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应该把自由还给孩子,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孩子

发布时间:2021-11-11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教育问题

作为孩子的老师,我们应该把自由还给孩子,把解决问题的权力还给孩子,为孩子纳一双“有为”所需的“自信之鞋”,让他们穿在脚上,走在人生的旅途中,更自信地迈出勇敢坚定踏实有力的脚步。

小班的孩子半年的时光匆匆走过,似乎还没有来得及打个招呼,光阴便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了,看着他们美丽的笑容,活泼的身影,我从心里感觉暖暖地。还记得,孩子们9月1日来到这陌生的幼儿园时,哭着闹着喊妈妈,不吃也不喝,似乎对整个社会都要排斥,没有组织,也没有纪律,我们说的话一点也不起作用,我们真的很无奈,也很头疼,吃饭要喂,上厕所要陪……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很累,累归累,但我们很高兴,有这么一句话,形容当时的我们很贴切,累并快乐着。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孩子说:"我妈妈让我这样做。"这些孩子一遇到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他人的想法,而不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平时和小朋友在一起,他们从不带头做事情,习惯追随在能力强的孩子后边,心甘情愿地听从他人的安排。他们没有主见做事。缩手缩脚,言行举止时受他人的观点和意愿所左右。好像被笼罩在别人的影子里,丧失了自我。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对他人产生依赖,对自己丧失了信心,造成自卑心理,形成软弱,懒惰等不良性格。[节日祝福网 www.zr120.cOM]

今天,他们一个一个的长高了,长胖了,不再是当时那个哭哭啼啼的小王子、小公主了,他们学到了很多,懂得了朋友间要友好相处,对老师要有礼貌,上课要有秩序等等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与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再让爸爸妈妈抱,自己高高兴兴来幼儿园,自己吃饭,自己睡觉,能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勇敢地表现自己……我真的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加油吧!亲爱的孩子们,我们永远会用欣赏的眼光称赞你们的!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延伸读

把自由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户外活动时,我高兴地和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今天玩丢沙包投掷的游戏好不好?”(这是根据每天的体能活动安排的内容跟进实行的)可是,他们不高兴小声地嘀咕道:“啊,怎么又玩这个啊……”我听着,有点愣了,是啊,为什么我不问问他们的意见呢?于是我便急忙问到:“那你们是想玩什么呢?”,“玩圈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我笑了答道:“好好好!”只见他们高兴地拿起圈圈活动起来:肖坤益拿着圈圈在地上转,刘子羽拿圈当做方向盘在开车,李晓媛在滚圈圈,璐丽和璐璇还两人配合,将圈套在身上,当成了袋鼠妈妈和宝宝一起跳。可见,幼儿可以在其中自由地发挥和想像,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

由此可见,教师就应适当设计自由、开放的游戏活动时间,并提供各种材料,给予孩子最大的探究空间,让他们自由创造和表达。而教师通常是分配任务及提要求,这样一来,幼儿连仅有的一点自主选择的机会也没有了。教师只有尊重幼儿、信任幼儿,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把问题交给孩子自己解决


大班的孩子比较好动,打闹的现象也相继变得严重。

区域游戏时,孩子们都拿者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只听见“哇”的一声,原来是宸宸小朋友看到祎杰用积木搭了一把宝剑也想要,伸手就抢。

于是两人就发生了争吵。

我过去想要制止,但是宸宸越发的急噪,说自己没有这个积木,一定要,就在教室里大声哭闹。

当时我就把他带到一边小声对他说话,尽量让他先平静下来。

于是我们召开“紧急谈话”,对于这两个小朋友的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我们再想解决的方法,让这两个小朋友能和好如出。

有的小朋友说好朋友是要相亲相爱,不能争来争去,有的小朋友说要像“奥特曼”一样消灭怪兽,我想这个方法不错,于是我们就通过“奥特曼,碰到这样的事会怎样做?”展开讨论。

最后两人总算雨过天晴了,并且合作拼搭了一把大宝剑。

幼儿入园后,同伴交往成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争执或打架现象。

如何处理幼儿的打架行为呢?教师调解的问话要指向双方幼儿,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加深彼此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明白了打架是不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种。

最后,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体谅,并且启发他们用合作的方法“建造一把的大宝剑”,继续游戏。

教师要关注的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表达情感、解决冲突的方式,所以,我就利用了孩子们熟悉的、身边的“奥特曼”作为切入口,引导幼儿想正义、助人的方向发展,我仅利用了孩子们自己的资源,引导他们自己协商解决了问题。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给了孩子们一个解决问题、共同探讨的机会。

从中孩子们知道遇到此类事件后应该如何解决,有了类似经验,并学了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从矛盾的发生──矛盾的提出──商讨方法──解决问题。

即孩子的自我发展、自我学习及同伴间相互学习的过程。

我认为如此解决问题比一般的说教好的多,更实际。

把游戏还给孩子


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只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应该把他们看得不存在一样。很简单,只要有人在旁边。成人也很难集中精力做事,这种干扰很容易感觉到,儿童更是如此。

“当儿童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内在精神活动的时候;当儿童自发努力时,正是他们对周围有利于智力发展的物质进行全力搜寻的过程,这是多么不同寻常的时刻啊!”然而,就在这神奇的时刻,如果他们的行为被影响,被制止,这是多么粗暴地扼杀啊!

教师和儿童心理的关系,犹如主人和仆人的关系。儿童的心理就是教师需要伺候的主人。教师把桌子擦干净,把用具摆在固定的位置,做好这些后就退到幕后,克制自己想要帮助的冲动,静静地在旁边观察,与他保持适当的距离,如果他没有需要,就不要擅做主张,一旦他们有所吩咐,就要立即给予满足。

教师的及时隐退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也让孩子自主地发展能力、性格和人格。

蒙台梭利说:“教师成功的标志是:孩子们能够自己认真工作,而不在意教师在不在身边。”不管能不能做到,我想我会为之努力!

教育随笔:把发言权还给孩子


在课堂上,总能见到这样一个场面:一部分幼儿踊跃地举手发言;一部分幼儿眼巴巴地看着老师,很期望老师提问却不举手;还有一部分幼儿坐在椅子上沉默不语。教学之余,我经常想:同样是同龄的孩子,为什么语言表达潜力有那么大的差别?为了能更好地鼓励幼儿勇敢地在群众面前表达自我的意愿或想法,充分指导、肯定他们的发言,帮忙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不敢在群众中发言的畏惧心理。

在与孩子们的相处的日子里,我们大(二)班两个老师设计不一样的游戏与活动引导其他不怎样敢在群众面前表现的孩子参与进来,孩子们的表现潜力都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在此同时,我们努力抓住每一个随机教育或与孩子谈心的机会,让孩子们明白我们不只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好朋友,其他的小伙伴也一样愿意做他们的好朋友!

经过一段时光的努力,大部分幼儿的在群众表现自我的欲望都有所增强,语言表达潜力也提高了不少。只有一位小朋友仍像是躲在一个的自我小空间里,他就是吴**。吴**很少说话,能够一天不跟老师交流,也不与小朋友一齐玩耍,性格显得有些孤僻。老师向他询问一些事,他则表现出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不知如何回答老师,也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回答教师的问题。吴**与人交往的潜力很让我担心!于是,我们找到了家长,向他们询问了吴**在家的日常表现。吴**妈妈说,吴**在家很乖,很听话。我们推荐吴**妈妈在家也创造一些让锻炼吴**社交潜力的机会:如外出时与孩子比赛谁最有礼貌,主动向他人问好;比赛谁最勇敢能自我去问售货员买一些东西等等。但还没说完,妈妈就说:“他哪敢呀?他从来不都与陌生人说话的!”

听了家长的话,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正因为家长过度的爱护与帮忙,孩子完全没有了自主意识。少了家人的提醒,孩子就不知如何独立去应对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情、陌生的问题!如果一向这么下去,孩子的未来将变成怎样样?他该如何应对学业的难题?如何掌握生活的技能?他会与人交往吗?这些难道是家长们期望看到的吗?孩子真的是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吗?还是一向以来孩子的心声已由父母家人的过度爱护所“代言”?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真诚地呼吁家长们:把孩子的发言权还给孩子吧,让孩子做自我的主人!

把快乐自信还给孩子们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孩子的需要是教师关心的焦点,孩子的进步是教师快乐的源泉。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或过低都是有害的:期望过高,学生老是达不到,自然有损其信心的树立与巩固;期望过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即能达到,自然谈不到树立信心。

只有期望适中,才有助于自信心的树立与巩固。

所以,在工作中我也十分注意了这一点。

幼儿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意外......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

细细留意,我们会在幼儿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们关注的焦点。

当我和幼儿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从一再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幼儿的笑脸,就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静静是我班上一个秀气的小女孩。

平时,她不太愿意主动地与人交往,话也不多。

学习活动中从来都不愿意举手发言,请到她时,也不愿意开口说话。

有时情绪很不稳定,不乐意时抿着小嘴,一声也不吭。

似乎是一个很难接近的孩子。

可是,她却又是个聪明又懂事的孩子。

她所缺少的是自信和大胆的品质,需要的是更多的关注和机会。

首先,我在与她家长的交流中得知,静静从小有奶奶带大,奶奶为了孩子的安全,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孩子整天在奶奶的呵护下成长。

加上父母工作比较忙,很少有时间在家照顾幼儿,使她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

教育随笔: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今年,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游戏—点亮快乐童年”。刚看到宣传活动内容的时候,我感觉今年的宣传活动没啥意思。毕竟,孩子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游戏。细细研究下来,我发现,我的观点错了。一直以来我们所认为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游戏。用成人的眼光所看到的游戏并不是孩子们真正喜欢的。

既是幼教工作者又是一个孩子妈妈的我有天无意间问我的儿子:“幼儿园一天里你最喜欢什么时候啊?”原以为他一定会说是自由区域活动的,结果他却说:“最喜欢吃完午饭自由活动的时间”。因为在这个时间里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可以跟小朋友们讨论植物大战僵尸……听到这里,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也许,那些我们认为的游戏根本就不算游戏,也许我们对孩子的干扰实在是太多了。

在教研活动中,我将心里的疑惑说出没想到好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触:自己精心设计的娃娃家无人问津,孩子们更热爱用纸盒搭建的简单厨房;费劲制作的玩教具孩子们根本不买账……经过几次探讨,我们决定进行一次“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实验,让孩子自由探索,自由发挥。一开始,我的心是忐忑的。害怕孩子们会无所事事,害怕他们举着木棒打到对方。但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原本想放在娃娃家里的美食被孩子们当成“外卖”进行游戏。原本放在益智区里的PVC管被孩子们拿到建构区当做房子的框架……一个个意想不到就这样发生了。

我的童年是美好的,那时的我可以跟我的伙伴们一起跳皮筋,一起翻花绳。可以三五成群的一起踢毽子打沙包……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斥着电子产品,即便是孩子也是整天抱着手机、Ipad玩游戏。孩子们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等各种电子游戏。父母更是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为名,为孩子们报了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孩子们游戏的权利早已被剥夺。

玩是人的天性,游戏更是孩子的挚爱。孩子通过玩游戏锻炼肢体的灵活度,刺激大脑的发育。我们不能改变所有人的想法,但我们可以从点滴做起,让我们的孩子体会游戏的乐趣。

我希望我们小时候的编花篮、翻花绳能让这一代孩子传承下去;希望看到更多的孩子在茶余饭后能凑到一起跳皮筋、打沙包;希望听到孩子们那欢快的笑声;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少给孩子报几个特长,少玩一会儿电脑游戏,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们。让他们在游戏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童年只有一次,让我们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快乐游戏。让游戏真正点亮孩子的童年。

把机会还给每个孩子


不管是哪个班的孩子,能力总会有强有弱,总有那么几个懂事、能力又强的孩子围着老师,帮助老师或小朋友拿书、拿活动器械等等,老师也会非常放心地让他们去完成这些事,从不用特别叮嘱,久而久之很多事也已经成了习惯。可也总有那么几个小调皮,不是这个闯祸了,就是那个又有了点小麻烦,以致有时候老师焦头烂额、精疲力竭。

今天一早带班,五六个孩子来得比较早,正好保育员老师要把消毒好的杯子放到杯架里,我随口问到:“谁愿意帮助老师劳动?”“我!”定睛一看,是小雨。虽说是女孩子,可淘气是出了名的,学期初刚来带班时就有耳闻。“不行的,她不识数!”耳边传来了保育员老师的声音。是吗?我愣了一下,大班孩子还不识数是比较少的,家长们早就教他们认、读、写了,还有一部分对十以内的加减法已经没有问题,个别还会百以内的加减法了。“让她试试吧,看看到底行不行。”转过头,我对小雨说:“你可要看仔细哦,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或小朋友帮忙,先去把手洗干净。”“嗯!”小雨高高兴兴地接受了任务。可能是第一次做这样的事吧,她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从桶里拿了一只杯子跑到杯子架那边,认真地核对着数字,终于找到了3号架子,把杯子放了进去。我忙不迭地夸她:“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到了!”小雨高兴地跑到桶边又去拿杯子,我提醒到:“这么跑来跑去会很累的。”她低头一想,把桶拎到了杯子架边,我乘机又给了她一个大拇指。只见她拿了一只杯子,看了一下数字,把杯子放进桶里,又拿了一只,看了一下,又放进了桶里,怎么回事?我悄悄一看,原来上面的数字都是两位数的大数字。她肯定是不会,看着她忙忙碌碌地找小数字把杯子放好,我不动声色地继续夸奖着她。终于把小数字的杯子都放好了,她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请佩佩来帮忙行吗?”“你遇到困难了吗?”“嗯。”“什么困难?”“我不认识这些了。”“那你能不能根据这些数字仔细再找找看,也许能找到的,试试吧!我们一起来找一个。”这一次,她拿的是32号杯,仔细核对了好一会儿,她郑重地把杯子放到了23号架子。“你为什么要把这个杯子放到这个架子里呢?”“它们一样的。”“哦,我看看。嗯,都是数字2和3。那你看看2和3排队的位子一样吗?谁在前面,谁在后面?”经过再次地核对,她最终为32号杯子找到了架子。看着她兴奋地笑脸,涌上心头的不仅是高兴,更多的是反思。

经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某个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大班了还不会自己铺被子、系鞋带。作为老师,反思我们自己,当孩子不会铺被子系鞋带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做的,了解孩子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给他们动手锻炼的机会了吗?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习惯于把许多机会给个别能很快完成任务的孩子,因为他们可以不用我们担心,漂亮地完成任务,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身边还有一群一样需要获得锻炼机会的孩子们。每个孩子和我们想象中的是有差距的,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撇掉想当然的想法,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能行的,经过锻炼都是能干的,虽然他们的成功有时候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但也许只是一两句的提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把各种机会还给每个孩子,给他们动脑动手的机会,给他们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使孩子得到充分的发展,不断增加孩子的自信心,使他们获得成功感、满足感、自豪感!

把主体地位还给孩子


每天的来园游戏在轻松欢快的音乐声中又开始了。今天的娃娃家由白云、豪豪担任了爸爸、妈妈的角色。游戏玩到一半,只听见阁楼上热闹起来:“娃娃的衣服要洗一洗,我们做个洗衣机吧!”只见他们一下子从阁楼上走下来,东找找,西翻翻。白云从教室一角找出几个放月饼的塑料小盒开始拼搭起来,搭了一会儿也不成个样。一旁的小圆圆见了说:“这是什么洗衣机呀?洗衣机没有这么小的。”白云听了同伴的话,又和豪豪找来一个没了盖子的月饼盒,试图将刚才的所有塑料盒用透明胶粘在盒子的边缘上。试了半天,透明胶浪费了不少,游戏也结束了,洗衣机还是没做成。在游戏分享时,我请白云和豪豪介绍了他们制作洗衣机的经过以及遇到的困难,然后请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从选择怎样的替代物、如何挖洞制作可视窗到粘贴按扭

,洗衣机的简易制作方法终于出炉了。

在整个游戏过程和分享中,老师只是作为一个观察者和组织者,孩子们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虽然他们遇到了困难,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是他们得到的是自己亲身的体验,生活经验的再现,想象和现实的互相碰撞。只有把主体地位还给孩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为“游戏活动是一种基于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的活动。”

相关推荐

  • 把自由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户外活动时,我高兴地和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今天玩丢沙包投掷的游戏好不好?”(这是根据每天的体能活动安排的内容跟进实行的)可是,他们不高兴小声地嘀咕道:“啊,怎么又玩这个啊……”我听着,有点愣了,是...
    2021-10-26 阅读全文
  •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小孩子犯错,上帝也宽恕”“人不犯错,永远长不成大人”,犯错,是孩子告别不足、走向正确的必要台阶。每一个错误,不仅是一次过错,更是教育者和学生反思自我、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仅是一种...
    2020-11-13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把权力还给孩子 育儿心得:把权力还给孩子 我们小班在开展前几个主题活动时,孩子的主题名基本上都是老师帮忙取的,在生活点名中,孩子经常记不住自己的主题名,需要经过老师的反复提醒,这可急坏了我们老师! 如何让孩子更快,更...
    2020-10-06 阅读全文
  • 把问题交给孩子自己解决 大班的孩子比较好动,打闹的现象也相继变得严重。 区域游戏时,孩子们都拿者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只听见“哇”的一声,原来是宸宸小朋友看到祎杰用积木搭了一把宝剑也想要,伸手就抢。 于是两人就发生了争吵。 ...
    2020-11-14 阅读全文
  • 把游戏还给孩子 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只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应该把他们看得不存在一样。很简单,只要有人在旁边。成人也很难集中精力做事,这种干扰很容易感觉到,儿童更是如此。 “当儿童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内...
    2020-04-16 阅读全文

户外活动时,我高兴地和孩子们说:“孩子们,我们今天玩丢沙包投掷的游戏好不好?”(这是根据每天的体能活动安排的内容跟进实行的)可是,他们不高兴小声地嘀咕道:“啊,怎么又玩这个啊……”我听着,有点愣了,是...

2021-10-26 阅读全文

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小孩子犯错,上帝也宽恕”“人不犯错,永远长不成大人”,犯错,是孩子告别不足、走向正确的必要台阶。每一个错误,不仅是一次过错,更是教育者和学生反思自我、改过自新的机会;不仅是一种...

2020-11-13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把权力还给孩子 我们小班在开展前几个主题活动时,孩子的主题名基本上都是老师帮忙取的,在生活点名中,孩子经常记不住自己的主题名,需要经过老师的反复提醒,这可急坏了我们老师! 如何让孩子更快,更...

2020-10-06 阅读全文

大班的孩子比较好动,打闹的现象也相继变得严重。 区域游戏时,孩子们都拿者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只听见“哇”的一声,原来是宸宸小朋友看到祎杰用积木搭了一把宝剑也想要,伸手就抢。 于是两人就发生了争吵。 ...

2020-11-14 阅读全文

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只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做自己的事情,就应该把他们看得不存在一样。很简单,只要有人在旁边。成人也很难集中精力做事,这种干扰很容易感觉到,儿童更是如此。 “当儿童注意力集中时,正是他们发展内...

2020-04-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