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游戏认识。

幼儿园游戏把游戏性因素和教育性因素进行融合。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教师要注重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和室内活动区的创设。作为幼教,你会怎么开展幼儿园游戏教学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孩子是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比较中逐渐认识自我的,所以她手中的洋娃娃往往就是她自己,而她自己所扮演的就是她妈妈的角色了。她在假装游戏中不断地进行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换位思考”,对她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你大可以加入她的游戏和她一起玩,甚至可以听听她的奇思妙想,还可以帮她“出谋划策”。如果有你的参与,必定会增加孩子的游戏兴致,让她玩得更开心,学到的东西自然也更多。换个角度来看,这既是你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增进理解的最佳时机,又分享到了孩子的欢乐,可以尽情享受天伦之乐!

在陪孩子一起玩假装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参照我们的以下意见:

1、孩子的想象主要是围绕玩具展开的。孩子见到什么玩具,就会随之想象出相应的游戏。所以你可以启发她更多地运用玩具来展开想象,锻炼她发散性思维。同时,在你的语言中可以刻意地多加些丰富的描述性的语句,比如在名词的前面多使用一些生动浅显的形容词。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孩子接触到大量的形容词、关联词和逻辑语言,可以发展她的语言能力。

2、孩子的思维能力不是很强,经常只是一味热衷于模仿成人的某些动作。比如孩子会学你的样子抱着娃娃,给娃娃喂药什么的,却并不明白这个举动的真正目的,和“妈妈”这个角色的真正意义。所以你需要在游戏中悄悄地引导她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比如给她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妈妈为什么要给宝宝吃药呀?”“警察叔叔是干什么的呀?”这能帮助她认识某些行为的因果关系,从而加深对这个角色的认识。

3、孩子的兴趣转移得很快,往往不能坚持自始至终地担任同一个角色,而是凭着对动作的兴趣不断地变换角色,还常常会混淆角色,玩着玩着就搞不清自己担任的角色。这一方面是由于孩子对角色不够理解,另一方面是她年龄尚小,在游戏中有许多无意识的行为。他们会偶然地说出一句话,或者做一个动作,可一会儿工夫,脑海里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平时应多带孩子观察、模仿,加深印象,帮她积累丰富的角色经验。

4、利用家里现成的一些道具,和孩子一起来演绎他所熟悉的童话故事吧!比如小马过河、三只小猪等等。孩子喜欢让你给她反复地讲她所钟爱的故事,对某几个故事,她早已烂熟于心。这时你们就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故事分角色演绎出来。这样的游戏可不是玩一次就没用了,一定会让孩子反复尝试,乐此不疲,并且还会有不断地创新呢!茶余饭后,亲友来访,何不表演一段,可更是笑声不断,其乐融融了!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儿园游戏阅读

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他们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而我们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让这个游戏世界得以实现和日趋完善。在一次幼儿创造性游戏活动展评中,我有幸作为评委,换了一个角度,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幼儿游戏中呈现的情境,游戏组织者对创造性游戏的独特见解,给了我很大的冲击。精彩纷呈的游戏犹如一顿丰盛的大餐,让我在学习之余对创造性游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本次游戏展评所透出的游戏信息的思考。

有创意的教师才能带出有创意的孩子——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我们一直提倡在游戏中进行退位指导和隐性指导,但这也使得有的教师因误解而游离于孩子的游戏之外。而一个游戏是否玩得开来,能否将游戏的价值进行提升,教师的引导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

1.开始部分的引导

游戏的开始是否能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能否体现出游戏的主旨,能否引发孩子游戏的愿望,教师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甚至会影响整个游戏的进程。

有创意的教师有很多种方式来开启整个游戏:用游戏的方式直接将孩子带人角色情境,如直接带孩子开着车进入“停车场”游戏;用角色身份开门见山地进入游戏情境,如教师以导游身份展开混龄游戏“娃娃游北京”;用问题情境引导孩子进入游戏,如把猫妈妈的来信作为“贝贝秀”游戏的一个引子……不管用什么方式,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教师引导语简短精练,直接切入重点,把大部分的游戏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自由发挥。

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1)观察者:有创意的教师能及时“发现”。

游戏中,教师大都采用拍照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游戏观察,过后再展示照片并调整。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必须适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引导幼儿调整,点燃游戏创造的火花。如表演游戏“白雪公主”中,负责场景的孩子因搭建物体色彩搭配的问题而出现争抢现象,教师敏锐地用建筑师的身份介入游戏,及时引导孩子们解决,引发了孩子们对搭建城堡更深层次的探索。

(2)协助者:有创意的教师能协助孩子提升游戏价值。

游戏“贝贝秀”中,教师一直是孩子服装创意的协助者,从孩子们随意地剪、贴,到有目的地剪和有序地粘贴,孩子们的服装成品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建构游戏“我眼中的恐龙园”,教师的有意识引导,把孩子随意搭建的小花、恐龙、建筑物,规划成了错落有致、富有建筑美感的恐龙园。

幼儿游戏不是教师计划中的演出,孩子们随时都会有新的内容增加或兴趣点的转移,有创意的教师往往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协助幼儿推动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在游戏“娃娃游北京”中,教师最初只提供了故宫、长城等几个经典景点的游戏场景,随着孩子在“游玩”过程中假想拍照等情节的出现,教师及时提供了照相机、野餐垫子、篮子等物品,引导孩子们开始“景点摄影”“野餐”等新的游戏。游戏“停车场”,从搭建平面的停车场,发现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停车需要,转而引领孩子们自发地讨论,用问题情境把孩子们引向搭建立体停车场的更高游戏层次。

3.游戏评价中的指导

有创意的教师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如照片记录、过程录像、评选、作品(服装)展示等等。这种基于幼儿游戏真实记录的评价,能够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同伴游戏的真实状态,也更能激起孩子们对游戏深入开展的再讨论,便于大家总结经验,发现新的游戏增长点。

材料是游戏的支撑——多元化、合理化的材料投放是游戏的基础

开展创造性游戏,材料提供是整个游戏开展的支撑,材料提供得恰当,幼儿游戏的质量相对就高,成就感就强。如建构游戏“家乡的路”,教师提供的彩色插塑、塑料屋顶、轨道等辅料,无论在色彩还是构建方式上都非常适合搭建建筑物,使得游戏虽然偏离了“路”的主题,但是幼儿搭建的成品质量较高。那么,怎样的材料才是适合孩子的?或者说,如何为幼儿游戏提供适合的材料呢?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适当的材料

如中班游戏“我眼中的恐龙园”,提供多种小型插塑;大班游戏“白雪公主”,提供大型插塑和多种几何形木块;中小班混龄游戏“家乡的路”,既提供大型屋顶、轨道等辅料,又提供色彩鲜艳的小型插塑。这样,不管从手部肌肉发育还是认知、能力等方面,都照顾到孩子的年龄特点。

2.了解孩子的能力,提供有挑战性可操作性的材料

游戏“王府井美食一条街”是在该园幼儿平时区域活动中制作过饺子、面条、糖葫芦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教师在材料柜中投放了所有的制作原料,幼儿可根据原有的经验进行适当的选择。这个游戏如果放到其他没有基础的幼儿园进行就比较难开展。游戏“开汽车”对于各年龄段孩子来说都比较熟悉,教师就在车厢设计上动脑筋,设计成4节游览车,必须4人合作,还要兼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的位置,富有挑战性,很好地调动了幼儿的游戏兴趣。

3.巧妙设计材料,解决游戏难点

剧场游戏“快乐游常州”,教师投放了做成盒子形状的活动大书,幼儿可以参照图片进行讲述,观众可以边看画面边听,甚至可以自己上去讲。教师的设计将比较难开展的环节变成孩子平时的看图讲述,非常适合幼儿的能力。不同难度的大书,孩子们几乎都能够上去讲一段,获得了很多幼儿的喜爱,改变了平时剧场比较冷清的局面。

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创设游戏平台——游戏的主动性掌握在孩子的手中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真正地将游戏还给孩子,但也始终摆脱不了对幼儿游戏的高操控。我们希望游戏是有序的,于是游戏环节被固定;我们希望游戏是热闹的,于是游戏场景被排练……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游戏,我们应该认识到,游戏中的教师就如同是仆人,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游戏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孩子手中。

将主动权还给孩子,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考量游戏内容的选择、游戏的玩法和评价,而所有的设置与选择都必须建立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否则,我们认为有趣的游戏,幼儿无动于衷;我们创设的高雅情境,幼儿无所适从;我们提供的丰富材料,幼儿无从下手……以下是老师们对于表演游戏“小红帽”的点滴感悟。

感悟一

这次游戏,从成人的角度看也许不那么成功,甚至有点“乱糟糟”的,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没有“乱”的过程,怎么会有成功的教育?

感悟二

其实这次表演游戏,我完全可以让其看起来井井有条,但这并不是我们这次活动的宗旨。在新《纲要》实施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用十几年前的游戏模式来展现孩子们的活动吗?

感悟三

游戏不是“表演”,不是为了让观看的人满意,而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演”的乐趣。受幼儿年龄特点的限制,表演能力弱,协调能力差,但这些并不影响他们表演的热情,还是顺利地表演完了故事,这就足够了。

感悟四

游戏“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孩子们“乱”了之后,老师也“乱”了。孩子们的“乱”在若干次游戏后肯定会有改观,但教师“怕乱”的观念却将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的确,让游戏真正成为儿童自己的游戏,游戏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孩子自己,游戏表面上的“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怕乱”的观念。

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会体验到不一样的教育心态,会感受到游戏“乱”中蕴含的成长,感受到孩子的快乐!当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游戏世界,和孩子们一起发起游戏,发掘游戏的过程,体验游戏的成功,我们会感受到游戏在孩子生活中的价值。我想,展评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等奖、二等奖,而更多是对游戏活动的理性思考和实践层面的价值提升。

自主游戏让孩子快乐游戏


自主游戏 让孩子快乐游戏

【内容摘要】: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在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抓住孩子的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游戏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应该过多,幼儿参加的不仅仅是原本意义上的表演和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为此,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同伴,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关键词】:自由、自主、开,

角色游戏中,幼儿教师很容易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事事包办代替,超出“主导”他畴。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结果,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小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那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穿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动手、动脑,幼儿以游戏的权利,促使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大多数老师怕烦、怕出事故、怕麻烦等,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权利。我们对照平时的工作,我们认识到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专研业务知识,继续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联系实际,使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那么要想开展好游戏,作为教师在游戏中是创设者、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我们如何实时的介入和开展游戏活动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

游戏是最好的思维训练

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通过游戏唤起幼儿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念,从认知活动而言,游戏是同化的过程。幼儿玩游戏越多,他们智力会发展更好一些。

现在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太多,他们更关注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这几乎是所有老师都面临的困境。“北师大刘焱教授认为,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童年、该年龄应有的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幼儿园游戏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这样才能给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戏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发生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的学习游戏化,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日有长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就好象春风化雨般使草木生机盎然。

自主、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时,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突发事件所包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把握时机,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游戏要结束,要提醒孩子整理好玩具,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另外,在游戏时要有良好的常规,制定好游戏规则,使幼儿在宽松、愉快、团结的氛围中进行游戏活动。(例如:一次户外活动时,大家兴高采烈的玩“赶小猪”,玩了一会儿,只见操场上有的孩子的“小猪”(纸球)已经散了,操场上满的的报纸。我的手一拍,看看谁的小手真能干,收的既快又整洁。我的话音刚落,大家一会儿的功夫,纷纷喊道:我是第一名。)

精心创设游戏活动环境

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

准备足够的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活动区中为幼儿准备许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种质地不同的纸类材料(白纸、腊光纸、皱纹纸、信封),白纸可以画画、折纸。腊光纸色泽艳丽,可以折各种小动物,也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皱纹纸可以做小花、拉花、还可以搓成纸球等。形状各异的纸盒(包装盒、药盒、化妆盒),可以做家具、汽车、玩具等。插塑玩具,木制玩具,美工材料(笔、油泥、剪刀等),可以让幼儿动手捏、搓、团、揉做成各种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动物轮廓等等。

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

游戏是幼儿的第一需要,为幼儿的游戏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户外活动、餐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此时,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气氛宽松愉悦,从而能调节幼儿在各项集体规则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在心理上获得放松。在自由游戏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做游戏活动的旁观者。

当孩子们在寻找游戏材料,创造游戏主题时,教师应该沉默,不主动发表建议,要相信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因为,在孩子们心理,教师总是对的,教师的话总是应该听的,教师的发言会打断孩子们的游戏思路,扼杀幼儿的创造灵感。不管孩子们想出来的游戏多么的幼稚或游戏主题的选择多么的盲目,教师就是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体验快乐、体验失败,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

做游戏活动的合作者。

当孩子们分配角色,安排任务时,教师应作为游戏中的一员,服从游戏组织者的分配,教师是作为幼儿的游戏合作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童趣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以合作的身份参与游戏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

做游戏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欣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励她说:“欣欣,你是娃娃的妈妈吧娃娃肚子饿了,你给她喂点吃的。”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游戏对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肌肉的控制力,身体、动作的平衡力和协调力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给以实现的。如在体育游戏中“小动物运粮食”中,让孩子过山洞、走小桥、爬小山等。发展了孩子的钻、爬、平衡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肌肉的发展。总之,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总之,游戏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能活动经验与同伴的语言交流。因为孩子的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他们有机会给予表达。同伴之间交流相互表白。如:在角色游戏中,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对话,模仿了医生、营业员、老板、警察等各种角色的对话,也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及完整的将话说完成的语言能力。难免在游戏时表述不清楚或口字不清晰。可让孩子在不断的游戏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开展游戏时要给孩子创造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氛围,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与举动,让他们玩出新花样。促使每个幼儿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自主游戏又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又带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促进孩子去游戏,所以,孩子能在自主游戏中快乐成长!

游戏中帮助孩子认识时间


认识时间(身体时钟)

右脑儿童很少有时间概念,因此当学习过程中出现时间概念时,教起来常常十分困难。教他们识时钟也同样困难。但是通过整合视觉想象、身体形象和身体动作,让他们置身于时间环境之中,时间对于儿童来说,便变成了一个十分个人的概念。

让孩子们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时钟。让他们向头顶上方伸展双臂,模仿时针做圆周运动。叫他们把双臂放在不同位置,并告诉你这是几点。你也许会很吃惊地发现,他们已经知道不同的时间,却表达不出来。

如果你发现孩子没有时间概念,可以在开始时让孩子双臂高举过头,直接放在12点的位置,接着把双臂放在1点、2点等位置。如果能拆开一个真的时钟,拨动指针,让他们对时钟的运行模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对许多孩子就更有益。如果你用自己的身体做样板,务必使自己与孩子面对同一方向。

教完整钟点后,你要对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做出评估,看一看再教什么更容易,是几点半和几点几刻,还是几点几分?无论你决定先教什么,都要让孩子用双臂演示时针和分针的不同位置。当“指针”到达半钟点时,可以让他们交换左、右臂,这样他们就不会感到难做和别扭。重要的是使孩子们既能睁着眼睛做,掌握一定的规律后,又能闭着眼睛演示时钟。

一旦孩子能用身体动作演示不同时间,就要让他学会在纸上标出时间。许多孩子会觉得困难,这些孩子需要一个精细动作活动做过渡。让孩子用纸盘做钟面,用木条、纸板或冰棒棍做指针,一根针长,一根针短。对于那些听觉学习儿童,报出不同时间,让他们把“时针”和“分针”放到正确位置。对于视觉学习儿童,则在黑板上写出时间,让他们把“指针”拨到相应位置。当孩子完成了这项任务后,问题也就解决了。

认识时间(整点钟)

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身体参与得越多,他们理解和掌握概念就越快。

在黑板上画一个直径约1.2米的大圆,写上1~12的数字,构成钟面。叫孩子把自己假想为钟,只要愿意,无论哪种钟都行(例如古董钟、闹钟等等)。各种不同的时钟图片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让孩子站着,双手放在12点的位置。

1.让他们想象停留在12点,一只手臂比另一只长。

2.当你报每个钟点数时,让孩子们把右臂移到这个数字的位置。到6点时,让他们交换手臂。

3.在他们睁着眼睛能找到正确的位置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做同样的动作。(重复几次。)

4.随意报出钟点数,让孩子们找到适当的身体位置。

5.给他们一个钟面。每报一个钟点,让他们想象身体位置,并在钟面上画出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提醒他们哪根针长一些。

6.把钟点数以随机方式写在黑板上(如1点、3点等),读这些钟点数,让孩子们指出正确的时间。

7.给孩子一块写字板或其他类似物,写字板的上面写着不同的钟点数,下面是一个完整的钟面。让孩子用绿笔在你所说的钟点下面划线。再说一遍这个钟点,让他们用相同颜色的笔在钟面相应数字下划线。不同钟点用不同颜色。

8.为了巩固时间概念,可以请多个孩子说出任意时间,想象不同时间时针所指的不同位置,也可使用简单明了的教具辅助教学。

认识时间(半点钟)

许多儿童认识整点时间容易,但是如果出现几点半时,他们学起来就感到困难。可以按照学习整点时间的步骤,作如下变化:

1.在黑板上画一面钟,一半用绿色,一半用黄色。

2.让孩子们将双臂放在12点的位置。现在长臂开始绕钟移动,这意味着时间在流逝。告诉孩子当长臂到达6字时,便过了半个小时。我们称之为12点半。

3.让孩子们先睁着眼睛,后闭上眼睛,分别由12点到12点半移动数次。

4.当你确信他们已经有了半点钟概念后,可以转入1点半、2点半等其他时间的练习。记住,永远由整点开始,然后走到半点。

5.用同样的方法来教几点几刻和几点几分。

游戏,让孩子自己选择


导读: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机械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进行的活动,所以我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开诊所”、“丢手绢”、“捉迷藏”……这么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所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己选择“怎样玩,如何玩”。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游戏《哪队跳得好》时,幼儿提出了很多种跳的方法“双脚跳、单脚跳、跨跳、前进跳、后退跳……”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双脚跳跳得快”、“单脚跳容易摔倒”、“后退跳找不着方向”……当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例如:在玩体育游戏《大风和树叶》前,我问:“你们予以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孩子们提出将“大风”和“树叶”的玩法对调。这种玩法是否可行?我陪他们玩后,孩子们发现:让“树叶”做“大风”,让“大风”做“树叶”的游戏规则是不可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自己选择“我来做××”。角色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他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幼儿的智力游戏有角色,如《开超市》游戏,有人当顾客,有人当收银员;幼儿的体育游戏有角色,如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有人当老鹰,有人当小鸡;幼儿的音乐游戏有角色,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游戏,有人当洋娃娃,有人当小熊;幼儿竞赛性的游戏一般也有角色,如练习钻、爬、跑等动作的竞赛,往往也是由幼儿扮演某种角色:如小老虎钻山洞,小司机开车……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会根据幼儿各自特点、和幼儿自身的条件来分配角色,经常会安排能力强的孩子来表演收银员、老鹰、鸡妈妈、小熊等等,安排能力差的孩子表演顾客、小鸡等,而不会给孩子自己选择角色的机会。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地去表演。也可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去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担当了角色,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即是“别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别人对比中,也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己选择“用什么玩”。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积塑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一次游戏课和孩子们玩《烹饪》的游戏,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铲子”没有,孩子给了我建议“用笔当铲子”,我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后来在游戏中,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筷子、勺子、游戏棒)来代替铲子。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如果孩子们愿意拿笔当铲子、筷子,你就让他们拿笔当铲子、筷子,甚至于拿手怕一卷当铲子都可以。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游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喜爱,最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例如:和孩子们玩《躲猫猫》的游戏,由于在躲躲藏藏中获得了乐趣,玩过之后还想继续玩。这时,我就提出:“这个游戏很好玩。你们还想什么时候再玩?”孩子们说:“我们想明天再玩一次。”第二天,我遵守约定和孩子们再玩了一次,这次他们表现得比上次还积极,游戏气氛比前次还要浓。玩过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要求重玩。实践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总之,撒开手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幼儿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的真谛。

让孩子把刷牙当作游戏


喝水从奶瓶过渡到杯子

对于自己喝奶、喝水,宝宝也会像独立吃饭那样兴趣盎然。

训练要点:

宝宝十个月左右,就可以试着让他自己抱着奶瓶喝奶、喝水了。奶瓶最好小一点、细一点,也可以买带把儿的那种;奶瓶里的奶或水一定要温度合适。妈妈可以抱着宝宝或让他倚靠在被子上、坐在小推车里喝。

一岁以后,改为使用婴幼儿训练杯,就是有两个手柄、杯盖上有个突起的小嘴儿、嘴儿内有小洞的那种,不要杯盖上带吸管的。爸爸妈妈给宝宝示范:双手握杯,将杯子举到嘴边用力吸,或直接往嘴里倒。

一段时间后,试着取下杯盖,让宝宝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把嘴放到杯子边直接喝。开始时杯里的奶或水不要太多,以少半杯为宜。

把刷牙当作游戏

保证孩子的口腔健康从保护乳牙开始。父母应尽早培育宝宝自己刷牙的习惯。当然,也没必要一本正经地教,让孩子觉得“刷牙很好玩儿”,他就有兴趣学了。

训练要点:

宝宝一岁左右,父母可以用硅胶质地、形状如手指套、带毛刺的小牙刷给宝贝刷牙,几次之后把“小指套”套在宝宝的手上,握着他的小手、模仿父母的样子自己刷牙。刷完了,告诉宝贝照着自己的样子喝一口水、鼓腮,让水在口腔里转几下漱漱口,再把水吐出来。

一岁半以后可以用软毛的儿童牙刷刷牙了,刚开始父母替宝贝准备好温水、挤好牙膏,自己也备好水和牙膏牙刷,给宝宝做示范: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刷,里外都一样;随后吐出泡沫,再用清水漱口,然后以毛巾擦干、完成刷牙的全过程。等宝宝三岁后,教他自己弄水、挤牙膏。

四个象限认识孩子的游戏


在通过幼儿园进行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了解到,美国的教育非常鼓励个性差异。你可以学习不好,但是你总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自己的专长。教育希望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有意思、有价值的人,而不是按同样的模板做出来的“饼干”。

说到孩子的游戏,家长怎样才能根据孩子的性格、喜好和发展潜能来和孩子一起选择适合他们的游戏呢?

这里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孩子的兴趣;一个是发展价值,比如对幼儿认知、情感或者社会功能有帮助。我们把这两个维度做成一个2x2的象限列表。

很明显,如果是孩子喜欢玩的游戏,同时又对他们有很多发展价值(A区域),那毫无疑问,应该让孩子去玩这些游戏。但很多有意思的游戏,比如说简单暴力的游戏,孩子也喜欢玩,但是对孩子没有任何发展价值(C区域),那么到底能不能去玩呢?同时,又有一些游戏本身很无聊,但是在某些方面对孩子却有发展价值(B区域),要不要强迫他们去玩呢?

1.如何衡量发展价值?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发展价值”的内涵。有发展价值的游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学到一些知识、技能,比如说以拼写、数学加减法训练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游戏;另外一种是可以促进人的基本认知、情感或社会功能的提高,比如说对工作记忆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对注意力的提高等等。

基于第一种功能的游戏和玩具较为常见,如果家长想教会孩子书写26个字母,那可以去买一些帮助孩子认识字母或练习书写的玩具。如带磁铁小球的板子,孩子可以沿着路径滚动小球从而学会如何写字母;如可以发声的屏幕,用手触摸某个字母,该字母就会发出正确的读音,并提供一个形象的图像辅助记忆。如果一些游戏只是简单地让孩子记住10个数字,那么这样的游戏就不会对儿童的基本认知能力有很大提高。

那么基于第二种功能的游戏呢?家长怎么才能知道哪些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工作记忆,同时加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促进注意力和认知灵活性,而不是简单地训练普通记忆力呢?

工作记忆的重要性在于同时对两种信息进行加工,如果游戏可以让孩子记住一些简单的规律,然后在记住这些规律的同时,又必须运用它们去完成一些任务,那么,这样的游戏就可以起到对工作记忆锻炼的效果。

比如说之前介绍过的N-back电子游戏:一个晴朗的夜晚,荒无人烟的田野上有座房子,这座房子有5个窗户,每过2秒钟就有一只猫在其中某一个窗户上出现,然后消失。小孩需要记住这只猫在每一关哪一个窗户出现。在第二关,孩子需要记住这只猫在2秒之前是在哪个窗户出现的(而不是当前这一秒,所以不仅需要记住2秒之前之后出现的位置,还要对他们进行区分)。以此类推,越来越复杂。这个游戏不仅要求孩子记住游戏规则(是在哪几秒出现的),而且要记住正确的有猫的窗户。

那么促进孩子对他人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的游戏又是什么样的呢?比如躲猫猫。爸爸和孩子在屋子里的时候把小熊藏在柜子里(妈妈不在场),然后妈妈进来的时候,爸爸问孩子:妈妈知道小熊藏在哪儿吗?如果孩子直接指出小熊藏的地点,爸爸就要给孩子解释妈妈的信息和想法和自己的信息和想法为什么会不同。然后反复玩一些这类的游戏练习。

2.发展价值和兴趣的博弈:“补短”还是“增长”?

一般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也都是他们比较在行的,不在行的,通常兴趣也不大。所以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让他们去玩他们在行的(增长),还是不在行的呢(补短)?

补短:通常是给孩子他们“最需要的”和“不太擅长”方面来进行训练。将这个发展价值与趣味性完美结合从而起到“补短”作用。比如提高孩子拼写能力的游戏,一般来说,单纯的书写训练(B象限)是比较枯燥的,也不太适合幼儿,但是如果把这种练习变成好玩的游戏,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A象限)。

增长:如果孩子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发展较好,比如工作记忆能力非常强,那么更丰富的挑战和练习会满足孩子的强烈兴趣,同时也能给他带来更大的发展。

象限中的C象限代表了孩子很喜欢玩但对他们没什么发展价值的玩具和游戏,大都属于“暴力无脑型”——游戏简单,情节暴力,刺激感官,不用怎么动脑。如果用玩这些游戏的时间去玩别的更有发展价值的游戏,孩子所获得的发展会更有意义。

了解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家长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通过和老师的交流,发现并结合孩子的“兴趣”,给A、B、C、D四个象限进行更详细的区分,从而匹配最适合他们的玩具和游戏。本专栏下几期将会陆续给大家介绍一些简单的测验来帮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兴趣以推荐更合适的游戏。

让孩子在民间游戏中成长


由于现代教玩具在教学和日常生活普遍大量地使用,民间游戏逐渐被人们忽略,有相当多好的民间游戏由于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已濒临失传的境地。其实在孩提时,从没有见过像现在的各式各样高级玩具,但我的童年时光却是在那种极富民间色彩的游戏中度过的,现在想起来,这些游戏还回味无穷。因为民间游戏自身所具有的丰富内容和特有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随意性和娱乐性,它可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们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还能促进孩子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这些都应该引起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并充分地加以挖掘、开发和利用,让孩子们在民间游戏中愉快地成长,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在民间游戏中强健孩子的体魄

如今的孩子,玩具应有尽有,有不少的孩子常常躲在家里,足不出户看电视,玩电子游戏机,玩各种电动玩具,很少在空气清鲜、阳光充足的户外进行锻炼。他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一不小心就会感冒发烧。可现在的孩子恰恰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因为他们长大后面临的是更激烈的社会竞争,工作、学习、精神压力都很重,没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怎么来融入社会、参与竞争呢?

而民间游戏种类繁多,且大多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特别是民间体育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对孩子的身体发展起着多方面的作用,能促使他们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我们就可利用我园有绿茵茵的草地,平整的户外活动场地,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自然资源开展体育游戏,如“网鱼”、“地雷爆炸”、“跳皮筋”、“老狼老狼几点钟”、“撞拐”(一般都是右脚跷起,左手捉住右脚脖,右手扶右大腿部,两人以膝相撞,撞倒对方者为赢)、“跨十步”等游戏有跳跃、奔跑的活动,可增强孩子各器官的生理机能;“抓沙包”、“弹球”、“跳房子”、“踢毽子”等游戏,使孩子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编花篮”(三个人以上的单腿钩搭在一块儿跳)、“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孩子的平衡能力,使孩子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翻线绳”、“夹弹子”等游戏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民间游戏中的各种动作发展,促使孩子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二、在民间游戏中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发展,

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在游戏的同时,使孩子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如:跳皮筋绳的“马兰花”中即有跳的花样又有好听的歌谣:马兰花,马兰花,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十五六,二十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十五六,三十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一百一;在这个游戏中不仅可让孩子们感受民谣的韵律,还能让他们感受数字的趣味性而百玩不厌。又如:“拉锯”中两位孩子面对面互相盘腿坐下,然后手拉手进行一前一后的作拉锯样并且嘴里还念:拉锯,拉大锯,姥姥门前看大戏,你也看,我也看,我们一块看大戏。还有一种类似于接龙游戏用一问一答的歌谣方式来丰富孩子的词汇,教师(或请能力强的孩子)与另一名孩子同做游戏,在两人同念“我家弟弟真淘气,今晚带你去看戏”后,有甲先问“什么戏?”乙后答“游戏”“什么游?”“酱油”“什么酱?”“豆酱”“什么豆?”……如此类推,一问一答,循循诱导,又因其中的内容可随时调整及安排,故孩子也就随着教师或同伴的设计而使自己的口语能力得到了训练。又如《荷花荷花几时开》:“荷花荷花几时开?”“一月开”“一月不开几时开”……“六月开”,孩子在一问一答的游戏过程中即巩固了科学知识,又激发了孩子认识大自然的兴趣,陶冶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在民间游戏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

在当前,许多国家都十分强调要促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专家们认为,积极的自我形象能使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能在社会交往中主动适应环境,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首先在民间游戏中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逐渐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由于民间游戏的易学和趣味性给能力不同的孩子都能增强自信,如我班的一位小女孩吴颜君刚来时即不与人交往,也不愿以任何方式来表现自己,就算是我们问她的话都不愿回答,可是在经过几次“金锁银锁”、“大转盘”游戏(经“击鼓传花”游戏改编而成)后,开始几次还不愿意,可我没有勉强她,还是鼓动其他孩子与她一起玩“金锁银锁”、“大转盘”的游戏,经多次游戏的气氛让其感受了游戏的快乐,终于在一次“转盘”游戏中当指针指向她的时候,出乎意料的她唱起孩子们爱唱的《小燕子》,虽然她唱得并不完整,可她终于愿意表现自己了,于是特别表扬了她,看着她开心的笑容,我也感到很欣慰。而且从这以后我发现她的自信心明显增强,而且也更愿意主动和老师亲近、与小朋友交往了,性格明显活泼了许多。

其次在民间游戏可促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因为民间游戏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孩子在游戏中相互交往让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如有一种是带有表演性质的“种瓜”游戏:请一位孩子来当种瓜人,一位孩子来当小偷,其他孩子牵成圆并蹲在那儿当“西瓜”,在游戏中通过种瓜人辛勤的浇水、施肥、拨草等步骤和扮瓜者的表演,了解了西瓜长大的过程,并通过游戏中小偷偷瓜——打小偷的表演过程,可培养孩子辩别是非的能力,引发他们乐善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表演能力不仅得到提高,同时还能增进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另外,孩子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因为每个民间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而它又是每个孩子必须遵守的。游戏的趣味性对孩子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他们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孩子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锤子、剪刀、布”,它的规则是,孩子们可两两相对边念儿歌边用手势或脚势动作来进行,若输了要接受刮鼻子之类的小惩罚或让赢的孩子先进行游戏等,但是有些自我中心强的孩子难以遵守就会耍赖,可这样又会引起同伴们的不满,没人愿与他玩游戏,而最后对游戏的兴趣,又使他们必须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来获得参加游戏的资格。

四、在民间游戏中发展孩子的个性,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

由于在洗手、入厕、吃点心等分散活动和绘画活动中时,多存在一种动作快的孩子闲散在那等待动作慢的孩子,于是在教室里跑动、吵闹的现象,这样即危险又影响别人,为了帮助孩子适度地控制住自己,帮助他们毫无压力地从一个环节顺利地过渡到另一个活动,我们就可以利用民间游戏的随意性和多样性进行调整,请动作快的孩子自由组织起来玩些“金锁银锁”、“拉大锯”“翻线绳”“抓沙包”或手指游戏之类较安静的游戏,或请能力强的孩子带动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游戏,这样就更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能力和精力,满足孩子好动的特点,而且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进行发展

五、在民间游戏中促进亲子关系的融洽

民间游戏是促进和改善亲子关系的载体,她架起了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灵交流的一座桥梁。由于现在的父母大都忙于工作,很少陪孩子一起玩游戏,即使是有空了,也不知道陪孩子玩些什么游戏,经常当孩子们在家里要求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时,家长们会说:“爸爸妈妈不会做游戏,我们给你买了那么多玩具,自己去玩吧。”孩子们只能默默地独自玩耍。而当孩子们在孩子园学会了玩民间游戏,并在家中游戏时,唤起了父母对儿时童年的的回忆,他们兴奋地告诉孩子:“我们小时候也玩过这样的游戏。”“不信不信,老师又没教你,你怎么会做呢?”“不信?那爸爸玩给你看。”家长主动要求孩子一起玩。“爸爸和你一起玩好吗?”“好的!”孩子高兴得跳起来。父子俩人玩起了“石头、剪子、布”。“一、二、三”,爸爸出拳慢了一拍,“爸爸耍赖皮,我们两个应该同时出拳的,你赢的不算。”“好吧好吧,重新再来。”父子俩的高兴劲就甭提了,大有不分胜负决不罢手的态势。有的家长还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所玩的其它民间游戏来教孩子,如“五行棋”(即是在地上或纸上画上两个交叉的长方形,呈十字架形,父与子就在棋谱上的两个角各摆上四个棋子,边念“金木水火土”边下),而此时,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自然而然地融入在游戏中,无形中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融洽了。

民间游戏是来自于人们生活中自创的一种游戏形式,所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汇聚了祖祖辈辈劳动人民的智慧,深受人们的喜爱。可以说民间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回归自然、一展童贞的天地,孩子可以尽情的享受自然赋予的恩惠,通过游戏中的想象、探索、智慧、身体和个性在欢乐和喜悦中发展起来。当然有的民间游戏确实与当今的时代不相适应,如有的游戏从内容到形式确实过时了,无论如何激发不了孩子们的兴趣,或有的游戏玩具虽随处要见,但却不卫生、不安全,影响孩子们的身体等之类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我们要结合当今社会的特点,结合孩子的兴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如“打老虎”中,有段歌谣是“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为了适应时代的环保教育,经过推调敲,我们把“打老虎”改成“打老鼠”,而且为了多加些趣味性,还把“石头、剪子、布”、“包水饺”等两三个游戏与它揉和在一块,这样即不影响游戏的效果,又不断赋予民间游戏以新的形式和内容来丰富游戏。

通过实践说明,总体来说民间游戏不仅是孩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活动形态,还不失为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可算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良好伴侣,因此也祝愿我们的孩子在越开越美的民间游戏之花中轻松愉快地成长。

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游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幼儿的一项基本活动,游戏有助于增强幼儿身体素质,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身心发育尚未完善,对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因此,锻炼幼儿健康的体魄,为他们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不仅关系到他们现在健康成长,还会对他们一生的身心健康产生持续的影响。

一、更多的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游戏,有助于增强幼儿身体素质

阳光、空气是自然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新鲜空气能促进新陈代谢,使幼儿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的功能得以提高,孩子们感冒咳嗽的少了,免疫力增强了;空气的流动、压力、温度和湿度对幼儿产生刺激,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阳光的照射对幼儿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尤其是阳光中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紫外线还能促使维生素D的正常吸收,促使骨和软骨的骨化和正常生长,起到预防佝偻病的作用。

二、尊重幼儿自己选择游戏内容的权利

由于幼儿受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的限制,其喜欢的游戏也各不相同。于是,在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和游戏伙伴,例如:我们北方流传的“打宝”、“弹珠”、“夹弹子”等游戏,受到男孩子们的喜欢。特别是“打宝”的游戏,几张硬纸壳剪成圆片片,印上图案,也有的用烟盒折成三角玩,三五成群一玩就是个把小时,百玩不厌。调查中发现,孩子们有的是喜欢好看的图案,有的是喜欢扇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更多的是喜欢好胜,符合学前儿童的竞争心理。女孩子们则喜欢“跳皮筋”、“跳格”、“打沙包”等游戏,因为这些游戏可以边说儿歌边跳,玩法上从易到难,提高了玩的兴趣。边说边跳则可以锻炼跳的动作和节奏感,玩得快乐。此外,玩沙、玩水、玩胶泥,更是男孩、女孩都喜欢的。

为了让幼儿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每天除了在固定的主题活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各种游戏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各种零散间隙时间。如幼儿来园后、离园前、饭后、课间时有许多零散时间,可选择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拢的游戏,穿插在零散的时间进行。如“翻绳”、“转拉线陀螺”、“找东南西北”、“手指游戏”、“石头、剪子、布”等,使幼儿一日生活中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使环节过渡自然,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由于孩子们的兴趣不同。

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进行锻炼,我园还积极做好家长工作,得到家长的热烈响应。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到户外、来到田园边,在绿油油的草地上玩各种家长们小时候也曾经玩过的民间游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不仅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促进了孩子们机体健康成长,而且家长们也找回了童年的乐趣,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其次,民间游戏种类繁多,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一是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民间游戏多可以促进幼儿走、跑、跳、投掷、平衡、钻爬等大肌肉动作。“跳绳”、“跳皮筋”、“跳格”、“打电球”、“荷花荷花几时开”等游戏都可以发展跑、跳、投、躲闪等动作,可增强幼儿各器官的生理机能。例如:奔跑可增加心肌收缩力,使脉搏输出量增加,促进幼儿心血管的正常发育。“挑棍”、“抓籽”、“夹籽”、“抓包”、“弹球”、“跳格子”、“背月亮”等是发展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配合协调,使幼儿的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幼儿骨骼肌肉的发育,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抽七打八”、“踩高跷”等游戏能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使幼儿身体匀称和谐地发育。“翻绳”、“夹弹子”等游戏发展了手的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

二是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语言本身是一种概括化的符号,是代表一类事物的象征。幼儿不是简单的学习语言,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游戏中的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幼儿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表达“炒、炒、炒黄豆,噼呖吧啦翻跟头。”又如游戏“拍大麦”中,“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拍大麦。”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

三是可以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遵守规则,也让幼儿从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例如:游戏“城门几丈高”,它的规则是,每个幼儿边念儿歌边一个一个从“城门”下钻过。但是,顽皮的幼儿难以遵守,老师请幼儿讲讲游戏的规则。顽皮的孩子为了能再次参加游戏而只能遵守游戏规则。游戏的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幼儿必须按照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用规则协调关系。游戏的兴趣使幼儿愉快的服从游戏规则,约束自己。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与人交往、协商、谦让、解决纠纷、遵守规则等社会行为,可以弥补独生子女家庭中缺少同龄伙伴的不足。

再次,民间游戏的开展,有助于消耗幼儿体能,增强幼儿的食欲。

民间游戏的开展,消耗了幼儿的体能,增加了幼儿的食欲,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以前,常常遇到家长们诉苦,孩子食欲不好,一口饭含在嘴里咽不下去,每餐要大人费很大的力气哄着孩子吃,很令老师和家长烦恼。自从家园开展民间游戏后,孩子们的运动量加强了。因为民间游戏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等基本动作的游戏,再加上孩子们从室内来到室外,活动范围宽阔了,自然增加了运动量,消耗了幼儿的体能,使机体产生饥饿感,孩子们吃起饭来也就有滋有味,不用老师家长催促,吃得干干净净。也正是由于孩子们玩民间游戏后产生的旺盛食欲,使食物被充分的消化吸收,促进了消化系统的发育。自此,孩子们吃得下,睡得着,身体越长越棒。

幼儿在游戏中相互交往,他们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交往,幼儿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以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

让孩子变聪明的小游戏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事实上,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妙方,也是孩子自发性、创造力、好奇心、想像力、探索、冒险及对未来处事的象征。启发孩子智慧的游戏有很多种,以下仅介绍几种家庭中可常用的亲子动脑活动:

1、分类的游戏

这是创造力学者威尔斯提出的方法。平日可提供孩子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不同类物品,例如小汽车、汤匙、钥匙、铁币、回纹针……等,让孩子发觉其共同特征来加以分类,并鼓励其重复分类。也可以提供符号、颜色、食品、数字、形状、人物、字词等材料,让孩子能依其特性分类。

2、扮演的游戏

例如让孩子玩“扮家家酒”,鼓励孩子应用想像力自由扮演所喜欢的“角色”。父母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如给他一架飞机,假想他在空中飞行遭遇哪些飞鸟;给他一部金刚,让他跟铁金刚对话;给他一些医生的玩具,让他扮演医生看病的情形……

3、手指的游戏

双手是我们的外脑,训练我们的双手,有助于脑力开发;设计一些运用手指的运动,如“手语歌”、“甩手”、“捏泥巴”、“拼积木”等活动,让孩子能动动头脑、动动手。也可以用儿歌配合手指的动作,一边念儿歌一边运作手指。

4、躲藏的游戏

跟孩子玩“躲猫猫”的游戏;把物品藏在家中一角,让他来找;在图案中藏着一些物品、数字等,让他找出来;带孩子到郊外,亲子共玩“大地寻宝”的活动;或在报纸上找出自己需要的“形容词”或“物品”等活动……这些都是藏物的游戏。

5、绘画的游戏

从涂鸦到能画出图形,孩子绘画的兴趣一直很浓厚,他们以画画表达其未能以言语形容的感受、情绪。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用各种不同的材料,画在纸上、布上、板上……让孩子享受自由创作的喜悦。

6、组合的游戏

许多发明都是在原来的物品上加一些功能,如笔加指示棒,变成“指示笔”。父母可先让孩子观察哪些物品是“组合”的,然后再让其思考还有哪些东西加以组合,会更好用;另外用图片或字词组合成故事;其他如七巧板、积木的组合图形,空瓶罐、石头的组合均是。

7、观察的游戏

让孩子观察树苗的成长,或甘薯发芽,以了解造物的奥妙;由观察影子的变化,学习科学概念;由观察人类的表情,而能察言观色、善解人意;甚至参观各种展览、表演、户外郊游……

8、知觉的游戏

“知觉”是一种将透过感官所获得的资料,再经过分析与解释的能力。知觉包括眼睛、鼻子、舌头、身体等感觉作用。我们可以让孩子分辨不同形状的物品,用触摸猜东西、用舌尝尝各种调味品、玩配对游戏、辨认方向及方位;让孩子观赏及指认有背景的图片等活动。

除上述8种游戏外,尚有很多游戏如科学、概念、音乐、黏土、雕刻……,都可以在平时使用,以激发孩子的智慧;在辅导孩子游戏时,宜注意个别与团体游戏的兼顾,以培养孩子社交及合作遵守团体规范的行为。

喜欢《假装游戏,让孩子认识世界》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游戏,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认识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让孩子感受绿色世界 走进幼儿园,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亲手播种的花草迎风摇曳;走廊里,老师们用麻绳、木棍、贝壳等制作成的壁挂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园内张贴环保标志,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孩子们雀跃在蓝天白云下,嬉笑于...
    2020-12-23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认识自己 个体的物质存在、个体外在与内在的独特性、个体的价值体现、个体育社会的融合,都是每一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命题。幼儿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最初阶段,而我意识正是自信心、自制自我评价能力等重要的心...
    2020-10-09 阅读全文
  • 让孩子认识生命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让孩子认识生命”!我们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但是“生命”这个词又是那么的抽象,以至于让人不知道怎么去解释它的含义及意义。 每当我慷慨激昂的讲...
    2020-06-24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让孩子感受绿色世界 教育随笔:让孩子感受绿色世界 走进幼儿园,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亲手播种的花草迎风摇曳;走廊里,老师们用麻绳、木棍、贝壳等制作成的壁挂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园内张贴环保标志,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
    2021-04-26 阅读全文
  • 走进童心世界——让孩子自由翱翔 参加工作第八年了,我深爱着我的职业,更爱那些活泼开朗天真可爱的孩子。无论别人赐予老师多么美好、多么庄严、神圣的描述,可是在我心中,最好的幼儿教师却是“不要把自己当老师,而是把自己看成孩子中的一个并且走...
    2020-01-09 阅读全文

走进幼儿园,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亲手播种的花草迎风摇曳;走廊里,老师们用麻绳、木棍、贝壳等制作成的壁挂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园内张贴环保标志,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孩子们雀跃在蓝天白云下,嬉笑于...

2020-12-23 阅读全文

个体的物质存在、个体外在与内在的独特性、个体的价值体现、个体育社会的融合,都是每一个人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命题。幼儿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最初阶段,而我意识正是自信心、自制自我评价能力等重要的心...

2020-10-09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让孩子认识生命”!我们都知道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但是“生命”这个词又是那么的抽象,以至于让人不知道怎么去解释它的含义及意义。 每当我慷慨激昂的讲...

2020-06-24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让孩子感受绿色世界 走进幼儿园,到处是一片绿色的海洋,孩子们亲手播种的花草迎风摇曳;走廊里,老师们用麻绳、木棍、贝壳等制作成的壁挂精美、雅致、富有童趣;园内张贴环保标志,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箱。...

2021-04-26 阅读全文

参加工作第八年了,我深爱着我的职业,更爱那些活泼开朗天真可爱的孩子。无论别人赐予老师多么美好、多么庄严、神圣的描述,可是在我心中,最好的幼儿教师却是“不要把自己当老师,而是把自己看成孩子中的一个并且走...

2020-01-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