。如果实在无法抽身,也最好定期和老师沟通。

否则老师不确定你是否对孩子的教育关心,也不确定你孩子出现问题后自己的处理方式你是否能接受,更不会知道孩子在学校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否与家庭问题有关。

孩子最终教育成什么样,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决定的。不与老师沟通,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自然很难因材施教。

家长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会成功。我可以非常负责任的说,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结果都是悲剧,这在我的教育经历中无一例外。

因此,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极力维护学校和老师——不是假惺惺的做戏(因为孩子都能察觉出来),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拿社会和整个教育的问题来评判老师

就像这个世界最想让病人健康的是大夫,那这个世界最想让孩子优秀的就是老师了。能把学生教得个个优秀,是每个老师最大的梦想。

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一旦社会上出现一些教育事件,都会认为整个教育行业出了问题,对自己孩子的老师也大加指责。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教育确实有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因为这个就否定所有的老师。这会让绝大部分怀揣教育理想,兢兢业业的老师们伤了心。

如果家长能对老师的工作多一分理解和体谅,老师自然也会报之以对孩子的宽容和鼓励,这种良性循环,最终会让孩子受益终生。以领导姿态面对老师。

在几年前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老师最厌烦那种家长?以领导姿态面对老师的家长排在了首位。

现在很多家长会觉得,教育是服务行业,我交了学费,老师就应该给我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服务。但是教育不是服务,它是心灵层面的引导和滋养。

对待老师最好的态度是尊重和信任,因为也只有这些才能激活老师内心最崇高的情感,才能让老师用心去对待孩子,给孩子一份最优质的教育。

如果我们社会最后一片净土——教育,都抬不起头了,那么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孩子还有什么希望,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每一个生命都是复杂的个体,一个孩子就使一大家子人头疼了。而一个班主任要面对的是几十个孩子、上百位家长还要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其他种种,虽然他不能让每位孩子成才,不能让每位家长满意,但是他付出的已经够多了。

所以请善待每位教师,特别是那些为您孩子好,对您孩子严厉的老师。请家长多一分宽容和理解,多给老师一些尊重和信任,老师一定会加倍珍惜你的孩子。

先别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会关注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猜测他可能是饿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好像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变得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两个例子,你就能明白,孩子明知道那么做不对,为什么会做一些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事。

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埋头忙碌,6岁的孩子在用蜡笔涂色。安静了没一会,6岁的孩子开始用脚踢桌子。“别踢了!”妈妈很生气地瞪了他一眼。孩子撅了撅嘴,停了下来。没一会,又开始踢桌子,妈妈呵斥了他,孩子安静了没两分钟,又开始踢桌子,这时同桌的人已经不胜其烦,换了座位,妈妈感到又窘迫又恼怒,狠狠打了孩子一巴掌。

妈妈对孩子调皮的行为感到气愤,并且急于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却从没想过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踢桌子的行为,让妈妈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虽然是被妈妈批评、责骂,但他依然很满足,因为他的真实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就是寻求妈妈的关注,即使是负面的关注。

如果上面的故事说服不了你,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更有感触。三岁的贝贝本来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他成长得很快,父母感到很欣慰。他一岁前学会走路,十八个月就不再用尿布了,两岁时能清楚地说出正确的语句,而且他很擅长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得到大人的肯定和喜爱。可是忽然,他开始哼唧、哭叫,还经常尿裤子、拉裤子,这些年龄倒退的行为发生在弟弟出生两个月之后。贝贝的父母,感到很疑惑,就向儿童心理医生请教。

医生,告诉他们:“贝贝会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他观察到,弟弟得到了全部的关注,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他认为,只要自己变成一个婴儿一样不能自理,就能重新得到妈妈的关注。你会觉得孩子采取的方式有点莫名其妙,这是因为孩子并没有察觉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完全依靠的是自己的直觉。”

贝贝的父母现在明白了,孩子出现这些错误行为的原因,是想寻求关注,所以父母及时做了调整,平时在照顾弟弟的同时,也给予贝贝足够的关注,比如妈妈如果抱弟弟,就一定会抱他,不会因为弟弟是婴儿,他是个大孩子而区别对待。另外,父母还邀请贝贝一起来照顾弟弟,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久之后,贝贝又回到了那个聪明伶俐的状态。

从上面两个故事,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孩子真的很需要父母的关注。因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能依赖的只有父母,他们除了父母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他们感到父母不够关注自己,就会极其没有安全感。

而父母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孩子,还有我们的伴侣、父母,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财富,我们的安全感也来自多方面,精力也同样被分散到各处。所以我们越来越难做到:将100%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我们,原来孩子爱我们,远比我们爱孩子的还要多啊!

孩子错误行为的背后,有着特定的原因,所以在遇到孩子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时,我们先别急着纠正、责骂、或者惩罚,想想孩子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孩子经历的少,很多事情没还需要引导,只有找到每件事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不适当的行为。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孩子从小到大会经历三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期”,其实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孩子2~3岁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其次,是他7~10岁的独立自主意识阶段;然后,就是12~18岁我们都知道的青春期。

第一个叛逆期:2~3岁

孩子的“叛逆”,其实从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Terrible2”。孩子在2~3岁的时候,会逐渐开始与父母“作对”,比如不愿意让爸爸妈妈抱自己的玩偶、吃自己的饼干等等。

这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他正在学习区分“自我”与“他人”,随着孩子物权意识的增强,他要通过确认物品的归属权,来认知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在这个阶段,不要跟孩子生闷气、觉得孩子自私,他压根都不知道”自私“是什么呢。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今天出门穿什么、午饭想吃什么,等等。这是个培养孩子主见、训练孩子自我表达的好机会,不要因为孩子的想法与你不同,就去压制他。

这个阶段,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要求,耐心听孩子的主意,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完整表达出来。有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得很好,遇到无法表达的时候会哭闹,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越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引导孩子的情绪,通过问“为什么”,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用哭闹解决一切。

第二个逆反期:7~10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孩子进入学校后,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急于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因此开始要求独立,行为上想要脱离爸爸妈妈的掌控,很多事情喜欢跟家长对着干,大人说东,他偏往西,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依赖大人,有时会不讲道理,乱发脾气等等。

此时,父母一定要放弃家长“一言堂”的方式。涉及到孩子自身的事不妨多与孩子商量,也可试着逐步将自主权交还给孩子,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惑的时候,多帮助和引导孩子。

比如,对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别的爱好,是否想要发展这方面的爱好等?沿着孩子的兴趣方向培养,孩子高兴,妈妈也轻松,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第三个逆反期:12~18岁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已经发育成熟,觉得自己已经很“强大”了,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常常遭遇到各种挫折感。

青春期的孩子,角色和身份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最明显的是他们开始寻求同龄人的支持。他们非常重视同伴关系,易受同伴影响,可能会做一些并非自己意愿但同伴认同的事,如抽烟、喝酒。

这些行为虽然父母不认可,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成人的象征,代表他们摆脱了对父母的依赖等。这也意味着,青春期的孩子会面临一些危险,如网络成瘾、早孕、酗酒、犯罪……

想要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首先,我们要学会信任孩子有这个能力;其次,就是与孩子保持亲密而有间的亲子关系: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支持孩子渴求独立的尝试,在孩子失败时给予鼓励、安慰,在孩子成功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团队活动,多与自己的亲戚朋友走动。

总而言之,叛逆期并不可怕,父母了解了这个成长规律,应对方式对了,这3个叛逆期,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顺利度过。

对于孩子的“叛逆期”,英国皇家育儿师凯瑟琳也有话要说:

凯瑟琳老师分享:

孩子一定会进入叛逆期,我们需要这个时期的存在,这证明孩子在长大。

首先,你需要为孩子的行为设定底线,决定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需要加以限制,哪些事是不能做的,每个父母不一样,每个家庭的边界也不一样。

另外,不要剥夺孩子所有的控制权,要允许孩子一些行为的发生。一旦孩子感觉到自己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不受自己控制,他们会用最强烈的方式反抗。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制定孩子行为的底线,把握住原则,但不必事事较真。

“叛逆期”从字面上来理解,是孩子对家长的叛逆,也就是说,“叛逆期”其实是以家长为中心下的定义,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正是他在探索独立的自我,学习如何独立生活的“黄金期”。

叛逆,不意味着不合理。我们养育孩子,是在养育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听话的宠物。我们需要孩子学会面对困难、承担责任、自信积极。如果在“叛逆期”,家长跟孩子站在对立面,压制孩子的想法与行为,他就变成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也不敢承担责任的人。

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自大的家长。,当我们重新看待“叛逆期”的时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孩子成长的“探索期”,孩子会在这个时期逐渐长大,逐渐明白:什么是属于我的、我能做什么、我能怎么做,所以,家长们,不要把“叛逆期”视为洪水猛兽,用更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它吧!

这么做可能会毁了孩子一生,你中枪了吗?


在教育的时候,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做了很多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事情尤其是以下这7件事!

01、我们不让孩子经历风险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中。“安全第一”的原则让我们生活在失去孩子的恐惧中,所以我们尽全力去保护他们。

尽管这是作为家长的义务,但是这种行为存在负面影响。欧洲的心理学家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摔倒的经历,在成年后更容易患上恐惧症。

事实上,孩子们需要经历挫折以完善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正如如果没有经历过分手,一个人很难获得感情上的成熟一样。如果家长让孩子完全避开任何风险,那么孩子将会成为一个傲慢自大的人。

02、我们的帮助来得太快

由于家长的过分帮助和指导,如今这一代青少年缺乏一些必备的技能。当我们给予孩子过分的指导,就剥夺了他们自己经历重重困难找到解决方法的珍贵体验。也就是说,这种做法让孩子缺少了一种必要的锻炼和经历。

渐渐地,孩子习惯了在面对困难时等待他人的救助。但在成人世界中,事情并不总是这么美好。换言之,这种做法削弱了孩子的竞争力。

03、我们过分赞美孩子

我们往往鼓励孩子做个自信的人,这种风潮的流行已有些时日。在19世纪80年代,这种思潮出现在学校教育体系中。

当孩子加入一个小小的棒球队,你可以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赢家。人们似乎自然而然地认为,这种做法将极大地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但研究调查表明,这种做法事与愿违。

孩子们往往会观察到,除了自己的父母以外,不再有人表扬他们。这时,他们就会质疑父母的话的客观性。渐渐地,他们学会了说谎、言过其实、粉饰太平——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面对过真正的现实。

04、我们将爱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孩子未必需要每分每秒都在被爱。孩子们也许能够从失望中恢复过来,但他们未必能够抵抗溺爱的负面影响。所以大胆地对他们说“不”,让他们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努力。

作为家长,我们倾向于在奖励孩子的时候满足他们所有的需求。当家里有多个小孩的时候,我们甚至会感觉只表扬一个而忽略另一个是件不公平的事情。但这是不对的。

下次,千万要记得别告诉他们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的奖励是去商场疯狂购物。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孩子将会不习惯于无条件的爱。

05、我们不向孩子分享自己过去的错误

健康成长的孩子正展开双翼拥抱世界。作为成人,我们必须引领他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所有方面无微不至。

因此,告诉他们你在他们那个年纪犯过的错误能够帮助他们在类似的情景做出正确的选择(避免吸烟、喝酒、吸毒等“负面课程”)。

同样,孩子必须学会承担责任,尤其是他们做错的时候。告诉他们在你面对相同情景时的感受,告诉他们你从这些事情中学到了什么。

06、我们错误地将聪明

有天赋和有影响力当做成熟

“聪明”、“有天赋”或“有影响力”是常用的对于成熟度的判断标准,因此,家长们往往认为聪明的孩子是足够成熟的。这不对。

许多专业运动员和好莱坞明星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天赋能力,但是他们仍然会卷入可怕的丑闻中。事实上,这三个特质远非人生的全部。

科学地说,并没有绝对的“独立年龄”。一个好的办法是观察孩子同龄人的做法。如果你发现孩子的独立能力差于同龄人,那么你就该延迟他自立的年龄。

07、我们没有以身作则

作为家长,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模范是我们的责任。为了帮助他们独立、诚实、有爱心,我们就必须做到这些。作为家里的领导者,我们可以先从“说到做到”开始。

同时,也要特别注意细节——孩子们绝对会注意到这些。如果你不抄近路,那么孩子们也会知道他们不可以这么做。向孩子展现做志愿者服务的快乐,孩子们也会向你学习。

总而言之,你尽全力做一个榜样,孩子们会注意到这些并且做一样的事情。

BB10个月 妈妈这么做他更聪明


小编朋友的宝宝,已经10个月了,朋友买了很多可爱的故事书,准备开始进行亲子阅读,让宝宝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想象中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妈妈抱着宝宝,一页一页地翻着书,宝宝好奇地听妈妈轻声讲书上面的故事,还叽叽喳喳地想要学。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这场景好美,想想都觉得陶醉。

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宝宝拿着书胡乱翻,根本不会安安静静地听妈妈讲,只顾着看上面的画,有时候还会撕书,越撕越起劲。

这可了得,小小年纪就不学好,开始撕书了,不知道爱惜书本,撕了多浪费啊!

妈妈可能就会觉得,这个宝宝天生就不爱读书,就是个贪玩的娃。

宝宝撕书是聪明表现

其实,妈妈不知道,宝宝爱撕书,是很正常的,说明宝宝正在成长学习,变得更聪明了。

宝宝撕书,其实就是他在探索书本,发现了一件新鲜好玩的事情,撕的这个动作说明宝宝手指的灵活度发展得比较好了,在撕的时候,体验到手指用力的感觉,会让宝宝很有成就感。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宝宝爱撕书,聪明妈妈这样应对

对于10个月的宝宝来说,妈妈还不能把亲子阅读想成一件很一本正经的事情,这时候,如果宝宝只是爱看上面的图画,那就让他看,妈妈不一定非要讲。

如果宝宝就是喜欢撕书,妈妈也记得不要责怪小宝宝,这时候他还不懂撕是破坏行为,你可以拿一些鲜艳可爱的超市宣传单、过期的杂志等给宝宝撕,买书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不会撕烂的布书!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想要锻炼宝宝的动手能力,积木也是很好的帮手!

不仅如此,积木的用处还很多。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宝宝只是拿两块积木敲着玩,或是喜欢积木的颜色,研究积木不同的形状大小,慢慢的,宝宝会用积木叠高高,搭建不同的场景,比如城堡等等,玩法很多。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除了木质的积木,塑料积木也是宝宝很好的玩具。

同样都可以锻炼手部动作能力,塑料的积木,对于宝宝来说,还可以拼装,也会更简单容易一些。

宝宝撕书不怕,妈妈做对这些让他更聪明

10个多月的宝宝,正是到处爬的阶段,妈妈们也别忘了给宝宝准备一个地垫,可以放心地让宝宝在上面爬、玩耍,不用担心弄脏衣服,宝宝也爬得更舒适一些。

所以啊,宝宝撕书不是坏事,妈妈不要再错怪宝宝了!你家宝宝有撕过书吗?

告诉家长,这些事情老师做不了!需要您的配合!


教育作为一个宏大的命题,并不完全由行政部门的政令、理论家的理论和学校的教育所决定,还取决于每一位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有的家长认为,老师嘛,就应该三头六臂、事无巨细地教育、照顾学生,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

老师当然没有三头六臂,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最需要家长们理解的是:影响孩子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很多事情老师教不了,需要家长们来配合!下面是一位班主任老师的肺腑之言,句句经典启发了无数的家长,分享给您。

1

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同一个班级,孩子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家长综合素质和付出心力的竞争。平时不闻不问,考差了大发雷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

当人们说这个孩子和那个孩子的不同的时候,其实主要是指这个家长和那个家长的不同。如果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学校就可能会过的比较辛苦,孩子很可能会成为学校的“问题儿童”。

3

同在一个班级,教是一样的教。如果你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不要向孩子提学习要求,更没有资格责备他们。

4

当你觉得付出没有得到充分回报的时候,要这样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潜能将更不能发掘。然后心平气和做该做的事。

5

作为教育者,要想让孩子爱学习,必须自己先读书做人。教师如此,家长也是如此。成绩好的孩子,妈妈通常是有计划而且动作利落的人。父亲越认真,越有条理,越有礼貌,孩子成绩就越好。

6

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为读书型的父母,那就从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安静地看书。如果你不能在书桌前坐半个钟头,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从早到晚坚持五六个小时的艰苦学习呢?

7

孩子的学习越困难,他就越应当阅读。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其实,无论是基础知识,阅读还是写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都是课外阅读。

8

心底秘密是人成长、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有心事,他不想告诉你,那么,不要逼迫孩子把他的秘密说出来。

9

贫穷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但并非越贫穷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做父母的,需要为孩子提供基本的文化资料,不让孩子陷入人穷志短的自卑深渊。

10

教师的一视同仁总是相对的。对于教育责任感特别强、能与教师紧密配合的家长,教师对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别关注一些——这是很公平的。

11

学生取得优秀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这些素质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

12

作为教师,我们比谁都知道分数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对困难,具有独立战胜的勇气和能力。

13

孩子在家很任性,这实在是家长自己应当深刻检讨的事情。现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视,及时扭转。否则,学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14

对于教师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于家长中。当大家都动起来,群策群力了,这个集体才叫厉害。有人说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

15

三分之一的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的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家长基本没有能力跟得上。而这,就是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

16

孩子学习是艰辛的,这是一个爬坡过程,一旦上了路,对于您的家庭、对于教师,都是一件幸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要竭尽全力引导、帮助他们,如果再能得到家长的帮助,那孩子将多么幸福。

17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起来没有差别——六年之后,他们将有多么不同。

18

不要着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间断和兴致勃勃。只要他在读,只要他这周比上周进步就值得高兴,就应当鼓励。

19

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长一截——一学期就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资质相同的孩子,摊上不同的父母,其发展也就不一样。

20

家长都希望教师多提问自己的孩子,惟恐孩子发言表现的机会比别人少。其实,对于孩子来说,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倾听——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关键。没有了静听和沉思为前提,所谓“积极发言”,只是为表现而表现的低效闹腾而已。

21

一次考试的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掌握了没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从长远来看,读书也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他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实在重大。

22

让学生直面学习中的困难,打破快乐轻松学习的神话,这是每一个明智的师长要做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知识,更有毅力、恒心,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23

养育养育,在物质条件相对富足的今天——父母责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抚养。

24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则问题越积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将不堪其苦。

2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必读:做这6种类型的家长,老师会更爱您的孩子!


孩子上幼儿园,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父母的心,每位家长都希望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能给予自己孩子更多的关注,甚至不惜赠送礼品“表达心意”。

其实,对老师而言,做一名配合园所教学工作的家长比什么都重要,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下面这6种类型的家长是老师最喜欢的,您上榜了吗?

1、主动承担家园共育责任的家长

在幼儿园,除了学习知识,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品行及个性形成的重要契机,如果家长能够经常和老师分享一些孩子在家的表现,并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延伸工作,安排好孩子的作息和生活,相信能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为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充分理解和信任老师的家长

由于社会上一些个别现象,使得一些家长对老师极度不信任,容易把小事扩大化,如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受伤一定是被欺负了,孩子尿裤子就是老师照顾不到位,回家喊饿就觉得孩子在幼儿园吃不饱……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原本正常的事,会被一些家长误解。既然选择了让孩子上幼儿园,就要相信老师,对她们的工作表示充分地信任和支持,放心地把孩子交到她们手里。

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非常重要,老师一刻都不能马虎,有时从早到晚甚至连水都顾不上喝。如果家长们在一些小细节,比如孩子喝了几次水、被蚊子咬个包等问题上纠结、挑刺,甚至一言不合就要闹到园长那去,这会让老师感到更加战战兢兢。所以,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对老师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3、主动配合老师工作的家长

在孩子的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双方缺一不可,很多工作也需要共同配合,如果家长能主动配合老师,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各类亲子活动,一定能得到老师更多的认可。比如按时送孩子入园、按规定日期为孩子穿园服、认真辅导孩子完成手工作品等。这些事看似不那么要紧,但如果能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不仅可以拉近家长和老师的距离,也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亲子关系更加亲密。

4、积极和老师沟通交流的家长

有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每天匆忙接送孩子,和老师沟通交流得很少;有些家长对于老师交待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还有些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孩子玩的地方,入不入园都没关系,甚至不跟老师打招呼就几天不送孩子去幼儿园。

想要老师更加关注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和老师保持顺畅的联系,主动把孩子的生活习惯、近期变化或出现的问题等反馈给老师,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并在教育方式上进行不断调整。

5、尊重老师权威的家长

提到幼儿园老师,很多家长都会认为,不就是哄孩子玩吗,有什么难的呢?甚至有的家长阅读过一些育儿的书籍,就盲目质疑老师的教学方式,给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便。

不得不承认,有的家长学识水平的确比老师高,也比老师更加见多识广,但这并不能作为质疑老师权威的前提条件。只有尊重老师,孩子才能从情感上对其产生敬爱,师生间也会相处得更加融洽。

6、不功利追求成绩的家长

重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味追求学习成绩的家长更受老师尊敬,有些家长经常会问:“老师,今天我们家孩子认了几个字啊?”“上幼儿园这么久,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在有些家长眼里,只有认字、背诗才是孩子进步的标志,并要求幼儿园开设类似的兴趣班。过早地认字只能扼杀孩子的学习热情,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殊不知,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只有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

家庭和幼儿园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两股重要力量,如果这两股力量能够糅合在一起,便能建构出幼儿和谐发展的健康生态环境。在教育孩子的路上,老师和家长有着共同的心愿,也渴求得到家长的信任和尊重,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相信做好以上几点的父母定会成为孩子的骄傲,受到老师的青睐。

教您如何做一名不溺爱孩子的家长


对孩子爱的表达要适可而止

不要什么时候、什么事情都围着孩子转,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产生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凡事都必须以他为先。家长们要试着把关注的重心从孩子身上挪开,分散到其他人和事情上。

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在生活上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让孩子过于依赖自己的父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看见孩子如此独立,就不会容易产生溺爱的心理了。

不要对孩子过度夸赞

家长都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夸孩子多好多好,即使孩子做的不是那么好。从现在开始,要客观对待孩子的进步,不过度夸赞孩子。

家长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家长们要硬起心肠说不。如果因为害怕孩子无休止的哭闹而一次次地妥协,孩子就会慢慢知道父母的软肋,今后再想要教育孩子就会很困难。只要在一开始就采取果断的态度,就能够避免放任孩子一直耍无赖。

家长要适当对孩子放手

孩子渐渐长大,家长们就要学着放手,让孩子独立自理。从学会自己穿衣、吃饭、洗漱,到帮助家里打扫卫生、烧菜洗碗、洗衣服,只要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就让他们去做。不要事事都包办,不然的话孩子永远也不会成长成熟,而且会很懒惰。

不要特殊待遇

如果什么时候都给孩子特殊照顾,有什么好东西都给孩子留着,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这样孩子就会自感特殊,习惯于高高在上,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关心他人。

不包办代替

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于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结果导致孩子三四岁了还要父母喂饭、穿衣,五六岁了还不会做简单的家务。这样孩子就不会变得勤劳、善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进心。

不要过分保护孩子

其实孩子并不是天生就胆小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地担忧而导致孩子胆子越来越小。如果父母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少一些担忧,多一些鼓励,在摔跤后不大惊小怪,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孩子就不会变得懦弱胆怯。

不剥夺独立

没有父母的陪伴,就不让孩子走出家门和别的小朋友玩,孩子一脱离自己的视线父母就变得十分紧张,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无异于被剥夺了独立性,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担心无能、丧失自信。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性,但是家长们要明白,溺爱孩子反而会害了孩子,希望家长们能够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去关爱孩子。

当孩子在害怕时家长应该这样做


有妈妈问:“我的孩子现在很胆小,特别爱说害怕,怕怕。比如,看到小鳄鱼她说怕,看到陌生叔叔说怕,有时候听到什么声音也说怕。这是缺乏安全感吗?我应该怎么做怎么摆正心态?”

从多美说起吧。

去年这个时候,多美喜欢到处找蚂蚁洞看蚂蚁搬家,经常蹲很久都不要走。但今年一见到蚂蚁就说:“害怕!蚂蚁!”后来又发展到只要见到蚂蚁、苍蝇等小小的,移动比较快的,黑色的东西,都会说怕,甚至会哭鼻子。

这种变化表明她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感觉变得更加敏感。但因这些感觉是新鲜的,陌生的,所以又会觉得不安和紧张,“害怕、怕怕”变成了她表达这种情感的语言。我会在多美说怕的时候给她更多爱和支持,以帮助她经历体验,整合新阶段的内在世界。

比如,她看到蚂蚁不敢往前走时,我会蹲下来让她退到我怀里,一边抱着她一边说:”小蚂蚁那么多,爬来爬去,让多美感到有点害怕了。妈妈看到了,妈妈抱着多美,多美感觉好一点了吗?“

多美:”我好一点了,妈妈。“

我会继续说:”蚂蚁很小,没有力量伤害到你,也不会伤害你,现在小蚂蚁挡住了多美的路,多美可以带着自己的害怕,试着跨过去或者绕过去。妈妈非常确定,多美是安全的。”

多美拉着我的手,小心翼翼地跨过去,然后傲娇地跟蚂蚁拜拜,虽然下次她还是会说怕。

孩子说怕的时候,只是在简单表达自己的感觉,而我们成人往往受限制性观念的影响,喜欢给孩子扣帽子、贴标签,认为孩子总说怕就是胆小,并且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一害怕就什么都做不了了。这些都是父母自己内心的投射,不是真正的孩子。假如我们能看到真实的孩子,简单给她一些支持,引导她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尝试做事情,孩子会非常愿意突破自己的。

多美就是一边带着自己的害怕,一边跨越了蚂蚁,而且用不了多久,在她习惯了这样的感觉以后,就不会再“怕怕”了。

爱她,就允许她害怕吧。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必看:家长们这么做,就是在逼老师“放弃”您的孩子!》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配合,配合的好,孩子受益,配合不好,孩子有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一位资深的班主任曾经说过“家长与学校配合的越好,教育越会成功。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凡是家...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先别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会关注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猜测他可能是饿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好像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变得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两个...
    2020-12-31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促进幼儿分享我们这么做 本学期初通过了主题家长会,向家长再次渗透了幼儿分享行为理念,针对班级幼儿由分享物、分享状态等影响分享行为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讲述,家长也悉数了解了自己家孩子分享行为的层次,并针对不愿分享的行为进行了详细说...
    2021-05-14 阅读全文
  • 六月教育随笔:老师,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老师,我为什么要坐好?”“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穿袜子?”“老师,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每次我们老师对他提出要求时,他就会用为什么来反问我们,这就是我们班的“十万个为什么”晨晨小朋友,他是一...
    2021-04-28 阅读全文
  • 家长们不要过于溺爱您的孩子 今天在活动课上,我出示一张哭脸图片,然后问: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会哭?有的孩子说:被爸爸妈妈打屁股的时候我就会哭。 还有的孩子说:打针的时候我会哭。 还有的孩子说:受伤的时候我会哭。 听了他们的话,我...
    2020-10-28 阅读全文

别逼老师放弃你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配合,配合的好,孩子受益,配合不好,孩子有可能就会受到影响。 一位资深的班主任曾经说过“家长与学校配合的越好,教育越会成功。否则往往会事倍功半。凡是家...

2020-09-29 阅读全文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会关注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猜测他可能是饿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好像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变得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两个...

2020-12-31 阅读全文

本学期初通过了主题家长会,向家长再次渗透了幼儿分享行为理念,针对班级幼儿由分享物、分享状态等影响分享行为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讲述,家长也悉数了解了自己家孩子分享行为的层次,并针对不愿分享的行为进行了详细说...

2021-05-14 阅读全文

“老师,我为什么要坐好?”“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穿袜子?”“老师,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每次我们老师对他提出要求时,他就会用为什么来反问我们,这就是我们班的“十万个为什么”晨晨小朋友,他是一...

2021-04-28 阅读全文

今天在活动课上,我出示一张哭脸图片,然后问: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会哭?有的孩子说:被爸爸妈妈打屁股的时候我就会哭。 还有的孩子说:打针的时候我会哭。 还有的孩子说:受伤的时候我会哭。 听了他们的话,我...

2020-10-2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