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建构室的空问布局和材料提供

发布时间:2019-12-16

建构游戏幼儿园。

教学经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原因对教学游戏化的实施影响巨大。幼儿园游戏有利于小朋友手眼脑协调能力更加和谐。幼儿教师应该为幼儿游戏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你收集了哪些有趣好玩的幼儿园游戏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建构室的空问布局和材料提供》,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满足幼儿对于建构空间的需求,我园除了在班级中设立建构区外,还专门创设了专用建构室。如何对建构室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投放哪些建构材料比较适宜……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一、合理的空间布局,保障建构空间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我们创设了班级建构区和专用建构室,对建构游戏的时间进行了具体安排(见右表)。一开始我们将60平方米大小的专用建构室平均分为三个区,即单元积木区、接插木制积木区、插塑积木区。

我园建构游戏时间安排

小班

中班

大班

班级建构区(个别)

每天40分钟

一周三次,每次40分钟

一周三次,每次40分钟

专用建构室(集体)

一周两次,每次40分钟

三周一轮,每轮每天1小时

三周一轮,每轮每天1小时

●问题

初入建构室,幼儿对一切都感到新奇,每天都快乐地投入到建构游戏中。但不久之后,各种声音开始出现:“你怎么总是把我搭的作品碰倒?”“我想在马路上安装红绿灯,可是没有材料,怎么办?”“我也想玩单元积木,但是人满了,真没劲!”……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在建构室里的冲突越来越多。我们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建构室的空间布局不能满足个别幼儿的选择需求;建构室内缺乏辅助制作区,使幼儿无法进一步丰富建构作品。

●策略

1.重新划分建构室:我们将建构室重新分为四个区,即单元积木区、接插木制积木区、插塑积木区和辅助制作区。同时增加一定的规则暗示,如在距离积木框摆放处20厘米的地方贴上即时贴,作为幼儿拿取积木走动时的通道。

2.设立辆助制作区:根据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出现的替代意识,我们特别在建构室中开辟出辅助制作区,投放各种辅助材料,如各种瓶子、罐子、包装纸和剪刀等。

3.合理分配各区域空间:单元积木区是大多数幼儿喜欢的区域,而辅助制作区只为满足个别幼儿在建构中的需要。因此,我们对各区域空间大小进行合理分配,如单元积木区最大有25平方米,而辅助制作区只有5平方米。

●反思

经过调整后,幼儿不断为建构主题注入新的内容,建构中的合作行为也越来越多。可见,建构室空间的合理布局决定着幼儿建构行为中冲突出现的频率。教师应仔细分析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调整,使幼儿在建构游戏中更自主、自由。

二、适宜的建构材料,满足建构需要

通过“建构材料的配置和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幼儿对各种建构材料的喜好。根据建构室的空间布局,我们最初投放的建构材料包括:单元积木(一套)、接插木制积木(一套)、雪花片(两种规格各两箱)、乐高玩具(四箱)、管子积木(两箱)、迷你家具接插积木(一套)、迷你房子接插积木(四套)。

●问题

面对不同的建构材料,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问题:“我要长方体单元积木搭马路,怎么没有了?”“这是什么形状的积木,可以搭什么?”“这个积木我搭不来!”这些问题出乎我们的意料,为什么投放了这么多材料还是不够用?有的积木明明有操作图纸,为什么幼儿还是不会搭?我们认为,投放的建构材料种类和数量太多,反而会使幼儿在材料选择上遇到困难。

●策略

1.我们首先对全园的单元积木进行种类、数量上的统计,根据幼儿对单元积木的实际需要,按需分配到各个班级与建构室中。

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我们有针对性地投放不同的材料,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建构需要。如针对中班幼儿,投放雪花片、乐高玩具、管子积木、益智接插积木:针对大班幼儿,投放迷你家具接插积木、迷你房子接插积木、拼拼乐接插积木等。

●反思

材料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物质保证,教师应根据幼儿与建构材料的互动情况,及时调整、丰富建构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建构需要。

点评;

近几年来,闵行区以“快乐游戏、有效学习”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旨在提高本区幼儿教师组织游戏的有效性,保证幼儿能自主、快乐地游戏。我们重点分析了本区幼儿教师在组织游戏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游戏指导。

以建构游戏的开展为例,首先我们为区内所有幼儿园提供各类有利于开展园本教研的学习资料,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对建构材料、建构环境的需求、建构能力的发展等;其次,我们注重“点上研究,区内辐射”,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展示活动,让全区幼儿园共享个别幼儿园的实践经验。

目前,我区一些幼儿园已为幼儿创设了适宜的建构游戏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水平投放材料,佳佳中心幼儿园和华漕镇金色幼儿园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两所幼儿园。他们根据园舍条件,因地制宜地创设专用建构室,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努力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幼儿的多种需求;他们仔细观察幼儿对建构材料的不同需求,跟随幼儿建构能力发展的脚步,适时地投放和调整材料;他们研究教师在建构游戏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实践研究提高教师组织建构游戏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的活动,游戏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为了幼儿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对游戏的研究。

(闵行区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训室 倪冰)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游戏小编推荐

为幼儿成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适宜的游戏材料能够吸引幼儿专心操作,帮助其形成自我建构并获得发展。适宜的游戏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效果,对推动幼儿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和提供游戏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以幼儿的发展为立足点,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功效。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原则:

●游戏材料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

幼儿具有无穷的探索欲望,游戏是幼儿探索未知的途径之一,因此,游戏材料首先要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使幼儿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再不断去探索、验证。如在我们设计的游戏“快乐的捕风机”中,我们提供的游戏材料包括扇子、羽毛和教师自制的捕风机等。我们利用捕风机中气流朝特定方向输送的原理,让幼儿自己扇动扇子,将装置内的羽毛送出排气口。在游戏中,当扇动扇子的力量不足时,羽毛就不容易飞出,如果用力过猛羽毛也不容易飞出,只有找到合适的力度才能完成游戏。

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都能完成游戏,我们在底座的通风口处加上了一块活动挡板,可控制风流量的大小,也就是说当幼儿在用相同的力的情况下,通风口的大小决定了羽毛飞出的速度。

通过对游戏材料进行调整,增加了游戏的竞争性,幼儿都兴致高昂地要比一比“谁的羽毛先飞出来”。而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他们也逐渐了解了捕风机的原理。

●游戏材料要引发幼儿的精细动作

锻炼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选用游戏材料时,我们也考虑到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加强手部精细动作的练习。如在游戏“看谁跳得高”中,我们在卷筒纸芯上绕上钓鱼线,然后做一个立体的小青蛙或者小兔子“站”在纸芯上。游戏时幼儿用手指转动棉签,绕紧钓鱼线后,再突然放手,看看小动物能跳多高。

在这个游戏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的灵活度与绕线的圈数等相关,从而直接决定了游戏的胜负。可见,并不是越复杂的游戏材料才具有挑战性,简单的游戏材料经过教师的设计后,同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游戏材料要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教师往往会通过增加游戏材料的新奇性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除此之外,我们觉得游戏材料还要能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我们在设计游戏“潜水艇的秘密”时,为了配合游戏主题,设计了与众不同的环境,以刺激感官。我们以海盗船作为背景图,在空中悬挂起蜘蛛网,教师和幼儿一起戴上海盗帽,幼儿的脸上再画上两撇八字胡,就像即将去探险的“小海盗”。

首先幼儿将“潜水艇”(即瓶子)灌满水,使其沉到水底并拧紧盖子,然后用嘴对着瓶子上连接的管子吹气,将瓶子内的水通过另一端的管子排出,“潜水艇”就慢慢上浮。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不仅在操作中探索“潜水艇”升降的秘密,而且他们就像“小海盗”一样完全沉浸在游戏氛围中,全身心地参与游戏。

游戏材料不仅能激发幼儿想象、启发思考、动手操作,还能提供种种挑战,而幼儿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又会获得无穷的快乐。在设计和提供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也体会到——物愈简,玩愈乐。也就是说,在游戏中准备的材料和制订的规则简单一些,幼儿反而能玩得更快乐。

专家点评:

睿智地提供游戏材料

我们都知道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不同的游戏材料会引发不同的游戏行为。于是,教师努力地在自主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尝试为小年龄幼儿提供形象逼真的模拟玩具——媒气灶、听诊器等,旨在引导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联想;我们还为大年龄幼儿提供盒子、绳子、雪花片等材料,以鼓励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寻找、变换各种材料,充分表现各自的游戏主题和情节。在结构游戏中,我们为大年龄幼儿提供插塑等材料,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而在沙水游戏中,我们添加一些科学探索材料,鼓励幼儿进行建构、想象和探索游戏,满足幼儿的各种需要……

其实,一位教师在实践工作中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还远远不止这些。除了上述的自主游戏外,为了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达到预设的教育目标,教师还会兢兢业业地为幼儿准备一份份个别化操作材料。如为了促进幼儿的观察能力,我们提供了“找影子”的材料;为了发展幼儿的手腕转动能力,我们手把手地教幼儿将报纸卷成“金箍棒”;为了巩固幼儿图形配对的能力,我们拿出了“喂小猫吃饼干”的材料……我们期待这些材料能“承载”着幼儿到达教师预设的“目标彼岸”,却不料幼儿常常会毫不领情地摇头:“我不喜欢!”“我不想玩了!”

为什么教师认认真真设计的一份份游戏材料得不到幼儿的喜爱,反被幼儿毫不留情地置于脑后?《游戏材料的“一物多玩”——以泡沫拼接板为例》《为幼儿成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两篇文章让我们对教师如何设计与提供游戏材料有了崭新的认识与思考,尤其是文中的“快乐的捕风机”“翻骰子”“谁和谁好”“潜水艇的秘密”“搭房子”“洞洞墙”等游戏,或许可以让我们从中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原来,幼儿喜欢的、痴迷的、钟爱的是具有童趣的、能不断带来快乐的游戏材料。

所以,教师要多提供一些这样的游戏材料,让幼儿能在过程中享受“玩起来”的乐趣,让幼儿能在每一次的不同经历中体验“跌宕起伏”的刺激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真正实现“玩中学”,这才是体现游戏材料魅力所在的关键。

既然我们必须思考并着手为幼儿提供材料,那不妨多想想“游戏材料与幼儿的当前活动适合吗”“游戏材料的特征对幼儿行为的意义何在”“游戏材料能反复吸引幼儿吗”……或许这样的思考能使教师更睿智地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使各种特征的游戏材料在幼儿的发展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上海市幼儿游戏教育研究所 徐则民)

水上游戏材料的有效提供


在幼儿园开展水上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想使得幼儿水上游戏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科学有效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一、有针对性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化废为宝的水上游戏材料

诸如易拉罐、饮料瓶之类的废旧材料可通过取舍、添加等方法变成简单的水上游戏材料。例如:在大班水上游戏《救救珠江母亲河》活动中,教师在废旧的AD酸奶瓶上加上了立体的大眼睛和鱼鳍,在瓶身上用多种色彩的即时贴点缀,使得这些本来不起眼的废旧瓶变成了一条条七彩的小鱼。

2.一物多玩的水上游戏材料

在自制水上游戏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到多用性,尽量让一种材料可变化、可重组成多种玩法,给幼儿留有丰富的探索空间。例如:在小沙包外面包上一层七彩的防水布料,它就能在不同的水上游戏中变成不同的操作材料——在《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成了龙王的贡品;在《天鹅湖》水上游戏中变成了七彩的小珍珠;在《点虫虫》水上游戏中又变成了小虫卵……

3.与时俱进的水上游戏材料

水上游戏材料只有满足幼儿不断变化的需要,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幼儿需要何种水上游戏材料,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水上游戏材料。例如:在大班水上游戏《汤丸王》活动中,教师把一个个呼拉圈设计为一个个小碗,让小汤丸煮熟后在水中钻入小碗,练习潜水的技能。孩子们在熟练后逐渐变得厌倦,教师就及时地把一个个呼拉圈绑在一起变成一个大碗,让他们练习连续潜水呼吸的技能。孩子们的兴趣被这富有挑战性的材料调动起来,焕发了继续游戏的热情。

二、有层次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不同年龄段,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教师应考虑到幼儿年龄、能力的差异,尽可能适宜不同幼儿水上游戏的需要,例如下表:

层次 年龄段

小班

中班

大班

初级层次材料

道具材料简单

器材类材料组合

道具材料丰富

中级层次材料

(水面、水中) 操作类材料简单

(水面、水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开始复杂

(水面、冰中、水底) 操作类材料较复杂

高级层次材料

(水底) 操作类材料简单、单一

集体游戏材料开始多样

情节游戏类材料难度加大

注:道具材料为吹气道具、自制水上游戏道具等;器材类材料为浮板、水泡、呼啦圈、棒类等。

由表可见,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水上游戏活动中,提供的相应材料应有区别。例如:小班幼儿一般比较喜欢简单的操作类游戏材料,但不能合作;中班幼儿能够合作玩较复杂的操作类材料;而大班幼儿则喜欢将复杂的操作性游戏材料运用到游戏情节之中。

2.同一活动中,水上游戏材料的层次性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在同一个活动中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教师要对每个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做到心中有数,在提供水上游戏材料时目标要求上逐步提高、操作难易程度上逐步加大,例如下表:

层次 活动内容

水中拾物

打水进行

水中拾物粘贴

初级层次材料

可浮材料水面

浮板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道具

中级层次材料

可漂浮材料水中

水球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自粘贴游泳池边立面空间

高级层次材料

可沉材料水底

自选辅助材料

水中拾物互粘贴合作贴

由表可见,在同一个活动目标“水中拾物”中,教师提供的材料都有所不同。例如:在小班《采莲子》水上游戏中,教师提供了三种莲子:第一种莲子是乒乓球浮在水面上(初级层次);第二种莲子是小沙包球漂浮在水中(中级层次);第三种莲子是实心球沉在水底(高级层次)。幼儿可选择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莲子来参与游戏活动。

三、有变通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改变游戏情景,引导幼儿深入探索

幼儿的游戏热情需要在适宜的情景中激发,为此,教师不仅要创设能够激发幼儿游戏热情的游戏情景,还要及时改变游戏情景以适宜幼儿发展的需要。例如:在小班《莲娃娃》水上游戏中。教师把十个绿色的呼拉圈绑在一起,制成一个立体的大莲蓬,让莲娃娃们乘着小舟(荷叶)去采莲子(乒乓球)。在这样的情景中幼儿练习了水中行走,水中拾物的技能。随后教师提出了新的游戏要求:两个人玩或更多的人一起玩又可以怎样玩呢?引导幼儿学习与同伴合作游戏。

2.改变材料的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教师可引导幼儿将材料和其他器材进行组合,从而生成出更多的玩法。例如:在大班《孙悟空大闹龙宫》水上游戏中,教师设计了一支巨型的定海神针,并加入了滑轮设计,使得游戏材料与道具材料相结合,并让幼儿利用金箍棒与其他器材组合,生成更多的玩法。

3.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发更多活动

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器材的投放形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器材位置改变后有哪些玩法。例如:在中班《哪吒闹海》水上游戏中,针对闹海的主题情节,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条活动巨龙,它们既可以是虾兵蟹将的活动器械,也可以是承载贡品的载体,从而丰富了游戏活动。

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中蕴藏着教育的契机。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要改变“检查者”的身份,从片面关注幼儿是否会使用材料等问题,转移到根据幼儿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给幼儿提供有层次的游戏材料

漫画中国网 供图

游戏材料的设计与提供是幼儿游戏的基本保障,幼儿在游戏中通过操作、摆弄、探索材料而形成经验。在游戏中幼儿有着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体验和感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如果材料提供层次不明、忽视幼儿年龄特征,就会降低幼儿积极操作材料的兴趣,阻碍幼儿深入地参与区域游戏。 

教师提供材料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和提供既能满足幼儿兴趣与需要,又能与幼儿的发展相适宜、促进幼儿发展的游戏材料。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游戏材料,既能提高游戏开展的效果、又能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发挥自主性、提高学习能力。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个体差异,教师在游戏材料提供中,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逐步增加材料数量 

关于材料的数量,教师首先要保持现有游戏材料适宜的数量。许多幼儿园对材料提出了量化要求,于是有的教师片面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导致幼儿忙于摆放物品,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而减少了幼儿之间的交往活动,甚至不交往。如中大班超市游戏中摆放的奶盒、矿泉水瓶多达20几个,放满了两个篮子,而真正供幼儿选择的其他瓜果蔬菜却太少,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游戏应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过多的材料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还干扰幼儿的游戏,影响了幼儿在交往、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过少的材料又导致幼儿争抢玩具或各抱一堆玩具互相观望,因此材料的数量要适宜。 

在保持材料适宜数量的基础上,根据幼儿需求,逐步增加材料数量。在活动区,游戏材料应处于不断变化中,不要最初就把所有的材料都提供出来,而是当幼儿在游戏发展过程中有需求,让幼儿有一定的时间去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游戏材料,以保持他们对游戏的兴趣。因此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定期在游戏区提供新的材料,形成新的刺激点,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教师提供材料时不能只投不取(未拿走破旧的材料),导致材料变化不明显。 

例如:“加工厂”游戏只是单纯做饼干、蛋糕之类的,久而久之,去“加工厂”玩的幼儿越来越少。教师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启发说:“夏天来了,我们的加工厂还可以做些什么东西呢?”孩子们说:“我想吃冷饮,那可以做冰棒、刨冰;还可以做蛋筒、糖葫芦……”于是相应的材料出现在加工厂里,一下子幼儿的兴趣又被调动了起来。 

适当调整材料比例 

首先,要保持新旧材料合适的比例。我们经过观察发现: 如果新旧材料数量相等,幼儿互相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兴趣放在了对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如果新旧材料比例在1∶10以上,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现象;当新旧材料比例在1∶2或1∶3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幼儿容易创造性地使用新材料。 

如教师发现前阶段备受幼儿喜爱的一些区域无人问津,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图书、部分蔬菜、奶盒破损严重,教师制作的包子、饺子等食物提供时间过长,幼儿对某些区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就需要对材料进行调整了。 

其次,要保持成品与半成品的合适比例,这个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发展需求相适宜。例如小班成品的数量要多一些;半成品相对较少;而到了中大班,成品的数量逐渐减少,半成品的数量逐步加大,种类逐步增多。但要注意的是即使到了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成品材料数量也不能少于三分之一。当然,这个比例并不是不变,可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和想法的改变,适当地调整。因为比例的不同,对幼儿的帮助也是不一样的。 

多种方式创造性地使用材料 

游戏材料的运用是变幻无穷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最大可能地挖掘材料的玩法,也鼓励幼儿去寻找教室里可替代的材料,只要游戏需要,凡是教室里的桌面玩具、教学辅助材料等都可以使用。这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率,并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与替代:教师可经常鼓励幼儿使用同样一种材料做不同的事情。如冰棒棍,在医院里是体温表、压舌板,在娃娃家里是刀、梳子、勺子,在美工角又是绘画工具,根据特定的环境,发挥材料的效益。又如角色区的小朋友把操作区的珠子当“汤圆”,把科学区的七巧板块又当成了做点心的“刀”,泥工板当成了“扇子”,胶粒积木当成了“梅花桩”。每种材料在每个幼儿手里都有它不同的用途,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鼓励幼儿自制玩具:教师可提供半成品及废旧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做玩具,给幼儿自由发挥的机会,使幼儿在操作中按自己想象任意创造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在玩医院的游戏时,需要一个挂盐水的瓶子,后来孩子们竟然想到运用科学角的连通器,师生一起自制了盐水瓶,当护士给病人挂盐水时,教师与孩子们都感到一种满足。 

使用游戏百宝箱:引导幼儿根据情节需要,自由在“百宝箱”内取自己想要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激发幼儿游戏动机和游戏构思,让幼儿参与材料的更新与制作。如布头、毛线头、果壳、鸡蛋壳、瓶盖等,幼儿可以用这些在成人眼中看来毫无用处的废旧材料,做出小汽车、民族娃娃、手表等,还可以引发更多的游戏情节。百宝箱的提供是针对幼儿对原有游戏材料的不满足而设置,为幼儿提供了再一次选择适合自己材料的机会和条件。 

因此,一个好的游戏环境应使材料处于不断的建构中,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不定期地进行调整、补充,使提供的游戏材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使之具有可变性、新颖性,不断地吸引幼儿,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游戏情节。同时,教师应基于幼儿发展需要,赋予幼儿更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分层次提供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法,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设想好的、或更换难度更大的材料,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使自己得到满足和快乐。

浅议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


一。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材料布置千篇一律,无论在层次和数量上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各班幼儿的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很多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游戏材料时随意,主观。甚至为了图省事,看到隔壁大班开展的主题有声有色,就在自己小班里也投放了相应的材料,希望本班幼儿也能出现类似的主题,但结果并没有如愿。幼儿只对其中的小部分游戏感兴趣。这是因为小班幼儿往往满足于游戏的动作,而很少考虑材料间的联系。

二.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需要,缺乏合理性。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材料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但是很多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上存在很大误区,她们误以为游戏材料越多越好,这导致了材料在使用价值上大打折扣。如,在“娃娃家”提供的玩具材料中,有些材料并非是幼儿的需要。有些教师精心在娃娃家的桌上设置一瓶美丽的花,但在游戏时却时常被幼儿推挤到地上而无人理睬。反而造成了游戏的杂乱无章。

三.游戏材料功能单一。

随着幼儿园的环境设置日趋齐全,先进,许多玩具也变得逼真,完善起来,同时也带来了功能单一,缺乏可变性的不足。如娃娃家从厨房设备到家用电器,家具应有尽有。小小医疗箱,药瓶,x光片样样齐全。如此丰富,逼真的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呢?让我们通过两个中班的同一主题角色游戏的记录作了一番分析:

班级

中一班

中二班

玩具材料

仿真小家具,茶杯,碗,公事包等;

圆形插片,瓶盖,有色纸,小木棍,仿真碗,小圆桌,公式包,仿真小家具等;

游戏情节

1妈妈做早饭,端着几碗粥出来,爸爸喝完粥,拿起公式包上班去了。

2妈妈买完菜,开始在家打扫卫生,整理家具。几乎所有的材料都被使用过。

3爸爸下班回来,两人一起洗菜烧菜,然后全家一起用餐

1妈妈做早饭,将小纸捏成团做成小馒头。爸爸拿起报纸看报纸。爸爸吃完馒头,送娃娃去幼儿园。

2外公来做客,妈妈忙着烧饭煮菜,用各色小纸做成了各种丰富的小菜。爸爸看到外公年纪大了,忙给外公做了个拐杖。

3妈妈将小娃娃接回来,爸爸用小插片做了个大蛋糕,把木棍当作蜡烛给娃娃过生日,全家还一起唱生日歌。

由此可以看出,中一班的材料虽然具体形象但功能单一,幼儿反而满足与简单的重复操作,游戏情节也较简单。而中二班的大多数具有开放性,可代替性,灵活性,幼儿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增加,游戏情节显得丰富。

下面我就针对种种误区提出以下见解:

一。游戏材料应适应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由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知识经验不同,教师在选择,投放,变换玩具材料时,既不能高于也不能低于幼儿的认知水平。

1。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随意性较强,因而对周围成人活动的认识也往往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起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受到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这就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所以,对他们来说,游戏中具有组织能力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材料以及同伴的模仿。

小班幼儿的玩具材料和同伴的游戏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游戏动机,帮助他们展开特定的想象。同时这一年龄段的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灵活性较差,在使用物品进行游戏时“以物代物”的能力不强,使他们在模仿同伴的游戏是时也往往追求和同伴相同的玩具材料,若同样的玩具材料不足时,就容易发生争抢。因而成人在帮助他们开展游戏时,要注意给他们提供各种形象的玩具和游戏材料,以引发他们开展游戏的愿望。为避免争抢玩具,在一个时期内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在种类上可适当少一些,而同类物品在数量上应多一些。

2。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与小班幼儿相比,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思维的直观形象性增强,认知范围扩大,使其想象逐渐变得活跃而丰富。尽管他们主动选择的角色是有限的,但幼儿在选择角色后还能简单地设计游戏情节,把某个角色的几个不同的活动〔或动作〕排列起来,使之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先喊“娃娃起床”再给他洗脸,喂饭;“汽车司机先把车开到北京,再开到上海,最后开回苏州”等。由此可见,教师需要适当丰富幼儿游戏的连贯性材料,使幼儿能够积极连贯地开展下去,为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打下基础。

3。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材料。

大班幼儿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扩展和加深直接经验的丰富,其想象变得活跃起来。在有主题的角色游戏中伴随游戏情节的逐渐展开,而材料本身能够刺激幼儿游戏的欲望。

大班幼儿的想象不仅在内容上丰富,连贯,而且能够充分地通过活动和玩具材料来展现自己的想象,使游戏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创造的气息。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游戏的要求结合教育意图而投入游戏材料。例如,“菜场”游戏进行到一半,来了一位“顾客”要买肉骨头,可“菜场”没有现成的肉骨头卖。怎么办呢?游戏似乎只能终止,或者“顾客”改买别的菜。可是,这位“顾客”是因为家中的“外婆”生病了,“医生”说要熬肉骨头汤给她喝。情急之中营业员灵机一动,拿起一团橡皮泥,压扁,再搓成条,然后把橡皮泥的两端捏圆,于是,肉骨头就有了,“顾客”高兴地买回去了。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具有操作意义的半成品材料。

二。游戏材料应功能丰富,应用灵活。

想象,创造是幼儿角色游戏的特征。从以上实验看出,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玩娃娃家也似乎是流水线一样地完成了一天的事。对于成品玩具,幼儿只会问“这是什么?”,“它是干什么的?”而对于一些非成品材料,幼儿就会问“这是什么?”“它像什么?”“它可以用来干什么?”因此,我们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的材料,如纸,笔,剪刀,玻璃瓶,泡沫,塑料。海绵块,彩带,小木棍等分放在活动室里。鼓励幼儿寻找自己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造。

材料最主要的特征是具象征性,材料的象征性也是从低级往高级发展的。随着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用品和符号物。如中班幼儿医院时,开始提供药瓶,听诊器,针筒等成品玩具,以后逐渐减少。先将听诊器拿走,幼儿就会去寻找类似圆形物的插片,瓶盖等,再用一根绳子串上,变做成了一只听诊器。接着拿走针筒,幼儿会用小木棍插入瓶中代替。又如以上实验中,幼儿将各种纸做成菜,将纸棍做拐杖等。这样既促进了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玩具更容易引起年幼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游戏行为。而对于一般废旧物品或材料,尽管有较高的智力发展价值,来源上比较广泛,经济上也比较节约,但需要幼儿有更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组织使用游戏材料。因此,教师在提供游戏材料给幼儿时,应主义根据幼儿象征性水平的差异,选定游戏材料的性质。

三.游戏材料应具动态性。

1.材料的流动性。幼儿游戏材料要以幼儿的实验为基础,具有可变性。随着幼儿经验的不断丰富,游戏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适当变化游戏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同在一娃娃家,一家有电话,一家有篮子,一家有茶杯。这样一家若也想有其他家的东西,就必须想办法:a去寻找代替物。b自己制作。c到别家去“借”。d去超市购买。这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2.材料的变化性。如,废旧的笔管可作“理发店”的烫发卷筒,“商店”将其和油泥结合制成许多飞机,帆船等当玩具卖。“饮食店”则当作吸管给客人使用。这说明材料的可变化性,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四.新旧材料应具一定的比例和变化。

我们曾在两个同年龄班的角色游戏中投入不同比例新旧材料,幼儿的表现结果如下表:

新旧材料比例

1:1

2:1

1:2-3

1:7-10

1:15-20

对新材料的关注程度

很关注

非常关注

较关注

关注

一般

幼儿游戏的表现

能交替使用新旧材料

重视新材料,使用新材料频率较高

在摆弄新材料的同时,会创造性地运用旧材料

较关注新材料的玩法,但与旧材料配合使用较少

忽视新材料,只有能力强的幼儿会发现并使用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新旧材料的数量相等,幼儿互相商量交换材料的现象较多,但创造性行为不多;如果新材料比旧材料多一倍,幼儿就会忽视旧材料,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材料的摆弄,操作上;当新旧材料的比例在1:2或1:2时,材料的使用效益最大年,幼儿容易创造性的使用新旧材料。如在“医院”主题中,教师投入放大镜,小公共汽车以后,新的主题“食品检验所”和“流动采血车”便产生了。幼儿还在游戏中赋予旧材料的新意义:放大镜不仅用于看“病人”的五官,还用来检查食物是否新鲜。医疗小器械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可以为爱血献爱心活动服务。幼儿的游戏水平明显提高;如果新旧玩具比例在1:10时,幼儿容易产生争抢或忽视新材料的极端现象,从而阻碍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五.教师应适时投放材料。

有些教师投放材料时只顾投放而不能及时拿走旧材料,也会导致新旧材料比例失调而使动态变化不明显,从而难以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动机。

我曾在某大班做过一个比较。同样的游戏主题,前三天提供有充足的游戏材料和环境,幼儿各个玩得很开心,情绪稳定,游戏持续的时间也很长,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后三天又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幼儿们的情绪就不稳定了,以前的游戏材料还“余趣未尽”,面对那么多的材料,幼儿一会儿想玩这个游戏,一会儿又想玩那个游戏,甚者还有仍砸玩具得现象。幼儿容易分心,游戏时间也很短。

因此,教师应充分观察游戏,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根据不同年龄对材料需求的特点,克服盲目性;并根据游戏的充分观察,及时调整材料,变化材料,使材料具有可变性。

为孩子的学习加点“料”——以大班主题《海陆空总动员》为例谈材料提供的优化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等等。这些理念上的追求,主要通过材料来实现,因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如何科学合理地提供材料,让幼儿取之有道,玩之有趣,学之有益?我们通过解析4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阐述在区域活动中材料提供方面的优化策略,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增与减

一般认为,区域活动的材料要尽量丰富,只有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才能满足幼儿的自由选择,才能实现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但是在许多的材料中,教师如何呈现,如何控制出现时间及频率,这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即,材料适时的增与减。如大班区域活动,教师设置了4个大区域,每个区域提供了1—3种内容不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教师的材料提供是以主题的开展进程为调整依据的,4个区域的内容虽然不同,但无论是从操作方式还是材料性质来看,每个区域又都有着一定的承接性。如写生画是操作方式的相同;“我的交通工具”、“美丽家园”都是提供的环保材料,是操作材料相同;“停车场”、“军旗游戏”则是因为孩子的学习兴趣依然很浓厚,于是继续保留。

二、难与易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内容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材料提供。就如天平上的标尺,它的原点不是在两头,而是在中间,根据幼儿的能力及需求,提供同一内容领域、不同操作难度的材料。如大班益智区的“拼图游戏”,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新增添了“拼图游戏”材料,以星级标志来区分操作难易程度:★为平面的黑白图形拼图,教师提供样图,幼儿根据操作模板进行拼图;★★为平面的故事连环画拼图,教师根据故事剪拼而成,幼儿可以独立拼贴,也可以参考范画进行拼贴;★★★为立体拼图,教师将拼图放大至60*60cm的标准,并将其贴在相同大小的立方体盒子上,幼儿在多面中寻找正确的面进行拼图。

在尊重幼儿发展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发展“,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挑战星级的出现,为所有孩子玩同一个区域内容提供了可能,同时不同难度材料的提供又考虑到了幼儿能力水平的差异,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水平进行选择,不强求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的调整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单一与多元

所谓单一与多元,是指在区域活动的材料提供中,幼儿的操作是开放式的还是封闭式的,即完成操作的方法是只有一种还是有多种方式的。

(一)单一型的活动材料。一般以数学操作材料为主,最长见到的是关于数的分合组成之类的游戏材料,有的用花瓣颜色的区别进行分合学习,有的用图片拼接的方式巩固点数,有的用投掷雪花片的方式进行加减运算。在贯彻《指南》的实践中,我们针对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的目标(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字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和空间关系。)通过区域活动来实现幼儿的自主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获得经验的积累。如大班益智区的“买菜”,教师在区域中增添了许多食品包装盒,并且标明了单价,单价的呈现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点卡和数卡。幼儿根据不同的要求完成购物单,以此来巩固10以内的加减运算。从“买菜”的案例中,可以发现,教师紧紧围绕前两条目标做了文章:一是买菜的情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价格的概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清晰,他们不仅热衷于买东西的情节,也逐渐开始关注价格的内涵,他们在比较体验的过程中逐渐感知了数字的有用与有趣,知道价格对于生活的意义。二是价格与实物进行匹配。孩子们感知了数、感知了量,更清晰地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甚至能逐渐建立起便宜或者贵的比较观念,这对孩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三是紧紧结合学习目标。购物单的出现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个隐性的知识巩固的过程,恰巧是这个过程,远比单一的加减法更能够吸引孩子。

(二)多元型的活动材料。在美工区、科探区等活动区域中,对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没有限制玩法及操作顺序,孩子们可以自由随性地按照自己的方式摆弄材料、探索发现,并能获得他们想要的成功,这就是材料本身决定的。如大班科探区“望远镜”,教师提供了各种规格的望远镜,另外还准备了一些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各种碎纸片,以及一本记录本。记录本分为两种,一种是空白的,孩子只需在本子上记录自己用望远镜看到的事物就可以了。

教师通过小小的一个望远镜,将《指南》所指出的几个关键词都关注到了:一是自然。区域环境的空间很小,为了拓展孩子的视角,教师将幼儿园的自然环境通过望远镜引进了教室,借助工具吸引孩子去观察自然。二是探究。不管孩子是先发现目标物还是根据提示去找目标物,都需要孩子不断地去调试望远镜的焦距,去发现望远镜镜片的秘密。有些孩子可能只是在摆弄望远镜,可他发现了调焦转钮,这就是成功;有些孩子能够通过调整焦距去发现更远的地方,这更是成功。三是能力。孩子的能力是在实践探索中锻炼出来的,根据观察去记录,这是一种思维整理的能力;与同伴交流、比赛,这是一种社会适应、交往的能力;坚持不懈地去寻求答案,并总结经验,这是一种逻辑概括的能力……从中,我们看到了多元型的活动材料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四、猜想与验证

区域活动区与集体教学活动的区别在于学习方式上的不同。集体教学的目标是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建构并达成的,而区域活动是通过孩子与材料的直接接触,在对材料的感知、操作、改造中完成经验的架构,它的学习不完全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因此,要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就需要我们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即:猜想、操作和验证。

(一)猜想。猜想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漫无目的的随想,这种猜想主要指向审美创造类的艺术领域的区域活动;一种是根据已有条件,顺着提示进行思考,寻找答案,这种猜想更多地运用在科学探究等领域的区域活动。如大班美术区。教师在区域中提供了非常多的废旧材料,这些材料都是教师与孩子共同搜集的,有形状不同的纸盒、瓶罐,各类厚薄、颜色不同的纸张,各类大小、粗细的吸管、纸杯等生活用品和一些美术创作所必须的笔、剪刀、胶水等。教师还在区域的墙壁上提供了一些主题图片,鼓励幼儿根据主题进行独立的美术作品创作。在进行这类创作时,孩子对于作品的想象往往是漫无目的的。面对丰富的材料,他们创作的作品往往比较简单,持续创作的时间也会比较短。而当教师提供了主题之后,孩子的思维就相对有了针对性,他们的猜想会围绕主题如何构建作品,如何用已有材料去创造新的物品,他们会因为有了目标而去猜想创作的方法并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从无目标的自由创作到根据自定的目标进行创作并不断完善。

(二)验证。验证是检验孩子操作是否得当,了解孩子关键经验是否建立的一个过程。《指南》提出,要提高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自我检验就是实现自主学习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只有掌握了自我验证的能力,幼儿才能对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评估。如大班数学区“种花”。教师提供各色花朵,请幼儿根据花盆身上的数字进行数字的分合学习。为了帮助幼儿进行自我检验,教师在每份操作材料后面附上了该数字的分合式和答案,一方面可以让幼儿进行自我检验,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有困难的孩子完成学习。当孩子操作有困难时,可以自己依照答案提示进行操作,化解了孩子的学习难度。这是对孩子学习能力的一种关注,它降低了教师的指导成分,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方式。

探索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材料的优化策略,是一个不断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过程。我们将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积极探究,努力践行《指南》,激发幼儿自主学习,满足幼儿个体差异的发展需要,真正将《指南》精神落到实处。

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幼儿的数学关键经验


数学活动区的设置与操作材料的投放。须顺应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材料将决定幼儿的操作方式,影响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以及思维与想象、探索与创造,从而决定幼儿可从操作活动中获得什么样的数学学习经验。幼儿数学学习内容大致有两大方面:数与量、图形与空间,具体可包含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数运算、量与计量、图形与空间关系等关键经验。教师可挖掘各类材料隐含的数学教育价值,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自主操作材料来获得这些数学关键经验。

一、“集合与模式”的操作材料投放

具有相同属性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集合概念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础,有关集合的数学学习内容有:求同与分类,发现集合与元素的包含关系、集合具有多重属性、集与子集的层级关系等。

求同与分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逻辑基础。幼儿要完成有关分类的操作,需具备识别物体相同属性的关键经验。在数学活动区,教师可提供具有相同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或内在属性(如功能、价值)的操作材料,例如各种豆子、核桃、白果、花生,不同颜色、形状、大小的积木等,引导幼儿根据某个相同属性在“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等的活动中获得集合经验。

集合与元素的包含关系是指集合可以分解为一个个元素,反之,各个元素合在一起就形成集合。要想帮助幼儿获得有关集合与元素的包含关系的经验,教师可提供具体的物体集合(如一袋糖果、一盘花生、一碗蚕豆、一筐串珠等),引导幼儿进行元素分解,即让幼儿将元素逐一减少至集合不再存在,然后再将被分解的元素逐一回归,以观察集合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

集合具有多重属性,能从不同维度分析集合的特征是幼儿需具备的数学关键经验。在数学活动区,教师可提供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的物体,以帮助幼儿发现集合的多重属性。如提供各种衣服、帽子的图片,让幼儿根据自己确定的标准(如大小、款式、颜色、图案等)进行多重分类并记录数量。

集与子集的层级关系是指一个集合可以包含若干个子集,每个子集还可以包含若干个更小的子集,集、子集、子集的子集……构成一个自上而下、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关系。发现集合与子集是层级关系而非平行关系是领悟这一数学内容的关键。在数学活动区,教师可提供具有多重属性的集合,例如水果(既有形状特征又有颜色特征),再提供用于层级分类的操作卡,引导幼儿操作并探讨:可以先按什么标准分类?分出的子集还可以再按什么标准继续分解?同一层级的子集合起来会组合成上位的哪个集合?如果能提供含有数量关系的集合材料(如若干围棋子),还可以帮助幼儿通过集合的分解与组合,建立总数与部分数的包含关系以及层级关系的概念,从而为幼儿数运算的学习提供经验准备。

找出事物的规律,并把它概括为理论,这就是模式。以“排列模式”为例,让幼儿通过探索发现排列的重复规律是有关模式学习的数学关键经验。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提供2~3种可以构成模式单位的材料,并给出不同的模式范例,以便幼儿发现其中的规律,进而拓展模式或用替代材料创造模式等。如“穿珠”,可让幼儿体验AB式的重复排列。又如“铺地板”,可让幼儿发现二方连续拼接后的变化规律。

二、“数概念与数运算”的操作材料投放

幼儿的数概念与数运算大致包括数的认识、数量关系的理解、1O以内数的运算等。有助于幼儿获得数概念与数运算经验的材料较为丰富,比如,教师可提供同类物体(豆子、石子、棋子、钮扣、树叶、雪糕棒等)让幼儿学习计数,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教师也可提供两类物体(如瓶盖和瓶子、笔帽和笔杆、小碟子与小碗等),让幼儿通过比较建立起“多”“少”“一样多”等概念;提供不等量的物体系列(如1O串从少到多的穿珠),引导幼儿按数量的多少排序,以理解数差关系;提供等量但排列形式不同的若干组物体,引导幼儿判断它们的数量是否相等,以促进幼儿“等量判断”能力的发展;提供有数量变化关系的材料,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如“盒子藏宝”,可让幼儿学习按量取物,体验5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玩法是:提供贴有数量标识的带盖包装盒及若干物品,让幼儿根据盒盖提示取等量物品放入盒子,盖上盒盖摇晃,听听不同数量物体所发出的声音的不同。也可将装有物品的盒子放在耳边摇晃,听声音猜测数量。又如“转盘”,让幼儿将三层同心圆各扇区上数量相同的实物、点子、数字对应起来,以帮助幼儿逐步理解1O以内数量和数字的实际意义。而“绿叶找花”则可让幼儿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三、“量与计量”的操作材料投放

量,是指可以用测量的手段加以认识的属性,通常用数和计量单位表示。量概念的发展包括对物体量的认识和测量技能两个方面。测量过程蕴含着逻辑运算,幼儿学习测量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长度测量必须具备三个基础逻辑观念:第一,能运用数来表示物体的量;第二,理解长度守恒与距离守恒;第三,理解计量是把整体划分为许多相等的小单位,总量与单位量之和相等。

在数学活动区,教师可提供从小到大的贝壳、从短到长的小棒等材料,引导幼儿认识量的序列性,感知排序中的传递性和可逆性等。幼儿建立了“序列化”的逻辑观念后,可迁移到对数列顺序性的认识,发现数字的等差关系等。幼儿基本处于非正式测量阶段,自然物(小棒、小树叶、回形针、手、脚等)通常是帮助幼儿获得测量经验、理解测量意义的最便捷材料。套碗、套娃、套盒等通常也可成为幼儿学习按大小排序的材料;提供大小不同的杯子,可让幼儿通过用杯子取水倒水的方法,感知不同杯子的容积;提供简易天平和物品,可让幼儿在学习使用天平称重的同时了解物体轻重之间的数量关系。

四、“图形与空间关系”的操作材料投放

物体的空间可以通过长、宽、高表现出来,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幼儿的图形认知大致有:图形的识别,图形的构建,对图形边与边、角与角的分析比较,图形的分合,等等。由此,填充和移除,组装和拆分,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排列方式,从不同视角观察、描述区域位置、距离,理解图片中的空间关系等是幼儿需要学习的数学关键经验。

为帮助幼儿获得图形与空间关系的经验,教师在数学活动区可提供各种形状的物品(如瓶盖、盒盖、图形卡片、积木等),以便幼儿借助材料开展建构游戏或手工制作活动,表征物体的空间关系;教师也可通过提供各种边角有倍数关系的图形,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等量替换,获得面积测量的初步经验。如自制“俄罗斯方块”,幼儿通过操作有网格空缺的底板和不同形状、数量的镶嵌材料,学习图形组合和等量替换等数学关键经验。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以实物为宜(如图形卡片、积木、拼图等),以便让幼儿通过操作了解图形的边、角、面的特征。如“拼娃娃”,让幼儿在寻找娃娃的各部分并进行组合的过程中,了解人体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到中班,教师可提供图形组合或替代性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和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大班幼儿已能完成复杂的图形组合或替代性材料的操作活动,能运用组合的方法来进行图形的等量替换,这时教师可提供的材料就更丰富了,比如,提供藏宝图、迷宫图或体育、舞蹈动作等的示意图,让幼儿通过游戏和操作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等;提供生活场景模型或图纸,帮助幼儿学习以自我为中心或以客体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方位。

总之,教师要根据幼儿数学学习的路径,创设数学活动区环境.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使数学活动区真正成为幼儿自主化、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场所,最终帮助幼儿习得数学学习的关键经验。

小班角色游戏材料和幼儿游戏行为关系解读


本学期我们小班教研组的专题是:关注角色游戏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适宜性,促小班幼儿角色意识的提高。根据这一专题内容,教师定点观察了小(1)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情况,重点围绕游戏环境和材料因素对幼儿游戏状态的影响进行了研讨,进一步梳理环境和材料与幼儿角色游戏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教研实录

组长:周一上午,我们每位教师对小(1)班的角色游戏进行了定点观摩。现在,请大家依次来交流一下,你所看到的游戏区中,幼儿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如何?

(一)糖果店

教师A:我看的是“糖果店”。三名幼儿在糖果店,乐乐不停地吆喝:“卖糖果喽!卖糖果喽!”他把已经包好的糖果放到盒子里再盖上盖子。放了三个盒子的糖果以后,一名顾客来了。顾客说:“我要草莓味的。”乐乐就把红色的三颗糖放到了小熊形状的盒子里,然后把盒子放在一个礼品袋中,说:“给你糖果。”顾客拿着糖果袋,去娃娃家了。顾客走后,乐乐又开始将散装的糖果分别装进糖果盒中,旁边的两名幼儿也开始用糖纸包糖果。过了两分钟后,又一名顾客抱着娃娃来买糖果了。乐乐同样将糖果装进糖果盒,放进袋子。顾客拎着袋子开心地回家了。

组长:今天的“糖果店”,明显比上次活动时候热闹了许多,顾客多了。“糖果店”中的幼儿也明显忙碌了许多。其中,有两样关键性的材料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使幼儿有事可做,是什么?

教师B:是糖果盒和糖果袋。新投放的糖果盒、糖果袋这些材料吸引着幼儿投入到游戏中。在操作这些的过程中,幼儿不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分分糖果、照看生意。

组长:对。糖果盒的添置不仅使幼儿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也丰富了幼儿的角色行为。礼品袋的作用也显而易见,它使各游戏区的幼儿之间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流动性材料的添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幼儿之间的互动。

(二)“点点家”

教师B:我看到“点点家”中的奶奶把锅拿到餐桌上,把菜都放在里面,开始炒。菜不时地掉到桌子上、地上,然后捡起来放进去再炒。旁边的妈妈从一个柜子中取出袜子,一直忙着叠袜子、熨烫围巾等。

组长:从教师的客观描述中,可以发现:较上次观摩,幼儿的角色意识明显增强了,奶奶、妈妈都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但是大家想想,奶奶为什么把锅拿到餐桌上炒?菜又为什么总是从锅中掉下来?(出示奶奶炒菜的照片)

教师A:可能当时有别的幼儿在用灶头。从图片上看,菜很大,锅较小,所以菜就容易掉下来。

教师B:当时厨房里就奶奶一个人,没有人用灶头。可能是由于她不知道灶头在哪里,所以才把锅放到桌子上炒。

组长:大家分析得有道理,今天教师提供的灶具上只有两个圆,幼儿不易认出灶头。建议贴上形象一点的灶具图标,暗示幼儿可以在什么地方炒菜。另外,材料的匹配性不够,炊具太小,而蔬菜、馄饨等食物又很大,放几个就装满了,不利于幼儿的翻炒。

(三)“妮妮家”

教师C:我在“妮妮家”中看到一名幼儿将一个胡萝卜、一个洋葱、一根香蕉、一个橘子洗好了以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切了切后放进锅中开始翻炒起来。炒了两分钟后,拿来一只碗,用铲子把“菜”盛进了碗里,端着它来到客厅,放在桌子上。接着,他以同样的方法,炒了七八盆这样的“水果蔬菜大杂烩”后喊起来:“开饭啦!”娃娃家的其他幼儿就围拢过来,坐在桌子旁吃起来了。

我还看到一名幼儿在卧室里,拿起袜子一个一个夹到网格上,大约一分钟后,夹了四五只就离开了。

组长:请大家分析一下“妮妮家”中炒菜幼儿的角色意识。

教师C:这名幼儿对于炒菜的过程、步骤已经很清晰了,先洗菜、再切菜,然后炒菜、盛菜。

教师B:他还能在炒完菜后招呼大家一起用餐,说明有“爸爸”的角色意识。

组长:但是,教师也发现了问题。他把水果也放在蔬菜里一起炒了起来。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

教师B:这与教师材料投放的地点不适宜有关。厨房中放了水果,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能是干扰,没有益处。

组长:是的,材料摆放的地点也会影响到幼儿的角色行为。那再想想,为什么教师认为有趣的“袜子对对碰”没有受到幼儿的欢迎?

教师C:可能是缺少情境性,小班幼儿喜欢一定具有游戏情境的材料,对于单调的袜子整理,肯定缺乏耐心和兴趣。

教师B:是的,可以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如:增加袜子整理盒,上面贴上不同人物头像的照片,请他们为不同的娃娃整理袜子。

组长:所以“袜子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材料提供了,但是幼儿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要考虑材料的呈现方式,要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四)理发店

教师D:我看的是“理发店”。今天“理发店”内的幼儿比前几天多了一些。教师新添置的材料有三个新吹风机、两把剪刀和10个卷发器。幼儿A把卷发筒放到幼儿B的头上,用吹风机吹头发。过了一会儿,幼儿A说:“好了,你的头发做好了。”于是幼儿B站了起来,准备走了。幼儿A说:“欢迎下次光临!”说着就站到门口大声招呼:“谁要理发呀!谁要理发呀!”过了一分钟,同时有两名顾客来到理发店,他们说:“我们要卷头发。”“好的。”幼儿A请他们坐了下来,然后拿出卷发工具一一给他们卷头发。

总体来说,店内的几名幼儿都已经有了理发师和顾客的角色意识,理发师会招揽顾客、给顾客吹头发、做发型,会使用礼貌用语,顾客会表明自己想要做的发型。

组长:那么,为什么今天的理发店内的幼儿有较好的游戏状态?与教师提供的材料有什么关系吗?

教师A:有很大的关系。直观、形象的吹风机、梳子和剪刀等材料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职责,在使用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强化了自己的角色意识。

教师D:我在观看的过程中,还发现新材料——卷发器的添置,吸引了不少幼儿的眼球,好几名理发师都愿意尝试着用它为顾客卷头发,丰富了这些幼儿的角色行为。

组长: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材料,适时地添置新材料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游戏兴趣,从而推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二、反思和启示

(一)具有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戏材料呈现方式更能激发幼儿的角色意识

小班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上述研讨中,教师观察到理发店中的幼儿在游戏中角色意识较强,这与教师提供的形象、丰富的理发工具吹风机、卷发筒等材料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些生动的材料激发起了幼儿参与角色扮演的愿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角色职责,产生了与自己角色相符的语言和行为。

但是在满足幼儿数量充足的材料之后,如何将它们呈现出来也是一个需要细细琢磨的问题。如小(1)班中的“袜子对对碰”的材料呈现方式就受到了幼儿的冷淡,没有幼儿主动去玩,这就需要教师思考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实质原因。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没有任何情境、缺乏一定趣味性的袜子配对版面,是没有趣味的。教师可以从满足幼儿对情境性游戏的需求入手,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

(二)高结构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配合有利于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高结构材料的结构相对比较固定,它们一般形象逼真,可以直接用来代替或者模拟其他物体进行游戏。但由于高结构材料不易改变的特点影响着幼儿持续角色行为的发生:不能够促进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以物代物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低结构材料的配合,共同促进幼儿角色游戏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如:糖果店中的真实糖果和糖盒是高结构材料,幼儿对于这两份材料,只能不停地装糖果,没有更多的角色行为的产生,但是提供了橡皮泥、糖纸等低结构材料后,他们有了制作糖果、变换糖果口味等相关经验的产生,角色行为因此丰富起来,与顾客互动的话题也多了。

(三)提供一定数量的流动性材料能够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内容

物质材料的流动取决于幼儿角色游戏开展的需要,它主要是通过购买或者借用的方式使材料从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在物质材料发生空间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幼儿角色游戏内容的丰富。如,糖果店中的礼品袋,它是一种真实的物质材料,它具有装东西的功能,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属于流动性物质材料。在角色游戏中,有的顾客买了糖果后,拎着礼品袋去娃娃家做客,有的顾客拎着它回家给娃娃吃糖。这一系列游戏行为的发生与礼品袋本身的功能是分不开的。所以,流动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幼儿之间的互动交往,同时丰富幼儿角色游戏行为的重要载体。

建构游戏


主题建构:公路上

活动目的:

1. 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共同建构完成主题.

2. 培养幼儿合理布局的能力,并尝试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建构.

活动准备:

1. 建构草图,各种建构材料如:雪花片,多孔插塑等.及一些辅助材料如:花,树,牛奶盒等.

2. 已经尝试合作建构<十字路口>.

活动过程:

一.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回忆,引出建构主题.

师:小朋友,我们上次尝试建过了十字路口,今天我们再来建构一次有关路的主题:马路上.

二.请幼儿讨论说说马路上都有什么?马路旁边又有什么建筑物?师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设计出马路上的草图.

师:1.马路上都有什么呢?(各种车辆,及红绿灯等)

2.马路旁边有什么?(超市,房子,幼儿园,游乐场,公园等)

三.出示一些辅助材料,让幼儿说说这些辅助材料可以用来做什么?

建构游戏长城


建构游戏长城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了解长城,尝试用不同材料及已有建构技能建构“长城”,在与同伴的合作建构中,激发爱国情怀和合作互助之情,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游戏活动课,快来看看长城教案吧。活动目标:

1、了解长城,尝试用不同材料及已有建构技能建构“长城”。

2、在与同伴的合作建构中,激发爱国情怀和合作互助之情。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观赏、了解过万里长城。

2、木质积木、管状积木、雪花片、纸砖积木等建构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谈话引入。

小朋友你们看了万里长城的图片后,有什么感受呢?你觉得万里长城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小结:万里长城长度很长、是一节一节连接起来的……

二、建构万里长城。

1、那今天呢,我们也来动手建构一座小型的万里长城,大家可以先找几个朋友一起组成一个小组,然后想想你们要去造什么?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建造?商量好之后,开始行动。

2、观察幼儿分组建构情况

(1)建构材料、建构方法是否合适。

(2)在遇到问题时,能否与同伴协商解决,共同合作完成“万里长城”。

三、建构后评价。

1、很多小朋友的万里长城都已经初步建造完成了,哪一组先来向大家介绍,你们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造了什么?

2、请大家一起来看看,自己组建构的万里长城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下次需要做哪些调整?

活动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让我了解到我们班孩子对建构游戏依然缺乏丰富的动手感知经验,而且合作意识非常薄弱,当孩子较长时间没有把长城拼出来老师是否及时介入共玩和幼儿们一起讨论共同探索,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推动幼儿的成功喜悦感。

相信《建构室的空问布局和材料提供》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游戏,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建构游戏幼儿园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建构室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女孩A性别女班级豆一班 记录教师赵**时间地点建构室 观察目标建构游戏中女孩与人交往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内容幼儿搭建过程中的综合水平 观察背景女孩A是一个独生子,家中存在两种教育...
    2021-06-16 阅读全文
  • 为幼儿成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 适宜的游戏材料能够吸引幼儿专心操作,帮助其形成自我建构并获得发展。适宜的游戏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效果,对推动幼儿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和提供游戏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水上游戏材料的有效提供 在幼儿园开展水上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想使得幼儿水上游戏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科学有效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一、有针对性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化废为宝的水上游戏材料 诸如...
    2019-12-1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建构区材料整理 建构游戏深受小朋友们喜欢,它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建构区每次人员爆满,但小朋友们都能通过讨论协商等方法,解决人数多的问题。 建构区投放的材料除...
    2021-05-07 阅读全文
  • 浅议幼儿园角色游戏材料的提供 一。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材料布置千篇一律,无论在层次和数量上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各班幼儿的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很多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
    2019-12-19 阅读全文

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女孩A性别女班级豆一班 记录教师赵**时间地点建构室 观察目标建构游戏中女孩与人交往时的语言表达能力 观察内容幼儿搭建过程中的综合水平 观察背景女孩A是一个独生子,家中存在两种教育...

2021-06-16 阅读全文

适宜的游戏材料能够吸引幼儿专心操作,帮助其形成自我建构并获得发展。适宜的游戏材料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效果,对推动幼儿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选择和提供游戏材料时,除了要考虑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019-12-16 阅读全文

在幼儿园开展水上游戏活动,是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要想使得幼儿水上游戏活动取得成功,就必须科学有效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一、有针对性地提供水上游戏材料 1.化废为宝的水上游戏材料 诸如...

2019-12-16 阅读全文

建构游戏深受小朋友们喜欢,它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建构区每次人员爆满,但小朋友们都能通过讨论协商等方法,解决人数多的问题。 建构区投放的材料除...

2021-05-07 阅读全文

一。游戏材料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幼儿园游戏材料布置千篇一律,无论在层次和数量上均不能很好地体现各班幼儿的龄特征和本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很多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

2019-12-1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