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教育随笔:促进幼儿分享我们这么做

发布时间:2021-05-14

教育随笔。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没有经验的新老师,我们需要经常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分享,而教育笔记是老师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哪些优秀的教育笔记值得借鉴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育随笔:促进幼儿分享我们这么做”,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本学期初通过了主题家长会,向家长再次渗透了幼儿分享行为理念,针对班级幼儿由分享物、分享状态等影响分享行为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讲述,家长也悉数了解了自己家孩子分享行为的层次,并针对不愿分享的行为进行了详细说明。其中对主动分享、被动分享以及不愿分享的各种幼儿进行了举例说明等。家长在了解了这一理念后,积极配合班级老师进行家园合作部分的实施方法。策略如下:

一、了解幼儿的分享意识现状,知道什么是分享,何时需要“出场”。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并非教师和家长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在幼儿园的集体或亲子活动中,首先让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分享现状,为幼儿的改进策略实施奠定基础,接下来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引导。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家长们知道幼儿园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但家长的密切配合不可分割,所以在开学之初进行了分享专题的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了解到家园合作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具体促进作用。在讲座中给家长举例,让家长零距离的感知如何促进幼儿分享,什么时候培养幼儿分享意识。比如:在画画时,当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蜡笔;玩滚球游戏中,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外出吃饭时,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餐巾纸;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这些都是分享行为。但何时要行动呢?比如:在幼儿园之外的活动中,小朋友在广场上玩小车,但只有一个可怎么办呢?家长就要学会引导幼儿分享物品。一天孩子闷闷不乐的回到了家里,明明开开心心的出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家长认识到,此刻需要他们出场了,关心的问候一下孩子,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到分享情绪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幼儿居住的社区,家长可以带幼儿一起使用社区资源,让孩子了解这些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家长带幼儿外出郊游时,鼓励孩子之间进行食物和玩具的分享,同时分享自己的心情等。通过这些方式,幼儿会意识到什么是分享,怎样与他人分享,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许子涵小朋友一直是个很安静的孩子,跟他说话也总是低着头或笑着不说话,很少跟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心情,但是从开学初的不愿意分享到后来的被动分享,有时候还能主动分享,这离不开家园合作的一系列措施。开学初的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认识到本学期情感分享的重点,以及孩子目前的分享水平,接下来通过半日观摩,家长沙龙,以及一些社区活动,孩子分享的兴趣逐渐被点燃,分享行为也在家长和老师的鼓励中不断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在一学期的家园合作中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帮助建立和维护分享规则。

在家长半日观摩活动中,家长在整个集体中经过观察对比可以发现,有时候,幼儿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缺少分享规则的指导。有的幼儿害怕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玩过以后就弄坏了;有的幼儿只愿与自己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还有的幼儿想要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件东西时,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因此常常使用抢的办法或使用强硬的态度要求别人。因此,我们在提醒家长关注幼儿行为的同时,必要的干预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如在引导幼儿分享时,教会幼儿主动说明以下分享规则。

1、文明分享。一起爱护分享的玩具,不能随意毁坏。若是毁坏了,要一起承担责任。

2、礼貌分享。幼儿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事物时,学会用礼貌性的话语向拥有者表示请求。如:“我能和你一起玩这个吗?”用完之后,应该说:“谢谢。”

3、平等分享。对于那些只愿与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的幼儿,让他们学会对其他的同伴共同分享也会很快乐。

4、轮流分享。当几个幼儿同时对一件物品发生兴趣时,教会他们学会一个一个按次序来。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展示自己的才艺时,也应做到一个一个来,不能出现争抢现象。

分享要在一个安全和平等的环境中,沈家妍妈妈的家长类型属于专制型家长,经常妈妈说一不二,有时候就要求孩子跟随做到,但孩子毕竟还小,妈妈的意识中就觉得孩子不听话,有些事情也不愿意和她说。但经过班级举行的一系列观摩活动和专题讲座,妈妈渐渐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中存在的不平等性,妈妈答应改变,事后也和孩子进行了交谈,一段时间过后,妈妈找到老师说:老师,谢谢你们让我和孩子交上了朋友,我在克制中和孩子越来越近了,昨天孩子回来告诉我,她交了一个新朋友,这是她第一次跟我说幼儿园的事,我跟她聊了很久……

三、树立幼儿学习榜样,营造分享氛围。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家长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家园合作的同时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我们班在每周图书漂流时,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家长学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家长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家长和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就让幼儿学习,或者是家长和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也会激发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学相长,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当家园合作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有一次,焦传志爸爸告诉老师。焦传志在小区里玩的时候吧,与小区里的另一个小朋友分享了一辆小车子;还有一次,焦传志放学回去和爸爸妈妈讲述了幼儿园户外沙池游戏时,爸爸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孩子进行正面强化,鼓励其行为,并当众表扬他。

总之,分享是当今社会合格与发展的基础,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具有利他人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个体融入社会,被同伴和集体接纳的必要条件,是幼儿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分享,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YjS21.cOM

本学期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提高幼儿自信心,健全幼儿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使幼儿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编辑推荐

教育随笔:原来让孩子画画这么重要


教育随笔:原来让孩子画画这么重要

很多家长以为让孩子背背唐诗、认认字母、学学儿歌就是学前最好的智力开发了,果真如此吗?有科学家认为,画画是更好的智力开发,你知道为什么吗?记忆力更好也许看到孩子毫无“艺术感”可言的绘画,大人们的第一反应是“信手涂鸦”,这无可厚非,如果小孩的绘画完全符合大人门的审美观点,那样就说不上“想象”了,如苹果,因为“模仿”的苹果算不上真正的再创造。但是这并不表示孩子的绘画作品是没意义的,只是在我们成人思维里缺少对孩子作品的理解成分。在他们看来,一个小圈圈就是一片云朵、一个人物形象,几个粗细不均的线条就是一栋房子、几棵树,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古人最早用的甲骨文就像是小孩的“无意识记忆”喔!想象力更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看懂孩子画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跟孩子的想象力、认识能力有差别。成人都喜欢规矩、真实的东西,而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童话般的烂漫,花儿会唱歌,太阳长胡子,小兔子拿着气球,电视机长着两只手……这正是想象力的最好表现。同时,对色彩的运用更能显出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力,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意愿随意涂抹颜色,红色的小人儿、绿色的房子、蓝色的小猫……不过不要用“离谱”去理解他们看到的世界,因为在他们眼里,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情绪能得到及时宣泄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韦赫指出:“画1小时画获得的东西,比看9小时获得的东西还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理学家有时候治疗病人的时候要先让病人画幅画的原因。在儿童心理学里也有这一项,通过对孩子的绘画分析,就能得出孩子的情绪、心理疾病根源。绘画使左右大脑一起“开工”在日常生活中,动手能力主要开发的是人的左半脑,思考画什么,怎么画,以及对手部运动的控制,这些都会促进左脑的智力开发。在绘画的时候,孩子无意间培养了对颜色、形状、空间位置的判断认知能力,这些对右脑智力的开发很有益处。所以说,绘画可以同时活动左右大脑。在不断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不断打破原有的思维和定式。当接受到外界的新鲜事物时,灵感一触即发,左右大脑同时“开工”。

教育随笔: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乐、自信的与别人交往,拥有许多朋友。那么鼓励孩子多接触社会,是培养孩子社会情感和交往能力的最直接途径。

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节假日带孩子到公园去,或参加旅游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多接触社会,从实践中知道社会是各阶层人群的组合,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个人离开了社会就无法生存。在与小伙伴一起玩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想到还有其他人,否则游戏活动就无法进行。“心目中有他人”的意识一旦形成,事事处处就都会先想到别人,这样才会在内心深处形成惦念、关心、爱护等美好地情感,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往往充满人情味,充满爱心,会拥有很多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孩子见陌生人到家做客,便热情迎送,有说有笑。可是也有的孩子怕见陌生人,家里只要来人就躲起来。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应从小就训练孩子进行交往。具体做法是:与同龄伙伴交往,鼓励孩子与伙伴游戏,给5-10分钟自由交谈;与不同年龄伙伴交往,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共同合作表演节目;与成人交往,当幼儿园举办家长开放活动和亲子活动时,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做“小小服务员”,主动为大家服务,主动和小伙伴的父母进行交流,一定要热情、大方、有礼貌。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爱意浓浓,对培养孩子的爱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人的情绪、情感往往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幼儿,其情绪的情境更为强烈。通过情绪的感染力,以情育情,效果最佳。所以,有经验的家长们都十分注重设置教育情境,激起孩子们相应的情绪体验,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父母和学校共同配合用正确的、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培养,孩子在幼儿时期的交往方式往往更多地受成人影响,他们会去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他们内心渴望得到父母、朋友的喜欢、赞美和支持。成人要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让他们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早日适应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情感和交往能力。

教育随笔:我们都是朋友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是快乐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是幸福的。我常常让自己陶醉其中,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惬意。

当然再美好的东西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瑕疵。就在最近我发现有一些小朋友身上就流露出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和倾向,他们会觉得“我想怎样就怎样,我说了算,你们都得听我的”。而这种行为和想法在幼儿园这样的大环境当中是不和谐的,更是不受大家欢迎的,当然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这不,昨天课间活动的时候,我带孩子们去操场上荡秋千(用轮胎自制的),突然就看到班上的一个小女孩多多抹着眼泪走到我身边对我说:“晓琳老师

,旦旦,不让我一起玩秋千,还使劲推我,可疼了。”看着孩子委屈的表情,我赶紧安慰的抱了抱她,为了把事情搞清楚我又走到旦旦身边这样问他:“旦旦,让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多好呀,咱们不是说过有什么好东西要一起分享的吗?”旦旦却理直气壮的告诉我:“老师,一个人玩挺好的,多一个人就荡不高了,我要一个人玩!”听到这些我不由吃了一惊,一是没有想到他会这样回答我,而是为他的“自私”感到难过。

回到教室,我总觉得心里像被什么堵着一样,不舒服。怎么才能让他意识到应该懂得与别人一起相处共同分享呢?哎有了前几天不是在网上看到过《自私的小猪》这部电影吗?于是,在午饭前我把它编成了故事讲给了大家,通过故事我引导小朋友们说出了要帮助别人,不能自私的道理。还请小朋友介绍了自己的朋友和为什么是朋友的原因。有的孩子说我和XX是朋友因为他和我玩;我和我XX是朋友以为他让我吃他带了零食;我和XX是朋友因为……当问到旦旦时他不好意思的低着头:“老师刚才我没让小朋友跟我一起玩秋千还欺负小朋友是我不好,我下次不这样了。”听了旦旦的话我舒了一口气,并让他给多多道了歉,让他们当众成了朋友。

通过这件事更让我明白了,分享和帮助别人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421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跨越的门槛,而这一社会普遍现象需要我们老师来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也明白了肩上的责任。

教育随笔:我们长大了


经过两个月的暑假,孩子们终于迎来了新学期。面对中班的新环境,孩子们似乎并不陌生,我们中班三位老师和孩子基本没变,只是多了一位帮忙的老师和两位插班生。开学初再也不像原来有那么多哭闹的幼儿,孩子们都能乖乖地跟着老师进入中班的学习中。

中班了,我们引导孩子们增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及教育,如用餐后自己收碗筷、午睡后自己叠被子等,孩子们都很乐意做那些事情,看到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之提高,我们又创造机会与条件请孩子们为他人服务,逐步培养其责任感。比如,设立值日生,还负责发学习、生活用具。诺一小朋友上学期上幼儿园总是会闹情绪,上了中班的她,有了很大的变化,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来园,还主动的帮老师做事情,为小朋友们发东西,他们似乎真的感受到自己长大了、会做许多事情、更能干了,看到孩子们的变化,老师们心里很有说不出的高兴。

通过这四周的幼儿在园生活,我们欣喜地看到,面对新学期的新生活常规并不忙乱。他们对插班的新同伴关心备至,在付出爱心的行动中体会着升班的快乐。他们不仅自己生活自理能力提升不少,还能为他人服务,并能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满足和骄傲。看着孩子们自信、快乐地度过了升班适应期,作为老师的我也特别欣慰。

教育随笔:我们爱跳绳


教育随笔:我们爱跳绳

最近孩子户外锻炼的一项主要活动就是学习和练习跳绳,跳绳这项技能对于大班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些运动能力及协调性较强的孩子还行,不久便学会了,能够连续接着跳,可还有一些孩子怎么都学不会,只要能够跳过去一个就已经非常不错了,渐渐地会跳的孩子失去了起初的热情,不会跳的孩子更是失去了跳绳的兴趣,跳绳成了老师安排给孩子的任务,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天,我看到跳绳筐里有几根废弃的跳绳,我灵机一动,将几根绳子连在一起变成了一条大绳,我和实习老师随手抡了起来,并邀请几名老师一起跳大绳,孩子们一下都围观了过来,自发地为老师拍手,加油“1、2、3……”,有些孩子跃跃欲试,我便随即也邀请几名小朋友一起尝试跳大绳,围观的人更多了,于是我便提出要求“学会跳小绳的小朋友老师来教他跳大绳。”此话一出,会跳小绳的小朋友迅速在我跟前排起了长队,还不会跳小绳的小朋友虽然有些失落,但明显地感觉到他们练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再也没有人在那里打闹了。

接下来的锻炼时间,我会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提不同的要求,会跳小绳的尝试跳大绳,向后跳,行进跳,单脚跳,不会跳的只要能跳过去一个也给很大的鼓励,渐渐地跳绳再也不是孩子的负担了,一提起跳绳,大家便欢呼起来“我们爱跳绳”!。

教育随笔:多媒体促进幼儿园美术教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必须与小学相互衔接”,这表明幼儿园的课堂教学同样需要思考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

一、选择有效性的内容

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谨严和视野。也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与幼儿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来确定,才能为取得最佳效果提供保障。例如:在小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绘画活动《小鱼吹泡泡》,从活动的一开始幼儿就好无兴趣,整个活动下来让人感觉活动氛围较冷清,内容过于简单、、、、、造成这个原因主要是我对本班的孩子的绘画发展水平还不够了解,由于我是刚接手我班的孩子,不知道我班孩子的绘画水平不错,圆的学习对于他们已经会了,最糟糕的是《小鱼吹泡泡》这个活动他们在小小班就已经上过了,所以这个活动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已经不适合他们现有的水平,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挑战性了。这也正是我这个活动失败的原因。所以说美术活动内容的选择对于美术课堂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是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二、创设有效性的情境

幼儿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依据具体的形象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是靠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幼儿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小画家,而是主要培养他们的悟性和兴趣。而幼儿思维具有形象直观特点,所以幼儿园美术教育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直观、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对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是十分重要的。如以下几种情境设计是非常有效的。

1、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情境

如在小班的一次美术活动《圆的组合》中,我先利用多媒体情境设计出一只小鱼游来,吹出许多圆形的泡泡,演变出课题,导入课题。然后演示圆的组合。(1)小鱼吹出许多泡泡,然后一个一个组合在一起,提问像什么,演变成一只毛毛虫。(2)小鱼吹出许多泡泡,然后一个一个组合在一起,提问像什么,演变成一只蝴蝶。(3)小鱼吹出许多泡泡,然后一个一个组合在一起,提问像什么,演变成一串串葡萄。再讨论探究,让幼儿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圆的组合,组合成和老师不一样的物体。最后全屏显示,幼儿欣赏作画。演示由圆组合成的小娃娃、小鸡、花、云、蝴蝶等完整地一幅幅画面。通过欣赏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感知圆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然后添画成各种物体使它变得更形象。在活动中,以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最大优势就是色彩鲜艳,形象生动。课件符合启发性原则,努力调动了幼儿学习兴趣,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激起了幼儿再操作的愿望。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课堂学习积极性也改善了教学的环境。

三、有效性的问题与引导

“教师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老师都会设置一些问题来让幼儿回答,来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理解内容,或使活动深入下去,活动的有效发展又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为只有效的提问和恰到好处的引导,才能使活动有效的开展,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每个问题的提出是经过认真思考并做出预测。

幼儿教师随笔:注重观察,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开展


《幼儿园工作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老师的计划从何而来?应当根据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学科知识、社会要求三者结合而来,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了学科知识与社会要求,而忽视了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幼儿园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课程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发展要求。但教育是否能够真正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不在于使用何种课程模式,而是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其中,教师是否具有对幼儿深入准确的个别观察能力和与幼儿互动的能力将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

一、在观察中生成活动

课程计划可以从儿童和成人的生活中,特别是从孩子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中生长出来,因为儿童的自发性需要有一个能够使他们自由游戏和学习的空间。幼儿的需求和发展已经成为课程的中心指向,这不仅仅因为幼儿的兴趣能有利于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更重要的是,这是对幼儿人格、权利的尊重,对幼儿主体性、人格的尊重。虽然满足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本身并不是幼儿园教育的终极目标,但它却是实现终极目标所必需的,可以说忽视儿童兴趣和需要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任何发展性教育都是建立在高度重视儿童兴趣、需要的基础上的。

课程要想满足儿童兴趣和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儿童、观察儿童,教师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观察儿童,关注儿童的谈话、讨论,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它可以是儿童在活动中提出的新闻,可以是儿童争论的焦点,可以是儿童近期相对关注的话题;这样的内容可以是在幼儿园发生的,也可以是在家庭中或社区中得来的经验。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活动线索,这与教师的教育敏感度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当教师一旦发现并确定儿童的某个经验具有较好的价值,那就可以着手准备在集体中进行这样的活动。如:有一天,一名小朋友带来了一只小白兔,其他幼儿也对可爱的兔子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教师也加入到孩子们中来,仔细倾听孩子们的交谈:“我敢摸兔子”“不能摸,摸了它会死的,对不对,老师?”“它最喜欢吃青草”……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小兔子,又有那么多的问题想了解,现在何不就进行“兔子”的活动呢?于是,接下的一段日子里,孩子们找来了各种盒子给小兔子做“家”。同时还带来了各种有关兔子的玩具、图书、图片,相互翻阅,知道了兔子原来有白色、黑色、灰色的,只有白兔子的眼睛是红色的等等。他们看到小兔子跑来跑去一蹦一蹦的,就模仿它玩“小兔子”的游戏。可以这样说:是观察提供了活动开展的线索。

二、在观察中进行有效的指导

活动的进行不仅靠教学计划的预先设计和准备,而且依靠儿童的反应和老师灵活的指导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并不追随计划,而应是追随幼儿。依据自己对儿童的观察,从他们的反应之中敏感地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教师才能确定是否介入儿童的活动,以及何时介入,怎样介入,否则教师的指导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观察儿童,还要根据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及儿童的特点,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合理分配观察的时间,以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例如:美术活动中,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进入某个小组进行指导,而是先全面了解,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已参加到活动中来,然后对能力弱,进入慢的幼儿重点观察和指导。第二步,教师巡回观察和指导大部分幼儿,在活动结束前十分钟内观察能力强的幼儿,给他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最后五分钟内又关注能力弱、速度慢的幼儿,指导其完成作品。这样,在一节美术活动中,教师合理分配自己的观察内容,既保证让儿童共同进入活动,又照顾到各能力层次幼儿的指导,使每个儿童在活动中都得到成功感和满足感。

总之,观察是指导的前提,教师的指导必须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确保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才能恰当地进行教育,并取得切实效果。

三、在观察中调控活动的进程

儿童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儿童不断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伴、教师、场地、材料、设施还有心理、安全等多种因素,无一例外在对儿童的活动产生影响,同时儿童也对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如:兴奋、紧张、愉快、退缩、渴望等,教师要在活动中仔细地观察儿童,及时发现儿童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反馈。另外,儿童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受到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有时候,儿童在活动中的反应是受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预先设想的教育目标或教学过程、重点等,有时与实际的活动进展情况不一样,那么,教师要在观察儿童的基础上分析原因,作出不同的调整。

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教师发现有相当部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和大家一起唱歌,教师提醒后仍无好转,经再次观察,原来操场边花工在修剪树林枝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这时活动若是再继续下去,效果是可想而知了,于是老师放弃了唱歌,而是向孩子发出了邀请:“我们先去看看花工奶奶在干什么,好不好?”幼儿欣然雀跃,他们围着花工提出了好多的问题;“为什么要剪枝?”“它们会不会死?”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当疑问得到解答后,幼儿感到新奇又满足,当他们重新回到室内,接下来的唱歌活动则进行得非常顺利和愉快。这样,改变了原先的活动进程,但是原有活动没有受到冲击,反而给孩子们增加了新的认知体验,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关于观察,及时捕捉到儿童在活动中发出的信息,并给予得当的反馈,可见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能及时了解儿童在认知、情绪、心理上的变化,有利于下一步活动的调整和顺利进行。

教育随笔:我们这样学习跳绳


教育随笔:我们这样学习跳绳

幼儿是如何学会跳绳的?大家可能会说要练,练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然而,幼儿喜欢单调重复的练习吗?怎样让幼儿带着积极愉悦的情感学习跳绳?怎样有效支持幼儿获得跳绳的经验呢?下面是我带领幼儿学习跳绳的经历。

初次跳绳

幼儿升入大班,教师按惯例带领幼儿开展跳绳活动。刚开始的几分钟,跳绳场面比较热闹。可不久,有幼儿就说:“老师,我不会跳。”“老师怎样跳呀?”会跳几下的赵鑫凯则说:“太累了。”运动能力强的赵梓萱艰难地、不连贯地跳了几下,说:“唉,太难了!”孩子们“知难而退”,有的收好绳子去玩其他器械,有的拿着绳子追逐跑,有的拿着绳子挥舞……我们只好终止跳绳活动。

初次接触绳子,孩子们从兴趣盎然到知难而退,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1o分钟。为什么会这样?通过查阅资料和分析,我意识到跳绳需要有一定的对绳子的操控技能和一定的身体素质,如平衡能力,手、眼、脚等协调能力,腿部肌肉的力量、耐力以及心肺耐力,等等。幼儿初次接触绳子,对操控绳子缺乏经验,理所当然会出现觉得跳绳很难、不知怎样跳、太累了等情况。看来学会跳绳不是一时半刻的事。于是,我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先不练习跳绳,而是通过各种玩绳游戏帮助幼儿储备一定的跳绳技能,锻炼身体素质,并持续激发他们的玩绳兴趣。

自由玩绳

我对幼儿说:“今天我们不跳绳,我们来玩绳,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两个人甚至更多的人一起玩自己去找伙伴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情绪高涨地找玩伴玩了起来。有的四人站成“十”字形,各人手拿两个绳子棒,使劲地挥动绳子,边挥边说“大浪、小浪,大浪、小浪”。有的用一根绳子,其中两人牵着绳边甩边念“渔网、渔网,捞、捞、捞”,念完马上把绳子放低,另外两人马上从绳子上跳过,有时举绳人念完马上把绳子分别举到头顶、肩膀、腰部,另两人则根据绳子的高度尝试跳过或钻过。有的三人共用一根绳子,其中两人牵着绳上下晃动,另外一人尝试从晃动的绳上跳过,或从晃动的绳下爬过、侧身翻滚过……

孩子们自由地、尽情地玩着,不断推陈出新,他们还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根据现场情况不断地调整游戏过程。

幼儿玩绳时的动作有甩绳、晃绳等,他们还用走、跑、跳、爬、钻、滚等动作尝试经过晃动的绳子。这些动作锻炼了幼儿的手臂、手腕力量与灵活性,发展了幼儿对晃动的绳子的判断能力及躲闪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肌肉力量与耐力,为幼儿的跳绳活动作了身体素质和技能方面的铺垫。同时,在自由玩绳中。幼儿是带着积极的情感参与游戏的,他们越玩越开心,越玩越有智慧。

自主跳绳

一次,我的跳绳引来了孩子们的围观。有的问:“老师,你怎么能跳那么多下?”有的说:“老师,你跳得可好了。”……见孩子们颇有热情,我趁机说:“我以前也不会跳,后来我每天跳一跳,很快就学会了,不信你们试试。”果然,会跳几下的孩子马上加入跳绳的行列,不会跳的孩子也跃跃欲试,有些不想跳的孩子也不时停下脚步观看。

半个月后,孩子们对跳绳的热情又有所升温。于是,我开始细致全面地观察幼儿的跳绳情况,有了以下发现:(1)参与度。59%的幼儿经常参与跳绳,34%的幼儿偶尔参与,7%的幼儿不参与。(2)跳绳能力。24%的幼儿能连续甩绳跳,63%的幼儿是甩一下绳跳一下,13%的幼儿甩绳与跳同时进行。(3)跳绳姿势。幼儿的姿势五花八门,有的手提得高高的,有的一只手摇绳一只手不摇,有的手臂向旁边伸得直直的,有的甩绳时手臂太靠后,无法连贯甩动,有的靠肩关节带动手臂和手腕摇绳。参与跳绳的幼儿全都整个脚掌着地跳,有的幼儿跳时经常往后踢,有的幼儿跳时脚抬得很高。另外,还有幼儿蹲着跳,身体前倾着跳,身体后仰着跳,等等。

从观察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幼儿虽然经常跳绳,对跳绳的热情较高,但跳绳能力有限,跳绳姿势也不规范。跳绳的规范动作应该是:以眼向前望,腰背伸直,手臂与手肘约呈90度角为基本准备动作。用手腕力量摆绳,跳跃时双脚并合,脚尖或前脚掌有节奏地踏地跳,着地时膝盖微曲。因为跳绳姿势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幼儿能否熟练跳绳,所以,我需要根据幼儿的已有水平在后期的游戏中慢慢渗透跳绳的动作要领。

一、在游戏中学习

为了规范跳绳动作,提高幼儿的跳绳水平和兴趣,我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游戏。

游戏1:蹦床。我让学生们模仿在蹦床上跳(双脚向上跳,落地时前脚掌着地)。玩的时候,有时听教师的口令玩,有时听哨声的节奏玩,有时听音乐的节奏玩。节奏快,幼儿蹦得快;节奏慢,幼儿蹦得慢。在幼儿对“蹦跳”有一定节奏感后,手摇与脚蹦同时进行,即手往后摇的同时脚马上蹦跳。

游戏2:盲狼和小兔。幼儿扮演小兔,教师或幼儿扮演盲狼。游戏开始时,小兔跳着游玩或跳着去采食物,盲狼闭眼听。谁的脚步声被盲狼听到,谁就可能被抓。

游戏3:老鹰和小兔。幼儿扮演小兔,教师或幼儿扮演老鹰。老鹰飞来了,小兔快速躲闪;老鹰飞走了,小兔悠闲地跳。

游戏4:青蛙和蛇。一个幼儿扮演青蛙,一个幼儿扮演蛇,扮演蛇的幼儿手拿绳棒,用手腕把绳子像蛇一样摆动起来去碰青蛙,青蛙跳着躲闪。

游戏5:跳晃动的绳。两个幼儿拿绳棒左右晃动绳子,另一个幼儿从晃动的绳子上跳过,比一比谁跳过的次数多。

幼儿在以上游戏中能自然习得跳绳的技能。如:“蹦床”游戏,幼儿练习用前脚掌有节奏地踏跳,着地时膝盖微曲;“盲狼和小兔”游戏,能锻炼幼儿用脚尖或前脚掌轻轻着地的能力;“老鹰和小兔”游戏,快跳与慢跳相结合,能锻炼幼儿跳的耐力;“青蛙和蛇”游戏,既能锻炼幼儿手腕的灵活性,为摇绳做准备,又能锻炼幼儿跳着躲闪的能力;“跳晃动的绳”游戏,能锻炼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令幼儿感到轻松愉悦。

相信《教育随笔:促进幼儿分享我们这么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笔记,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随笔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想孩子好好吃饭,家长需这么做 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2~5岁儿童中很常见。现在幼儿园的膳食丰富,但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喜欢,所以,避免儿童挑食偏食,不仅保证在幼儿园期间饿不着,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健康都是有益的。 一、合理安排儿童...
    2021-01-04 阅读全文
  • 先别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会关注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猜测他可能是饿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好像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变得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两个...
    2020-12-31 阅读全文
  • BB10个月 妈妈这么做他更聪明 小编朋友的宝宝,已经10个月了,朋友买了很多可爱的故事书,准备开始进行亲子阅读,让宝宝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想象中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妈妈抱着宝宝,一页一页地翻着书,宝宝好奇地听妈妈轻声讲书上面...
    2021-01-07 阅读全文
  •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 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孩子从小到大会经历三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期”,其实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孩子2~3岁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其次,是他7~10岁的独立...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必看:家长们这么做,就是在逼老师“放弃”您的孩子! 从孩子走进学校开始,老师对他的影响就非常巨大。 被老师重视的孩子,成绩更优秀,自信心更强,无论在智力还是性格的发展上都会更好一些。 而一旦被老师忽略,孩子不仅会成绩下降,出现自卑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容...
    2020-04-20 阅读全文

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2~5岁儿童中很常见。现在幼儿园的膳食丰富,但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喜欢,所以,避免儿童挑食偏食,不仅保证在幼儿园期间饿不着,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健康都是有益的。 一、合理安排儿童...

2021-01-04 阅读全文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会关注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猜测他可能是饿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好像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变得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两个...

2020-12-31 阅读全文

小编朋友的宝宝,已经10个月了,朋友买了很多可爱的故事书,准备开始进行亲子阅读,让宝宝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想象中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妈妈抱着宝宝,一页一页地翻着书,宝宝好奇地听妈妈轻声讲书上面...

2021-01-07 阅读全文

孩子叛逆其实是好事?这么做,比你吼一千句都管用! 孩子从小到大会经历三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期”,其实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首先,是孩子2~3岁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其次,是他7~10岁的独立...

2020-09-29 阅读全文

从孩子走进学校开始,老师对他的影响就非常巨大。 被老师重视的孩子,成绩更优秀,自信心更强,无论在智力还是性格的发展上都会更好一些。 而一旦被老师忽略,孩子不仅会成绩下降,出现自卑情绪,在人际交往上也容...

2020-04-2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