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一般指生产、生活中阅读,学习,参考必需的东西。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所以,你是否知晓幼师资料到底是怎样的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巧妙培养孩子好行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导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妈妈要懂得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出最好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道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称职的妈妈。现我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一点经验分享给大家。

奖励

及时且经常地奖励孩子的良好行为,可以增进孩子的良好行为,使其继续巩固与提高。这种奖励,必须是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后立即做出的才有效。奖励有许多种,我主要实施的是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两种,其中精神奖励对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尤为重要。

精神奖励。包括微笑、拥抱、亲吻、鼓掌、拍肩、口头表扬等等。

上月底,我为儿子买了一套无图识字卡。买回的当天晚上,我像同儿子玩其他玩具一样与他玩认字游戏。我先教他认六张卡片,当读了几遍后,我开始将卡片扔在床上,随便说一个字,让他在卡片堆里找。当儿子找对一个卡片后,我马上给儿子一个亲吻,并夸张地说声:“真棒,棒极了。”儿子见妈妈如此高兴,立刻来了精神,一个劲地让妈妈说,他找。就这样,一个晚上,儿子都拿着小卡片玩个不停。直到现在,每晚临睡前的认字游戏都是我与儿子的保留节目。在玩中,我鼓励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儿子在我的鼓励下,自信心越来越强,一百张的卡片,不到半个月就已认识了大半。

物质奖励。用奖励小玩具或孩子最喜欢吃的小食品等办法,促进孩子改善某种行为。

儿子喜欢看书,喜欢玩玩具,但是在看过玩过后,常常将书及玩具乱扔一气。有时候,当你给他讲书中的某个故事时,他便突然想要看那本书,可是望着床上、地上、桌上、椅上的书,一时还真找不到他要的那本书。为了使他养成做事有规矩的习惯,我采用了自身找原因加物质奖励的办法。自身找原因,主要是反省自己是不是自身表率做得不够,再者是否能动动脑筋。我首先为儿子买了两个布制的小书架。买回来后,我将他看的书和玩具分别放入了两个书架内。儿子看完书后,刚要扔在地上,我忙走过去对他说:“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不好。”说完,用手指了指书架,儿子马上心领神会,将书乖乖地放入了书架。看着进步的儿子,我高兴地对他说:“来,妈妈奖励一个QQ糖。”通过几次小恩小惠加甜言蜜语,还别说,儿子慢慢地养成了不乱扔东西的习惯。比如吃完香蕉,他会将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重视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


导读: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有资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做到:(1)宁苦而不娇,(2)家富而不奢(3)严教而不袒护。在这种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们的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见,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导读: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有资料表明,日本人的家庭教育主要注重于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习惯,培养孩子正直果断、丰富的感情和个性,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则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他们教育孩子做到:(1)宁苦而不娇,(2)家富而不奢(3)严教而不袒护。在这种家教思想的熏陶下,他们的孩子到了20岁,个个都站得住,不用父母去管他。可见,外国人的家庭教育对行为习惯的培养很重视。正如培根所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以应试教育为目标,只希望孩子学习能考个高分,而忽略了对孩子品质、能力的培养。清代大画家郑板桥临终时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馍,等儿子临时学习并做好送来时,他已经咽气了。他留给儿子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可见,他临死前还不忘教儿子自立、自强的习惯,这对我们今天的父母难道不是个启发吗?这就要求做父母的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要教会孩子做人,要敢于向自身挑战,要从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为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庭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1996年一本期刊的编辑部在中国、日本、美国的学生中同时进行了一次“心目中最受尊敬的10个人”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二位都填了自己的父母亲,美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人”的前三位中有两位填了自己的父母亲,而中国的中学生在“最受尊敬的10个人”中填的大多是电影明星、球星等。悲载,中国父母!难道是中国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吗?非也。其实,中国父母在养孩子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流的,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更是拼命地在养孩子上攀比,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子琴,我节衣缩食也要给孩子买台钢琴:邻居家给孩子买了电脑,我要给孩子买个更高档的。他们有的成了孩子的“奴仆”,为孩子提供面面俱到的“服务”,只知道单方面的付出只知道一味慷慨给予、溺爱孩子,却忽视了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忽视了培养孩子对父母、对长辈、对社会的爱。给孩子养成了自私、冷漠、任性、放纵、没有责任感的不良习惯,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父母自己,害了社会。

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配合学校教育的需要

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行为习惯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他律阶段(6~8岁)、自律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岁)。皮亚杰认为,在自我中心阶段,行为习惯具有不稳定性:在他律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之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或老师的。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于儿童行为习惯发展的他律阶段,他们尚未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没有形成恒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观念主要受周围人们的影响,比如家长、老师,以及一起玩耍的同学和朋友。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因为在这个时候进行教育,孩子容易接受,容易形成稳固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防止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而形成一些不良习惯。

巧妙戒除孩子恋物癖


导读:随着宝宝年龄越来越大,总是有一件事让妈妈感到烦恼,那就是宝宝依旧对某些物品十分迷恋,甚至到了寸步不离的程度。为什么宝宝会迷恋这些物品?什么样的物品最容易让宝宝迷恋?该不该戒除宝宝这种习惯?又应该如何去戒除呢?

有许多宝宝会对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等很有质感的用品“上瘾”,这些东西很多时候都已经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有许多都扮演着陪睡的角色。面对孩子的恋物情结,看看儿童教育专家怎么说?

恋物为寻求安全感

简单地说,宝宝恋物就是一种成长过渡期的依恋行为,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行为。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的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其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强烈。为什么宝宝会迷恋这些物品呢?因为它们是宝宝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变成黑夜、宝宝想睡又怕失去知觉时,不安全感就会大大增加,此时某些物品对宝宝来说就非常重要。

那么,都是什么样的物品最容易让宝宝迷恋呢?大部分是柔软的物体,是可以让孩子拥抱、享有绝对操控权的物品,比如他们经常玩的绒布玩具、经常用的杯子、经常盖的小毛毯等。

5种最容易让宝宝依恋的物品

乳房、奶瓶

吃是宝宝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一旦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那么宝宝就会对与吃有关的物品格外关注,进而寻找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比如乳房、奶瓶等。

指头、玩具或拳头

当宝宝要寻求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物体,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时,指头、玩具或拳头便成为最好的选择。伴随着小宝宝对基本需求的生理满足,这些物品也将让小宝宝更加愉悦,尽快把糟糕的负面情绪排解掉。

毛毯

在宝宝最容易迷恋的物品中,毛毯也许是仅次于奶瓶的第二大户,而且必须是那种长期使用的、稍微有些破旧的毛毯。是什么给了毛毯如此大的魅力?这不仅因为它上面有宝宝熟悉的味道,还因为毛毯能带来温暖的触觉联想,而且摩搓毛毯的声音又能联想到妈妈的轻柔细语。

柔软物品

除了那些能带来熟悉味道的物品之外,宝宝对某些物品的触感也非常在意,因为这种感觉能传达出令人心安的讯息,比如安抚性奶嘴、奶瓶、毛巾、被子、枕头、玩偶、手套等。看到有那么多宝宝喜欢拿软毛玩偶在脸上摩擦玩耍,您就知道柔软物品是多么受欢迎啦。

照顾者的身体

除了具体的单个物品之外,主要照顾者的身上部位也常成为宝宝一再光顾的地方,如耳朵、手、头发等,甚至有些妈妈必须保持固定的头发长度,这样宝宝才能安心玩着头发入睡。

儿童教育家认为,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争取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具体方法,你可参照以下内容进行尝试:

1.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注意拥抱和拍抚不是奖赏,不要等孩子画得一幅好画或弹出第一首钢琴曲时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日常的、无条件的,就算孩子做错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拥抱他,后者更多的是在两代人之间找到一种无声的和解方式。经常性的拥抱给孩子这样的暗示:我在你身边;我爱你;别怕,有我呢;失败了不要紧;你很安全……经常与父母拥抱的孩子,绝不会将小包被或玩具熊当做他的“精神保险带”。

2.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以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所以硬性将孩子与父母分开,对孩子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很多幼儿就是在入睡前的害怕不安中染上“恋物瘾”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独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读一两个美妙的童话,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再离开,就比较容易使其对襁褓包被之类物体“脱瘾”。

3.弄清九成以上恋物儿童会被小包被、小抱枕、绒布熊、用惯的浴巾之类“上瘾”后,做妈妈的在选购这些幼儿用品时,就要有意识地备下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如果一开始就备下两三条小包被、一个绒布熊家庭(包括绒布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小绒布熊和它的表弟们),让孩子选择使用的话,孩子恐怕就会领悟到:这是无生命的物质,而不是有感情能交流的人。

意识到这些,就有利于帮助他们走出与“恋物”相守的封闭天地,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充沛阳光。

巧妙应对孩子暴躁


生活中常见到小孩子暴躁的样子,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坏情绪原因1:无理取闹

一般都是比较小的宝宝容易犯的错。起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宝宝不喜欢刷牙,所以每次刷牙的时候,他就故意捣乱或吵闹;宝宝不让父母离开,妈妈爸爸急着去上班,他就是不让;到了商店里,他一定要买和家里一模一样的玩具,不买就大吵大闹等等。

应对招数:转移注意力

对待年龄比较小的宝宝,书上说的要讲道理这一套,肯定是行不通的。宝宝比较在乎自己的感受,如果态度强硬地逼宝宝就范,也会搞得大人、宝宝都非常生气。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既让宝宝有新鲜的感觉,又不会违背父母的原则。

坏情绪原因之2:遭遇失败

宝宝的心非常简单和单纯,但是也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打击。比如,宝宝很用心地在拼拼图,但是拼了半天,都不成功;或是很努力地搭积木房子,搭得很高的时候,房子突然塌了。宝宝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当中那么能干,就会情绪低落。

应对招数:同情并给与鼓励

告诉宝宝,其他小朋友也可能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让宝宝觉得“这件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以此缓解宝宝的压力和自责的情绪。父母同情的表达可以拉近与宝宝之间的距离,而拉近距离之后的劝慰效果会更佳。不要吝啬你的亲情,轻吻一下宝宝或抱抱他,都是让宝宝摆脱坏情绪的好方法。等宝宝情绪稍稍稳定后,再帮他找到失败的原冈,一起完成原先的任务。

坏情绪原因之3:要求得不到满足

宝宝终归是宝宝,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当他在街头因为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当众哭闹甚至躺在地上耍赖时,父母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很多父母也许都会忍不住厉声喝斥,但这对控制场面毫无用处,对安抚宝宝的情绪也是没有帮助的。宝宝会很长时间愤愤不平,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觉得是父母对他不好。应对招数:保持冷静教导宝宝

的确,最令父母尴尬的情形,是宝宝在公众场所闹别扭。但是大人这时必须让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大声喝斥他,因为你的干预愈多,他的脾气可能愈强烈。宝宝闹情绪,有时是带点试探性质的,大人表现得愈在乎,他可能愈是过分。建议这时,你先深呼吸,由一数到十,平静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再跟宝宝说话,这也是给宝宝一个调整情绪的时间。宝宝见你如此冷静,就可能觉得无趣而收敛了。如果宝宝仍然无法冷静,就告诉宝宝“我们现在要走”,然后抱走他,等到了无人的场所,就试试让他哭够了自己安静下来吧!当然,你也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离开他一会儿,宝宝“打仗”找不到对手,过一会儿他自己就会感到没有意思,发脾气也就停止了。

暴怒发作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频频发作的原因往往在于家长身上。

首先,是家人的溺爱。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过分疼爱孩子,总怕孩子受委屈,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有求必应,而不考虑这种要求是不是适当。这样就逐渐使儿童滋生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过于无理,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加以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了,造成了恶性循环。其次,是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坏,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再次,是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儿童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对于容易暴怒发作的孩子,平时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体育游戏或其他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并为他们树立讲道理、讲礼貌的榜样供他们学习。每次发作平息后,要严肃地教育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次能克制自己没有发作,应及时予以表扬和奖励。最后,提及一点,家长不要自已经常暴怒发作,摔盆砸碗

巧妙帮助害羞的孩子


导读:少让孩子在家中窝着,多出去交交朋友,和伙伴一起玩耍,家长要多引导孩子改变害羞的行为。

爱因斯坦、牛顿、李安、周杰伦、妮可?基德曼……这些相当有名气的人物在小时候也有许多害羞事件。但如果害羞的主角换成我们自己的宝宝,接受起来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困难。

大人们热情地想抱抱宝宝,但小家伙却头一扭将脸埋在父母的怀中或者躲到父母的身后;对着曾经见过两三次的大人,让他叫叔叔、阿姨,催促几次,终于小声地叫了,算是给妈妈面子;见到小朋友,一开始也不主动打招呼,扭扭捏捏或是冷冰冰的,需要别人主动而且友好地招呼他玩儿,才可能慢慢地活跃起来……

经常接到父母的咨询:我的宝宝小时候一点儿也不怕生,怎么大了却害羞起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害羞”事件吧。

线索1我6个月了,千万别抱我!

6个月以前,棒棒见谁都爱笑,大家都说棒棒是个小甜心。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棒棒却变得怕人了。姨妈好久不见棒棒,真想立刻亲亲他,但是棒棒小脸紧绷着,姨妈刚凑过去,棒棒就“啊呀”地叫着,好像在示威:你千万别抱我!姨妈强行把棒棒抱过去,小家伙不买账了,哇哇大哭起来。

你应该知道的

棒棒出现“陌生人焦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生”。妈妈大可不必紧张,现在,棒棒已经可以区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了。他与每天看护他的人——比如妈妈——形成了一种亲密依恋,妈妈就是棒棒的安全港湾;而不熟悉的人对棒棒来说可是一种危险信号,意味着不安全,棒棒当然要大声呼救了。

一般说来,婴幼儿在陌生环境中见陌生人的怯生程度比在自己家里高。看护人不在身边比在身边的怯生程度高,见儿童比成人容易亲近,更容易接受慈眉善目、语气和蔼的成人。

这样帮助“小害羞”

安全港湾自然过渡

先让小家伙明白:除了妈妈以外,爸爸、奶奶、爷爷也同样爱他,让棒棒逐渐适应不同的看护者。不要急于让棒棒和陌生人亲近,孩子需要慢慢接纳。在这个过程当中,妈妈要陪伴在他身边,帮助棒棒建立安全感。很快,棒棒就会轻松地度过这个阶段。

线索2就是不进别人家的门……

闹闹1岁半了,每次带闹闹去朋友家,妈妈都很发愁:闹闹死活不进朋友家的门,进去之后也要哭闹着回家,弄得妈妈手足无措。但是只要跟阿姨熟悉了之后,闹闹又活跃得像只小老虎,跟阿姨打得火热,还不停地表演节目,回家的时候又要动员半天,才肯离去。

你应该知道的

这是闹闹的一个气质特点。气质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形式,是宝宝的一种天性。气质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宝宝的“趋避性”:高趋向性的孩子见人“自来熟”,特别喜欢接近人,陌生人也无所畏惧。但是高回避的孩子,见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回避,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热之后,通常也能很好地适应环境。

这样帮助“小害羞”

理解和建立恰当期望

那些气质不容易接近的宝宝,虽然表面冷淡,但内心也愿意对人友好,经常也能够自得其乐。一分为二地看,这种特点可使孩子减少受不良影响的几率。

人们常说禀性难移,天生气质特点如此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仍然不主动,与性情相投的朋友在一起会轻松自在得多,否则容易紧张、少言寡语。这样的孩子虽然交友少但友情稳定、长久,只要他能开心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就不必过分担忧。

给予机会,循序渐进

如果是过分怯生,也会妨碍孩子的社会交往及适应能力。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降低怯生的程度,发展良好的交往能力。

创造接触新事物和社会交往的机会。从小听得多、看得多,就会习惯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对物对人有较强的适应性。

在见到陌生人或到没有去过的地方之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提前告诉孩子将要见到谁、见到什么、要去哪里、要做什么,这些将要发生的事情会给他带来什么好处,让孩子“心中有数”。

见到陌生人的时候,给孩子缓冲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孩子逐渐熟悉陌生人。比如,轻松地为孩子介绍“阿姨是妈妈的朋友,阿姨也很喜欢宝宝”。不要刚去就要求孩子打招呼,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定压力。

线索3从来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文文性格比较内向,在家就喜欢一个人摆弄玩具。妈妈认为要充分放手,发挥文文的自主性,大人也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但是妈妈发现,每次带文文去小区玩,文文总是特立独行,从来不和小朋友一起玩,连个招呼都不打。

你应该知道的

文文不喜欢跟人接触,并不是怕人,而是一种回避。表现出好像根本没看见你,这和妈妈在看护文文过程中的“大撒把”有一些关系。妈妈在看护中没有满足文文的情感需要,和文文很少有交流和互动。文文让妈妈陪自己玩的时候,妈妈总是说:文文自己玩。逐渐地,文文开始认为:看来妈妈更喜欢让我自己玩,不喜欢跟我一起。文文就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玩具上:看起来好像更专注于“物”而很少关注“人”了。

这样帮助“小害羞”

爱的关怀情感互动

多跟孩子进行一些爱的交流。孩子感到紧张的时候拥抱一下文文,告诉她:妈妈在文文身边。逐渐地,文文就学会怎么表达感情,怎么跟别人交流。

线索4躲在姥姥身后更安全。

冰冰3岁了,是姥姥一手带大的。冰冰就喜欢跟姥姥在一起。家里来了客人,冰冰总是躲在姥姥身后不敢出来。他也不喜欢甚至害怕跟小朋友玩。妈妈带冰冰去亲子园,无论他在玩多么喜欢的玩具,只要有别的孩子来,他就会吓得扔掉玩具躲到大人身后。

你应该知道的

深居简出,少与外界接触。有些宝宝从小就很少出家门、见到家以外的人。孩子被关在家中出于几种原因,如隔代看护的老人身体状况不好或者对孩子的安全过分担心;家长本身就内向、不善交际甚至有社交焦虑,很少有亲朋好友登门;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在家中也常自顾自而缺乏与孩子游戏、对话、讲故事……孩子缺少跟小朋友玩耍的体验,在跟小朋友接触的时候就会焦虑、害怕。

这样帮助“小害羞”

站在身后,大胆鼓励

多带孩子去接触小朋友。一开始可以找小一点的小朋友一起玩,避免争抢玩具给孩子造成不愉快的体验,打消跟小朋友一起玩的积极性。慢慢再接触更多的小朋友,循序渐进,不要强迫孩子。如果他见到小朋友感到害怕,不要训斥和指责他,要接纳他,也可以抱抱他,给他一段适应的时间。等孩子放松下来再慢慢鼓励他:你们可以一起玩火车啊,看看谁的火车跑得快。

Tips“小害羞”最不需要的5句话

“真没用!”

“这孩子很害羞、怕见人。”

“XX小朋友多大方啊!”

“你哑巴了,又不叫人!”

“这又不是什么难事。”

相信《巧妙培养孩子好行为》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培养孩子好行为的妙法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道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
    2020-12-12 阅读全文
  • 如何用游戏培养宝宝好行为 导读: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教养,孩子的好行为也不是靠说教培养的。聪明的妈妈会在“寓教于乐”的游戏中,让孩子愉快接受。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教养,孩子的好...
    2021-11-26 阅读全文
  • 巧妙地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 (1)教育孩子在家里这样做: 一是向父母说清楚自己的目标,父母可以监督和提醒,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不要帮孩子做他忘记了的事情; 二是父母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些惩罚措施,可以...
    2021-05-20 阅读全文
  • 巧妙的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是一个容易让人们来接触的,这样的习惯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因此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孩子的秩序感的培养,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下面就帮助家长提供一些方法最为参考。 是否建立了秩序...
    2022-02-02 阅读全文
  • 培养孩子控制过激行为 1、培养孩子控制过激行为一天户外活动时,“老师,一只螳螂,”一声清脆的喊声把孩子们呼啦一下都吸引到了东东的身边,我也急忙边走边说:“螳螂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话音未落。只听“哇”的一声晨晨倒在地上...
    2021-01-12 阅读全文

孩子的成长如同一道永远也解不完的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不过,在同儿子的不断过招中,在同其他妈妈的交流中,在从报刊阅读中以及在网上的查询中,我逐渐甩掉了育儿盲的帽子,变成了一位自认为还算...

2020-12-12 阅读全文

导读: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教养,孩子的好行为也不是靠说教培养的。聪明的妈妈会在“寓教于乐”的游戏中,让孩子愉快接受。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教养,孩子的好...

2021-11-26 阅读全文

教育孩子有秩序感的方法和步骤: (1)教育孩子在家里这样做: 一是向父母说清楚自己的目标,父母可以监督和提醒,但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不要帮孩子做他忘记了的事情; 二是父母可以和孩子商定一些惩罚措施,可以...

2021-05-20 阅读全文

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是一个容易让人们来接触的,这样的习惯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因此家长应该特别注意孩子的秩序感的培养,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呢,下面就帮助家长提供一些方法最为参考。 是否建立了秩序...

2022-02-02 阅读全文

1、培养孩子控制过激行为一天户外活动时,“老师,一只螳螂,”一声清脆的喊声把孩子们呼啦一下都吸引到了东东的身边,我也急忙边走边说:“螳螂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话音未落。只听“哇”的一声晨晨倒在地上...

2021-01-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