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不可以评课稿
发布时间:2020-01-18 幼儿园教学活动评比方案 幼儿园教师评职称说课稿 幼儿园故事课点评: 《宝贝,不可以》
一、教师视角独特,选材智慧,使整个活动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教育震撼力。
每次开展《我爱我家》主题活动时,“爱妈妈”是教师们必选的素材点。通常,教师们会选择一些妈妈关心、爱护孩子的具体事例,如,妈妈为宝宝看病、妈妈为宝宝烧饭、洗衣等,帮助幼儿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而在本活动中,教师在选材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从妈妈也会对孩子说“不可以”这个角度切入话题,以理解“不可以”所蕴含的爱为主线,借助阅读材料,帮助幼儿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在“不可以”背后所体现的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其视角独特,选材智慧,尝试了对爱妈妈题材的突破。同时,对今天的独生子女体会爱、理解爱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整个教学活动从选材到组织,都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和教育震撼力,突现了教育的价值。
二、联系幼儿的生活,强化幼儿的体验,使活动的教育价值更加突现。YjS21.com
整个活动设计巧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说、听、猜等环节,说说喜欢妈妈的理由、听听妈妈爱的声音、猜猜妈妈会怎么说等,将阅读活动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开始部分,从说说爱妈妈的理由进入,引发幼儿回顾生活中妈妈对自己的照顾与关爱,听听妈妈对自己爱的表达,进一步感受妈妈的爱。在主体部分,通过阅读,理解大卫妈妈对大卫说“不可以”背后所蕴含的爱。在最后部分,联系生活中妈妈对自己说“不可以”的情景,进一步将故事情节的推进与孩子自身的经历自然衔接,体会妈妈另一种爱的表达方式。通过联系幼儿的生活,强化了幼儿的体验,使活动的教育价值进一步突现。
三、教育方法多样,教育机智灵活,反映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
整个活动过程,教师的教育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图夹文的方式呈现阅读材料。运用了反问、追问等多种提问方式,引导幼儿理解。使用了图示、符号、扮演、模仿等多种方法帮助幼儿阅读理解、反复体会妈妈说“不可以”背后蕴含的爱。此外,教师在教育现场所表现的教育机智也非常灵活,体现在对幼儿生成问题的处理上。比如,开始部分,当幼儿说说听了妈妈的话之后的感觉,有的孩子说“感动”,教师回应“用得很恰当”;有的表示“惊讶”,教师也“故作惊讶”道“原来妈妈是那么爱你”;有的感到“紧张”,教师解读“你的这份‘紧张’是来自于感动啊”。简洁准确的回应,反映了教师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透视出教师与孩子之间自然的情感交流。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主要问题紧紧围绕“爱妈妈”这一重点与“理解‘不可以’背后的爱”这一难点。小结清晰,语言具有情感色彩,富有感染力。同时,教师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在“爱与不爱”“该与不该”的讨论中体会着妈妈的“要求与宽容”,培养了幼儿的辩证思维。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反映了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
讨论与思考:
教师在教材的详略处理上,还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比如,“理解妈妈‘不可以’背后的爱”与“如何让妈妈高兴”在一次活动中是否都要文章做足?可以再探索和思考。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说课稿阅读
大卫不可以评课稿
两次聆听了这个活动,谈谈我的听课感受:首先,李老师的选材很接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大图书中讲述了一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最后妈妈一句“大卫乖,我爱你,”以此原谅了自己的孩子。其实很多孩子不多不少都有调皮、闯祸的的时候,特别在妈妈面前。这个故事间接讲述的就是孩子们自己本身,只不过以“大卫”的形象来诠释着这一切。
第二,李老师两次的教案设计都是可行的,设计相当完整,环节设置安排合理:从导入,到逐一观察图片,大胆讲述,完整欣赏故事,再到经验的迁移,活动的延伸,一环紧扣一环,每个环节发挥了它的作用,孩子们会从中更好地学习。李老师制做的课件也非常清楚。孩子们能看懂有话说,参与性很高,学习氛围轻松,师幼互动融洽。
第三,两次活动的对比。1、当然由于第一次李老师准备的一张图片中有一个花瓶打碎的情景,声音没能播放出来,所以这个受惊吓的感觉孩子们没能很好地感受到。第二次李老师做的准备充分多了,有了这个声音的展现,有孩子当场就说“吓死我了。”我想孩子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心中有了霎时的震撼和思考。这时什么也没说的孩子可能也会勾起他的回忆,自己也曾打碎过东西,这样的事情真的很糟糕呀。我想也有孩子下意识觉得以后真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呀!这也会更好地帮助体现目标之一(意识到一些不合理的行为)。2、李老师第一次执教时,在第三环节完整欣赏故事后,孩子们感受到了再调皮的孩子也是妈妈最爱的宝宝,但宝宝做错了事该向妈妈说“对不起。”这时,老师让女孩扮妈妈,男孩扮宝宝,相互拥抱,体会宝宝和妈妈之间那种爱,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她又设计了一个自己拥抱孩子的环节,但放在后面。在第二次执教时,李老师就把自己抱一抱孩子的环节提到男女孩子互抱时,而互抱的环节删了,这时又一次加上了音乐的渲染。老师的拥抱会更接近妈妈的拥抱,体现了目标之二(母爱、师爱的温暖)。老师在抱孩子的过程中,并回应故事中妈妈说话的方式“宝贝乖,妈妈爱你!”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
多一次聆听,多一些收获!我们不会因为学期的即将结束,而放松对活动的探讨。让我们继续加油!
学习分辨可不可以吃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学习分辨可不可以吃》!
学习分辨可不可以吃教案图片
【教案准备】
1、教学挂图《可不可以吃》。
2、各种糖果、小点心和饮料等。
3、和上述食物颜色、样子差不多的东西,如药片、药丸、玻璃彩球、纽扣、洗洁精等。
【教案过程】
一、说一说:怎么了
1、教师用小动物手偶表演小动物将药片、玻璃彩球等误当作糖果吃下去,或吃了其他不该吃的东西后肚子很痛、表情痛苦的样子。
2、请幼儿猜一猜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幼儿了解饮食安全的重要性。
二、看一看:可不可以吃
1、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可不可以吃》,请幼儿观察,并说说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
2、教师出示实物,请幼儿辨别哪些可吃,哪些不可吃?
三、游戏:火眼金睛
1、教师提供各种食物和物品的图片或实物,请幼儿将能吃的和不能吃的物品进行分类。
2、幼儿互相检查分得对不对,并说出原因。
四、延伸教案
进行其他安全教育,如:不能为了好玩而将弹珠塞进鼻子、耳朵里,以免造成呼吸困难、耳朵疼痛等后果。
关于吃错东西后的知识教育:
1、幼儿解释“食物中毒”的含义,让幼儿知道人在食物中毒时所表现的状况,如呕吐、腹泻、昏迷等等,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2、分别向幼儿展示每一幅图片,可提供实物让幼儿比较,如可用蘑菇、马铃薯、水果、花生等,提醒他们仔细观察食物的形状以及不同之处。
3、分别向幼儿讲述图片中的食物颜色、形状等各方面特征,向幼儿讲解图片中食物的毒性。
4、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吃的食物。
关于学习分辨可不可以吃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
文房四宝评课稿
评课:大班区域活动“文房四宝”
从第一次的匆忙运行,到第二次的丰富呈现,无论是区域环境的创设,还是区域内容的设置,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陈静老师为本次区域活动付出了智慧和汗水。舍去过易的“水墨印染”,让区域创设更注重幼儿发展所需;新增“印刷术”,不仅激发幼儿十足兴趣,跃跃欲试,而且让观摩教师耳目一新;“水墨肌理”等个别区提供了新材料,延伸了装裱等新活动项目,从而让活动更富挑战与丰富性……感谢陈老师的辛勤付出!
为进一步优化区域,深化活动,我的建议是
一、多元材料提供,突显幼儿自主选择
材料丰富了,孩子的创作情绪就会被充分调动与生发。所以建议丰富各区的材料提供,如:让幼儿尝试多元水墨画,通过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尝试在竹片、石头、多种纸张上作画,既体验多元作画的趣味,又感受发现不同作画工具的区别。再如在第一次黑白水墨肌理的尝试下,可以尝试彩色水墨肌理的变化,多种颜色混合时产生更绚丽多姿的变化,相信孩子们会为其惊叹的,在这基础上,在让孩子有意识的助推某些水墨肌理的形成,或是尝试让黑白画中显现彩色,更符合幼儿的欣赏水平。。在这基础上,通过“水画”的视频欣赏,让幼儿体验水画的美丽,激发水画兴趣,提供容器和水墨,让幼儿尝试水画。
二、结合大班幼儿特点,延伸“文房四宝”
结合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学习,让幼儿从寻找古代的“文房四宝”延伸到小学生的“学习文具”,设立一个专门的区域,展示各种学习文具,如:卷笔刀、自动铅笔、尺等,让幼儿学习使用方法,然后再让幼儿找找成人世界中的“文房四宝”是什么?(电脑显示屏、主机、键盘、鼠标),再说说现代“文房四宝”(光电笔、电子墨、电子纸、数码砚),从而帮助幼儿了解“文房四宝”的历史演变史,将这些幼儿收集的“文房四宝”演变史上墙,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现代文具的先进,并尝试设计未来的“文房四宝”。
送图形宝宝回家评课稿
《送图形宝宝回家》之评课
前两周听了王老师的一堂《送图形宝宝回家》幼儿班综合课,首先教师整堂课的设计符合教学要求,教具准备恰当,直观形象,尤其是利用各种有机材料有效地服务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王红芳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让我印象深刻,虽然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孩子,可王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是那样温柔可亲,整课堂的氛围始终保持着一种暖暖的温馨感。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流露出高兴的神情。
在整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王老师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图形特征,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特意设计了“目测比较”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孩子们认真的观察:“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他们的名字叫什么?”;“我们来做个游戏找一找,看看谁真的认识图形宝宝了?”等问题。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抽象的图形概念王老师还设计了多个既结合生活又赋予游戏的场景,并用故事情节贯穿与教学始终。如:迷路——“找一找”——“送图形宝宝回家”——“请客”等。实现“注重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获得直接经验”的课改理念。
王老师还非常兼顾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让能力较强的孩子独立表达,让能力稍差的孩子能跟着指出。特别是两个练习环节层层递进,从两种颜色的图形摆放提升到多种颜色图形的摆放。
总的来说,课中既渗透了图形中圆形和正方形的初步感知与认知,也融入了一些运动的元素,充分体现了综合课特色。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不一样,没关系评课稿
张老师执教的大班阅读活动《不一样,没关系》,让我印象很深刻。
首先,绘本教学属于语言教学领域的范畴,开展一节绘本教学活动首先要选择一本有趣的、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本次活动选择的《不一样,没关系》这本绘本主要讲述:一只“耷拉耳”兔子奇奇因为自己的耳朵长得跟别人不一样而苦恼,它用胡萝卜塞、用绳子捆、用钓鱼竿拉,想尽办法让耷拉的耳朵“直立”起来,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奇奇极度痛苦和无助,一位“神奇”的医生给他开了“药”并说了一句话,结果奇奇开心地离开了。绘本借助奇奇的心里转变向孩子们传递着正确的自我认识的经验。
其次,教学设计中,张老师非常好的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在一开始的导入中,直接出示课件封面让幼儿观察,这样更适合大班的孩子。给幼儿空间,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的猜测、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环节的递进中,幼儿在逐步观察故事封面中,感受故事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感悟“不一样,没关系”。
最后完整欣赏绘本时,是张老师在带着孩子阅读,如果让孩子自主阅读,会不会更好呢?这也是一个让我们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我觉得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绘本阅读中自主阅读应该是很重要的环节,作为大班的孩子更应该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为以后的绘本阅读做好准备。
听了今天的绘本阅读活动后,我也来说一下我的感悟,每一个孩子的生活轨迹都不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性格,面对孩子的不足,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比较、指责。就像书中所说“不一样,没关系”。故事的结尾我非常喜欢,奇奇最后将所有的兔子们都同化了,大家瞬间都变成了“耷拉耳”,我想奇奇的魅力来自于他的乐观和自信!
不要再笑了,裘裘评课稿
绘本课《不要再笑了,裘裘》,现就这节课来发表一下我的感想。《不要再笑了,裘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负鼠爸爸要教裘裘装死的本领,只有这样,遇到敌人时才能逃脱,可是裘裘总是忍不住笑出声。负鼠爸爸假扮成一只饥饿的狐狸、一只可恶的狼和一只可怕的野猫,可裘裘还是不停地笑。负鼠爸爸一点办法也没有:要是裘裘在森林里碰上了一只凶巴巴的大熊,那该怎么办呢?这时,裘裘听到一个最最吓人的声音——大熊来了! 这是一个让你微笑、让你紧张,最后让你开心的故事,故事虽然短小,但是其中包含着许多的悬念和惊奇,尤其是做客教师讲故事的高超技艺让人叹服。
整节课以游戏开始,“装死”导入,快乐体验。第一个环节,教师出示“装死”卡片,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怎么装死”,学习“装死”,引入故事主题。第二个环节,利用PPT引导幼儿分页阅读,认识主角“负鼠”和他的爸爸,同时爸爸教裘裘装死的过程,以及后来遇到大熊,爸爸才发现原来裘裘早就学会了装死。第三个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完整阅读。第四个环节教师设定为提升环节,对幼儿进行了两个提问来升华本节课的内容,问题一,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问题二,不快乐的时候谁能让你快乐起来,怎样让你快乐呢?最后告诉孩子,帮助别人是快乐的。整节课的最后做课教师又以集体游戏装死结束,首尾相应,课堂效果非常好,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第一眼看到绘本,学生便了解了两只负鼠的关系以及他们的表情特点。当深入阅读绘本时,学生都笑得合不拢嘴,他们天真得像裘裘一样,能够深刻感受到裘裘在面对爸爸时的调皮以及在面对真正的敌人时的勇敢、冷静。教师在一页一页读故事的过程中,适当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理解故事。还有自主看图,进行说话练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情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其实,作为教师 ,我们就应该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新知,做客老师的这节课从头到尾都是以孩子为主体,游戏贯穿始末,问题引导思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主动性,我们所期望的课堂不正是如此呢?
捞宝贝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捞宝贝》,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
1、幼儿能和谐、机动地跳圈。
2、乐于与搭档配合商量可接纳物品与弗成接纳物品的种类。
(二)运动预备:
1、幼儿已能识辨可接纳物品与弗成接纳物品
2、小呼啦圈多少个、篓子多少个
3、废旧物品(易拉罐、废纸盒、塑料瓶等)(三)运动历程:
1、幼儿园教案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称的两组,分离站在各自的起跑线。2、表示开端,两组的第一名幼儿跳圈到尽头(遇单圈时单脚跳,遇双圈时双脚离开同时跳)。
3、到尽头后,在尽头的“寻宝区”里将可接纳物品选出,并放入空篮中,再延原路返回,拍第二名幼儿的手,依次举行。
4、师实时勉励表彰。
5、比一比,看哪一对跑得快、选得对。(四)法则:
1、要跳到圈中央,不克不及踩线。
2、跳双圈时肯定要双脚同时落地。
3、从尽头“寻宝区”里选出可接纳物品必需放入空篮中。
不知道本文《捞宝贝》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中班科学 给图形宝宝找家评课稿
听了李老师的一堂《给图形宝宝找家》幼儿中班科学课,首先教师整堂课的设计符合教学要求,教具准备恰当,直观形象,尤其是利用各种教具有效地服务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李老师亲切自然的教态让我印象深刻,虽然面对的是一群中班的孩子,可李老师对每一个孩子都是那样温柔可亲,整课堂的氛围始终保持着一种暖暖的温馨感。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流露出高兴的神情。在整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为了让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图形特征,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特意设计了不同图形的小房子,让孩子们认真的观察比较:“小房子他们有什么不一样?”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抽象的图形概念李老师还设计了多个丰富游戏的场景,并用故事情节贯穿与教学始终。如:百宝箱——“找一找”——“送图形宝宝回家”——“奖励幼儿(不同图形的饼干)”等。实现“注重利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获得直接经验”的课改理念。
李老师还非常兼顾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让能力较强的孩子独立表达认识图形宝宝,,让能力稍差的孩子能跟着指出。这样不仅融入了游戏元素也充分体现了科学课的特色,值得我们学习.总的来说,课中既渗透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四种的初步感知与认知,也融入了一些幼儿运动的元素,充分体现了综合课特色。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同时也有一点不足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组织幼儿拼图时,可以让在坐的全体幼儿都动手参与,让孩子们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然后将幼儿的拼图展示在黑板上.,再次让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将拼图宝宝送回家.这样来结束这节课,也许效果会好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