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让幼儿游戏植根于地方文化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9-12-16

幼儿园游戏策略。

幼儿园游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园游戏有益于培养小朋友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幼儿教育专业团体对游戏活动应作出肯定,促进社会对游戏的广泛认同。你收集了哪些有趣好玩的幼儿园游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幼儿游戏植根于地方文化的策略”,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摘 要]游戏是幼儿成长的重要教育方式。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地方特色和角色游戏相融合,地方艺术与表演游戏相融合,地方古今建筑与建构游戏相融合,继承地方经典游戏项目,结合节日丰富地方游戏的内涵,是促进地方文化教育与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游戏;地方文化;幼儿教育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是儿童的基本活动,来源于生活的游戏有助于推动幼儿自主探索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幼儿的生活世界不是一个僵化的实体统一的世界,而是一个充满灵性、情感性、生动鲜活的人文世界;不是一个由抽象符号所构建的封闭世界,而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主体间共同拥有的世界。[1]那么,幼儿游戏该如何走进生活,回归地方文化呢?笔者所在幼儿园开展了有关地方文化主题游戏活动的研究,既关注地方文化的传承,又追随幼儿兴趣;既满足幼儿兴趣,又突显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既发展教师的开发能力,又整合家园资源,充分发挥了游戏与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

一、有效融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戏

丹阳市文化底蕴深厚,系季子故里,素有“诚信之乡”的美称,南朝石刻文化在这里分布极广。同时,该市有全国最大的眼镜市场,眼镜文化多姿多彩,也是闻名全国的“篮球之乡”“皮鞋之乡”,篮球文化与皮鞋文化耐人寻味;丹阳的方言四门八腔,方言文化独具特色。这些文化底蕴为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李岚清同志曾经说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学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屹立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当把这些瑰宝集中起来,编成系列教材、故事教育我们的青少年”。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年龄特点,遵循多元化游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原则,我们将地方文化与幼儿游戏进行了科学、有效的融合,开发出了既有地方特色又能有效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系列游戏。

(一)地方特色和角色游戏的融合

每个地方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工业主打产品与餐饮文化上,而这两种文化都含有交往、交流、买卖的文化元素。利用其商业和家居的氛围,在其中挖掘角色游戏资源是比较适宜的。如丹阳有全国最大的眼镜市场,同时丹阳还是皮鞋之乡。这些地方特色是幼儿熟悉的,是幼儿可亲可感的文化。笔者所在幼儿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开发了以“丹阳眼镜”“丹阳皮鞋”为主题的角色游戏。首先师生参观了眼镜市场与皮革城,而后我们结合幼儿的亲身体验,在幼儿园开办了“小小眼镜店”和“皮鞋店”。教师们还从幼儿的兴趣点出发进行了筛选,将丹阳小吃有机地融入,进一步开发了“美味丹阳”等系列角色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感受地方饮食文化,发展了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交往能力,也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家乡饮食文化的热爱。

(二)地方艺术与表演游戏的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艺术文化需要代代相传,将地方艺术文化与表演游戏结合是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表演游戏现如今在幼儿园已走向衰落,借传承地方文化深入挖掘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对促进这一教育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丹阳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民歌民谣、民间传说广为流传,其中董永与七仙女、白龙娘娘的传说已跻身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丹阳啷当更是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这些地方文学、地方戏剧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幼儿周围的人和事,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素材。笔者所在幼儿园将丹阳文学、戏剧和表演游戏有机结合,选取具有游戏情境和益智内容的童谣、传说、戏剧,以情境表演为载体,让幼儿在玩中理解、体验民间文学、戏剧的内容,由此开发了“天仙配”“丹剧”等为主题的表演游戏。

(三)地方古今建筑与建构游戏的融合

发展幼儿的建构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幼儿自由自主地搭建建构材料到一定的阶段时,就会产生构建整体块面的需要。此时,教师科学介入,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今建筑的照片提供给幼儿充当参照物,并适时地引领幼儿去现场观察和感受建筑的宏伟气魄与特征,将能有效地促进幼儿建构游戏水平的提高。

丹阳有着悠久的地域文化,家乡古建筑、家乡新变化都蕴涵着无穷的教育资源,丹阳的桥、亭、楼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为孩子们的建构游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据此我们开展了以“家乡的桥”“家乡的楼”等为主题的建构游戏,既发展了孩子们的动手、合作、创造等能力,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爱家乡的情感。

二、有效开发,传承地方游戏之精髓

现代幼儿正处在一个资讯和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儿童的游戏空间日益被电动玩具、电脑游戏所占领,传统丰富的儿童民间游戏资源被忽视和遗忘。发掘、整理这些资源,并倡导和鼓励儿童玩民间游戏,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现有儿童游乐方式的补充与完善。

(一)开发资源,传承民间游戏之精华

踩高跷、滚铁环、跳皮筋、跳竹竿、舞狮、舞龙、荡花船等民间体育游戏,是丹阳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文化积淀。它不仅深受孩子的喜爱,还能有效弥补现代各式各样大小电动玩具的不足,使现代幼儿的生活更加充实和丰富多彩。笔者所在幼儿园将这些民间传统游戏重新改编,引导幼儿在园内开展各种传统游戏,一方面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另一方面激发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增强了教育效果。

(二)紧扣节日,丰富地方游戏之内涵

多姿多彩的节日文化是地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节日环境、节日饰品、节日主题都蕴涵着丰富的游戏教育资源,紧紧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圣诞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开展以手工为主的游戏活动不仅具有现实可行性,而且容易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共鸣,进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如在红红火火过春节游戏中,引导孩子们自制美丽的窗花、红红的炮竹、威武的门神、吉祥的福字,可以营造一种热闹、快乐的春节氛围,让孩子们在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捏一捏、包一包中感受浓浓的中国节,享受传统节日的快乐。

结合季节的变化,幼儿园还进一步开发出了“春之语——曲阿文化节”“夏之华——曲阿巧手节”“秋之韵——曲阿美食节”“冬之火——曲阿运动节”等大型活动。[2]在不同的季节,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或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体验丹阳文化的魅力,或在具有浓郁丹阳特色的手工制作中感悟地方文化的精神,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并获得成长的经验。

(三)家园携手,弘扬地方游戏

家长资源是开展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汇聚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游戏活动中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调动家长积极性,家园携手,是弘扬地方游戏,借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在开展角色游戏“明目生辉”“足行天下”之前,教师带领孩子们参观了家长的眼镜店、皮鞋城,家长朴实认真的讲解与示范大大开阔了幼儿的眼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

在地方游戏开发过程中,除了利用家长提供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之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家长的智慧,充实完善教师的认知方式和知识储备。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不同类型的思维方式,消除教师的思维局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家长的多种才能、才艺,丰富教师的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3]如中班的快板《夸夸丹阳的小吃》就是家长智慧的结晶。“今天我,不说东,不说西,不说南,不说北,就把丹阳的小吃表一表。先来夸夸大麦粥,大麦粥,名声扬,乾隆皇帝把它想……”快板简短押韵,孩子们念起来琅琅上口。

陈鹤琴老先生说过“生活即课堂”,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4]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源于生活的游戏由此是最本真的游戏,源于地方文化的游戏是最地道的游戏。让幼儿游戏扎根于地方文化的土壤,不仅能让孩子们体验地方文化的魅力,感受地方文化的真谛,还有利于孩子们在游戏中释放本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编辑推荐

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我们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养模式,既体现了儿童游戏的自由意识,又体现了儿童活动的规则意识。这种将学前儿童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的游戏形式,不但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对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了使幼儿能更好地进行表演游戏并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教师应对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一、内容的选择

选择内容是表演游戏中的一个必要环节,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凡是幼儿熟悉并喜欢的故事、童话、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及幼儿周围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和事都是幼儿表演的基本素材。幼儿在初次接触表演游戏时,应选择角色个性鲜明、情节简单,拥有趣味、动作性强,对话多次重复、语言琅琅上口等方面的儿童文学作品。所以,我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前,经过仔细揣摩和反复筛选,选择了故事《三只蝴蝶》、《小羊和狼》这两篇作品,如《三只蝴蝶》中,有孩子们常见的、较为熟悉的蝴蝶,故事中"蝴蝶飞呀"动作性强,适合幼儿爱动的特点,又易于表演,故深受幼儿喜爱,通过游戏,能使幼儿获得同伴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体验。《小羊和狼》有幼儿熟悉并使人们憎恶的"大灰狼",还有孩子们喜爱的"小狗"、"小羊"、"小马"、"大象"等动物,情节简单,角色对话多次重复,如"小羊,小羊,你为什么哭呀?""不要怕,晚上我来帮助你",特别适合幼儿的语言特点。如"我用嘴咬它","我用爪子抓它","我用腿踢它","我用鼻子把它卷起来"等,动作性极强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论是自己表演还是观看他人表演,都会使幼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通过游戏,体现了孩子们合作表演的乐趣,并使幼儿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待幼儿对作品表演游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后,就要为幼儿选择情节复杂、篇幅稍长的作品,但必须考虑内容的趣味性、动作性和思想性等几个方面,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小蝌蚪找妈妈》,《狐狸和乌龟》等作品,都较适合幼儿表演,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因此,在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方面(以故事为例),只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在活动中定会激发幼儿积极参与,并能在游戏中获得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环境的创设、道具的制作及使用

环境的创设是表演游戏开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创设环境时,教师应启发幼儿根据表演的主题和情节,认真思考,共同创设有关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多种辅助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并制作道具。如: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三只蝴蝶》后,我们和孩子们共同商议,用彩色纸、皮筋等材料制作了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许多花朵,孩子们用多种方法,通过折(蝴蝶)、剪(小草)、涂(花朵、太阳、乌云)、画(小鸟)等方法创设了适合故事内容的良好环境。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根据表演内容和情节,我们利用旧挂历纸、鲜艳的彩色塑料袋,根据动物的特征制成了服装,用旧丝巾剪成了动物的羽毛,还用废旧的长筒袜填充丝棉做成小动物的尾巴、鼻子(大象)等,孩子们还用泡沫板拼出小河(有的幼儿画出小河,还有的幼儿用彩色纸剪成条,贴在地上充当小河),用积木搭成房子、大树等。在表演活动中,孩子们还可用辅助材料充当教具,如:用饮料瓶当"话筒",用塑料块当"灶台",用纸壳当房子的"门"等。在制作道具的过程中,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求,道具不必过于精致、鲜明,以免影响游戏的开展,并可以物代物,稍有象征性即可,随着游戏进展的情况,随时教会幼儿一些制作道具的方法,如教幼儿利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塑料纸(袋)折叠后,剪出并制作简易服装、手指玩偶、头饰、帽子、拖鞋等,以便幼儿参与不同内容的表演,如:时装表演、桌面游戏、戏剧、小品等,有的幼儿还不断地将家中不用的头巾、帽子、眼镜、小拎包、玩具手枪及各种小制作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区,使活动区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为表演游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及表演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兴趣。

三、游戏过程的组织与指导

选择了一个适合幼儿的文学作品,就要制作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帮助幼儿熟悉、理解作品,并根据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游戏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计划,以便于游戏的顺利开展,不同的作品组织形式也有所不同。如:在故事《三只蝴蝶》中,扮红、黄、白颜色不同的花朵及蝴蝶的角色不受限制,幼儿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及充足的道具,孩子们可集体参与,并根据自己的意愿变换角色,重点指导幼儿在活动中角色的对话、动作及表情,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探索自己适合的角色,教师在游戏结束及时进行评价,切忌在活动中评价幼儿。在故事《小羊和狼》中,由于角色个数所限,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后,开始时以观赏性表演为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活动便于教师指导,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为了更好、更有趣地开展游戏,我们经常和孩子们讨论某个动物表情、形态、语调(叫声)、眼神,在这个游戏中怎样去表现更逼真等。对于篇幅长、情节复杂、词汇多、易混淆的语句,就应采用分段讲述的方法,以便幼儿更好、更快地理解故事,为作品表演打下基础。如:在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中,"走过黑幽幽的森林,跨过急腾腾的河流,翻过高耸耸的山头"容易混淆猫和画眉鸟第一次砍柴是"叮嘱公鸡",第二次砍柴"严厉地叮嘱公鸡",第三次砍柴"非常严厉地叮嘱公鸡"等,在组织幼儿复述时,采用分段讲述,每讲述一段,给幼儿提出问题,留下悬念,这样幼儿对故事内容、情节、印象较为深刻,便于幼儿复述,故事讲完后,把教学图片展现在幼儿面前后,他们就会根据图片内容完整地复述了,效果很好。因幼儿对表演游戏已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能,游戏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头饰、教具,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进行表演,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兴趣,满足幼儿表演的愿望,老师还经常为孩子们提供内容不同的音乐磁带,孩子们自编自演了许多作品,如:《狐狸和乌龟》、《金色的房子》、《生日舞会》等节目,根据幼儿游戏和创编情况,教师在游戏后应进行及时评价,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对他们在游戏中的创新意识给予肯定,并组织相互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小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和幼儿共同商议,使孩子们在下次表演中形象更逼真、更具有创造性。

四、创作表演的肯定

作品表演游戏也离不开创造,同样一个作品,一个角色,几个孩子,每次游戏的表演都有不同的效果,这时,教师应及时肯定幼儿的创作,让幼儿顺利由作品表演向创作表演过度。如:在故事《小羊和狼》中,游戏开始是旁白:"一只小羊在河边喝水,一只狼走过来……"一个扮小羊的幼儿在喝水,一个扮大灰狼的幼儿模仿大灰狼走过来,孩子们在以后游戏中是这样表演的:"这里有条小河,河水清清的,我就在这里喝点水吧!"边说边喝起水来,在故事最后一句(旁白),"大灰狼掉到河里淹死了。"幼儿改编成:小动物看见狼掉到河里后,大家拍着手说:"噢……大灰狼淹死了,小羊又可以到河边喝水了"。充分表现了"大灰狼"被淹死后,孩子们的快乐心情。

由于孩子们对表演游戏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按自己意愿创编了戏剧《龟兔赛跑》、《快乐的圣诞节》。哑剧《小土坑》、《谁对谁错》。舞台剧《好朋友》等……节目。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表演才能,满足了孩子们的表演愿望并愉悦了他人,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机会。随着孩子们知识的丰富、实际经验的积累,孩子们会把熟悉的故事、诗歌、文艺作品和周围生活中有趣的人和事,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我们相信,在今后的表演游戏中,在教师恰如其分的指导下,孩子们定会创编出更多、更精彩的节目!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好哇,玩什么呢?”“来玩跳绳的游戏吧”。可见,幼儿的游戏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兴趣或愿望,而不是由别人所能够支配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游戏都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让幼儿自己发挥呢?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指导,以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

首先、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的环境,激发幼儿游戏的欲望。

在幼儿游戏前,我们可以给幼儿准备许多有利于游戏的材料,以保证幼儿有充分的发挥空间。比如在角色游戏区,放上幼儿自制的电话,两个幼儿商量后,就可能玩打电话的游戏,这样既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听诊器、白大褂的时候,三四个幼儿一商量,可能会玩起医院游戏;在一块空地上放上沙包,他们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丢沙包的游戏……

所以,我们应尽可能的给幼儿创造一个能引发他们游戏的环境,包括游戏用的场地及游戏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适宜性,既不能琳琅满目,给于幼儿过多的刺激,是幼儿无所适从,又要适量的增加引起幼儿兴趣的东西,以便更长时间的技法幼儿游戏的兴趣。

其次、给幼儿充分的游戏时间,已保证幼儿能够尽情的玩游戏。

游戏对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因为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需要。有很多的社会行为,如遵守游戏的规则、积极的帮助他人、幼儿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处等,幼儿都是在游戏中学会的,因此,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是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

第三、教给幼儿游戏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以保证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地进行。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可以先教会个别的幼儿玩游戏,然后让他们互相学习的方法学会玩游戏;也可以运用只管教具岩石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掌握游戏的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第四、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游戏的方法,对幼儿游戏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了解游戏中的材料是否能够满足幼儿的需要等情况对幼儿进行指导。教师已游戏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从而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如小班的小朋友在拿着电话不知道该怎么办?教师可以拿起另一部电话开始和他聊天,“是小明吗?”“是呀,你是谢老师吗?”“对呀,小红想跟你说几句悄悄话,好吗?”这样,教师就已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来,并不自觉地指导了幼儿的游戏。

第五、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考虑到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指导。

幼儿的游戏随着幼儿的成长发生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应该考虑这种发展。如小班的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全部玩一样的游戏,但他们不会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在对小班的幼儿进行指导时,要帮助幼儿进行交流和合作,使他们学会和做游戏;中办的幼儿在游戏中虽然有分工也有合作,但他们的计划性较差,教师应尽量多的为幼儿提过多种条件,以便引导他们又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游戏;大班的游戏水平较高,可以给他们增加具有竞争性内容的游戏,以便将来更快的适应社会……

第六、对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保证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游戏的快乐。

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如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同时也要尽可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主要指导方向;而在进行指导表演游戏的时候,则要帮助幼儿选择健康而又适合的作品,通过各种方式,使幼儿熟悉理解作品的内容,如讲故事、听录音、看电视等形式;如知道幼儿结构游戏的时候,则要通过非富幼儿对物体的想象和加深他们的印象为主要指导目标;进行……

总之,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定要本着体现幼儿的自主性和体现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对幼儿的游戏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幸福!

关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策略谈


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彰显幼儿的主体性、实践性、自我性,但在自然状态下,幼儿的心理特点具有有意性水平低,思维灵活性弱、操作探索的坚持性教差等特点,加之生活阅历少、接触事物有限等因素,幼儿自主性游戏所能起到的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和偶然性。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往往会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并根据需要在幼儿游戏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如准备者、协作者和参与者。通常教师介入游戏的时机大致可分为三种策略类型:巡视型、蹲点型、回应型。

1、巡视型介入

巡视型介入即教师边走边介入,主要发生在教师巡视的路线上。这种介入较为随机,与教师在教室内某一区域出现的概率有关。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与自身位置相近的幼儿的游戏行为。教师一般以“指导者”的身份进入幼儿游戏,采用直接介入的方式,这种介入对掌控班级的活动进程、了解每个幼儿的游戏状况都是必须的

例如:中班角色游戏开始好一会儿了,教师发现“超市”里的三个营业员站在“超市”门口无所事事,眼睛看着娃娃家,手里一直无意识地拨弄着小玩具,而“超市”里的物品倒是琳琅满目,于是教师走进了“超市”。教师问:“营业员,你们站在门口看什么呀?”幼儿回答说:“娃娃家很热闹,我们这里没人来,不好玩。”教师又问:“怎么会没人来呢?”幼儿回答说:“爸爸妈妈都不来买东西……他们大概太忙了。教师说:“哦,原来是这样。那要是他们的娃娃吃完牛奶怎么办呢?”幼儿说:“我们送货上门好了。教师说:“送货?不错。怎么送?”三个幼儿热烈地讨论起来。不一会儿,一幼儿找来一辆手推车,装上货物就出发了。他一边走一边喊:“我给娃娃送牛奶来了。”这时,教师又来到旁边的建筑城,胖胖和萌萌正在合作搭建幼儿园,可是幼儿园的围墙一碰就倒,两人忙碌了好一正阵子都没法解决,教师建议他们把积木平放叠高,胖胖说:“让我试试看”。果然效果好多了……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巡视观察发现“营业员”因没有对应的“顾客”玩伴而无法深入展开游戏,便立即引导幼儿讨论和想象,使游戏情节有了突破。在建筑城,教师通过观察又发现幼儿不能很好的解决围墙倒塌的问题,及时指导帮助,保证了游戏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教师巡视型介入在单位时间内教师的关注面教广,能够全面了解每个幼儿游戏的一般状况的优点。但缺点是对幼儿整个游戏进程的了解比较肤浅、介入行为容易产生武断倾向。

2、蹲点型介入

教师长时间在一个固定游戏区进行指导,并以自身为中心,对进入该区域的幼儿进行放射状介入。蹲点型介入是一种非常态的介入,往往出现在教室内新增的游戏活动中。当幼儿对游戏本身还不熟悉、或者遇到了游戏困难靠自身无法解决需要教师指导,并且需要对每个从事该游戏的幼儿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时,蹲点介入出现的概率较大。

例如:小班娃娃家游戏开展过程中,扬扬装扮娃娃家的爷爷,游戏时,他一会儿将整张纸放进碗里,一会儿又把纸撕成长条放在碗里。忙碌了一阵,有些没劲游戏似乎进行不下去了。教师见状,便以娃娃家舅妈的身份进入游戏。“爷爷,在忙什么呢?”扬扬一看有人来了,就高兴的说:“我在做早饭呢”“哦,我可以和你一起吃吗?”扬扬马上把刚才做的东西放在教师面前:“看,这是大饼和油条。”“呀,今天家里的早饭又换花样啦?家里的其他人知道吗?”教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扬扬,他马上跑过去招呼家人:“早饭吃大大饼和油条,快来吃吧。”家人来了,姐姐说:“大饼应该是圆的”爸爸说:“颜色也不对,应该是黄的。”扬扬说:“那我重新做。”他剪了五各圆,一大四小,说:“爸爸要上班了,吃最大的,孩子吃小的。”舅妈和家人高高兴兴的吃起了大大饼。

幼儿在摆弄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交往的需要,但由于其认知能力和社会性水平所限,往往不会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参与游戏,读懂捕捉幼儿游戏中稍纵即逝但有价值的闪光点,通过设疑解惑使幼儿的游戏愿望得到同伴的呼应和支持,情感上获得满足。当幼儿习惯了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时,他们自然地将教师当成了玩伴,从“爷爷”把最大的大饼给了“爸爸”而没有给作为教师的“舅妈”的行为中,教师成了幼儿游戏中的玩伴,帮助幼儿实现了游戏的愿望。可见,蹲点型介入对特定游戏情景中的幼儿行为有较深入的了解,指导的针对性强。但同时也存在着单位时间内关注的人数较少,可能会有过度帮助幼儿的倾向的缺点。

3、回应型介入

当幼儿不停地请求、告状和求助时,教师就要采用回应型介入,这类介入行为往往由幼儿发起,教师跟随不同幼儿介入不同的游戏活动。选择回应型介入与班级的特点和幼儿年龄特点有明显的联系。小班和中班幼儿受自身能力限制以及有需要教师支持的心理,特别是游戏中出现的求助和告状行为较多。教师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不得不回应幼儿、出现在不同的游戏区域。

例如:司机阳阳开的车与其他的车背道而驰,交通警察上前指责阳阳,于是两人之间发生了争吵。见状,有小朋友向教师告状:“吵架啦!”教师查清缘由后问阳阳:“你开车的方向怎么与别人不一样?”“马路上的车都是这样的,这边的车朝这里开,那边的车朝那里开。我是那一边的车,就朝那边开啦。”阳阳边比划边说。周围的幼儿明白了:“噢,原来是这样的。”

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了认知冲突时,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应该及时回应介入。其价值在于:第一,在幼儿眼里教师的身份是审判官,但教师并没有主观地做出判断,而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并给了阳阳充分表述的机会。第二,教师的适时介入平息了幼儿间的争吵,引导了幼儿互相倾听,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为游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在回应型介入中,教师扮演的是“舞台管理者”的角色,他们不参与游戏,但会积极帮助幼儿为游戏做准备,并随时为正在进行的游戏提供帮助,也可能提出适当的建议,以延伸儿童的游戏。回应型介入主要优势表现在能够及时应答幼儿的问题,满足幼儿的即时需要。但有可能不能深入了解幼儿的游戏状况,介入内容局限于表层.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和介入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上述的三种介入策略类型可能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当然,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有的教师介入频率很高,但幼儿的游戏热情未必很高。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心,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掌握好介入的时机,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活动,不断调整和反思,使游戏活动正真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角色游戏中,普遍存在着幼儿游戏兴趣不持久、游戏情节单一、游戏难以深入发展等问题,使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和发展价值难以充分实现,而教师若能加强角色游戏的指导,就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研究探讨角色游戏的指导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适当的指导策略涵盖指导重点、指导方法、指导时机、指导效果等,本文仅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突出指导重点

1.关注幼儿角色扮演,增强幼儿角色意识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像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每位幼儿都扮演一个角色,想像这个角色的语言、动作并进行模仿和创造,反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幼儿对所扮演角色的认可和领会情况直接关系到角色游戏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关注幼儿角色扮演,增强其角色意识。

首先,关注幼儿分别扮演什么角色,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在游戏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幼儿,要予以格外关注,帮助其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合的角色。其次,观察幼儿是否明确并真正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只是机械地操作游戏材料,没有想像的以物代物,没有关于游戏情景的想像,没有角色间的语言交流,教师就要予以适当指导,帮助幼儿表现角色、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另外,要关注幼儿角色扮演的稳定性。幼儿在游戏中有时会忘记自己的角色身份或产生角色错位,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常不自觉地按照自己原有的身份进行游戏,言行游离于角色之外,降低游戏品质,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提醒,提高幼儿角色扮演的稳定性。

2.关注游戏过程,发现和解决问题

幼儿在游戏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作为游戏指导的主体,要自始至终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发现问题,寻找对策,扩展游戏内容。在游戏的不同阶段,教师观察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游戏开始时,教师应主要关注幼儿是否自主协商分配角色、是否有序取放游戏材料、是否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游戏需要布置游戏场地等。在游戏进行中,有的幼儿不使用游戏材料,有的幼儿因不会使用而随意摆弄游戏材料,教师应让幼儿知道材料的用法,并能在游戏中正确、灵活地使用;有的幼儿没有合作游戏的意识,具体表现为不参与游戏,或者游离于游戏情节之外,或者虽参加游戏但与别人缺乏交流,只顾着自己一个人玩等,教师应鼓励幼儿和同伴合作游戏;还有的幼儿依赖性强,在游戏中一遇到问题(如“小吃店”没有顾客怎么办?)就束手无策,不积极想办法,而是立刻向教师求救,教师应当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鼓励幼儿动脑或通过与他人协商,想出解决办法,提高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游戏的结束阶段,教师应主要关注幼儿收拾整理物品、参与讲评等情况。

3.关注幼儿需要,生成新的游戏主题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游戏主题,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教师应当尊重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方式,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游戏,不能在游戏之前设计好游戏主题、情节,让幼儿成为实现教师预设脚本的演员。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常常会突发奇想,提出新的玩法,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这是角色游戏发展的关键节点,这时教师能否及时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往往决定了游戏的节奏和发展方向。教师应结合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每一个关键节点能否促进游戏发展、能否促进幼儿发展做出迅速判断,并抓住时机,发挥幼儿主动性、创造性,引导、支持幼儿生成新的游戏主题。教师还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科学把握生成游戏。如,小班幼儿专注力较弱,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且兴趣难以持久,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多生成新的游戏主题;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来说,需要养成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任务的意识,则可以在以生成游戏为主的基础上,适量增加游戏的预设成分,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教师预设的游戏主题中,并引导、支持孩子的游戏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二、注重指导方法

1.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

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游戏,是教师指导角色游戏最直接的方法。教师可以扮演一个适宜的角色,如“娃娃家”的客人、“蛋糕店”的顾客、“小医院”的病人等,用角色的语言、动作等参与游戏,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游戏的情况,还可以设置疑难情景,帮助幼儿扩展情节或者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想像力。以角色身份介入游戏,易于幼儿接受,也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丰富幼儿的相关经验

角色游戏离不开想像和模仿,幼儿模仿和想像的素材来自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并运用到角色游戏中去,能够丰富角色游戏的主题、情节和内容,反之,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积累的经验也能对其适应生活、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所以,一方面,教师要采用参观、讨论、阅读等多种方式丰富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促进游戏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及时发现、归纳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如在游戏中如何与同伴合作、如何大方自信地表演等,引导幼儿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使游戏的功能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3.以游戏材料为媒介进行指导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对具体直观的游戏材料往往比对语言更有兴趣,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巧妙、恰当地运用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给幼儿带来游戏灵感,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作用,以游戏材料为媒介指导幼儿游戏。教师投放游戏材料的目的要明确,投放材料前要对幼儿游戏的需要、已有经验和兴趣有所了解,对游戏材料投放后幼儿的操作情况、材料对游戏的支持情况等有所预想,要引导幼儿了解每一种游戏材料的功能、玩法,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价值。

4.组织幼儿进行讨论

幼儿讨论不仅是分享经验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游戏开始之前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帮助幼儿重温上一次游戏的经验,对本次游戏的开展进行预想,做好游戏的心理准备。游戏结束之后也要组织好讨论,引导幼儿发展游戏情节。组织讨论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讨论。可以让幼儿先自发讨论,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参与讨论、点拨,推进讨论不断深入,充分发挥讨论的指导作用。

5.运用多种方式讲评

讲评是角色游戏的重要环节,恰当的讲评能增强幼儿的角色意识,提高游戏水平,引导游戏深入发展。教师应该丰富讲评方式,充分发挥讲评对游戏的指导作用。如,可以让幼儿参与讲评,说说自己参与游戏的情况,教师予以肯定或者提出问题,引发全体幼儿讨论;也可以用摄像机或数码相机拍下幼儿的游戏情况,讲评时幼儿回顾游戏情景,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选择本次游戏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对幼儿发展又极为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评,如发生争抢怎么办,等等。

三、把握指导时机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游戏时幼儿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中,自由且极具个性地表现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常常忘记周围人和事的存在。这时,教师要用一颗童心去欣赏孩子们的游戏,用一双专业者的眼睛去观察孩子们的游戏,了解孩子们的游戏情况,在最恰当的、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刻给以支持,否则对孩子们的游戏就是一种干扰。通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教师要把握好指导时机,适时介入。

1.在出现不安全因素时,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介入指导。幼儿如果使用危险物品进行游戏,或者在游戏时出现危险动作,都有可能受到伤害,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说明利害,确保幼儿的生命健康。

2.在幼儿兴趣减弱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有的幼儿刚参与一个新游戏时,兴趣十足,但很快兴趣就减弱了,细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游戏玩法单调重复,孩子觉得没意思;二是孩子们不知道该怎么游戏了,游戏难以深入。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该及时介入指导,激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

3.在幼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发生纠纷、寻求帮助时,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如,“医院”里来了一位病人要求住院,可是没有床位了,医生让病人下次再住院,可是病人说病情严重,要立刻住院,否则很危险,大家都不知该如何解决……这就是教师介入的时机,协助幼儿解决问题,将游戏进行下去。

4.在出现不健康内容时,教师也要及时介入指导。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自由表达对生活和世界的认识、体验和感受,因此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健康或不适合幼儿的内容,如打麻将、赌博、烧香拜佛等,教师应及时发现并进行适当引导。

总之,角色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采取适当的指导策略不仅能让幼儿获得强烈的游戏性体验,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增强幼儿的社会性意识,提高语言表达、合作、创新、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研究实践指导策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增强指导效果。

角色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区角活动是介于学习活动和自由活动之间的一种开放式活动。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既要为幼儿提供提升经验的游戏内容,又不能破坏区角活动本身以幼儿为主体、自由、自主的特点,因此,教师恰当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角色游戏是最丰富多变的区角活动之一,由于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和可变性,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找到自己喜爱扮演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其中。

本学期,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与活动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的角色游戏,如“幸福小学”“小超市”“文具店”“娃娃家”等。从游戏情况看,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也乐于参与到游戏中,与同伴进行交往,但游戏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在学期初,我为幼儿设置了“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游戏进行几天后,我发现幼儿玩“娃娃家”的方法和大班上学期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游戏情节不丰富,活动范围也仅限于一块小地方,幼儿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更多值得提升的游戏经验。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让游戏有进一步的推进和发展,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提供材料,“无声”指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玩具是游戏的中心,没有中心,游戏就玩不起来。”由此可见,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有效的材料能推进游戏的开展。教师要以本班角色游戏开展的情况为根据,从游戏内容、角色分配、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的常规等方面为角色游戏的开展和推进做好准备工作。

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灶具、食物、餐具、梳妆台等,为幼儿的游戏提供环境支持。到了大班,这些原有的角色游戏“硬件”对幼儿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新鲜感,他们的游戏渐渐沦为机械的摆弄,于是,教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生活材料。根据增添材料的暗示,娃娃家的游戏角色由原来的2个丰富到5个,游戏内容由原来的烧饭、吃饭丰富为爸爸回家可以打电脑和看报纸,妈妈可以看电视和穿漂亮衣服,爷爷可以种花和下棋,奶奶可以烧饭,宝宝可以做功课和玩游戏等。

随着主题活动“我们的城市”的开展,教师又提供了一些快餐盒,家人们可以打电话订餐。在打电话订餐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订餐电话很有兴趣,于是就制作了一本空的通讯录。不久,幼儿就在通讯录上写上了肯德基、麦当劳的订餐电话,一段时间后,通讯录变得越来越丰富,上面记录了报警电话、救护电话等,还有娃娃家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

在爸爸打电脑的区域,教师投放了一些字母卡片,让爸爸在键盘上找到字母并敲击;在妈妈的衣柜里,教师投放了小衣服造型的纸片让幼儿进行装饰;爷爷的小花园就是植物角,爷爷每天细心地照顾花草,还不忘记录观察日记。

“娃娃家”的这些改变是充分利用教室里已有资源的结果,教师创设情境化的游戏,让幼儿在完整的情境中进行各种游戏。适宜的材料就像是无声的指导,自然地推进幼儿的游戏水平,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又让幼儿回忆起自己的生活经验,使游戏更生活化、情境化。

二、借助观察,适时指导

教师要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来不断提供游戏材料,推动游戏的进程,同时也要根据游戏的发展提出问题或建议,用语言来推动游戏的延伸和扩展。教师观察的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随机观察的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需要、意愿、困难、情绪等,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幼儿的活动;有目的的观察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和个别差异,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理发店是我们班的幼儿非常喜欢的角色游戏,理发店里只有一位理发师,负责帮别人剪头发,每天总有许多幼儿想当理发师。区角活动一开始,时常发生几个幼儿都想当理发师的情况。一开始我请先到的幼儿扮演理发师,有时以猜拳的方式选出幼儿,但我发现这样的游戏状态没办法满足更多幼儿的需求。于是,我将理发店的游戏人数增加到三人,安排了三个角色,一个负责洗头,另一个负责吹发,还有一个是理发师。这样能参与游戏的幼儿多了,角色游戏的实质也更贴近现实生活,没有客人的时候,三个人还会相互帮忙打理头发,幼儿间的互动也增加了。

观察和思考后的改进措施,使得角色游戏更加真实化,也更能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直接介入,有效指导

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是角色游戏最大的特点,幼儿在扮演各种角色的互动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产生矛盾。尤其是在大班的角色游戏中,教师往往处于“观望”状态,希望幼儿能够自行协调,自己解决问题和矛盾。实际上当幼儿难以与别人沟通时、产生激烈冲突时、游戏中出现负面效应时,教师都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让幼儿学会正确沟通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很重要。由于角色游戏有其特殊的模仿、表演性质,教师在干预方式上也有别于其他区角活动,更多的是角色提醒或场景再现。尊重幼儿的游戏角色,保护幼儿的角色意愿是教师进行干预时应遵循的原则。

有一次,娃娃家的爸爸去超市买东西,在付钱的时候收银员夺过爸爸的2O元钱说:“这是假钞!直接没收了。你要重新付钱。”爸爸一听急了,就要拿回自己的钱,收银员不肯让步,两人抢了起来,眼看就要打起来。教师急忙上前,严肃地说:“我是警察,我接到报警,说这里有人打架。”两人马上停止“抢钱”,七嘴八舌地诉说起了自己的“冤情”。教师没有作命令性的处理,而是拿起钱看了看说:“钱确实是假钞。”爸爸争辩道:“我也不知道,钱是我赚来的。”收银员坚持说:“假钞肯定要没收,都是这样的。”说着两人又争吵起来,教师立即肯定了双方的意见:假钞是要没收的,但爸爸不是故意用假钞的。在双方都得到肯定、达成统一的情况下,大家的态度缓和了许多,爸爸说:“我不买了,我去加班赚钱。”收银员想了想说:“那我打折卖给你便宜一点的东西吧。”“假钞”事件就这样在警察的帮助下解决了。

教师以角色身份进行游戏干预,是角色游戏干预的主要策略。但如何正确选择教师的角色身份,起到有效的干预是关键。教师观察幼儿的游戏状态,挖掘游戏中的矛盾点,就事论事寻找空缺角色,才能进行有效的干预,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大班角色游戏中总结的几点指导策略。其实,角色游戏就像是在演电视剧,教师就是剧务人员,要在没有预设的剧本里为小演员们提供一切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材料、环境等支持。教师只有不断地观察、协调、完善,才能拍出幼儿成长的“巨作”。此外,角色游戏中最后的交流讲评也是指导幼儿游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交流讲评中,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对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整理,与幼儿一起总结游戏经验和有价值的游戏点,在下一次游戏中提升幼儿的经验。

五角星依然没有出现,这一次幼儿把重点放在想出不同的动作上,他们有的拿、有的转、有的钩……虽然他们的动作依然都是靠手指在进行,但是这一次幼儿似乎知道了第二个要求——“动一下”,并在“动”上动足了脑筋。可是,不管他们怎样“动”,“火柴花”始终不能变成五角星。

幼儿的第二次失败促使我又一次反思自己的指导,第一次失败后,我只告诉幼儿:不管借助什么东西帮忙,用“拨”的方法,肯定不能使“火柴花”变成五角星。这无形中向幼儿强调了要注意“怎样动一下”,所以游戏中幼儿只顾着使用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火柴花”,他们完全忘记了“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帮忙”这一操作要求。显然我的不全面提示又一次成了幼儿失败的诱因。看来,这次我得仔细地向幼儿重申游戏的要求,并给予提示,我得告诉幼儿:游戏时必须记住两个要求,“允许你们借助一样东西来帮忙”“使用这种东西时只能动一下,五角星马上就会出现”。

第三次尝试

听了我的提醒,孩子们又一次投入了游戏,他们期待着五角星早点出现。

小毛说:“我知道了,剪一个五角星,放在‘火柴花’上肯定行!”

凌楠说:“我可以拿五根棉签,摆在‘火柴花’外面就是五角星了……哦,不对,那是五边形,不对的。”

我反问孩子们:“假如直接放五角星,还要‘火柴花’干嘛呢?”我又提示孩子们:“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

越越满脸疑惑地问:“难道是水吗?”

文文豁然开朗:“哦,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不确定:“这样有用吗,好像不会出现五角星呀?”

安安着急地说:“不用说了,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嘛。”

说干就干,我拿来了水和棉签,用棉签将水小心地滴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在水的作用下,“火柴花”竟然奇迹般慢慢移动起来,两根火柴棒之间“放大”了,一个窄窄的五角星逐渐出现,而且越来越大,最后一个完整而漂亮的五角星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

可能因为有了前两次尝试和失败,也可能是我重点强调了两个要求的缘故,幼儿开始大胆想象。小毛“剪一个五角星”的想法令我佩服,细想一下这个方法倒是满足了两个要求,而且也出现了五角星,只是缺少了实验的过程和神奇的效果。“用棉签在‘火柴花’外面围成五角星”,这个想法也跳出了在“火柴花”中间或旁边拨动的思维方式,拓展到了“火柴花”的外围,这也是一个质的飞跃,小游戏激发了幼儿的思维,犹如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幼儿的智慧之门。可见,科学游戏中教师的指导语对游戏的成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面对幼儿的再次失败,我给出了一点小提示“这种材料不是固体,是液体”,可能一说到液体,幼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水”,但是他们似乎还难以想象水能将“火柴花”变成五角星,正是这种疑问让幼儿对小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带着疑惑观察我的实验过程。当我将水点在“火柴花”中间的空隙处后,“火柴花”的移动令幼儿惊诧不已,在一片惊叫声中,五角星逐渐出现,幼儿折服了,神奇的变化令他们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然,我也为自己的“小提示”而暗自高兴,在和幼儿一起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我也领悟到应该如何在科学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正确分析游戏中幼儿失败的原因,如何将幼儿的失败和教师的指导联系起来分析……

第三次尝试,终于成功啦!孩子们在教室里欢呼着……

“哎呀,真厉害呀,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孩子们提出了新的问题。

邱宝好像想到了什么:“哦,如果碗下面有水,碗也会向前移动的。”

“不对。”越越说:“那是因为下面有水,水可以减少摩擦,碗才向前滑。”

小博士麟麟说:“好像是水的张力吧。”

“什么是张力?”几乎每个孩子都问出了同样的问题。

小博士麟麟回忆着:“我听爸爸说过,我也不是很清楚,比如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走呀、跳呀,而不沉下去,还有荷叶上的露珠是圆的,反正是书上看到的。”

“太好玩了,我也要去买这样的书来看。”

当我第一次玩这个游戏时,我也感到“好神奇”,并了解到其中的道理:是由于水的张力才使火柴棒移动。我也上网查询过,再次关注“水的张力”,虽明白其道理,但当幼儿问我“什么是张力”时,我觉得还是无法用形象的语言来告诉他们。可喜的是,我们班的小博士替我解了围,用他的经验向同伴解释“什么是张力”,重要的是激发了同伴探索的兴趣,他们变得喜欢去发现和探究观察身边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中班角色游戏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开展的游戏,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本园中班开展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从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中班开展角色游戏的几点指导策略。

【关键词】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结构;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的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的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特有的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地、创造性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的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对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角色游戏来源于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世界,最近流行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深受中班幼儿青睐,对动画片里面的角色、物品、情节、规则非常了解,他们开始模仿动画片里面的角色和情节,自发地在户外进行游戏。在此契机下,我园将中班幼儿自发的“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搬到户外进行开发,既增加了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扩展了游戏空间,更重要的是利用户外的自然物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更系统地对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进行深入观察与科学指导。

一个完整的角色游戏要有人、物、情节和规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这也是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角色的扮演,对物品的假想,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游戏的内在规则。本文将从这四个要素出发,结合实例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指导。

一、角色游戏中的人——角色的扮演

角色游戏的核心就是角色,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扮演一个或者多个假想并且认为重要的角色。幼儿选择角色往往依据自己的情感取向,幼儿扮演角色对发展自身的想象力和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一)自愿原则下对角色群体的模糊划分。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初次角色游戏中,对于“谁来当灰太狼,谁来当喜羊羊”的问题,中班的幼儿经过讨论,认为应该采取自愿的原则,这样一来灰太狼和羊的队伍自然分开。教师在这一阶段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因为中班的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角色意识,所以有能力处理好基本的角色分配问题。

(二)利用声音对角色群体的精确区分。在对“喜羊羊和灰太狼”角色游戏的初次尝试后,中班的幼儿发现,由于只是粗略地进行群体的划分,没有任何标记,导致幼儿分不清狼群体和羊群体的具体成员,出现了“灰太狼抓了自己的儿子小灰灰“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和引导,教师发现此情况后,询问幼儿“怎么样才能区别开狼和羊”。这时出现了狼的叫声“嗷喔,嗷喔……”所有狼都不约而同的叫了起来。中班的幼儿得出结论,只要狼嚎叫就能将狼与羊区别出来,嚎叫的是狼,不嚎叫的是小羊。

通过用声音来区别角色,这是中班幼儿对于角色精确区分的一次进步,但是狼群体不可能一直嚎叫,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教师选择了等待,以期让幼儿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采用标记对角色群体的彻底区分。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幼儿发现了之前提到的问题,在实际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会一直嚎叫,所以通过狼的嚎叫来区分狼和羊效果不大,狼和羊还是混在了一起。通过讨论协商,幼儿一致决定用贴标记的方式来区分狼和羊。狼贴蓝色的桃心,羊贴黄色的桃心。标记的出现,使得狼和羊角色的区分更加简便,在追逐游戏中角色更清晰,抓错人、场面混乱的情况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

(四)协商分配角色。随着角色游戏的开展。中班幼儿发现狼群体中,不止有灰太狼还要有灰太狼的家人红太狼和小灰灰。于是幼儿便开始分配角色,天天小朋友确定是灰太狼的角色,孙艺灵和林巧小朋友都想当红太狼。中班幼儿角色意识强烈,往往争当同一角色,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干预,引导幼儿学会如何处理与同伴间的矛盾。我采用以“公报与轮流相结合”的策略确定角色。林巧先主动表达了她想当红太狼的意愿,这是一种公报策略,但是也不能忽视另一位幼儿,于是幼儿自发协商,这次林巧当红太狼,下次孙艺灵当红太狼,剩下的狼全部都当灰太狼和红太狼的孩子小灰灰。“轮流当红太狼”是中班儿童自己想出来的协商策略,这体现出公平的原则,这对于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

二、角色游戏中的物——对物品的假想

角色游戏离不开对物品和材料的假想,学会以物代物是幼儿角色游戏发展的重要特征。角色游戏材料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物质基础,不仅可以大力激发幼儿进行角色游戏的动机,还可以引起幼儿对角色游戏的行动和联想,从而实现角色游戏的目的。

(一)有效利用幼儿园材料。幼儿在第一次玩“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游戏时,小羊们不约而同的跑进了小木房子,于是大家一致认为那是小羊的家,幼儿取名为羊村。而灰太狼则躲进较远处的亭子,幼儿取名狼堡。羊村和狼堡的确定,体现出幼儿的智慧。幼儿觉得,根据动画片,羊村很大并且有很多房子,而幼儿园的木房子也正好有很多个,所以选择木房子当羊村;幼儿园的亭子只有一个,并且有一个栏杆,刚好可以抓来圈养羊群,所以亭子当狼堡最合适。

随着游戏的进行,幼儿发现木房子大小规格不一样,大的可容纳8个人,小的容纳5个人。出于不拥挤和快速撤退的原则,幼儿制作了数字标牌,并将贴有标志的牌子贴在门上,提醒小羊木房子的容纳人数。

(二)创新使用新材料。幼儿不仅可以假想材料,以物代物,并且还根据剧情,有效地去创设材料,作为教师应该大力鼓励幼儿,并且给幼儿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以供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去想象和创造。如,中班幼儿自发拿起我们“跳袋鼠”游戏中的口袋,围在腰上,后面故意拖的长长的,当作红太狼的裙子。幼儿自发地去发现材料并且发挥其想象力进行角色利用,创造出了有趣的“口袋裙子”,这是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又一次材料的创新利用。

材料作为游戏的辅助工具,给游戏增添很多活力和发展空间。在角色游戏的开始阶段,教师更多的是幼儿创设环境所需材料的提供者。所以这启发我们一定要给幼儿提供充足、丰富的材料,才能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角色游戏中的情节——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在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游戏的情节进行假想,一般而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与否会影响他们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假想。

(一)最初简单的奔跑情节——狼占上风。在幼儿初次探索“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角色游戏时,自愿分配好狼与羊的角色后,幼儿开始游戏时便乱作了一团,整个后花园听到的只是幼儿的尖叫声。只见灰太狼不断的奔跑着去抓猎物,而羊们则不约而同的朝着小木房子奔跑。不一会,操场中间只剩几只灰太狼了,被抓的羊也被送到了亭子里面了。而羊们则在小木房子里面喊到:“狼来了,狼来了。”整个过程,情节简单,羊群处于弱势,狼群的抓捕动作也是单一重复的。

(二)加入新角色逆转情节——羊占上风。狼随时都在羊村外晃悠,小羊都没有机会出去玩。一旦出去小羊就会被抓走。这样一来,角色游戏的情节便陷入僵局,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打破。经过讨论幼儿觉得要“包包大人”出来帮忙,由于小羊们在游戏中显得很弱小,只能寻找帮助,而包包大人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里面的一个角色,相当于现实世界里面的警察,是正义的化身。最终经过推选由个子高、力气大的吴桐宇当包包大人。

包包大人的角色由男生轮流担任。但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幼儿在游戏中有性别差异,对于4—5岁的幼儿而言,他们能比较准确理解性别的概念,开始将性别与人格特点联系起来。女孩喜欢安静弱小的角色,男孩喜欢刺激硬朗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班幼儿普遍认为包包大人需要力量强大的男幼儿来扮演。我们应该尊重幼儿对性别认识的差异性,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同时也要支持个别女孩子想扮演包包大人的想法。包包大人加入游戏后,气势汹汹地把灰太狼吓回了狼堡,小羊们受到了保护,都出来玩耍。灰太狼在狼堡看见小羊跑出了木房子企图出来抓小羊,跑出来几步却被守在路上的包包大人吓了回去。小羊们肆无忌惮的在羊村外玩耍,灰太狼则躲在了狼堡不敢出来,偶尔一只偷偷溜出来的灰太狼在羊群里面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当它想去抓羊时,受到了羊群的攻击,反而被小羊们抓回了羊村。见状,在狼堡的灰太狼们更不敢出来了。

抓捕游戏的乐趣在于,你追我赶肆意奔跑,释放天性,斗智斗勇。包包大人的出现导致羊群占据上风,没有狼抓的日子对于小羊们来说也是无聊的,甚至熊富康小朋友在木房子里面,探出脑袋朝狼堡喊道: “我是羊,谁来抓我啊?”

(三)改变策略丰富情节——羊狼共舞。一是诱敌之计——你逗我跑。几次游戏下来,狼群占据弱势,羊群也是无所事事,游戏再次陷入僵局。这时需要改变策略,狼群中派出当几只狼在狼堡外吸引包包大人的注意力,另外的狼则从旁边的“小道”溜了出来,这时包包大人无暇顾及一群狼。于是,走出狼堡的狼又开始新的抓捕活动,羊与狼的抓捕大战再次活跃起来,未能及时逃离的小羊就被狼抓住,羊群、包包大人与狼群斗智斗勇,使得角色游戏的时间不知不觉地延长,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二是诱敌之计——我也是羊。狼群的小朋友撕下了狼的标记,悄悄的混在了羊群里面。如,小狼冯诗语找到了小羊李云浩做朋友,并成功诱拐李云浩走入狼堡大门,成功和同伴一起将李云浩关进了狼堡。

幼儿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甚至加入了动画片中原来没有的情节,这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大力鼓励的。

四、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游戏的内在规则

角色游戏尽管材料、情节是虚构的,但也不应该违背生活中的逻辑原则,角色关系中的内在的规则是确保有效开展角色游戏的关键。规则与游戏的关系就像船与水的关系,“水可载舟也能覆舟”。游戏规则的功能在于固定游戏内容、规范游戏行为、规定游戏方向,从而保证游戏的组织性和稳定性。固定的规则才保证角色游戏顺利地进行。

在一开始的游戏中,灰太狼占据优势,张牙舞爪地在羊村抓羊,小羊则不断挣扎着想要逃跑,于是就出现了幼儿拖拉哭闹的场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幼儿共同建立规则,“羊如果被抓,在一只羊和一只狼的时候,羊可以想办法逃走,如果有两只狼或者更多的狼抓住了羊,羊就只能跟狼回狼堡;当狼跑到羊村去抓羊时,羊群的数量超过狼群,羊可以反过来抓狼”。这样一来,使得羊与狼势均力敌,没有一方占据绝对优势,这促使游戏能够持久和生动地开展下去。所以说,完善的规则是促使角色游戏有效开展的保证。

总之,角色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活动,通过儿童心理特点的“中介”或“折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是建立于儿童的内心体验。通过本园开展此次角色游戏,更加丰富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加深幼儿对角色的理解,提高了角色扮演水平,促进了儿童间的合作和交往能力。在此次角色游戏中,也启发我们教师要用幼儿的眼光来发现幼儿的真善美,为幼儿开展充满童心、童趣的游戏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游戏材料、适合的场地以及充足的时间。在游戏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引导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自觉分配角色的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个别的指导。教师要开展行之有效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促进我们的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

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


幼儿的认知是建立在活动基础上的,即幼儿的学习不能与产生此学习活动的场景分开。幼儿必须参与到有趣、有文化意义和有合作解决问题机会的学习活动中,才有可能得到有效发展。参与的人可以是成人与幼儿,也可以是幼儿与幼儿的组合。合作的目的是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游戏正是一种可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活动。是一种幼儿能自己掌控的活动。在游戏中,教师如果能有效地为幼儿搭建鹰架,就能很好地实现游戏的教育目的。游戏中为幼儿的学习搭建鹰架的策略主要有兴趣导向策略、问题导向策略、辅助对话策略、家长参与策略等。

一、兴趣导向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某件事特别感兴趣,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顺应他们的要求,为他们创设相应的活动环境,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与能力不断调整自己介入的程度,在任何时候对幼儿的要求都保持在合理挑战的程度。

1.让幼儿引路,教师跟随。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只有静下心来看看幼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避免指导的盲目性。让幼儿引路,教师耐心等待和跟随,才能捕捉到幼儿的兴趣。建立在幼儿需要和兴趣基础之上的指导,才是幼儿乐于接受的。

2.关注冲突,筛选经验。幼儿在游戏中所展现的兴趣和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如果把握不当,很有可能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局面。当出现幼儿之间经验不匹配或能力不相当、幼儿游戏技能欠缺、玩具材料缺失等问题时,幼儿之间就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教师如能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冲突,就容易抓住问题的关键,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3.扮演角色,激发兴趣。在游戏中,幼儿有时会冷落某个曾经感兴趣的游戏主题。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要以为幼儿不喜欢玩了就轻易放弃。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到游戏中,了解游戏的进展,再次激发幼儿的兴趣。

4.出示标志,延伸情节。玩具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保障。教师根据游戏情节的发展,及时添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材料,可以起到丰富游戏情节,促进游戏发展的作用。例如,教师观察到幼儿在乘坐两人座的“私家车"时用手触碰车门、嘴里还发出“滴”的声音,便顺势指导幼儿把日常生活中乘公交车“刷卡”的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在车门处设置了一个用废旧纸盒做的“刷卡机”。随着这个“刷卡机”的添置,“公交车”的游戏应运而生。

二、问题导向策略

当成人用明示意见和随时回答幼儿的问题的方式来不断影响幼儿的行为时,幼儿的学习质量和自我规范能力就会降低。相反,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发现问题的过程,并以此规范幼儿的行为,那他们的学习质量和自我规范能力就会提高。

1.以问题回应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当幼儿有困难找教师时,教师应接过幼儿的问题,并将幼儿的问题转化为包含教师期望的问题,再抛回给幼儿。这样做的目的旨在逐渐养成幼儿独立思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例如,有幼儿说:“老师,我们家没有餐具。”教师回应方法可以有两种,一是直接为幼儿提供餐具,这样,问题虽能马上解决,但幼儿可能会形成依赖成人的习惯;二是以问题回应:“你看看百宝箱里能找到吗?”为幼儿提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应该说,遇到幼儿有问题时,教师如果以问题回应来取代直接给予答案,就给幼儿留下了自己思考和尝试的空间。如果幼儿确实解决不了这个困难,教师再伸出援助之手不迟。

2.以有方向性的问题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教师可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通过问幼儿一个一个小问题,引导幼儿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努力,即用问题对幼儿已有经验加以统整,帮助幼儿丰富游戏情节。例如,中班幼儿已有乘坐公交车、地铁等经验,知道不同的线路可以到达不同的地方。幼儿在游戏中扮演公交车司机时,教师就可以问幼儿:“请问这是几路公交车啊?”幼儿听后,可能会立即去美工区用笔在白纸上写下数字15,然后贴在“公交车”的前面。在这里,教师的问话是给幼儿指引了方向,是期望幼儿能把已有经验迁移到游戏中来,即用书面的方式加以表达,以丰富游戏情节。

3.以开放式问题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开放式问题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经验及能力水平,以弥补教师观察的不足。面对开放式问题,每个幼儿都可能以自己的发展速度和方式作出回应,从而有利于拓展原有经验。例如,幼儿想玩新游戏“蛋糕店”,教师并不急于布置环境和提供材料,而是以“蛋糕店里都有些什么”“哪些材料我们自己可以准备” 等问题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让幼儿自己来规划“蛋糕店”,以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幼儿在准备游戏的过程中了解蛋糕店的功能、蛋糕的种类和名称、工作人员的分工等。

4.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密切配合幼儿的行动,小心地预期幼儿下一个可能采取的行动步骤,并适当参与幼儿的游戏。例如,由于有了“消防车救火”的经验,孩子们在游戏中开始乐此不疲地玩起了“我家失火了”的游戏.这个情节简单的游戏被重复了两周,常有的情节是某家打电话给“119”,于是,开“消防车”的幼儿跑过去象征性地浇一下水。这天,教师下载了一个关于消防员救火的卡通视频,并放给孩子们看,然后提问道:“好多小朋友喜欢玩失火和救火的游戏,你们看看电视里和我们做的有什么不一样?阿姨打电话的时候是怎么说的,你们在玩游戏时又是怎么说的?”这个问题对幼儿来说颇具挑战性,他们毕竟没有亲身经历过火灾。通过观看视频,幼儿扩展了关于失火自救的安全知识,明白了打电话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准确地址,例如门牌号码,以方便消防人员迅速到达目的地。根据幼儿的实际经验,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在消防队员还没有来到之前,我们应当怎样自救呢?”以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三、辅助对话策略

游戏中的辅助性对话常发生在教师观察了解幼儿解决游戏情节冲突或游戏规则矛盾的过程中,用来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加以提升,供全体幼儿分享,以此帮助幼儿不断扩展和积累经验.或使个体的经验扩展为集体的经验。下面是一则师幼就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对话的案例。

玲玲:今天我玩了“银行”游戏,我是发号的,可是只有1、13和14号的票。我找了好长时间都没找到其他的票。老师让我去“医院”找找看,她说看到“医院”里有好多票。我在“医院”里果然找了11张票……

老师:你们有没有听清楚她一开始说的问题是什么?

女孩1:她的问题是她在“银行"里发号,发现只有1、13、14号的票,别的票都不见了。

老师:对了,她的问题是有的票不见了!我们以前玩“银行”游戏时有没有用到这样的票?

男孩1:有。

老师:是按照什么顺序发的?

男孩1:1、2、3、4、5、6、7、8 o

老师:噢。但是今天玲玲发现只有几张票了?

玲玲:3张。

老师:只有3张,1号、1 3号和14号,但其他的没有了,到哪里去了呢?玲玲很着急,来找我了,这个问题后来我帮她解决了。我昨天发现“医院”的挂号单子有很多很多。玲玲今天说“银行”发号的票少了,我一想,很可能被收到“医院”里去了。所以,我就请玲玲到“医院”去找了。玲玲,你有没有在那里找到呢?

玲玲:找到了。

老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玲玲:说明昨天玩“医院”游戏的人到“银行”取钱或存钱后把票带回“医院”了。

老师:你们看,如果前一天游戏材料没有收好,就会影响第二天的游戏。玲玲今天又花了很长时间到“医院”去找回了票.如果找不到的话又要重新画了,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纸。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在游戏中与“更有知识的他人”互动,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帮助幼儿学习掌握比较复杂的认知策略,促使幼儿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问题解决者,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也是循序渐进的。

四、家长参与策略

在幼儿园组织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家长参与是丰富幼儿生活体验、积累和扩展幼儿经验的重要方法。家长是支持幼儿学习的重要力量,家长可以帮助幼儿找到更多的材料或与幼儿一起制作所需的材料,带幼儿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1.情境性支架。要想丰富幼儿的认识,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尤为重要。例如,幼儿喜欢玩坐“公交车”的游戏,而带幼儿观察红绿灯、走斑马线、看交通标志、乘坐公交车,或带幼儿去了解公交车司机上下班情况等,家长比教师更加合适。

2.材料性支架。由于游戏情节发展和角色扮演的需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对材料会不断产生需求,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所有幼儿的需求。因此,引导家长有针对性地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既能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有助于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养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3.信息性支架。当幼儿对某种职业或角色感兴趣时,教师可以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请家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如,教师针对游戏中幼儿混淆了“交警”与“户籍警”角色的问题,利用家长资源,请来了从事这两种职业的家长为幼儿现场展示和讲解了相关工作内容以及不同的着装等信息。从而为幼儿提供了更多有关警察的信息,使幼儿对这两种角色有了清晰的认识。

4.方法性支架。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容易出现争抢角色、材料、游戏场地等问题,他们虽能用最简单的“石头剪刀布"“黑白配”筹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很多时候这些方法并不完全管用。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再教他们用诸如“猜纸球”“点兵点将”等方法解决问题,以帮助幼儿学习并积累更多公平解决矛盾的方法。

亲子阅读有别于识字游戏


94%的家长经常给孩子买书,78%的家长经常陪孩子一起阅读,91%的家长说无论多忙都会抽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这组让人欣慰的数据,出自杭州市江干区兰苑幼儿园首届亲子阅读节的调查。

调查结果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很多家长在读物选择上犯迷糊,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读物,也不清楚科学的亲子阅读方法,还有部分家长错把阅读当成了识字。

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必细说,而很少有家长觉得自己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孩子在阅读时,一定少不了父母的参与。看看家长的表现,调查结果显示:78%的家长经常陪孩子一起阅读,时间以15—30分钟最多;78%的家长选读物时以图画书为主,文字书为辅,但对各类书的选择没有太强“方向感”;60%的家长比较理解“亲子阅读”概念,而18%的家长却认为亲子阅读是大人教孩子识字、写字、念诗等等。

“家长越来越重视早期阅读,我们很欣慰,但看得出来,他们更了解理论,实际操作中还有很多问号。”兰苑幼儿园园长周晓红说,对于这些困惑,园里会更有针对性举办亲子阅读节活动,把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的理念科学传递给家长。

究竟家长该怎么选读物,怎样做亲子阅读?在浙江省特级教师王芳看来,首先不能把阅读和教孩子认识字词等同起来。她说,幼儿阅读第一步要做的是让孩子静下心来,读下去,养成一个习惯,小班的孩子可以买些画面大的读物,感官上有接触;中、大班再选信息量比较强的图画书、故事、古诗、科学读物等。

王芳觉得,阅读是对家长耐心的考验,很多家长想一口吃个胖子,坚持了几天看孩子没进步就没了耐心,“阅读不是显性的,它的关键是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积累,可能家长坚持了很久都没有效果,但某一天,孩子突然就表现出进步。”

相关新闻——

一年级学生不会整理图书老师几张贴纸搞定

不少孩子的书架,通常是一片狼藉。要让一年级学生自觉整理图书,就算你费尽口舌,他也未必能掌握。最近,濮家小学万家校区的老师发明了一个好方法,几张贴纸就搞定了。

万家校区一(四)班有个书架,让孩子自己负责整理。可是一年级学生还不太认识字,怎样教会他们整理呢?

班主任老师想到了色彩和形状,先让学生根据形状,把书分成方形和长方形两类,然后再把书从大到小排列起来,用贴纸贴在书侧,长方形书涂绿色,大的方形书涂红色,小的方形书涂黄色。

这样,书就用颜色分了类。如果更精细,就再把高的书本涂三格,不高不矮的涂两格,矮的涂一格,这样在同一个书架里的书,就能分清楚高矮了。

幼儿自主性游戏的拓展和延伸策略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往往会生成新的兴趣点,引发新的游戏需求。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策略,通过和幼儿有意义的互动、协商与合作,及时对游戏进行拓展和延伸。

一、闻其声,顺其趣

在组织游戏活动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之间的对话或对某一件事情的争论、质疑,以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并据此调整游戏方案或生成新的游戏活动。

案例:一天早上游戏时间,小吃店里非常热闹。“厨师”说:“小吃店里被盗了,做好的点心都不见了。”“服务员”应和道:“就是,好多点心呢,怎么会不见了?”旁边娃娃家的“妈妈”说:“肯定是被小偷偷走了。”“厨师”无奈地说:“要是有个保安就好了。”一个幼儿接茬道:“我来做保安吧,这样就不会有人来偷东西了。”我及时接过话头,说:“是呀,小吃店是需要一个保安的,你们是否该给保安选个工作地点呢?还有怎样才能让人家知道××是保安呢?”通过这一追问,我不仅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还满足了幼儿创设一个新的游戏角色的需要,拓展了游戏内容。

二、追其行,延其趣

在幼儿游戏时,教师要追踪幼儿的行为,注意分析幼儿先前的和后继的行为,进而发现幼儿的兴趣所在,并顺应幼儿基于需要而生成的新游戏内容。

案例:在“保安”游戏中,我发现“保安”的桌上放着建构区里的一块大三角形积木。我心想一定是“保安”调皮,乱拿了玩具玩而不放回正确的地方。正当我想让“保安”把积木放回建构区时,忽然发现他拿起积木对着嘴巴说:“娃娃家、娃娃家,外面一切正常;小吃店、小吃店,目前没有发现小偷。”原来,“保安”把积木当成了一个对讲机,他在没有老师的帮助下自行解决了“工作”中的一个问题。随后,我引导幼儿开展了“对讲机制作活动”。

三、解其惑,助其趣

在幼儿自主游戏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释放出来的各种信号,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难题,并适时适度地予以引导,以保证幼儿游戏兴趣的延续性,将游戏活动顺利进行到底。教师的指导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更好地开展游戏。

案例:在“小超市”游戏活动中,我发现“营业员”给客人拿东西时要找很长的时间,原来他们不知道要把蔬菜和水果分开来摆放。当一个顾客来买桔子时,我问“营业员”:“你知道为什么找起来这么慢吗?”“营业员”低头思考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看着我,眼中充满了疑惑。我将水果和蔬菜分开摆放,随后又问营业员:“这样找起来是否容易一些?更快一些?”于是,有关“分类”的游戏就呼之欲出了。

四、急其需,拓其趣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往往会自发生成各种各样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只有顺应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才能调动幼儿游戏的积极主动性。但并不是幼儿生成的所有内容都可以用来拓展游戏,只有蕴含着内在教育价值、能够帮助幼儿解决棘手问题、利于拓宽幼儿知识等的生成内容,才可以用来拓展幼儿的游戏。

案例:我们班的娃娃家非常热闹,不同游戏区域的幼儿都喜欢到娃娃家去做客。可是娃娃家的“妈妈”却发现了问题:“客人来”了没什么事情做。“客人”们抱怨说:“为什么自己想看电视娃娃家却没有?”针对幼儿生成的这一需要,我们在区角讲评时有意识地让幼儿了解有关电视的构造、制作等知识。随后的游戏中,我们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娃娃家”电视机,从而使幼儿的需要得到满足,也丰富了游戏内容。

相信《让幼儿游戏植根于地方文化的策略》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游戏策略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让宝贝不说“狠话”的策略 “我踢死你!”“我揍死你!”当这些“狠话”从天真无邪的宝贝嘴里蹦出来,难免让我们做父母的听得毛骨悚然。怎样帮助宝贝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一封妈咪来信引发的问题 一位妈咪的来信中写到: 女儿妮妮2岁10个...
    2021-12-06 阅读全文
  • 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让礼仪贯穿于生活的每时每刻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让礼仪贯穿于生活的每时每刻》,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子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礼仪是对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评价标准之一,江溪幼儿园将礼仪...
    2021-08-02 阅读全文
  • 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
    2019-12-19 阅读全文
  •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三大策略 作为家长,你应该如何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讲究科学和惬意阅读环境——适宜场所、充裕时间、合理方法都能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阅读习惯。 场所求合适 英国当代着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
    2021-07-30 阅读全文

“我踢死你!”“我揍死你!”当这些“狠话”从天真无邪的宝贝嘴里蹦出来,难免让我们做父母的听得毛骨悚然。怎样帮助宝贝改掉这个坏毛病呢? 一封妈咪来信引发的问题 一位妈咪的来信中写到: 女儿妮妮2岁10个...

2021-12-06 阅读全文

导读: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之一。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

2019-12-19 阅读全文

下面给大家提供的是《让礼仪贯穿于生活的每时每刻》,希望精彩的内容能够帮助到你!子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礼仪是对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评价标准之一,江溪幼儿园将礼仪...

2021-08-02 阅读全文

整理了关于幼儿游戏专题论文《浅谈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策略》,希望对幼儿学习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个幼儿向另一个幼儿建议:“我们来玩游戏,好吗?”...

2019-12-19 阅读全文

作为家长,你应该如何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讲究科学和惬意阅读环境——适宜场所、充裕时间、合理方法都能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阅读习惯。 场所求合适 英国当代着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

2021-07-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