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创设情境支持幼儿的结构游戏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游戏创设。

游戏作为幼儿园最基本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推崇。游戏让小朋友能够在轻松自在的游戏教学氛围中,快乐学习成长。在幼儿园的游戏中,幼儿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主动权应转向幼儿。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好处你了解多少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创设情境支持幼儿的结构游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心中的“结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想让幼儿尽情地表现想象中的结构世界,必然要有一个能支持他们自主游戏、自由创造的环境。多年的游戏指导经历告诉我们,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往往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因而他们的游戏意愿不强,一遇到难题就容易放弃,也容易对游戏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我们采用创设主题情境的方法,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调动幼儿的游戏积极性。另外,我们还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结构游戏中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情境,满足他们不同的游戏需要,推动他们在游戏中的发展。

1.为小班幼儿创设与其直接经验相关的游戏情境

小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大多无意识地摆弄材料,他们有时并不将积木用作建构,而是拿来敲打,甚至当枪玩。他们的建构行为时有时无,他们经常在建构时自言自语或大声喊叫、相互嬉戏,有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为自己建构的物体命名。受认知水平和建构技能的限制,小班幼儿很容易对反复使用的材料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失去建构兴趣。

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会创设具体的、与幼儿直接生活经验相关的游戏情境,并为他们提供颜色鲜艳、易拼接的材料,以激发他们的游戏兴趣,让他们在自发、自主的操作中练习各种建构技能。如,我们将大型的废旧纸箱刷上颜色,挖好窗户和门洞,装饰成两幢房子,创设以“我家的小区”为主题的游戏情境,并提供彩色拼板积木及拱形、三角形等形状的积木。在情境的暗示和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想到了在两幢“房子”之间铺路,为“小区”造围墙、建花园、搭长凳等。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认识各种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积木,探索如何使用和组合各种积木。在使用拼板积木“铺路”时,幼儿学习了铺平和延长的技能;在使用拱形积木搭建“围墙”和“花园”时,幼儿学习了合围的技能;在使用雪花片搭“长凳”时,幼儿初步掌握了平衡要领,萌发了左右对称的意识。“路”铺好了,“围墙”搭好了,“花园”也建成了,我们又拿出许多动物玩偶,幼儿拿着玩偶在“房子”里、“小路”上、“花园”里乐此不疲地游戏,情感需求得到了最大的满足,由此引发了更多的游戏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动物玩偶要在幼儿较为充分地进行了结构游戏之后再拿出来,过早出现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打断幼儿结构游戏的过程。

以幼儿熟悉和喜爱的故事、儿歌中的情境为主题创设环境也能有效地引发小班幼儿的建构兴趣。如,在讲了《小熊过桥》的故事后,我们在结构区投放了一只可爱的小熊,在它身旁,我们将蓝色绉纸贴在地板上,装饰成一条“小河”,并用录音机反复播放《小熊过桥》的故事。丰富的视觉、听觉刺激引发了幼儿的想象,我们便以此引导幼儿用结构游戏材料创建故事中的情景。幼儿用大型积木搭起一座“小桥”,将几块三角形积木借形想象拼搭成一条条“小鱼”以及一艘“小船”置于“小河”中……故事中的场景被幼儿一一用结构游戏材料呈现出来,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产生了快乐的情感体验。

2.为中班幼儿创建小型的扩展性游戏情境

随着认知经验的丰富和建构技能的增强,中班幼儿开始追求建构作品与物体本身的形似。他们在游戏中通常会先定一个建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来自幼儿的直接生活经验,也可能是受到电视、图片的启发。中班幼儿之间有了更多的合作,游戏持续的时间也延长了,有时会很多天持续创作同一个主题。Yjs21.cOM

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们创设了较之小班幼儿更为扩展的小型主题情境,如“马路上”“动物园”“游乐场”“公园”等。以“马路上”的主题情境为例,我们除了在结构游戏区设置了“斑马线”“人行道”等情景外,还从四个方面来创设环境,为幼儿提供支持。

第一,建立信息角。幼儿的创造并非空中楼阁,需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马路上有什么?它们分别是用来做什么的?有什么特征?这些信息都是幼儿在进行结构游戏前需要了解的。因此,我们会收集一系列图册、照片、实物模型等,陈列在信息角,供幼儿观察讨论。

第二,设置模拟区。幼儿在结构游戏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建构问题,如作品怎样保持平衡,怎样拼搭圆形或球体等。因此,我们在模拟区有目的地陈列了一些有创意的作品,并将对幼儿建构技能的指导隐含其中。这里有教师的作品,也有幼儿的作品。当幼儿遇到难题时,我们便会引导他们观察这些作品,探讨是否有值得借鉴之处。

第三,提供适宜的结构游戏材料。不是任何积木都适合用来建构汽车、房子的,每种材料都有其特点,如“LAST塑积”“童子学塑积”“奇思百变”等材料中都带有圆形积木,适合构建汽车造型。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了一些辅助材料,如废旧牙膏盒、瓶盖、纸巾盒、牛奶盒等,可以让幼儿用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其中,长方体材料适用于垒高构建高楼大厦,使之矗立在“马路边”,瓶盖可以用作汽车轮胎,纸巾盒可以做车身等。幼儿在操作大量结构游戏材料的过程中了解了各种材料的特点、建构方法,有了更多创造的乐趣,也积累了建构各种物体的经验。

第四,不断添加新的道具或材料,以推动游戏的发展。幼儿持续玩了一段时间后,已明显对“马路上”的建构主题产生厌倦,他们不再有新的创意出现,注意力也转向了其他游戏,还会故意在建构时搞些小“破坏”。这时,我们在结构游戏区新增了“加油站”“银行”的海报,很快,幼儿便在其暗示下在马路边建起了“中国石化加油站”“工商银行”等建筑,随之产生的还有“运钞车”“汽车4S店”等创意,游戏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结构游戏在教师一步步有目的的推动下不断延伸,幼儿的认知经验和动作技能也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为大班幼儿创建大型的综合牲游戏情境

大班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有了更大的发展,他们有强烈的创新求异的愿望,喜欢尝试操作新材料,希望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同时,由于小肌肉群的动作已发展得更为完善,他们已具备操作精细材料以及组合造型的基本能力。由于视野的扩展,他们不仅具备直接生活经验,而且能从图书、报纸、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因此,我们会为他们创建一些大型的综合性游戏情境,如“飞向太空”“浦江两岸”“世博园区”等,让他们通过合作来完成建构。我们为他们投放一些小巧的、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综合各种能力的材料。

例如,“飞向太空”主题情境的产生是因为“神舟七号”火箭成功发射后,几位英雄宇航员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也成了幼儿崇拜的对象。一时间,关于“宇宙”“太空”的话题成了幼儿关注的焦点。一天,一名男孩带来一本《宇宙的奥秘》,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成了最抢手的图书。这股热潮久久不见消退,我们便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在结构区创设了“飞向太空”的主题情境。我们利用地面、墙面及空中悬挂的方式,将结构区布置成火箭发射基地。在思考建构什么以及如何建构时,我们引导幼儿调动经验、收集资料、发挥想象、大胆尝试。我们首先组织幼儿讨论“乘什么能上天”,幼儿说出了飞机、火箭、热气球等,有的幼儿还说到了飞碟和宇宙飞船。我们又问:“上天去干什么?”大多数幼儿回答不出。我们鼓励幼儿回去收集资料,几天后,他们陆续带来了《登陆月球》《太空探秘》等图书。我们将图书投放在信息角,还一并投放了我们收集到的宇宙飞船、飞碟、火箭等图片。幼儿动手建构前,我们又问:“你们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光用现有的积木和积塑材料够吗?”幼儿开动脑筋,想到了几样辅助材料。回家后,他们又去寻找和收集了各式各样的废旧材料,其中最多的就是方便面碗、酸奶瓶和易拉罐,因为他们通过观察图片发现,方便面碗有圆的、有扁的,很适合用来组成“飞碟”的造型:圆柱形的易拉罐一个叠一个垒高,旁边再对称地扎上酸奶瓶就很像火箭了……幼儿发挥创造力,充分体验到了成功和满足。

值得注意的是,在结构游戏中,我们不要因为幼儿的作品做得“不像”而轻易拆除以至于打击幼儿的自信心,使他们对结构游戏失去兴趣。我们首先要对幼儿的创作加以肯定,然后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实物、尝试运用新材料等方式,鼓励他们完善自己的创作。此外,一些大型主题中的作品受活动时间的限制往往无法在一次活动中完成,经常会出现一些“半成品”。这是因为有的幼儿动作慢,或是技能上有困难、构思不成熟、反复拆掉重来,等等。我们不能轻易拆掉这些“半成品”,而应该留出一定的空间保留这些“半成品”,让幼儿在下一次活动时继续构建。这样既尊重了幼儿的创作,又可以培养幼儿做事的连续性和坚持性。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创设游戏情境 让生活活动轻松有趣


皮亚杰指出。幼儿具有泛灵心理。即把无生命的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并乐于与它们交谈、游戏。如何在小班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有效利用这种儿童泛灵性的特点,使其尽快适应集体环境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我从“实习场”理念中受到启示,尝试在幼儿喝水、洗手、如厕、用餐等生活环节中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让孩子以游戏角色身份参与各项生活活动,学习自我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案例一:小花要喝水

在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玩“小花去旅行”的游戏。幼儿戴着不同颜色的小花胸饰,和老师一起坐火车来到森林里,一起跳舞、在草地上游戏,小花玩累了,要喝水了,到哪里找水喝?……孩子们扮演小花快乐地回到班级,班级饮水区的地上贴着一个个排队取水的“花盆”小标记:“小花们,快站在花盆上,给小花浇水吧!让小花越开越漂亮!”孩子们在“小花要喝水”的游戏情境中,“咕嘟咕嘟”喝了很多水。喝完水,孩子们从花瓶中取出一垛小花插到自己的姓名标记袋中:“看,一朵小花开得多美!”

喝水,是小班幼儿生活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家长们也几乎每天都会询问:“我家宝宝今天喝了多少水?”如何保证孩子每天都能有一定的饮水量,如何让家长清晰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喝水情况,我从构建“实习场”的四大要点——真实性、情境化、行动化、发展性出发,用小花胸饰和花盆标记让孩子沉浸到角色扮演之中,用“好几天没下雨了,小花很渴"等游戏情节营造“小花要喝水”的生活情境,用喝完一杯水就插一朵花的方式记录孩子们喝水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们自己回答家长关于“喝了多少水”的问题……

从户外游戏到室内情境创设,我在“小花要喝水”的游戏情境中,借助“小花”这个角色,鼓励幼儿主动喝水、多喝水,既激发了幼儿喝水的欲望,又巧妙地解决了幼儿喝水的秩序问题,还有效地引发了孩子们对每天喝水量的自主监督。

案例二:小象爱洗手

我在盥洗池上方的墙壁上贴了几幅大象妈妈的脸,把弯弯的水龙头巧妙地变成大象妈妈的长鼻子,地上对应地贴上一对对小象宝宝的脚印:“小象宝宝排着队来洗手啦!”孩子们兴奋地踩在脚印上:“我是小象宝宝,我来洗手了!”

“我是大象妈妈,宝宝洗手要记牢,擦擦肥皂,搓出泡沫,冲洗干净,弹弹手指,小手抱拳……”在“大象妈妈的长鼻子”喷水的有趣情境中,孩子们洗手总是很专心,洗完后很开心地抱拳变出小象的长鼻子,一步一步走出盥洗室。

故事角色语言的有效运用、盥洗室环境的巧妙布置,这些都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幼儿融入其中,感觉自己就是需要洗手的小象,在喷水游戏中,按大象妈妈的要求,洗净小手。这样的情境创设,既凸显了“实习场”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的理念,又契合了小班幼儿“角色体验”的情感需求,吸引幼儿自动自发地投入到情境之中,愉快地完成各项生活常规。

案例三:米老鼠餐厅

小班孩子的吃饭管理,是最令人头疼的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们的吃饭变得富有情趣?我发现孩子们很喜欢看《米奇妙妙屋》,对米老鼠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把教室布置成了一家米老鼠餐厅。门口挂上“米老鼠餐厅欢迎你”的牌子,教室顶上挂了一圈米奇米妮吊饰,桌上铺了彩色桌布,摆上盆花,老师就是米老鼠餐厅当仁不让的老板。每当保育老师推着餐车进教室。我们的米老鼠餐厅就开张了:“欢迎来到米老鼠餐厅!今天餐厅供应的饭菜有大家最喜欢的××,请大家开始点餐!”孩子们总是很起劲,争先恐后地报着自己喜欢的菜名,保育老师依次送上饭菜,吃得好的小朋友就能得到米老鼠赠送的餐后点心……

显然,在米老鼠餐厅吃饭,孩子们的情绪明显高涨,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可总有小朋友吃了一会儿就开始挑食不肯动了。怎么办?当然得请米奇米妮出场喽!我把餐厅分成三个区域——“米奇餐厅”“高飞餐厅”“米妮餐厅”,孩子们可以用挂标记的方式自选进哪个餐厅吃饭,但必须遵守用餐要求,如米奇餐厅要像米奇一样大口大口吃,高飞餐厅要像高飞一样什么都爱吃,米妮餐厅要像米妮一样吃得很干净。餐厅有了变化,饭桌边的同伴有了变化,孩子们相互间也有了一种督促和鼓励,孩子们吃饭的情绪明显积极起来,用餐速度变快了,常规习惯明显好了。

从上述三个生活游戏情境的创设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1.“环境布置”不等同于“情境创设"——从静态到动态

“环境布置”仅仅是教师呈现的一个静态的阶段性环境,仅有餐厅、盥洗室的呈现是不够的,需要教师根据孩子的情况不断创设与改变,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环境才能称之为“情境创设”。每一次的情境优化都是为了让孩子情绪愉快——主动学习——养成习惯。目标递进了,情境创设就要相应地调整,这样才有利于我们解决一个个常规管理中的问题。

2.“常规控制”应转化为“情境引导”——从说教到自律

一个适宜有效的情境能引发维持、巩固强化幼儿积极的社会行为。情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只有摒弃权威的说教和高控制的管理,才能促进幼儿自主自律地发展。三个不同的米老鼠餐厅,隐含了餐桌礼仪的行为培养,米老鼠与幼儿的对话和互动,化被动地说教为主动地接受,使孩子养成了良好的用餐习惯。巧妙创设的“大象喷水”“小花喝水”情境,都让幼儿融入其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洗手、喝水。

3.“被动接受”转变为“融入情境”——从虚拟到真实

从成人的眼光看,游戏情境是虚拟的,但从孩子的感受来说,游戏情境是真实的。正是这样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体验,让孩子们的生活更多了一种趣味,也让孩子们真实地沉浸到情境所营造的角色行动之中,在生活活动中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并学会自主自律。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行为、态度、感情都直接影响游戏情境的氛围,决定着孩子活动的效果。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学习。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随时都要有游戏的精神,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们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游戏情境,才能让孩子们在宽松愉快的游戏情境中生活学习,也让我们的日常生活管理轻松而有趣。

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


经过三年的研究,我们初步构建了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体系,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游戏需要,而且促进了幼儿情感、能力、品质、习惯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结构游戏中,我们既重视幼儿整体和谐发展的结果目标,更重视幼儿获得主体性体验的过程目标。实践证明,教师树立了整体的指导意识后,就会有意识地在游戏中捕捉契机,渗透整体发展目标。如教师时而激发情感,时而提高能力,时而进行坚持性、独立性品质的培养,时而进行爱护作品、主动整理等习惯的强化。教师如果重视游戏指导的过程目标,就会在游戏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强化幼儿的兴趣和自主意识。为了促进过程目标与发展目标的融合,我们构建了幼儿结构游戏指导的四个基本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游戏

教师主要通过创设游戏情景、提供结构材料及使用一定的导入方式,来引发幼儿的游戏愿望,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这里列举几种导入方法:

情境式导入:在结构活动区,教师布置了两个布娃娃分别在雪花片滑梯和百变积木滑梯上玩的情境,许多孩子被吸引。教师说:“你们想和娃娃一起滑滑梯,是吗?”幼儿说:“是的。”教师说:“现在只有两架滑梯,怎么办?”幼儿说:“我们自己来造。”教师又问:“你想造什么样的滑梯呢?”这时,有的幼儿说想造大象滑梯,有的幼儿说想造螺旋形滑梯……这种导入方式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动机,促使幼儿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参观式导入:活动室里陈列着幼儿的结构作品,墙上挂着有关交通工具的图片。游戏开始时,教师说:“我们的结构活动区又增添了小朋友的作品,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于是,大家自由参观、欣赏。数分钟后,教师说:“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有的幼儿说想造卡车,有的说想造海陆空飞机,还有的说想造海上的大轮船,等等。教师说:“那你们就赶快行动吧!”这种导入方式使幼儿在环境的刺激下产生游戏的愿望,拓展构建的思路,较快地进入游戏状态。

2.巡回观察,判断需求

教师主要通过巡回观察来了解幼儿的游戏状况,准确判断幼儿的游戏需求,适时把握介入的时机。

当幼儿游戏处于低潮时,当幼儿情绪不佳时?当幼儿获得成功时,教师需要介入。此外,当幼儿遇到技能障碍时,当幼儿游离游戏情景时,当幼儿延伸或扩展游戏内容有困难时,当幼儿出现负面行为时,当环境中产生不安全因素时,都需要教师介入。当然,及时介入后还需要适度点拨。

3.自然介入,适度点拨。

我们认为以伙伴身份、游戏角色融入幼儿游戏之中进行点拨,比较自然、有效。请看下面两个案例:

案例一:一辆结实的“公共汽车”

游戏开始时,明明对老师说:“今天我想造一辆公共汽车。”教师说:“好的,这回你的公共汽车可要造得牢一点噢,过会儿我来乘你的车,好吗?”明明连忙点头。“公共汽车”完成了,他高兴地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我的‘汽车’造好了,你来乘吗?”教师把“车”放在地毯上摇了摇,说:“这辆车还真牢呢,太棒了!我下了班一定乘你的车!”明明十分高兴。

这里教师为什么要渗透技能的要求呢?原来在前次游戏中,教师观察到这位孩子曾因作品结构松散而心存遗憾,这次,幼儿提出游戏主题后,教师就以游戏伙伴的身份适时渗透了“造得牢一点”的要求,以促使幼儿提高结构技能,获得成功感。这种介入、点拨有助于幼儿保持游戏兴趣,有助于幼儿获得强烈的主体性体验。

案例二:一副“眼镜”

张杰在构建眼镜框时没能围合成功,他似乎失去了信心,准备拆除。此时,教师立即介入:“哟,这副眼镜框马上就要做成功了!”张杰说:“老师,镜框我搭不好。”教师说:“我和你一起来试试看,好吗?”张杰点点头。当快要围合的时候,教师说:“张杰,我们再加几片雪花片,看看行不行?”说完,递给他两片雪花片,果然镜框围合成功了。此时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笑着对老师说:“成功了,成功了!”当他将“眼镜”戴上朝四周观望时,教师又介入了:

“张杰,这副眼镜太好了,让我也戴一戴,行吗?”张杰说:“行。”

这一案例说明当幼儿因技能困难影响游戏时,教师通过与幼儿共同探索、共享成功喜悦的互动过程,间接地提高了幼儿的围合技能,培养了幼儿的坚持性品质,推动了幼儿游戏的发展。

如何适度点拨才能有效地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需要确定不同的指导重点,切忌指导内容划一。如有的孩子需要提高技能,有的需要培养坚持性品质,有的则需要体验成功感。教师应视具体情况分别指导。②根据幼儿原有水平,向上扶一把、助一臂、推一程。③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切忌指导方法单一。一般指导方法有环境刺激、介入共玩、语言启发、榜样暗示、图片和范例提示等。④指导要适可而止,及时退出。

4.引导交流,参与点评

教师主要通过引导幼儿交流作品及游戏过程,参与有价值的点评,达到满足幼儿表达游戏感受的需要,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在这里我们强调两点:①游戏交流时,教师是参与者,而不是主宰者,这样有利于营造平等、宽松的交流氛围,有助于幼儿充分表达,从而保证幼儿主体性的发挥。②教师要善于捕捉对大多数幼儿发展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点评,以促进全体幼儿共同发展。

结构游戏区里的战斗游戏


拼插战斗机

开学初,我们大四班小朋友对摩尔芬玩具特别感兴趣,每天都有小朋友来用摩尔芬拼插各种造型。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摩尔芬玩具,我们便和其他班级进行协调,把大班组的摩尔芬玩具都换到了我们班。看着摩尔芬玩具增加了这么多,孩子们兴奋极了。

一天,鑫鑫插出了一架战斗机,插完后拿着飞机在活动室飞来飞去,嘴里不停发出“嘟嘟、啪啪、轰——”的声音。合合和政开也学着鑫鑫开始拼插战斗机。一边拼一边向老师炫耀:“老师,您看,我的战斗机能同时发射10颗炮弹,一下子就能把小小的飞机击落。”鑫鑫不甘示弱地说:“我的战斗机是带扫描装置的,能够扫描敌人飞机的位置,自动发射炮弹,我的比你的厉害多了……”孩子们一边讲一边不断改进自己的作品。区域分享时,老师请结构游戏区的小朋友介绍了自己的战斗机作品。三个孩子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拼插的战斗机的各种功能,并自豪地将自己的作品摆在了展示架上。

一连几天,结构游戏区的孩子们都热衷于用摩尔芬拼插战斗机的游戏。每天在活动区游戏结束后都非常强烈地想要把自己的设计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拍成照片贴在了区域墙面上,支持孩子们拓展更多的想象。

我们的思考

孩子们对拼插战斗机的兴趣非常浓,一连几天,都在摆弄摩尔芬进行拼接的尝试.虽然命名不同,但是作品雷同.而且多是平面拼插作品。在观察到孩子们这一兴趣表现后,我们鼓励孩子们用摩尔芬尝试拼插出更加立体、复杂的作品,以此来促进幼儿空间建构能力的发展。同时,通过照片的形式,启发幼儿能够借鉴同伴的经验进行创作,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玩战斗游戏

游戏持续了一段时间,这天,锡栋和几个小朋友从积木区拿来了很多的小积木,在桌面上摆了一圈围墙,然后把自己拼插的战斗机摆放在里面。老师指着围墙问:“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保护我的战斗机的基地,我们要玩战斗的游戏。”接下来,孩子们拿着自己的飞机从基地出发,在拼插区飞行,互相冲撞,嘴里不停发出飞机的轰鸣声、爆炸声,玩得高兴极了。游戏结束分享时,老师请拼插区的小朋友介绍自己的活动,几个小朋友兴奋地讲着基地里的战斗故事。老师指着战斗机,问:“你们的战斗机怎么没有驾驶舱呀?飞行员坐在哪里呀?”孩子们似乎毫不关心驾驶舱的事,继续说着战斗故事。

我们的思考

孩子们的兴趣点在哪里?我们一开始认为是拼插战斗机,因此,通过照片、墙饰、活动分享等形式不断增强孩子拼插的兴趣,并逐渐引导幼儿拼插的造型更复杂,更形象。可通过观察分析,我们渐渐发现幼儿的兴趣点转移了,他们不再关注飞机的造型,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用这些飞机作品来玩游戏,并且从一个人玩游戏发展到几个人一起联合玩游戏。令我们困惑的是,在结构游戏区孩子不去拼插作品而是相互用作品冲撞,相互打闹,这样违反常规的活动,可以吗?孩子们能够从中获得有价值的学习与发展么?

军事博物馆里的发现

带着困惑,我们继续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一次分享时,小朋友们提出了问题:“你们怎么只有战斗机这一种武器呀?”这个问题引起了结构游戏区里小朋友的思考,他们都跑来问老师:“老师,我们国家都有什么战斗武器呀?是不是还得有大炮啊?”为了满足孩子们对武器装备的兴趣,我们提议一起去军事博物馆参观学习。听到这个提议,孩子们兴奋极了。带着一大串的问题,在爸爸们的陪同下,我们来到了军事博物馆。

在那里,孩子们看到了各种不同造型和功能的战斗机,他们发现了战斗机的机翼下藏着各种导弹和炮弹,不但可以发射炮弹,还能向敌人扔导弹;同时,战斗机的机头还有一个特别尖的卫星接收器,可以随时了解敌人的情况并且接收总部的指挥。孩子们看到了坦克,发现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坦克,有运送货物和弹药的坦克,这样的坦克储物仓特别大,而且跑得都特别快;有陆地坦克和水陆坦克,水陆坦克的轮子很高,而且是梯形,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坦克在水里也跑得很快。孩子们还看到了航母、装甲车、导弹、大炮等各种武器。老师和爸爸们耐心地给孩子们讲着各种军事知识,讲着这些武器是如何打败敌人保卫我们的祖国的。孩子们听得认真极了,纷纷和自己喜欢的武器合影。

从军事博物馆回来,我们把拍到的各种武器的照片,以及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的图片打印出来贴到墙上,引发孩子们对更多武器探究的兴趣。围绕各种武器我们还搜集、观看了一些视频资料,并开展了小小的讨论活动。

此后,班里掀起了军事武器热。活动区里,他们探索拼插各种见过的武器,并开始关注武器的细节以及更加丰富的造型设计。在众多的拼插玩具里,孩子们还是最钟爱摩尔芬,他们用大量的摩尔芬拼插各种战斗机、导弹、火箭、坦克等。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非常有成就感,看到别人的武器有厉害的功能后,他们还不断地改装自己的武器,进行再次加工和丰富,让自己的武器变得更加厉害。

我们的思考

小朋友们一直拼插战斗机是因为对武器的原有认知经验很少,参观军博、观看图片和视频丰富了孩子们的原有经验,满足了孩子们对武器的兴趣,拓展了他们对武器的更多认识和了解。

尝试摩尔芬之外的新材料

“老师,您能帮我们再找一些摩尔芬么,我还想给我的航空母舰上再拼插一个战斗机。”合合来找我,请求我的帮助。玩具架上摆着孩子们精心设计的作品,每个作品都使用了大量的摩尔芬,而孩子们好不容易精心设计出来的武器特别舍不得拆掉,于是没有可用的摩尔芬了。“材料不够用了我们怎么办呢?”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老师,您再帮我们找一些摩尔芬吧。”“老师,小朋友的作品要是不拆,我们的材料就会不够,换来再多的摩尔芬也会用光的。”有的小朋友提议,我们的作品展示3天以后一定要拆掉,这样才能有的玩。孩子们纷纷地出主意、想办法。

一天在游戏中,我问政开:“你怎么只用摩尔芬啊?你看这儿还有这么多的拼插玩具,你想试试么?”“我就想用摩尔芬,摩尔芬好拼,每个形状都能拼到一起,而且还有很多颜色,能让我的武器更厉害。”政开说,“其他的玩具都不结实,一拿起来就容易散,有的不能插得很紧,根本拿不起来。”听了孩子们的话,班上的老师们也尝试拼插起来。果然,摩尔芬属于嵌插,更容易连接。同时,在颜色和形状上摩尔芬都非常有优势,孩子们在拼插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成就感。相比,其他的拼插玩具在塑形上更加困难一些,一些插管玩具塑形的空间很大,可是连接不够紧,一端起来就容易散架,没法玩。但是,经过老师们的讨论,我们认为摩尔芬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玩具特有的价值。我们相信其他拼插玩具一样会带给孩子们成功感。

当我告诉小朋友们,没有摩尔芬了,只能使用其他的拼插玩具了,孩子们稍稍有点失望,但很快便投入到新的创作中去了。政开用插管玩具拼出了直升飞机,合合用插管玩具拼插出了坦克、大炮,还有火箭。大家开始尝试利用更多种类的拼插玩具进行拼插。

我们的思考

拼插区有那么多的拼插玩具,为什么孩子们偏偏这么喜欢摩尔芬玩具呢?孩子们这么感兴趣.要不要再多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呢?可是.只有增加数量才是满足幼儿的需要么?幼儿需要的是玩具本身,还是玩具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感呢?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与讨论。考虑到每种玩具的独特价值,我们鼓励幼儿尝试其他拼插玩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放的区域环境

随着拼插武器的丰富,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始比试谁的武器更厉害。他们拿着各自设计的诸多武器进行战斗。有的武器被偷袭,有的武器兼顾不过来,于是孩子们用小积木在桌面上搭建武器基地,来保护自己的武器不被敌人偷袭。可桌面太小了,积木总是往下掉。有的小朋友还拓展到桌子下面去玩,可是地方还是太小了,趴在地上还容易被别人踩到。

一天活动区游戏时,结构游戏区的小朋友来跟老师商量:“老师,我们这儿太挤了,基地摆不下了,我们能像积木区一样铺上地垫么?”孩子们的提议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与赞许。于是,老师和小朋友把拼插区的桌子移开,在地面上铺上了地垫,让孩子们拥有了更宽阔的游戏空间。

结构游戏区的几个小朋友从用小积木建基地,开始尝试到积木区拿来了大的积木建设大的基地,还从公共区拿来了酸奶盒、饮料罐等材料搭建自己的军事基地。锡栋用积木和饮料罐搭了一个仓库,然后把自己的战斗机放进去,可是战斗机太大了放不进去,锡栋把仓库拆开,增大了仓库的面积,这次战斗机放进去了。子航想建设一个直升飞机基地,他需要~个停机坪和飞机起飞架,于是他找到了奶粉桶,尝试建一个双层基地。

我们的思考

我们发现拓展了游戏空间后,幼儿更加大胆地使用游戏材料了,他们开始把摩尔芬和积木、废旧纸盒、瓶瓶罐罐等相互结合使用。这种开放性的区域环境支持了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活动过程,从中,幼儿的自主体验增强了,创造力体现得更加充分了,幼儿的合作、交往更加主动了,积极了。

设计我们的军事基地

“我要建一个炮弹基地。”“我要建设一个坦克基地。”“我要建设一个航母基地。”孩子们纷纷设计自己的基地。他们在纸上画了设计图,大家把图纸放在一起,锡栋提议道:“我们一起建设一个大的中国军事基地吧,里面什么武器都有,这样外国的敌军就不敢来侵犯我们了。”锡栋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他们把自己的设计结合起来,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设计了一个大的基地。

第二天的活动区,他们迫不及待地来到结构游戏区,争先恐后地来到地垫上建设基地。可是地垫上的小朋友实在太多了,一转身就会碰倒别人的作品。为此他们还争吵了起来。

“我们怎么办呢?”我带着孩子们讨论,引导他们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讨论中有的小朋友说:“我们不能都建基地,基地里还有很多武器,得有人拼插武器。”有的说:“对,大家得分工合作,这样才能建好基地然后一起玩。”“我们就手心手背吧,赢的人在地垫上建基地,输的人负责建武器,明天我们再交换玩。”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的思考

从设计自己的基地,到大家共同设计并搭建一个基地,孩子们有冲突,有争吵。但是,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同伴一起协商并且解决问题。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活动中更好地分工、合作,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这一过程中的学习是非常宝贵的,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难忘的经历。

举办军事武器展

随着孩子们拼插武器、设计基地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喜欢来拼插区游戏。同时,我们拼插制作的武器引起了其他班级小朋友的关注,他们纷纷来到我们班,欣赏我们班小朋友拼插出的武器。于是,孩子们萌发了举办军事武器展的愿望和想法。小朋友们一起策划、准备,有的拼插武器,让我们展览的武器更丰富;有的制作海报;有的制作门票邀请卡;还有的设计、布置场地。就这样,我们一起举办了第一期的军事武器展。在展览的过程中,看到小朋友们那么喜欢我们的武器,孩子们高兴极了,滔滔不绝地给小朋友们介绍各个武器的功能。我们的第一次展览结束了,孩子们意扰未尽。

在第一次展览中,孩子们发现了一些问题,来参加展览的老师、小朋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有了第一次举办武器展的经验,孩子们又开始积极策划,准备第二次的武器展。这次,孩子们制作的门票要写上时间、地点,并设计副券;呈现的武器要分类摆放;还要制作一些禁止触摸的提示牌……孩子们在积极准备的过程中,一起协商、合作,共同解决难题。

我们的思考

在参观军事博物馆的经验基础上,孩子们开始筹备自己的军事武器展。这个过程中,从调查到准备,再到布展、讲解,孩子们学会了交往,学会了协商,还学会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是幼儿最好的学习。幼儿在这个活动中,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习着如何让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并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只要我们相信孩子,孩子就会给我们惊喜。

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几点思考


支持幼儿自主游戏的几点思考

在全面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精神指导下,我园园本教研定位在“创设充分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结合园本教研,中班组教研的定位是“创设开放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自主发展”。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老师发现,孩子在角色区的游戏主题总变,今天玩自助火锅店,明天玩旅游,后天又玩起了娃娃家。老师能够认同孩子的游戏主题,知道应该让孩子自主自发地开展游戏,但同时也感到困惑与纠结,为什么玩着玩着就变了呢?预设的发展目标怎么完成呢?是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变换游戏主题、丰富游戏材料,还是引导幼儿围绕现有游戏主题玩预设好的游戏呢?

针对教师遇到的问题,我们围绕李洁琨老师组织的《火锅店的游戏》(见本刊P20)进行了区园联动教研活动,活动的主题是:结合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问题,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反思自己困惑与纠结的原因;明确开放的游戏环境对幼儿自主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探讨开放的游戏环境的内涵和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通过教研,我们澄清了一些认识。

游戏主题从何而来

◆先有游戏主题还是先有游戏?

在以往的工作中,确定游戏主题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意愿设置主题,创设环境,提供材料;二是教师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特点预设一个游戏主题,征求幼儿的意见;三是以讨论的形式确定游戏主题,以投票的方式,少数服从多数决定游戏主题。第三种是目前绝大多数教师使用的方式。这三种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的,缺少对幼儿游戏兴趣、游戏水平、游戏经验、游戏需要的观察和了解,缺少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得来的经验和认知。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孩子们经常出现不可预知的游戏行为,游戏的发展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就如,“火锅店”的主题是老师和幼儿讨论确定的,属于第三种确定主题的方式。该主题下,虽然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丰富着火锅店的游戏,但是,孩子的游戏主题还是慢慢发生了变化,在火锅店玩起了娃娃家做饭、聚餐、外出旅游等游戏。分析原因,过早确定游戏的主题有可能限定幼儿的游戏内容、游戏玩法、游戏行为,幼儿就有可能失去自发、自主的游戏条件,失去了创造、想象的空间,游戏就有可能失去了趣味性、灵活性、丰富性、自主性、开放性。对于孩子来说,先有游戏。主题要依据幼儿的游戏行为、游戏意愿来确定。幼儿经常玩什么游戏?游戏中他们在干什么?喜欢什么材料?发生了那些游戏情节?提出了哪些需要?为什么有这些行为与需要?根据幼儿的表现与需要,和幼儿一起协商确定一个游戏主题。

◆游戏主题宜开放还是具体明确?

具体明确的游戏主题,目标清晰,达成度高,但却忽视了孩子的灵活性和丰富性,也就限定了孩子的活动内容、范围,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火锅店为例,小朋友在小班区域里一直在玩娃娃家的游戏,有了做饭、吃饭的经验。升入中班后,他们还对做饭吃饭感兴趣,于是老师与幼儿协商开展什么游戏。小朋友们说“想玩小餐厅的游戏”,老师问“在小餐厅小朋友最喜欢吃什么”,孩子们说“火锅”,于是,老师说:“那咱们班就开一个火锅店吧!”小餐厅就变成了火锅店,游戏主题更为具体明确了。但是细想,孩子来火锅店除了吃火锅,还能玩什么呢?游戏主题的具体、形象反而限制了幼儿游戏的丰富创造。所以,游戏的主题要开放,不宜过窄。

游戏材料如何提供

◆依据主题提供材料还是提供开放、丰富的材料?

在投放材料上,以往老师的做法是依据主题提供材料,这样幼儿就会围绕主题开展游戏。因此,在开展火锅店主题时,先为幼儿提供火锅灶具,再依据吃火锅的经验提供食材,幼儿来到火锅店之后,只需完成点餐、涮、吃等几个动作,就完成了游戏。但这却忽视了幼儿的游戏特点。

幼儿是如何与材料、环境互动的?幼儿到活动区后,首先与材料发生互动,先看活动区有哪些玩具材料,哪些玩过,还能怎么玩;哪些没玩过,试试可以怎么玩;哪个更好玩,然后再依据自己的经验利用材料开展游戏。依据幼儿游戏的特点,我们应该如何投放玩具材料?

游戏开展初期,提供游戏材料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材料引发幼儿的游戏行为,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及情境的再现反映社会活动,认识周围世界,建构新的经验。因此,在提供材料时,教师要与幼儿共同收集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材料(注意材料的安全性),引发他们对生活经验的回顾与再现,反映他们真实的生活,引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在游戏中支持幼儿以物代物,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材料?

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应注意材料的结构性是否有利于引发幼儿更多地与材料互动。以火锅店为例,最初,为了游戏的开展,老师利用各种低结构材料和小朋友共同制作了很多火锅食材。低结构材料做成了成品食材后就变成了高结构材料,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替代的机会。当高结构的材料固定了玩法、固定了形象、没有了变化的空间,渐渐地就失去了挑战性,幼儿便不会再产生与之互动的兴趣了。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大班幼儿游戏材料的提供方面,应注意材料的低结构、可变化、可操作;警惕材料使用的过程中,低结构材料变成高结构材料,为幼儿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提供可能。

这里,就要提到教师的观察了。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与哪些材料经常发生互动,为什么?对哪些材料不感兴趣,甚至根本就不动?幼儿还需要哪些材料?要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与需要适时对材料进行增减调整。火锅店游戏中,当老师发现高结构材料已经限制了幼儿游戏的开展,幼儿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操作机会与空间,就应及时作出调整,增加可操作的材料,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

幼儿原有游戏经验不可忽视

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经验是幼儿游戏的源泉。在游戏过程中,已有经验起着丰富幼儿游戏主题、游戏内容、游戏情节与游戏行为的作用。幼儿借助已有经验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发现与建议,还原生活情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创新,形成新的挑战。可以说,幼儿的原有经验能够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积极互动、交往,起着支架与桥梁的作用。因此,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幼儿的前期经验、现有水平。

以火锅店为例,幼儿为什么玩着玩着就不愿意玩了呢?试想,幼儿吃火锅的经验有多少?家长带孩子外出就餐,更多应该是选择一般餐馆,而不是火锅店;在吃火锅的过程中,幼儿能参与什么?那滚烫的热锅,家长大多替代孩子去涮,孩子完成的动作只能是吃,吃什么,也大多由家长来决定。那为什么幼儿愿意在火锅店里玩野餐烧烤的游戏呢?据观察,幼儿是在清明节假期后变换游戏主题的。分析原因,假期中很多孩子踏青、野餐、逛公园,他们在活动中有了快乐的体验和直接的经验,因此回到幼儿园之后,愿意重现他们旅游野餐的快乐体验,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新经验。正好,火锅店里有一些可以支持自己新游戏的材料,于是就在火锅店里玩起了旅游的游戏,他们拿着火锅店的食材,走出了火锅店,做起了烤串、三明治、汉堡包……

◆如何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

首先,观察幼儿在干什么,谁发起了游戏,都使用了哪些游戏材料,如何运用游戏材料的,用了多长时间,出现了哪些游戏行为,说了什么话,情绪怎样;其次,思考幼儿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当前什么样的兴趣、需要,呈现的是幼儿什么样的想法;再次,与幼儿沟通交流:你在做什么?你想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你还有什么想法?你还需要什么材料?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观察,幼儿对这个游戏的持续时间、频次如何?还发生了哪些情节?以全方位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并确定游戏主题。

◆如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

游戏主题确定之后,如何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支持幼儿实现游戏愿望呢?首先,和幼儿一起沟通交流他对这个游戏的已有经验,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游戏的理解,创设游戏环境;其次,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如参观、采访、视频、同伴经验、请家长助教、社区资源、周围环境资源,加深幼儿对游戏的理解;第三,观察记录幼儿游戏的实况,抓住幼儿自发而富有创造的游戏行为,进行分享、交流,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游戏意愿,丰富幼儿经验。

我们要树立开放的教育思想,观察了解幼儿、分析解读幼儿、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支持幼儿主动与环境互动、创造性地开展游戏、主动建构新经验。

浅谈结构游戏的作用


导读:结构游戏就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双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不懈地、持久地努力;需要克服困难。

结构游戏就是运用各种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各种积木、积塑、金属结构材料、泥、沙、雪等),通过双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了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不懈地、持久地努力;需要克服困难。无论是个别进行构建还是合作进行构建,对于幼儿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都有一定的要求,如:学会物件用完后归放原处、学会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学会合作、学会协商等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结构游戏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是结构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并能迁移到其它各类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中。

教师可从中班开始,适当增加结构游戏的份量,特别是克服了以前每班结构材料类多量少的弊端,他们主要集中选用积木,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地对幼儿进行大型建构活动的指导,把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结构技能的提高放在同等的位置。一段时间下来,由此教师并会发现:幼儿无论是结构技能还是游戏的坚持性和兴趣大大提高。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通过建立适当的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结构游戏中,幼儿争吵的焦点,往往是为了争夺材料。这时,教师可对使用材料做出以下的要求:

(一)按需取材,不能一下盲目地先占有很多材料

当自己需要的材料不够,又寻找无着时,也不能任意取走他人的材料,而应与同伴协商,经过同意后,才能取走材料。而且,要让幼儿明白,协商不等于强索,协商不可能时,要另外设法解决。

(二)拿材料是轻拿轻放,学会爱惜材料

建立好常规后,幼儿有了行为的准则,在材料使用中的争执少了,协商和谦让的气氛浓了,偶尔有幼儿违反常规,同伴就会用行为准则去衡量他的行为,让他自己觉得不好意思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其它如收放材料,游戏人数也一一做了规定。如教师给每种积木都做了标记,以便幼儿分门别类地收放材料。到中班后期,幼儿还能根据下大上小,楼梯形交叉堆放等比较稳的道理来堆放积木,这样堆放的积木分类明显,而且美观,不易倒塌。

在游戏人数方面,教师在用入区卡限制人数之外,还利用入区登记表登记幼儿玩的次数,以便掌握幼儿玩的情况。针对有的幼儿喜欢去结构区,有的不喜欢就很少去:男孩子喜欢玩,大部分女孩子不喜欢玩的情况,那经常就要在活动前作出一定的规定,如:每名幼儿不能两天玩同一活动区,有时特别规定女孩子去结构区,并请几名能力较强的男孩子和她们一起玩,让他们互相学习,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此提高他们的兴趣。

解决了材料和人数等问题,幼儿从结构游戏中获得的是比较愉快的经验,从而更加吸引他们参与游戏。而幼儿在不断的控制自己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也养成了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通过观察与适时引导,培养幼儿的坚持性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为按照自己的设想构成物件,需要克服困难和不懈、持久地努力。但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材料不足、结构技能的局限、同伴之间的矛盾,致使游戏出现停顿,玩不下去的情况,甚至有的幼儿因而放弃继续游戏。为了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教师坚持从兴趣入手,利用各种手段以期达到目的。

(一)抓住幼儿的闪光之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在活动初期,教师主要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尝试、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拼搭结构物体,在拼拼搭搭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搭的东西像桥、房子、花坛……这时,教师大加赞赏,会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油然而生,游戏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游戏水平也随之上升。

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就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提高自信心。如我在实习时遇到的有一名幼儿性格孤僻、胆小、不合群,有一次我的指导老师偶尔发现他搭的汽车造型独特、优美,特意在游戏结束时表扬了他,让他觉得特别高兴。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创造的车辆多达三十几种,被孩子们称为“汽车大王”,大概几十年后他就是真的汽车大王也说不定。

(二)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能帮助幼儿坚持游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幼儿准备搭一座天文馆。大的框架搭好了,但是总觉的不象天文馆,有的幼儿因为想不出办法就去别的地方玩去了。这时,一直在旁边静静观察的老师走过去,提示他们:“我们班上有哪些东西是和天文知识有关的?”这一下,幼儿茅塞顿开,有的跑到科学区拿来了地球仪放在屋顶做天文馆的标记,把高倍望远镜放在天文馆的平台上;有的去图书区找来几本介绍天文知识的图书。这样一来,天文馆就象模象样了,幼儿也有了继续玩下去的兴趣。类似的经验多了,幼儿就会迁移到其它建构活动中去,如住宅花园出现了绿色植物和玩具小汽车;立交桥上有了花坛;桥下有了自折的纸船……

(三)创设条件,帮助幼儿体验成功

对幼儿来说,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持续游戏的最好催化剂,教师必须有意识创设条件给幼儿体验成功的机会。如:搭建自己的幼儿园时,幼儿开始搭的是普通的三层楼,看不出什么特征。老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讨论:幼儿园的房子和别的房子有什么最明显的不一样。马上有幼儿反应过来,幼儿园的房子是有一个高高的房顶的。孩子们在讨论中得到启发,再经过尝试果然获得成功。于是兴趣来了,幼儿园的滑滑梯,幼儿园的操场等。搭了一个又一个。幼儿就在这种成功的喜悦中延续了游戏的时间,培养了坚持性,有时超过一个小时还意犹为尽。

三、通过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的交往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而坦率。你发出的是友好、合作、分享的作为,同伴便做出肯定和喜爱的反应;而如果你做出抢夺、抓人、独占的消极行为,则会被同伴厌恶和拒绝。所以,帮助幼儿增强合作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在结构游戏中,幼儿需要合作的机会很多,特别是大型的结构活动,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结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首先,教师应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幼儿在游戏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从制定计划,如何分工入手帮助幼儿,让幼儿形成整体意识,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如中班学生进行结构活动时,教师帮助幼儿进行详细分工,让幼儿增强活动的目的性。迁移到其他非班级组织的主题活动时,幼儿就会不知不觉地运用以前的经验,进行分工协作。

再次,好的评价,也往往能获得实际的教育效果。如:有一次游戏讲评时,指导老师指着游乐场的造型问:“这么好的游乐场,是谁搭的?”一下举起了八只小手,教师指着其中一名幼儿问:“是你搭的吗?”“不,我搭的是围墙。”教师又依次问其他幼儿,他们分别说:“我搭的是大门”,“我搭的是滑滑梯”,“我是专门帮他们找材料的”。老师听完说:“怪不得搭的这么出色,原来是你们分工合作的,好啊。”短短的一个评价过程,没有空泛的说教,却使全体幼儿感悟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一个较抽象的道理。

通过结构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时顺利进行结构游戏的保证。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这一点,抓住结构游戏的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应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更要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才会发挥游戏的实际效能。

结构游戏农场里


结构游戏农场里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评析,活动反思等内容,学会借助辅助物建构沙柱的技能,区别干沙与湿沙的特性,能与同伴共同协商,体验合作的乐趣,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农场里教案吧。设计意图:

通过社区活动参观农场,以及学习歌曲《农场里》之后,小朋友对农场里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课间活动时常能听到孩子们在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学着小动物的动作。以幼儿这一兴趣点为抓手,我们设计了结构游戏《农场里》,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创造的机会,以满足幼儿表现的欲望。

活动目标:

1、学会借助辅助物建构沙柱的技能,区别干沙与湿沙的特性。

2、能与同伴共同协商,体验合作的乐趣。

3、鼓励大胆的建构、布置场景,创造性的进行建构。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管状积木、沙土、橡皮泥、雪花片、编织积木、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建构图纸,激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我们上次把农场搬进了我们的教室里,你们觉得哪些地方是比较成功的,我们给它贴上五角星。(农场里的房子。池塘。树林。)

老师发现你们在建构农场的时候还出现了小小的问题。

(1)我们在建构沙柱的时候,由于小朋友没有掌握方法,沙子容易倒塌,老师相信通过你们的练习,这次一定能把沙柱建得更好。

(2)还有围栏连接好以后要放在一条直线上,这样才稳。注意了这些问题,老师相信你们在这次活动中把我们的农场一定会建得更好。我们选择自己的积木开始吧。

二、幼儿分组搭建,教师巡回指导

1.提出建够要求

(1)搭建之前应先和同伴谈论商量怎么样合理的布局。爱护材料,要不破坏同伴的劳动成果。

(2)材料要轻拿轻放,要拿一个,搭一个,不能把许多材料归为己有。

(3)建构时不能大声讲话,要学会轻轻讲。

2.师幼互动,进行建构。对建构好的幼儿及时表扬,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 欣赏作品,评价总结

师:呀,农场真美啊!

1.小朋友你对今天自己建构的作品满意吗?(请薛瑜菲、许唯一两位小朋友讲)

薛瑜菲:今天我和鲍晨语做了围栏,以前我们做时一直倒塌,今天我们做好后把它放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小朋友帮助我们把它扶其来,今天的围栏很成功,我很满意。

许唯一:我装沙的时候,把沙子压压紧,然后把它倒过来,轻轻地把桶往上提,今天的沙柱就不倒塌了。

2、你们喜欢哪些地方?为什么?

3.农场好漂亮,我们去参观农场吧。

活动评析:

本次主题活动布局一目了然,色彩搭配鲜艳。小朋友在活动中投入,合作意识较强,能很好地完成建构任务,建构作品形象逼真,建构技能较好,材料运用丰富,并能大胆操作。但在活动结束时可让幼儿参与讲评,表达自己的相法及愿望。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在我们两位老师的努力下,顺利完成了。整个活动开展的还是比较成功的。小朋友的建构常规很好,能遵守活动要求,爱护同伴成果。建构的作品布局合理、美观。建构技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材料运用丰富、合理。有部分幼儿能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再现生活中的场景。而且部分幼儿在活动中的合作性也较强,自己完成了任务能帮助同伴完成,活动中碰到了困难还会主动地帮助同伴。只是我觉得老师在活动中怎样处理突发事件时还要灵活,要有很好的临场应变的能力。抓住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出现的细节,那些闪光点进行总结讲评,或许我们的展示活动会更精彩、更成功。

浅谈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支持


随着城市核心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幼儿的社会交往问题日益突出,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我们在强调“同伴合作”、“分享”和“共同游戏”的同时,是否容易忽视喜欢独自游戏的小班幼儿呢?和中大班孩子相比,小班幼儿不那么活跃,游戏内容也简单得多。合作,这种由共同目的所驱动的同伴交往,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度,即便存在一些貌似合作的游戏,更多的也只是游戏空间上的共享。从顺应小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对其独自游戏予以支持。

对小班幼儿的独自游戏该如何进行支持呢?小班幼儿喜欢成人的介入吗?介入会不会干扰孩子的游戏?对孩子的独自游戏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合适吗?这一系列两难问题常常困扰幼儿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首先明确独自游戏对小班幼儿的价值。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某幼儿园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案例。

一个安静的角落里,童童正在摆弄几块看似极为普通的积木。他开始拿了几块长条的积木随便摆弄,后来他把积木拼成了一张床的样子。随后,他又拿起身边的一个玩具娃娃,放在了“床”上。童童前后看了看,又找来了一个圆形的板放在了娃娃的身上。他说:“盖上被子睡觉啊!”

过了一会儿,童童又取来两块积木,摆成了一把沙发的样子,然后把娃娃从“床”上拿了起来,“坐”在沙发上,又把那块圆板立了起来,说:“看电视啊!”

接着,童童又将两块弓形木拼在一起,放在了“沙发”旁边,把娃娃放在了圆孔上,然后轻轻说“嘘——嘘——”童童把这两块积木当作了一个马桶。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一就是充分展现幼儿的能力水平。案例中的童童平时在班上是很普通的男生,属于容易被忽视的儿童。但通过这个游戏片段,我们不难发现童童的思维特点与游戏水平。

首先,替代行为是一种表征行为,使用替代物进行表征意味着表征思维的出现。童童将积木替代为床、电视、沙发和马桶,赋予了替代物生活意义。

其次,替代物与原型之间的相似度意味着思维的抽象程度。童童的思维依然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为他寻找的替代物与原型之间保持着很大的相似性。比如,搭床的积木是方的,做被子的积木是扁圆形的。

再次,用同一物品进行多种替代意味着思维的变通与灵活性。虽然童童的替代行为比较初级,但也能从中看出思维的变通与灵活性。比如,他用同样一块积木,不仅做成被子,还替代成电视机。

最后,对物体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意味着创造性想像。童童把积木组合成床、沙发和马桶,虽然行为看似简单,但前提是童童能够对物体进行简单改变后再用以替代,这便是创造性想像的开始。

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还会惊叹于童童表现出的专注力。因为独自游戏往往是自发的,由幼儿自主控制,游戏时相对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少。在独自游戏中,幼儿正是按“自己的大纲”投入而专心地进行着活动。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二是能展现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独自游戏中虽然没有发生交往,但是体现的却是社会交往情节。例如,童童模仿的就是他接触的社会生活,模拟了成人照料幼儿这一社会交往场景。

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价值之三是满足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3岁左右正是幼儿自我意识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童童模仿的也正是成人照料自己的行为,比如帮自己盖被子、带自己大小便。通过这样的游戏,童童的自我感觉可以得到巨大的满足。

那么,怎样才是对小班幼儿独自游戏的有效支持呢?这里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探讨。首先,明确支持不仅是过程中的干预和指导,还体现为教师根据对幼儿的了解,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上。案例中,表面上教师似乎并没有介入童童的游戏,但是事实上,教师的支持正体现在材料的提供当中。

其次,为幼儿提供低结构、可组合的材料,让幼儿根据自身经验自由地进行表征。一开始,低结构材料可稍具形象,便于幼儿使用,不需进行加工。幼儿的替代经验逐渐丰富后,材料可以是组合的半成品,使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慢慢得到发展。

第三,给幼儿充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好游戏的环境之后,教师需要耐心地等待,这种等待实际上就是对幼儿原始的游戏行为最好的支持。当幼儿的能力得以展现的时候,不要急于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应给孩子一个更大的空间,让他自由地表现。

巧设托班游戏情境


巧设托班游戏情境

托儿年龄较小,随意性较强,动作发展也不够协调。他们在游戏中规则意识较差,如果教师强行规定不能这样或那样,他们很难接受。因此,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尝试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

一、与动物形象相结合创设游戏情境

托儿思维具体形象,特别喜欢有趣的动物形象。在游戏中教师赋予他们一定的角色,并创设出简单的游戏情境,能有效地引起他们游戏的兴趣。

1.将基本动作的练习与小动物的不同运动方式结合起来。如:通过模拟兔宝宝、青蛙宝宝练习跳跃动作,模拟乌龟、蚂蚁练习爬的动作,模拟小马练习跑的动作等,并配上生动形象的儿歌,如:兔宝宝乖又乖,两脚并齐轻轻跳,跟着妈妈去吃草。

2.将一些游戏规则与不同的动物形象结合起来。如:在“小兔拔萝卜”的游戏中,我做兔妈妈,配班老师做大老虎,游戏中以“兔宝宝千万不要离开妈妈,要不然就会被大老虎吃掉”的情境,来培养托儿不离开集体,跟着大家做游戏的规则意识。接着,我又在“老鹰和小鸡”、“蝴蝶和蜘蛛”等游戏情境中强化了托儿对这一规则的意识,而且也使他们逐渐了解了小动物们之间生存的自然规律。

二、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创设游戏情境

托儿的游戏很大程度上是生活经验的再现,在组织托儿游戏时,我很注重游戏内容的生活化,这样能使他们感到非常亲切与自然。如:在“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中,我创设了小花园的情境,并准备了不同颜色的花朵。在“小马跑跑”的游戏中,我和托儿一起结合生活经验创编出各种不同的情节:小马小马跑跑跑,跑到河边去洗澡,跑到草地去吃草,小马还跑到哪里了?跑到院里去做操,跑到商店去买东西,跑到磨坊去磨面,等等。又如:在分散自由游戏中,我把小拉车比作小司机运粮,把小推车比作压路机,把滚皮球比作运西瓜。渐渐地,托儿们也会自发地玩起游戏,拿着小筒和沙包说买冰激凌、买蛋糕了;把圈套在身上,当起了小司机;背着大布包说:“我要上班了。”……将托儿的游戏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创设出有趣的情境,不但能发展他们动作,同时还能发展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与熟悉的故事相结合创设游戏情境

托儿非常喜欢听情节简单的故事,很喜欢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因此,我将有趣的故事情节与他们的游戏结合起来。如:结合《小兔乖乖》《小马过河》《小猫钓鱼》等故事,我为他们创设出有趣的游戏情境,在游戏中托儿还能将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之间的对话表演出来。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扩展出了一些新的游戏玩法,并与一些简单的器械结合起来。如在“小马过河”游戏中,我用绳子摆出小河,小马和妈妈一起学跳过小河的本领。又如在“小猫钓鱼”的游戏中,我用小椅子和橡皮筋围成小池塘,和托儿一起练习跨越的动作。再如在“小兔乖乖”的游戏中,我用平衡木做小桥,用拱形门作山洞,练习平衡和钻的动作。这些有趣的游戏情境大大地增强了托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浅谈大班结构游戏的开展


导读:在每次活动后我都组织孩子们一起欣赏作品,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种成就感。同时请他们评价,说说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在以后的建构中可以借鉴;找找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为了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在这个学期我把结构游戏作为本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开展。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对于如何开展大班的大型结构游戏颇有感受。在开展此类游戏时我会做以下几点,在这个过程也有一些感触。

首先,和小朋友们共同讨论所要开展结构游戏的主题。

大班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讨论能力和社会阅历,通过集体的讨论他们会选出自己常见的大型建筑物,比如说:桥、社区、某某街道、商场等等,都是他们所熟悉有直接经验的东西,这样就有利于游戏的开展,而且从这个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合作能力与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对主题进行平面设计并确定可行方案。

请每组的小朋友在一张图画纸上画出讨论完后的主题构造,然后把所有的设计图贴在一起请幼儿讨论采纳哪组的方案比较合适并说说为什么,如此一来所有的孩子们都对即将要开展的主题非常了解,知道要搭建什么东西,各个部位所处的位置,让他们在搭建的时候有目的有计划,不盲目地依自己喜好搭设。比如,在开展以“桥”为主题的结构游戏中,我就请孩子们分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每组设计的方案各不相同,有的单纯就画所见的桥,有的画了桥以及桥下的东西,还有的在桥的两边建起美丽的社区,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采纳了后种设计。

第三,依据设计图进行分组搭建。

孩子们有了设计图以后就会开始自由选择自己的“工程”,其中如果发现比例失调的话老师就要进行协调。他们会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搭建,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挣抢事件,于是在这个时候就要提供丰富的材料包括一些辅助材料,比如纸盒、树叶等等。当使用材料发生冲突时,我便会引导他们进行协商或是想了办法利用其它相似材料。在搭“桥”的时候,由于社区的围墙与桥体的材料一样,于是我就引导这两个“工程队”进行讨论协商,后来他们“社区工程队”就选择了雪花片来做围墙。同时这个过程最能体现孩子的合作精神,在观察他们搭桥的时候发现有的孩子愿意放弃自己正喜欢搭的桥体去帮助本队人稳固桥墩,而有的却不是,尽管桥非常容易倒塌,他还是把自己喜欢搭桥体的事进行到底,倒了就扶,完全没有团队意识。如此反复后我就会和他谈谈话,让他自己找出不成功的原因,经过探讨在以后的活动中他就慢慢学会了合作。

最后,共同欣赏作品并进行评价。

在每次活动后我都组织孩子们一起欣赏作品,观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种成就感。同时请他们评价,说说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在以后的建构中可以借鉴;找找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争取做得更好。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创设情境支持幼儿的结构游戏》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游戏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创设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创设情境体验区学科知识游戏化 在我们幼儿园创建幼儿海洋博物馆的过程中,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海星生活在哪里?”“海龟生活在哪里?”“鲨鱼生活在哪里?”“他们都住在一起吗?”这些问题都指向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区域。于是,我们带着幼儿...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创设游戏情境 让生活活动轻松有趣 皮亚杰指出。幼儿具有泛灵心理。即把无生命的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并乐于与它们交谈、游戏。如何在小班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有效利用这种儿童泛灵性的特点,使其尽快适应集体环境并养成良...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幼儿园小班体育游戏中的情境创设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小班幼儿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技能。但是他们的动作仍然不够协调和平稳。根据小班孩子年龄...
    2021-05-26 阅读全文
  • 创设和谐环境,支持教师成长 人们都说,课改在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挑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层教师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新课程需要教师在实践反思、师幼互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因此,注重园...
    2021-04-28 阅读全文
  • 幼儿语言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创设 -->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直觉性、形象性和情境性,总是在一定的道德活动、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语言教学的情境,便于优化语言教学,也便于在情绪上感染幼儿,为幼儿提...
    2021-08-25 阅读全文

在我们幼儿园创建幼儿海洋博物馆的过程中,幼儿提出了许多问题:“海星生活在哪里?”“海龟生活在哪里?”“鲨鱼生活在哪里?”“他们都住在一起吗?”这些问题都指向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区域。于是,我们带着幼儿...

2019-12-16 阅读全文

皮亚杰指出。幼儿具有泛灵心理。即把无生命的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并乐于与它们交谈、游戏。如何在小班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有效利用这种儿童泛灵性的特点,使其尽快适应集体环境并养成良...

2019-12-16 阅读全文

小班幼儿的思维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的时期,他们情感外露,不稳定,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小班幼儿基本掌握了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技能。但是他们的动作仍然不够协调和平稳。根据小班孩子年龄...

2021-05-26 阅读全文

人们都说,课改在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挑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层教师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新课程需要教师在实践反思、师幼互动、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开展创新实践。因此,注重园...

2021-04-28 阅读全文

-->幼儿的情感体验具有明显的直觉性、形象性和情境性,总是在一定的道德活动、道德情境中产生的。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语言教学的情境,便于优化语言教学,也便于在情绪上感染幼儿,为幼儿提...

2021-08-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