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你的表扬伤害了宝贝吗?

发布时间:2022-03-26

表扬信。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有哪些可以用在孩子身上的教育资源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你的表扬伤害了宝贝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谁都明白,表扬宝贝没有什么错,但是不恰当的表扬也会弄巧成拙,让宝贝受了表扬的伤。你的表扬伤害了宝贝吗?

表扬也会弄巧成拙

一味指责而很少表扬的做法会产生一种副作用,即孩子都希望父母能更多地注意自己,会用各种办法达到这个目的,但如果父母总是注意他的消极行为,他就会用消极方式引起你的注意;而你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他的优点上,你将会看到他表现得更好,因为,正是这些优点才能引起你的注意。

毫无疑问,表扬在宝贝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表扬得越多,其神奇的功效就可促使宝贝形成越多的好行为。但是,滥用表扬也很有可能给缺少安全感或总是被当作家庭的中心的孩子带来问题。因此,艺术地表扬宝贝才会使父母表扬的初衷得以实现,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给宝贝带来不利的影响。

表扬宝贝的6个注意事项

1。有了好行为要立刻给予表扬

真正有效的表扬是在宝贝有了好行为的时候马上进行表扬。比如可以这样说:“你刚才帮妈妈摆了餐桌,我很高兴你能这样做。”宝贝只有经常得到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实实在在的表扬,才能建立起自信、自豪的感觉,否则,对孩子说再多的“好孩子”也没有用。因为,孩子好行为的形成更多地来自于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及时的表扬可以让宝贝立刻意识到他究竟做对了什么事情,这种方式对小宝贝起的激励作用尤其大。每当做了一件事情,得到妈妈的及时表扬,他们当时就会感觉情绪很好,急切地想再次得到表扬,愿意去学新东西。因此只要宝贝有好的表现,就立即表扬他,不要拖延。

2。对宝贝的表扬越具体越好

表扬宝贝的时候一定要具体。表扬是为了加强宝贝的良好行为,但对于年幼的宝贝,必须特别强调他使你满意的具体行为,不然,你的表扬会让他很茫然,不知道你究竟要表扬的是他的哪种行为。表扬越具体,宝贝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以后自然也会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去做事情。例如,宝贝早晨起床后帮妈妈收拾好了床,然后开始梳头发,如果这时你只是说:“哟,你今天表现不错。”这时候,宝贝就无法弄清你说的“表现不错”究竟是指她帮你收拾床,还是她自己梳头发。因此妈妈的表扬应该把具体事情罗列出来:“你今天早上帮妈妈把床收拾得这么整齐,我真高兴,谢谢。”

也有的时候,父母可能一脸茫然不知道宝贝究竟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地方,这时,你不妨准备一个日记本,及时把宝贝每一点好的表现都记录下来。当你用心去观察,很快就会惊奇地发现,这个本子居然记满了宝贝的优点,而且它还帮助父母学会了如何表扬宝贝。

父母还可把记录了宝贝好行为的本子放在床头,每天睡觉前和宝贝一起看并讲给他听,这给你与孩子谈话提供了好素材,让你和孩子都感到非常愉快。

3。表扬宝贝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即使宝贝的进步很微小,父母也要及时对他每一点微小的进步提出表扬。例如,宝贝总是乱扔玩具,你对他说:“从现在开始,玩过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如果宝贝只是把一件玩具收拾好,还有三件玩具扔在地上,有的妈妈就会批评宝贝:“你还有三件玩具没有收好呢。”妈妈的话会让宝贝有一种挫败感:“我都收拾玩具了,为什么还批评我?”这时候,妈妈可以不理会地上的其他三个玩具,及时表扬他:“你能把卡车捡起来放在玩具盒里,做得真好。我帮你把其他玩具也收拾起来。”当然,下一次妈妈的要求要提高了,必须要他拾起两件玩具时才表扬他,这样,宝贝就会明白获得表扬的规则,以后收拾的件数就会逐渐增多。

再比如,假如宝贝总是要你对他的要求立即给予注意,从不让你安安静静地打完一个电话,那么,在你第一次打电话时,他等待了你半分钟,这时你要中断片刻通话,对宝贝的礼貌表示感谢。下一次他又这样做时,你要让他稍微再多等一会儿,事后表扬他,这样宝贝就逐渐学会大人讲话时要等待的做法了。

开始时,你要把期望值定得低一些,这样你和宝贝都会感觉达到制定的目标很轻松。当宝贝的好行为逐渐巩固后,就不必再经常表扬他了,因为,偶尔的表扬足以让宝贝保持他的好行为。例如,宝贝有五次或十次做得不错,只表扬他一次。你们很快就会觉得这样做很自然,但绝不能完全停止表扬。

4。表扬方式要恰当

*不同年龄采取不同的表扬方式

很小的宝贝最喜欢的表扬是父母的搂抱、亲吻或抚慰,还有父母对他们说的一些亲切的话语,而有些大孩子往往在公众场合下不喜欢这些举动,他们更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大人看待。所以,这些渴望长大的孩子更喜欢父母能用别的方式表扬他,如父母在表扬簿上给他记分,或使用一个只有你们双方才知道的特定手势和动作:对孩子眨眨眼睛、竖起大拇指,这样就可以使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表现,等到只有你们单独在一起时再表扬他做得有多好。

*幽默的暗示更能激励宝贝

同直接了当的表扬相比,大孩子往往更喜欢幽默的暗示,比如,他们把自己房间收拾得很好,如果这时妈妈对他说“什么样的清扫队路过这里了?这么整洁!”就要比说“你的床铺收拾得真整齐,房间也整理得很漂亮”这种表扬话收到的效果更好。

*根据宝贝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表扬方式

如果宝贝表面上对你的表扬不当回事,但他后来实际上还是按你期望的去做了,你就可以知道你采用的表扬方式是恰当的。

*太雷同的表扬会让宝贝产生厌倦感

要知道好话说得太多也不好,会令人生厌,如果你一次又一次地对宝贝讲同样的表扬话,表扬将部分甚至全部地失去作用。因此,你的表扬方式要有新意。如你可以装作不知道宝贝能听到你和朋友们的谈话,故意尽情地在朋友面前夸奖他,这样,就会使宝贝觉得获得这种表扬很不寻常。

*适度的奖励是好行为的催化剂

在表扬之外还可以加上奖励。告诉孩子你喜欢他的哪些行为,然后送给他一件小礼物。但是,你要注意选择一个特殊的场合给孩子礼物,这样可以出乎他的意料,着实让他惊喜一番。

*表扬日记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表扬不见得要用语言来表达,采取其他的一些方式作为父母表达赞赏之情的桥梁,效果也不错。比如,“表扬日记”就是你和宝贝之间非常好的交流方式之一。每当记下宝贝的一个好表现时,就在表扬日记上贴一朵小红花。并拿给他看,同时说一些鼓励的话。例如:“我很高兴你能把自己的玩具给多多玩。”以后,你可以用贴满小红花的记分卡来鼓励宝贝。这些小红花可以成为宝贝十分珍惜的无声地表扬。

5。表扬宝贝的时候要充满了爱意

如果宝贝认识到只有他表现得好才能得到你对他的注意,他们就会尽量表现得更好一些,以得到你的表扬。有些父母因此而担心,听多了表扬,宝贝会不会变得只在听到好话时才去好好做?那么,父母可以这样去做,即在帮助宝贝形成一种好习惯时,最初要不断表扬他,随之逐渐减少表扬次数,待宝贝形成好习惯后,偶尔表扬一两次就可以了。

虽然对宝贝的表扬减少了,但你仍然有必要让宝贝知道他对你非常重要,即使你有时没有对他进行表扬,你也非常地爱他。平时你要注意多拥抱他,关心他,称赞他,认真听他说话,这样宝贝就不会只为“赢得”你的爱和表扬而去表现自己了。

6。要将赞赏当成一门艺术来实施

赞赏他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多赞赏别人,会使我们彼此之间的生活更快乐。对待宝贝也不例外,具体地称赞他们表现良好的行为,他也会从中获得一些成就感。因此,父母要多花时间注意宝贝的好行为,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回应。因为成人对宝贝外在的(尤其精神的)支持多,他就会有做得更好的动机。至于物质的鼓励,倒是其次的了。赞赏宝贝要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过度奖赏,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的物质奖励

比如,3岁的孩子想洗自己的小袜子。对他来说,这就像游戏一样,是件好玩的事情。正确的态度是肯定孩子:“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宝贝,都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爸爸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也很有趣。”这样说就足够了,如果非要为此再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从做事本身当中获得的快乐,并可能让他养成做了什么事情就需要奖励的习惯。

*并不是给予的奖赏越大,越能增强宝贝做好事的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出于自身想做的愿望和在做的过程中感受到某种乐趣,宝贝会更多地发展他的好行为,此时如果再附加外在的物质刺激,反而会影响其内在的动机。比如,妈妈为鼓励宝贝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总是以奖励宝贝玩具的方式来激励他。结果,宝贝在父母这种奖励方式的刺激下,他读书的目的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功利,而阅读本身的乐趣则在这样功利的目的驱使下被大大地减少了。

*奖励应该成为宝贝的意外惊喜

如果先让宝贝预期每次做什么事就有什么结果,会让他失去做这件事情的内在动机。而且,今后容易养成做事就讲条件的习惯。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别让你的坏脾气伤害了孩子的教育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要板起脸孔一本严肃的,这样才会有效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人”当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别人好了Ta就有面子,别人不好了Ta也没面子。

别觉得可笑,这个“别人”就是自己的家人,亲密的人,尤其是孩子,只是你可能没反应过来。你要是说这些人都不是“别人”,只能说你分不清人际界限。

如果你不能接受这一点,你就不免会过度参与ta的生活,因为你没有把ta看成一个独立的人,一个独立于你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的人,去尊重。少家长就是因为把孩子看成与自己不可的一部分,所以一旦孩子犯错,就觉得自己的一部分自尊受了损,俗称没了面子。

把自己的面子和小屁孩的行为挂钩的后果就是,你会为了避免这种羞耻的感觉,而对小孩严加管束。但孩子真的适合这样被管教吗?这样管教,真的能取得好的结果吗?未必。

不少严厉的父母其实对自己也相当严厉,自己本身就因为害怕犯错而过得十分压抑,也因此,为了保持自我感觉的完美,而去严格要求孩子。

2、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规律

对孩子的常见行为问题,除了打骂和说教想不到其他的办法

其实完美主义的家长也可能教好孩子,原因是隐藏起了自己的真实意图,使用了良性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方法很重要。即使自诩孩子遗传了你的良好基因,你的培育方式,也将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决不能随便应付了事。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因材施教”,其实对孩子来说,不光要根据他们的天赋来栽培,还需要根据他们生来的脾气秉性,依照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栽培,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同样是家长,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写育儿攻略,而有些人只能看别人写的育儿攻略?这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是一个家长在育儿方面动的脑筋够不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问题是积极处理还是消极应对。而这些,正是那些经常板起脸教训孩子的家长,所欠缺的。

3、身为家长对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不足

平时走在街上时,经常能听到妈妈们用近乎斥责的口吻对孩子讲话。无论心里多么明白孩子不可能完全遵从自己的意愿,但碰到着急上火、疲累不堪的时候,妈妈们就会不自觉地变得烦躁起来,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心情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是,拿孩子出气的做法,只能说是她们对身为母亲的自觉性还略显不足。

因此作为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家长才行。管你在工作中是憋屈还是得意,管在大家庭中是小媳妇还是大当家,管你自己认为自己是暴脾气还是温柔秉性,在孩子面前,你就是ta的父亲母亲,别把工作中的你、家庭关系中的你、渴望放任自己的你,带到孩子面前来。因为你的一举一动,有可能会对ta的人生造成至关重大的影响。

父母希望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停止不好的行为,因此,父母的“教育”,其实用心理学的说法来讲,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

在神经学上,要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想要的行为去取代你不想要的行为。也就是说,当孩子出现你认为不好的行为时,不要只说“不可以”,请指出一条明确的路来给ta走。

大脑好像一个大草原,上面已有一条从A到B的路,如果你不要ta走这条路,你要先牵ta的手走另一条也可以到B的路,走久了,新路的草被踩扁了,新路便形成了,而旧路许久不走,又被长出来的草盖住,便看不见了。好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而父母塑造行为的工作,也应该这样展开。

怎样才能有效地带领孩子走你喜欢的那条路呢?

这里就用到了行为心理学的行为塑造法:惩罚和强化。惩罚是使孩子停止某一行为,而强化是使孩子重复某一行为并保持下去。塑造行为的过程,可以先惩罚,后强化,也可以只强化好的行为,无视坏的行为,让孩子发现做好的行为更有利,于是选择做好的行为,让坏的行为自动消退。

不过,应该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被采取“措施”,因此在你对孩子的行为采取“措施”之前,先要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尊重,而不是对立,

因此,塑造行为的第一步,必须是:

1、先听孩子说,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其实有时孩子已经懂得很多了,他们有足够的智慧也能判断,只不过有时他们仍然是个想耍赖的孩子!他们的思考过程甚至是她为什么选在这个时候、这件事上耍赖。

因此,倾听永远是沟通的第一步也是唯一的方式,为啥孩子想要这么做,听听孩子自己的道理。当他们感到自己被理解了,也许反而能停止耍赖,按照规矩乖乖地来。

刚开始总是困难的,当一个孩子如果总是被打骂被威胁,总是一有意见就被要求闭嘴!ta不会觉得大人真心想知道他的想法。ta要不就妥协放弃了(而大人以为他终于学乖了),要不就更大声更激烈的抗议。当一个孩子真的被尊重了,终于觉得自己重要了,ta才能表现出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应有的样子,表现出一个成熟负责的态度。

2、定规矩,把你的“措施”亮出来(假如没事先定规矩,那么临时遇到问题时要先把道理讲清楚,然后根据你的道理定一个规矩,并且让孩子服气地接受规矩。)

在定规矩时,你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假如ta的行为不对,你会怎么做。你不必威胁说要打ta,因为惩罚的方式可不止打骂和说教这两种,还有更温和有效的方法。

惩罚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两种。

①正惩罚

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就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这个刺激不一定是打骂和说教,还可以是罚款,或者就事论事的批评。但是使用正惩罚必须注意,惩罚的是什么,必须让被惩罚的本人明确地知晓,意义要明确,时间要适当,强度更要合适,要记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②负惩罚

负惩罚是指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正惩罚更为常用。所谓去掉一个好刺激,就是指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其原有的奖励。如一个孩子爱贪玩,经常不完成作业。怎么来改正呢?就是告诉他:只有在完成作业后才允许他看最爱看的《西游记》,否则就不允许他看。这样他就会为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而自觉的来完成作业。

周末带依依去公园,妈妈也会事先告诉她,如果在游乐场她跑到离父母太远的地方,就必须离开游乐场。“必须离开”也是去掉了一个好刺激,是负惩罚。这种方式对依依来说非常有效,每次她都会按照妈妈的规定去做。因为孩子已经提前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如果真的犯错了,她也能自然地接受这种“不能玩”“必须离开”的惩罚。

如果没有什么奖励可撤销的,怎么办?一位妈妈想到了办法:

于女士给出的办法是,在生活中,家长可以特意给予孩子一些特权,比如看他喜欢的动画片、玩玩具等,当孩子有了不好的行为时,家长就可以剥夺这个特权。

不过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剥夺太多特权,剥夺特权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就不是处罚了,而是剥夺孩子的爱了,罚得太厉害了孩子可能会缺少安全感。

在说了处罚措施之后,别忘了再说说奖励措施。赏罚分明才更能催人前行。

强化是加强孩子的好行为,也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①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给予一个好刺激。为了使儿童能够建立一个适应性的行为模式,通过运用奖励的方式,使这种行为模式得以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奖励的方式可以给予对方喜爱的实物,代币,金钱,也可以是微笑,点头,称赞及表扬等。

②负强化

负强化与正强化正相反,是指去掉一个坏刺激。这种坏刺激为引发所希望的行为的出现而设立。例如较大一点的小孩依旧有吸吮手指的习惯,家长应该做什么来帮他改正这一坏习惯呢?从负强化的观点来看就是当这个孩子吸吮手指的行为一出现就要受到指责,而一旦其不再吸吮手指了,就立即停止对他的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吸吮手指行为的频率就会渐渐降低直至消失。

3、不断坚持,不断给孩子信心

行为心理学说,养成一个好习惯要21天的时间,而让一个好习惯牢固下来,需要至少三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持久战,所以父母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前功尽弃。

改变一个行为需要的不仅仅是家长的坚持,孩子才是真正的当事人。在改变的过程中,最挣扎的也是孩子。大人们看看自己要改变一个坏习惯有多痛苦,就能明白孩子有多痛苦了。因此,在孩子改变的过程中,家长要不断地给孩子加油打气,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可以的。我很喜欢有位心理学家的说法:“我们应该敬畏孩子的挣扎,陪伴他,不去包办更不去干涉,这样他才会生出勇气,发现自己应对问题的力量,让自己的能力充分地被开发。当他独自一人成功地做到了,他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激发孩子的信心,除了鼓励孩子,还有一个办法:让ta看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伴也能做到这件事,让孩子在同伴身上观察学习,这种方法也能给孩子信心,或者说,这也是一种激将法。不过,在使用激将法的时候,不要说“你怎么不行”,这是责怪,而说“他行,你比他还行,所以你也行”这才是鼓励。

★行为塑造的注意事项:

①及时性

及时纠正非常必要,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了好久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说教,孩子会不明就理,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受罚。父母要及时让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因为某件具体的事或行为而受罚,同时还要让孩子了解他仍是好孩子,父母依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

②不要故意引人入罪:若不要孩子吃糖,请把糖拿走,不要放在他面前又不准他吃。

教育方法:莫依照经验行事,也莫听一家之言,经常反省,也不要害怕犯错。

如果父母过于坚持自己的教育方式,会使父母的视野逐渐变得狭窄。要时常让头脑保持冷静,从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如果能经常冷静下来再次思考,你会发现许许多多曾经被忽略和忽视掉的东西。这些以前不被注意和重视的细节,在以后的教育中会发挥出令你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笔者将以上这些方法逐一列举出来的时候,可能有的人会因为紧张而变得过分专注于方法的细节本身,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失败,也会对自己过分地苛责,怀疑自己的能力。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我们人类不论多少都具备一些自我恢复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孩子身上也一样,一次、两次的失败,不会给孩子造成无可挽回的打击。

相反,最重要的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不必过分忧虑,要从失败中学习经验,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孩子的成长。毕竟,每当我们意识到为时已晚,其实往往是最早的时候,怕就怕明知有错,却一辈子不去改变。

育儿心得:你会表扬孩子吗?


育儿心得:你会表扬孩子吗?

学习内容:表扬是对孩子的认同和信任,您学会了吗?(参考《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卷P4)

表扬是鼓励是认同是信任,不仅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所以及时的表扬是需要的,但如何正确地表扬小孩,是值的我们去深思研究的问题,因为表扬不好,会起反面效果.对此题目,我有很深的体会:

宝贝从小到大,我没少表扬她,从小宝宝开始就在各中生活琐事里找机会表扬她,例如:帮我叠衣服,我会说:“宝贝真乖”,画画的好,我会说“宝贝太厉害了,长大了,就成小画家了”,总之可以表扬的,我都会以积极的态度去表扬她,也总能看到她得意的表情,但我渐渐的发现,她接受不了批评,比如:数学题目没答全对,错了几题,我叫她改正回来,她就不高兴了,说不答了;有一次讲新闻播报,我说宝贝,那句话这样说会更好,她就不高兴了,嘴一翘,说不播了,播报纸一扔,就走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我越来越觉的表扬太多了,对她的成长反而起了负面作用,所以我就上网,找书,努力地给自己补充教育知识。

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和大家分享一下:

1.表扬孩子不要太多,注意要掌握适度的量,而且要注意有表扬必须有适当的批评,不能只表扬不批评。纠正:现在宝贝做题目答满分了,我会说“嗯,这次宝贝认真答题了,所以全部答对了,下次也要用心答题,不能粗心,三心二意.有时候宝贝答错了,也没关系,宝贝努力再重答,答对了,一样的棒棒.”这样下次她答错的时候,就不会再发脾气,会耐心的再去重做。

2.表扬孩子要表扬孩子的行为,不要表扬孩子本身。纠正:现在宝贝帮我叠衣服,我会说:“宝贝长大了,懂事了,知道帮妈妈分担家务了,妈妈感到很幸福”,这会让孩子明白孝顺父母是一种个人美德,让会因为自己拥有了这种美德而开心。

3.表扬孩子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也不要吝啬。纠正:现在宝贝画画的好,我会说“嗯,还不错,但如果这里再改进一下,会不会看起来更好看点呢?”

总之:表扬是要讲究技巧的,要发自内心的去跟孩子交流,只有在正确的表扬下,才会让宝贝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寄宿:方便了家长伤害了孩子


“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寄宿儿童了。”儿童咨询专家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长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认为“寄宿”幼儿园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做医生的刘女士坚决不把二女儿送去寄宿,“送去寄宿,你原以为可以省事,结果更麻烦。”刘女士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选的寄宿学校。现在刘女士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比

,感觉不到寄宿的问题”。

刘女士说,“论先天条件,老大比小的要好得多。怀老二时我还喝了酒,而且又是高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老大寄宿后,她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身体全垮了。”刘女士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况,在老大班里,上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相比而言,老大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智商也还行,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而且两个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样。我们都是同样的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但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

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需要身体接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非常重要,但刘女士说,自己的大女儿根本不需要亲密接触。你想抱抱她,她甚至闪到一边,还问“你干什么”。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博士易春丽尖锐地指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是幼儿园老师要求的,孩子好像是在完成任务。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这么小的孩子就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易春丽看来,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易春丽毫不客气地将寄宿制幼儿园斥之为“高级的孤儿院”,她说,“在这里,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儿园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为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感受不一样。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铲除’这样的词对待‘寄宿幼儿园’也许都不过份。”赵远虹说,很多家长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问到这些家长原因时,大都以“全托”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尽早适应集体生活为理由。殊不知,家庭最大的作用是给孩子“根”的概念,如果“根”的概念形不成,孩子的所属感就很淡漠,同时极易误认为被父母抛弃。

赵远虹说,孩子在婴幼儿年阶段(0岁至3岁)应以专人照顾为益,因为每个孩子身体发育的速度不尽相同。比如肠胃的发育,有的三餐饭过多,有的又太少,掌握对大小便的控制也不是依赖大人的意愿,而取决于孩子内在的生理发育基因。有的父母只注意幼儿园的硬件设备的优劣,全然不顾这种全天候幼儿园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的情感发育遗憾。这种遗憾一旦形成,首先表现在对家庭成员的冷漠,对社会理解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


不要让无知伤害了孩子昨天晚上带孩子去广场玩,**去玩滑轮了,我带着乐乐坐在一边休息,这个时候也有两个人带着小宝宝来休息。一个看起来跟乐乐差不多大,一个估计有八九个月了。因为都是带着小孩,所以很快我们就聊了起来,小的那个只是比乐乐小五天,而另一个奶奶带的那个我以为有八九个月大的却只是刚好五个月。

你们会说我为何猜想五个月大的孩子会有八九个月呢?其实孩子看起来没有那么大,但是因为他坐的是那种编织的推车,只能坐着,不能躺。俗话说:七坐八爬九站,孩子要七个月才能坐起来,就算早也早不了一个月,所以我才想孩子虽然看起来小,可能只是长个比较晚吧。结果一问才知道孩子根本就是没有到年龄就让家人给强迫着坐进去了。孩子因为推车只有那么一点点地方,虽然不会摔跤,但是腰部却是弯着的,整个人趴在车子的边沿。

我问孩子的奶奶,怎么给孩子坐这样的车子啊,这个奶奶回答,这个车子方便啊,又轻巧,而且孩子不能乱动,不怕他摔跤。原来是这样啊。我告诉孩子的奶奶,这样只是不可以的,虽然现在是方便了,可是孩子根本就坐不起来,强制性的让他坐起来这样非常容易伤到孩子的脊椎,到时候长大了就麻烦了。而且还是出门玩,一出来至少都是一两个小时,孩子多受罪啊。孩子的奶奶很惊讶,说:还会这样啊,我不知道呢,我就觉得方便才给孩子坐,我看很多人都给孩子坐这个车子呢。我说:那得等到孩子的年龄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啊,孩子根本就不会坐就让他一直坐着得多累啊。等到孩子八九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让他坐了,现在这个阶段应该让孩子坐平躺的车子,如果孩子不愿意或者躺累了就抱一会让孩子翻翻身,活动活动。如只是图方便给孩子坐不适合他的车子到时候孩子的身体受不了,非常容易让孩子身子受到伤害的。孩子奶奶听了后说以后给孩子换个车子出来。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别人给孩子买这个或者那个,或者是看到身边很多人都在用某一样东西,可能会想我也要要给自己家的孩子买,可是却不去想这样东西是不是适合我家的孩子呢?在这里呼吁一下大家,并不是每样东西都适合自己的孩子,也不是给孩子越多的东西就越好,给孩子合适的东西才是最好的。

是什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时候,家长一些不经意的行为其实会或多或少的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分享几条,让大家共勉~

1.过度保护

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的饮食起居以及学习上照顾得无微不至,大家都是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但有时候过于周到的照顾,会使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和消极的情绪。这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学会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他做好了,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

2.以父母为榜样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孩子大多数时间是与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巨大影响,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比如家长常常答应孩子的事情却做不到,会对孩子产生这么一个印象,做人不必守信用;比如家长在某些行为上没有尊重他人,那么孩子会觉得人与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小就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很多家长找各种借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贪玩,这么不爱学习!……”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着很多人的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很多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全然不顾成年人的世界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在家长中普遍存在。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7.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8.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家长应该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9.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

“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

“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大人们,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五月育儿知识:你真的会表扬孩子吗?


五月育儿知识:你真的会表扬孩子吗?

中国的传统教育总是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以批评为主,甚至在别人面前要称自己孩子为“犬子”以示谦虚。慢慢的,随着一些国外育儿观念的引进,现在更多地主张表扬教育,对孩子要鼓励表扬为主,树立孩子自信心。这二者之间到底怎么权衡,表扬孩子也有什么技巧没?

1.夸奖要言之有物,越具体越好

表扬要具体,表扬的越具体,孩子越容易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准努力的方向。例如,孩子看完书后,自己把书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如果这时家长只是说:“你今天表现得不错。”表扬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因为孩子不明白“不错”指什么。你不妨说:“你自己把书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一些泛泛地表扬,如“你真聪明”、“你真棒”虽然暂时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孩子不明白自己好在哪里,为什么受表扬,且容易养成骄傲、听不得半点批评的坏习惯。

2.夸事实不夸人格

如果要表扬和称赞孩子,应该表扬和称赞他所做的事,就事论事,而不是他的人品或性格。“好宝宝”、“聪明”就是典型夸人格的话,次数一多,孩子便会真觉得自己很棒、很聪明,但事情往往并非如此,如果当某天,他碰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困难,比如下次考试没有考到好成绩,也没能进入一所名校,便会大受打击,发现自己不很棒,也不聪明,这种感觉会让他无比失落,也会觉得你之前对他的表扬和称赞都是不符合事实,虚假的。等你下次再夸赞他最棒和聪明是,他便会觉得特别无聊和虚假。性格自卑内向的孩子还会觉得对不住你给予的表扬和称赞,从而在心中产生很大的压力,甚至不愿意在你的面前表现。表扬和称赞错了,同样也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和负面效益。表扬和夸赞孩子时,可以描述事情本身,但不要评价孩子的性格,可以对他的成绩和表现进行客观的描述,而不是一味美化和拔高孩子,特别是品格方面。

3.夸奖要及时才有效

当孩子需要妈妈时,要及时回应孩子。孩子做了好事,对孩子的表扬要及时。孩子的要求不合理,对孩子的拒绝要及时。孩子做了坏事,对孩子的“惩罚”要及时。那么,这个及时是有多及时呢?3秒。3秒之内,你对孩子做出的言行会和3秒之前的事情联系起来,成功地在孩子心里留下印记。

4.夸努力不夸聪明

“你真聪明!”——是一个家长惯用的评语。家长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如果都用“聪明”来定义,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觉得好成绩是与聪明划等号,一方面他会变得“自负”而非“自信”,另一方面,他们面对挑战会采取回避,因为不想出现与聪明不相符的结果。美国的研究人员让幼儿园孩子解决了一些难题,然后,对一半的孩子说:“答对了8道题,你们很聪明。”对另一半说:“答对8道题,你们很努力。”接着给他们两种任务选择:一种是可能出一些差错,但最终能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另一种是有把握能够做得非常好的。结果2/3的被夸聪明的孩子选择容易完成的;被夸努力的孩子90%选择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5.夸奖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

孩子常“好心”办“坏事”。例如,孩子想“自己的事自己干”,吃完饭后,自己去涮碗,不小心把碗打破了。这时家长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批评,孩子也许就不敢尝试自己做事了。如果家长冷静下来说:“你想自己做事很好,但厨房路滑,要小心!”孩子的心情就放松了,不仅喜欢自己的事自己做,还会非常乐意帮你去干其它家务。因此只要孩子是“好心”就要表扬,再帮他分析造成“坏事”的原因,告诉他如何改进,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育儿知识:无意间你可能伤害了孩子!跟孩子开玩笑要适度


人类心灵最敏感的角落

孩子的尊严很多家长都注意到,他们一岁多,甚至不满一岁的宝宝就已经有了自尊心。比如一个家长说:“我家宝宝晚上不睡觉,奶奶拍了她屁股一下她就哭起来。这么轻轻地拍一下屁股根本不痛的。想不到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自尊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家长可能知道不应该当众打骂小孩子,但是他们往往不知道一些在他们看来只是一个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里却看不出有什么好笑,甚至会觉得是对他的羞辱。

不可说的秘密

孩子的面子特别薄一次家长聚会中,大人们谈起了尿床这个话题,把自己最大年龄尿床史当笑话一样说出来。可可本来在一旁玩积木,可是当他听见大人们在谈论“尿床”,便有些不好意思地挪到沙发角落里去了——可可经常尿床。可可的爸爸注意到可可的位置移动,却没注意到他表情的不自然,反倒走过去一把将可可抱起来,说:“可可,你昨晚又在床上画地图了。”可可红着脸辩解:“我没有!”旁边的叔叔阿姨都笑了,一个靠近他的朋友刮着他的小鼻子说:“哟,这么大还尿床,羞羞羞!”可可的脸憋得更红了,眼里一下子蓄满了泪水,挣脱了爸爸的手跑进房间躲起来。

我可以想象可可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打击,他会觉得爸爸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把自己尿床的事说出来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因此而感到难堪,特别是还被人刮了鼻子,大家都在笑话他。这在大人看来实在只是一件小事,有些大人忽视了孩子已经发展起来的自尊心,喜欢通过逗孩子的方式让孩子难堪而取乐。殊不知孩子的自尊心在两三岁左右开始发展起来,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增强,但是自我调节能力还较差,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当受到批评或指责时,尤其当众受到批评时,孩子的情绪会变得十分低落。

可可不知道大人们无心批评他,这只是大人们无聊的游戏——当众揭孩子的短,让孩子难堪。可可觉得“丑事”被说出来令他无地自容,别人都在嘲笑他,这可不是小事。这确实不是小事。这种让孩子“当面出丑”的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可能对自己失去信心,产生自卑,畏缩不前,认为在别人眼里自己是个“坏孩子”,并且与父母之间出现对立情绪。父母们还是把这些不可说的“秘密”藏起来,给孩子留一点“面子”。

被误读的玩笑

给,还是不给,这是个问题“把你的糖给叔叔吃。”一位喜欢孩子的朋友故意逗我的女儿。女儿紧紧地攥着手里的棒棒糖,不愿意给。这是她今天唯一的一根棒棒糖,特意留到下午才吃。女儿皱着眉头很为难,因为平时我都教育她要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但是她实在是不想与这位叔叔分享手里的糖。

朋友看出了她的为难,故意再一次索要:“给叔叔吃嘛,不要小器嘛。”女儿更加为难了。眼着着小家伙急得快哭了,我赶紧说;“宝宝你愿意把糖给叔叔吃吗?”女儿摇了摇头。我说:“既然不想给,那就不给叔叔吧。明天我们多带些糖来大家一起吃。”女儿这才如释重负。这是大人们经常跟小孩开的玩笑,他们原本不需要孩子手中的糖果、玩具,但故意作势要拿走孩子手中的东西,或者问孩子索取,试探小孩子是否大方。这种玩笑在大人那里只是想和孩子增加亲密感,多一些互动。但是孩子不会把它当玩笑,而是很认真地思考这个东西要不要给,自己不想给怎么办。

这类玩笑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做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好不容易把手里的东西拱手相让,大人却嘻笑着说:“叔叔不要,逗你玩呢,你自己吃吧。”如果孩子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让他认为说出来的话可以不去实现,不利于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容易养成说谎、任性、小器、自私的毛病。

令她难堪的赞美

当你面对自尊心过强的孩子华子是我的朋友,她跟我说起小时候一件事,关于父亲对她的赞扬。

华子的表姐们经常把穿不了的旧衣服给她,她也不会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反而有接受礼物的欣喜。一天,父亲当着他朋友的面夸华子:“这孩子挺朴素的,经常穿别人给的旧衣服。”在现在的我听来,这完全是一句表扬,可是华子当时的表现却是羞红了脸,甚至还泛着委屈的泪花。这件小事华子到现在还忘不了。华子是神经特别敏感的人,从小自尊心就特别强。这类孩子往往有比常人纤细敏感的神经,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用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尊心过高”。

现在的家长喜欢给孩子来点挫折教育,从出发点来说这是好的。当真正的挫折到来时,孩子不会那么不堪一击。自尊心过高的孩子说到底还是有些不自信,因此过于敏感。家长应该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赞美孩子的同时也语气缓和地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让他意识到犯了错并不可怕,有缺点并不需要自卑,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一向重视自尊心培养的美国教育是以赞扬、肯定为主的教育方式,“每个人都是赢家”是美国小孩从小得到的暗示。近来,有心理学家面对孩子自尊心过强的现象反思:应该给孩子的自尊“放放气”。一定程度的约束以及有建设性的批评,这些对孩子成长非常有益,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平和的性格。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你的表扬伤害了宝贝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表扬信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别让你的坏脾气伤害了孩子的教育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要板起脸孔一本严肃的,这样才会有效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
    2021-02-08 阅读全文
  • 当宝宝的行为伤害了你该怎么做? 导读:要给一个充满好奇心,并且有使不完精力的孩子界定条条框框绝对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也并不是绝对实现不了,你应该掌握一些这方面的小技巧。 越是有人关注,小孩子就越是会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如果当着...
    2021-11-18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你会表扬孩子吗? 育儿心得:你会表扬孩子吗? 学习内容:表扬是对孩子的认同和信任,您学会了吗?(参考《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卷P4) 表扬是鼓励是认同是信任,不仅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2020-09-23 阅读全文
  • 寄宿:方便了家长伤害了孩子 “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寄宿儿童了。”儿童咨询专家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长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认为“寄宿...
    2020-09-16 阅读全文
  • 你还在用“你很棒”表扬孩子吗?OUT了~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要求学生不要用「评价」的方式讲话。我发现这不太容易,他们一开口忍不住还是评价。怎样是评价,怎样是不评价,他们并不清楚。 一些人误以为不评价的意思就是不批评。他们选择赞美的语言:「我...
    2020-01-09 阅读全文

我们很多父母认为教育,就是要板起脸孔一本严肃的,这样才会有效果!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这样的想法? 1、面子心态+害怕犯错 中国人的习惯是把别人的成功与失败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把“别...

2021-02-08 阅读全文

导读:要给一个充满好奇心,并且有使不完精力的孩子界定条条框框绝对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但也并不是绝对实现不了,你应该掌握一些这方面的小技巧。 越是有人关注,小孩子就越是会做出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如果当着...

2021-11-18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你会表扬孩子吗? 学习内容:表扬是对孩子的认同和信任,您学会了吗?(参考《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1卷P4) 表扬是鼓励是认同是信任,不仅给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2020-09-23 阅读全文

“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寄宿儿童了。”儿童咨询专家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长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认为“寄宿...

2020-09-16 阅读全文

在我的督导课上,我要求学生不要用「评价」的方式讲话。我发现这不太容易,他们一开口忍不住还是评价。怎样是评价,怎样是不评价,他们并不清楚。 一些人误以为不评价的意思就是不批评。他们选择赞美的语言:「我...

2020-01-0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