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请把游戏还给孩子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幼儿园游戏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充分调动自身感知觉及肢体活动。幼师应加强游戏教学,为幼儿创造更多的游戏机会。那么,有哪些值得参考的幼儿园游戏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请把游戏还给孩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请把游戏还给孩子

今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学前教育“把游戏还给孩子”试点扩大到7所幼儿园,通过示范性幼儿园带头,鼓励让幼儿多玩游戏,让学前教育去“小学化”。

看到这则消息,记者感触良多。对“80后”“90后”来说,尽管步入社会后的竞争压力很大,然而谈及幼儿园上学经历,尽情地玩耍、两小无猜的友谊,跳皮筋、翻绳、老鹰抓小鸡等简单的游戏……这些都成为他们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

而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不少家长[微博]共识。年幼的孩子过早承受起“功利化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的痛楚。现如今,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学龄前认字过百、入幼前数字加减……一批又一批孩子快乐的童年蒙上了阴影。

更有甚者,不满周岁的孩子也已踏上学习之路,各地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早教机构,动辄上万的早教费在“肥”了早教机构的同时,对孩子成长到底有多大作用仍是待解之谜。

众所周知,对呀呀学语的幼儿来说,玩乐是这个阶段孩子的天性,也最符合其成长规律。

多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少了健康的运动游戏,孩子就会不游戏了?答案是否定的。

与传统游戏渐行渐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电子娃娃。一些教育工作者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该玩什么,有的一天就抱着IPad、Iphone等高科技设备玩电子游戏,不仅对视力不好,而且缺乏与其他小朋友的互动。

所幸的是,教育部门已看到了问题症结,正着力破解“重学习,轻游乐”“传统游戏冷、电子游戏热”的幼儿教育怪圈。孩子健康成长,是政府、社会、家长共同的心愿,也是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期待有关部门决心能再大一些,步子能迈得更宽一些,也期待更多学校、家长,能参与到“把游戏还给孩子”活动中来。

我国积累下来的传统游戏不在少数,只要加以现代开发,受到小朋友的欢迎是肯定的,记者曾采访的一个幼儿园利用3年时间就搜集了121种民间游戏,并形成了教材,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推广,孩子们乐在其中。

所以,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不妨让孩子回归传统游戏开始,从回归简单开始,从远离电子游戏开始,三五玩伴、一张废纸、一个沙包……无需多大投入,孩子照样可以享受简单快乐。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扩展阅读

把游戏还给孩子——听李老师角色游戏有感


游戏是幼儿快乐而自主的一项实践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游戏的进行,游戏为幼儿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良好机会和完善语言的最佳手段。在李老师的角色游戏里,孩子们有着充分的交流机会,她把游戏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有机会说、敢说、爱说、会说。

一、创设说的机会

无论是游戏开头还是结束后的讲评,李老师都给幼儿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在游戏的开始,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及角色的分配等,都交于幼儿讨论决定,让幼儿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仔细倾听同伴的意见,在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达到统一。游戏后,老师让幼儿说说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趣事和问题,为幼儿自由说话提供了充分的机会。除此以外,李老师还非常善于运用随机评议的方法,灵活地抓住游戏中有意义的小事,及时地加以肯定,如当点心店的工作人员说:“我们要买一送一”、“我们要免费为警察送点心”,教师在讲评时抓住了这个点,让幼儿从中学到了如何把“生意”做好,如何关心别人,遇到问题多动脑等良好的品质。老师的随机评议,变点滴小事为有意义的事,闪光点转眼变成闪光面,给全体幼儿以良好影响。

二、引导幼儿敢说

我们班有个别幼儿内向胆小,不敢在集体面前发言,与小朋友的游戏交往中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面对这些幼儿的情况,作为年轻教师常常会忽略他们,注意不到应多提供机会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通过各种方式接近幼儿,和他们进行语言沟通,使他们逐渐产生想说的愿望。而李老师总在角色游戏中为他们提供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请较胆小的幼儿回答,如,请他们介绍今天玩了什么角色,是怎么玩的,并给予正面的引导及鼓励。

三、培养幼儿爱说

游戏中要使幼儿爱说,就要让他们有话可说。丰富的生活印象和知识经验是开展角色游戏的基础,李老师很注意开阔孩子的眼界,她组织他们多观察、体验生活,扩大视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孩子对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了解,增长人际关系的交往知识,为顺利开展角色游戏奠定基础。同时,李老师在游戏中善于发现,及时鼓励引导幼儿,让他们越来越想说,越来越爱说。

把欢乐还给孩子


导读:民间游戏大体分为体育游戏类、益智游戏类、语言娱乐类。体育游戏:如跳房、木头人、打瓦、二人三足等,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有益于身体发育;益智类游戏:如走棋子、扑克牌、翻绳、挑棒、司令和小兵等,可以让幼儿动手又动脑,开发大脑潜能;语言娱乐类:如拍手游戏、一个鸡蛋皮、炒黄豆等,这些都伴有儿歌,可让幼儿在活动中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进入21世纪,经济迅猛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孩子们只熟悉电动车、芭比娃娃、机器人等玩具,有的小孩甚至整天与电脑为伴,儿童游戏越来越少,传统儿童游戏面临失传,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幼儿教育界专家的重视,也成为一个幼儿园关注的话题。

跳皮筋、贴烧饼、抬轿子、抓籽、石头剪刀布、跳房子、木头人、滚铁环、打大麦……这些曾是伴随着多少代人长大的传统民间游戏!但现在的孩子又有几个玩过这些游戏?

民间游戏是源于民间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游戏形式,它是一种自发的、自由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玩什么,怎样玩,都可以自己决定。在幼儿园里的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三三俩俩自由组合,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在家里还可以和父母、爷爷、奶奶一起玩。

民间游戏大体分为体育游戏类、益智游戏类、语言娱乐类。体育游戏:如跳房、木头人、打瓦、二人三足等,这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有益于身体发育;益智类游戏:如走棋子、扑克牌、翻绳、挑棒、司令和小兵等,可以让幼儿动手又动脑,开发大脑潜能;语言娱乐类:如拍手游戏、一个鸡蛋皮、炒黄豆等,这些都伴有儿歌,可让幼儿在活动中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民间游戏富有浓郁的生活趣味,游戏材料随处可取,如旧布、烟壳、小石子、蚕豆、冰棍棒、贝壳等,都可以充分利用起来玩。

民间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质,让他们学会谦让、合作和友谊,促进他们主动性、独立性、社会性、创造性的发展,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著名经济学者于光远先生在一份题词中写过六句话:“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于光远先生针对成人休闲文化说的这六句话,其原则也基本适于幼儿创新教育研究。我的专题研究已半年多,经过各种游戏活动,我得出以下结论:创新教育作为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需要走出“成人化”的思维误区,将游戏真正还给幼儿,让他们充分游戏,快乐学习;使孩子们主要通过游戏来了解自然、探索社会、体验人生,同时在游戏里学习认知、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和合作,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创新教育的基本宗旨。正如前面所说那样,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启发培养幼儿“再次发现”的自主探索、好奇求新的创造意识,以及综合重组、建构知识和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幼儿的游戏中要注意:1、首先,耐心倾听孩子提问。例如,孩子会问:“小蜘蛛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粘丝织网?”“眼泪是什么做成的?”“萤火虫会亮,这是为什么?”“信鸽放飞后怎么能回家?”“雷电是怎么回事?”……对于孩子的提问,教师应耐心倾听,有些问题难以回答,不必立即答复,不妨说:“我也不知道,但我们一定会发现这是怎么回事。”然后和孩子一起想方设法,寻找答案。这样就能把孩子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的动力。2、其次,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成人大都有“立盼回音”的急性病,一旦发问,就想让孩子立即回答出来,不大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考虑。如果成人向孩子发问后,能耐心等候三四秒钟或者数分钟,他们的回答一定会更具体,更有条理性,更有创造性。3、再次,要以指点为主,而不要说教。孩子从游戏中得来的对自然界的印象,比从大人那里或书本教导中得来的对自然界的印象要生动、深刻得多。例如,使孩子懂得为什么饭前要洗手,只要让孩子看看显微镜下的脏手;烧一壶开水,就足以演示水的汽化;盛一碗水,敲一下碗边,碗中的水面的波纹,可比拟声波。类似的简单指点还有很多,这样的游戏比枯燥的说教更能令孩子理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例如:制造船模,观察航行速度与船的关系;种植花木,认识水和阳光对植物的作用;垒砌微型摩天楼,了解建筑设计与稳定性的联系,等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还给孩子自由的蓝天


有人说,20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最辉煌的世纪,但更有人预言,在即将面临的对世纪,人类将会有更大突破,会有更多,更深的发明创造。面对如此的挑战,人们不仅会问:人类的潜能到底有多少?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念,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才能将人的潜能充分开发出来?

江泽民同志在各种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了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幼儿创新教育也被提上了议程。

那么对现行的教育又应如何去评价呢?由于过去的教育模式,过分强调整齐划一,同步化、标准化、反映在教学工作中是“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这就使得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极大地限制或压抑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使得一些有才华人也被扼杀在了摇篮里,难以脱颖而出。以下是两个教学实例。

教学实例1:

一次美术活动中,一位幼儿按照教师的示范画,画好了一个人的脸谱后,就把整个脸涂上了绿色,教师马上资问;“你见过谁的脸是绿色的?没看见老师涂的是红色的吗?”幼儿惊慌地说:“我妈妈一生气,脸就发青。’担再看看教师严肃的脸,幼儿茫然地点点头,表面看来这是教师要求幼儿学习范画,遵循常规,殊不知却扼杀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教学实例2:

在一次年终考核幼儿素质时,老师担心班上有几位调皮捣蛋的幼儿会在考核时不注意听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故意捣蛋。结果在抽查时,这些令老师无比头痛的孩子表现出乎意料,回答的头头是道,使考核组的老师又饶有兴趣地对他们提出许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整个考核过程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老师的担心已显的多余了。

这件事,足以引起每个幼儿老师的沉思:无论是家长和老师,一般把听话、守规矩。文静作为儿童的美德;而把好动、顽皮的幼儿作为坏儿童的标准去衡量。故此他们的思维便成为定势:把奖励表扬的机会都给了听话、服从老师的幼儿;而把各种约束和措施落在那些试图独立,并坚持自己见解、调皮好动的幼儿身上。倘若一味地用这种思维定势去教育孩子,那么“创造教育”怎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孩子又怎能真正得到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创新求异难免伴随着幼稚或错误,但幼儿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假如教师轻易地包办代替,粗暴否定,非但剥夺了幼儿探索的乐趣和尝试失败、内疚、挫折的情感体验,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以至性格闭锁,泯灭童真。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消灭“错误”,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创设轻松和谐的气氛,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而不是追求整齐划~。

科学启蒙教育重视幼儿科学知识的发现性学习,充分体现幼儿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幼儿通过自身探索性活动去发现、解决问题,幼儿学科学是真正通过“做”来完成的。因此在科学启蒙教育中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索活动环境,以游戏为主要教学途径,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游戏教学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抓住契机,启发幼儿创新意识。

1、心理学家认为:三----六岁幼儿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与神秘。这时孩子的好奇心开始萌发,想弄懂一切问题,无数的“为什么”就挂在了他的嘴边。正是这种好奇心唤起了孩子的创新意识。一名成功的教育者,一定要爱护和教育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提问题,并强化这种好奇心,使他们逐步养成敢问、善问的思维品质。此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仅要认真解答,还要给他们留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思考,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想象力。因为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正如爱因斯担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时,我们注重以下几点:

(1)注重情景引导。针对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及知识积累的状况,我们选择一些能引起幼儿兴趣、激发热情的事物为支点,让那些感人的故事人物,如画的自然风光都成为幼儿脑海中美丽动人故事的“火种”,燃起想象的火花。

(2)注重游戏活动。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儿童期最有效、最省时、最廉价的想象教育。在游戏中,他们大脑兴奋,想象力丰富,无拘无束,河、水、泥等都是好道具。

(3)注重艺术教育的熏陶。通过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声、美丽的色彩,刺激幼儿大脑兴奋,打开想象的闸门。如在音乐欣赏过后,给幼儿留几个问题: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想起了什么?这些小问题对幼儿想象的训练大有好处。

2、唤起幼儿的好奇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的创新意识萌芽于每时每刻的生活中、教育中、游戏中,让他们在这种激情的驱动下自觉思维,是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原动力。幼儿参与科学探索活动的积极性一般取决于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及教师的鼓励帮助,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多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操作实验活动例如:认识物体的浮沉,在活动一开始,就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自由地在水中玩,看什么东西会浮上来,什么东西会沉下去,从而激发幼儿从事活动的兴趣;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再鼓励幼儿想办法使浮的东西沉下去,沉的东西浮上来,进一步调动起幼儿探索的欲望;必要时,教师再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幼儿因获得成功而积极性更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3、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可由于孩子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无意识,可能十分荒唐,但也有可能是灵感闪现的时机,作为成人都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地对待,避免出现如:压制提问“你怎么问题那么多”“你怎么会问出这样的怪问题”等等,对孩子的提问,教师有的可直接回答,有的可启发孩子自已去寻找答案,更可以引导孩子从多角度思考回答,在回答孩子问题的过程中来激发幼儿创新的灵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新的热情。一个人是否有创新意识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1)对事物有好奇心(2)求知欲强(3)有丰富的想象力(4)不服输,不甘心落后,富有挑战性。

因而我们认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必须要从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抓起,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

(二)营造氛围,激活幼儿创新思维

1、在游戏中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幼儿创新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实践基础上的。于是,我们试着从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性游戏等方面让幼儿体验快乐,让“快乐之花”在小朋友心中开放,让孩子在愉快、自主的气氛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亲身感受自己的力量、同伴的帮助、朋友的支持,体验到成功离不开朋友、有趣的游戏离不开新奇,创新游戏能给大家带来快乐和甜蜜,孩子们在无数次的活动中尝到了甜头,他们的创新水平正逐渐提高,给游戏注入了新的生机。

1、为此,我们从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入手,挖掘幼儿内在的创造潜能,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为使幼儿获得更直接、更具体的游戏素材,我们加大了教育的信息量,把教育空间延伸到公园,商场,闹市区等,及时把幼儿有创意的作品介绍给大家,欣赏平行班幼儿的作品。在丰富多样的参观活动中,孩子们的观察技能提高了,建构思路拓宽了,建构时能心中有物,物有所指,为使幼儿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激发想象的环境,提供小组活动的机会,正面强化幼儿的创新举动,将幼儿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每一个幼儿的积极参与上,注重训练幼儿的迁移、转换能力,使幼儿产生富有迂回变化的思路,从而有了革新和创造。

2、在平时有些孩子喜爱动手剪贴,在秋天拾落叶的活动中,教师有意引导幼儿用落叶变成各种形态,孩子会用树叶联想,剪贴成各种千姿百态的小动物,他们也会把这些树叶变成小动物形态联想编成不同的童话故事,自说自话,自得其乐。当然,我们并不期望孩子会像牛顿一样,在与树叶的接触中得到灵感,创造出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来。对孩子来说,让他们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看一看,时时做有心人,随时在联想,最终看到有趣的变化,这就是孩子活动的全部意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孩子在这种独立、自由的活动中,正逐渐地滋长着牛顿式的创新智慧,长大形成习惯,一旦事物之间通过联想而挂起钩来,一种创意在联想中产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讲究创新方法是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基的,为了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并不一定要去创设“创造角”,设计所谓的创造性活动,因为一旦使得创造依附于某种特定的对象,教育者就会有意无意地将创造物化为创造结果。因此,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应交织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幼儿身边发生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情、境,让幼儿内在的创新冲动释放出来。

(三)积极参与,获取创新的成功感

1、孩子的创新却比成年人甚至科学家的创新更加可贵,正如蚂蚁负重与人的负重相比一样,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每个孩子都经常实践创新,而成年人却偶尔为之。这充分表明,虽然孩子的创新能力很弱,但他们从事创新的潜质却十分巨大。儿童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努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

2、科学家、发明家与常人的最大区别,可能就在于这双“发现”的眼睛。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落在地上,亿万人都看到了,但都熟视无睹。唯有牛顿发现了,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我们是否曾如此教导我们的孩子去注意去发现?尝试教育让孩子“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目的之一是让幼儿在创设好的探索环境里主动参加尝试活动,自己去发现问题。例如,幼儿练习爬的体育活动,使用尝试教学方法,教师课前为幼儿创设了平地、斜坡,山洞等环境,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的第一个发现是:幼儿通过随意地在平地上练习爬,发现爬是有很多种方法的;第二个发现是:通过在彩布盖下来回快速的爬以及在各种障碍物上爬,发现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方法爬,这样才会安全。在这样的尝试教育活动中,由于教师能为幼儿创设好探索的环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重视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再尝试,再发现,因此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在尝试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事实上,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善于研究,有研究才会有“创新”。

3、我们知道科学启蒙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超越活动,孩子在完成活动的同时也达到了超越的目的。例如:“运沙”活动,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一个用桶运的方法后,鼓励幼儿通过实践得到更多的方法:用袋装、用盒装、用杯子装入等,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否定了费时费力的方法,有的幼儿提出远距离运沙可用车运载等方法,这已远远超越了“运沙”这一活动简单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再探索,再创造精神,让幼儿形成创新意识。

4、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能,每一个幼儿都是创造之人。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挖掘幼儿的创新潜能,注重幼儿的再创造,让他们通过参与创造活动来展示创新才能,体验创新的快乐,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教师要积极提供幼儿创新素质发展的这一“土壤”和“气候”条件,让幼儿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和宽松、民主、活跃的环境和氛围中,真正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如,在教室墙壁的一处设置“创作园地”,这样可激发幼儿创造动机和兴趣,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环境布置,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活动室作品以及墙壁的利用要尽可能以孩子的作品为主要内容,这样可以起到激发幼儿创新热情的作用。

(四)开拓视野,捕捉创新火花。

1、知识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也无从发展。即使智商很高,也可能不会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宜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各种时机引导幼儿接触各种新鲜事物,从城市的发展变化,建筑、交通等设施,农村的田野风光,了解花卉树木的生长特性等。认识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有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那种只想把孩子关在室内,只想让孩子写字、画画、背诗的方法。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教师们可运用组合法,培养孩子创新。如运用“可乐”瓶通过不同的组合,变换多种造型,创造出一种新事物。同样是一套积木,教师要求幼儿每次组合新的不同建筑。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通过不同的组合能创造出新的“产品”的乐趣。

3、想象是创新之母,没有想象能力就没有创新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1)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书籍。如童话、科幻作品、神话,寓言等。

(2)提供给幼儿游戏的材料应是半成品的,能激发幼儿创新灵感,半成品的游戏材料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重新去组合,拼装新物体,可供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余地较大,并能做到“一物多用,以物代物”,不断激发出灵感,闪现创新的火花,从而使幼儿敢于创新,乐于创新。

在开发幼儿创新潜能的过程中,我们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对他们的创新成果,哪怕是点点滴滴,哪怕是还很幼稚,也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为了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我们组织开展了家园小制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利用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玩具,如有一名幼儿与教师一起合作,利用吃剩下的薯片罐和橡皮筋,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个“橡皮筋动力旋转飞机”。这件既可以玩又具有一定科学原理的小制作,充分展示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不可否认,当今的幼教事业地位与日俱增。邓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学要从娃娃抓起。”需要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创新,在创新中游戏”的教育新理念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我们还应倡导合作游戏活动,这就是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让不同智慧和思维方式的幼儿在一起学习是很好的,会形成一种团体创新动力,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把游戏还给孩子——幼儿园游戏开展中的困惑与解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理念一脉相承,再次强调了幼儿的活动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从而大力推动了幼儿园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教师对幼儿园如何开展游戏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现例举如下。

困惑一:游戏到底要不要教

在观摩幼儿园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看到教师在努力地帮助孩子们还原真实生活,教幼儿游戏。比如,在医院游戏中,他们告诉幼儿,医院要分“挂号部”“门诊部”“注射室”“手术室”等;看病时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针应该怎么打,盐水应该怎么挂……当我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教而不放手让幼儿自己玩时,教师们感到十分困惑:我们也想让幼儿自主地玩,不要教,可孩子们的游戏常常让人感觉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难道我们不该引导一下吗?那么,教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幼儿游戏真的需要教吗?

教师为什么会常常觉得幼儿的游戏玩得不够“好”,玩得不够“透”,而需要教呢?我觉得这与教师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游戏的本质有关系。有许多教师认为,既然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那么幼儿的游戏就应该反映生活、再现生活。否则,教师就会觉得幼儿违反常理,就要去纠正,并教给幼儿“正确的玩法”。然而,游戏到底是什么?众所周知,游戏虽然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同于生活,是儿童对生活的虚拟反映,或者也可以说是其对生活非常幼稚的认识。比如说医院游戏,人们看病的程序应该是“挂号一门诊一配药一打针”。这是谁的经验?是成人的经验,因为,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挂号看不了病。但是,据调查,幼儿对医院刻骨铭心的记忆是“打针”。所以,孩子玩医院游戏时,绝不会想到扮演病人先去挂号,他们肯定先抢针筒、白大褂,争做医生。那么,当孩子们都成为“医生”百无聊赖时,情况会怎样呢?这时,如果教师放手,幼儿的游戏会出现多种可能。比如,“医生”会自己给自己打针,那么他同时也在体验病人的角色了;两个“医生”会互相给对方打针,那么角色的分化就自然产生了。如果孩子们商量着到娃娃家去邀请爸爸或妈妈来做病人,或者他们去抱个娃娃来做病人,那么游戏情节便自然展开了。这样开展的游戏,显然和教师教给他们要怎么做医生、怎么去看病不一样。在有些教师看来这似乎不符合现实生活,孩子们玩得不够好、不够透,但他们是在真正自主地游戏,表达的是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而不只是在被动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实现教师的意图。

如此说来,孩子的游戏不必教。首先,如果孩子不会玩,说明他们还不具备相关经验,那为什么非要他们玩这个游戏呢?其次,如果孩子的游戏行为和成人的经验或者和生活常理不一致,也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玩”。教师须知,这种不成熟的表现才是孩子对生活的“真”体验。

因此,在游戏中教师最需要做的不是去设定幼儿应该怎么玩,然后去教,而是用好奇心去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分析:孩子们究竟想干什么?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在其中发展了吗?发展了什么?就像在医院游戏中,孩子们虽然没有学会医院看病“应该有的”一般流程,但是他们在吵吵闹闹中分出了医生和护士,他们主动出击去娃娃家找病人,这其中不是发展了解决矛盾的能力、社会交往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了吗?在游戏中,教师应重视幼儿自发产生的学习和发展,放弃让幼儿得到“应该有的”学习与发展的念头。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放弃“应该是这样”的理念,让孩子玩符合他们自身逻辑的游戏。

困惑二:游戏需不需要预设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真正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游戏还需要教师预设吗?很多教师感到很困惑:如果游戏不需要预设,那么我该如何投放游戏材料呢?需要创设医院、娃娃家等区角环境吗?美工区、数学角的活动算不算游戏呢?

教师们为什么有这样的困惑?据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们混淆了教学与游戏的概念。我们知道,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目的明确、流程清晰,教师对儿童在其中的学习与发展有针对性的期待。其成效也是显性的。

但是,游戏中快乐是目的,学习并不是儿童追求的目标,而是其附加值。为了玩,孩子会努力地尝试把珠子等串起来做成“妈妈”的项链,会为了买“菜”而设法分清1元还是5元钱币,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但又具有不确定性的学习机会。也就是说,今天,孩子想到扮演妈妈了,就可能会涉及对人物关系、装饰打扮等方面的学习;明天,如果这个“妈妈”对一辆自行车有了兴致,那么她可能会骑着车到处学习绕障碍而忘了还有个娃娃躺在家里。如果教师对孩子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强烈的目标预设,就一定会想着控制孩子的活动,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期望。比如说,教师创设娃娃家时,如果预设的是让孩子能学会扮演爸爸妈妈,模仿爸爸妈妈买菜烧饭、照顾娃娃,那么对于孩子骑着车到处溜达就一定会不满,认为他偏离了游戏主题,轻者可能会诱导孩子回来继续扮演好爸爸妈妈,重者可能会认为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不好,没有学会如何做爸爸妈妈,没有坚守岗位等,从而加以批评、指责。同理,在美工区、数学角,如果教师投放了玻璃弹珠后规定孩子只能练习“夹”,那么孩子一旦玩“打弹子”就会被认为是“违反规则”。如此,幼儿只能算是在完成“个别化”或“小组式”的作业,难以感觉到游戏的自由和快乐。

要解决这个困惑,关键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与发展与游戏之间的关系。教师须知,孩子在游戏中从事的活动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要去学、去做、去尝试的,而不是由教师设定好的。孩子的游戏不是为了实现教师的预设意图,不是为了得到教师的“你今天玩得真好”的表扬。

笔者认为,在游戏中,教师的重点是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条件。教师要明白创设条件只是为了给予孩子可能发展的机会。比如说,教师创设医院、娃娃家等,不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医生、做爸爸妈妈,而是给予他们模仿、扮演、体验社会角色的机会;教师创设美工区、图书角,也不是为了教会孩子制作一只企鹅或看懂某一本书,而是让他们有动手动脑或养成专心做事习惯的机会。在机会面前,孩子们想如何学习和发展,则应该由他们自主决定。比如,他想在娃娃家扮演爸爸还是扮演狗得由他自己决定,她想在美工区画一只蚂蚁还是折一只鸟也由她自己决定。这期间孩子都在学习,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孩子扮演爸爸是对社会角色的认知,而扮演狗则表达了他对一种动物的认识。孩子无论画蚂蚁还是折鸟都会经历探究的过程。

因此,把游戏还给孩子最重要的是——降低预设期待,允许孩子在游戏中有自己独特的表现。

困惑三:教师如何进行指导

幼儿的游戏无需预设、不必教,那么教师面对孩子们丰富的游戏、多样的行为、多元的发展,可以怎么做呢?

笔者曾与教师们一起研讨过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天,两个孩子在娃娃家非常投入地游戏,他们一起买菜、烧饭、照顾娃娃。后来,他们想出给娃娃过生日的情节,一起去蛋糕店买来生日蛋糕,打算召集很多人为娃娃庆祝生日。正当教师满心欢喜期待游戏出现新的高潮的时候,这两个孩子忽然被桌上的一副飞行棋吸引了,他们放下“蛋糕”开始下起棋来,完全把生日这事抛到了脑后。于是,教师纠结起来:是提醒他们回到游戏中呢,还是让他们尽情下棋?面对这个情景,参与话题讨论的教师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应该提醒,因为“促进孩子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在这个情境中,继续玩生日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利:另一派则认为,游戏应该是孩子自主的活动,所以当孩子兴趣转移的时候应该允许孩子进行当下更感兴趣的活动,因为下棋也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这个话题貌似在讨论教师的指导策略,实际上是在讨论教师在游戏中应承担的角色,或者说是在讨论教师与孩子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儿童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是更让教师喜欢、接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发现孩子的成长.做一些“促进”孩子成长的事是很多教师认为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干预”甚至是隐形的“命令”等都会成为教师的指导策略,这非但没有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令孩子失去游戏的快乐。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指导,而在于教师以怎样的角色进行指导。笔者认为,教师把自己定位于“合作者”和“支持者”而非“指导者”,更利于孩子游戏的开展。因为“合作”和“支持”是从满足孩子游戏愿望,让孩子快乐游戏的层面出发的,而“指导”和“促进”则会让教师不知不觉地对孩子的游戏加以控制。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把自己所有的指导转化为“建议”.供幼儿参考,幼儿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比如说,到底要不要继续庆祝生日呢?教师只要提醒“刚才你们不是打算开生日会吗”就可以了。至于到底开还是不开,由孩子自己决定。

所以,把游戏还给孩子最可贵的是——放低姿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自主游戏让孩子快乐游戏


自主游戏 让孩子快乐游戏

【内容摘要】: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游戏是孩子获取知识的基本活动形式。”在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抓住孩子的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游戏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游戏中教师的指导不应该过多,幼儿参加的不仅仅是原本意义上的表演和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按照自己对环境的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尽情享受自主游戏带来的快乐。为此,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同伴,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给予纠正。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自主权才能得到发展,才能在角色中充分地体现出主体性。

【关键词】:自由、自主、开,

角色游戏中,幼儿教师很容易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表现为教师事事包办代替,超出“主导”他畴。即由教师确定主题,分配好角色,讲解各角色的玩法、规则,而在游戏开展的过程过多干涉,让幼儿的思维随教师走。结果,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小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那如何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贯穿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挥孩子的自主性,动手、动脑,幼儿以游戏的权利,促使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大多数老师怕烦、怕出事故、怕麻烦等,剥夺了孩子的游戏权利。我们对照平时的工作,我们认识到自己做的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专研业务知识,继续学习理论知识,让理论联系实际,使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那么要想开展好游戏,作为教师在游戏中是创设者、观察者、支持者、参与者,我们如何实时的介入和开展游戏活动呢?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中同时指出:“玩是幼儿的天性”,“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幼儿固有的天性”,“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

游戏是最好的思维训练

游戏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活动。通过游戏唤起幼儿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按照皮亚杰的理念,从认知活动而言,游戏是同化的过程。幼儿玩游戏越多,他们智力会发展更好一些。

现在的家长不愿意孩子在幼儿园玩得太多,他们更关注孩子从老师那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这几乎是所有老师都面临的困境。“北师大刘焱教授认为,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获得幸福的童年、该年龄应有的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幼儿园游戏一方面要服务于教育目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寓教育于游戏活动中

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这样才能给幼儿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游戏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发生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的学习游戏化,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日有长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就好象春风化雨般使草木生机盎然。

自主、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时,要善于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和突发事件所包含的教育价值,积极引导,把握时机,鼓励孩子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游戏要结束,要提醒孩子整理好玩具,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另外,在游戏时要有良好的常规,制定好游戏规则,使幼儿在宽松、愉快、团结的氛围中进行游戏活动。(例如:一次户外活动时,大家兴高采烈的玩“赶小猪”,玩了一会儿,只见操场上有的孩子的“小猪”(纸球)已经散了,操场上满的的报纸。我的手一拍,看看谁的小手真能干,收的既快又整洁。我的话音刚落,大家一会儿的功夫,纷纷喊道:我是第一名。)

精心创设游戏活动环境

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在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

准备足够的游戏材料。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活动区中为幼儿准备许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种质地不同的纸类材料(白纸、腊光纸、皱纹纸、信封),白纸可以画画、折纸。腊光纸色泽艳丽,可以折各种小动物,也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皱纹纸可以做小花、拉花、还可以搓成纸球等。形状各异的纸盒(包装盒、药盒、化妆盒),可以做家具、汽车、玩具等。插塑玩具,木制玩具,美工材料(笔、油泥、剪刀等),可以让幼儿动手捏、搓、团、揉做成各种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动物轮廓等等。

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

游戏是幼儿的第一需要,为幼儿的游戏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户外活动、餐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此时,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气氛宽松愉悦,从而能调节幼儿在各项集体规则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在心理上获得放松。在自由游戏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

做游戏活动的旁观者。

当孩子们在寻找游戏材料,创造游戏主题时,教师应该沉默,不主动发表建议,要相信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因为,在孩子们心理,教师总是对的,教师的话总是应该听的,教师的发言会打断孩子们的游戏思路,扼杀幼儿的创造灵感。不管孩子们想出来的游戏多么的幼稚或游戏主题的选择多么的盲目,教师就是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体验快乐、体验失败,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

做游戏活动的合作者。

当孩子们分配角色,安排任务时,教师应作为游戏中的一员,服从游戏组织者的分配,教师是作为幼儿的游戏合作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童趣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以合作的身份参与游戏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

做游戏活动的引导者。

教师可根据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适时给予随机指导。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参与游戏,帮助每位幼儿增强角色意识,突出幼儿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如:班里的欣欣小朋友胆子小,不爱表现,每次开展角色游戏时只抱布娃娃。于是,我鼓励她说:“欣欣,你是娃娃的妈妈吧娃娃肚子饿了,你给她喂点吃的。”引导她带娃娃上超市买,或到饮食店里吃。这样,明确了她当妈妈的角色,也调动了她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个体差异的随机指导,帮助能力弱的幼儿体验游戏的乐趣。

游戏对孩子运动能力的发展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幼儿的运动能力表现为肌肉的控制力,身体、动作的平衡力和协调力等。这种能力的发展正是在游戏活动中给以实现的。如在体育游戏中“小动物运粮食”中,让孩子过山洞、走小桥、爬小山等。发展了孩子的钻、爬、平衡等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大肌肉的发展。总之,幼儿的运动能力伴随着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总之,游戏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能活动经验与同伴的语言交流。因为孩子的语言发展的关键在于使他们有机会给予表达。同伴之间交流相互表白。如:在角色游戏中,以不同的身份相互对话,模仿了医生、营业员、老板、警察等各种角色的对话,也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及完整的将话说完成的语言能力。难免在游戏时表述不清楚或口字不清晰。可让孩子在不断的游戏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开展游戏时要给孩子创造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氛围,不要干涉孩子的行为与举动,让他们玩出新花样。促使每个幼儿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自主游戏又使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又带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促进孩子去游戏,所以,孩子能在自主游戏中快乐成长!

游戏——孩子的生命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游戏——孩子的生命》,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孩子们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花儿离不开太阳。于是,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呼吁:“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于是,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游戏已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游戏可满足孩子生理发展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

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孩子们在生理上要求不断地变换姿势。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疲劳和厌烦,通过游戏可改善孩子的心态,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变换姿势,开心地多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动作,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在自由、开心的游戏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了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使躯体感到舒适和愉快。通过“猫咪睡觉我不吵”、“老鹰抓小鸡”、“捞鱼”等游戏,发展了孩子们爬、慢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肌肉的活动能力,促进了四肢的协调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游戏可满足孩子认知发展的需要,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与好奇,这种兴趣与好奇是理解环境、接纳环境、影响环境的表现,游戏可满足孩子们这种认知发展上的需要,在游戏中孩子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中扩展和加深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通过“玩滑梯”、“搭积木”等游戏,在嘻笑中体验着高低变换,在摆弄中感受着球体与圆的区别。再如,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医生的耐心、病人的痛苦、老人的苍老,在稚童口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生动具体的游戏行为,感知和建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发展了智力。

三、游戏可满足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孩子人际发展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母子游戏”是成人与孩子最初交往的典型形式,在与成人共同的游戏中,孩子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爱,形成对成人进一步的信任与依恋。“过家家”则完全是发生在孩子们中间的角色游戏,在当妈妈、当爸爸、当孩子的感觉中形成了一个小集体的共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配合,发展了同伴之间团结友好的关系。通过游戏使孩子们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逐渐掌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促进了互相谦让、协调、合作等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游戏可满足孩子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促进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发展

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孩子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如孩子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会产生自豪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了,在游戏中也不会产生任何负担,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可以重玩。因此,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可以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又使各种需要 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带又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使孩子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与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去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是孩子的生命。

爱动孩子多做游戏


导读:孩子好动、不安,上课时不是咬手指就是捏鼻子,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多动症”。专家提醒,孩子多动可能是得了“感觉统合失调”,最好的方法不是关起来训斥,而是让孩子多玩游戏。

专家认为,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一方面是先天因素。有的母亲怀孕期间工作忙碌、焦虑、运动不够、情绪紧张等都会对孩子的感觉系统发展有很大影响。此外,剖腹产率不断增高,幼儿出生时没有经过产道挤压,这对孩子的触觉和关节生长很不利。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孩子操作能力欠缺。城市的孩子大都是独苗,住房又都是独门独户,孩子的活动空间比较小,导致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应有的各种感觉刺激太少。此外,还有不少家长将成人社会的竞争意识过早地加到孩子身上,使孩子负担加重,剥夺了孩子玩耍和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

纠正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好好玩,多接触自然。在室外奔跑、爬树、涉水、玩泥沙,经常晒太阳、看花草,对孩子身体各方面控制能力锻炼很有好处。一些传统的游戏如跳房子、滚铁环、捉迷藏等,都是非常有利于孩子感觉系统的发展。

在游戏中走近孩子


2001年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年份,就在那一年,《纲要》颁布了,它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反思调整的依据,更有了努力完善的方向。直到今天,当我们回首过去十年的实践时,我们欣喜地发现我们的教育行为已发生了数不尽的变化……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

“游戏中的教师”,顾名思义,强调的是“教师”的角色。因为自认为是“教师”,所以我们常常煞费苦心地去制订游戏计划、设定游戏目标:要教会“医生”分工合作、各司其职;要引导“演员”制作节目单;要提醒个别幼儿不要沉迷在一种游戏中……我曾经就带着这样的计划,每天在幼儿的游戏中穿梭,毫无空暇。

瞧,来到“娃娃家”,我“笃笃笃”敲门,非要幼儿发出“请进”的邀请才心满意足;走进“娃娃家”,我不厌其烦地启发幼儿给我让座并说“请坐”,锲而不舍地引导幼儿招待我,说“请喝茶”“请吃饭”;当我要离开时也毫不懈怠,一定要听到幼儿说“再见,欢迎再来”才觉尘埃落定……

到“医院”看病,我也决不放松,始终念着要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第一天,我挂号去看感冒,脑子里想着要让幼儿了解“季节交替时要注意及时穿脱衣服”;第二天,我假装鼻子出血了,意在指导幼儿知道“危急时刻如何自救”;第三天,我捧着吃坏的肚子来到医生面前,想尽办法诱导幼儿总结出“吃饭前要洗手”的道理;第四天,我告诉幼儿我近视了,以便让幼儿领悟到“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如此日复一日,看似热闹的医院游戏却带给我深深的苦恼:“能想到的疾病我都患过了,接下来还能做什么,发展幼儿哪些能力呢?”

面对这样的困惑,我们开始与专家、园长、老教师一起研讨,也开始研读《纲要》。在反复掂量“是孩子的游戏还是教师的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自己的苦恼源于错误地把游戏看作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过程,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追求即时目标的达成,赋予了游戏过多的任务,结果让游戏变得无味又无趣。于是,我开始尝试改变,从改变“教师”身份入手,督促自己牢记“我只是幼儿游戏中那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

从“教师”变成“玩伴”,我开始傻傻地坐在桌前,跟着“小老师”学习折纸;我会跟着幼儿的需求去寻找材料,为他们搭建“花车”出份力;我也会悄悄地告诉“医生”身体里的“秘密”……最关键的是,我不再按照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而是跟着幼儿做他们想做的事:摸奖、卖手机、开科技馆、造南浦大桥、遨游太空、举办中国博览会、召开南西奥运会……

游戏中的我依然忙得不亦乐乎,只是和以往带着清晰的目标介入幼儿的游戏相比,我拥有了一份只有“玩伴”才能拥有的轻松愉悦的心情,尽情体味职业乐趣,不再试图统领和掌控幼儿整个游戏过程,使幼儿得以拥有一个快乐、自主的游戏过程。

不过,作为一个“年龄稍长一些的玩伴”,我也会在了解幼儿所思所想的前提下,给予一些适当的“回应”:有时会认同幼儿的游戏,欣喜地看着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任其发展;有时会找来一些现成物品,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有时会诱发一些新的游戏情节,以拯救那些“低迷”的主题;有时会组织讨论,帮助幼儿整理原有经验;有时也会当仁不让地传授一些新经验……

从“手把手教”到“让幼儿自主”

以往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我们总是煞费苦心地创设娃娃家、理发店、医院等环境,还找来各种形象逼真的玩具,期待着幼儿能在其中快乐地游戏。即便这样,我们还是很焦虑,脑海里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担心:幼儿之间的能力水平有明显差异,他们能玩得起来吗?假如一些幼儿从来没玩过、不会玩,怎么办?于是,我们常常会捋起袖子手把手地教幼儿玩。我们进入娃娃家,热情地将玩具一样一样呈现在幼儿面前:“这是煤气灶,是妈妈用来烧饭的!”“这是电视机,这里有一个开关,还有两个按钮!”“这是冰箱,想想冰箱可以派什么用处呢……”有时,我们甚至会动用家长资源,比如,请来医生家长穿着白大褂对幼儿言传身教,希望幼儿能在游戏前记住医院挂号看病的程序,学会使用听诊器……

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而这些行为的用意是教师不想看到游戏现场因幼儿缺乏经验而变得“惨不忍睹”。于是,就有了教师在游戏前执着的示范,希望通过“单刀直入”的方式规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然而,经过教师“负责任“的透彻讲解,幼儿的游戏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变成了“教师的游戏”。

我们开始思量:手把手教幼儿玩游戏,有必要吗?通过观察,我们欣喜地发现,没有教师的传授,幼儿的游戏照样精彩。

瞧这边,当一位经验丰富的“顾客”到“银行”遇到一位一窍不通的“工作人员”时,他们的游戏并没有因此停止。只见“顾客”反客为主,对着“工作人员”吆五喝六,而这位“工作人员”自知是“菜鸟”,便对“顾客”的指挥言听计从,积极配合。他们最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各有所获。瞧那边,“警察”们急着要去执行任务,需要警棍,可事先没有准备,怎么办?有的“警察”一脸茫然地要来求助教师,可也有聪明的“警察”没等教师出招,就找来了塑料萝卜,每人分发一根,往腰里一插,还彼此欣赏一下,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很显然,没有教师的刻意安排、辛苦传授,幼儿反倒少了许多“应该如何游戏”的束缚,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赋予材料不同的功用。游戏也没有因为个别幼儿缺乏经验而被迫中断,他们会自发地“找寻出路”,同伴间的互动会有效推进游戏的进程。自此,每当我看到幼儿“放肆地”把塑料调羹粘贴在脸上充当主持人的“耳麦”,忘乎所以地唱着歌挥着手演绎“音乐喷泉”,指挥同伴扮演张牙舞爪的恐龙,我总是兴奋异常。放弃“手把手教”,收获的正是我们最期望的让幼儿在游戏中“想所想,做所做”。

游戏与教学从分离到融合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在游戏与教学之间存在着兴趣脱节、内容脱节的现象。在游戏时段里,教师会鼓励幼儿自主地表达表现,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建博物馆、开轮船、玩“达人秀”、造动物园、搭游乐场等,也会大力支持游戏情节的发展。然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依然恢复到“权威”状态,按部就班地完成其教学计划,教幼儿认识五官,教幼儿区分蔬菜,全然抛开幼儿几分钟前感兴趣的内容。

《纲要》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习《纲要》之后,我们开始反复思索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何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如何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的教学内容。通过一项关于“游戏课程中幼儿的生成活动及教师的回应策略”的课题研究,我们终于感到“柳暗花明”,有了不少收获。

如今,在和幼儿一起搭建飞机时,我们会引导幼儿关注飞机乘务人员与乘客之间的互动,会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和幼儿一起讨论行李安全问题,会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学习如何安全乘坐飞机,还会提供材料将活动自然地延伸到了解和比较各种交通工具上……当幼儿对开花店产生兴趣时,我们不仅会和他们一起收集各种花花草草,还会有意识地指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引导幼儿交流、探讨植物的生长过程,乃至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种植活动,并且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让幼儿发现生活中各种植物的功用……当个别幼儿发起建“汽车博物馆”的游戏时,我们会给予支持,并悄然将活动推向全体幼儿,让大家共同来收集“老式的车”,畅想“未来的车”……

如今,我们会把握幼儿自发游戏活动中的教育契机,有时会及时介入,积极引导,有时则会将有价值的内容延伸至教学活动。从游戏中生成的教学活动不仅顺应了幼儿的需求,更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幼儿园游戏《请把游戏还给孩子》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游戏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孩子的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请把孩子归还给大自然(环保教育论文大全) 引言:亲爱的人们,听听EPD教育在幼儿园的深情呼唤吧:请把孩子归还给大自然,让他们真正成为“大自然之子”,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根植于母亲宽广的怀抱中,绽放绿油油的生命,召示着未来——万物和一,只看...
    2019-12-13 阅读全文
  • 把游戏还给孩子 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只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应该把他们看得不存在一样。很简单,只要有人在旁边。成人也很难集中精力做事,这种干扰很容易感觉到,儿童更是如此。 “当儿童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内...
    2020-04-16 阅读全文
  • 把真游戏还给孩子 “闭上嘴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把真游戏还给孩子”这是“安吉游戏”对教师的要求。5月16日—5月18日有幸参加了由丽水学院组织的“幼儿园自主游戏培训”专题讲座学习,与会代表聆听了安吉县教育局学前教...
    2019-12-19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把游戏还给孩子 每天迎着清晨的阳光,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看着孩子们脸上的微笑,体会他们快乐的心情,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一天早晨,睿睿妈妈特别激动地对我说:“我儿子自从上了大班,每天早晨特别愿意上幼儿园,即...
    2021-05-07 阅读全文
  • 把自由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户外活动时,我高兴地和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今天玩丢沙包投掷的游戏好不好?”(这是根据每天的体能活动安排的内容跟进实行的)可是,他们不高兴小声地嘀咕道:“啊,怎么又玩这个啊……”我听着,有点愣了,是...
    2021-10-26 阅读全文

引言:亲爱的人们,听听EPD教育在幼儿园的深情呼唤吧:请把孩子归还给大自然,让他们真正成为“大自然之子”,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根植于母亲宽广的怀抱中,绽放绿油油的生命,召示着未来——万物和一,只看...

2019-12-13 阅读全文

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只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应该把他们看得不存在一样。很简单,只要有人在旁边。成人也很难集中精力做事,这种干扰很容易感觉到,儿童更是如此。 “当儿童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内...

2020-04-16 阅读全文

“闭上嘴巴管住手,睁大眼睛竖起耳”“把真游戏还给孩子”这是“安吉游戏”对教师的要求。5月16日—5月18日有幸参加了由丽水学院组织的“幼儿园自主游戏培训”专题讲座学习,与会代表聆听了安吉县教育局学前教...

2019-12-19 阅读全文

每天迎着清晨的阳光,站在门口迎接孩子们的到来,看着孩子们脸上的微笑,体会他们快乐的心情,是我最欣慰的时刻…… 一天早晨,睿睿妈妈特别激动地对我说:“我儿子自从上了大班,每天早晨特别愿意上幼儿园,即...

2021-05-07 阅读全文

户外活动时,我高兴地和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今天玩丢沙包投掷的游戏好不好?”(这是根据每天的体能活动安排的内容跟进实行的)可是,他们不高兴小声地嘀咕道:“啊,怎么又玩这个啊……”我听着,有点愣了,是...

2021-10-2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