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先别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

发布时间:2020-12-31

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先别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当婴儿哭闹的时候,父母会关注孩子哭闹行为背后的原因,猜测他可能是饿了,冷了,或者不舒服了。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好像渐渐丧失了这个能力,变得只关注孩子的行为,却很少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这里举两个例子,你就能明白,孩子明知道那么做不对,为什么会做一些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事。

有一次,在图书馆看书,旁边坐着一对母子,妈妈埋头忙碌,6岁的孩子在用蜡笔涂色。安静了没一会,6岁的孩子开始用脚踢桌子。“别踢了!”妈妈很生气地瞪了他一眼。孩子撅了撅嘴,停了下来。没一会,又开始踢桌子,妈妈呵斥了他,孩子安静了没两分钟,又开始踢桌子,这时同桌的人已经不胜其烦,换了座位,妈妈感到又窘迫又恼怒,狠狠打了孩子一巴掌。

妈妈对孩子调皮的行为感到气愤,并且急于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却从没想过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人的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孩子也一样,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踢桌子的行为,让妈妈的注意力从书本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虽然是被妈妈批评、责骂,但他依然很满足,因为他的真实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目的就是寻求妈妈的关注,即使是负面的关注。

如果上面的故事说服不了你,下面这个故事你可能会更有感触。三岁的贝贝本来是个快乐可爱的孩子,他成长得很快,父母感到很欣慰。他一岁前学会走路,十八个月就不再用尿布了,两岁时能清楚地说出正确的语句,而且他很擅长表现自己的聪明可爱,得到大人的肯定和喜爱。可是忽然,他开始哼唧、哭叫,还经常尿裤子、拉裤子,这些年龄倒退的行为发生在弟弟出生两个月之后。贝贝的父母,感到很疑惑,就向儿童心理医生请教。

医生,告诉他们:“贝贝会出现这些行为,是因为他观察到,弟弟得到了全部的关注,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他认为,只要自己变成一个婴儿一样不能自理,就能重新得到妈妈的关注。你会觉得孩子采取的方式有点莫名其妙,这是因为孩子并没有察觉和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的方式也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完全依靠的是自己的直觉。”

贝贝的父母现在明白了,孩子出现这些错误行为的原因,是想寻求关注,所以父母及时做了调整,平时在照顾弟弟的同时,也给予贝贝足够的关注,比如妈妈如果抱弟弟,就一定会抱他,不会因为弟弟是婴儿,他是个大孩子而区别对待。另外,父母还邀请贝贝一起来照顾弟弟,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和重视。通过这样的调整,不久之后,贝贝又回到了那个聪明伶俐的状态。YJS21.cOm

从上面两个故事,你可能已经知道了,孩子真的很需要父母的关注。因为孩子在这个世界上能依赖的只有父母,他们除了父母就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他们感到父母不够关注自己,就会极其没有安全感。

而父母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孩子,还有我们的伴侣、父母,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财富,我们的安全感也来自多方面,精力也同样被分散到各处。所以我们越来越难做到:将100%的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我们,原来孩子爱我们,远比我们爱孩子的还要多啊!

孩子错误行为的背后,有着特定的原因,所以在遇到孩子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时,我们先别急着纠正、责骂、或者惩罚,想想孩子这么做背后的原因,孩子经历的少,很多事情没还需要引导,只有找到每件事背后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不适当的行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想孩子好好吃饭,家长需这么做


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2~5岁儿童中很常见。现在幼儿园的膳食丰富,但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喜欢,所以,避免儿童挑食偏食,不仅保证在幼儿园期间饿不着,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健康都是有益的。

一、合理安排儿童膳食不妨先从餐次餐量着手

幼儿园的膳食安排很有规律,所以对于2~5岁儿童,在家庭的膳食习惯也培养,包括注意餐次、进餐时间、餐量、食物种类等多方面。

1、餐次:2~5岁儿童每天应安排早、中、晚三次正餐,在正餐基础上,还至少需要两次加餐,一般安排在上午、下午各一次。如果晚餐时间较早,也可在睡前2小时安排一次加餐。

2、进餐时间:三次正餐时间相对固定,两正餐之间应间隔4~5小时,加餐与正餐间隔1.5~2小时。

依据每天食物建议量,按照家庭习惯和儿童个体情况进行食物分配,安排正餐及加餐。进食量以正餐为主,加餐食物份量要少,以免影响正餐进食量。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可搭配少量松软面点食物。另外,食物最好选取应急食物,根据季节和饮食习惯更换和搭配食谱。

二、引导儿童规律就餐、专注进食

2~5岁儿童容易受环境影响,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往往出现吃饭时玩玩具、看电视等。这种现象一定要引起家长注意了!这样会影响儿童对食物的关注度,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进入幼儿园后,也难免会因为不专注进食,吃不饱,吃不好。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尽可能给儿童提供固定的就餐座位,并且定时、定量进餐。

2、避免家长追着喂、边玩边吃、边吃边看电视等不良行为。

3、培养儿童吃饭细嚼慢咽,但不拖延,最好在30分钟内吃完。

4、儿童自己使用筷子、勺子进食,养成自主进餐的习惯,既增加儿童进食兴趣,又可培养儿童独立能力和自信心。

三、避免儿童挑食偏食家长可以这么做

2~5岁儿童挑食偏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儿童自主性的萌发,对食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喜欢,从而出现一时的偏食或挑食。那么,应该如何才能避免儿童挑食呢?

1、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挑食不偏食,与儿童一起进食。家长良好的饮食行为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

2、鼓励儿童选择多种食物,引导选择健康食物。

3、家长不在进餐时训斥儿童,鼓励、引导儿童自主进餐,不强迫进食,吃多少由儿童自己决定。

4、儿童不喜欢吃的食物,可以尝试变换烹调方法或盛放容器,比如不爱吃的蔬菜可以剁碎,做成饺子或者包子,或者每次尝试少量,鼓励多次尝试,并及时给予表扬,但切不可强迫喂食。

5、增加儿童身体活动量,尤其是选择儿童喜欢的运动方式,增加能量消耗,增进食欲,提高进食量。

6、不要以食物作为对儿童的奖励或惩罚的措施,避免儿童对食物产生错误的喜好。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厌学么?


厌学的原因有着复杂的心理背景,是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教环境不良:(1)家长的不良榜样。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子女心灵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学习的态度、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对学习漠不关心,终日糊吃闷睡,生活堕落,行为不端,争吵不宁,态度粗暴,爱发牢骚,流露轻视知识,鄙视教师,与学校对立的言论,更有甚者哄骗子女弃学挣钱,这些家庭的学生容易染上不良习气,大多心理阴暗、粗野性格执拗,智力发展受到压抑。(2)家教的不良方式。有的家长期望值太高,常用神童的标准要求孩子,不断给孩子加压,一旦达不到标准,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产生反感,甚至与家长对抗,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和偏爱,孩子不需努力,便拥有一切,物质上超前满足迷乱了对学习的认知。

2、学校教育失当:(1)教学内容单调枯燥。大部分乡镇学校,从小学就开始分主副科,只上语、数、外所谓主科,其他音乐,美术,自然,体育,社会等孩子心中的“好课”只写在课程表上。由于教师包班的原故,一半天或一整天连续上语文或数学的现象,时常发生,学生焉能不腻不厌,那是多么痛苦的折磨,孩子偶尔上一次体育或音乐课都能兴奋几天!可叹那些校长和老师们仍在善意地这样做着!(2)教师素质是造成厌学的重要原因。低水平的教学,让孩子乏味,烦闷海量的重复性作业,让孩子沉重、枯燥,生畏,反感,往往越是教学挫劣,越需用作业来上“保险”。学习自然成了机械、被动,盲目,惩罚性的活动,成了一种负担,学生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尤其是成绩中下等的同学疲于奔命,长此下去只能选择弃学,过点人过的日子!(3)对差生的忽视。一些有升学任务的学校(高、初中),只对上级负责,也就是完成升学指标。从校长,班主任到科任老师只重尖子生,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持任意处置,听任不管的态度如排位,分班、参与班级活动等,差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关心和帮助,造成差生的自尊心受损,师生关系紧张情绪对立,隔阂与日俱增,于是自暴自弃,致使厌学弃学。

3、社会环境不良:(1)粗俗文化的传播。由于金钱作祟,一些媚俗低劣的影视媒体泛滥一些学生缺乏鉴别能力,追逐时尚沉溺于言情武打及黄色书刊,网吧和游戏中吸烟酗酒早恋、偷盗吸毒攀比消费,淡化转移了对学习的兴趣和追求。(2)媒体的误导,一些媒体正面的报道宣传不足,为迎合读者,将升高就业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不科学地人为放大,将区域性的潜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代替全局性的,制造紧张空气,错乱社会认知。

4、学生自身的不良心理: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丧失了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伟大的目标才能激发伟大的动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一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太低往往使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力,另外,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一旦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便放弃了对学习的追求和热情。

厌学表现与危害:厌学是诸多心理障碍中最普通,最具危害性的问题其表现为认识存在偏差缺乏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学习中有不愉快体验,如心烦、头痛、焦虑、枯燥、厌恶等;以消极态度情感对待学习,如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行为上表现出远离学习活动的倾向,如讨厌作业、不认真听课、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甚至出走、辍学;常与家长教师抵触对立,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对学习成绩反应麻木等。

厌学直接导致学业不良,更为严重的是它影响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专家研究表明:厌学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乐学者,极易导致种种心理健康问题,如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即表现出孤独、麻木、反应缓慢,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焦虑、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冷漠,心肠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

由于对学习认识上的偏差,家长期望值太高,学校升学的压力,社会就业的竞争等因素,使厌学者整日生活在不安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中,很难解决个体的学习行为与社会要求间的一系列矛盾,困于其中,难于自拔,导致心理失衡,疲劳,挫伤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降低了自尊水平,同时,厌学者也有正常人的心理情感,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要求,但往往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爱护,在班级中常遭排斥,歧视其归属、接收支持和爱的情感长期得不到满足,自我价值感和社会安全出现危机,长期如此,便易导致自卑,抑郁敌对偏执等心理问题,易对人对事产生消极认知,过于敏感,不好交际,不信任他人,不能关心理解他人,行为冲动倔强,难以适应环境,从而形成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型个性。

另一方面,厌学具有弥散性。他们错误的认知,不良的心理反应和人际关系等,易污染班级的学习气氛,传染周边同学,大面积地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对策之一:强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部分。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和理想等,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习成绩与智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相同的智商状况下,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直接的动力。它的发展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具有直观性、盲目性、广泛性,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即对事物的特殊爱好,具有专一性、自发性和坚持性。志趣是兴趣与理想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社会性自觉性和方向性,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并发展到乐趣和志趣,就会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转化为持久的动力。

(2)增强学生的自尊感。情感是知识渗透的载体,“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神奇的期望效应,实质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才能避免厌学情绪和行为的产生。

(3)优化学生的意志品质。意志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它对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两方面作用,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调控作用,正是厌学者所缺乏的。

(4)塑造积极的性格特征。积极的性格特征有勤奋、自信、谦虚、进取心等,对学习有促进作用;消极的性格特征,如怠慢、自卑、骄傲、安于现状等,则阻碍学习进步。

上述心理素质的教育与训练,可开设心理教育课大面积进行系统地学习与辅导,也可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进行。对于少数厌学症需要进行的个别心理咨询、建立心理档案,追踪矫正。

对策之二: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多元评价。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多种智能,每个人都能在一、两个智能领域表现得很突出,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孩子的智能强项,使孩子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因此从教育内容上必须摈弃主副科观念,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超越教材、超越课堂以满足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从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满堂灌,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构建生动、欢乐的课堂,以实现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从评价方式上,必须摈除一把尺子的做法,采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如此,对学生的要求就不会一刀切,自然就会有多类好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其自由发展的优势空间,沐浴兴趣,体会成功,找回自信,赢得自尊,塑造自我,张扬个性,从而健康发展。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为什么中国家长养孩子这么累?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家长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孩子的问题,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养孩子很累。我们常常羡慕西方国家孩子的独立性很强,家长很轻松、很省心,可是怎么一到中国家长身上带孩子就变成了一件大事呢?家长们除了上班,就是天天就是围着孩子转圈。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国家长带孩子累的原因是什么。

把各位爸妈的问题集中在一起后,大体锁定在这7个问题上。

1

对孩子期望太高

绝大多数有孩子的中国家庭里面,孩子是一家的中心。从未生到出生、到上幼儿园、上小学中学高中,直到孩子工作、结婚、买房、孩子自己生孩子,家长们事事为孩子筹谋,几乎无一日间断。

这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纠结、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各种悔不当初,常常是孩子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又是对孩子回报父母、孝顺父母的各种期待。如此心力交瘁地几十年,怎么能不累啊?

根源就在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自己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父母的期望。

在这样的高期望下,压力大的不只有家长,还有孩子。如果家长们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所有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会轻松很多。他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2

家长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家长婴儿车上推一个,怀里抱一个,手里还牵一个,一个人就能带上一小队的娃。

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中国家庭的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爷爷奶奶伺候着,甚至还跟着个保姆阿姨背着大包小包做后勤支持,排场阵仗,简直能赶得上皇帝出巡。

更糟糕的是,在参与决策时,有些爷爷奶奶辈儿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治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如何能不累?

3

攀比心过重

朋友的孩子都上各种辅.导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人、别人、别人……在相当多爸爸妈妈的眼里,时时刻刻都看到太多的别人,常以别人做什么为指南。都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累心?

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行为方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4

对孩子的大事小情插手太多

天下哪个做父母的,都会竭尽全力的对孩子。但有些时候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不仅家长累,同时也会让孩子丧失自主的能力。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孩子写作业,爸爸妈妈在一旁盯着;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奋不顾身地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更不用说盯着孩子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这些日常的吃喝拉撒。

不插手不等于撒手不管,当孩子生活中出现困惑,学习中出现困难,就需要家长们从侧面去点醒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目的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张嘴闭嘴爸爸妈妈的“乖孩子”。

5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会接触大量的育儿、升学、家庭教育的信息。看似是一个很懂的育儿“专家”,但实际上对如何育儿缺乏主见。

这里看到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着做胎教;那里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这里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娃去婴儿游泳馆;那里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育儿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的阅读、学习,形成自己的“主见”。要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试。

这样,既不需要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育儿生活中采取简洁、有效、恒定的方式,整个过程,会简单、轻松很多。

6

爸爸是个稀缺品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育儿、缺席孩子成长的状况。

妈妈一个人带孩子,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觉得带孩子累得不行的重要原因。

父母一起带娃,既分担育儿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各种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一是可以减轻工作量,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可以建立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康、健全。

7

消费不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一位普通工薪族爸爸,给自己三四岁的女儿买一条裙子,就花了700块。700块一条的裙子,当然很可能是品质和设计都很不错的,而且孩子穿起来,可能确实非常漂亮。

但是,爸爸妈妈不考虑自己的负担能力,一味地如此消费,又能坚持多久,怎么能不感到压力巨大呢?

给孩子最好的,但要考虑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如果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就得不偿失了。

养孩子到底累不累?还是要看各位家长们怎么选。如果能剔除那些让育儿生活疲惫不堪的因素,相信养育孩子会变成一段相当愉快、美好、轻松的人生旅程

为什么要阻止孩子哭


孩子哭个不停的时候,爸爸妈妈要上前阻止吗?其实爸爸妈妈要做到的就是允许自己有情绪,继而也接纳、允许孩子有情绪。

懂得“同理”自己,才会“同理”孩子,只有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哭泣,才会顺藤摸瓜理清导致孩子哭泣的原因。情绪来源才是爸爸妈妈疗愈孩子情绪的好帮手。

因为担心,所以不允许

我一直认为孩子在哭泣时爸爸妈妈要先想办法哄孩子,让孩子的心情平静下来。但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却告诉我,如果孩子哭得让爸爸妈妈觉得非常心疼的话。

一般是因为爸爸妈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心里面攒了很多不好的情绪,一直得不到宣泄。孩子负面情绪的爆发,爸爸妈妈也会感同身受,潜意识里害怕自己的情绪爆发,因此也不允许孩子发泄。

接纳才能释放

一次我送儿子去幼儿园,看到孩子因为妈妈离开而哭泣。老师急忙安慰孩子,边拍着他后背边说:“我知道离开妈妈心里非常难过,但是你要知道妈妈马上就会回来的。我们先去上课好不好?”

一边说着,老师一边慢慢领着男孩往屋里走,孩子的哭泣慢慢停止了,进屋之后,老师拿给他一张纸和各色蜡笔,让孩子自己来画画,这时候孩子就已经不哭了,专心写写画画起来。

孩子在不开心的时候,大人需要做的四步骤:

一、认可孩子的感觉和情绪;

二、了解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

三、帮助孩子心情好起来;

四、教育孩子以后怎么解决。

上面那个老师对待哭闹的孩子就履行了这几条原则:一开始表示自己深有体会,接着帮孩子想个办法疏导和表达自己的感觉。

情绪无好坏,它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有情绪是很正常的,怕、恐惧都是人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孩子既然有了这样的感受,爸爸妈妈应该首先表达出接受,接受之后再引导他去面对,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拒绝和否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被压抑孩子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否定孩子的情绪给孩子的暗示是:妈妈不喜欢我害怕,害怕是不好的行为。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孩子会压抑自己,不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犯了错会撒谎,受了欺负也会一个人忍着。如果在爸爸妈妈面前都要戴上假面具,孩子会特别累,假面具戴久了,孩子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

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是成长的机会

儿童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要很长的时间,每一次的情绪体验都能够让孩子成长,爸爸妈妈要做的就是首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并完全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会说话了之后,爸爸妈妈要和孩子正确地沟通,学着用语言把情绪表达出来,不要让孩子把一些话都压在心里,这样孩子才能变得通情达理,从容不迫。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有情绪,快乐、悲伤、孤独或兴奋,孩子也需要发泄情绪。因此,爸爸妈妈要学会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爸爸妈妈成长才能更好的支持到孩子的成长

在我们的传统思想中,往往认为孩子是无知的。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却发现我们其实有着很多不为大人所知的烦恼,也曾经渴望得到更多的支持。我们的父母在他们所知所能的范围内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今天,曾经的小孩成为了父母,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去努力,为孩子,也是为我们自己。

为什么重名这么多?


那么,为什么现在重名的人这么多呢。许广浩认为,这与人们的取名心理有一定的关系,“大家都希望起一个吉祥、美好、寓意深刻的名字,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一些有美好寓意的汉字或词语就会在名字当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著名语言文字专家、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田忠侠教授认为,现代中国人重名的问题也受到时代的影响和名人的影响。

他认为,名字重名首先是与起名者的文化修养有关系。“我们经常发现古人的名字非常雅,有人会认为古人对语言文字的掌握程度比现代人深,而实际上,古人的名字许多并不是自己父母取的,而是要高薪求名,是向当地最有学问的人买的,因此,可以说古人取名的态度要比现代人郑重。”现代不再流行高薪求名,但时代的作用对人们取名有很大的影响。据他介绍,名字的时代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建国后、文革、改革开放。刚建国时,建国和国庆的名字特别多,文革时又造就了一批“张红”、“李红”、“卫东”、“忠东”,而改革开放后,又多了一批“趋时之名”,“陈改革”、“李开放”等是其代表作。

名人的名字对普通人取名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田教授认为,名人的影响会呈现正反两个方面。首先,同名不同姓的名字会大量地出现。比如,建国后出于对毛主席的爱戴,中国人名字中带“东”字的特别多。另一方面,同名同姓的名人名字出现的可能性就将变得非常小。

你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吗?


怎样使孩子幸福我总以为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给她买许多玩具就会使她幸福,可有一次与女儿的谈话,却使我得以反省。我对女儿说,看你多幸福,有那么多的人送给你这么多的礼物。可她说,妈妈,我一点儿也不幸福,因为你不跟我玩。这句话震撼了我的心灵。是的,要使孩子感到幸福,决不是仅仅给她提供物质上的满足,而更要与她在精神上有很好的沟通,而在一起游戏,就是与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最好的渠道。难怪科学研究证明,最有威信的,就是那些每天能挤出一些时间和孩子玩的父母。

把电视遥控器好好捏在自己的手里对于工作繁忙,疲于奔命的父母来说,把电视遥控器塞在孩子的手里,是一件最省心的事。可是有一件事,却使我意识到电视遥控器塞在孩子的手里是多么不负责任的事情。有一天,女儿的老师告诉我,因为一个男孩不愿意跟我女儿玩,她就学着武打片的人物,“哈哈”地对那个男孩拔拳扬威,使那个男孩不知所措,大声哭起来。回家后,我就问女儿,你知道打人是不好的吗?她回答说,好人也要打人的呀,武打片里的英雄都打人的。孩子太小,她确实不能明辨是非。所以,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图省心,而让自己的孩子被那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引入歧途。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著名人物之一,社会心理学家班图拉在他的一系列的研究中,揭示了儿童的模仿行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儿童的模仿对象,不仅是身边的成人,还有那些电影和电视等。有时,电影和电视中的主人公,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超过儿童身边的活生生的人。所以,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父母,我们就必须把电视遥控器好好捏在自己的手里。

每天抱一抱、亲一亲孩子在东方文化中,孩子一旦进入3岁以后的幼儿期,父母就很少去抱一抱、亲一亲他们了。然而,和孩子的肌肤接触,对稳定孩子的情绪,增进亲子间的亲情,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的“抚摸治疗”协会,已证明了抚摸,对那些低体重儿和在母体中受到过惊吓的新生儿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每天定时定量的抚摸,使那些低体重儿很快增加了体重,受到过惊吓的新生儿情绪很快得到安定。那么,到了幼儿期,是不是孩子就不再渴望与父母之间有肌肤的接触呢?女儿的行为告诉我,他们依然渴望父母的抱一抱、亲一亲。有一次,女儿的画被刊登在他们幼儿园的园报上,女儿兴奋地把她的作品给我看。我就问她:你需要妈妈给你什么奖励呢?她就指着自己的额头,说:“Kiss!”我就轻轻地吻了她的前额,可她并不满足,要我吻她50下。在孩子的心中,爸爸妈妈去抱她,就是对她的最高奖赏。

为人父母,也是人生学习的另一开端,这与其他的学习不同。其他的学习都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后,再获得证书,持证上岗。而我们,是在没有获得任何证书的情况下,就被戴上了父母的桂冠而行使做父母的权利。因此,“怎样做父母”的问题当常萦绕心头。在干中学,而孩子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听听孩子说为什么要顶嘴


孩子一天天长大,有一天,你会发现小家伙突然不听你的“号令”,居然鼓着嘴巴和你顶嘴了。相信这是几乎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必经的过程。除了烦恼,我想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顶嘴这个事的。

1.我认为爸爸妈妈说孩子“顶嘴”绝对不公平,“顶嘴”都是有原因的。有一次,爸爸答应我,作业做好了,就可以带我出去玩。等我做好了,他又改口说,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试考好,考不好,就别想玩。这么点小事都言而无信,我很生气,当然要“顶嘴”了。

2.我顶嘴主要是因为学习上的事。比如爸爸妈妈老要我看书,我呢,又想玩一下,这个时候就最容易发生顶嘴的事了。

3.我“顶嘴”都是因为爸爸妈妈老让我觉得没面子。其实,有时候爸爸妈妈说得有理,可他们总是用命令的语气,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觉得十分没面子。有一次,我练琴时弹错了,他们就骂人,要求这要求那,我一赌气,就和他们“顶嘴”了。

4.只有在妈妈冤枉我时,我才会顶嘴。一次,我搞定所有作业后打开电视,妈妈突然发现电冰箱的门没有关紧,就怒气冲冲地说我:“你看你,又忘记关紧冰箱门!”我随口回答了一声“不是我”就接着看我的电视,妈妈看我还在看电视,更加生气:“不是你,还有谁?谁整天忙着看电视,什么也不顾?”我觉得很委屈,便忍不住跟妈妈争起来:“你凭什么说是我干的?你看到我没有关吗?今天我根本就没有开过冰箱!我看电视就是没有关冰箱门吗?再说,我写完了作业,看电视也没有影响谁,你冲我吼什么?”

5.我从上幼儿园就开始顶嘴了。那时爸爸老要我练电子琴,想玩他也不让,于是我就和他顶嘴。现在仍是如此,当我想玩,而父母又要我学习的时候,我就会和他们顶嘴。

6.爸爸妈妈要求小孩子做的事情,可自己却没有做到。天天要我早起床锻炼,可他们总是睡懒觉;不让我挑食,可妈妈也不吃鱼。我心里有意见,当然就不服气了。

7.我觉得父母太霸道了。妈妈经常教训我说:“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这话也叫讲理嘛?

8.在我们孩子面前,父母总觉得自己绝对正确,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其实,我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时候,就不免顶嘴。

9.对于同一个问题,当我们与大人出现分歧时,大人经常武断地表态“你错了”、“你这样不对”。实际上,大人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所以我希望大人不要太固执己见,有时也该认真听我们把话说完。

10.父母也会犯错误的,可是他们根本不听我们的意见,如果不大声“顶嘴”,根本没有威力,我们就应该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然总是十分被动。

11.我不算是个很听话的孩子,我只会选择性地听取大人的意见,哪怕公然违背家长的意愿。每次跟父母争吵完,心里都挺后悔的,后来想想,大多数时候还是父母说得对。不过我已经长大了,很多事情他们不需要管得那么细。

12.父母对我不信任,从来也看不到我的进步,就知道打击我,而且还总是对我大喊大叫,搞得我心里挺烦的。希望爸爸妈妈不要老夸奖别人的孩子,也不要老是说自己的孩子有多笨,这样也许我会少顶一些嘴。

喜欢《先别急,知道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吗?》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为什么不放寒暑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先别恼!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尊重你? 有这样一类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被无视,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听不进去,说错了更会被驳斥甚至顶嘴,这样的父母尊严个人根本无从体现。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尊重父母?显然这跟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有...
    2021-11-25 阅读全文
  • 除夕神话合集 | 你知道吗?为什么要熬年?为什么叫“除夕”? 为什么要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
    2020-03-23 阅读全文
  • 想孩子好好吃饭,家长需这么做 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2~5岁儿童中很常见。现在幼儿园的膳食丰富,但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喜欢,所以,避免儿童挑食偏食,不仅保证在幼儿园期间饿不着,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健康都是有益的。 一、合理安排儿童...
    2021-01-04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促进幼儿分享我们这么做 本学期初通过了主题家长会,向家长再次渗透了幼儿分享行为理念,针对班级幼儿由分享物、分享状态等影响分享行为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讲述,家长也悉数了解了自己家孩子分享行为的层次,并针对不愿分享的行为进行了详细说...
    2021-05-14 阅读全文
  • 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厌学么? 厌学的原因有着复杂的心理背景,是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教环境不良:(1)家长的不良榜样。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子女心灵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学习的态度...
    2021-03-10 阅读全文

有这样一类父母,跟孩子交流时习惯性的被无视,即使父母说得对也听不进去,说错了更会被驳斥甚至顶嘴,这样的父母尊严个人根本无从体现。孩子们为什么不懂得尊重父母?显然这跟父母和孩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相处方式有...

2021-11-25 阅读全文

为什么要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

2020-03-23 阅读全文

挑食偏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在2~5岁儿童中很常见。现在幼儿园的膳食丰富,但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孩子都喜欢,所以,避免儿童挑食偏食,不仅保证在幼儿园期间饿不着,而且对儿童一生的健康都是有益的。 一、合理安排儿童...

2021-01-04 阅读全文

本学期初通过了主题家长会,向家长再次渗透了幼儿分享行为理念,针对班级幼儿由分享物、分享状态等影响分享行为的外部因素进行了讲述,家长也悉数了解了自己家孩子分享行为的层次,并针对不愿分享的行为进行了详细说...

2021-05-14 阅读全文

厌学的原因有着复杂的心理背景,是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教环境不良:(1)家长的不良榜样。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塑造子女心灵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对学习的态度...

2021-03-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