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控制过激行为
发布时间:2021-01-12 幼儿行为故事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1、培养孩子控制过激行为一天户外活动时,“老师,一只螳螂,”一声清脆的喊声把孩子们呼啦一下都吸引到了东东的身边,我也急忙边走边说:“螳螂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话音未落。只听“哇”的一声晨晨倒在地上哭了起来。还没等我问明情况,眼前的一切把我惊呆了。只看见帅帅把螳螂撕为两截,一手拿着螳螂的头,一手拿着螳螂的身子。这不,晨晨不让他撕,他竟把晨晨推倒在地。看到他的这一行为,太不可思议了。我急忙教育帅帅说:“螳螂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它,不能对它这么做,它会帮人们吃掉很多虫子、蚊子、苍蝇等害虫呢。”
孩子为什么回产生这种过激行为呢?据我查询、了解。主要有一下原因:
一、让孩子过多的听关于凶杀的故事,观看影视中的暴力镜头或图书等。
二、在父母溺爱、娇惯下的孩子,容易形成利己主义,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愿望,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
三、孩子的过激行为有时也是其心理上受到压抑的一种表现。
到底有什么办法改正孩子的过激行为呢?其实,纠正孩子的这一行为并不难。
首先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使他乐于帮助弱小,支援不幸的人。平时多教育孩子与人为善,要谦让、善良。
其二,让幼儿多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多看好的电影、图书等。
其三,给孩子充分的爱,激发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感。
总之,孩子的过激行为都是大人培养和影响的。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千万不要过份溺爱孩子,要多和孩子交流多接近、多帮助、多引导孩子,让他们得到充分的爱。
2、帮新入园幼儿适应新生活
每年新生入园后,老师们最头疼的事就是组织新入园的幼儿进餐、午睡问题。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吃饭大人喂,睡觉大人哄,样样事情都让家长包办,吃一顿饭边玩边喂饭要一两个小时,甚至有的个别爷爷奶奶还给孩子嚼饭吃。而进了幼儿园要自己吃饭,自己睡觉,什么事情都要锻炼自己做。这样独立的生活他们不太适应。有的哭,有的闹,甚至有的不愿意上幼儿园。根据这些情况,我首先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设宽松和谐的进餐环境。
2、吃饭前,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做些开心的事情,让他们高兴地进入餐厅。YjS21.cOm
3、启发、鼓励幼儿自己吃饭。
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现在小班的孩子已经在老师的启发帮助教育下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能自己进餐、自己午睡、自己做事情了。甚至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还充当起了老师们的小助手。
3、认真观察,细心教育
文文小朋友一上课就哭着说:“肚子疼”,疼的不能看书、画画。惹得其他小朋友也不能好好学习,老师说他,他就哭得更凶。这是怎么回事呢?慢慢的,我发现了原因:文文的自尊心很强,不管学什么学不会,画不好就假装肚子疼,再加上老师批评他,小朋友们笑他,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哭得就更凶了。我还发现,由于他上课精力不集中,有时小屁股也会悄悄地离开小椅子跟别的小朋友说话,所以才学不会。找出了原因,便可对症下药了。
上课时,我提醒他,要认真听,仔细观察,看书时,我会做到他的身边随时提醒他要认真;画画时,我走到他身边,耐心的为他讲解,鼓励他:“文文,你画得真好。”在讲故事时,我及时给与表扬;在展示幼儿作品时,我也表扬了他,并请小朋友们为他鼓掌。终于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利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行为意识
大班的孩子话语真多,小脑袋里有想不完的“事情”,小嘴巴有说不完的“交流”作为老师的我能理解他们这一年龄特点的表现,尽量的在这方面我会稍稍的对他们“放纵”一些,只希望他们能有自制力,能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可是,我错了,不错在我对孩子的管理而错在我太相信孩子们的自制力。自制力强的孩子能不让我费心,可是自制力不强的孩子会因为我的管理适得其反,习惯了,他们便约束不了、“驾驭”不了自己。
今天我想利用音乐来培养孩子的行为意识。早操过后回到班里,我像往常一样搬椅子坐下来准备进行接下来的晨间谈话,在我坐下的时间段我可以明显的发现,有规则意识的孩子会很快的坐下,并等待我的“下文”,可还有些孩子不知道,还在习以为常的谈论着话题。清晨我并不想对他们进行言语教育。于是想了很多天的方法终于落实在今天的晨谈上,(晨间谈话开始:—小朋友,以后老师会播放音乐,听到音乐了,你们便可以讲话,我的音乐停了,也就意味着?幼:不可以说话了。)于是我顺手拿起身边的扩音器播放出了轻音乐,孩子听出了音乐的高低,我也发现了,那为何不更完善呢?这样子,小朋友音乐有高低,那以后老师播放的音乐高一些,你们的声音也就可以高一些,但是声音再高也不能高出我的音乐,听到我的音乐停了,你们也就该停下来。这个办法好不好?能不能通过?觉得这个办法可行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小朋友举手表示通过。班里的孩子都一致举手。只有果果表示:“老师,那上美术课你播放音乐我们是不是能说话?”果果提的问题确实让我忽略了,“孩子,美术课上的音乐是想让你们沉浸在音乐里把画画得更好,不是让你们说话的明白吗?
孩子明白了,这个办法开始实行,期待它的效果。
培养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质是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负责。当孩子对的行为果实给自己造成消极后果时,要教育孩子不要归咎于它物,不要责怪别人,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吸取经验教训,去选择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好多家长却在自觉不自觉的帮孩子推卸着孩子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天气很冷,还飘着雪花,有个孩子迟到了,我问他原因,他说都是因为妈妈没叫他,他迟到了。而那位陪同他前来的爸爸竟也连声说;都是他妈妈今天早上没早叫他,所以起来晚了。
平时很多这样的事情,就从这个例子看,它的特点是错误的家教扭曲孩子的责任心,是过分保护型家教。过分的保护性家教是就是父母替孩子代劳了太多不应该代劳的事情,其实质是溺爱。后果是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培养出的孩子懦弱、依赖与无能,缺乏自立意识、自理能力、和应有的责任心。
在一种就是,‘是非不分型’家教的家教。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我们看到孩子身上‘是非不分的’消极现象,其实都是家‘教’给孩子的。在孩子面前家长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重亲情、轻法理,重私利、轻功德的‘劣根性’传染给孩子。
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从小指导孩子在自己行为的选择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例如,让孩子理解按时起床上幼儿园是自己的责任,不能能按时起床去幼儿园,迟到了应‘怪’自己,而不能怪爸爸妈妈,总之,家长要注意通过正确的家教从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责任观,用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培养自制力
每当在户外活动玩耍,孩子们都会兴奋异常,孩子们是乐了,可玩具“苦了”,像摇马,被扔得到处是:草地上、滑梯底下,轮胎也被滚得满地是。上次,玩耍过后,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整队带孩子们回教室,而是让孩子们站一旁,我则挨个把摇马,轮胎捡回来摆好,可当我捡一半时,开始有陆陆续续的小朋友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帮老师整理摆齐。在往常我总是大声哟嗬让孩子们去捡玩具,可没几个孩子动弹,这次孩子们却大为不同,看我个人力量微弱,认识到自己造成的后果是错的,能主动改正,做到自我规范。整理好后,我让孩子们认真看一下有什么变化,孩子们都说玩具排好队了,整整齐齐的,我告诉孩子们:“孩子们,玩具宝宝都想和你们做好朋友,只有小朋友好好爱护它们,它们才会永远做你们的朋友,要不然它们就会不高兴的,也不想和你们玩了。”
从此以后,在室外活动时,孩子们再也没有犯“老毛病“——乱丢玩具,并且乐于帮助别的小朋友把乱放的玩具送回原处,就连在教室里,每次玩过玩具后,都能做到“玩具送回家”,真正做到了自我约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发现家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越来越不重视了。
有的家长竟然说:“树大自然直”。
我却不这样认为,请家长们不妨听一听我的几点建议。
有一位外国教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
孩子的心田,
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播下行为的种子,
就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
就收获性格;
播下性格的种子,
就收获命运。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古往今来,这是一条被许多事实证明了的铁的规律。
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有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习惯,道德习惯等等。
如果好的行为习惯不注意培养,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不注意矫正,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命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1、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
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开始,一点一滴的教他们做起,例如,让孩子自己整理床铺、自己洗手帕、自己到扫房间、自己整理书包等。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做。
培养孩子的自理习惯,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不要半途而废。
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反复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养成良好的习惯。
2、培养幼儿勤劳的行为习惯。
勤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根本。
只有勤劳,才能艰苦奋斗,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忽视对孩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做起,例如洗衣服、扫地、倒垃圾、洗碗筷等,当孩子劳动以后,家长要给予检查、评价,适当给予表扬批评,鼓励他们积极劳动,乐于劳动。
切忌给孩子泼冷水,挫伤他们的劳动积极性。
3、培养孩子养成讲文明、有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次,我去逛商店,看见一位母亲带着孩子逛商店,孩子执意要买一件昂贵的玩具,母亲不肯,孩子就大哭大闹,躺在地上不走。
最后家长还是以给孩子买了玩具而告终。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已经习惯,只要大哭大闹,家长就会满足他的要求。
久而久之,孩子的不良习惯也就养成了。
因此我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文明礼貌行为教育,要抓早抓小,要从孩子日常行为表现的一些小事抓起,如挑食、任性、和大人顶嘴、说粗话脏话。
总之,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家长要引起重视,因为良好行为习惯,可以塑造出健全完美的人格;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会造成某些品格的缺陷,有的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不知道本文“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情绪控制对孩子的影响
今年我带小班,从九月份开学到现在有一段时间了,渐渐觉得这群小宝贝们越来越调皮了,对于老师的要求权当没听见。比如:我有一次上完课请孩子们把书交上来,没想到这么一件事情,我吆吆喝喝竟然强调了五次,全体小朋友才草草的完成。当时,我看到教室里的情景气坏了,拍了桌子,教室里却突然安静了。于是我生气地坐在那里一句话不说,孩子们也不敢说话,我很清楚孩子们被我吓了一跳,他们只知道老师生气了却不知道自己的错误,
一会儿,我逐渐平息了情绪,同时也向孩子们提了个问题:生气的脸好看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不好看。”我接着说:“你们说对了,可是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会生气,没有了笑脸呢?”孩子们没有说话的。我又说:“那你们讨论一下:小朋友都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想不到小班的孩子倒是说得头头是道。听着他们的回答真是哭笑不得,而转念一想,老师也不想拍桌子,老师也不想伤害你们幼小的心灵,只是有时被你们的胡闹气坏了。
对于孩子们说的话,我思考好久。接下来的几天我与孩子共同讨论怎样来监督老师和小朋友的不礼貌行为,就是老师可以给小朋友提意见,小朋友也可以给老师提意见,一方面是对我自身情绪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对孩子不规范行为的制约。我也觉得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是慢慢养成的,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自我情绪的控制上没有做到律己,很容易伤害到小朋友的心情,其实作为小班孩子来讲刚入园不久,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对于任何事物都有新鲜感,老师要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而不是用大嗓门“吓唬”他们,更好地实施个别化教育,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地发展。
孩子撒谎行为
早上入园时,孟鑫莹小朋友的妈妈说昨天穿的那件新衣服上有许多漂亮的金星星,昨天晚上回家后妈妈才发现衣服上的金星星都掉了,问她是怎么弄掉的,她吱唔着一会儿说是国振娟小朋友给我摘掉的、一会儿又说是王丽斐小朋友给我弄掉的。
孟鑫莹妈妈这一说我忽然想起昨天早上孩子们入园后,我晨检时注意过她的新衣服,我还夸奖她,说她的衣服真漂亮。
没想到一件衣服就穿了一天就弄坏了、不漂亮了。
可是孟鑫莹说是国振娟和王丽斐给她把衣服弄坏的,我怎么也无法相信,因为无论是在活动时还是在寝室孟鑫莹离她们两个人都很远,怎么会是这两个孩子给她弄坏的呢?我决定先了解一下再说。
我用严肃的口吻问孩子们:“是谁把孟鑫莹小朋友衣服上的金星星弄下来的?”活动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我又说:“谁给她弄坏的主动承认错误。
老师原谅他。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出声。
我有点生气了,决定把这件事情查个水落石出,于是我想先单独和孟鑫莹谈谈。
我尽量用最温和的语气问她:“是谁给你弄坏衣服的?”她看着我,吱唔着没说话。
我接着问:“你自己弄坏的是吗?”她点了点头,接着又摇了摇头,她一下子慌张起来。
这时我已经有了答案。
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问她:“是你自己摘下金星星给了好朋友是吗?”这次她点点头。
我说:“知道改正错误就是好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都是不小心犯错误,而当成年人严厉的批评时,他们会因为害怕被批评而撒谎。
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吃苦精神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说过,想成为幸福的人,首先就要学会吃苦。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想成为一个坚强的人,首先要学会的也是吃苦。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不能吃苦的人,面对困难的第一选择就是逃避和投降,很难想象他会勇敢地去面对坎坷。为了让孩子以后能够幸福,能成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父母是不能心疼孩子吃苦的。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不得
现在,我们不少做父母的把孩子看做是未来的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宁肯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让孩子受一丁点儿累。于是,孩子从小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缺少自立性和吃苦精神。
其实,孩子不愿吃苦,拒绝吃苦,并非是孩子的过错,而是父母没有重视从小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的结果。挫折教育,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吃苦能力。这方面,日本人非常重视,也非常普及。每到冬天,很多日本父母就让幼儿赤身裸体地在风雪中摸爬滚打。天寒地冻,北风怒吼,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父母们则站在一旁,置之不理。
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没必要这么折腾,毕竟孩子的承受力有限。让孩子吃苦的挫折教育,只要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就可以。第一,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折腾。第二,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只要做到这两点,就能给孩子一个成功的可以耐受挫折的
理解孩子的行为
一天幼儿洗手的时间,班级有一个小朋友洗完手,回到座位上,就在他快要坐下时,坐在他后面的另一个小朋友把他的小椅子往后一拖,他一下子坐到了地上。正好这一过程被我看见,我想教训他,因为以成人的眼光看,这明显是在捉弄。但我却发现两位当事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坐在地上的小朋友又立刻爬起来,重新坐到椅子上,而拉椅子的这个小朋友的注意力也并未继续停留在这件事上,转而看别的东西,两位小家伙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我也就此“忽略”了这件事。事后我想,幸亏当时没有教训拉小椅子的他,这也许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已,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犯错误”。我选择沉默也就是“淡化”了这件事情。而如果我当时教训了他们,虽然当时可能起到了“教育效果”,但是事实上也就把这件事“强化”了。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就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原来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捉弄别人。作为一线幼教工作者,要明白当儿童的行为不适当的时候,并不能将此作为错误行为,也许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正在学习新的价值、规范、标准、文化等社会规则。因此,当儿童在无意的情况下做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时,教师及家长要理解儿童的行为,选择适宜的方法来对待这样的行为。