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佤族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22-01-15 幸福是什么教案 幼儿园游戏是什么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佤族是什么样的》》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佤族是什么样的》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佤族舞蹈的粗犷与柔美,初步认识佤族的服饰、民居、饮食等风俗习惯,感受佤族的风土人情,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阿佤人是什么样的”的理解与感受,具有一定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佤族是什么样的》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佤族的服饰、民居、饮食等风俗习惯,感受佤族的风土人情。
2、激发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感受佤族舞蹈的粗犷与柔美。
3、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阿佤人是什么样的”的理解与感受,具有一定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幼儿喜欢佤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6、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阿佤人家(木鼓、牛头、自制崖画、葫芦、烟锅、草房、服饰)等。
2、手工材料: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橡皮泥、白浮胶、各色彩纸等。
3、风味小吃:鸡肉烂饭、牛干巴、米酒、烧浮猪等。
4、录音机、音乐带。
活动一:观察与体验:“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阿佤人家”去做客,你们想去吗?
二、授课教师以“月嘎姐姐”的身份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体验与感受积淀着厚重文化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1、带幼儿参观阿佤人家,观察与发现崖画、生活物品、房屋、服饰等。
2、幼儿自由参观阿佤人家,体验和感受佤族文化。
3、引导幼儿认识和了解佤族人的葫芦、牛头、木鼓、烟锅等用品、从中感受佤族的一些风土人情。
4、欣赏佤族舞蹈,引导幼儿模仿“月嘎姐姐”随音乐一起跳佤族舞,感受佤族舞的粗犷与柔美。
5、品尝可口的佤族风味小吃,初步了解佤族的饮食文化。
三、与佤族人共渡佤族最大的节日“新米节”在欢快的歌舞声中结束活动。
活动二:表达与创造:“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活动过程
一、师幼讨论:佤族人是什么样的?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说。
如:
(1)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2)佤族的崖画很有名。
(3)佤族的鸡肉烂饭很好吃。
……
二、操作活动
1、分组活动:幼儿自主地分成3组:绘画、剪贴、泥塑,合作表现“佤族人是什么样的?”
2、引导幼儿大胆运用折、剪、粘贴、绘画、泥塑等图像语言来表现与创造。
三、展示与交流
1、鼓励幼儿把自己小组所表现的“佤族人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图文对应的表达出来。
2、激发幼儿喜欢佤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小百科:佤族,中国、缅甸的少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语支,没有通用文字,人们用实物、木刻记事、计数或传递消息。
YJS21.cOm更多幼儿园教案小编推荐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外星人长什么样?》
现在向您介绍幼儿园教案《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外星人长什么样?》》
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外星人长什么样?》适用于大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猜测其他行星上人的外貌,并用绘画形式表现,能大胆猜测其他行星上有没有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懂得与同伴分享创作缘由,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教案《外星人长什么样?》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大胆猜测其他行星上有没有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2、能猜测其他行星上人的外貌,并用绘画形式表现。
3、懂得与同伴分享创作缘由。
4、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5、尝试用较完整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乐意大胆地进行交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对其他行星有初步的了解。
物质准备:外星人图片若干张、画纸40张、勾线笔40把、油画棒每组一盒。
【活动过程】
一、以问答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的思考与想象。
引导语:其他行星上有人吗?说出理由。
小结:现在其他行星上有没有人,我们都还不确定。有的小朋友们觉得其他行星上有人,那会长成什么样的呢?
二、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猜想和绘制外星人的欲望。
引导语:有些人和我们小朋友一样,觉得其他行星上有人,他们觉得外星人长这样,和你们想象中的外星人长得一样吗?(出示图片)请小朋友们画出你们心中的外星人。
三、分享交流,体验绘画的快乐。
引导语:为什么你想画这样外貌的外星人?
小结:小朋友们画的外星人都很特别,下课后,你们可以互相看一看,说一说,说不定你们画的外星人是住在同一个行星上。
【活动延伸】
在建构区为外星人拼搭宇宙飞船或是拼搭你们觉得外星人需要用的东西。
小百科:外星人是人类对假象中的地球以外类人生命的统称。
蒙古族是什么样的
蒙古族是什么样的
活动一:我认识的蒙古族
目标:
了解蒙古族的文化。
准备: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蒙古族。
2、欣赏影碟带。
幼儿讲述看到的蒙古族文化特点。
3、选读幼儿调查表。
4、制作统计表
我认识的蒙古族
蒙古族(人) 民居 饮食 乐器
活动二:表演与创造
歌曲:草原牧歌
目标:
1、感受蒙古族歌曲的风格,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准备:
1、幼儿每人一张纸,一套彩色水笔。
2、介绍蒙古族
过程:
1、告诉幼儿曲名,初步欣赏歌曲。
2、欣赏歌曲,感受音乐的风格,提问:你觉得这首歌是什么样的?(慢、很抒情、很宽广、辽阔、很优美)。
3、再欣赏歌曲,幼儿做动作要求动作舒展,符合音乐的性质。
4、学习歌词
a、欣赏歌曲,提问歌词内容
b、欣赏歌曲,幼儿跟着哼唱
5、欣赏音乐作画要求每个幼儿画一幅画,要求符合歌词内容,表现歌曲的意境。
6、边欣赏音乐、边绘画,在音乐声中,教师逐一展示幼儿作品。
幼儿园大班主题活动:猜猜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在主题活动“我自己”中,我们根据主题目标“发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不同”,以及分类核心经验“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设计了集体活动“猜猜有什么不一样”。这一活动的重点在于请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与小组成员之间的“不同”,并能按照这些“不同”将同伴或自己合理分到相应的圈中。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教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是为了帮助幼儿在之后的游戏环节中能够按这些“不同”分组站圈。活动难点在于帮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站在两个圈中幼儿的不同提升分类能力。在幼儿猜测的时候,教师的提问“红圈圈中是什么样的孩子?绿圈圈中是什么样的孩子”是为了提示幼儿观察同一个圈中的幼儿有什么共同点,从而猜测他们是按照什么特征进行分类的。另外,游戏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有关游戏规则之类的问题对于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标:1.观察、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并能依据不同分类标准对人群进行分类,尝试说出理由。2.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商量和合作。准备:1.红圈、绿圈各一个(每个圈能容纳6人左右;制作材料不限,如可直接在地面上贴线圈)。2.自制计分牌两个(可用常见的生活用品替代,如套圈玩具、雪花片等)。过程:一、初步尝试游戏1.观察、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1)告诉幼儿游戏的名称: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猜猜有什么不一样”的游戏。(2)提问:你觉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有什么不同?(可能的回答是:性别不同,头发长短不同,鞋子的款式不同,衣服的款式不同,身高不同等。)2.尝试游戏(1)教师请个别幼儿站圈,如按照性别的不同站圈,即请一个男孩站进一个圈(如红圈),请一个女孩站进另一个圈(如绿圈)。(2)提问:你们看,老师是按什么“不同”请他们站圈的?(红圈里站的是男孩,绿圈里站的是女孩。)(3)提问:你觉得自己该站在那个圈内呢?(其他幼儿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圈站进去。)(4)小结:人和人之间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所穿衣服的颜色、图案、式样不同,性别、身高、头发、胖瘦等不同。根据这些“不同”,我们就可以来玩玩“猜猜有什么不—样”的游戏。二、游戏:猜猜有什么不一样1.交代玩法: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分两个团队站圈,一组猜测。两个站圈的幼儿团队必须先商量“按什么不同站圈”,然后分别站到两个圈内不动;猜测的幼儿要仔细观察并分析两个圈中的幼儿团队是按什么“不同”站的圈。2.强调游戏规则:两个站圈的幼儿团队在站圈之前必须先商量“按什么不同分别站圈”;每组有两次猜的机会,猜对了得一分,猜错了不得分;每次站圈的内容(分类依据)不能重复。3.组织幼儿开展游戏。(1)让两个站圈的幼儿团队在活动室内找一个角落进行商量,注意不要让猜测组的幼儿听见答案。教师可以参与商量,以了解幼儿所发现的不同特征。(2)两个站圈的幼儿团队商量好不同的分类依据后,边念儿歌“红圈圈、绿圈圈,按什么不同来站圈?三、二、一”边站圈。(3)引导猜测组的幼儿说说:他们是按什么“不同”来分别站圈的?红圈中站的是什么样的小朋友,绿圈中站的是什么样的小朋友?教师预测游戏中可能出现的情况:①如果站圈的幼儿自己说出了答案,那么教师要提醒幼儿注意对商量的结果保密。②如果圈中的幼儿不是按照同一特征来站圈的,如同一个圈内的幼儿有的是按照头发长短站圈的,有的是按照裤子长短站圈的,那么教师需引导幼儿意识到分类依据应该让组内每个人都参与讨论并且达成共识。③如果猜测组幼儿猜想的依据与站圈的幼儿商量的分类依据不一样,但也言之成理,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如何计分,并达成共识。如,猜测组幼儿猜想的是按照头发长短站圈的,但事实上站圈的幼儿是按照扎辫子和不扎辫子站圈的。如果长发幼儿都正好扎了辫子,那么两种说法都可以被认可。这时双方都可加上一分。④如果站圈的幼儿几次站圈的分类依据都一样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温游戏规则:每次站圈的分类依据不能重复。4.组织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1)根据第一次游戏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可提醒幼儿在游戏前商量、对商量的结果要保密、让每个人都知道按什么“不同”站圈等。(2)引导猜测组的幼儿先发现一个圈中幼儿的共同点,再与另一个圈中的幼儿对比,看看是不是正好相反。引导幼儿按照这个方法观察分析,以便找出两个站圈幼儿团队各自所具有的共同特征。5.小结: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有的比较明显,是看得到的,有的不太明显,需要细加观察才能发现,还有许多是看不见的(如生肖、学号单双数、年龄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分类的依据。
维吾尔族是什么样的
维吾尔族是什么样的
活动一:表达与交流:我认识的维吾尔族
目标:了解新疆风俗文化
准备:调查表、新疆特产小吃
组织:
1、经验讲述,我认识的新疆人,装扮,特产……。
2、选读调查表。
3、制作大统计表:
我认识的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人) 服饰 特产、小吃
活动二:表演与创造
舞蹈《摘葡萄》
目标:
1、学习掌握踏踮步,进退步,摇脖子,双托掌等动作。
2、表现新疆舞热情奔放的特点。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准备:
音乐带
过程:
1、教师向幼儿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特点和习惯,以及新疆的丰富特产。
2、学唱歌曲。
3、学习舞蹈动作
4、能听音乐把所学动作创编到歌曲里。
活动三:表演与创造
欣赏《娃哈哈》
目标:
1、感受维吾尔族歌曲的风格,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准备:
介绍新疆维吾尔族
过程:
1、欣赏歌曲《娃哈哈》告诉幼儿曲名。
2、欣赏歌曲,感受维吾尔族音乐的风格。
3、欣赏歌曲,学习歌词。
4、边欣赏歌曲,边跟唱歌曲。
5、欣赏歌曲,自编动作表演,要求动作合拍,按乐句变换动作。
6、请表演得好的幼儿示范。
活动四:表达与创:新疆帽(折纸)
目标:
学习折画新疆帽,了解新疆服饰文化。
准备:
1、新疆帽折纸示范作品一件。
2、幼儿用书、彩笔、胶水。
组织:
1、幼儿欣赏新疆帽作品,激发幼儿兴趣。
2、示范讲解。
3、幼儿操作:折新疆帽。教师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并添画图案。
4、幼儿戴上新疆帽、学跳新疆舞。
活动五:民族大联欢
目标:通过制作、表演,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
准备:1、各民族服饰、乐器。
2、剪刀、纸(彩纸)、胶水各若干。回旋针若干。
3、磁带(各民族音乐、歌碟)。
组织:
1、幼儿把自己装扮成自己喜欢的少数民族。(手工制作),教师协助幼儿。
2、能力弱的幼儿穿着少数民族服饰。
3、在音乐声中,跳少数民族舞、打歌。幼儿围成圈,师幼同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